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魯岱瑄
Lu, Tai-Hsuan
論文名稱: 《我與我之間》系列作品創作論述
The Artist’s Statement of “Me & Me” Artwork Series
指導教授: 陳明惠
Turner, Ming
共同指導教授: 陳璽任
Chen, Hsi-J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科技藝術碩士學位學程
Master Program on Techno Art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擬像超真實社群媒體數位藝術
外文關鍵詞: simulation, hyperreal, social media, digital art
相關次數: 點閱:111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網際網路的廣泛運用全面性地改變了人類的日常生活,不可見的數位資訊隨時隨地穿梭在你我身邊,人們的日常活動流竄在虛實兩界之間,當中的界線早已模糊化而無法分辨、無法切割。此時大眾間的交流媒介也從實際互動逐漸轉變為以網路傳輸為主,人們每日花費相當多的時間生活在、注視在社群媒體當中,社群網站在今日儼然成為承載人們生活的展示舞台,並且在其中所有人都是自己的「自媒體」,人人都有機會發聲且希望獲得鎂光燈的關注,為此,在社群中人們選擇性地自我揭露,呈現出其篩選過後的姿態。
    而網路當中的影像、資訊皆以數位存在,相當便於後製調整,使用者能夠自行篩選與編輯個人的資訊,甚至憑空建構出僅存在數位世界的、純粹的擬像(simulate)人格,大量受變造的數位資訊群魔亂舞下,社群網站彷彿獨立成為一處超真實(hyperreal)的平行世界,當中的表象真實甚至能夠掩蓋掉躲在螢幕背後的實際真實。
    本創作研究乃由筆者的網路使用經驗為出發,針對網路社群媒體當中的超真實形象進行探討,企圖以數位互動裝置的方式即時呈現出大眾受到鏡頭數位化(digitalization)變造的過程,展現如臉部過度美化、雜訊化、時間差錯置等數位樣貌,使觀眾感受進入社群媒體的數位化轉譯過程,並即時觀看到自己受變造的姿態,使其進一步思考社群當中的形象展現等互動關係,省思網路社交中的超真實特質。

    The widespread use of the internet changes human's daily life comprehensively. The invisible digital information is around us anytime, anywhere. And the boundary between reality and virtual has already been blurred. Nowadays, the main communication media is not talking face-to-face but sending messages via the internet. People spend their time focusing or even living on social media. Social media became a huge stage and let everyone to show who we are and what we do on it. So we are our own self-media now, w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speak to the whole world and get more attention from others. And that is why we show ourselves in the way we choose to on social media.
    This creation is about what social media like when it becomes a hyperreal world and trying to present the transformation when people be digitalized by real-time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s. To let people think about their behavior on social media and to consider how to interact with others on the internet.

    摘要 i The Artist’s Statement of “Me & Me” Artwork Series ii 誌謝 v 目錄 vi 圖目錄 x 表目錄 xiv 第1章 緒論 1 1.1 創作研究背景 1 1.2 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 2 1.3 創作研究步驟與架構 4 1.3.1 概念發想 4 1.3.2 相關文獻探討 4 1.3.3 創作執行及調整 5 1.3.4 展出呈現及省思 5 1.3.5 研究架構 6 第2章 文獻探討 7 2.1 擬像(Simulation)與超真實(Hyperreal) 7 2.1.1 擬像(Simulation) 7 2.1.2 超真實(Hyperreal) 10 2.2 社群媒體(Social Media) 12 2.2.1 網路社群媒體的特徵 12 2.2.2 網路社群媒體中的自我 14 2.2.3 社群媒體議題相關作品 15 2.2.4 小結 24 2.3 數位藝術(Digital Art) 25 2.3.1 數位藝術的擬仿特質 26 2.3.2 虛實交織的數位藝術作品 27 2.3.3 小結 37 第3章 相關早期作品回顧 38 3.1 〈On air〉之創作理念與方法 38 3.1.1 創作理念 40 3.1.2 創作方法 40 3.1.3 作品發表 43 3.1.4 小結 45 3.2 〈聚餐〉之創作理念與方法 47 3.2.1 創作理念 49 3.2.2 創作方法 49 3.2.3 作品發表 51 3.2.4 小結 52 第4章 創作理念與方法 53 4.1 〈形成我的房間〉 57 4.1.1 〈形成我的房間〉創作理念 58 4.1.2 〈形成我的房間〉創作方法 58 4.1.3 〈形成我的房間〉空間配置與呈現 71 4.2 〈Face News〉 77 4.2.1 〈Face News〉創作理念 77 4.2.2 〈Face News〉創作方法 77 4.2.3 〈Face News〉空間配置與呈現 85 4.3 〈卸妝〉 90 4.3.1 〈卸妝〉創作理念 90 4.3.2 〈卸妝〉創作方法 91 4.3.3 〈卸妝〉空間配置與呈現 101 4.4 展場規劃 105 4.5 創作期程 108 第5章 結論與探討 109 5.1 創作結論 109 5.2 創作貢獻 110 5.3 創作反思 111 5.3.1 創作歷程 111 5.3.2 軟硬體狀況 111 5.3.3 作品尺度與效果 112 參考文獻 113 附錄 118

