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蔡書蓉 Tsai, Shu-Jung |
|---|---|
| 論文名稱: |
中國八○年代詩人海子:詩的空間營造與夢想型態 The Chinese Poet in the 1980s: The Construction of Space and the Mode of Reverie in Hai Zi's poetry |
| 指導教授: |
翁文嫻
Yung, Man-H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 畢業學年度: | 10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51 |
| 中文關鍵詞: | 海子 、現代詩 、八○年代詩人 、空間 、夢想 |
| 外文關鍵詞: | Hai Zi, modernist poetry, poets of the 1980s, space, reveri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8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八○年代詩人海子(1964─1989)以七年的創作時間爆發出璀璨的詩歌光輝,雖然其在世時間極為短暫,但卻留下了不少想像力豐沛、語言及創作形式具有實驗性之作品。本論文據海子創作與發表作品時間片斷為1982至1989年之線索,以八○年代詩歌發展之歷史背景為基礎,探討海子創作的詩歌質地。
本文將從詩人生平背景開展,藉由社會環境的觀照下思考詩人海子在八○年代詩歌中的位置,以及在八○年代詩歌朦朧詩與其後第三代詩歌發展的浸潤中所受到的影響。第二章集中處理海子詩歌在時代背景下的定位探討,詩作分析主要在第三、第四章節進行討論。第三章中藉由觀察海子詩歌中的空間內涵,以詩學研究的角度進行其詩作「空間」之探索。而第四章的呈現,則將從較為抽象的「夢想」作為切入點,觀察推動「夢想」的詩意想像力生成在海子詩作中的運動形態。在最末第五章結論中,本文將進行研究的回顧以及思考海子詩作中語言與想像力表現所帶來的美感,思考海子詩作中特殊之處。
透過詩歌表現豐富多元的中國八○詩歌創作背景,本研究期許觀察海子詩作在歷史框架中呈現出的「空間」與「夢想」所具備的語言特色,討論其語言受到的時代元素浸染與突破,考察海子詩中藉由空間與夢想呈現所進行的美感構築。
Hai Zi (1964-1989), one of the major Chinese poets in the 1980s, incredibly completed his exuberant poetry collection in only seven years. Short as his lifetime was, his literary legacy and his experimental work left us an abundance of imaginative presentation, language use and creative form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Hai Zi’s work created and published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82 and 1989, as well as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of poetic development in the 1980s, in an effort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his poetry.
The discussion of this research starts with the poet’s life and aims to define the status of his poetry in the 1980s, in reference to his social context and how he was influenced in the ambience of the “Misty Poetry” and later by “The Third Generation Poetry” in the 1980s. Chapter II defines the position of Hai Zi’s poetry against the context of that time. An analysis of his work is included mainly in Chapters III and IV. Chapter III explo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cs, the “space” issue in Hai Zi’s work by delving into the spatial connotations between the lines. Chapter IV focuses on the more abstract idea: reverie, specifically, the working of the poetic imagination behind the reveries. Chapter V, the last part of the research, concludes by reviewing the points advanced in the chapters, as well as offer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esthetic elements exhibited in the language and imagination of Hai Zi’s poetry, in order to find the unique features of his work.
Highlighting the diverse, rich poetic creative backgrounds in China in the 1980s, this research observes and discovers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underlying the “space” and “reveries” in Hai Zi’s poetry that were presented in the historic context when the work was created. The aim is to explore how the language of his work was influenced by the historic elements, how he made breakthroughs in regard to language, as well as to examine how aesthetic elements were built through such space and reveries.
