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方品富
Fang, Ping-Fu
論文名稱: 私立技專院校轉型策略之個案研究-以一所科技大學為例
A case study 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privat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指導教授: 湯堯
Tang, Y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科技大學轉型CORPS分析
外文關鍵詞: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CORPS analysis
相關次數: 點閱:52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的私立技專校院如何在過去十年內,透過經營策略的實施,達到組織轉型和快速升格的歷程,以南台科技大學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
    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法和深度訪談法為主,並且以敘事研究法與質性研究法為輔,歸納CIPP模式、SWOT分析、五力分析法與CORPS分析法,作為研究分析與問卷編制的架構。透過與參與轉型工作的教職員工訪談,了解策略運用的歷程。依據研究分析結果,提出下列的研究結論:
    一、背景脈絡:(一)教育政策的變動為主要的外部影響因素;(二)競爭對手從鄰近專科轉為全國性的科技大學以及普通大學;(三)升學管道拓寬,增加了學生升學的機會,也產生若干學校競爭的威脅。
    二、決策核心:(一)南台精神仍為經營的主要理念;(二)以企業經營的方式規劃校務發展;(三)持續溝通取得董事會與教職員的支持。
    三、服務對象:(一)轉型後學生在智識程度上有所提升;(二)服務對象不僅限於學生,拓展至產、官、學界。
    四、行政運作:(一)辛校長採取信任哲學,而張校主主張用人唯才;(二)轉型前重在人事聘僱的制度化,其後張校長運用企業化經營來推動學校轉型。
    五、經費資源:(一)使用赤字預算來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二)經費來源漸漸多元化;(三)投注經費以達到設備的精質化。
    六、人力資源:(一)早期師資以學士為主,轉型後開始被博士級師資取代;(二)成員的凝聚力高是轉型成功的一大因素;(三)教師實務經驗充足。
    七、服務目標:(一)教育目標由全人化轉為發展人文化與科技化;(二)產學合作成為學校的發展重點;(三)人才培育多元化。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discuss the process how Taiwan’s private technical colleges achieve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rapid upgrading through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strategies in the past decade. It took Southern Taiwan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or analysis.
    The research method mainly applied the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combining with narrative methods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It also summarized CIPP model, SWOT analysis, Five Forces analysis, and CORPS model as the framework of research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By interviewing the staff involved in transformation work, it could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strategy use. Six major conclusions are drawn from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1. Background Context: (1) Main external factor was the changes in education policy. (2)Competitors were transited from the nearby college to the nationwid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general University. (3)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s’ study paths increased the chance of taking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produced a number of competitive threats.
    2. Decision core: (1) The spirit of Southern Taiwan University was still the main idea of school operation. (2) It used the way of business management to make the plan for school development. (3) Continuing communication with staffs and the Board obtained their supports.
    3. Client: (1) Students had improved on the intellectual level after transformation. (2) The clients were not limited to students, but inclusive of industry, government, and academia area.
    4. Operation: (1) The principal, Mr. Hsin, adapted the trust philosophy, but Mr. Chang
    chose people with talents only (2)The early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focused o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ersonnel employment. In the later period, Mr. Chang used enterprise management to promote school transformation.
    5. Resources: (1) It used budget defici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funding. (2)Sources of funding gradually diversified. (3)It increased funding to improve the equipments.
    6. Participants: (1) Most teachers were bachelor degree in the early period, and were replaced by doctorate degree after transformation. (2) The high cohesion of the members was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in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3)The teachers were with sufficient practical experiences.
