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文忠 Huang, Wen-Chung |
|---|---|
| 論文名稱: |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消費者對智慧保全服務的使用意願之研究 Study o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theory to consumer-Smart Home Security Services |
| 指導教授: |
蔡明田
Tsai, Ming-Ti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Engineering Management Graduate Program(on-the-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 畢業學年度: | 10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84 |
| 中文關鍵詞: | 科技接受模式 、保全 、消費者 、物聯網 |
| 外文關鍵詞: |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Security, Consumer, Internet of Things |
| 相關次數: | 點閱:82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近年來,由於人口老化相關議題和生活意識高漲,如何改善人口老化和人力短少問題,想用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消費者對智慧保全服務的使用意願,作為改善人口老化和居家安全方法,智慧模式運用早已成為各先進國家的主要趨勢。
本研究主要目的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消費者對智慧保全服務的使用意願,採用非隨機抽樣法得相關資料(具有工作收入和消費能力的人)進行分析,發放問卷140份網路問卷調查,填寫問卷調查人員,親朋好友與朋友邀請同事受訪填寫,發放方式為一對一發放與追蹤填寫狀況,回收之有效問卷共140份來探討消費者對智慧保全使用之意願(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使用態度、主觀規範彼此間的影響),問卷回收率為100%,並以敘述性統計、信度分析、效度檢定以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驗證。
性別以「男性」為主,佔整體樣本比例的72.9%。教育程度以「大專」所佔比例最重,佔總樣本的48.6%。填問卷者年齡以「31-40歲」佔多數,佔總樣本的50.7%。職業所佔比例最多「工商業」,佔整體樣本的72.1%。婚姻所佔比例最多「已婚」,佔總樣本比例的57.9%。平均月收入以「55,001元以上」所佔比例最重,佔總樣本的43.6%。
實證分析結果歸納如下:
H1.知覺有用性對使用態度,具有正向顯著之影響。
H2.知覺易用性對使用態度,具有正向顯著之影響。
H3.使用態度對使用意願,具有正向顯著之影響。
H4.主觀規範對使用意願,具有正向顯著之影響。
H5.知覺有用性對使用意願,具有正向顯著之影響。
H6.知覺易用性對使用意願,具有正向顯著之影響。
Summary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ising tide of relevant issues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living awareness, how to improve the problems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human resource shortage, with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to explore consumers’ willingness of using smart security services, as the measure of improving population aging and home security,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ce model has already become a major trend in advanced countries.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analysi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H1. Perceived usefulness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use of attitudes.
H2. Perceived ease of use ha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use of attitudes.
H3. The use of attitudes ha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use.
H4. Subjective norms have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use.
H5. Perceived usefulness ha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use.
H6. Perceived ease of use ha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us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1. 孔方正(2012)。消費者產品涉入、產品知識對購買意願之影響-以替代能源車為例。期刊名休閒與社會研究。
2. 石小珍(2007)。服務品質與專業能力對顧客忠誠度之影響-以基層醫療院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3. 安守中(2012)。GPS 定位原理及應用,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 朱金池(2006)。警察機關與私人安全產業間關係之研究。風險社會與安全管理學術研討會,pp.85~95。
