| 研究生: |
張喬涵 Zhang, Ciao-Han |
|---|---|
| 論文名稱: |
臺灣當代書法藝術轉型與教育變革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Art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Taiwan |
| 指導教授: |
王雅倫
Wang, Ya-L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3 |
| 中文關鍵詞: | 當代書法 、表現性書法 、跨領域書寫藝術 、書法傳承 |
| 外文關鍵詞: |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Expressive Calligraphy, Cross-disciplinary, Calligraphy Inheritanc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46 下載: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當代書法藝術形塑多元面貌,其美學觀點與古典書法大相逕庭,打破書法文字性與書寫性的本質範疇。本研究的藝術轉型,涵蓋從古典的傳統書法,轉型成表現性書法以及跨領域書寫藝術。此轉型賦予書法藝術轉化的途徑,進而影響書法的教育傳承之推動,尤其國際化與資訊科技的社會環境,更造成書法教育與書法傳承的變革。因此,沿著書法發展的遞嬗與邏輯,探究臺灣當代書壇創作形式的開拓,以及書法面臨當今社會的商業性與資本主義的影響下,造就書法家從事跨領域書寫藝術,在此藉由書法的跨領域融合與多元應用的實例,從中釐清書法家的個人心態與社會文化之關係。進而將以訪談法瞭解書法傳承之現況,評析當今書法因應新文化價值的教育變革,並提出書法傳承的因應對策。
本論文針對臺灣當代書法藝術轉型,提出書法傳承應當肯定傳統書法的本質,並以當代多元觀點去詮釋書法的當代價值。本研究除推論出當代書法的時代性意義外,更提出教育變革的相關省思之議題,期許本論文能再次喚起書法傳承之重要性。
The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could perform and express in a variety ways, making its aesthetic viewpoint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classical calligraphy. The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broke the restric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handwriting techniques and led to the calligraphy transformation. In this digital and high-tech period, artists has multiple and creative ideas,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expressive calligraphy and cross–disciplinary calligraphy. And this kind of transformation further influenced and set up a barrier to calligraphy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This thesis focuses 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art in Taiwan. It delivers the idea that calligraphy inheritance should follow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And in this essay, we would interpret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calligraphy with multiple perspectives.Firstly, the discourse is based on document analysis.Secondly, we catego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expressive calligraphy by style analysis and the cross-disciplinary of calligraphy by inductive analysis. Thirdly we conduct the interview to review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calligraphy.
The research not only conclud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about contemporary art, but also proposes the reflection on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we hope this thesis could arouse concern of importance to calligraphy inheritance.
一、 中文專書
古籍叢書(依年代排序)
唐 張懷瓘。《書斷》。合肥:黃山書社,2009 年。
唐 孫過庭。《書譜》。臺北:華正書局,1997 年。
宋 郭熙。《林泉高致》。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5 年。
宋 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宋 陳思。《書小史》。合肥:黃山書社,2009 年。
明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合肥:黃山書社,2009 年。
清 王原祁等編。《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1984 年。
今人著作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1966 年。
史紫忱。《彩色書法》。臺北:中華博物館,1975 年。
