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薰儀 Huang, Hsuan-Yi |
|---|---|
| 論文名稱: |
真誠領導、組織公民行為與員工生產力的研究-以隱性心理資本為中介作用和團隊成員交換關係為干擾變數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mplicit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Authentic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Employee's Productivity - Team-member Exchange as a Moderator |
| 指導教授: |
蔡明田
Tsai, Ming-Ti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Engineering Management Graduate Program(on-the-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 畢業學年度: | 10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2 |
| 中文關鍵詞: | 真誠領導 、隱性心理資本 、團隊成員交換關係 、組織公民行為 、員工生產力 |
| 外文關鍵詞: | Authentic Leadership, I- PsyCap, OCB, Employee’s Productivity, TMX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5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真誠領導是指領導者的正向心理狀態。本研究主要是研究真誠領導對於組織公民行為與員工生產力的影響,加上以隱性心理資本為中介變數,團隊成員交換關係為干擾變數之間的關係。過去對於真誠領導與心理資本的研究,較多是以正向心理資本為量測問卷,但本研究是以Luthans(2012)所提出的隱性心理資本問卷,來加以量測真誠領導與組織公民行為、員工生產力與團隊成員交換關係的影響。
本研究並不限制行業別,針對各行業以問卷方式量測,來進行後續的資料分析。希望藉著分析結果來驗證本研究中所建立推論之假設和所建立之模型。最終目的是了解對於隱性心理資本問卷的量測施行方式,是否與正向心理資本的問卷一樣,具有相同的結論論述。另外重點則是,真誠領導對於組織公民行為、員工生產力、團隊成員交換關係與隱性心理資本各變數項目的關係確立。
本研究結果顯示:(一)真誠領導對於隱性心理資本(I-PCQ)有顯著正向的影響;(二)真誠領導與組織公民行為有顯著正向關係;(三)真誠領導與員工生產力有顯著正向關係;(四)隱性心理資本對於真誠領導與組織公民行為具有部分地中介效果:(五)隱性心理資本對於真誠領導與員工生產力具有部分地中介效果;(六)隱性心理資本(I-PCQ)對於組織公民行為有顯著正向的影響;(七)隱性心理資本(I-PCQ)對於員工生產力有顯著正向的影響;(八)TMX對於真誠領導與隱性心理資本不具有正向地干擾效果。
The Authentic Leadership means the leader's positive state of mind. This research studies the influence that Authentic Leadership for the Organization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and Employee's Productivity, plus with Implicit Psychological Capital (I-PsyCap) as mediating and Team-member Exchange (TMX) as a moderator. In the past, for Authentic Leadership 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PsyCap) research, more is to take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 (PCQ) as a measurement questionnaire. But recently, Luthans proposed Implicit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 (I-PCQ) to measure Psychological Capital status in 2012. So in our study, we’ll use Luthans’ I-PCQ as our mediating measurement.
In this study, a random-sampling survey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of Authentic Leadership, Implicit Psychological Capital, Organization Citizenship Behavior, Employee's Productivity and Team-member Exchange. We are trying through this study to verify the assumptions that are created and the established model.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understand using I-PCQ having the same conclusion as using PCQ.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assumptions in our studies are true: (1)Authentic Leadership for Implicit Psychological Capital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2)Authentic Leadership for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3)Authentic Leadership for Employee’s Productiv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4) Implicit psychological capital for Authentic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has partially mediating effect: (5) Implicit Psychological Capital for Authentic Leadership and Employee’s Productivity has partially mediating effect; (6) Implicit Psychological Capital for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7) Implicit Psychological Capital for the Employee’s productiv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But TMX for Authentic Leadership and Implicit Psychological Capital does not support positive moderating results.
