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氏明秋 Truong Thi Minh Thu |
|---|---|
| 論文名稱: |
國際學生產學合作專班學習歷程及其生涯發展之分析研究 An Analytical Study on Learning Proces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 指導教授: |
湯堯
Tang, Yao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2 |
| 中文關鍵詞: | 國際學生 、產學合作專班 、學習歷程 、生涯發展 |
| 外文關鍵詞: |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Program, Learning Process, Career Developme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95 下載:1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際學生產學合作專班學習歷程及其生涯發展之分析研究。研究對象為兩所科技大學的國際學生產學合作專班,共發放315份問卷,扣除填答不完整之無效問卷,最終有效樣本為 294份,有效回收率為92.61%。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迴歸分析進行分析。
本研究獲致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 國際學生產學合作專班學生的學習歷程整體情形良好,其中學習動機得分最高。
二、 國際學生產學合作專班學生的生涯發展情形良好。
三、 不同性別的國際學生在學習歷程具有顯著性差異,其中在學習動機未達差異,在生活適應男生優於女生。不同性別的國際學生在生涯發展上未構成差異。
四、 不同年齡的國際學生在學習歷程未構成差異,在生涯發展上卻具有顯著性差異,22-30歲的學生生涯發展比18-21歲的學生強。
五、 不同國家的學生在學習歷程具有顯著性差異,菲律賓學生學習歷程較優於越南和印尼學生。在生涯發展上卻未達顯著性差異。
六、 不同在台居留時間的國際學生不管在學習歷程上還是生涯發展上皆具有差異性差異。主要差異在於國際學生在台居留第二年開始。
七、 不同華語程度的學生在學習歷程具有顯著性差異,在生涯發展卻未構成差異。
八、 不同就讀地區的國際學生無論在學習歷程還是生涯發展皆未達顯著性差異。
九、 各構面學習歷程(學習動機與生活適應)和學習歷程整體上與生涯發展均呈現正相關。
十、 各構面學習歷程(學習動機與生活適應)和學習歷程整體上對生涯發展均呈現正向影響。
The research aims to (1) comprehend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2)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who study in the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3) understand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ho study in the Industry- Academia collaboration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4) underst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ho study in the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5) and proffer suggestions to the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cluding administrati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mostly good, (2)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is significant between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countries, proficiency levels of Mandarin, and the length of residency in Taiwan. (3) The difference of career development is significant between students of different ages and the length of residency in Taiwan. (4) Aspect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ife adaptation) and the learning process are relevant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5) aspect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ife adaptation) and the learning process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壹、中文
王金國(2012)。少子化的教育問題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5),38-43。
王信文、黃華山、劉春楠(2017)。提升產學專班學生就讀意願之研究。華人前瞻研究,13(2),39-60。
王騰鋒(2012)。國際學生求學生活適應之研究 - 以三位幼兒教育學系學生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行政院(2016)。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中華民國行政院網站。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2020)。2019 年截至第 3 季新南向政策執行情形一覽表,2020.1.21。
余鑑(1999)。終生生涯輔導與諮商 (Edwin L. Herr & Stan1ey H. Cramer原著,1992出版)。台北:國立編譯館。
李仁芳(2001)。台灣產學研合作創新機制探討。2001 兩岸科技政策論壇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貿國際會議中心,3A01-3A26。
李建鴻(2013)。技專院校僑外生之就讀動機、學習滿意度與職涯發展意向之相關研究-以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逸雲(2011)。大陸學生來臺就學動機、生活適應及對相關政策看法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豐里(2000)。外國學生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周祝瑛、陳榮政 (2012)。國際教育。收於吳清山主編,「我國教育政策綱領之研究」乙書,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3-215。
林典澄(2014)。雲林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市。
林尚平、陳宥杉、雷漢聲、陳達仁、黃銘傑、蔡渭水、... & 張克群(2009)。行政院國科會產學合作機制之發展現況與未來建議。商管科技季刊, 10(1) ,1-28。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 生涯輔導。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林炎旦(1997),專科學校建教合作策略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林俐(2019)。國際教室在高等教育國際化之角色與挑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7),69-73。
林清和(1994)。產學合作之特色。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3,32-35。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邱顯忠(2019)。蔡英文時期「新南向」政策的意涵與成效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金樹人(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天馬文化事業公司。
施秀玲(2006)。外國學生來台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歷程之探究—以銘傳大學桃園校區外國學生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桃園市。
洪德生(2005)。台灣的產學合作關係現況。台日產學合作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1A1-1A22。
