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曾靖雯 Tseng, Ching-Wen |
|---|---|
| 論文名稱: |
新藥人體試驗契約之探討 Study of the New Drug Human Subject Research Agreement |
| 指導教授: |
侯英泠
none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2 |
| 中文關鍵詞: | 受試者保護 、新藥 、人體試驗 、告知後同意 、告知義務 、自主決定權 、契約 |
| 外文關鍵詞: | new drug, human subject research, the duty of disclosure, protection, agreement, informed conse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212 下載: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病人自主權意識高漲,醫療糾紛頻傳,醫療爭議處遇模式與醫師之專門職業責任受到高度重視與廣泛探討,人體試驗相關問題也間接獲得關注。然而,論者多著重於制度層面之介紹,及侵權行為責任之探討。翻閱國內文獻,討論一般醫療契約關係者有之,但尚未見深入分析人體試驗契約者,人體試驗契約雖屬廣義醫療契約下之一類型,惟其與一般醫療契約間仍有相當之差異,非能完全對應適用。關於人體試驗,目前國內法令多以行政命令規範之,其中損害賠償責任部分闕漏未備,而民法債編亦未將醫療契約或人體試驗契約立法典型化,實務更僅以乙紙簡略制式之「受試者同意書」充數。
因此,本文選擇以「新藥人體試驗契約」為研究主題,企盼藉由介紹及分析新藥人體試驗受試者之保護機制與規範,發現受試者糾紛處遇與救濟之困境;本文並試圖從民法基本理論出發,分析新藥人體試驗契約之法律關係與要件,闡明及具體化新藥人體試驗契約權利與義務之內涵,希望充實現行受試者同意書之保護功能,提供試驗實作之明確規範標準,甚至作為我國未來建構定型化新藥人體試驗契約條款之參考;再者,本文係回歸民事契約法觀點,試論違約時或損害發生時之契約責任,有別於傳統一貫尋求侵權行為法救濟之主張,深盼確認新藥人體試驗之契約請求權基礎,提供另一救濟可能與途徑,以提高受試者保護之密度;本文並期許作為新藥人體試驗糾紛之風險分擔與責任歸屬之標準,倘若進入司法訴訟,可供審判參考,縱依訴訟外紛爭解決途徑處理,亦可供作責任分配認定及賠償金額議定之依據。
別外,身處醫學昌明、科技日新月異之時代,新藥、新醫療技術、新醫療器材之研究高度發展,人體試驗之施行需求與日俱增。本文雖僅以新藥人體試驗作為研究範疇,然因係從基本民事理論觀點進行研究,故亦期盼所闡述、建構之契約法理、責任體系,可作為其他人體試驗領域相關法律問題之借鏡。而熱門之基因科技法律相關問題,隸屬新醫療技術之範圍,希冀本文之完成並可對基因科技所衍生之受試者權益保護問題有所貢獻。
本文主旨在論述新藥人體試驗契約以及契約責任,共區分為「緒論」、「新藥人體試驗之受試者保護」、「新藥人體試驗契約」、「 新藥人體試驗契約之告知義務與告知後同意法則之契約法定位與效力」、「新藥人體試驗契約責任」及「結論」六章。
第一章,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法,並闡明新藥、人體試驗之定義,介紹新藥研究開發程序與新藥人體試驗之實務類型。
第二章,首先論述與常規醫療相較之下,新藥人體試驗有何特殊而不可忽視之性質,必要性何在。並藉由回顧歷史上著名之人體試驗危害事件,以及醫學研究基本倫理原則,說明受試者保護之必要性。分析國際倫理規範文獻,及審視台灣之受試者保護法規、保護機制與施行困境,瞭解完整契約建構與契約責任發展之重要性。
第三章,以介紹醫療行為與醫療契約之定義與分類為始,說明新藥人體試驗(契約)與常規醫療(契約)之關聯與區別。並逐一詳加解析新藥人體試驗契約之成立與生效要件、契約性質,類型化及具體化契約義務內涵。
第四章,首先,說明告知後同意法則之意義、緣起、理論基礎與發展演進。次而,以契約法之觀點,分就「告知」與「同意」,論述行使之主體、能力、代理行使與行使方式等問題。再者,以契約成立、存續、終了時序,探討「告知」與「同意」於契約法上之定位與效力。
第五章,蒐集、審視各大醫院之受試者同意書範本,歸納責任條款之實例類型,並析論免責條款、第三人負擔條款、保險理賠條款、調解或仲裁條款、免刑條款等各種責任條款之效力,探討責任條款適用之問題疑義。其次,以本文第三章類型化之契約義務為基礎,論述義務違反之契約責任。
第六章,總結前述討論,針對「新藥人體試驗契約義務之具體化」、「將相關受試者保護規範契約化以強化法效」、「受試者同意書制度之檢討」、「司法救濟可行性之評論」等點,提出建議,企盼建構更具實效、更為完善之受試者保護機制。
Over the past years, patients’ consciousness of self-determination has raised and many medical disputes occurred; hence, the treatment of medical disputes and the professional liability of doctors have come into public notice and discussion.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issues on human subject research have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than ever indirectly. However, most researchers focus either on the introduction of such institution or the tortious liability. While there is abundant previous literature about the regular medical agreement, the human subject research agreement has not yet been analyzed in depth. Although the human subject research agreement is a type of medical agreement, it has quite different features which imped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gular medical agreement. In Taiwan, the human subject research agreement is regulated mainly by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and thus the remedies are seldom included. Provisions concerning neither the medical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nor the human subject research agreement 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 the Part of Obligation of Civil Code. In the practice, the human subject research agreement is usually signed only on the basis of a formal brief “consent letter of the human subject.”
