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翊良
Wu, Yi-liang
論文名稱: 空間‧神話‧行旅──漢晉辭賦中的「山水書寫」研究
Space‧Fable‧Traveling──the study of landscape writing in Han and Jin dynasty’s cifu
指導教授: 江建俊
Chiang, Chien-Chun
陳怡良
Chen, Yi-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7
中文關鍵詞: 山水書寫行旅漢晉辭賦空間神話
外文關鍵詞: space, fable, traveling, HanJin, cifu, landscape writing
相關次數: 點閱:124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綜觀學界有關六朝山水詩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展現,然則對於「山水賦」或是「辭賦中的山水書寫」之關注,則顯得寥寥無幾;如果我們承認中國古典「山水」文學,不僅止於「山水詩」之板塊,而是涵容其他文體(辭賦)、滲透其他文類(京都賦、畋獵賦、行旅賦),從而成為一龐大的、繁複的、有機的「山水」系統;那麼,將視角轉移至其他文體、文類,進行深入的探討、綜合的分析,勢必是一項無可迴避的問題,也唯有如此,始能更清楚地了解到中國古典「山水」文學的深厚底蘊,進而確立其文學價值,闡發其藝術美感。

    是而,本論文總題為「漢晉辭賦中的山水書寫研究」,就是欲以「漢晉」為時程,「辭賦」為文體,「山水」為視角,觀察此時的「山水」與各種主題相互結合、滲透、影響的文學現象,如何在歷史流程中,呈示出具有不容輕覷的文學史意義。

    本論文凡分五章,扣除第一章〈緒論〉與第五章〈結語〉,內文計有三章,分別是第二章「空間與權力」、第三章「神話與永恆」、第四章「行旅與審美」,這三章不但是組構本論文之有機主體,同時,也是本文所欲切入的三個探照視野──空間、神話、行旅──藉由這三個向度的拼湊、整合、綴連與交鋒,可以釐整漢晉時期辭賦中的「山水書寫」之現象。

    整體言之,本論文的撰寫,便是以「時代」(漢代、魏至西晉、東晉)為經,以「主題」(空間、神話、行旅)為緯,透過經緯交織的方式,去進行縫合拼湊的工作,讓前中古時期──漢晉──的山水書寫,能得到一較為清晰完整的景貌。

    The comprehensive survey educational world concerns the the SixDynasties scenery poem the research, had the certain achievement to unfold, then regarding “landscape fu” perhaps “landscape writing in cifu ” attention, then appears very few . If we acknowledged China is classical “landscape literature”,not only stops to “the landscape poem” the tectonic plate, but is including other literary styles, seeps other articles class, thus huge becomes one,complicated, organic system. Then, the angle of viewshift to other literary styles, the article class, carries on thethorough discussion, the synthesis analysis, inevitably will be thequestion which an item does not have may avoid, Also only has so, only then can clearly understand the classical “the landscape” literature of China , then establishes itsliterature value, explains its artistic esthetic sense.

    Therefore, the present paper total topic is “HanJin cifu’s landscape writing research”, is wants take “HanJin” as the time interval, “cifu” are a literary style, “landscape” is the angle of view, observation this time “the landscape”mutually unifies, the seepage, the influence literature phenomenonwith each kind of subject, how in the historical flow, thepresentation writes up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significance which has does not allow lightly to squint.