中文著作
(一)海子詩集
海子著:《海子的詩》,北京:人民文學,1995。
西川編,海子著:《海子詩全編》,上海:三聯,1997。
西川編,海子著:《海子詩全集》,北京:作家,2009。
金?頻主編:《海子紀念文集‧海子詩歌讀本》,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9。
榮光啟選編,海子著:《海子最美的100首抒情短詩》(附《小站》),長沙:湖南文藝,2009。
程光煒編:《海子詩歌精選》,南京:長江文藝,2010。
(二)海子專論
崔衛平:《不死的海子》,北京:中國文聯,1999。
高波:《解讀海子》,昆明:雲南人民,2003。
余徐剛:《詩歌英雄──海子傳》,南京:江蘇文藝,2004。
周玉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的詩情人生》,合肥:安徽文藝,2005。
余徐剛:《天才詩人──海子》,台北:寶瓶文化,2007。
金?頻主編:《海子紀念文集‧散文卷》,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9。
金?頻主編:《海子紀念文集‧評論卷》,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9。
金?頻主編:《海子紀念文集‧詩歌卷》,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9。
悠哉:《海子詩歌研究》,天津:百花文藝,2009。
金松林:《悲劇與超越──海子詩學新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0。
邊建松:《海子詩傳:麥田上的光芒》,南京:江蘇文藝,2010。
趙暉:《海子,一個「80年代」文學鏡像的生成》,北京:北京大學,2011。
燎原:《海子評傳‧二次修訂本》,北京:中國戲劇,2011。
(三)文學史相關
張德厚、張福貴、張亞昕著:《中國現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1995。
朱寨、張炯:《當代文學新潮》,北京:人民文學,1997。
王一川:《中國形象詩學──1985至1995年文學新潮闡釋》,上海:三聯,1998。
李慈健、田銳生、宋偉著:《當代中國文藝思想史》,開封:河南大學,1999。
張炯:《新中國文學史》,福建:海峽文藝,1999。
朱棟林、丁帆、朱曉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台北:文史哲,2000。
於可順:《當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2000。
陳思和、李平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2000。
駱寒超:《20世紀新詩綜論》,上海:學林,2001。
龍泉明、鄒建軍:《現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2001。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上海:復旦大學,2002。
王曉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下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3。
程光煒:《中國當代詩歌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
方維保:《當代文學思潮史論》,南京:長江文藝,2004。
洪子誠、劉登翰:《中國當代新詩史》,北京:北京大學,2005。
洪子誠:《大陸當代文學史 上篇》,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
洪子誠:《大陸當代文學史 下篇》,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
洪子誠等著,程光煒編:《重返八十年代》,北京:北京大學,2009。
楊慶祥等著,程光煒編:《文學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學事件再討論》,北京:北京大學,2009。
王學東:《「第三代詩」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10。
賀桂梅:《「新啟蒙」知識檔案:8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10。
於可訓:《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史》,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
(四)其他專著
朱自清:《詩言志辨》,台北:漢京,1983。
葉維廉:《秩序的生長》,台北:時報,1986。
劉小楓:《詩化哲學》,山東:山東文藝,1986。
朱光潛:《詩論》,台北:久博圖書,1990。
黃海雲:《從浪漫到新浪漫》,台北:藝術家,1991。
簡政珍:《詩的瞬間狂喜》,台北:時報,1991。