5. 余泰魁、吳桂森與李能慧(2005)。我國技職體系學生MP3使用行為模式之研究,資訊管理學報,第12卷第3期,頁189-222。
6. 吳有基,徐偉紅閎,陳珮芬,胡志煌,張朝旭,游文清(2001)。“行動式電子健康管理系統”,技術學刊,26卷,2期,頁133~141。
7. 吳宏宇(2008)。關係行銷對有機食品消費者信任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西屯區為例。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食品工業管理組/碩士論文。
8. 吳亞馨、朱素玥與方文昌(2008)。網路購物信任與科技接受模式之實證研究,資訊管理學報,第15卷第1期,頁123-152。
9. 吳明隆(2008)。SPSS操作與應用-多變量分析實務,台北,五南出版社。
10. 吳祉亮(2010)。企業社會責任、服務管理與消費者購買行為影響之關聯性研究-以健康運動休閒產業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吳萬益(2008)。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圖書。
12. 吳嘉慧(2004)。顧客關係利益與忠誠度之探討-從資訊不對稱屬性分析。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3. 吳肇銘(2008)。影響部落格加值服務購買行為之因素研究,電子商務學報,第10卷第4期,頁1107-1128。
14. 吳靜怡(2007)。商店印象、生活型態與消費者購買行為關係之研究-以生活工場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5. 李仁傑(2004)。保險與保全之聯盟危險管理,《保險大道期刊》,第39 期。
16. 李仁傑(2011)。保險與保全聯盟技術整合服務在住宅火險新商品設計應用之研究,《保險經營與制度》,第10 卷第1 期,頁79-100。
17. 李宗勳(2006)。從社區治安看社區營造。內政部: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心訣要義篇。2006 年2 月出版,pp.60~61。
18. 李振昌譯(2004)。企業安全管理完全手冊(台北市:紐奧良文化上冊),pp4。
19. 李惠閔(2012)。消費者生活型態與對便利商店互動式多媒體機台販售旅遊或娛樂產品態度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0. 杜默(1999) 譯,Charles D. Schewe & Alexander Watson Hiam 著,行銷學,台北:商業周刊出版公司。
21. 汪志堅(2006)。消費者行為,作者:汪志堅,出版社:全華圖書公司。
22. 周家慧、張善斌、范垂仁與顧為元(2004)。綜合所得稅網路結算申請系統的接受度之研究,電子商務研究,第2卷第4期,頁359-380。
23. 林文寶、楊淑斐(2005)。影響線上學習市場使用意向模式建構之研究-模糊類神經網路方法之應用,中山管理評論,第13卷第2期,頁721-748。
24. 林佳穎(2011)。線上遊戲與網頁遊戲市場區隔與行銷策略之研究。銘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5. 林坤顯(1998) 。社區網路新觀念,光碟月刊雜誌。
26. 林柏儒(2006)。以生活型態探討消費者購買行為與市場區隔之研究-以台灣華歌爾台北地區消費者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林燕山(2006)。安全管理科技應用-智慧型社區安全監控。風險社會與安全管理學術研討會。
28. 林靈宏(1999)。消費品類型、創新類型與新產品行銷策略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29. 邱創乾,藍振晏,石天威,謝靜玟 (2012)。“智慧衣”科學發展,470期,頁10~14。
30. 唐雲明(2011)。社區安全管理的未來發展。銘傳大學安全管理系,2011 保全產業高峰論壇。
31. 涂焜銘(2006)。顧客觀點行銷組合對消費者信任與線上購買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32. 馬心韻(2011)。臺灣地區保全業協助治安維護相關議題初探。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副教授兼行政警察科主任、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候選人,2011 保全產業高峰論壇。
33. 高永崑(2006)。保全業經營管理與未來展望。保全人員訓練計畫 種子教官研習會議教材。
34. 張世芳,柯志坤,吳美玉 (2011)。“橋接於健康照護與應用市集之智慧型適性化服務”電腦與通訊,137期,頁59~66。
35. 張益蜂 譯(1995)。Delton T. Horn原著, 《電子保全系統》 ,全華書局。
36.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北:滄海書局。
37. 張興容、王小群(2007)。大陸上社區建設安全文化的層次劃分與評定方法。工業安全衛生月刊,2007.9 , pp.64~68。
38. 梁心禎(2006)。台灣保全業回顧與展望,《全國保全論壇論文集~產業篇》(臺北:中華保全協會,2006 年6 月2 日),頁3-1~3-7」一文後,作者自行撰寫。
39. 梁世安、余國瑋(200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二輪式電動代步車消費者接受程度,行銷評論,第2卷第2期,頁135-148。
40. 許文楷、黃秀慧與陳榮方(2006) 。企業員工對新導入資訊科技之學習態度研究 - 以ERP 系統之使用者為例,教育心理學報,第38卷第1期,頁19-36。
41. 許清宗(2009)。台灣地區航空公司貨運市場區隔之研究。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2. 許瓊丹(2009)。消費者購買行為與顧客滿意度之研究-以台灣地區自行車使用者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3. 許麗玲、徐村和與吳憲政(2009) 。影響部落格使用意向的前置因素,電子商務學報,第11卷第1期,頁1-28。
