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香吟
Chen, Hsiang-Yin
論文名稱: 王家衛電影文本中的「日常芭蕾」
"Daily ballet" in Wong Kar-Wai's Film Texts
指導教授: 王雅倫
Wang, Ya-L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3
中文關鍵詞: 王家衛日常文化記憶空間物件
外文關鍵詞: Wong Kar-wai,daily, cultural memory, space, element
相關次數: 點閱:156下載:5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論文以香港導演王家衛(Wong Kar-Wai)為研究對象,針對他十部長片:《旺角卡門》、《阿飛正傳》、《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春光乍洩》、《花樣年華》、《2046》、《我的藍莓夜》、《東邪西毒: 終極版》和《一代宗師》進行討論。本文企圖以日常理論切入,進而分析王家衛作品中日常的背後所背負的集體記憶與個人記憶,而記憶和空間、時間、物件是不可分割的,尤其在王家衛作品中這幾項都是相當關鍵而突出的表現,於是本論文以電影文本中的日常元素、影像檔案媒材的處理方法、文化記憶、九七情結、空間與物件,以上為主要探討議題。

    The thesis aims to analyze Wong Kar-wai's ten features, As Tear Goes By, Days of Being Wild, Chungqing Express, Fallen Angels, Happy Together, In the Mood for Love, 2046, My Blueberry Nights, Ashes of Time Redux, The Grandmasters. Through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Critique Theory of Daily Life, it analyzes the collective and personal memories behind the film scenes. And the inseparable to distinguish memory and space, time and element of daily lives.
    Especially they are being seen as the key elements of his works. Therefore, this thesis mainly describe how Wong Kar-wai uses civil culture in Hong Kong as scenes setting, historical archive files, cultural memory, the complex transfer of the sovereignty of hong kong in 1997, spaces, memories and element .

    摘要 緒論………………………………………………………………….…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研究範圍與限制…………………………………………………..……5 三.文獻回顧 (一)王家衛作品簡介……………………………………………………7 (二)王家衛專書………………………………………………………12 (三)電影理論專書………………………………………….……………13 (四)香港相關專書…………………………………………….………14 (五)日常理論…………………………………………………………15 (六)記憶與身分認同相關專書…………………………………………15 (七)空間相關專書……………………………………………………………16 (八)物件、符號學相關專書……………………………………………………16 四.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17 第一章 日常˙風景…………………………………………………….………20 第一節 初探日常………………………………………………………………20 第二節 王家衛電影中的人物日常 1. 計時方式……………………………………..……………27 2. 社會角色…………………………………………………………….………36 第三節 王家衛電影中的歷史隱喻…………………………………………39 第二章 潮濕˙記憶 …………………………………………..…………53 第一節 香港文化記憶……………………………………………………………55 第二節 香港九七情結………………………………………………………69 第三節 角色的個人記憶……………………………………………….…………81 第三章 迷離˙空間…………………………………………………..……97 第一節  侷促/狹窄/短暫的空間…………………………………….……100 第二節  私密的房間-闖入/進入…………………………………….………120 第三節  遙遠異地的召喚……………………………………………131 第四章 投射˙物件………………………………………………147 第一節 鐘/錶………………………………………………………………150 第二節 電話/信件……………………………………..……166 第三節 鑰匙…………………………………………………188 第四節 其他………………………………………………193 1.水 ………………………………………193 2.雨………………………………………202 3.聖誕/生日……………………………………….…218 結論…………………………………………………222 引用文獻………………………………………………………225 參考文獻……………………………………………………………233