    Above all, present paper composing, then is take “the time” (the Han Dynasty, Wei to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the Eastern Jin Dynasty)as longitude, take “the subject” (space, fable, traveling) as the latitude, the way which the penetration latitude and longitudeinterweaves, carries on the work which sutures pieces together front,lets the Middle Ages time - - HanJin - - landscape writing, can obtain a clearer and integrity appearanc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之確立...... ..... 1 壹、研究動機:一個閱讀經驗的回顧............ 1 貳、研究目的:從錢鍾書先生的一段話談起......... 4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之提出 ........... 7 壹、 研究範圍.................... 7 貳、研究方法......... ............. 9 一、歷史研究...................... 9 二、文本研究...................... 11 三、文化研究...................... 12 第三節  前人研究與文獻回顧之述評........... 15 壹、專書論著的隻言片語.................15 貳、期刊論文的初步成果.................20 參、本論文對「山水書寫」的義界.............27 一、「山水」與「風景」、「自然」的交集疊合....... 28 二、「山水書寫」一詞較具涵容包納的幅度......... 29 三、打破文類的限制與隔閡,以「山水」作為一種書寫題材.. 30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詮釋系統之造構........... 31 壹、「主題式」的橫向統攝............... 31 貳、「系統式」的縱向深抉................ 32 參、以「時代」為經,以「主題」為緯:拼湊一幅山水圖景.. 34 第二章 空間與權力── 漢晉辭賦中的「山水書寫」研究面向之一 ......37 第一節 山水與空間──政權象徵與帝國版圖....... 37 壹、「空間」思維及其相關類型概述............ 37 一、自然空間...................... 37 二、人文空間......................38 三、神聖空間......................40 貳、本文採取的「空間」觀................41 一、政權象徵......................42 二、帝國版圖......................44 第二節 漢代:帝國光影與山水書寫的相互輝耀.......48 壹、以「京都賦」作為整體觀照之理由...........48 貳、權力中心,版圖越界──漢代京都賦中的「山水書寫」研究...........................50 一、長安:以苑囿、宮殿結合「山水書寫」為政權象徵....50 (一) 苑囿:帝國版圖的縮影............... 50 (二) 政治中心,權力命脈──殿居「龍首山」上的未央宮.. 56 (三) 崇山峻嶺,繚繞水域................ 59 二、洛陽:以「明堂」位居大地中心的文化版圖...... 61 (一) 三雍:明堂、辟雍、靈台之禮制建築......... 61 (二) 神話宇宙的顯影:明堂與辟雍(水道)........ 64 (三) 以「四方山水」打造大地中心之地景╱帝景.....70 三、建構同心圓的帝國版圖...............‧72 第三節 魏至西晉:從「詠歎山水」到「歷史隱喻」的「山水書寫」..........................76 壹、山水書寫,抒寫山水.................76 貳、權力象徵與國勢象喻──魏至西晉辭賦「山水書寫」之共同模式........................... 76 一、三分天下(魏、蜀、吳)──以「山水書寫」誇炫各偏一隅之政權... .......................77 二、 三國歸(西)晉──以「山水書寫」打造太平盛世之藍圖........................... 80 參、詠歎山水與仕宦經驗──魏代辭賦中的「山水書寫」研究........................... 81 一、魏初........................ 82 二、魏晉之際..................... 88 肆、空間結構與歷史隱喻──西晉辭賦中的「山水書寫」研究. 90 一 、以空間表示時間.................. 91 二 、空間經驗的時間化................. 95 伍 、結語:賦家(作者)與君主(閱讀者)間的權力運作.. 96 第四節 東晉:王朝與水域的相互定義...........97 壹、引言:東晉初期的「江海賦」與中晚期的「山賦」....98 貳、江海水域:權力象徵與國勢象喻............99 參、「神聖空間」的建構之三部曲.............101 一、長江:北∕南、夷∕華、邊陲∕正統的彼我區分.....101 二、「中心─居中─四方」的空間圖象...........103 三、生生不已,永恆循環的神聖空間............109 肆、空間記憶,集體意識.................115 第三章 神話與永恆── 漢晉辭賦中的「山水書寫」研究面向之二.......121 第一節 山水與神話──仙境嬗變與永恆想望......121 壹、神話的定義與思維特徵................122 一、 何謂「神話」.................122 二、「神話」的思維特徵.................126 (一) 不死觀念:變化與再生...............126 (二) 樂園象徵.....................127 貳、本論文的觀察角度之思考...............129 一、「仙境嬗變」....................130 