一. 中文部分
1. 蔡巧霜(2011),以社會認知倫理探討道德強度、倫理氣候、個人價值觀對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P21-25
2. 林鉦棽(2004),休閒旅館業從業人員的組織公正、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 社會交換理論觀點的分析,中華管理學報第五卷第一期。P91-112
3. 姜定宇、鄭伯壎(2003),組織忠誠、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P175-209
4. 陳義勝、馬良涵、黃素玫(2009),工作特性、組織公民行為對組織政治知覺之相關研究,北台灣學報第32期。P123-125
5. 游佳萍、陳妍伶(2006),虛擬社群中的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線上遊戲團隊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社會研究(11)。P119-122
6. 何欣恬(2011),「真誠領導對前瞻性行為影響之研究:對主管認同與調節焦點一致性的調節式中介效果模式」,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7. 杜紅、王重鳴(2002),領導─成員交換理論的研究與應用展望,浙江大學學報第32卷第6期。P74-78
8. 陳儀蓉、黃芳銘(2006),組織公民行為量表在男女員工群體上之測驗恆等性檢定,測驗學刊第五十三輯第二期。P297-326
9. 李雯智(2008),組織公民行為研究之評析,學校行政雙月刊 56。
10. 楊濱燦(2004),組織支持認知及領導者與部屬交換關係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效果之研究,台灣管理學刊第4卷第2期。P141-160
11. 闕淑嫻(2002),「國內與外商銀行之管理型態、價值觀適配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P22-28
12. 王琮閔(2010),真誠領導、工作社會特性與工作結果之關聯性和調節效果分析,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P6-16
13. 沈進成、王銘傑(2007),工作士氣對工作績效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工作壓力為干擾變項,經營管理論叢第三卷第一期。P81-98
14. 池進通、李鴻文、陳芬儀(2008),「五大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經營管理論叢第四卷第二期。P1-9
15. 黃瓊慧(2007),組織面因素與人際面因素對知識分享意願的影響─以科技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P89-93
16. 任真、楊安博、王登峰(2010),領導─部屬交換關係的本土化分析,心理科學進展第十八卷第六期。
17. 戴有德、陳冠仰、陳偉仁(2007),旅行業員工組織公平、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的研究,第八屆管理學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8. 許道然(2002),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第十二期。P113-146
19. 許道然(2003),公部門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第十三期。
20. 呂宜樺(2007),內部行銷、組織成員互動、組織公民行為與知識分享行為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P17-20
21. 賴燕美(2006),探討組織公平、內部行銷、心理契約、專業承諾對組織公民行為關聯性之研究-以嘉義市警察局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P40-47
22. 葉幼梅(2006),勞工退休金制度的選擇與企業員工工作滿意度及組織公民行為間關係之研究-以國內中小企業之服務業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P29-38
23. 陳曉儀(2012),真誠領導、顧客接觸與情緒耗竭之相關性研究,真理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P7-27
24. 楊培鈺(2008),團隊關係品質、知識分享行為與團隊創新績效之關係研究—團隊層級分析,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所碩士論文。
25. 劉宗愷(2012),領導風格、領導成員交換關係、團隊成員交換關係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領導與成員之私人關係為干擾變數,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碩士論文。P17-24
26. 安鴻瑋(2012),人格特質、領導成員交換關係、團隊成員交換關係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團隊私人關係為干擾變數,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P13-15
27. 黃敏萍、梁瑋鈞(2007),關係主義下的華人組織工作團隊研究(4/4),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P1-3
28. 鄭光展、羅新興、許金田(2006),團隊成員的能力與合群特質組成對集體效能與集體目標承諾之影響,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底正平(2006),倫理氣候認知對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與離職傾向影響之研究─以南部地區醫院員工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P32-46
30. 高英、袁少鋒(2009),心理資本與工作績效關係實證研究,遼寧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31. 仲理峰(2007),心理資本對員工的工作績效、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心理學報第39卷第2 期。P328-334
32. 楊嵐(2010),心理資本對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研究─以組織公平感為調節變量,南京理工大學碩士論文。P7-12
33. 林鉦棽(2003),以組織承諾及工作滿足為實徵切入分析組織公民行為與員工工作考績之結構模式比較,人力資源管理學報夏季號第三卷第二期。P93-113
34. 丁成莉(2009),企業員工的心理資本對其工作績效和工作卷入的影響,河南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P2-10
35. 林鉦棽,蕭淑月,何慧清(2005),社會交換理論觀點下組織支持、組織知識分享行為與組織公民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信任與關係為分析切入點,人力資源管理學報春季號第五卷第一期。P77- 110
36. 張傳慶(2011),高績效工作系統對員工工作行為的影響:心理資本中介作用的實證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期刊第三期。
37. 王碧英、高日光(2010),基於心理資本的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第27卷第6期。
38. 錢淑艷(2010),現代企業員工心理資本與員工績效關係的實證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P5-17
39. 林欣潣(2008),倫理氣候、個人倫理哲學、專業規範與倫理判斷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內部稽核人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P46-54
40. 周佳慧(2007),工作價值觀、工作特性、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P19-23
41. 洪誌瑋(2005),The Effect of Safety Climate on Work Attitudes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A Study of OHSAS 18000 Certification,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P10-13