    引用文獻

    (一)中文專書

    王孝廉。《水與水神》。台北:三民,1992年。
    王斑。《歷史與記憶:全球現代性的質疑》。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白睿文。《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台北:麥田,2016年。
    西西。《我城》。臺北:洪範,1999年。
    衣俊卿。《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現代化的文化透視》。人民出版社,2005年。
    任明信。《光天化日》。台北:黑眼睛文化,2015年。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2005年。
    李天鐸編著。《當代華語電影論述》。臺北市:時報文化,1996年。
    李英明。《香港學》。台北市:揚智文化,1997年。
    林文淇。《華語電影中的國家寓言與國族認同》。台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 ,2010年。
    周冬莹著。《影像與時間:德勒茲的影像理論與柏格森、尼采的時間哲學》。北京:中國電影,2012年。
    洛楓。《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牛津大學,1995年。
    高宣揚著。《當代社會理論》下冊。台北:五南,1998年。
    高行健 著。《遊神與玄思:高行健詩集》。台北:聯經,2012年。
    朗天。《香港有我:主題性與香港電影》。香港:點出版,2013年。
    徐珮芬。《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台北:啟明出版,2016年。
    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
    黃建宏。《蒙太奇的微笑-城市影像/空間/跨領域》。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3。
    黃碧雲。《沉默。暗啞。微小。》。台北:大田出版,2004年。
    張靚蓓。《夢想的定格-10為躍上世界影壇的華人導演》。台北市:新自然主義,2004年。
    許舜英。《古著文本》。台北市:漫遊者文化,2011年。
    陳錦榮、梁旭明。《認識香港南亞少數族裔》。香港:中華,2016年。
    陳繁齊 著。《下雨的人》。台北:時報出版,2016年。
    黃資婷著。《雙聲•雙身:當代電影中的分裂主體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6年。
    馮雷。《理解空間:現代空間觀念的批判與重構》。北京:中央編譯,2008年。
    童強。《空間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詹和平。《空間》。南京:東南大學,2011年。
    詹宏志。《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與解釋》。台北:麥田,1995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 年。
    趙靜蓉。《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潘毅、余麗文編。《書寫城市-香港的身分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2003年。
    劉紀蕙主編。《文化的視覺系統Ⅱ:日常生活與大眾生活》。台北市:麥田,2006年。
    鼐康著。《曖昧的品味-王家衛的電影世界》。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
    劉永晧。《小電影學:電影複像、轉場換景與隙縫偷渡》。台北:左耳文化,2010年。
    劉永晧,《失衡的電影文本:王家衛電影分析》,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15年。
    劉以鬯。《對倒》。台北市:行人出版社,2015年。
    劉以鬯。《酒徒》。台北市:行人出版社,2015年。
    潘國靈、李照興主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策劃。《王家衛的映畫世界》。香港:三聯書店,2015年。
    顏忠賢。《影像地誌學 : 邁向電影空間理論的建構》。台北:萬象圖書,1996年。
    羅永生。《殖民無間道》。香港:牛津大學,2007年。

    (二)翻譯專書

    Erll A.主編,余傳玲等譯:《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2012年。
    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開往中國的慢船》,台北:時報,1998年。
    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陳新、彭剛主編:《文化記憶與歷史主義》,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楊遠嬰主編:《電影理論讀本》,北京市: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發行,2012年。
    Arthur Asa Berger,姚媛譯:《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的敘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Annick Le Guérer,黃忠榮譯:《氣味》,台北:邊城,2005年。
    Anthony Giddens,李康、李猛譯:《社會的構成》,台北:左岸文化,2007年。
    Agnes Heller,衣俊卿譯:《日常生活》,哈爾濱:世界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
    Assmann,J.,金壽福、黃曉晨譯:《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Aleida Assmann,潘璐譯:《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Allan G. Johnson,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 ,2016年。
    Baudrillard,劉成富、全志銅譯:《消費社會》,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Ben Highmore,王志宏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Christian Norberg-Schulz,施植明譯:《場所精神 : 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尚林,1986年。
    David MacDougall,李惠芳、黃燕祺譯:《邁向跨文化電影:大衛•馬杜格的影像實踐》台北:麥田,2006年。
    David Inglis,周書亞譯:《文化與日常生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
    David Bordwell,張錦譯:《電影詩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0年。
    Douwe Draaisma,張朝霞譯:《記憶的風景:我們為什麼「想起」,又為什麼「遺忘」?》,台北市:漫遊者文化,2013年。
    Edmund Husserl,張慶熊譯:《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象學》,臺北市:桂冠,1994年。
    Edward W. Soja,王文斌譯:《後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Graeme Turner,林文淇譯:《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遠流,1997年。
    Gaston Bachelard,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2003年。
    Gilles Deleuze,黃建宏譯:《電影Ι:運動-影像》,台北:遠流,2003年。
    H.Bergson,姜志輝譯:《創造進化論》,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4年。
    Henri Poincare,李醒民譯:《科學與假設》,北京:商務,2006 年。
    Harvie Ferguson 著,陶嘉代譯:《現象學的社會學意味》,台北:韋伯,2009。
    H.Bergson,肖聿譯:《材料與記憶》,南京:譯林,2011年。
    Joseph Chiari,吳永泉, 陳京璇, 尹大貽譯:《二十世紀法國思潮 : 從柏格森到萊維-施特勞斯》,北京:商務出版,1987年。
    Jean Baudrillard,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1998年。
    Jane Jacobs,姚大鈞譯:《集體失憶的年代》,台北:大塊文化 ,2005。
    Joanne P.Sarp,司徒懿譯:《後殖民地理學》,新北市:韋伯文化,2012。
    Jean-Paul Sartre,陳宣良譯:《存在與虛無》,新北市:左岸文化,2012年。
    Jean-Jacques Rousseau,袁筱一譯:《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台北市,自由之丘,2014年。
    Kirsten Hastrup編,賈士蘅譯:《他者的歷史:社會人類學與歷史製作》,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Liz Wells等,鄭玉菁譯:《攝影學批判導論》,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2005年。
    Marc Ferro,張淑娃譯:《電影與歷史》,台北市,麥田,1990年。
    Michel Foucault,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Marcel Proust,李恒基等譯:《追憶似水年華》,台北:聯經,1992年。
    Maurice Merleau-Ponty,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市,商務,2001年。
    Milan Kundera,尉遲秀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台北市:皇冠,2004年。
    Mathews, Gordon,楊瑒譯:《世界中心的貧民窟 : 香港重慶大廈》香港 : 青森文化出版,2013年。
    Marguerite Duras,繆詠華譯:《懸而未決的激情:莒哈絲論莒哈絲》,台北市,麥田,2013年。
    Norbert Elias,李中文譯:《論時間》,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
    Robert Stam、Robert Burgoyne、Sandy Flitterman-Lewis,張犁美譯:《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台北:遠流,1997年。
    Robert Stam,陳儒修、郭幼龍譯:《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2002年。
    Roland Barthes,陳志敏譯:《物體世界-羅蘭巴特評論集(一)》,苗栗縣三灣鄉:桂冠圖書出版,2008年。
    Roland Barthes,陳志敏譯:《符號的想像-羅蘭巴特評論集(二)》,苗栗縣三灣鄉:桂冠圖書出版,2008年。
    Roland Barthes,汪耀進、武佩蓉譯:《戀人絮語》,台北:商周出版,2010年。
    Roland Barthes,趙克非譯:《明室:攝影札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年。
    Stiegler,B,方爾平譯:《技術與時間-3.電影的時間與存在之痛的問題》,南京:譯林,2012年。
    Tim Cresswell ,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市,群學,2006年。
    Walter Benjamin,王涌、宋淑明譯:《柏林童年》,台北,麥田,2012年。
    Witold Rybczynski,譚天譯:《金窩、銀窩、狗窩 : 家的設計史》,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13年。