二、「永恆想望」....................132 第二節 漢代:「人間仙境」與「遊仙世界」兩種模式的山水書寫...........................133 壹、人間仙境化──建章宮、甘泉宮........... 133 一、建章宮與太液池(水)................133 二、甘泉宮與縣圃(山).................138 三、「麗萬世」的永恆界義................141 貳、遊仙世界的開啟──〈覽海賦〉、〈終南山賦〉.....144 一、遊仙與大海:班彪的〈覽海賦〉............144 二、〈覽海賦〉與〈冀州賦〉的並讀............147 三 、隱逸∕神仙∕符讖的融合:班固的〈終南山賦〉.. ..151 四、〈覽海賦、〈冀州賦〉與〈終南山賦〉的內在淵源之蠡測.152 五、班氏父子的「永恆」命題:理性觀點與人文思考.....154 第三節 魏至西晉:突顯(東)蓬萊、(西)崑崙兩大仙鄉的山水書寫......................... 156 壹、從蓬萊、崑崙的融合與互動談起............156 貳 地理方位的認知與徵實................158 一、地理方位的認知...................159 二、地理方位的徵實...................162 參、〈海賦〉:均衡對稱╱立體呈示╱空間維度的神話系統..165 肆、〈海賦〉中的永恆定義................169 第四節 東晉:境內名山與神聖輿圖......... .173 壹、江南勝景與山嶽崇拜.................175 貳、境內名山與神聖輿圖.................179 一、 天台山:世俗空間轉化神聖空間的中介場域......179 (一)「名山」與「地仙」................181 (二)隱逸思想與仙道思想............... 185 二、 地理景觀到神聖輿圖................186 參、宗教文化與永恆思想.................188 一 、長生久視之道:服食養生..............189 二 、佛教的玄學:同體自然...............192 肆、修鍊的場域:「宗教名山」的相續發展與衍化軌跡....195 第四章 行旅與審美── 漢晉辭賦中的「山水書寫」研究之三............201 第一節 山水與行旅──地理路線與審美意識........201 壹、「行旅賦」的定義與特徵及其相關問題之思考......202 一、行旅賦、紀行賦、遊覽賦的名實內涵與義界辨析.....202 (一) 行旅賦與紀行賦之辨析..............202 (二) 行旅賦與遊覽賦之辨析..............204 二、「行旅賦」的定義與特徵...............208 (一)「抒情言志」與「歷史感懷」.............208 (二)「地理路線」與「審美意識」.............211 三、諸家學者對「行旅賦」的討論.............212 (一)王文進......................212 (二)楊玉成......................213 (三)許東海......................213 (四)鄭毓瑜......................214 貳、「行旅賦」的完整定義................216 第二節 漢代:從劉歆〈遂初賦〉、班彪〈北征賦〉、班昭〈東征賦〉到蔡邕的〈述行賦〉.................217 壹 、 行旅賦的發韌──劉歆的〈遂初賦〉.........217 貳 、 班氏父女的行旅賦──〈北征賦〉、〈東征賦〉....222 一、〈北征賦〉.....................222 二、〈東征賦〉.....................225 參 、 行旅賦的第一次發展── 「人生之路」與「行旅之路」相互書寫的〈述行賦〉.....228 一、地理路線的突破──「離」與「返」的方位轉換.....229 二、審美意識的顯現──「山」與「水」的客觀展示.....232 三、「行路」的難與易──「人生之路」與「行旅之路」的相互指涉...........................234 肆、漢代行旅賦的整體書寫特色..............239 一、漢代「行旅賦」的整體架構與書寫模式,賡續劉歆〈遂初賦〉而來..........................239 二、隨著行走空間的遞移轉換,有不同的歷史感懷與人物事典...........................240 三、賦家對山水景物的「審美意識」,有逐漸鮮明的呈現...........................240 四、「亂曰」的反思體悟與關懷層面,彰顯了賦家的「主體性」..........................241 第三節  魏至西晉:從魏代行旅賦到潘岳的〈西征賦〉...243 壹 、片段的山水剪影──魏代行旅賦綜述.........243 貳 、行旅賦的第二次發展── 自然山水/地理空間/歷史典故嵌錯疊合的〈西征賦〉....245 第四節  東晉:從「山水以形媚道」到謝靈運的〈撰征賦〉、〈歸途賦〉 ...........................255 壹、山水以形媚道....................255 貳、 行旅賦的第三次發展── 征人幽思/祖德家風/山水理趣的〈撰征賦〉........256 一、征人幽思的主體情感.................258 二、緬懷謝氏的祖德家風.................260 三、山水與理趣的相映交響................262 參 、山水恢復本然面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歸塗賦〉..........................265 一、〈辭祿賦〉與〈歸塗賦〉的相互參照..........265 二、風景與心靈的深心相契................268 第五章 結語── 一個論點的完成,多個角度的開展.............273 壹、本文整體研究之回顧.................273 一、從「空間」議題言之,聚焦「政權象徵」與「帝國版圖」之展演...........................275 二、從「神話」議題言之,扣緊「仙境嬗變」與「永恆想望」之論述...........................276 三、以「行旅」議題言之,統攝「地理路線」與「審美意識」之概念...........................277 貳、未來深入方向之研探.................279 參考書目舉要......................282

