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乃祈
Yu, Nai-Chi
論文名稱: 《風前塵埃》與《太過野蠻的》的創傷書寫與救贖美學
Trauma Writing and Aesthetic of Redemption in "Dust In The Wind" and "Amariniyabanna"
指導教授: 劉乃慈
Liu, Nai-Tz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創傷書寫救贖美學抒情物件陰性書寫解神話化
外文關鍵詞: Trauma Writing, Aesthetic of Redemption, lyric, Object, Scripture Writing, demythologizing
相關次數: 點閱:138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解嚴後的台灣文學進入眾聲喧嘩的年代,女性小說的蓬勃發展也豐富了台灣文學的視野與觀點。施叔青的《風前塵埃》與津島佑子的《太過野蠻的》皆以日治時期至今不同世代的女性創傷為主題,以記憶回溯的方式敘說性別、殖民與現代性的傷。兩本小說中的創傷書寫不僅延續九〇年代台灣女性小說的主題與特色,也各自呈現出殊異的救贖美學。本論文主要分為兩部分:(一)延續前人的研究,從性別、殖民與現代性的角度切入梳理小說文本中的創傷,指出父權與殖民的論述如何影響不同性別、族群與國族的人們;(二)分析小說文本中特殊的救贖美學,說明小說文本的書寫形式與內容如何展現救贖的力量。《風前塵埃》以抒情的歷史視野帶領讀者關注受苦的歷史,並藉由獨特物件發揮記憶的功能,救贖零碎、隱而未顯的歷史;《太過野蠻的》則是在陰性的空間中再現創傷,並在原住民符碼與神話傳說中關懷人存在的狀態,創傷敘事成為小說角色、作者與讀者的救贖。

    SUMMARY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Taiwanese Literature has walked into the era of heteroglossia.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novel has also enriched the horizons and perspectives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The theme of both novels, Shih Shu-ching’s “Dust In The Wind” and Tsushima Yuko’s “Amariniyabanna”, are based on feminine trauma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since the Japanese-Occupied Period. Both novels written with memory retrospective intended to describe the trauma of gender, colonialism and modernity. The trauma writing not only succeed the theme and characteristic of Taiwanese female novel in the 1990’s, but also presents unique aesthetic of redemption within. This thesis is mainly focus on two parts: (1) Succeeding previous research by analyzing and sorting out the trauma in the no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colonialism and modernity. Which is to point out how the discourse of patriarchy and colonization affect people of different gender, ethnic group and nationality. (2) Analyzing the distinctive aesthetic of redemption in the novels to describe how the writing form and the content imply the information of redemption. “Dust In The Wind” leads its reader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history of suffering by expressing in lyrical perspective. The unique objects play its role of recalling memory as to reveal the hidden history. On the other hand, “Amariniyabanna” represents trauma in the feminine space and show its care for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 by the rewriting of aboriginal myths and legends. Trauma narrative has become the salvation for not only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but also the author and its readers.

    Key word: Trauma Writing, Aesthetic of Redemption, lyric, Object, Écriture Writing, demythologizing