Inspired by these facts shown above, this thesis chooses the “new drug human subject research agreement” as its main theme, trying to solve difficulties met in the treatment and remedy for dispute arisen from the human subject research by analyzing and proposing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 for the human subject.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he Civil Law,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legal relations of the new drug human subject research agreement and concretizes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which shall be included for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protection provided by the existing consent letter and of offering a clear normative standard applicable in the practice. Unlike traditional solution which relies only on tortious liability, this thesis turns to contractual liability as an alternative claim for remedy in the event that the new drug human subject research agreement is violated. This thesis also provides criterions on the allocation of risks and attribu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which are applicable in dispute resolution procedures.
Addition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cine, new medical technology and new medical equipment, the need for human subject research is increasing. Although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new drug human subject research, that this thesis is conducte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fundamental civil law theories made it possible to apply its conclusion to other legal issues in human subject research, even those arisen from genetic technology research.
The objective of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new drug human subject research agreement and contractual liability arisen therefrom. To explore the issue systematically, this thesis is organized as follow: the introduction, protection of human subjects in new drug human subject research, new drug human subject research agreement, the position and the effects of the duty of disclosure and the rule of informed cons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act, the contractual liability of new drug human subject research agreement, and the conclusion.
The chapter one defines new drug and human subject research, introduces the types of them in the practice, and delimits the range of this thesis. The chapter two shows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new drug human subject research and the necessity of protection of the human subject. Moreover, this chapter reexamines the current protection mechanism in Taiwan after reviewing various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Focusing on the new drug human subject research agreement, the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constituents and legal consequences of such agreement, and also concretizes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such agreement from applicable laws and precedents. Due to the complex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duty of disclosure and the rule of informed consent, the chapter four analyzes a series of legal issues arisen therefrom, laying stress on their effects, functions and limi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agreement.