    參考書目舉要

    (每大類按照作者姓氏筆順排列,同一作者再依書籍筆劃排序)

    壹 、古籍文獻與今人譯注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2002年)
    林貞愛:《揚雄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周振甫:《文心雕龍譯註》(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高士奇撰:《左傳紀事本末》(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今著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
    陳元龍輯:《御定歷代賦彙》(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范燁撰、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台北:商務印書館)
    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曹融南:《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楊家駱編:《三輔黃圖》(台北:世界書局,1953年)
    蕭統編,李善注:《昭明文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
    顧紹柏:《謝靈運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著考證》(台北:宏業書局,1994年)
    酈道元:《水經注》(中華書局,未注出版年月)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文出版社,未注出版年月)

    貳、今人專著

    【日】小川環樹著,譚汝謙、陳志誠、梁國豪合譯:《論中國詩》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年)
    【日】小尾郊一著,邵毅平譯:《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于浴賢《六朝賦述論》(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王力堅:《魏晉詩歌的審美關照》(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
    王更生:《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王玫:《六朝山水詩史》(北京: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台北:洪業文化,1998年)
    王建元:《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台北:東大出版社,1988年)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出版社發行,1995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王貴祥:《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出版,1998年)
    王鵬廷:《建安七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樂學,2003年)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出版,2001年)
    曲德來等人主編:《歷代賦廣選‧新注‧集評》(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朱曉海:《習賦椎輪記》(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
    艾蘭著、楊民譯:《早期中國歷史、思想與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李豐楙、劉苑如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央研究院,1993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李豐楙:《探求不死》(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研究所,2002年)
    李寶均:《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學》(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1年)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沈福煦:《中國古代建築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汪涌豪、俞灝敏:《中國遊仙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周大興:《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林文月:〈關於文學史上的指稱與斷代──以六朝為例〉,《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1996年
    【南斯拉夫】拉多薩夫:〈老子:嬰兒與水〉,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邱福海:《道教發展史─道教的形成階段》(台北:淑馨出版社,2000年)
    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
    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 《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耶律亞德:《宗教思想史》(上海:社會學院出版社,2004年)
    胡學常:《文學話語與權力話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郁沅:《心物感應與情景交融》(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
    唐曉峰:《人文地理隨筆》(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五月)
    孫昌武:《詩苑仙踪──詩歌與神仙信仰》(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76年6月)
    袁珂:《袁珂神話論集》(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許東海:《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許東海:《另一種鄉愁─山水田園詩賦與士人心靈圖景》,(台北:新文豐出版,2004年)
    康達維:〈班昭東征賦考〉,刊於《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台北: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94年)
    張一兵:《明堂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8月)
    張可禮:《東晉文藝系年》(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
    張嘉純:《漢魏六朝辭賦中的遊仙題材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曹勝高:《漢賦與漢代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曹道衡:《魏晉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梅新林、俞樟華主編:《中國遊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黃奕珍:《杜甫自秦入蜀詩歌評析》(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天水:《中國古代神話》(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陳飛龍:《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章滄授主編:《歷代山水名勝賦鑑賞辭典》(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8年5月)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程章燦:《賦學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楊儒賓:〈水與先秦諸子思想〉,《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1996年
    葉太平:《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台北:水牛出版社,1998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頁164-165。
    葉舒憲:《老子與神話》(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葉舒憲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鄭石平編著:《道教名山大觀》(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鬼神觀念的衍變》(台北:中華大道文化,2001年)
    鄭振偉:《意識‧神話‧詩學─文本批評的尋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鄭毓瑜主編:《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錢鍾書:《管錐編》第三冊(台北:書林出版社,1990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台北:知書房出版,2005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6年)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簡宗梧:《漢賦史論》(台北:東大出版社,1993年)
    簡宗梧主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
    顧彬著,馬樹德譯:《中國文人的自然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龔鵬程、張火慶主編:《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龔鵬程:《漢代思潮》(嘉義:南華大學,1999年)

