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靜禪
Wang, Ching-Chan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疾病書寫研究:以短篇小說為主要分析範疇(1920-1945)
A study of the writing about disease and illness during the Japanese Ruling Period :basis of the short stories (1920-1945)
指導教授: 楊翠
Yang, C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文化隱喻殖民現代性空間短篇小說疾病書寫日治時期
外文關鍵詞: culture metaphor, colonial modernism, space, short stories, disease-writing, Japanese-ruling period
相關次數: 點閱:175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日治時期臺灣短篇小說中的疾病書寫為論述核心,主要透過一九二○年至一九四五年的臺灣短篇小說,探討日治時期作家在身處差別統治的殖民空間中,藉由親身疾病經驗,或切身觀察,書寫疾病所呈現的人道關懷與精神樣貌。疾病書寫所關懷的面向,涵蓋疾病、醫療與社會、家庭,乃至個人的關係網絡及精神構圖等,疾病經由醫療作為中介,則分別開展出時代、社會、家庭、個人的精神構圖四個向度。本論文企圖由不同作家的發聲視角,如醫者、病者、協力者、旁觀者等視角,觀察其筆下疾病書寫之相似性與歧異性,並就前述提及之四個向度進行析論。

    章節架構部分擬從時代空間的特殊性談起,日治時代正值殖民醫學被有計畫的大量引入,西醫與漢醫交會,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價值觀相互衝擊的時刻,隱含在其中的殖民性、現代性以及傳統性等時代議題,便成為作家觀察並思考的焦點。而在小說文本中的社會空間,作家藉由醫病關係,普遍存在的疾病想像,及疾病的文化隱喻,呈顯充斥其中無所不在的差別統治。

    另一方面,當家庭作為社會空間中最基礎的單位,疾病書寫彰顯了疾病與經濟密切相關的現象,其中包括貧困家庭因疾病產生家庭關係的扭變,以及富戶家庭因疾病的介入導致結構的散渙等。而個人身體在家庭空間中,也因疾病突顯不同的性別處境,如病者與照顧者的角色,疾病的文化隱喻等,皆因性別而產生不同的詮釋;生育與人身買賣則顯示在性別文化下,身體空間自主權的喪失。

    除此之外,在疾病書寫的個人議題上,精神構圖是為另一種易被忽略的空間,而疾病、瘋狂、死亡與療癒四種生命經驗,則是影響精神圖像組成重要的元素,本論文並配合量化的文本統計資料,將抽象的精神構圖延伸至具體的社會現象觀察,使討論的焦點得以由個人內在精神空間扣合至社會外延空間。

    疾病書寫在日治時期的短篇小說中,篇幅比例之高絕非偶然,是故本論文藉由透過多重視角的作家之眼,並從時代、社會、家庭、個人的精神構圖四個向度進行探討,以期將日治時期疾病書寫所隱含的意義與特殊性,作更加完整的析論與呈現。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disease-writing of the Taiwanese short stories during Japanese-ruling perio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short stories in 1920-1945, the thesis treats how the writers, with disease-writing, showed their humanistic concerns and spirits features from their own experience of illness or personal observation.

    Disease-writing gets involved with illness, medical treatment, society, families and even personal relationship network as well as spirits structure. Taking medical treatment as medium, disease extends four aptitudes—epoch, society, family and personal spirits structur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take the different viewpoints of doctors, patients, assistants and bystanders to observe the similarity and disparities between their disease-writing, and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said four aptitudes。

    In terms of the specialty of Japanese-Ruling contemporary background and surroundings, the modern medicine was calculatedly and abundantly introduced into the colony, meet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moment of conflicts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ulture values, the contemporary issues of colonialism, modernism, and traditionalism were taken as the thinking and observational focal points by the authors.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the common image of disease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metaphor of disease, the authors showed the omnipresent discrimination in the society of the context in short storie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families as the basic units in the society, disease-writing reveals that disease relates to economy, which includes the distortion of family relation of the poor and the family collapse of the rich for the illness interference. Also, in families, personal bodies show different sex situations because of disease. For example, the roles of patients or companions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metaphors of disease cause in different sexual interpretation. And, procreation and human trafficking reveal the loss of personal physical independence within sexual culture.