In the chapter five, the applications of several specific articles are carefully discussed through the samples of the consent letter of the human subject collected from many hospitals. Further, this chapter emphasizes the feasibility for the human subject to be indemnified on the basis of contractual liability. The chapter six draws a conclusion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create effective and well-rounded protection for the human subject.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文衍正,看診法門——醫師之說明、注意與其他義務,台北:永然,1998年10月。
王瑞蓮,新藥實用手冊——臨床研究、設計、執行和分析,台北:合記,2002年3月。
王澤鑑,民法總則,台北:氏者自版,1999年10月。
王澤鑑,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台北:氏者自版,1999年10月。
王澤鑑,基本理論債之發生,台北:氏者自版,1999年10月增訂版。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1),台北:氏者自版,2000年3月。
王澤鑑,民法總則,台北:氏者自版,2002年9月。
王澤鑑,民法總則,台北:氏者自版,1999年10月。
史尚寬,債法總論,台北:氏者自版,1990年8月。
史尚寬,債法各論(上),台北:氏者自版,1986年11月。
朱柏松,消費者保護法論》,台北:翰蘆,1998年。
何孝元,誠實信用原則與衡平法,台北:三民,1992年10月。
李聖隆,醫護法規,台北:華杏,1989年。
吳 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氏者自版,2000年9月增定六版。
林東茂,刑法綜覽》,台北:一品,2003年8月。
林誠二,民法總則編講義(下),台北:瑞興,1999年4月。
林誠二,民法債編各論(中),台北:瑞興,2002年3月。
吳成文,映雪,台北:新新聞,2001年7月。
姚志明,侵權行為法,台北:元照,2005年2月。
施啟揚,民法總則,台北:氏者自版,1996年4月增訂7版。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冊,台北:氏者自版,2002年5月。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台北:氏者自版,2004年1月。
黃 立,民法債編總論,台北:氏者自版,2000年9月。
黃丁全,醫事法,台北:元照,2000年7月。
黃丁全,醫事法,台北:前程,1989年4月。
邱聰智,民法研究(一),台北:氏者自版,1986年3月。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台北:氏者自版,2000年9月。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台北:氏者自版,2001年2月。
邱聰智,新訂債法各論(中),台北:氏者自版,2002年10月。
曾隆興,現代非典型契約論,台北:氏者自版,1986年9月。
劉宗榮,定型化契約論文專輯,台北:三民,1988年1月。
劉春堂,民商法論集(一),台北:氏者自版,1985年8月。
劉春堂,民商法論集(二),台北:氏者自版,1990年4月。
劉春堂,民法債編各論(上),台北:三民,1994年3月。
劉春堂,民法債編各論(中),台北:三民,2003年9月。
潘震澤譯,羅倫斯˙奧特曼著,誰先來Who Goes First?,台北:天下文化,2000年11月。
陳 敏,行政法之總論,台北:氏者自版,2003年1月。
陳自強,契約之成立與生效,台北:學林,2002年3月。
陳聰富,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台北:元照,2004年9月。
蔡甫昌譯,Peter A. Singer著,臨床生命倫理學,台北: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2004年9月。
蔡敦銘,醫事刑法要論,台北:景泰文化,1995年。
蔡墩銘,臨床試驗的法律責任,http://med.mc.ntu.edu.tw/~clinmed/ntuhcmrd/ethics/
ethics.htm。
鄭玉波,民法總則,台北:三民,1988年8月。
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台北:三民,1993年10月。
鄭玉波,民法債編各論(上),台北:氏者自版,1971年8月。
嚴九元,當代醫事倫理學,台北:橘井,1980年2月。
(二)期刊論文
牛惠之、夏堪臺,由基因治療之風險性論人體試驗規範與傷害之賠償,律師雜誌,第270期,2002年3月。
王心怡,國內新醫療技術人體試驗制度,衛生報導,第7卷第3期,1997年3月。
王培東,臨床試驗:任何醫療模式,皆需臨床試驗作最後的驗證,台灣醫界,第45卷第11期,2002年11月。
王祖寵,醫師之民事過失責任,法令月刊,第21卷第1期,970年。