洪瓊慧(2018)。臺南市技術型高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生活適應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市。
徐遵慈、李明勳 (2018) 。我國新南向政策的執行成果與未來展望。經濟前瞻, (176), 9-18。
桂田愛、王金國(2019)。境外學生在臺留學動機、問題與因應-以靜宜大學日籍學生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1),21-27。
張仁家、林育如、邱秀玲(2007)。我國技專校院產學合作的機制與結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舉辦之「2007 技職教育策略聯盟暨產學攜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07-326),台北市。
教育部 (2016)。教育部新南向人才培育推動計畫(編號:106-2500-001)。
教育部(2010)。技職教育再造方案手冊 (中文版)。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教育部(2017)。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辦理產學合作國際專班申請及審查作業要點(臺教技(四)字第1060096377B號)。自取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606
教育部統計處(2020)。108學年大專校院新生註冊率概況。教育統計簡訊。
教育部統計處(2020)。大專校院境外生概況。自取http://stats.moe.gov.tw/statedu/chart.aspx?pvalue=36
章嘉真 (2016)。高齡者生命回顧中的困境轉折、學習歷程及生命意義感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光華(2013)。產學合作發展方向之研析。朝陽學報,(18),1-16。
郭乃華(2013)。大陸學生來臺就學動機及滿意度調查─以崑山科技大學為例。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陳佩修 (2003)。[南向政策] 的重新評估: 兩岸關係停滯下台灣的對外新策略。全球政治評論,(2),67-82。
陳怡君(2017)。國小天文志工學習歷程之探究-以嘉義縣一所國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曾盈琇(2018)。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之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9),138-142。
曾鑫城(1990)。影響我國大學與民間企業技術移轉績效之關鍵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堯、成群豪(2004)。高等教育經營。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黃奎博、周容卉(2014)。我國「南向政策」之回顧與影響。展望與探索,12(8),61-69。
黃英忠、蔡正飛、陳錦輝、黃毓華、葉叔禎(2002)。,高等管理教育產學合作模式探討:資源依賴觀點,長榮學報,6(2),15-31。
黃璉華、羅漢強 (1996)。外籍生適應問題及相關因素之探討。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5(5),457 - 468。
黃議正、宋修德(2007)。產學攜手共創雙贏。論文發表於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舉辦之「教育策略聯盟與經營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縣。
楊宏文(2015)。大陸交換生來台學習動機、生活適應及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經濟部(2014)。第七期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工作綱領(核定本),11-15。
廖志昇(2004)。研究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師院在職進修碩士班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廖淑秦 (2014)。科技大學餐旅群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高雄餐旅大學餐旅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高雄市。
臧月欣(2004)。電子工程師生涯前期抉擇歷程之研究-以外商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劉兆達 (2019)。青棒球員對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之調查研究。美和科技大學運動與休閒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劉品佑(2007)。外國學生的生活適應與生涯發展-以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的攻讀學位外國學生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潘俊宏、張仁家(2019)。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國際學生來臺留學現況暨影響因素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2), 154-175。
蔡文榮、董家琳(2016)。馬來西亞學生來臺留學適應問題之個案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4(2),95-122。
薛宇初(2018)。生涯發展之探究-四位特教師培生的生涯轉換故事。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韓宜娟(2010)。陸生來台就學動機與生活適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顏志榮(2016)。陸生來臺就學學習歷程與學習成效及臺灣師生對陸生政策相關知覺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顏志榮、李樑堅、劉慶中 (2017)。陸生來臺就學之學習成效及知覺之研究。遠景基金會季刊,18(4),113-160。
羅文基(2000)。生涯教育的理念與實施。技藝教育雙月刊,30,9-10。
關永馨、齊隆鯤(2006)。 大學生生涯成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中部某大學為例。教育科學期刊,6(2),91-107。
蘇意晴(2015)。陸生來臺動機、生活適應與學習成效之探討 -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貳、英文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Burnside, B., & Witkin, L. (2008). Forging successful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s.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51(2), 26-30.
Chalil, D. (2014). Analyzing farmers' learning proces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organic paddy farmers in north sumatra, indonesia.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Pedagogical Innova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524-542.
Dweck, C. S. (1986).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1040-1048.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o. 7). WW Norton & company.
Husen, T., & Postlethwaite, T. N. (1985).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ergamon Press.
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Center (2017). IMD world talent report 2017.
OECD (1999). University research in transition. Franc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