    Moreover, as for the personal issues of disease-writing, spirits structure is quite easy to be neglected. However, the four life experience—disease, insaneness, death and remedy are the essences of spirits structure. With the quantified statistics of context, this thesis extends the spirits structure to concrete observation on social phenomenon, and associates internal personal spirits and external social environment.
    It is not casual that the high-percentage of disease-writing in short stories during Japanese-ruling period, therefore this thesis treats the four aptitudes of epoch, society, family and personal spirits structure with the multiple authors’ viewpoints in order to completely interpret and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and particularity of the disease-writing during Japanese-ruling perio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疾病書寫.書寫疾病」:疾病論述中的人道關懷 1 第二節 日治時期疾病書寫研究的回顧與檢討 4 一、文獻回顧 4 (一)時代背景 5 (二)文學文本分析 6 二、研究範圍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進路 8 一、研究方法 8 二、研究進路 9 第二章 疾病與時代:疾病書寫的時代意義 12 第一節 戰疫年代的見與不見:日治時期臺灣的疾病與社會 12 一、 被書寫的臺灣‧被想像的「衛生」 13 二、 現代性與殖民醫療政策 18 三、 疾病流變與社會概況 24 第二節 書寫疫者魂:概論日治時期疾病書寫作家 26 一、 臺灣小說中的反殖民「異聲」 26 二、 疾病書寫重要作家概論 28 (一)、醫者視角 29 (二)、協力者視角 34 (三)、病者視角 36 (四)、觀察者視角 44 三、小結 46 第三章 疾病與社會:醫病之間的體察與反省 48 第一節 字療/自療:醫者形象與對現代醫學的反思 48 一、一體多面的醫者形象 50 (一)漢醫與西醫勢力的消長:醫者形象的形塑 50 (二)自我與醫學的雙重批判:醫者的社會能動形象 57 二、揭露公衛政策下的暴力 64 第二節 邪靈與除魅:民俗醫療與疾病想像 70 一、神符與儀式:民俗醫療中的療法與病因觀 71 二、迷信/謎思:草藥與秘方的使用 79 第三節、疾病想像與文化隱喻 84 一、惱人的「寒熱鬼」:瘧疾 84 二、不浪漫的「文人病」:肺結核 89 三、散財敗身的「富貴病」:鴉片癮 92 第四章 疾病與家庭:家庭空間的疾病敘事 99 第一節 人際關係與家庭結構的質變 100 一、大家族與小家庭:書寫面向與象徵意涵 100 二、「家」:病態空間的隱喻意象 103 三、天倫悲歌:人際關係的扭變 107 (一)被買賣的子女:家庭關係的扭曲 107 (二)鴉片成癮的一家之主:大家族中的父親形象 110 (三)照顧者/病者:家庭空間中的女性處境 113 第二節 性與生育的疾病敘事 117 一、多餘的人/無能者:病態的男性身體 117 (一)「多餘的人」 118 (二)「無能者」 119 二、生育/不孕:失去自主權的女性身體 120 三、失節/不潔:充滿病菌的娼妓身體 124 四、小結 127 第五章 疾病與精神:病者的精神構圖 128 第一節 死亡與療癒 129 一、死亡降臨的原因 129 二、面對死亡與療癒不同視角的並置 138 第二節 瘋狂與肢體殘缺 141 一、瘋狂:精神與行為的溢出與失序 142 二、瘋狂與殘缺的形構 143 三、小結 150 第六章 結論 151 參考書目 152 附錄一 日治時期短篇小說中的疾病書寫面向表 162 表目錄 表2-1:西醫培成教育政策一覽表 22 表2-2:賴和疾病書寫文本: 30 表2-3:周金波疾病書寫文本 33 表2-4:蔡秋桐疾病書寫文本 35 表2-5:楊逵疾病書寫文本 38 表2-6:楊守愚疾病書寫文本 41 表2-7:龍瑛宗疾病書寫文本 42 表2-8:呂赫若疾病書寫文本 43 表2-9:朱點人、王詩琅疾病書寫文本 45 表5-1:日治短篇小說中與疾病相關的死亡人物及類型 130 表5-2:日治短篇小說中的瘋狂與殘缺人物及成因 144

    一、日治時期報刊及文學雜誌(影印、復刻本)
    (一)民報系統
    《臺灣青年》,東方文化書局,複刊本,1920年7月-1922年2月。
    《臺灣》,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1922年4月-1924年5月。
    《臺灣民報》,第1號-第305號,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1923年4月-1930年3月。
    《臺灣新民報》,第306號-第410號,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1930年3月-1933年11月。
    (二)《新文學雜誌叢刊》(共17冊),東方文化書局,複刻本。
    第1冊《南音》,1932年1-9月。
    第2冊《人人》,1935年。
    第2冊《フオルモサ》,1-3期,1933年7月-1934年6月。
    第2冊,《先發部隊》,1934年。《第一線》,1935年。
    第3-5冊《臺灣文藝》,1934年11月-1936年8月。
    第6-7冊《臺灣新文學》,1935年12月-1937年6月。
    第8-10冊《臺灣文學》,1941年5月-1943年12月。
    第11-16冊《文藝台灣》,1940年11月-1944年1月。