    (三)外文書目

    Cannon. Ed. Hamid Naficy Home, Exile, Homeland: Film, Media,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 New YorkRoutledge, 1999.
    Hugo Münsterberg,The Photoplay:A Psychological Study,New York:D.Appleton,1916.

    (四)學術論文

    王盈潔,《唐五代詞雨意象探討》。玄奘大學,2005年。
    石宛蓉,《電影攝影師杜可風的流動圖像》。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2年。
    吳岱珍,《物化的愛情─王家衛的電影美學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2005年。
    胡培菱,《初始的氣味/氣味的初始:喬依斯作品《尤利西斯》中的嗅覺要素》。國立台灣大學,2003年。
    范桐菲。《王家衛電影時空的後現代風格淺論》。吉林藝術大學戲劇戲曲學。2010年。
    葉乃華,《旅行運動與記憶建構—由《物質與記憶》及《追憶似水年華》出發》。南華大學,2007年。
    黃莉,《論王家衛電影裡的後現代特色》。華中師範大學文藝學,2008年。
    葛均艳,《論王家衛電影的海外傳播》。山東師範大學電影學,2010年。
    羅小艳,《自成類型-王家衛電影研究》。蘇州大學文藝學,2008年。
    羅倩,《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電影《堤》(La Jetée)中的影像感知與末世意象》。國立成功大學,2014年。