    7. Service: (1) The educational goal was transited from the holistic educ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z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Industry-academy cooperation became the school's development priorities. (3)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ecame diversifi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我國技專院校轉型之背景沿革 5 第二節 我國科技大學的現況分析 15 第三節 轉型策略理論模式分析 26 第四節 學校轉型之相關研究 43 第五節 综合分析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0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2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階段 5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8 第五節 資料處理方法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興學報國,艱辛來時路 61 第二節 鷹揚成長,一步一腳印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7 參考書目 133 附錄 146 附錄一:南台工專八十學年度到八十七學年度入學成績比較 146 附錄二:南台科技大學獲得補助經費 152 附錄三:南台科技大學教師研究情形 154 附錄四:南台工專歷屆畢業生輔導就業狀況 155 附錄五:訪談紀錄 158

    壹、中文部份
    王文科(2000)。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書局。
    司徒達賢(2004)。打造未來領導人:管理教育與大學發展。臺北市:天下文化。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市:天下文化。
    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臺北市:遠流。
    古孟平(2004)。以CIPP模式評估新竹市學校社會工作人員輔導方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四一○教育改造聯盟(1996)。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變革。臺北市:時報文化。
    朱家賢(2008)。產學合作!高等教育的新契/棄機。學校行政雙月刊,54,1-11。
    江明修、蕭鈺(2007)。教育市場化衝擊下國民中小學人力資源發展之轉型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79,125-138。
    江靖芬(2006)。企業轉型策略、員工激勵制度、組織生涯發展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全國技專校院校務基本資料庫(2010a)。91學年到96學年教師實務經驗與證照數。取自http://www.tvedb.yuntech.edu.tw/tvedb/index/social
    /publicps.asp
    全國技專院校校務基本資料庫(2010b)。南台科技大學教師研究情形
    。取自 http://www.tvedb.yuntech.edu.tw/tvedb/index/social
    /social.asp
    全國技專院校校務基本資料庫(2010c)。學生畢業出路調查表。取自http://www.tvedb.yuntech.edu.tw/tvedb/index/social/publicps.asp
    羊憶蓉、吳惠林(1996)。分流教育與經濟發展:政策分析與實際效果。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麗妃(2004)。環境變遷與因應之研究—以技職院校為例。吳鳳技術學院學報,6,61-65。
    吳清山、簡惠閔(2008)。臺灣高等技職教育改革分析:1996~2007年。教育研究月刊,167,47-67。
    吳清基(1998)。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 :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作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陳美玉、楊振昇與顏國樑(2001)。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吳三連、吳豊山(1991)。吳三連回憶錄。臺北市:自立晚報。
    吳文星(2000)。日治時期台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台灣文獻,51(2),163-173。。
    巫銘昌(2000)。我國當前高等技職教育的發展與挑戰。教育研究,79,13-28。
    李春玲(2005)。高等技職校院學校行銷知覺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國義(2003)。改制之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競爭策略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惠玲(2006)。我國師範學院轉型後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隆盛、黃同圳(1990)。人力資源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隆盛、賴春金(2007)。技職教育現況及其未來發展。國家菁英季刊,3(1),35-45。
    李基常、李清吟、謝澄漢(1996)。我國技職學校師資問題。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余佩珊(譯)(1994)。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原作者:彼得.杜拉克)。台北市:遠流。
    周文珍(2007)。從非營利組織使命出發的行銷與資源募集--以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與企業合作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8,101-111。
    周旭華(譯)(1998)。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原作者:Michael E. Porter)。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80)
    周祝瑛(2009年4月9日)。大學轉型從加強實習做起。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news028/2009040917.asp?c=0600&vers=028
    周仁祥、王振興(2001)。我國高等技職教育招生之未來趨勢。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4,46-51。
    周碩貴(2005)。技職校院英語教學之困境與突破。教育研究月刊,138,86-94。