吳曉:《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詩學新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3。
楊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學》,北京:朝華,1993。
沈奇:《詩是什麼》,台北:爾雅,1996。
馮川:《榮格:神話人格》,武漢:長江文藝,1996。
仇小屏:《文章章法論》,台北:萬卷樓,1998。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台北:唐山,1998。
許世旭:《新詩論》,台北:三民,1998。
張曙光等著:《語言:形式的命名:中國詩歌評論》,北京:人民文學,1999。
黃粱等著,黃粱編《地下的光脈》,台北:唐山,1999。
楊小濱:《歷史與修辭》,甘肅:敦煌文藝,1999 。
簡政珍:《詩心與詩學》,台北:書林,1999。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台北:貓頭鷹,2000。
楊牧:《隱喻與實現》,台北:洪範,2001。
王家平:《紅衛兵詩歌研究》,台北:五南,2002。
曹文軒:《二十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作家,2003。
吳尚華:《中國當代詩歌藝術轉型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大,2004。
潘麗珠:《現代詩學》,台北:五南,2004。
鍾鳴遠:《不可不知的中國民樂》,北京:華夏,2004。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增修版)》,台北:萬卷樓,2005。
唐小林:《看不見的簽名──現代漢語詩學與基督教》,北京:華齡/中國社會科學,2005。
馮雷:《理解空間:現代空間觀念的批判與重構》,北京:中央編譯,2005。
申荷永主編:《靈性:意象與感應》,廣州:廣州教育,2006。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
查建英:《八十年代 訪談錄》,香港:香港牛津大學,2006。
劉春:《朦朧詩以後:1986~2007中國詩壇地圖》,北京:崑崙,2007。
紀金慶:《二元對立與陰陽:世界觀的衝突與調和》,台北:台灣商務,2008。
陳大為:《中國當代詩史的典律生成與裂變》,台北:萬卷樓,2009。
謝冕、孫玉石、洪子誠主編:《新詩評論》,北京:北京大學,第1輯:總第9輯,2009年6月。
王德威:《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北京:三聯書店,2010。
王學東:《「第三代詩」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10。
姜濤:《巴枯寧的手》,北京:北京大學,2010。
賀桂梅:《「新啟蒙」知識檔案:8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10。
申荷永:《榮格與分析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
伊沙:《中國現代詩論──伊沙談詩》,台北:秀威,2011。
杜小真主編:《思考他者:圍繞于連思想的對話》,北京:北京大學,2011。
張永清:《現象學與西方現代美學問題》,北京:人民,2011。
曹萬生:《中國當代文藝價值觀流變史》,台北:秀威,2011。
毛澤東:《毛語錄》,新北市:衛城,2012。
王丹:《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五講》,台北:聯經,2012。
西川:《大河拐大彎:一種探求可能性的詩歌思想》,北京:北京大學,2012。
張杰:《中國古代空間文化溯源》,北京:清華大學,2012。
張松建:《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12。
楊小濱:《迷宮‧雜耍‧亂彈:楊小濱文學短論與文化隨筆》,台北:釀,2012。
楊小濱:《語言的放逐:楊小濱詩學短論與對話》,台北:釀,2012。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台北:聯經,2012。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下),台北:聯經,2012。
顧正萍:《從介入境遇到自我解放:郭松棻再探》,台北:秀威資訊,2012。
劉春:《生如蟻,美如神:我的顧城與海子》,南京:譯林,2013。
(五)其他作品
朱熹集傳,文幸福導讀:《詩經(上)、(下)》,台北:金楓,1987。
北島:《午夜歌手:午夜詩選1972~1994》,台北:九歌,1995。
楊煉:《大海停止之處,楊煉作品1982─1987,詩歌卷》,上海:上海文藝,1998。
楊煉:《鬼話‧智力的空間,楊煉作品1982─1987,散文‧文論卷》,上海:上海文藝,1998。
司空圖原作,陳國球導讀:《二十四詩品》,台北:金楓,1999。
陳黎、張芬齡編:《詩樂園》,台北:南一書局,2004。
(晉)郭璞傳,(清)黃丕烈校勘:《山海經 附校勘記》(江安傅氏藏明成化六年刻本)(《中國歷史地理文獻輯刊‧第九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駱一禾著,西渡編:《駱一禾的詩》,北京:人民文學,2010