    (五)學術期刊

    石竹青。〈被凝視的時間與空間——王家衛作品中的文化寓言〉。《電影評介》。第7期,(2010年)。頁3-4。
    宋鳳玲。〈論唐詩中雨意象的審美感受〉。《棗莊學院學報》。24卷6期,(2007年12月)。頁67-68。
    李道明。〈從紀錄片的定義思索紀錄片與劇情片的混血形式〉。《戲劇學刊》。第10期,(2008年6月)。頁79-109。
    吳守斌。〈詩弦伴雨意深深 - 論李商隱詩歌中的雨意象〉。《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9卷1期,(2010年1月)。頁33-35。
    何寶籃。〈世俗.陷溺.歷史魅影:王家衛電影《東邪西毒終極版》到《一代宗師》的去政治化書寫〉。《復興崗學報》。106期, (2015年6月)。頁201-217。
    孫松榮。〈作為影像命題的視聽檔案〉。《文化研究》。第6期, (2008年6月)。頁43-80。
    孫孟晉。〈王家衛:戀舊調子裡的都市人>。《中歐商業評論》。17期,(2009年9月)。
    陳美燕、楊聰榮。〈從香港本土文化看香港人意識之形成〉。「香港問題研討會」。港澳協會,( 1994年5月)。
    張松建。〈家國尋根與文化認同:新華作家謝裕民的離散書寫〉。《清華中文學報》。12期,(2014年12月)。頁425-467。
    陶成濤。〈文化鄉愁:文化記憶的情感維度〉。《西北大學文學院:中州學刊,西安》,(2015年07期)。頁157-162。
    陳智德。〈「回歸」的文化焦慮─1995年的《今天.香港文化專輯》與2007年的《今天.香港十年》〉。《政大中文學報》,(2016年25期)。頁65-90。
    張英進。〈游離於香港和上海之間:懷舊,電影,文化想像〉。《中外文學》。第二十九卷,第10期,(2001年,3期) 。頁51-67。
    廖勇超。〈觸摸《花樣年華》:體感形式、觸感視覺、以及表面歷史〉。《中外文學》。第35卷第2期,(2006年)。頁85-110。
    廖穎。〈王维詩歌中的“雨” 〉。《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8卷5期,(2009年9月)。頁93-94。
    鄭作彧)。〈時間生態學:時間社會學的新研究概念建立之嘗試〉。《臺灣社會學刊》。第52期,(2013年6月)。頁31-78。
    劉懷玉。〈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觀具體存在論的哲学〉。《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47卷5期。頁14-23。
    蔣興儀。〈誤入迷途的紀傑克:以米蒂亞作為主體性之典範的謬誤〉。《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49期,(2014年6月)。頁59-107。
    韓德信。〈日常生活:背景、觀點與意義〉。《貴州社會科學》。2007卷9期,頁43-47。
    羅永生。〈解讀香港臥底電影的情緒結構和變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5年12月),頁145-178。