    林大森(2003)。高等技職教育轉型的社會學分析:以「專科改制技術學院」為例。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林大森(2006)。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新生主修科系轉換之分析。教育與社會研究,10,93-124。
    林本炫(2006)。我國私立大學的設立、經營和合併問題。教育與社會研究,10, 65-92。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揚智文化。
    私立技專院校獎補助資訊網(2010)。96年度私立技專院校整體發展獎補助經費支用計畫書。取自:http://tvcfund.yuntech.edu.tw/Query
    /filelist.aspx?year=96&SchoolType=1&SchName=STUT
    林宜玄(1985)。我國五年制專科教育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騰蛟(1995)。技術學院的現況及未來展望。技術及職業教育,30,14-19。
    林騰蛟(1995)。臺灣地區高等技術教育現況與發展,技術學刊,10(3),281-289。
    林騰蛟、張紹勳(1998)。各國高等技職教育之發展趨勢。技職雙月刊,43,6-12。
    林騰蛟、陳淑娟(2003)。高等教育綜合化的發展與省思。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6,2-16。
    林騰蛟(1998)。技職系統第二教育國道政策的建構與實施。技職雙月刊,45,7-11。
    林俊彥(2006)。從技職人才培育產訓的落差談產學合作.。技職簡訊,171。
    林振中(2006)。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史研究-同化教育政策之批判與啟示。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6,109-128。
    林文達(1989)。我國國中畢業生升學高中與高職、五專比例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3(4),53-95。
    林詠梅(譯)(2000)。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原作者:林茂生)。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金耀基(2003)。大學之理念。臺北市:時報文化。
    馮丹白(1993)。我國各級技職教育學生人數合理比例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72-89。
    侯永琪、呂威廉(2007。由“高等教育排名:全球與各國觀點”國際學術研討會看大學排名三大發展趨勢。評鑑雙月刊,14,35-38。
    姜麗娟(2006)。五專升格改制學院之個案研究。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2,1-32。
    洪鉦浩(2009)。臺灣地區高等技職院校之效率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南台科技大學(2006)。日升月恆-南台三十五年。台南縣:南台科技大學。
    南台工專(1979)。南台工專十年。台南縣:南台工專。
    南台科技大學(2006)。南台黃金十五年。台南縣:南台科技大學。
    胡幼慧、姚美華(2008)。ㄧ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
    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17-132頁)。臺北市:巨流。
    徐家偉(2007)。組織轉型能力之建構與評鑑工具之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徐明珠(2004)。十年教改爭議與政策革新之研究。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冬季號,182-196。
    袁素萍(2003)。企業轉型成功關鍵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高教技職簡訊(2009)。公布98~99年度技職校院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核
    結果。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news033/2009090804.
    asp?c=0500
    高承恕、陳介玄(1991)。臺灣企業運作的社會秩序:人情關係與法律。東海學報,32,219-232。
    郭德賓(2000)。私立專科學校改制技術學院後學生滿意度之研究。技術學刊,15(3),527-536。
    常婷婷(2005)。我國高職學校競爭策略之研究-以國立X高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張國保(2008)。少子化的技職教育色與因應策略。研習資訊,25(5),3-10。
    張善楠(譯)(2008)。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8門課(原作者:Derek Bok)。臺北市:天下文化。
    張一蕃(1995)。專科及高等技職教育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張天津、黃燕飛、陳建光、許駿煒(2000)。專科學校課程修訂模式之研究。載於:第十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89-197頁)。台北市: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技職司。
    張婉玶(2010)。從高等教育評鑑制度談台灣一般大學及技專校院評鑑之比較。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24.htm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取自:http://history.moe.
    gov.tw/important.asp?id=37
    教育部(2006)。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取自http://www.csal
    .fcu.edu.tw/Edu/program_HotNewsShow.asp?Nno=8
    教育部(2007)。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取自http://www.csal.
    fcu.edu.tw/Edu/program_HotNewsShow.asp?Nno=21
    教育部(2008)。97年度技職校院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核結果。取自:
    http://www.edu.tw/PDA/news.aspx?news_sn=2015&pages=7
    教育部(1988)。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4)。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實錄。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0a)。西元1960-2009台灣技專院校數量。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03.xls
    教育部(2010b)。九十學年度至九十八學年度科技大學學生人數。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30
    教育部(2010c)。九十學年度至九十八學年度四技二專錄取率。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10.xls