史紫忱。《書法美學》。新北:藝文圖書,1979 年。
李萍。《書法經緯》。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
馬宗霍編。《書林藻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年。
梁巘等著。《清人書學論著》。上海:世界書局,1984 年。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1987 年。
馬國權。《書譜釋註》。臺北:華正書局,1990 年。
周俊杰等著。《書法知識千題》。鄭州:河南美術,1991 年。
余秋雨。《文化苦旅》。臺北:爾雅出版社,1992 年。
姜澄清。《書法文化叢談》。杭州:浙江美術學院,1992 年。
臺靜農。《靜農論文集》。臺北:聯經,1989 年。
蔣文光。《中國書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年。
丁夢周。《中國書法與線條藝術》。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年。
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 年。
陳振濂。《書法學(上)(下)》。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 年。
張建富等著。《現代書藝》。臺北:惠風堂,1994 年。
邱振中。《書法藝術與鑑賞》。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5 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 年。
Robin Landa 著,王桂沰譯。《平面設計的成功之鑰(上冊)》。臺北:六合出版社,1996 年。
陳丁奇。《書道教育概說》。臺北:蕙風堂,1997 年。
陳廷祐。《書法美學新探》。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97 年。
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7 年。
馬欽忠。《書法與文化形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年。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1998 年。
徐天福主編。《筆歌墨舞:書法藝術》。臺北:歷史博物館,1999 年。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雄獅,1999 年。
陳丁奇。《陳丁奇論書粹談》。臺北:蕙風堂,2000 年。
張惠如。《創意精選•海報設計篇》。臺北:藝風堂出版社,2000 年。
吳國豪主編。《2001.創時書藝-傳統與實驗雙年展》。臺北:何創時基金會,2001 年。
徐永進。《徐永進現代書藝》。臺北:惠風堂,2001 年。
姜一涵。《書道美學隨緣談〈一〉〈二〉》。臺北:惠風堂,2001 年。
郭新和主編。《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年。
曾肅良。《眺望文化群島—曾肅良藝文評論集》。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2004 年。
古干。《現代書法三步》。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2005 年。
董陽孜。《字在自在:三十位學者書法‧空間‧詩的對談》。臺北:天下文化,2005 年。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Ⅱ--渡台讚歌(荷西‧明清篇)》。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5 年。
白謙慎。《傅山的世界》。香港:三聯書店,2006 年。
林磐聳。《台灣藝術經典大系,視覺傳達藝術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 年。
徐永進。《解放書法:6 種紙上做愛的狂喜境界》。新北:大度山文化事業出版社,2007 年。
徐文琴。《台灣美術史》。臺北:南天出版社,2007 年。
陳廷祐。《中國書法》。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 年。
潘運告編。《中國歷代書論選》。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 年。
蔡耀慶主訪編撰。《張光賓:筆華墨雨》。臺北:歷史博物館,2007 年。
上海書畫出版社。《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當代對話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 年。
王岳川。《書法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
杜松柏。《電腦時代書道藝術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 年。
劉正成。《書法藝術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
劉長春。《王羲之傳》。香港:三聯,2008 年。
宮小桃。《視覺藝術中的書法應用》。北京:化學工業,2009 年。
施百俊。《美學經濟密碼》。臺北:商周出版,2009 年。
李思賢。《當代書藝理論體系:台灣現代書法跨領域評析》。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2010 年。
漢寶德。《如何培養美感》。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 年。
黎姜。《電影與戲劇關聯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0 年。
杉浦康平著,莊伯和譯。《文字的力與美》。臺北:雄獅出版社,2011 年。
王耀庭。《林朝英:〈雙鵝入群展啼鳴〉》。臺南:臺南市政府出版,2012 年。
崔詠雪主編。《董陽孜書藝》。臺中:臺灣美術館,2012 年。
鄭芳和。《靈之舞動:徐永進》。新北:策馬入林文化出版社,2012 年。
邱振中。《書法的型態與闡釋》。新北:華藝學術,2015 年。
柯小剛。《日常書寫》。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 年。
茉莉•班(Molly Bang)著,宋珮譯。《圖像語言的秘密:圖像的意義是如何產生的?》。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 年。