    第一章 台灣文學中的《風前塵埃》與《太過野蠻的》 第一節 噤聲的年代...3 一、 殖民式思想控制的展開...4 二、 反共文藝:左翼思想的噤聲...5 三、 與體制和解的現代主義...6 第二節 解嚴後的女性小說與創傷書寫...9 一、 創傷書寫之定義...9 二、 回顧台灣文學中的女性創傷書寫...12 三、 女性創傷書寫的呈現——以《泥河》與《迷園》為例...15 第三節 《風前塵埃》與《太過野蠻的》中創傷書寫的延續與殊異...19 一、《風前塵埃》與《太過野蠻的》中的人物、時代、事件與情境...19 二、延續——《風前塵埃》與《太過野蠻的》的創傷書寫...26 三、殊異——《風前塵埃》與《太過野蠻的》的書寫視角與救贖美學...30 第二章 被壓抑與漠視的傷——性別、殖民與現代性 第一節 文明與野蠻的殖民論述...34 一、現代性的模仿與嫁接...34 二、現代性的價值辯證...35 三、現代性的殖民話術...37 第二節 父權殖民框架下的性別論述...40 一、「文明男性」與「野蠻女性」...40 二、新女性?——向父權價值認同的知識女性...42 三、母職的再生產...45 第三節 多重身份的邊緣者...50 一、邊緣的女性殖民者:綾子與美霞...50 二、邊緣的灣生殖民者:月姬與琴子...52 三、邊緣的被殖民者男性:哈鹿克...56 第三章 《風前塵埃》的救贖美學——物件與抒情 第一節 歷史天使之眼...61 一、班雅明的「歷史天使」...61 二、靜止的辯證空間——《風前塵埃》的表現手法...64 三、抒情的歷史視野...67 第二節 物件與記憶...75 一、獨特物件與另外意義...75 二、零散記憶的救贖——《台灣寫真帖》...77 三、情與物的流動——和服...81 第四章 《太過野蠻的》的救贖美學——陰性書寫、創傷敘事與解神話化 第一節 瘋婦意象與陰性書寫...85 一、她的病徵——理性秩序的指控...85 二、她的瘋癲——女性獨特的反抗力量...87 三、她的書寫——女性的陰性敘事...90 第二節 原住民符號的救贖...96 一、是誰在說神話故事...96 二、巨鰻與螃蟹——創傷本身就是救贖...98 三、霧社事件——母親身份的認同...101 第三節 解神話化...104 一、布特曼與解神話化...104 二、死亡的「存在」關懷——「雲豹與蝴蝶」的解讀...106 三、修復世界的力量——「三個太陽」的解讀...107 第五章 結論——創傷書寫的延續與殊異以及對當代台灣文學的貢獻...111 參考文獻...116

    一、 專書
    1. 王甫昌著,《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3)。
    2. 布希亞、努維勒著,林宜萱、黃建宏譯,《獨特物件——建築與哲學的對話》(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3. 林淑貞〈台灣文學的界定與流變〉,《台灣文學》(台北:萬卷樓,2001)。
    4. 邱貴芬,《仲介台灣 · 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
    5. 近藤正己著,林詩婷譯,《總力戰與台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
    6. 施叔青著,《風前塵埃》(台北市:時報文化,2007)。
    7. 津島佑子著,吳佩珍譯,《太過野蠻的》(新北市:INK印刻文學出版,2011)。
    8.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市:麥田出版,2002)。
    9. 胡慧玲,《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三 民主的浪潮》(新北市:衛城出版,2013)。
    10. 唐荷著,《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3)。
    11.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下)》(台北:聯經,2011)。
    12. 陳芳明著,《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7)。
    13. 康培德著,《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台北:聯經,2016)。
    14. 陳燁,《泥河》(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9)。
    15.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2010)。
    16. 達西烏拉彎.畢馬著,《鄒族神話與傳說》(台中市:晨星出版,2003)。
    17.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判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
    18. 劉乃慈著,《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新北市:台灣學生,2004)。
    19. 鄭樑生編著,《日本史:現代化的東方文明國家》(新北市:三民出版,2006)。
    20. 簡素琤著,《日治時期啟蒙思想的五個面向:臺灣殖民地現代性的建立與張深切思想的指標性意義》(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2013)。
    21. Ashcraft著,彭珮珮譯,《布特曼:解神話化與再詮釋》(台南市:南神出版,2003)。
    22. Cathy Caruth,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23. Judith Herman著,施宏達、陳文琪譯,《從創傷到復原》(台北:遠流,2004)。
    24. Kali Tal, Worlds of Hurts: Reading the Literatures of Traum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5. Macquarrie著,成窮譯,《存在主義神學:海德格爾與布爾特曼之比較》(香港:道風書社出版,2007)。
    26. Nigel Dodd著,張君玫譯,《社會理論與現代性》(台北:巨流,2003)。
    27. 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市:群學出版,2003)。
    28. 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市:巨流出版,2003)。
    29. 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2005)。
    30. Walter Benjamin著,Hannah Arendt編,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