    第11-16冊《華麗島》,1939年12月。
    第17冊《臺灣文藝》,1944年5月-12月。
    (三)其他
    《三六九小報》,1930年9月-1935年9月,成文,復刻本。
    《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1944年,五南圖書公司,複印本。
    《風月》,1935年5月-1936年2月,南天,複印本。
    《風月報》,1937年7月-1941年6月,南天,複印本。
    《南方》,1941年7月-1945年5月。南天,複印本。
    二、作家文本
    陳萬益主編,陳千武、林至潔、葉笛譯,《龍瑛宗全集[一]小說集(1)》,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年11月。
    陳萬益主編,陳千武、林至潔、葉笛譯,《龍瑛宗全集[二]小說集(2)》,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年11月。
    中島利郎、周振英編,《周金波集》,前衛,2002年10月。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第十卷.詩文卷(下)》,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12月。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第十三卷.未定稿》,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12月。
    邱貴芬主編,《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女書,2001年,7月。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小說卷》,前衛,2000年6月。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漢詩卷(下)》,前衛,2000年6月。
    張炎憲、翁佳音編,《陋巷清士:王詩琅選集》,稻鄉,2000年復刻版。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第八卷.小說卷(V)》,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0年12月。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第五卷.小說卷(II)》,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9年6月。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第四卷.小說卷(Ι)》,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8年6月。
    許俊雅編,《楊守愚作品選集(補遺)》,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12月。
    施懿琳編,《楊守愚全集》上冊,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
    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聯合文學,1995年7月。
    張恆豪主編,《周金波集》,前衛,2002年10月。
    張恆豪主編,《臺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十冊,前衛,1991年2月。
    1.《賴和集》
    2.《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
    3.《楊守愚集》
    4.《陳虛谷、張慶堂、林越峰合集》
    5.《王詩琅、朱點人合集》
    6.《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
    7.《楊逵集》
    8.《呂赫若集》
    9.《龍瑛宗集》
    10.《張文環集》。
    彭瑞金主編,《吳濁流集》,前衛,1991年2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小說集八冊,遠景,1979年7月。
    1.《一桿「秤仔」》
    2.《一群失業的人》
    3.《豚》《薄命》
    4.《牛車》
    5.《送報伕》
    6.《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7.《閹雞》
    三、作家日記、文獻
    張良澤主編,《吳新榮日記全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7年。
    陳萬益主編,陳千武、林至潔、葉笛譯,《龍瑛宗全集[八]文獻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年。
    鍾瑞芳譯,陳萬益等編,《呂赫若日記》,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年。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第十四卷‧資料卷》,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
    許俊雅、楊洽人編,《楊守愚日記》,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四、論述專書、刊物
    (一)文學評論、文學史
    許俊雅,《見樹又見林:文學看臺灣》,渤海堂,2005年。
    陳建忠,《書寫臺灣.臺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春暉,2004年。
    陳建忠,《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五南,2004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麥田,2004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麥田,2003年。