    參、碩博士論文

    張秋麗:《漢魏六朝紀行賦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
    張嘉純:《漢魏六朝辭賦中的遊仙題材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楊玉成:《陶淵明文學研究──語言與民間禮儀的綜合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1993年)

    肆、期刊、會議論文

    尤雅姿:〈文學世界中的空間創設〉,(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
    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7年7月
    王琳:〈簡論漢魏六朝的紀行賦〉,《文史哲》,1990年第5期
    王琳:〈楚漢魏晉辭賦寫景述要〉,《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期
    王立、劉衛英合撰的〈山水賦意境美初探〉《大慶高等專科學報》,第17卷第2期,1997年5月
    王璦玲:〈中研院文哲所與「明清戲曲」研究〉,《漢學研究通訊》,20卷,2001年
    朱立新:〈漢魏六朝遊仙詩的類型與結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10月
    先巴:《崑崙文化與道教神仙信仰略論》,《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9月
    吳翊良:〈漢代女賦家「女性書寫」探討─以〈自悼賦〉、〈東征賦〉為析論對象〉,師大《思辨集》第八集,2005年4月
    李炳海:〈帝都中心論的文化承載──古代京都賦意蘊管窺〉,《齊魯學刊》,2000年第2期
    林佳蓉:〈從宗教名山的形成看佛道交融的契機──以唐代天台山佛道二教的發展為例〉,《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2期,2002年12月
    梁承德:〈建安賦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2期,1999年12月
    馬磊、丁桂春:〈論晉代山水賦的思想價值及藝術成就〉,《岱宗學刊》,第6卷第2期,2002年6月
    徐聖心:〈宗炳畫山水序及其『類』概念析論〉,《台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6年6月
    高莉芬:〈水的聖域──兩晉江海賦的原型與象徵〉,《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4年6月
    【美】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漢頌──論班固《東都賦》和同時代的京都賦〉,《文史哲》11990年第5期
    張寧〈論中國古代山水賦的審美特徵〉,《大同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綜合版),1995年第1期
    張建偉:〈易代之際的悲憤與自責──阮籍《首陽山賦》發微〉,《山西大學學報》2006年1月
    張懷通:〈先秦時期的山川崇拜〉,《河北師院學報》,1997年4月第2期
    陳忠信:〈試論《山海經》之水思維─神話與宗教兩種視野的綜合分析〉,《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3期,2004年6月
    陳國香:〈郭璞遊仙詩中之神仙世界析論〉,《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0期,2000年
    陳萬成:〈孫綽《遊天台山賦》與道教〉,《新亞學術集刊》(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1994年
    楊利成:〈《昭明文選》賦體分類初探〉,《新亞學術集刊》(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1994年
    湯惠生:〈神話中之崑崙山考述─崑崙山神話與薩滿宇宙觀〉,《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5期
    楊英:〈東漢郊祀考〉,《天津師大學報》,2000年第4期
    劉苑如:〈廬山慧遠的兩個面向──從〈廬山略記〉、〈與遊石門詩序〉談起〉,《漢學研究》,24卷第1期,2006年
    劉衛英、王立:〈山水賦意境美初探〉,《大慶高等專科學報》,第17卷第2期,1997年5月
    蔡瑜:〈試從身體空間論陶詩的田園世界〉,《清華學報》,新34卷第1期,2004年6月
    蔡璧名:〈疾病場域與知覺現象:《傷寒論》中「煩」證的身體感〉,《台大中文學報》,2005年12月
    鄭毓瑜:〈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
    駱水玉:〈聖域與沃土──《山海經》中的樂土神話〉,《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1999年
    謝謙:〈大一統宗教與漢家封禪〉,《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22卷第2期,1995年4月
    阮芝生:〈三司馬與漢武帝封禪〉,《台大歷史學報》20期,1996年11月
    蘇瑞隆:〈論謝靈運的撰征賦〉一文,《文史哲》1990年第5期

    伍、外文專著
    XIAO TONG:《Wen xuan》Translated,with Annotations and Introduction by DAVID R. KENCHTGES,( Princeton Library of Asian Translation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年 )
    【英】Mike Crang著,楊淑華、宋慧敏翻譯:《文化地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法】格拉耐著、張銘遠譯:《中國古代的祭禮與歌謠》(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下載圖示 校內:2008-07-05公開
    校外:2008-07-0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