    二、 論文
    1. 期刊論文
    (1)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9)。
    (2)王德威,〈「閱讀傳說——神話變衍式」講評〉,《中外文學》,第15卷第3期(1986.08)。
    (3)李欣倫,〈「寫真」與「二我」——《風前塵埃》、《三世人》中攝影術、攝影者與觀影者之象徵意涵〉,《東吳中文學報》第27期(2014.05)。
    (4)李癸雲,〈文學作為精神療癒之實踐——以臺灣女詩人葉紅為研究對象〉,《清華學報》新44卷第2期(2014.6)。
    (5)李癸雲,〈重構創傷經驗的書寫療癒:台灣女詩人江文瑜〈木瓜〉詩之慰安婦形象再現〉,《台灣文學學報》第32期(2018.06)。
    (6)李鴻瓊,〈創傷、脫離與入世靈恩:宋澤萊的小說《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中外文學》第30卷8期(2002.01)。
    (7)邱貴芬,〈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談台灣文學史的敘述〉,《中外文學》第29卷2期(2000.7)。
    (8)黃心雅,〈創傷與文學書寫〉,《英美文學評論》第20期(2012.07)。
    (9)陳芳惠,〈翻譯作為方法:台灣小說與世界文學〉,《台灣文學研究》第11期(2016.12)。
    (10)陳界華,〈閱讀傳說——神話變衍式〉,《中外文學》,第15卷第3期(1986.08)。
    (11)陳瑋芬,〈近代化願景與概念的形成——試論近代日本新「文明」概念的意義建構與內涵〉,《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1期(2016.12)。
    (12)梅家玲,〈性別論述與戰後台灣小說發展〉,《中外文學》第29卷3期(2000.8)。
    (13)梅家玲,〈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魏建功與臺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7期(2010.02)。
    (14)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05)。
    (15)鄒文律,〈人與物件的時光之旅——論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的物(家)史書寫〉,《政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11.12)。
    (16)廖詩文,〈相片新娘:前近代日裔女性移民之跨國移動與主體建構〉,《中外文學》第33卷11期(2005.4)。
    (17)蔡玫姿,〈飄移、賤斥與不滿——在臺馬來西亞華裔女作家馬尼尼為的小眾創作〉,《中外文學》第49卷1期(2020.3)。
    (18)劉亮雅,〈九〇年代女性創傷記憶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以陳燁《泥河》、李昂《迷園》與朱天心〈古都〉為例〉,《中外文學》第31卷6期(2002.11)。
    (19)蔣興儀,〈不可能的見證:從「創傷的敘事」到「敘事的創傷化」〉,《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64期(2018.3)。
    (20)鍾稚維,〈抒情的政治、理論與傳統:重探一個台灣文學的批判論述〉,《中外文學》第48卷2期(2019.6)。

    2. 學位論文
    (1)沈曉雯,〈當代台灣小說的神話學解讀〉(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2)陳昱甯,〈當代臺日文學中的女聲研究——以賴香吟〈翻譯者〉與津島佑子《太過野蠻的》為觀察對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3)陳瀅州,〈戰後台灣詩史「反抗敘事」的建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4)鄭靜蓮,〈他族再現:當代台日作家日治時期原住民歷史書寫——以舞鶴《餘生》、施叔青《風前塵埃》、津島佑子《太過野蠻的》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5)賴思辰〈津島佑子《太過野蠻的》、施叔青《風前塵埃》的原住民書寫〉(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6)顏涵鋭,〈拼出新女性:《莎樂美》對二十世紀初日本與中國新女性群像的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

    3. 研討會論文
    (1)王梅香,〈初探戰後美援文化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以「美國新聞處」、《今日世界》(1952-1955)為觀察對象〉,《第一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
    (2)黃怡菁,〈五〇年代前期國民黨文藝體系的建立與民族文化論述的轉變〉,「第二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2005.06)。
    (3)游勝冠,〈前衛、反共體制與西方現代主義的在地化:以1956年雲夫譯史班德〈現代主義的消沈〉一文在港、臺詩壇所引起的不同反應為比較、考察中心〉,《媒介現代:冷戰中的台港文藝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16)。

    4. 其他
    (1)王人英,〈班雅明筆下的《新天使》密碼〉,「2010世安美學論文獎」得獎論文(世安文教基金會主辦,2010)。

    三、 電子媒體
    1. 莊士弘,〈Affect 情感素;情動;動情afffect〉,(來源:LCTD英文文學與文化資料庫http://english.fju.edu.tw/lctd/List/ConceptIntro.asp?C_ID=232,2010.07)。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