    教育部(2010d)。七十學年度至九十八學年度高中職校數。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25.xls
    教育部(2010e)。八十七學年度至九十八學年度高中職學生數。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28.xls
    教育部(2010f)。民國七十年至民國九十八年台灣地區出生人口數及出生率。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
    /overview75.xls
    教育部(2010g)。民國八十六年至民國九十八年留華外國學生數。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72.xls
    教育部(2010h)。民國九十五年至民國九十八年外籍專任教師人數。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30
    教育部(2010i)。民國八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六年南台專任教師數。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30
    許媛翔(2007)。績效責任八大有效機制—Dr. Woodhouse談績效責任模式。評鑑
    雙月刊,8,45-47。
    曹翠英(2007)。論臺灣技職學校的發展前景。學校行政,52,79-89。
    莊謙本(1999)。廣開技職教育進路之得失。技職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1,19-23。
    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 :傳統、議題與前景。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陳明璋(1994)。臺灣中小企業發展論文集。臺北縣:聯經。
    陳德華(2008)。台灣高等教育面面觀。臺北市:文景。
    陳成宏(2005)。學校變革與校長領導理論的整合性觀點:Bolman和Deal之多元架構領導途徑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2),155-176。
    陳舜芬(1994)。大學校長遴選。台北市:師大書苑。
    曾國鴻、陳夢功(2001)。如何因應大量技專校院改制對師資帶來的衝擊。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66,26-30。
    曾瑞譙、張文軫、郭姿秀(2009)。少子化對技專校院經營管理壓力與因應策略之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3),175-208。
    湯堯(2005)。大學學問大。臺北市:天下文化。
    湯堯、成群豪(2006)。大學治理-財務、研發、人事。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子騰(2003)。我國科技大學課程決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文彬(2008)。小校整併、轉型模式之分析與反思-以雲嘉兩縣為例。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4/74-25.htm
    黃家凱(2008)。科技大學國際化策略與實施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
    黃健夫(2008)。當前我國高等技職教育發展問題之探討。嶺東通識教與研究學刊,2(3),13-26。
    黃俊傑(1995)。分流教育的改革:理論、實務與對策。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馮達旋(2008)。大學排名促進高教良性競爭-頂尖大學的兩項共通特質。評鑑雙月刊,13,9-13。
    楊國賜(2006)。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規畫與改革動向。教育資料集刊,31,157-179。
    楊朝祥(2005)。台灣技職教育變革與經濟發展。取自:http://www.npf.
    org.tw/post/2/1733
    葉連祺(2004)。SWOT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24,135-136。
    葉勝吉(2002)。我國私立專科學校教育經費籌措與預算分配之研究-以西灣專科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雷漢聲、高家斌(2005)。環境變數對非營利組織市場導向程度與組織績效關係干擾影響之研究—以企業文教基金會為例。商管科技季刊,6(2),211-235。
    廖春文(2004)。學校組織變革發展整合模式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7(2),131-166。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蓋浙生(2004)。臺灣高等教育市場化政策導向之檢視。教育研究集刊,50(2),29-51。
    趙杏旻(2008)。我國技職教育之現況與未來發展之探討。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9/69-21.htm
    劉宗哲(2006)。大學形象與服務品質對學生滿意度之影響:以東吳大學商學院為例。東吳經濟商學學報,52,213-234。
    劉曉芬(2007)。歷史、結構與教育 :技職教育變革的探討。臺北縣:冠學文化。
    蔡明學(2007)。我國大專校院學生素質之探究。研習資訊,24(3),135-144。
    鄭崇趁(2001)。目標、願景與學校發展計畫。教育研究月刊,91,45-51。
    鄭理謙(2007)。淺談我國技職教育現況問題。北縣教育季刊,62,87-88。
    盧羿廷(2007)。正視大學生素質問題-從大專校院教師觀點來看。取自http://info.cher.ed.ntnu.edu.tw/epaperi/index.php
    簡明忠(2005)。技職教育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鍾長生(1997)。高效能的學校經營—談全面品質管理。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42,17-19。
    謝國興(2000)。府城紳士:辛文炳和他的志業(1912-1999)。臺北市:南天。
    謝國興(1999)。台南幫-一個台灣本土集團的興起。臺北市:遠流。
    謝國興、蔡淑瑄、陳南之(1992)。吳修齊先生訪問紀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謝小岑、張晉芬、黃淑玲(1995)。技職教育政策與職業學校的運作。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饒達欽、李然堯、林宜玄、林炎旦、鍾一先、張良德、劉世勳(1995)。大學轉學考試對專科學校教育之影響及其因應措施研究。載於第十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63-73頁)。台北市: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技職司。
    蘇完女(1997)。影響專科生學習欠佳之因素—以嶺東商專為例。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41,50-54。
    貳、英文部分
    Adams, J. D. (1984). Transforming Work. Miles Review Press, Alexandria, VA.