    (五)網路文章

    曾炫淳。〈當《東邪西毒》終極版的書寫完成……〉,《放映週報》,2009年10月30日。
    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744 (最後檢閱時間為2017年5月15日)。
    賀交生。《南方人口》,第03期(1988年)。
    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LFRK198803008.html,(最後檢閱時間為2017年5月6日)。
    張閎。〈王家衛與上海懷舊影像〉。《南方都市報》。2004-11-16。
    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cul.china.com.cn/book/2012-04/12/content_4935794.htm((最後檢閱時間為2017年5月1日)。
    藍祖蔚。〈王家衛:終極東邪西毒〉,《藍色電影夢》,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8/04/post-193.html。(最後檢閱時間為2017年5月15日)。
    〈與外國國旗或其他旗幟並列時,如何掛? 〉,《中華民國內政部國旗懸掛禮儀網》,http://flag.moi.gov.tw/how_with.html,(最後檢閱時間為2017年5月9日)。
    〈鄧麗君歌曲禁唱《何日君再來》被批“黃色歌曲” 〉,
    http://history.sohu.com/20150508/n412679628.shtml(最後檢閱時間為2017年5月9日)。
    〈(音樂)一代宗師〉,《電影朝聖》,http://pc633hk2047.pixnet.net/blog/post/116617043-%EF%BC%88%E9%9F%B3%E6%A8%82%EF%BC%89-%E4%B8%80%E4%BB%A3%E5%AE%97%E5%B8%AB%EF%BC%8Fthe-grandmaster,(最後檢閱時間為2017年5月9日)。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于治中。《意識形態的幽靈》。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13年。
    王瑋。《意義與空白:當代香港電影觀察》。台北:萬象圖書,1995年。
    王瑋。《香港電影壹觀點》。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
    王海洲主編。《鏡像與文化:港台電影研究》。北京:中國電影,2003年。
    王志敏、杜慶春主編。《理論與批評:影像傳播中的身分政治與歷史敘事》。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
    井迎兆著,《電影剪接美學-說的藝術》。台北:三民,2006年。
    王志敏。《電影語言學》。北京:北京大學,2007年。
    王理平。《差異與綿延-柏格森哲學及其當代命運》。人民,2007年。
    王海威。《借來的時間-香港電影中的上海想像》。天津:百花文藝,2008年。
    石竹青。《流年光影-香港電影:“七九新浪潮”之後》。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6年。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策劃。《光影的長河:影史百大經典華語電影》。台北:田園城市,2011年。
    何國忠編。《文化記憶與華人社會》。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大學中國研究院,2008年。
    呂大樂。《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香港:中華書局出版:香港聯合書刊物流發行,2012年。
    金冠軍。《華語電影:跨地交往與身分認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
    夏光。《後結構主義思潮與後現代社會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年。
    姜鑫。《春光映畫王家衛》。北京:中國廣播電視,2004年。
    香港電影美術學會主編。《繁花盛放:香港電影美術 1979~2001》。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
    高宣揚。《當代社會理論》上冊。台北:五南,1998年。
    栗米。《花樣年華王家衛》。北京:中國文學,2001年。
    孫紹誼。《電影經緯:影像空間與文化全球主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孫慰川。《當代港台電影研究》。北京:中國電影,2004年。
    焦雄屏。《台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台北:遠流,1995年。
    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焦雄屏編。《時代顯影:中西電影論述》。台北:遠流,1998年。
    黃宗儀。《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份書寫》。台北市:群學,2008年。
    梁元生。《邊緣與之間》。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陳犀禾。《華語電影:理論、歷史和美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美君。《尋找香港電影的獨立景觀》。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
    張笑夷。《列菲伏爾空間批判理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陳犀禾、聶偉主編。《當代華語電影的文化、美學與工業》。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張慧瑜。《墓碑與記憶:革命歷史故事的償還與重建》。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2年。
    張少強、梁啟智、陳嘉銘。《香港.論述.傳媒》。香港:牛津大學,2013年。
    黃淑嫻。《香港影像書寫:作家、電影與改編》。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2013年。
    程志民。《後現代哲學思潮概論》。新北市:康德,2008年。
    湯禎兆。《香港電影血與骨》。台北: 書林,2008年。
    湯禎兆。《香港電影夜與霧──創意是這樣煉成的》。杭州:浙江大學,2010年。
    葉月瑜主編。《華語電影工業:方法與歷史的新探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程青松編。《關不住的春光:華語同志電影20年》。新北市:八旗文化:遠足文化,2012年。
    楊凱麟。《書寫與影像 : 法國思想,在地實踐》。臺北市 : 聯經出版,2015年。
    路況。《思想與明星:中西文藝類型的系譜與星圖》。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趙毅衡。《符號學》。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
    鄭祥福。《後現代政治意識》。台北市:揚智文化,1996年。
    劉立行。《電影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1999年。
    蔡洪聲等主編。《香港電影80年》。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00年。
    劉康。《對話的喧囂: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市:麥田,2005年。
    潘國靈。《城市學 : 香港文化筆記》。香港:Kubrick出版,2005年。
    潘國靈。《城市學2 : 香港文化研究》。香港:Kubrick出版,2007年。
    劉立行著,《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2012年。
    簡政珍。《電影閱讀美學》。台北市:書林,2004年。
    聶偉。《華語電影與泛亞實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藍逸之。《新自由主義下的香港治理:空間、尺度與策略》。台北市:政大出版社,2014年。
    羅卡、吳昊、卓伯棠。《香港電影類型論》。香港:牛津大學,1997年。羅永生編。《誰的城市?-戰後香港的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謝均才。《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香港:牛津大學,2002年。
    羅永生。《殖民家國外》。香港:牛津大學,2014年。
    (二)翻譯專書