李子聿、林佳儀、陳佳伶,「生醫時代的醫藥倫理與法律議題圓桌會議」會議綜述,清華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第2卷第2期,2005年6月。
李秀娟,新藥臨床試驗與GCP規範,中化藥訊,第37期,1997年10月。
李秀娟,日本臨床試驗制度與近況,中化藥訊,第37期,1998年4月。
李明濱,病人自主與知情同意,醫學教育,第一卷第四期,1997年12月。
林志六,臨床試驗受試者之下限年齡,台灣醫界,第44卷第4期,2001年4月。
林萍章,新版手術同意書與知情同意法則,萬國法律,第133期,2004年2月。
姚志明,誠信原則與附隨義務—民法研究會第二十三次學術研討會紀錄,法學叢刊,第46卷第184期,2002年。
紀淑芳,台灣人要這麼勇敢嗎?——發展臨床試驗「白老鼠產業」引爆論戰,財訊,2004年11月。
侯英泠,醫療行為的民事上賠償責任(上)——從德國醫師責任法(Arzthaftungsrecht)切入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72期,2001年5月。
侯英泠,醫療行為的民事上賠償責任(下)——從德國醫師責任法(Arzthaftungsrecht)切入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73期,2001年6月。
侯英泠,良性醫病關係之建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21期,2002年1月。
侯英泠,從德國法論醫師之契約上說明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2004年9月。
孫森焱,論醫師為診療行為應負之義務,鄭玉波先生七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台北:三民,1988年。
時國銘,人體試驗之國際倫理規範:歷史的考察,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9期,2001年7月。
賴志銘,以人類為受試者之生物醫學研究之國際倫理準則,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9期,2001年7月。
時國銘,CIOMS/WHO國際倫理準則之審查,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9期,2001年7月。
秦慶瑤,新藥研發委外服務之現況與發展,律師雜誌,第270期,2002年3月。
許純琪,談我國法上醫師告知義務之民事責任,萬國法律,第133期,2004年2月。
黃俊杰、吳秀玲,醫療正義之研究,中原財經法學,第5期,1990年7月。
邱永仁,人體試驗「除罪化」之探討,台灣醫界,第44卷第9期,2001年9月。
張偉嶠,追求醫藥發展與尊重道德倫理的人體臨床試驗, http://www.sciscape.org/articles/ human_test/。
詹森林等,定型化約款之基本概念及其效力之規範——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二條之分析——,民法研究會實錄民法研究,台北:學林,1999年9月。
楊秀儀,誰來同意?誰作決定?——從「告知後同意法則」談病人自主權的理論與實際:美國經驗之考察,台灣法學會「紀念世界人權宣言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報告,台灣法學會學報,第20期,1999年11月。
楊秀儀,溫暖的父權vs.空虛的自主——到底法律要建立什麼樣的醫病關係?,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21期,2002年1月。
楊秀儀、林欣柔,告別馬偕肩難產事件?,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2004年9月。
楊秀儀,美國「告知後同意」法則之考察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21期,2005年6月。
廖淑鈴,談醫院中人體試驗委員會,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9期,2001年7月。
郭英調,國內「人體試驗委員會」簡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9期,2001年7月。
劉永弘,醫師說明、病患承諾與阻卻違法,醫事法學,第7卷第1期,1999年3月。
陳子平,醫療上「充分說明與同意(Informed Consent)」之法理,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2捲第1期,2000年2月。
陳介甫,藥物臨床試驗的歷史,醫院藥學,第11卷第1、2期,1994年3月。
陳甘霖、何國良,新藥發展的過程,醫學研究,第18卷第6期,1998年5月。
陳叔倬,有了IRB,是否就足夠?——評論「社群評審委員會」(Community Review Board)的必要性,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9期,2001年7月。
陳怡安,受試者保護與人體試驗的規範,律師雜誌,第270期,2002年3月。
陳恆德,如何提昇國內新藥臨床試驗水準,生物產業,第11卷第1期,2000年3月。
陳恆德、林美淑,臨床試驗之概況——美國模式,醫學工程(台大),第8卷第2期,1996年4月。