    《臺灣文學館訊》創刊號,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3年9月。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麥田,1998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新地,1997年。
    林瑞明,《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允晨,1996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文史哲,1995年。
    龔鵬程主編,《臺灣的社會與文學》,東大,1995年。
    林衡哲、張恆豪,《復活的群像:臺灣卅年代作家列傳》,前衛,1994年。
    林瑞明編,《賴和漢詩初編》,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994年。
    林瑞明,《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允晨,1993年。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晨星,1992年。
    陳芳明編,《楊逵的文學生涯:先驅先覺的臺灣良心》,前衛,1988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春暉 ,1987年。
    黃武忠,《臺灣作家印象記》,眾文,1984年。
    黃武忠,《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作家小傳》,時報文化,1980年。
    (二)日治時期疾病、醫療相關史料
    葉永文,《臺灣醫療發展史:醫政關係》,洪蘭,2006年。
    經典雜誌主編,《臺灣醫療四百年》,經典雜誌,2006年。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臺灣》,群學,2005年。
    范燕秋,《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時期臺灣醫學史》,稻鄉,2005年。
    楊翎,《臺灣民俗醫療:漢人信仰篇》,自然科學博物館,2002年。
    許錫慶編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衛生史料彙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杜聰明,《回憶錄之台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龍文,2001年。
    莊永明,《臺灣醫療史:以臺大醫院為主軸》,遠流,1998年。
    王曉波編,《蔣渭水全集》,海峽學術,1998年。
    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中央研究院臺灣史所籌備處,1997年。
    陳永興,《臺灣醫學發展史》,月旦出版社,1997年。
    小田俊郎著,洪有錫譯,《臺灣醫學50年》,前衛,1995年。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時報,1995年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聯經,1994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正中書局,1992年。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聯經,1992年。
    陳鈴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自立晚報,1992年。
    黃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灣商務,1992年。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年。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1600-1930臺灣史》,武陵,1988年。
    陳勝崑,《近代醫學在中國》,當代醫學雜誌,1978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福建通志臺灣府》,風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麥克唐納(J. A. Macdonald)編;林耀南譯,《臺灣遙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年。
    杜聰明,《中西醫學史略》,高雄醫學院,1959年
    周文元,《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鶴見祐輔,《後藤新平傳‧臺灣統治篇》,太平洋協會,1943年。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年。
    鶴見祐輔,《後藤新平傳第二卷》,後藤新伯傳紀編纂會,1937年。
    伊能嘉矩,《臺灣蕃政志》,南天,1904年。
    (三)理論專書
    羅伊.波特(Roy Porter)著,巫毓荃譯,《瘋狂簡史》,左岸,2004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桂冠,2002年。
    蘇珊.桑塔格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大田出版,2000年。
    黃瑞棋,《現代與後現代》,巨流,2000年。
    劉仲冬,《女性醫療社會學》,女書文化出版社,1998年。
    王銘銘,《想像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1998年,牛津大學。