    Anthony Giddens,廖仁義譯:《批判的社會學導論》,台北:唐山,1995年。
    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 :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市 : 時報文化,1999年。
    C.Wright Mills,張君玫、劉鈐佑譯:《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市:巨流,1995年。
    Christian Metz,劉森堯譯:《凝視的快感︰電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Christian Metz,劉森堯譯:《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台北:遠流,2006年。
    Christian Metz,王志敏譯:《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與電影》,北京:中國廣播電視,2006年。
    David Bordwell,游惠貞、李顯立譯:《電影意義的追尋》,台北:遠流,1994年。
    David Bordwell,李顯立譯:《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事活動》,台北:遠流,1999年。
    David Bordwell,Kristin Thompson,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台灣分公司,2009年。
    Derek Gregory, John Urry編,謝禮聖、呂增奎等譯:《社會關係與空間結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Erving Goffman,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臺北市 : 桂冠,1992年。
    Fredric Jameson,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1998年。
    Fredric Jameson,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導論》,台北:允晨文化,2001年。
    Freud, Sigmund,高秋陽譯:《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臺北市 : 華成圖書,2003年。
    Francois Penz, Gregory Radick, Robert Howell编,馬光亭、章绍增譯:《空間》,北京市,華夏出版發行,2011年。
    Gustavo Mercado,楊智捷譯:《鏡頭之後:電影攝影的張力、敘事與創意》,新北市:大家出版社,2012年。
    H.Bergson,吳士棟譯:《時間與自由意志》,北京:商務,1958年。
    Hayward,S,鄒贊、孫柏、李玥陽譯:《電影研究關鍵詞》,新北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Ihab Hassan,劉象愚譯:《後現代的轉向》,台北:時報,1993年。
    Jacques Aumont,Michel Marie,吳珮慈譯:《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遠流,1996年。
    J.HillisMiller,申丹譯:《解讀敘事》,北京:北京大學 ,2002年。
    Jorge Larrain,戴從容譯:《意識形態與文化身份:現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Jacques Le Goff,方仁杰、倪复生譯:《歷史與記憶》,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Joe Painter,Alex Jeffrey,謝明珊、陳坤森譯,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空間與權力:政治地理學新風貌》,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2012年。
    Jacques Rancière,魏德驥, 楊淳嫻譯:《歷史之名》,臺北市:麥田出版,2014年。
    Louis Giannetti,焦雄屏譯:《認識電影》台北:遠流,2002年。
    Mike Crang,王志弘, 余佳玲, 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市 : 巨流 ,2003年。
    Mark Gibson,王加為譯:《文化與權力:文化研究史》,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2年。
    Michel de Certeau, Luce Giard, Pierre Mayol,冷碧瑩譯:《日常生活實踐。 2,居住與烹飪》,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Michel de Certeau,方琳琳、黃春柳譯:《日常生活實踐. 1, 實踐的藝術》,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Noel Burch,李天鐸、劉現成譯:《電影理論與實踐》,台北:遠流,1997年。
    Paolo Cherchi Usai, 陳儒修譯,《電影之死 : 歷史、文化記憶與數位黑暗時代》,台北:電影資料館,2004年。
    Peter Wollen,劉森堯等譯:《電影記號學導論》,台北:志文,1991年。
    Roland Barthes,孫乃修譯:《符號禪意東洋風》台北:台灣商務,1993年。
    Robert Lapsley and Micheal Westlake,李天鐸、謝慰雯譯:《當代電影與批評理論》,台北:遠流,1997年。
    Robert David Sack,黃春芳譯:《社會思想中的空間觀:一種地學的視角》,北京:北京師範出版社,2010年。
    Rey Chow,陳衍秀譯:《世界標靶的時代 : 戰爭、理論與比較研究中的自我指涉》,臺北市:城邦文化出版,2011年。
    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 :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1996年。
    Steve D. Katz,井迎兆譯:《電影分鏡概論-從意念到影像》,台北:五南,2009年。

    (三)外文書目

    Andoras Balint Kovacs,Screening Modemism,Tate p.ublishing,2011.
    Botz-bornstein, Thorsten y,Films and Dreams: Tarkovsky, Bergman, Sokurov, Kubrick, and Wong Kar-wai,Rowman & Littlefield Pub Inc,2007.
    Brunette, Peter/ Wong, Kar-Wai,Wong Kar-wai,Univ of Washington Pr,2005.
    Catherine Lupton,Chris Marker:memories of the future,Reaktion Books,2005.
    Derrida,Jacques et al.,Memories of Blind:The Self-Portrait and Other Ruins,Univ of Chicago p.r,1993.
    Daniel W.Smith et al,Gilles Deleuze:Image and Text,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9.
    Dissanayake, Wimal/ Wong, Dorothy,Wong Kar-Wai’s Ashes of Time》,Univ of Washington Pr,2003.
    Esther M. K. Cheung、Gina Marchetti、Tan See-Kam,Hong Kong Screenscapes: From the New Wave to the Digital Frontier,香港大學出版社,2010.
    Henri Bergson, Mabelle L. Andison. (TRN),The creative mind : a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Secaucus, NJ : Carol Publishing Group, 1992.
    Henri Bergson, Paul, Nancy Margaret (TRN)/ Palmer, W. Scott (TRN),Matter and memory, Dover Pubns, 2004.
    Jeanma,Melancholy Drift:Marking Time in Chinese Cinema,香港大學出版社,2010.
    Kamlouie,Hong Kong Culture: Word and Image,香港大學出版社,2010.
    Mengyang Cui,The Cinema of Wong Kar Wai: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s in Narrative Cinemas,University of Bedfordshire LUTON,2007.
    Raymond Bellour,The Analysis of Fil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Reprint ecition,2001.
    Tambling, Jeremy,Wong Kar-Wai's Happy Together,Univ of Washington Pr,2003.
    Teo, Stephen,Wong Kar-Wai: Auteur of Time》,Univ of Washington Pr,2005.
    Vivian Carol Sobchack,The Address of the Eye,A p.henomenology of Film Experience,p.publsh:University p.ress,2000.