顧城:《顧城詩全集‧上》,南京:江蘇文藝,2010。
顧城:《顧城詩全集‧下》,南京:江蘇文藝,2010。
顧城:《顧城哲思錄》,重慶:重慶,2012。
西文譯著
(一)專著
Martin Heidegger(M‧海德格爾)著,戴富春譯:《詩‧語言‧思》,北京:文化藝術,1991。
Bachelard Gaston(加斯東‧巴什拉)著,杜小真、顧嘉琛譯:《火的精神分析》,北京:新華,1992。
Martin Heidegger(馬丁‧海德格)著,孫周興譯:《林中路》,台北:時報,1994。
Bachelard Gaston(加斯東‧巴舍拉)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
Jean-Paul Sartre(沙特),劉大悲譯:《沙特文學論》,台北:志文,1996。
Martin Heidegger(馬丁‧海德格)著,孫周興譯:《路標》,台北:時報文化,1997。
Robert H. Hopcke(羅伯特‧霍普克):《導讀榮格》,台北:立緒文化1997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理地圖》,台北:立緒,1999。
Andre Parinaud(安德烈‧巴利諾)著,顧嘉琛、杜小真譯:《巴什拉傳》,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0。
Bachelard,Gaston(加斯東‧巴舍拉)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
Ann Casement(安‧凱斯蒙)著,廖世德譯:《榮格:分析心理學巨擘》,台北:生命潛能,2004。
Mineke Schipper(米尼克‧希珀)、尹虎彬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史詩與英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4。
Aristotel?s(亞里士多德)、Quintus Horatius Flaccus(昆圖斯‧賀拉斯‧弗拉克)著,郝久新譯:《詩學‧詩藝》,北京:九州,2007。
Ioan P. Couliano(約安‧P. 庫里亞諾)著,張湛、王偉譯:《西方二元靈知論:歷史與神話》,上海:上海人民,2009。
C. G. Jung(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徐德林譯:《原型與集體無意識》,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Georges Poulet(喬治‧布萊)著,郭宏安譯:《批評意識》,南昌:百花洲文藝,2010。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弗里德里希‧尼采),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南京:譯林,2011。
程抱一著,涂衛群譯:《中國詩畫語言研究》,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1。
程抱一:《美的五次沉思》,北京:人民文學,2012。
(二)其他作品
人民文學編,水建馥譯:《古希臘抒情詩選》,北京:人民文學,1988。
王治明選編:《歐美詩論選》,青海:青海人民,1990。
馬海甸編譯:《英美十四行詩新編》,台北:業強,1994。
Thomas Stearns Eliot(艾略特)著,杜若洲譯:《荒原‧四首四重奏》,台北:志文,1998。
Goethe, Johann Wolfgang von(歌德)著:《浮士德》,台北:桂冠,2000。
Friedrich Holderlin(荷爾德林)著,先剛譯:《塔樓之詩》,上海:同濟大學,2004
靡文開譯:《印度兩大史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
Dante Alighieri(但丁)著,王維克譯:《神曲》,南京:譯林,2012。
學位論文
(一)碩士論文
秦艷貞:《在幻像與流放中尋找真實》,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
魏慶培:《生命之路與臨淵之歌──論新時期「尋根」詩歌的「史詩性」傾向》,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吳國珍:《斷裂的飛翔——海子論》,安徽大學,2004。
邵敏:《海子詩歌的意象譜系及相關問題研究》,安徽大學,2004。
張文武:《海子的永恒輪迴》,安徽大學,2004。
張利:《海子詩學初探》,武漢大學,2004。
彭洪偉:《英雄主義:無法擺脫的抗爭與宿命──關於海子及其詩歌的一些解讀》,華南師範大學,2004。
趙暉:《重建當下現代漢詩的抒情精神》,河北師範大學,2004。
李艷:《浪漫的抒情——論海子詩風》,青島大學,2005。
霍?:《黑暗中的舞者──詩人海子》,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
何玲:《論海子詩歌中的家園意識及其反思》,首都師範大學,2006。
李曉影:《中國現當代作家自殺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
