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曹哲彰 Tsao, Che- Chang |
|---|---|
| 論文名稱: |
臺南地區之海岸管理與永續發展 Coastal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ainan Coastal Zone |
| 指導教授: |
黃煌煇
Hwung, H. H.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 Institute of Ocean Technology and Marine Affairs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 畢業學年度: | 9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88 |
| 中文關鍵詞: | 消波塊 |
| 外文關鍵詞: | armored blocks |
| 相關次數: | 點閱:90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海岸地區位屬海域與陸域交接之帶狀區域,包括「近岸海域」及「濱海陸地」,兼具海陸生態體系之特性,蘊藏豐富之生物與景觀資源,海岸地區生產力高、功能多樣、交通便利,成為經濟、社會和文化最發達,以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臺南海岸地區是臺灣文化的發源地,為臺灣本島開發最早的地方,介於八掌溪及二仁溪之間,海岸線總長約70.78公里。原本的自然海岸景緻幽美多變,但近百年來,不斷地開發海岸,填海造地、闢建港埠碼頭,或拋置消波塊及興建堤防進行海岸侵蝕防護,已經使臺南海岸逐漸人工化、水泥化,導致自然海岸長度僅占該地區海岸總長度的31.8%,由於海岸環境具高度敏感性與不可復原性,因此,必須有良好的規劃(Planning)與管理(Management),才能維護臺南海岸資源,發揮其無盡的功能,確保永續的生產力。
本研究首先以文獻探討的方式,分析海岸管理的類型,並瞭解他國海岸管理的體制以及其所展現的主軸方向和特點。其次就臺南海岸地區之變遷、開發利用、管理現況,探討其缺失的癥結點和亟需改善的問題。繼而依據本研究的心得與見解,以整合型海岸管理之理念,提出臺南地區海岸管理的的策略、做法。同時本研究建議:健全完善海岸管理法令、整合海岸管理組織、喚起國人重視海岸保育及加強海洋教育、善用民力認養海岸及參與管理、加強海岸管理專業人才之培訓及進用機制、發展海岸生態旅遊產業等,以期未來臺南海岸管理朝向有秩序和永續之發展。
Coastal zone refers to the strip of land that connects the sea and the surrounding terrestrial area. It covers the coastal sea and the littoral zone, both of which demonstrat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harboring large numbers of biological species and landscape resources. It is also an area exhibiting bountiful productivity. In addition, the multifarious functions and the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make it a densely populated area wher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are seen to progress in highly advanced qualities.
The Tainan coastal zone is the cradle of the Taiwanese culture. It is the first place on the island to be cultivated. Covering the area between the Bajhang River and the Erren River, it boasts of a coastline that stretches around 70.78 kilometers. The pristine natural scenery along its coastline is diverse and beautiful.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incessant coastal developments, land reclamation schemes and seaport constructions going on during the last 100 years. Furthermore, to protect the coastline from erosion, armored blocks are being placed and dikes are being erected. All of these have gradually artificialized and cemented Tainan’s coastline, leaving only 31.8% of the entire length to be at its original natural state. Owing to the delicate sensitivity and the irretrievability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sufficien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must therefore be put forward to protect Tainan’s marine resources and ensure its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
This study will begin by exploring related literature and proceed to analyze different types of coastal management. It will look at the coastal management systems in other countries and discuss their leading approaches and main features. It then will focus on the changes occurring to the Tainan coastal area, its later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its management status quo. It will try to figure out the pivotal points of its drawbacks and the problems that need desperate improving. Then, based on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in this study, it will draw on the concepts of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and proffer strategies and methods suitable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Tainan coastal area. Meanwhile this study also has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 a solid and comprehensive Coastal Management Act, the integration of coast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the awakening of people’s consciousness toward marine preservation and the enhancement of marine education.It suggests ways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human resources so that civilians can adopt and assist in taking care of the coastal areas. It also discusses approaches to strengthen the recruitment and employment of coasta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while delving into the probability of developing marine eco-tourism industry. It is hoped that the coastal management in the Tainan area can proceed in an orderly and sustainable course.