42. 郭怡君(2004),組織公民行為與組織效能之關係及其相關調節變數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P6-10
43. 李衍新(2003),員工組織政治知覺、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電力公司台南區營業處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P33-44
44. 黃純真(2008),倫理氣候、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各構面關係之研究-以台灣護理人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P33-36
45. 黃秀如(2012),賦權領導與服務導向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賦權氛圍的中介效果,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P5-6
46. 徐宗鈵、陳儀蓉、熊家民(2009),轉化型領導對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心理賦權與內控性格之角色探討,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論文。P3-7
47. 李培妮(2013),以社會認知理論觀點探討倫理氣候、個人倫理哲學、道德強度與倫理判斷對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P30-33
48. 許光純(2010),組織正義、組織信任、組織公民行為對知識分享之影響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P17-21
49. 蔡慶德(2008),領導型態、薪水福利制度對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以傳統食品製造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P38-46
50. 林信宗(2008),組織次文化領導行為人格特質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研究以台電高雄區營業處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P63-73
51. 強麟(2009),組織承諾、心理資本與工作績效關係研究,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P11-15
52. 倪艷、熊勝緒(2012),領導者的心理資本與員工工作績效的關係研究─員工心理資本與領導成員交換的跨層次中介效應模型,第七屆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分會場論文集。
53. 陳妍辰(2003),情緒勞動、工作特性、工作滿足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性研究,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54. 朱國榮(2010),工作壓力與工作生活品質關聯性之研究-心理資本之中介效果,國防大學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55. 潘咨螢(2010),運用結構方程式模型探討保險從業人員知覺主管支持、心理資本、工作滿意、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國防大學管理學院運籌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56. 李新民(2009),「幼兒教師的心理資本及其與工作表現的潛在關聯」,幼兒保育學刊第7 期。P1-24
57. 藺寶欽(2009),心理賦權、心理資本對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轉換型領導之中介角色,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58. 黃浩軒(2009),心理賦權對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之影響:心理資本中介效果-以國軍志願役軍官為例,國防大學管理學院資源管理及決策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59. 林佳慧(2010),組織變革知覺、正向心理資本對變革承諾之跨層次分析─以組織政治氣候知覺為干擾變項,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行政管理組碩士班碩士論文。
60. 何亭賢(2009),員工組織變革準備、正向心理資本、知覺組織支持與組織變革抗拒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P8-10
61. 熊家民、藺寶欽、陳怡蓉(2009),員工正向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探究─以轉換型領導為中介變數,第六屆海峽兩岸組織行為與人才開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2. 高埼綾(2011),探索式訓練方式在正向心理資本提升的成效-實驗設計取向,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63. 王碧茹(2011),組織政治知覺對離職傾向影響之研究—以正向心理資本為調節變項,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64. 陳正專、劉佳鎮、王志全(2010),「教師理想行為-以學校行政者的觀點」,經營管理學刊第二/三期。
65. 蕭評瀚(2010),社會賦閒、主管關係、工作社會特徵 對工作結果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P29-30
66. 李鴻文,吳佩璇(2010),領導風格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經營管理論叢第6卷第1期。P87-95
67. 呂宜樺(2007),內部行銷、組織成員互動、組織公民行為與知識分享行為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P17-20
68. 李宛玲(2008),自我認同、角色認同、組織認同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P5-20
69. 李新民,朱芷萱(2012),真誠領導的測量與相關後果變項初探,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十四卷第一期民國 101年1月。
70. 徐宗盛(2010),「校長真誠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P11-51
71. 蔡進雄(2013),「真誠領導在教育領導的應用與評析」,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第30卷第2期。
72. 陳韻如(2005),企業主管領導風格、組織公平與員工生產力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小企業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3. 林惠彥,陸洛,吳珮瑀,吳婉瑜(2012),快樂的員工更有生產力嗎?組織支持與工作態度之雙重影響,中華心理學刊第54卷第4期。P451-469
74. 李雪松(2011),「工作—家庭衝突與職業高原:心理資本的調節作用」,現代管理科學第10期。
75. 江洪、武春友(2011),心理資本干預下的人力資源績效的影響因素研究,現代管理科學第5期。
76. 蔣建武、趙曙明(2007),心理资本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經評論。
77. 楊燕、高山行(2010),心理資本對企業自主創新的作用機理研究—基於组織學習視角的整合框架,科技進步與對策第27 卷第23期。
78. 于兆良、孫武斌(2011),團隊心理資本的開發與管理,科技管理研究第2期。
79. 吳傳炯、劉毅、路紅、謝雪賢(2012),本土心理資本與職業幸福感的關係,心理學報第44卷第10期。P1349−1370
80. 丁夙琴(2010),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探討,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32 卷第1期。