二、 中文翻譯專書
伊福部隆彥著,徐利明譯。《書法與現代思潮》。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 年。
蘇珊‧郎格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1991 年。
宮布利希著,雨芸譯。《藝術的故事》。臺北:聯經,1997 年。
威斯格茲(Helen Westgeest)著,曾長生、郭書瑄譯。《禪與現代美術:現代東西方藝術互動史》。臺北:典藏藝術家出版社,2007 年。
程抱一(Francois Cheng)著,涂衛群譯。《中國詩畫語言研究》(Vide et plein : le langage pictural chinois)。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2011 年。
三、 學術期刊
王方宇。〈以畫作書—把畫法引用到書法上來〉。《雄獅美術》。第157 期,(1984 年3 月)。頁54-59。
杜忠誥。〈當前國內書壇之省思〉。《臺灣美術》,第8 卷第3 期,(1996 年1 月)。頁13-20。
黃智陽。〈現代書法藝術風貌--以北縣書家作品為例〉。《北縣文化》。第89 期,(2006 年6 月)。頁 26-39。
廖慶華。〈從傳統書藝到台灣墨潮會〉。《高苑學報》。第12 卷,(2006 年7 月)。頁113-128。
林楚卿、劉育東。〈狂草建築 氣韻生動〉。《營建知訊》。第296 期,(2007 年9 月)。頁4-6。
曾肅良。〈零散、崩解、多元與模糊—論書法藝術在後現代社會主體性的質變與堅持〉。《藝文薈萃》。第2 期,(2007 年7 月)。頁13-23。
黃華源。〈清末到日治(1885-1945)社會變遷下的臺灣書法發展考察〉。《書畫藝術學刊》。第10 期,(2011 年6 月),頁153-218。
劉明洋。〈北美外語片市場與中國武俠電影的國際競爭力〉。《浙江傳媒學院學報》。第23 卷第5 期,(2016 年10 月)。頁77-84。
杜忠誥。〈跌宕文史•筆鐵交輝—王壯為先生的書印造詣與傳承〉。《中華書道》。第95 期,(2017 年6 月)。頁59-79。
姚仁喜。〈文化再現的建築嘗試——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設計思考〉。《建築技藝》。第2 期,(2017 年2 月)。頁62-69。
四、 學位論文
李秀華。〈晚明變形書風之研究〉。香港中文大學藝術學部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10 月)。
杜雪瑩。〈中國書法AI 的研究與應用〉。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年3 月。
五、 會議論文
橋本框朗。〈日本書道教育史概觀〉。《迎接書法新紀元國際書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藝術教育館,1997 年5 月,頁 283-303。
林進忠。〈書法之簡要定義及其藝術創作發展的限制〉。《跨世紀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書道學會,2000 年,頁1-40。
黃瑞祺、何乏。〈自我修養與自我創造:晚年傅柯的主體/自我觀〉。《「歐洲社會理論:現代與後現代」圓桌討論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1 年。
李思賢。〈觸探走向前衛與觀念的台灣當代書寫藝術〉。《兩岸當代書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 年,頁236-270。
盧輔聖。〈現代之前徘徊〉。《中國現代書法論文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 年,頁24-37。
李蕭錕。〈當前台灣書法發展的困境與突圍〉。《2006 當代書藝新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出版,2006 年10 月,頁240-257。
六、 訪問記錄
葉國華。〈訪問書會傳承相關問題〉。2021 年5 月10 日下午15 時至17 時。葉國華個人工作室。
李國揚。〈訪問有關學校特色課程問題〉。2021 年4 月13 日下午14 時至15 時。屏東市公館國小辦公室。
吳三賢。〈訪問書法教育傳承現況〉。2021 年5 月14 日下午20 時至21 時。電話訪談。
呂佳玲。〈訪問書法教育傳承現況〉。2021 年5 月17 日上午11 時。線上訪談。
七、 網路資料
郭佳、崔峻,張藝謀捧獎論《英雄》淵源來自黑澤明?2002 年7 月31 日,取自http://ent.sina.com.cn/m/c/2002-07-31/080993587.html。檢索日期:2020/05/24
Pinar Noorata:Expressive Combination of Ballet Dancers and Calligraphy。https://mymodernmet.com/haley-friesen-nobuhiro-sato-rurubu/。檢索日期:2020/9/15
Jobs Steven Paul, “Steve Jobs' Stanford Commencement Address,”(2005)賈伯斯對史丹佛大學畢業生演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UUjU4Om0KI&feature=emb_title。檢索日期:2020/11/06
中國書法學會網站。http://www.ccs.org.tw/index_about.php?topic_id=2。檢索日期:2021/1/30
Walt Hsu, “Taiwan Touch Your Heart Animation”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cZP1Akvac&t=2s&ab_channel=WaltHsu。檢索日期:2021/3/09
三立電視公司:《三立新聞台》。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c0UwM8TMUU。
檢索日期2021/3/14
嘖嘖:小墨器群眾集資。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hsiao-mo-chi。檢索日期:2021/5/10
KEEDAN:書道與藝術的兼容並蓄專訪CalligrapherMami。https://keedan.com/track/2017/03/20/keedan-interview-calligrapher-mami/。檢索日期: 2021/5/15