倪雪坤:《海子詩歌中的道家文化因素》,南京師範大學,2006。
張敏:《「大詩」建築的廟宇──海子詩歌的宗教精神》,西南交通大學,2006。
符愛萍:《顧城詩之本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
郭芙秀:《人神離合的愛與痛──論海子與荷爾德林抒情風格的相似性及其原因》,西南大學,2006。
楊小蘭:《從「麥地」到「太陽」──論海子詩歌的獨特詩意》,華中科技大學,2006。
萬孝獻:《幻象之旅──論海子詩歌的生命歷程》,福建師範大學,2006。
蔣建華:《二十世紀中國新詩的悲劇意識》,四川大學,2006。
王亞寧:《詩歌作為言說:80年代新詩話語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7。
何玉榮:《試論海子史詩理想的破滅》,蘭州大學,2007。
李亮:《海子詩歌的精神世界》,廣西師範大學,2007。
楊丹珠:《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論海子詩歌中的主題意象》,東北師範大學,2007。
李懷青:《論海子詩歌主題的烏托邦特征》,華僑大學,2008。
范亞昆:《眾聲喧嘩中的意義失落──近二十年中國詩歌現象研究》,青島大學,2008。
高君渡:《論太陽意象在中國當代新詩中的流變》,山東師範大學,2008。
郭君:《神學存在主義與中國當代文學──以北村、史鐵生和海子為例》,湖南師範大學,2008。
龐潔:《以夢為馬──海子詩論》,西北大學,2008。
王冬冬:《前往與返回:海子與形而上學的斷裂》,河南大學,2009。
杜元杰:《海子詩學的存在論闡釋》,山東師範大學,2009。
尚斌:《土地情懷‧黑夜意識‧悲劇精神——論海子抒情詩歌的情感內涵和審美精神》,浙江大學,2009。
施高軍:《從浪漫到現代──論海子抒情詩風格的轉變》,西南大學,2009。
陳健:《整體觀朗照下的海子史詩寫作》,西南大學,2009。
郭瑾:《生命,會走路的夢──新批評文論解析海子詩歌語言》,河北大學,2009。
劉魯嘉:《中國新時期詩歌的空幻意識》,西南大學,2009。
王森林:《論1980年代的青春話語》,西北師範大學,2010。
朱艷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詩與思——海子的選擇、承擔與宿命》,曲阜師範大學, 2010。
李妍慧:《探索顧城後期詩人主體的「創造性轉化」》,國立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研究所,2010。
邱俊達:《朝向詩意空間:論巴舍拉《空間詩學》中的現象學》,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2010。
張昌濤:《承擔的詩學》,蘇州大學,2010。
蔡林縉:《夢想傾斜:「運動─詩」的可能──以零雨、夏宇、劉亮延詩作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研究所,2010。
閻林芳:《試論時間在海子詩歌中的生命蘊含》,西南大學,2010。
謝伶俐:《魂落崦嵫—─海子《太陽‧七部書》論》,廣西師範學院,2010。
嚴家鳳:《民間主題統攝下的審美意象──論海子詩歌的美學向度》,安徽大學,2010。
牛孝英:《時代拯救者的悲歌──海子詩歌探析》,安徽師範大學,2011。
吳周密:《論海子詩歌中的西方資源及其意義》,南京師範大學,2011。
杜亞飛:《存在的悲劇與死亡的意義──海子詩歌的形而上意義探究》,蘇州大學,2011。
林銳:《徒然的追尋──零雨的空間詩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
高麗:《概念隱喻視角下的海子詩歌三大主題意象研究》,山東大學,2011。
陳青山:《試論消費文化語境下的「海子熱」現象》,華中師範大學,2011。
陳魯芳:《中國新時期詩歌與基督教文化》,上海師範大學,2011。
楊世偉:《論海子的悲劇意識》,景德鎮陶瓷學院,2011。
楊安升:《論古典詩歌傳統在90年代詩歌中的存在價值》,南京師範大學,2011。
吳可名:《中國搖滾樂文本意義之流變,1986~2011》》,南華大學傳播學系,2012。
張馨云:《羅智成夢意象運用之探究──以「夢中三書」為考察範圍》,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2012。
連娜:《海子的創作心理與詩學觀研究》,內蒙古大學,2012。
陳懿安:《大陸先鋒詩歌──蘇淺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研究所,2012。
黎鑫:《春天,十個海子全部復活──多重話語建構下的「海子神話」》,華中師範大學,2012。
(二)博士論文
陳雀倩:《八十年代大陸文學主體性的建構與尋根意識的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2006。
李潔:《論梭羅與中國的關系》,復旦大學,2008。
張鵬:《大地倫理的詩意呈現──世紀之交的中國生態文學研究》,上海大學,2009。
劉波:《「第三代」詩歌論》,南開大學,2010。
顏煉軍:《象征的漂移──漢語新詩的詩意變形記》,中央民族大學,2011。
張雨:《比興與當代詩歌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12。