    張珣,《疾病與文化》,稻鄉,1994年。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論》,聯經,1990年。
    夏鑄九、陳志梧,《空間之歷史社會變遷:以宜蘭為個案》,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室,1988年。
    威廉.古德(William J. Goode)著,魏章玲譯,《家庭社會學》,桂冠,1988年。
    五、學位論文
    (一)疾病書寫相關之學位論文
    王幸華,《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之醫病書寫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洪玉梅,《鍾理和疾病文學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唐毓麗,《罪與罰:臺灣戰後小說中的疾病書寫》,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賴慧如,《現實與文學的糾纏:談鍾理和的貧與病》,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
    李欣倫,《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2004年,大安,2002年。
    李敏忠,《日治初期殖民現代性研究:以《臺灣日日新報》漢文報衛生論述(1898-1906)為主》,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二)日治時期疾病相關研究之學位論文
    丁文惠,《臺灣日治時期瘧疾防治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巫潔濡,《「肺癆」與「肺結核」:日治時期Consumption與Tuberculosis在台灣的交會》,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董惠文,《行政監控與醫療規訓:談日治初期傳染病的防治》,論文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2004年。
    許宏彬,《臺灣的阿片想像:從舊慣的阿片君子,到更生院的矯正樣本》,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政益,《疾病、文化與社會變遷:由結核病流行觀點探究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臺灣社會》,臺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范燕秋,《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臺灣的人種衛生》,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董宜秋,《臺灣「便所」之研究:以「便所」興建及污物處理為主題》,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1999年。已出版,《帝國與便所:日治時期臺灣便所興建及污物處理》,臺北:臺灣古籍,2005年。
    范燕秋,《日據前期臺灣之公共衛生:以防疫為中心的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君愷,《日治時期臺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1年。
    陳進盛,《日據時期臺灣鴉片漸禁政策之研究:1985-1930年》,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三)作家作品專論
    蔡孟珂,《蔡秋桐及其小說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徐俊益,《楊逵普羅小說研究:以日據時期為範疇(1927-1947)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素芬,《楊逵及其小說作品研究》,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已出版,2005年,臺南:臺南縣政府。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臺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林秀蓉,《日治時期臺灣醫事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以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詹冰為主》,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陳建忠《書寫臺灣.臺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1月。
    張雅惠,《日治時期的醫師與台灣醫學人文:以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為例》,臺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已出版,南市藝術中心,2000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已出版,文史哲,1995年。
    黃惠禎,《楊逵及其作品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已出版,麥田,1994年。
    六、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
    李昀,〈蒼白而悲傷的女性意象:論王詩琅小說〉,《大明學報》第8期,頁2-14,2007年6月。
    郭侑欣,〈當聽診器遇見草藥:〈蛇先生〉與〈無醫村〉中的疾病和醫療敘事〉,《臺灣文學研究》第4期,頁227-257,2007年4月。