一、 中文專書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76 年。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新北:駱駝出版社,1987 年。
沈尹默。《沈尹默論書叢稿》。臺北:莊嚴,1988 年。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書法教科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 年。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 : 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臺北:東大出版社,1991 年。
教育部編。《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1993 年。
葉朗。《現代美學體系》。臺北:書林,1993 年。
金開誠、王岳川。《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1995 年。
孟世凱。《中國文字發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年。
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編輯。《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1996 年。
陳振濂。《現代中國書法史》。鄭州:河南美術,1996 年。
陳振濂。《書法史學教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1997 年。
吳國豪主編。《近代東亞鴻儒書法展:中國.日本.韓國》。臺北:何創時基金會,2000年。
沈偉。《中國當代書法思潮:從現代書法到書法主義》。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1年。
洛齊。《書法主義文本:一個觀念的作品》。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1 年。
梁奕森等執行編輯。《國際書法文獻展:文字與書寫》。臺中:臺灣美術館,2001 年。
歐陽中石。《書法天地》。臺北:臺灣商務,2001 年。
賴賢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臺北:歷史博物館,2003 年。
叢文俊。《書法史鑑:古人眼中的書法和我們的認識》。上海:上海書畫,2003 年。
古干。《現代書法三步》。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2005 年。
邱振中。《神居何所:從書法史到書法研究方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杜忠誥等著。《台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 年。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臺北:雄獅出版社,2006 年。
顏娟英等。《台灣的美術》。新北:群策會,2006 年。
李聰明。《顛覆傳統的現代書法:論中國書法轉型之道》。臺北:大千出版社,2007年。
李蕭錕。《書法與生活》。臺北:石頭出版社,2007 年。
張順興執行編輯。《翰墨千秋:臺灣當代書法風貌大展》。臺北:中國書法學會,2007年。
廖新田。《臺灣美術四論》。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2008 年。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
侯開嘉。《中國書法史新論》。上海:上海古籍,2009 年。
劉素珍主編。《書畫藝術數位應用IC3 成果專輯》。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9年。
劉益昌等著。《台灣美術史綱》。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 年。
鄭芳和。《墨魂:臺灣當代書藝家徐永進》。臺北:臺灣商務,2010 年。
邱振中。《書寫與觀照:關於書法的創作陳述與批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年。
杜忠誥。《淬煉與超越:杜忠誥回鄉書法展》。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11 年。
蔡明讚、施伯松。《書法‧讚!》。臺北:臺灣藝術教育館,2015 年。
于右任。《自然生姿態:于右任書法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 年。
二、 中文翻譯專書
康丁斯基著,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5 年。
康丁斯基著,吳瑪悧譯。《藝術與藝術家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 年。
賈克•瑪奎著(Jacques Maquet),武珊珊等譯。《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An Anthropological Looks at the Visual Arts)臺北:雄獅出版社,2003 年。
杉浦康平著,李建華、楊晶譯。《亞洲之書‧文字‧設計:杉浦康平與亞洲同人的對話》。臺北:網路與書,2006 年。
約翰‧柏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臺北:麥田,2010 年。
海上雅臣著,楊晶、李建華譯。《井上有一:書法是萬人的藝術》。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社,2013 年。
瑪莉塔‧史特肯、莉莎‧卡萊特(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著,陳品秀、吳莉君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Second Edition)。臺北:臉譜,2013 年。
三、 日文專書
全国大学書写書道教育学会編。《明解書写教育》。東京:萱原書房出版社,2009 年。
四、 學術期刊
鄭惠美。〈書法越界—故宮博物院熟書法VS.TFAM 生書法〉。《中華書道》。第33 卷,(2001 年8 月)。頁35-52。