81. 張承芬、張景煥(2001),教師心理素質的隱含研究,心理科学第24卷第5 期。
82. 王精文、徐碧慧、李珍玫(2007)創造力人格、領導型態與績效關係之探討,臺大管理論叢第17卷第2期。
二. 西文部分
1. Luthans & Youssef (2004). Human, Social, and Now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3, P144.
2. Lydia Woolley, Arran Caza & Lester Levy (2011). Authentic Leadership and Follower Development : Psychological Capital, Positive Work Climate, and Gender, 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P438-448.
3. Fred O. Walumbwa, Bruce J. Avolio, William L. Gardner, Tara S. Wernsing and Suzanne J. Peterson (2008). Authentic Leadership: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Theory-Based Measure, Journal of Management,P34-89.
4. Herman H.M. Tse , Marie T. Dasborough, Neal M. Ashkanasy (2008),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team climate and interpersonal exchange relationships at work,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19, P195–211.
5. PAUL E. SPECTOR (2012),Introduction: The dark and light side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6. STEPHANIE GILBERT, HEATHER K. S. LASCHINGER ,ICHAEL LEITER(2010),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burnou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l empower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s.
7. Yi Feng Chen and Dean Tjosvold (2006), Participative Leadership by American and Chinese Managers in China: The Role of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8. ANSON SEERS (1989), Team-Member Exchange Quality: A New Construct for Role-Making Research,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43, 118-135.
9. Ivan E. Bodensteiner (2008), The Implication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Related to Unconscious Discrimination and Implicit Bias in Proving Intentional Discrimination, VALPARAISO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LEGAL STUDIES RESEARCH PAPER SERIES.
10. PETER D. HARMS, FRED LUTHANS (2012) ,Measuring implicit psychological construct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 example using psychological capit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 Organiz. Behav. 33, P589–594.
11. Alan M. Saks, Jamie A. Gruman (2011),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nd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12. David Sweetman, Fred Luthans, James B. Avey, Brett C. Luthans (2010),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13. DON J. Q. CHEN, VIVIEN K. G. LIM (2012), Strength in adversity: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job search,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 Organiz. Behav. 33, P811–839.
14. Jung Young Lee, Morgan Swink, Temyos Pandejpong (2011), The Roles of Worker Expertise, Information Sharing Quality, and Psychological Safety in Manufacturing Process Innovation: An Intellectual Capital Perspectiv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Vol. 20, No. 4, July–August, P556–570.
15. Kibeom Lee and Natalie J. Allen (2002),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Workplace Deviance: The Role of Affect and Cogni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P131-142.
16. Dr Rachel Dryer , Michael J. Kiernan & Graham A. Tyson (2011), Implicit theori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held by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in the psychological,educational, medical and allied health fields,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P79-92.
17. PATRICK D. DUNLOP,KIBEOM LEE (2004), Workplace devianc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business unit performance: the bad apples do spoil the whole barre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 Organiz. Behav. 25, P67–80.
18. Nick Haslam, Brock Bastian, Paul Bain and Yoshihisa Kashima (2006), Psychological Essentialism, Implicit Theori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Vol 9(1) 63–76.
19. FRED LUTHANS, STEVEN M. NORMAN, BRUCE J. AVOLIO, JAMES B. AVEY (2008),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the supportive organizational climate—employee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 Organiz. Behav. 29, P219–238.
20. Do-Yeong Kim (2003), Voluntary Controllability of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Vol. 66, No. 1.
21. Bertram Gawronski, Etienne P. LeBel and Kurt R. Peters (2007), What Do Implicit Measures Tell Us?: Scrutinizing the Validity of Three Common Assumption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