陳恆德、朱夢麟,生技醫藥研發中心之法規評估與審查,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http://www.cde.org.tw。
陳碧玉,醫療關係之法律性質,法學叢刊,第83期,頁61,1976年。
賴志銘,以人類為受試者之生物醫學研究之國際倫理準則,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9期,2001年7月。
賴冠郎,美國及台灣地區藥品臨床試驗的趨勢探討,生物技術醫藥產業報導,第2卷第6期,1994年1月。
戴正德、林中生,從紐倫堡法則談醫學人體試驗的研究倫理,台灣醫界,第46卷第9期,2003年9月。
蔡甫昌,生命倫理四原則方法,醫學教育,第四卷第二期,2000年6月。
蔡維音,「人性尊嚴」作為人類基因工程之基礎法律規範理念——「人性尊嚴」作為法律概念其內涵開展之可能性,李瑞全、蔡篤堅編,基因治療與倫理、法律、社會議涵論文選集,台北:唐山,2003年6月。
蔡維音,全民健保體制下醫療疏失責任之歸屬,中原財經法學,第12期,2004年6月。
蔡篤堅,對基因科技臨床試驗規範之探討,立法院院聞,第29卷第7期,2001年7月。
謝哲勝,無過失醫療責任:醫師的夢靨?病人的救星?,民法七十年之回顧與展望紀念論文集一,台北:元照,1990年10月。
顏上詠、陳冠旭,唐淑美,論英國生物銀行之「告知後同意」,清華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第2卷第2期,2005年6月。
鄭師安,美國FDA對國外產生臨床試驗資料規範提出新的提案,生技與醫療器材報導月刊,2005年1月。
鄭舜介,《醫政》從病人自主權—論當代生殖科技(一)—研究源起、病人自主權的源起及內涵,http://www.lawbank.com.tw/fews/。
薛瑞元,醫療契約與告知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2004年9月。
(三)學位論文
方尚文,人體試驗對既有醫療法制衝擊之研究—以當事人利益衝突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7月。
林志六,人體基因治療規範機制之研究—以機構內審查制度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吳志正,醫療契約論,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7月。
許純琪,醫病關係中的告知後同意,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楊志宏,醫療行為適用消費者保護法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陳詩經,人體試驗法律制度之研究——以美國法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5月。
楊志宏,醫療行為適用消費者保護法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楊慧玲,醫師說明義務之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劉永弘,醫療關係與損害填補制度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8月。
(四)網站資料
大紀元網站,www.dajiyuan.com。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網站,http://med.mc.ntu.edu.tw/。
長庚紀念醫院網站,http://www.cgmh.com.tw/。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網站,http://140.116.253.119/nckm/。
馬偕紀念醫院網站,http://www.mmh.org.tw。
台北榮民總醫院網站,http://www.vghtpe.gov.tw/。
台中榮民總醫院網站,http://www3.vghtc.gov.tw/。
高雄榮民總醫院網站,http://www.vghks.gov.tw/。
奇美醫院網站,http://www.chimei.org.tw/。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網站,http://www.cmuh.org.tw/。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網站,http://www.tmch.org.tw/。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網站http://www.wanfang.gov.tw/。
彰化基督教醫院網站,http://www2.cch.org.tw/IRB/。
行政院衛生署網站,http://www.doh.gov.tw/。
司法院網站,http://wjirs.judicial.gov.tw/jirs/judge.asp。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二、外文文獻
(一)日文部分
下村孟,医藥品実際知識(第2版),頁7-13,東洋経済新報社,1979年11月。
小保和一郎,検証人体実驗-731部隊‧医學,第三文明社,2003年8月。
山口忍,診療契約上問題,山口和男等編,醫療過誤,現代民事裁判課題9,新日本法規,1991年。