    一、書籍
    Baudrillard, Jean.(1998).擬仿物與擬像(洪凌譯). 台北市:時報出版。(原著出版於1981)
    Baudrillard, Jean.(2009). 象徵交換與死亡(車槿山譯). 南京市:譯林。(原著出版於1976)
    Horrocks, Chris.(1998).布希亞(王尚文譯). 新北市:立緒文化。(原著出版於1996)
    Horrocks, Chris.(2002).布希亞與千禧年(詹乃璇、周汶昊譯). 台北市:果實。(原著出版於1999)
    Mirzoeff, Nicholas.(2012).視覺文化面觀(陳芸芸譯).新北市:韋伯。(原著出版於2009)
    Slevin, James.(2002).網際網路與社會(王樂城、林祐聖、葉欣怡譯). 新北市:弘智。(原著出版於2002)
    Standage, Tom.(2016).社群媒體前兩千年(林華譯). 台北市:行人。(原著出版於2013)
    Stevenson, Nick.(2009).媒介文化與社會理論(趙偉妏、陳晏茵、陳秉逵譯). 新北市:韋伯。(原著出版於2011)
    Virilio, Paul.(2001).消失的美學(楊凱麟譯). 台北市:揚智。(原著出版於1989)
    王品驊(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攝影與錄像藝術 . 台北市:藝術家。
    吳俊業(2015).網路時代的影像現象學:一些初步的省思. 於游淙祺主編,網路傳媒與文化:意象、圖像與虛擬影像(149-168頁). 台北市:華泰文化。
    吳垠慧(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科技與數位藝術 . 台北市:藝術家。
    林珮淳(2012).台灣數位藝術e檔案. 台北市:藝術家。
    姚瑞中(2002).台灣裝置藝術 . 新北市:木馬。
    章光和(2004).複製真實 . 台北市:田園城市。
    梁福鎮(2006).教育哲學:辯證取向 . 台北市:五南。
    葉澤山(2018).台南新藝獎專刊2018. 台南市: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 電腦時代之美學、創作及藝術環境 .台北市:藝術家。
    鐘瑛(2005).網絡傳播倫理 .北京市:清華大學。

    二、定期刊物及學位論文
    周穎(2017). 社群媒體中的自我主體性與被動性—以Facebook為例. 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7(4),111-118。取自:http://dx.doi.org/10.6639/JCCIR.2017.0704.01〔2018/10/02〕。
    洪健元(2007).為新媒體注入古典精神—袁廣鳴. 藝術認證,12期,40-43。取自:https://www.kmfa.gov.tw/FileDownload/Journals/20170727172834743711718.pdf〔2018/10/11〕。
    施伯燁(2014). 社群媒體— 使用者研究之 概念、方法與方法論初探. 傳播研究與實踐,4(2),217-227。取自:https://necis.nhu.edu.tw/Object/download.aspx?File_System_ID=cbf56d81-e06a-4f3a-b8b8-e0321e012708〔2018/10/12〕。
    張紹康(2013).社群媒體自我揭露與網路自我之研究 -以臉書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碩士班。
    曾鈺涓(2010).當代數位互動藝術之特質(博士論文).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葉郁田(2015).尚‧布希亞的超真實觀點:其觀點與當代藝術創作的再現 問題──真實性的建構. 現代美術學報,29期,127-144。取自: https://www.tfam.museum/File/BookStore/80/20151225104528205346.pdf〔2018/09/02〕。
    盧詩青(2010).虛擬的符號以《虛擬偶像》影片為例解說布希亞的你像超真實主義. 藝術研究學報,3(2),15-26。取自:http://dx.doi.org/10.7026/JPVAS.201012.0015〔2019/03/02〕。
    蘇沛世(2007).感官延伸 —傳媒擬像的超真實(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臺南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

    三、網路資料
    Kemp, Simon(2018). DIGITAL IN 2018: WORLD’S INTERNET USERS PASS THE 4 BILLION MARK. 取自:https://wearesocial.com/blog/2018/01/global-digital-report-2018〔2018/09/25〕。
    DaMan Staff(2017). 時間不再是線性!ART FORMOSA 用活錄像談論永遠的現在. 取自:https://www.damanwoo.com/node/89917,〔2018/10/24〕。
    王人英(2009). 數位藝術的自主性美學研究. 取自:https://ir.nknu.edu.tw/ir/retrieve/24327/%E6%95%B8%E4%BD%8D%E8%97%9D%E8%A1%93%E7%9A%84%E8%87%AA%E4%B8%BB%E6%80%A7%E7%BE%8E%E5%AD%B8%E7%A0%94%E7%A9%B6.pdf〔2018/09/27〕。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2014). 台灣當代藝術家:陳正才. 取自:https://www.deoa.org.tw/artist_info.php?art_no=136〔2018/10/11〕。
    陳乃慈(2017). 觀眾成為展覽的共同演出者? 專訪北美館「社交場」策展人蕭淑文. 取自:https://artemperor.tw/focus/1748?page=3〔2018/10/18〕。
    陳冠君作品網.取自:http://artgene.3dup.net/index.html〔2018/10/11〕。
    陳麗秋(2001).從數位藝術之世界潮流談台灣藝術教育的現代性. 取自:https://blog.xuite.net/rain.hsu/twblog/105598011-從數位藝術之世界潮流談台灣藝術教育之現代化〔2018/09/27〕。
    黃心健(2012).一件有臉書的雕塑:網路橋樑跨越了生死藩籬. 取自: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columns&id=2055〔2018/10/20〕。
    黃建宏(2007). 數位藝術的媒體性 初探「數位媒體性」的生成. 取自:http://www.daf.org.tw/criticism/download/1st-1.pdf〔2018/10/05〕。
    葉謹睿個人網站. 取自:http://cjyeh.com/〔2018/10/20〕。
    數位島嶼 城市失格-西門町白日. 取自:https://cyberisland.teldap.tw/g/qwhcsUFFhtAuvsuofwvxENlRequ〔2018/10/11〕
    數位島嶼 城市失格-西門町夜晚. 取自:https://cyberisland.teldap.tw/g/qwhcsUFFhBAuvsuofwvxENlReqr〔2018/10/23〕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