李秀華、楊勢年。〈台灣書法基礎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25 期,(2008 年12 月)。
黃華源。〈再探《日本書寫•書道教育史資料》對台灣書法研究提供之參考〉。《書畫藝術學刊》。第5 期,(2008 年12 月)。頁293-321。
黃智陽。〈轉進當代藝術的書法現象考察〉。《清華學報》。第40 卷第3 期,(2010 年9 月)。頁609-662。
江雅慧。〈論現代書法及其現代性〉。《藝術研究學報》。第8 卷第2 期,(2015 年7 月)。頁37-54。
閻瑞珍。〈從臺灣書法教材改革看日本東京書籍版教材設計〉。《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12 期,(2015 年11 月)。頁1-50。
林書民。〈科技藝術,跨界書法〉。《美育》。第212 期,(2016 年7 月)。頁84-88。
郭晉銓。〈論中國書法「現代」與「後現代」的跨界思維與立論侷限〉。《北市大語文學報》。第16 期,(2017 年6 月)。頁75-92。
五、 學位論文
陳麗桂。〈文字、書體與書法的關係生成與相互影響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1 月。
葉育男。〈形體的自由化—東方書法與美學在數位構築中的初探〉。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7 月。
何美青。〈台灣現代之書法藝術的探索〉。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6 月。。
楊馥吉。〈台灣當代書法的傳統與實驗〉。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6 月。
夏曉雯。〈書法與跨領域文化關係之研究〉。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6 月。
蔡和良。〈論現代書藝發展〉。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6 月。
李照。〈書法與平面設計藝術的共性探微〉。湖南師範大學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5 月。
黃建諭。〈書法與建築空間之藝術關聯性探索〉。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6 月。
呂冰。〈書法元素在空間界面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山東建築大學設計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年4 月。
游文潭。〈書法藝術的當代意義〉。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年7 月。
許芷羚。〈書法字體的平面廣告型態之內容分析〉。明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年9 月。
羅乃維。〈臺灣書法教育發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書法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年1 月。
莊棋誠。〈資訊科技導入書法數位化學習資源應用初探—以數位e 筆系統為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年6 月。
許舒晴。〈智慧書法機器人〉。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年7 月。
張麒安。〈電影海報中書法藝術應用之研究(以80 年代後新電影為主)〉。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年8 月。
六、 會議論文
黃宗義。〈臺灣書法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迎接書法新紀元國際書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藝術教育館,1997 年5 月,頁223-246。
傅申。〈論漢字書藝及創新取向〉。《國際書法文獻展-文字與書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會議記錄》。臺中:臺灣美術館,2000 年12 月,頁5-14。
林麗娥。〈影響二十世紀台灣百年書壇發展之因素探討〉。《陳丁奇先生百歲紀念:二十世紀臺灣書法發展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歷史博物館,2010 年5 月,頁21-53。
七、 研究報告
李文珍。〈台灣書法變遷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2007 年8 月。
李文珍。〈近三十年來臺灣書法的演變(1971-2000)〉。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2009 年10 月。
黃智陽。〈1949 年後台灣現代書法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2011 年11 月。
潘文忠等。〈整合型研究: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擬議整合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總計畫期末報告,2013 年10 月。
八、 網路資料
教科書圖書館:館藏目錄。https://catalog.naer.edu.tw/webpac/search.cfm。檢索日期:2020/9/22
108 課綱資訊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https://12basic.edu.tw/12about.php。檢索日期:2020/08/10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發布版。https://reurl.cc/v135py。檢索日期:2020/08/10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22/pta_18533_2143291_60289.pdf。檢索日期:2020/08/10
教育部:發現美讓生活不在無感。https://parenting.cwgv.com.tw/topic/MF/esthetic/。檢索日期:20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