    (四)學術論文

    1.中文論文

    王秋,《王家衛電影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6年。
    王宮,《王家衛電影作品中的兩難結構研究》。山東師範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2012年。
    古旻陞,《論柏格森生命哲學中之美學》。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2009年。
    牟媛,《王家衛電影美學品格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美學,2006年。
    李盈芳,《邊緣化擴展─記憶、場所、城市與象徵》。淡江大學,2003年。
    何寶申,《異象與異生︰論德勒茲的思考問題》。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2006年。
    余孟儒,《流逝時光裡的永恆:以巴特在《明室》中對攝影之探思論《2046》中的時間呈現》。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吳若慈,《論虛擬-從德勒茲回返柏格森》。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2010年。
    吳麗程,《王家衛電影中畫外音的語言運用特徵分析》。陝西師範大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2011年。
    邱俊達,《朝向詩意空間:論巴舍拉《空間詩學》中的現象學》。國立中山大學,2009年。
    周永忻,《旅行.空間.追尋-以《春光乍洩》、《霧中風景》、《巴黎.德州》、
    《愛我就搭火車》為中心》。佛光大學文學系研究所,2011年。
    周清,《撲朔迷離的碎片影像-王家衛電影風格探析》。曲阜師範大學藝術學,2011年。
    范曉嵐,《召喚記憶與認同的微型影像 ─ 從身體到世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2011年。
    高飛,《王家衛:雕刻時光的實驗者-論王家衛電影裡的時空意識》。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2006年。
    黃志偉,《與孤獨無盡的遊戲-王家衛電影裡的芸芸眾生》。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2002年。
    黃雅蓮,《香港文學與文化身分:以劉以鬯、西西、梁秉鈞為個案的研究》。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1年。
    梁倩,《東方美學體系下的王家衛電影》。香港大學電影學,2006年。
    許竹寬,《以電影作者論觀點分析王家衛電影的後現代性》。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2010年。
    張貽婷,《當代香港文學的九七焦慮與都市性格的共振(1982-2007)》。國立台北大學中國文學所,2011年。
    陳昶睿,《香港居民身份認同的變遷(1997-2013)》。淡江大學,2014年。
    陳筱筠,《1980年代香港文學的建構與跨界想像》。國立成功大學,2015年。
    陳希文,《王家衛電影時間中的歷史意涵》。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15年。
    13董琳,《多元文化語境下文學與電影的整合-村上春樹和王家衛的比較論》。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2007年。
    鄭迦文,《做為香港文化鏡像的王家衛電影》。貴州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2006年
    劉紀婷,《王家衛電影敘事分析: 以《2046》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2010年。

    2.英文論文

    Marcantonio, Carla. Geo-emotive landscapes: The global cinema of Pedro Almodovar and Wong Kar-Wai ,New York University, ProQuest,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2007.
    Moreira Macedo de Carvalho, Ludmila. The ambivalent identity of Wong Kar-wai's cinema,Universite de Montreal (Canada), ProQuest,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2009.
    Moleerojthanakul, Grittaya: Geopolitics in Time and Memory: Intertextuality in Wong Kar-wai's 60's Trilogy, Hawaii Pacific University, ProQuest,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2012.