劉長華:《民族神話、傳說意象與中國新詩民族性的建構之研究》,湖南師範大學,2012。
(三)期刊評論與其他單篇論文
石虎:〈論字思維〉,《詩探索》1996年02期,頁8─10。
于堅、李劼:〈回到常識走向事物本身(上)〉,《南方文壇》第5期(總66期),1998。
于堅、李劼:〈回到常識走向事物本身(下)〉,《南方文壇》第6期(總67期),1998。
沈奇:〈可能與侷限──關於字思維與現代漢詩的幾點斷想〉,《詩探索》2002年02期,頁44─53。
西渡:〈字思維、傳統與現代性〉,《詩探索》2003年01期,頁55─63。
洪迪:〈字思維是基於字象的詩性思維〉,《詩探索》2003年01期,頁47─54。
黃冠閔:〈巴修拉論火的意象〉,《揭諦》(第六期,2004年4月),頁163─194。
黃冠閔:〈音詩水想──倫理意象之一環〉,《藝術評論》(2006年第12期),頁101─124。
翁文嫻:〈新詩的語言結構與變形〉,《成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6年12月),頁179─198。
陳超:〈海子論〉,《文藝爭鳴:當代文學版》(2007年10期),頁116─127。
黃冠閔:〈巴修拉詩學中的寓居與孤獨:一個詩的場所論〉,《哲學與文化》(卅六卷第十期,2009年10月),頁81-107。
John Sallis 著,黃冠閔譯:〈想像的挪出空間以及自然中的元素性物〉《哲學與文化》(卅七卷第四期,2010年04月),頁5─15。
袁光鋒:〈作為政治神話的「榜樣」與社會主義新人的塑造:「雷鋒」符號的生產、運作機制與公眾記憶〉,《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48卷第4期,2010年12月 ),頁23─84。
李癸雲:〈精神分裂‧自殺‧烈火詩語:再探海子詩作的死亡書寫〉,中生代詩人──第四屆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壇,2011年9月25日。
劉建杰:〈海子詩中的土地意象〉,《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第7期,2012年7月),頁170-173。
其他資源
(一)網路資源
樸素、西川:《西川訪談》,網易報導:2003年4月14日。http://culture.163.com/editor/special/030414/030414_72487.html
臧棣:〈海子:尋找中國詩歌的自新之路──紀念海子仙逝20週年〉http://litery.i.sohu.com/blog/view/108558700.htm
《海子自殺20周年:春暖花開,生活繼續》,新京報:2009年3月23日。http://www.ddwenxue.com/html/hyjd/xdhs/20090324/5332_2.html
熊輝:〈60後詩人的還鄉情結〉,中國作家網:光明日報,2009年12月06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09/2009-12-06/80027.html
于堅、謝有順:〈于堅、謝有順對話錄〉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80f5001000bin.html
大國文化:〈關於潘越雲的「面朝海子」〉http://musicnation.pixnet.net/blog/post/27512362-%E9%97%9C%E6%96%BC%E6%BD%98%E8%B6%8A%E9%9B%B2%E7%9A%84-%E9%9D%A2%E6%9C%9D%E6%B5%B7%E5%AD%90
鏤客:〈關於倖存者〉http://wiki.artintern.net/index.php?doc-view-14541
翁文嫻:〈論「字思維」的前衛能力〉《詩探索》理論卷,2010年,第四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cf24a0100mccf.html
木葉專欄:〈專訪詩人柏樺〉,《今天》,2012年6月15日。http://www.jintian.net/today/html/54/n-37254.html
燕趙都市報:〈海子詩歌獎設立 為彰顯海子的文學史意義與價值〉,中國新聞網,2013年6月18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06-18/4939997.shtml
劉春、王西平:〈因為詩歌,我很富有〉,影響力中國網,2013年5月13日。http://www.impactchina.com.cn/shige/fangwenshiren/2013-05-13/21190.html
羊城晚報:〈海子當年如沒死 一定沒現在這麼耀眼〉,中國新聞網,2013年6月30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06-30/4984929.shtml
(二)影音資料
潘越雲:《面朝海子》,大國文化,2009年4月28日發行。
伊能靜:《春暖花開》,愛貝克思,2010年4月16日發行。
朱延平導演:《大笑江湖》,台北:采昌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發行,2011。
校內:2018-09-02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