一、中文文獻
1.台南海埔地調查報告,行政院海浦地開發規劃委員會編,臺北
市,1963年6月。
2.盧嘉興,鹿耳門地理演變考,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臺北,
1965年。
3.石再添,臺灣西南部嘉南洲潟海岸的地形及其演變,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第5期,頁11-48, 1979年。
4.石再添,臺灣西部海岸線的演變及海埔地的開發,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第6期,頁1-33,1980年。
5.馬益財,『海岸管理』,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年會會刊,七月
號,頁33-38,1991年。
6.張長義,台灣沿海地區的環境問題與資源管理之探討。國土規劃
學術研討會 —永續發展的綠色台灣。台灣教授協會,台北,1992
年。
7.邱文彥,「永續發展與海洋管理」。「永續發展:新興工業國家
的選擇」系列研討會,台大法律研究所、台大法學基金會,台
北,1993年。
8.丁力行,海岸開發考慮之環境影響衝擊與評估,海岸環境管理研
討會論文集,1993年。
9.涂順從,北汕尾年節之旅,台江出版社,1995年。
10.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臺灣西南部臺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第26期,頁19-
56,1996年。
11.林文漲,回首鹿耳門,鹿耳門天后宮文教公益基金會,1996年。
12.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臺灣西南部嘉南海岸平原河道變遷之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第27期,頁
105-131,1997年。
13.張隆盛,海岸地帶發展與管理,台灣地區海岸資源保育與管理研
討會,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頁2-10,1997年。
14.胡念祖,海洋政策:理論與實務研究,五南圖書出版,台北市,
1997年。
15.邱文彥,海岸管理之政策與法制,晨星出版社,台中,1998年。
16.邵廣昭,海洋生態學,明文出版社,臺北市,1998年。
17.邱文彥,《海岸危機》—海岸政策篇,晨星出版社,台北,1998
年。
18.張瑞津,台灣西南部嘉南平原的海岸變遷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
告,第二十八期,1998年。
19.邵廣昭,曾文溪口海岸地區陸海交互作用之硏究--總計畫,行政
院國科會科資中心,台北市,1998年。
20.郭金棟等,海岸地區永續發展之研究。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委
託研究報告,台北,1999年。
21.馬益財,『海岸地區資源管理課題與方法』,人與地月刊,第一
百九十期,頁40-44,1999年。
22.水村和正著,徐義人譯,「海岸海洋工程學」,國立編譯館主
譯/出版,頂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銷,1999年。
23.孫志鴻、林祥偉,永續發展與整合性評估研究,永續台灣簡訊,
第一卷,第二期,1999年。
24.郭金泉,被遺棄的海洋 : 力挽衰敗的海洋,綠科資訊,臺北
市,2000年。
25.郭金泉,淨損失 : 水產.工作機會和海洋環境 ,綠科資訊,臺
北市,2000年。
26.李素芳,「台灣的海岸」,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市,2001年。
27.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海岸開發對地區之影響調查研究報
告」,2001年。
28.曾宏陽,『台灣海岸地區規劃開發法治化之研究』,台灣大學法
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
29.臺灣地形研究室,西南沿海的海岸地景,地景保育通訊第16
期,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出版,臺北,臺灣, 2002
年。
30.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海岸開發對地區之影響調查研究報告
(2/5)」,2002年。
31.日本財團基金會,21 世紀日本海洋政策相關調查報告書,2002
年。
32.成大水工試驗所,「海灘侵蝕防治新科技研發 (3/4)計畫」,經
濟部水利署,2002年。
33.許泰文、張憲國,「永續的鑽石海岸-臺灣海岸災害防救與永續
利用規劃」,經濟部水資源局 ,2002年。
34.魏靜芬, 徐克銘著,國際海洋法與海域執法,神州圖書,臺北
市,2002年。
35.台南市紅樹林保護協會,「紅樹‧綠水‧白羽-四草生態文化導
覽手冊」,2002年。
36.唐立宗,臺灣西南部海岸變遷,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中央研
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北,臺灣, 2003年。
37.邱文彥,海岸管理:理論與實務。五南圖書公司,台北,2003
年。
38.中華民國景觀學會,雲嘉南濱海觀光發展計畫,交通部觀光局,
台北市,2003年。
39.賴明洲,綠色生態工法:生態造林法於平地造林及植被復育之應
用,2003植物生物多樣性與植物資源永續利用研討會論文集,
頁107-121,2003年。
40.邱文彥,台灣海岸的願景,科學發展,362期,2003年2月。
41.傅崑成,《海洋管理的法律問題》,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
42.許泰文等,「海岸開發後對地形變遷影響機制分析研究」(鰲鼓
至曾文溪口)(1/3),2003年。
43.連鋒宗,臺灣衛星影像地圖集,上河文化,臺北,臺灣,2003
年。
44.郭瓊瑩,水與綠網路規劃 : 理論與實務,詹氏書局, 台北市,
2003年。
45.賴明洲,植被復育的生態工法,東海學報,第45期,頁89-96,
2004年。
46.郭金棟,海岸保護,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47.朱志誠、劉沈榮、廖學瑞、鍾英鳳,「安平港整體規劃及初步設
計,第26屆海洋工程研討會專題安平商港擴建工程與海岸環境規
劃研究」,頁121-138,2004年。
48.成功大學研究發展基金會,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水域遊憩活動
區域先期調查規劃,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
處,台南縣,2004年。
49.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海灘侵蝕防治新科技研發(4/4),經
濟部水利署,2004年。
50.姜皇池,《國際海洋法》,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51.郭金泉,捍衛海洋的健康,看守臺灣硏究中心,臺北市,2004
年。
52.孫志鴻、林祥偉,永續發展與整合性評估研究,永續台灣簡訊,
第一卷,第4期,頁23~26,2004年。
53.郭瓊瑩,推動海岸保育與生態旅遊可行性研究計畫,內政部營建
署,台北,2004年。
54.台南市政府,臺江國家公園資源調查分析報告,2004年。
55.賴明洲、薛怡珍、方偉達,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探討溼地發展生
態旅遊之潛在效益,雲嘉南濱海溼地永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雲
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臺南,頁14-51,2005年。
56.戴昌鳳,台灣的海洋,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57.成大水工試驗所,「台南市海岸環境監測計劃」,台南市政府
,2005年1月。
58.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海岸開發後對地形變遷影響機制