山田卓生等,新‧現代損害賠償法講座3——製造物責任‧專門家責任,日本評論社,1997年11月。
中川善之助、兼子一,実務法律大系医療過誤‧国家賠償,青林書院,1980年。
中村哲,医師說明患者判斷‧同意,民事判例実務研究第八卷,判例社,1992年11月。
中村哲,医療事故訴訟因果關係——疾病前提医療行為中心——,後藤勇、山口和男編,民事判例実務研究第十卷,判例社,1995年7月。
中村哲,医師說明義務範圍,太田幸夫編,醫療過誤訴訟法,新‧裁判実務大系1,青林書院,2003年2月。
中野貞一郎,診療債務不完全履行証明責任,有泉亨等編,現代損害賠償法講座4——醫療事故‧製造物責任,日本評論社,1974年。
田中実、藤井輝久,医療法律紛爭,有斐閣,1993年9月。
平林勝政,医療過誤契約的構成不法行為的構成,民法争點Ⅱ,有斐閣,1985年7月。
加藤一郎,不法行為法研究,有斐閣,1999年10月復刊版。
米田泰邦,医療行為刑法,一粒社,1985年3月。
吉田邦彥,契約法‧医事法関係的展開,北海道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叢書(17),有斐閣,2003年1月。
金川琢雄,医事法學叢書,日本評論社,1986年。
後藤勇、山口和男編,民事判例実務研究第八卷,判例社,1992年11月。
貝孝一,—˙医事法學,日本医學会特別˙医法,1993年。
貝孝一,治療行為患者意思医師說明,契約法大系刊行委員會編,契約法大系VII,有斐閣,1972年。
高杉晉吾,七三一部隊細菌戦医師追,德間書店,1982年11月。
野田寬,医事法中卷,青林書院,1994年1月增補版。
船越隆司,民事責任構造証明,尚學社,1992年11月。
植木哲,医療法律學,有斐閣,1998年4月。
植木哲等,医療判,有斐閣,1998年4月。
莇立明、中井美雄,医療過誤法,青林書院,1996年12月。
新美育文,医師說明義務患者同意,民法争點Ⅱ,有斐閣,1985年7月。
菅野耕毅,医療契約法理論,信山社,2001年12月增補新版。
菅野耕毅,医療過誤責任理論,信山社,2001年11月增補新版。
磯村保等,民法教室,有斐閣,1999年12月。
樋口範雄等,自己決定權法,岩波講座現代法14,岩波書店,1998年3月。
(二)英文部分
Areen, J., & King, P. A., & Goldberg, S., & Capron A.M., LAW, SCIENCE AND MEDICINE, (1984).
Beauchamp, T. L.& Childress, J.T., Principles of Biomedical Ethics, 5th ed., Oxford Univ. Press( 2001).
Bush, D., Gene Therapy Trails: The Role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ion of Health and Conflicts of Interest, 19 Biotechnology Law Report 576, n5,(2000).
Capron, A.M., Human Experimentation, Medical Ethics, ed. R.M. Veatch, (1989).
Delgsdo, R., & Leskovac, H., Informed Consent in Human Experimentatio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Ethical Thought and Current Practice, 34 UCLA L. Rev. 1 (1986).
Grodin, M. A.,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Nuremberg Code, The Nazi Doctors and the Nuremberg Code.
Katz, J.,Human Experimentation and Human Rights, 38 ST. LOUIS L.J. 7, at 34(1993).
McCoid, A. H., A Reappraisal of Liability for Unauthorized Medical Treatment, 41 Minn. L. Rev. 381 (1957).
Belmont Report,http://ohsr.od.nih.gov/guidelines/belmont.html。
The Nuremberg Code,http://www.cirp.org/library/ethics/nuremberg/。
Declaration of Helsinki,http://www.wma.net/e/ethicsunit/helsinki.htm。
International Ethical Guideline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Involving Human Subjects,http://www.cioms.ch/frame_guidelines_nov_2002.htm。
Guideline for Good Clinical Practice(ICH-GCP),http://www.fda.gov/cder/guidance/ 959fnl.pdf。
Hippocratic Oath,http://en.wikipedia.org/wiki/Hippocratic_O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