    Bailey T. , Klenzl G. & Marcotee D. (2004). Who Benefits from Postsecondary
    Occupational Education? Findings from the 1980s and 1990s. CCRC, 23. New York: Community College Research Center.
    Barara, A. B. (1993). The board of directors. In T. D. Connors(Ed), The nonprofit management handbook: operating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195-227).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Blumenthal, B. & Haspeslage, P. (1994). Toward a Definition of Corporate  Transformation.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5(4), 101-106.
    Brooks, N. J. (1980). The Future of Private College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ED184476)
    Churchill, G. & Suprenant, C.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ts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Jourm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 491-504.
    Johnstone D. Bruce. (1998). The Financing and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 Status Report on Worldwide Reforms. Retrieved from http://www.worldbankorg/html/extdr/educ
    /postbasc.htm
    Eastman, J., & Lang, D.(2001). Mergers in higher education: Lessons from theory and experienc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Eckel, P. ,Hill, B. & Green, M. (1998). On Change-En Route to Transformation. Retrieved from www.acenet.edu/bookstore
    /pdf/on-change/on-changeI.pdf
    Elaine El-Khawas. (1998).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Recent Progress; Challenges Ahead. Retrieved from http://www1.worldbank.org/education/tertiary/documents/ElainEng3.pdf
    Fahey, L. (1990). Strategic Management: Today's Most Impartment Business
    Challenge. New York: Wiley and Sons.
    Foskett, N. (1998). Linking market to strategy. In David Middlewood & Jacky Lumby (Eds),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schools and colleges. (p47-63). London :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Geisler, E., & Rubenstein, A. (1989).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A Review of Major Issues. In Albert Link & Gregory Tassey (eds). Cooperative Research & Development. Kluwa Academic Publishers.
    Haigh, M. J. (2002).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ing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a small world.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26(1), 49-66.
    Herman, R. D. & Renz, D. O. (1997). Multiple constituencie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effectivenes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8, 185-206.
    Hill, C.W.L. (2001).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An integrated approach.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Jonathan D. D.(2000). Corporate transformation without a crisis. The McKinsey Quarterly, 4, 116-128.
    Kerr, C. (2001). 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 (5th e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err, C. & Gage, M. L. (1989). The Guardians: Boards of Trustees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sociation of Governing Board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Lavy, A. & Merry, U. (1988).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Revitalizing Organization for a Competitive World, Jessey-Bass.
    Leydesdorff, L. & Etzkowitz, H. (2001).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ociology.org/content/
    vol005.004/th.html
    McCully, M. S. & McDaniel, E. A. (2007). College Transformation through Enabling Agility. Issues in Informing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4, 703-712.
    Noland, B. (2006). Changing Perceptions and Outcomes: The Accountability Paradox in Tennessee. 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135, 59-67.
    Philip, G. Altbach & Jane Knight. (2006).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otivations and Realities. The NEA 2006 Almanac of Higher Education.
    Rabinowitz, S. & Ananda,S. (2003). Teacher assessment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wested.org/asds/profdev.shtml
    Robinson B. (2002). The CIPP approach to evalu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
    fivehokies.com/Evaluation/Evaluation%20Approaches/Management%20Oriented/CIPP%20Approach%20to%20Evalaution.pdf
    Shaheen George T. (1994). Approach to Transformation. Chief Executive, March, 2-5.
    Salamom. (1987).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 nonprofit relations. In W. Powell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99-117.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tufflebeam D. L. (2007). CIPP Evaluation Model Checklist. Retrieved from http://
    www.wmich.edu/evalctr/archive_checklists/cippchecklist_mar07.pdf
    Stufflebeam, D. L. et al. (1971).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tasca: F. E. Peacook Publishers, INC.
    Tayor S. 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cond Edition. London:Wilsy.
    Teichler U. (1996). Higher education and new socio-economic challenges in Europe. In A., Burgen (Eds.), Goals and purpos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p96-111). London and Bristol, Philadelphia: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Tomlinson, M. (2007). Graduate employability and student attitudes and orientationsto the labour market.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20 (4), 285-304.
    Ulukan, C. (2005).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s: Leadership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6,75-94.
    Wolf, T. (1990).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