    (五)學術期刊

    王晉生。〈柏格森綿延概念探討〉。《山東大學學報》。第6期。(2003年),頁108-111。
    王智明。〈回歸想像/想像「回歸」:張婉婷電影裏的離散政治〉。(中外文學)2006年35卷1期,頁59-86。
    伍軒宏。〈王家衛電影中的南方轉向〉。(中外文學)。2017年46卷1期,頁9 - 44。
    伍軒宏。〈愛是不可能的禮物:人欲在王家衛電影橫〉。《中外文學》。第35卷第2期(2006年),頁7-10。
    冷德誠。〈柏格森生命本體論美學初探〉。《清華大學學報》。第1期。(1997年),頁85-90。
    何建平。〈飄零與復歸: 現代人的精神之旅──析王家衛電影《春光乍泄》〉。《電影藝術》。第5期。(1998年),頁63-75。
    吳豐維。〈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思想》。4期(2007年3月)。頁63-78。
    吳尚忠。〈論柏格森與馬克思的時間觀〉。《韶關學院學報》。第11期。(2008年),頁36-39。
    邱加輝。〈影像香港:王家衛的八部電影與六個香港〉。《二十一世紀》網絡版。 62 期五月號。(2007年5月),頁1-8。
    吳寧。〈列斐伏爾的城市空間社会學理論及其中國意義〉。《社会》。2008卷2期,(2008年4月)。
    呂永林。〈汽車:移動的私人空間―對現代交通工具的文化考察之一〉。《棗莊學院學報》。26卷1期。(2009年2月)。頁21-24。
    何金鈺。〈一個關於無腳鳥的憂傷傳說-從王家衛影像世界的元素掃描看現代城市人的游離心態與小資情懷〉。《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卷1期。(2009年4月)。頁147-148。
    林耀德。〈凱悅森林的北丐南帝:與王家衛對話〉。《聯合文學》。第10卷第12期(1994年),頁252-261。
    林泉忠。〈香港國籍與護照的多重性-兼論港人身份認同的流動性〉。《臺灣國際法季刊》。12卷4期。(2015年12月)。頁99-123。
    徐明瀚。〈「辭」與「物」重考--王家衛電影中的傷逝語錄〉。《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5期。(2008年),頁81-85。
    陳淑卿。〈離散島嶼、漂流邊界:三部《流離島影》紀錄片的鄉愁、漂泊及殤逝影像美學〉。《intergrams》。(2004年3月)。頁1-19。
    張志偉。〈王家衛的後現代城市超級市場〉。《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卷第8期(2005年),頁83-91。
    張兆曙。〈事件性日常生活:概念、形態與社會分析〉。《社會主義研究》。2006卷4期(第168期),頁120-122。
    莊宜文。〈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3期。(2008年),頁23-58。
    章旭。〈本源與歸鄉-對哲學詩化的一點思考〉。《武陵學刊》。40卷4期。(2015年8月)。頁33-37。
    陳筱筠。〈情感作為概念:從焦慮情感看《無間道》系列的身分建構與經營策略〉。《文化研究季刊》。155期。(2016年9月),頁19 - 34。
    張佩思。〈香港本土論述、文化解殖、後殖民創傷之弔詭關係:以保衛皇后碼頭運動為例〉。《文化研究》。23期。(2016年9月)。頁141-164。
    溫韌。〈柏格森的時間概念及其時代意義〉。《安徽大學學報》。第3期,(2000年),頁27-30。
    路況。〈書寫六○年代香港的「騎士愛」,論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電影欣賞》。第19卷第2期(2001年),頁71-75。
    黎至笑。〈王家衛電影的時間與空間意識〉,《影響電影雜誌》。第55期(1994年),頁69-73。
    蔡寶瓊。〈從「奴化教育」與「文化沙漠」到本土文化的抬頭-香港文化的發展與中國近代革命的轉折〉。《教育學報》。8 卷2 期,(1990)。頁153–164。
    蔡佳瑾。〈欲望三部曲:論王家衛的電影《阿飛正傳》、《花樣年華》與《2046》〉,《中外文學》。第35卷第2期。(2006年),頁11-40。
    衛芳。〈解析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雨”意象〉。《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6卷3期(2009年5月)。頁56-59。
    歐陽彬、周霞。〈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社會理論的視角〉。《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06卷1期。(2006年1月)。頁44-47。
    顏亮一。〈迪士尼、主題園與擬像的全球化〉。《TA台灣建築雜誌》。122期。(2005年11月)。
    譚裘麒。〈唯有時間(綿延)真實──柏格森自我意識本體論初探〉。《哲學研究》,第5期。(1998年),頁65-71。
    羅永生。〈冷戰中的解殖:香港「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運動」評析〉。《思想香港》。6期。(2015年3月)。頁1-20。

    影音資訊:
    陳 果:《去年煙花特別多The Longest Summer》,香港:天幕,(DVD,1988)。
    王家衛:《旺角卡門As Tears Go By 》,香港:影之傑製作有限公司,(DVD,1988)。
    王家衛:《阿飛正傳Days of being wild》,臺北市 : 寰亞電影,(DVD,1991)。
    王家衛:《春光乍洩 Happy together 》,寶信資訊股份有限公司,(DVD,2003)。
    王家衛:《墮落天使 Fallen Angels》,寶信資訊股份有限公司,(VCD,2005)。
    王家衛:《重慶森林 Chung King express》,臺北縣 : 學弘,(DVD,2008)。
    王家衛:《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 臺北市 : 中藝,(DVD,2000)。
    王家衛:《東邪西毒:終極版》,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DVD,2009)。
    王家衛:《2046》, 臺北市 : 得利發行,(DVD,2004)。
    王家衛:《我的藍莓夜 My blueberry nights 》,臺北市 : 葳勝國際,(DVD,2008)。
    王家衛:《一代宗師The Grandmaster》,臺北市 : 飛行國際,(DVD,2013)。

    下載圖示 校內:2019-12-31公開
    校外:2019-12-3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