分析研究(鰲鼓至曾文溪口)總報告,經濟部水利署規劃試驗所,
台中市,2005年。
59.經濟部水利署,海岸地區整合性管理保育決策分析計畫 :以高雄
為例(1/3),經濟部水利署,台北市,2005年。
60.邱文彥,海岸管理的挑戰、體制與對策,研考雙月刊,29卷,4
期,2005年8月。
61.邱文彥,海岸整合管理 資源無窮盡,營建知訊,271期,2005年
8月。
62.徐克銘,我國現行重大海洋污染損害賠償規責之探討及其競合關
係,漁業與環保執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海岸巡防署、中
央警察大學主辦,2005年。
63.陳建中、吳南靖、朱志誠,安平港人工養灘前後之地形變化探
討,中華技術,第70卷,第3期,頁50-57, 2006年。
64.郭少古,臺南海岸復育規劃--急水溪至曾文溪口,經濟部水利署
水利規劃試驗所,臺中,臺灣, 2006年。
65.行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編,海洋政策白皮書,行政院研究發
展考核委員會,台北,2006年4月。
66.黃煌煇,臺灣海岸的美,科學發展,第408期,頁52-57,2006
年。
67.內政部營建署,台灣地區海岸管理計畫草案(2006年修訂本),
內政部營建署, 2006年。
68.內政部營建署,整體海岸管理計畫及其配套措施之研擬,台北
市,2006年。
69.邵廣昭,海洋生態學,明文出版,臺北市,2006年。
70.邵廣昭、陳勇輝共同主持,「海洋臺灣特展」展示內容規劃硏究
計畫 : 期末報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高雄市,2006年。
71.郭阿梅,台南科技工業區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
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72.《海巡白皮書》,行政院海岸巡防署,2006年。
73.邱文彥,海洋國土的規劃:願景、範圍與主要議題,都市與計
劃,第三十四卷,第三期,頁241~272,2007年。
74.內政部營建署,永續海岸整體發展方案(核定本),台北市,
2007年。
75.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日本海洋政策發展與對策」政策建議
書,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台北,2007年12月。
76.教育部,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2007年。
77.王安強,「永續海岸發展新思維」,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建築
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台北,2008年2月。
二、英文文獻
1. Beatley, T., Brown, David J. and Schwab, Anna K., An
Introduction to Coastal Zone Management.,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1994.
2. Cicin-Sain, Bilia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1: 11-43,1993.
3. Clark, John R...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Handbook, New
York: Lewis Publishers. 1995.
4. Cicin-Sain. B. and Knecht. R. W.,. Integrated Coastal
and Ocean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Practices.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1998.
5. Cicin-Saina, B. and Belfiore, S.,. Linking marine
protected areas to integrated coastal and ocean
management: A review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Vol.48, pp.847-868.,2005.
6. Doody, J.P., Pamplin, C.F., Gilbert, C. and Bridge,
L.,. Information required for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European Commission.,1998.
7. Dirhamsyah, D., Indonesian legislative framework for
coastal esources management: A critical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Vol.49,
pp.68-92,2006.
8. Hong, Seoung-Yong.. “A framework for emerging new
marine policy:The Korean experience”,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Vol.25, pp.77-100. 1995.
9. Hershman , M. J. , J. W. Good , R. F. Goodwin, and V.
Le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oastal Management 27: 113-138,1999.
10.Isobe, M.,. A Theory of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n Japan,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2001.
11.Kay, Robert and Jacqueline Alder , Coas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E & FN Spon, London and New York, 1999.
12.Milnea, N. and Christie, P.,Financing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 experiences in Mabini and Tingloy,
Batangas, Philippines.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Vol.48, pp.427-449. 2005.
13.Olsen, S., Tobey, J. And Kerr, M.,. A common framework
for learning from ICM experience.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37(2): 155-174.,1997.
14.Post, Jan C., Carl G. Lundin and Editors, “Guidelines
for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udies and
Monographs Series, No.9, 1996.
15.Sitarz, Daniel, ed., Agenda 21: The Earth Summit
Strategy to Save Our Planet., Earthpress ,Boulder,
Colorado, 1993.
16.US Commission on Ocean Policy.. An Ocean Blueprint for
the 21st Century, Washinton, DC. 2004.
校內:2059-07-16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