    張淑卿,〈日治時期臺灣的結核病防治政策與議論〉,《臺灣史研究》第13卷第1期,2006年6月,頁51-97。
    王美惠,〈臺灣新文學「反迷信」主題的書寫:以賴和、楊守愚比較為例〉,《崑山科技大學學報》第2期,頁151-168,2005年11月。
    葉永文,<日治前的臺灣醫政關係概說>,《臺灣醫學人文學刊》第6卷第1、2期,頁129-142,2005年9月。
    莫素微,〈現代化與公民化:由周金波「水癌」中的醫療主題出發〉,《臺灣文學學報》第6期,頁59-88,2005年。
    邱雅芳,〈殖民地醫學與疾病敘事:賴和作品的再閱讀〉,《臺灣文獻》,第55卷第4期,頁275-309,2004年12月。
    劉士永,〈醫療、疾病與臺灣社會的近代性格〉,《歷史》201期,頁92-100,2004年10月。
    郭侑欣,〈站在島都的十字街頭:試評王詩琅與朱點人小說〉,《仁德學報》第3期,頁99-111,2004年10月。
    鄭志敏,〈 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與公共衛生:以蔡秋桐小說「奪錦標」為例〉,《臺灣文學評論》,第3卷第4期,頁120-145,2003年10月。
    徐俊益,〈臺灣文學的園丁:身體力行的楊逵〉,《臺灣文學館訊》創刊號,頁58-65,2003年9月。
    劉士永,〈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的疾病結構演變〉,《新史學》第13卷第4期,頁165-207,2002年12月。
    David J. Arnold著,蔣竹山譯,〈醫學與殖民主義〉,《當代》,第170期,頁40-59,2001年10月。
    莊吉發,〈清代臺灣基督教的教堂分佈及其活動〉《臺灣文獻》第52卷第4期,頁41-59,2001年12月。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1期,頁41-88,2001年6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第七章:皇民化運動下的四○年代文學〉,《聯合文學》第187期,頁156-165,2000年8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第六章:寫實文學與批判精神的抬頭〉,《聯合文學》第185期,頁138-149,2000年3月。
    林燕珠,〈冰山底下綻放的玫瑰:楊逵的抵抗精神與〈無醫村〉〉,《聯合文學》15卷12期,頁90-101,1999年10月。
    陳君愷,〈同文化與異文化的交會點:「光復」與臺灣醫生患者間醫療關係的一個轉折〉,《臺灣風物》49卷1號,頁83-136,1999年3月。
    陳家煌,〈保正伯的矛盾:論蔡秋桐及其小說〉,《臺灣文藝》第166、167期,頁40-57,1999年1月。
    范燕秋,〈新醫學在臺灣的實踐:從後藤新平「國家衛生原理」談起〉,《新史學》第9卷第3期,頁49-85,1998年9月。
    劉翠溶、劉士永,〈臺灣歷史上的疾病與死亡〉,《中央研究院臺灣史料研究》第4卷第2期,頁89-132,1997年12月。
    范燕秋,〈醫學與殖民擴張:以日治時期臺灣瘧疾研究為例〉,《新史學》第7卷第3期,頁133-173,1996年9月。
    陳金生,〈日治時代臺灣醫療制度的回憶:以臺灣乙種醫師制度為主(上)〉,《臺灣史料研究》,第8期,頁21-34,1996年8月。
    賀淑瑋,〈空間與身分:論〈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身分危機〉,《當代》第113期,頁108-127,1995年9月。
    陳君愷,〈光復之疫:臺灣光復初期衛生與文化問題的鉅視性觀察〉,《思與言》第31卷第1期,頁110-138,1993年3月。
    施淑,〈在前哨:讀楊守愚的小說〉,《國文天地》7卷5期,頁23-28,1991年10月。
    于飛,〈從「無醫村」看日據時代的臺灣醫學〉,《夏潮》第1卷第7期,頁65-66,1976年10月。
    國分直一,〈童乩の研究(上)〉,《民俗臺灣》第1卷第1號,頁10-13,1941年7月10日。
    (二)研討會論文
    楊翠,〈楊逵的疾病書寫:以「綠島家書」為論述場域〉,《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2004年6月19-20日。
    陳志瑋,〈日治時期楊逵小說中的疾病書寫〉,《第一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3年5月1-2日。
    楊翠,〈臺灣女性生命史的記憶圖譜與書寫策略:以「家庭關係」之呈現為例〉,發表於「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系成立40週年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歷史系主辦, 2003年4月26日。
    游勝冠,〈啊!時代的進步和人們的幸福原來是兩回事:賴和面對殖民現代性的態度初探〉,收入江自得主編,《殖民地經驗與臺灣文學:第一屆臺杏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2000年。
    陳芳明,〈現代性與殖民性的矛盾:論朱點人小說〉,收入江自得《殖民地經驗與臺灣文學:第一屆臺杏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2000年。
    福田真人,〈Romantic Image of Tuberculosis:A cultueal History of a Disease〉,《「疾病的歷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0年6月16-18日。
    Bryan S. Tuner, Regulating Bodies: Essay in Medical Sociology (London: Routledge, 1992.
    七、網路資料
    劉士永,〈日治時期臺灣醫藥關係管窺〉,www.econ.ntu.tw/sem-paper/96_1/hist_961213.pdf

    下載圖示 校內:2009-09-09公開
    校外:2009-09-0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