44. 郭代璜,蘇貞瑛 (2015) 。“銀髮族幸福的照護”科學發展,509期,頁42~47。
45. 郭柏成(2010)。台灣電動機車的消費者購買行為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46. 郭彰仁、侯錦雄、郭瑞坤、歐雙磐與謝政勳(2009) 。檢視社區居民參與城鄉風貌計畫的計畫行為理論,建築學報,第69期,頁137-154。
47. 陳依卿(2010)。台北縣市單車買主生活型態與購買決策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商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48. 陳東陽(2010)。從犯罪預防整合觀點探討「駐衛保全」與「物業管理」整合經營政策。中央警察大學:2010 社會安全與犯罪防治學術研討會論文。
49. 陳東陽(2011)。從消費者信賴觀點探討保全業「社區安全營造」創設商機之研究。開南大學企業與創業管理學系專任副教授/2011保全產業高峰論壇。
50. 陳秉瑞(2012)。平板電腦消費者購買行為及市場區隔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51. 陳振茂(1995)。行銷學,作者:陳振茂,巨浪出版。
52. 陳順宇(2005),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圖書。
53. 陳叡智、包文凱(2007)。政府機關導入資訊系統成效之研究 - 以國稅局稅務平台系統為例,中原企管評論,第5卷第2期,頁73-96。
54. 曾志文、許晉龍(2008)。以社會資本觀點探討使用者參與部落格行為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第15期,頁209-231。
55. 湯頂言(2011)。產業競爭力與市場區隔~以台灣鋰電池產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6. 程信賢(2002)。行動電話消費者購買行為及其市場區隔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7. 黃俊英(2002)。市場導向與組織學習對組織績效影響關係之研究。
58. 黃俊能(2011)。產業經濟分析探討台灣地區保全產業之現況與發展。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暨警察政策研究所,2011 保全產業高峰論壇。
59. 黃智彥(2009)。生活型態與產品屬性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之研究-以彰化縣二林鎮之國產葡萄酒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專班/碩士論文。
60. 黃雅綾(2003) 。居家之智慧型安全系統介面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
61. 黃暉庭、蔡宗宏與祝道松(2009)。修正動機模式探討醫療知識庫系統之行為意圖-技術社會動機的觀點,電子商務學報,第11卷第3期,頁569-610。
62. 黃維民,蘇清泉,許恒韶,蔡玫芳(2012)。“移動式多代理人衛教系統在預防醫學上的應用”,安泰醫護雜誌,18卷,1期,頁31~46。
63. 黃曉菁(2015)。“消費者使用物聯網產品之動機與選擇-以智慧家庭產品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
64. 楊重正(2003)。台灣地區保全業風險管理暨保險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65. 溫永松(2008)。值得信賴、信任、價值、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國際航空旅客為例。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66. 溫榮弘。“圖解 RFID”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pp1-1~7-9,12月11日2006年。
67. 虞義輝(2011)。保全、管理服務人與社區三贏合作趨勢之初探。銘傳大學 安全管理系,2011 保全產業高峰論壇。
68. 詹超宇、何心宇、曾維貞、花麒昌 (民 98)。GPS 創新應用服務與經營模式探索,經濟部技術處發行。
69. 廖偉傑(2006)。B2C 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信任和消費者忠誠的研究與探討。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70. 趙中興譯(2006),谷腰欣司原著,《感測器》,全華書局。
71. 劉世林(2005)。攻讀台大EMBA 有成-劉世林副署長暢談警察組織變革,警光590 期:pp8-13。
72.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作者:劉維公,天下雜誌出版。
73. 潘文珺(2010)。生活型態與消費者行為對量販店區位選擇之探討。醒吾技術學院/全球運籌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4. 熟年誌月刊,(2016.10)照護青勢力,第 55 期,pp10-66。
75. 熟年誌月刊,(2016.8)長照必知 10 件事,第 53 期,pp24-60。
76. 蔡宗宏、池文海與許瑋麟(2007) 。運用TAM 模式探討個人動機與社會系絡影響使用者接受知識管理系統之因素 - 以高科技公司為例,電子商務研究,第5卷第1期,頁81-108。
77. 蔡宜家(2012)。盒餐消費者之購買行為對盒餐產品屬性與產品涉入影響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8. 鄭淑芬(2011)。消費者購買行為與購後遺憾情緒相關研究-以智慧型手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79. 盧正宗(2007) 。影響網路消費者非計畫性購買行為與再訪意願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80. 蕭銘雄、鄭曉平(2008) 。以延伸式科技接受模型探討消費者線上投保人壽保險之意願,電子商務學報,第10卷第1期,頁1-26。
81. 戴國良(2008)。通路行銷與管理:實戰與本土案例,作者: 戴國良,鼎茂圖書出版。
82. 謝文川,丁君廷,簡佳正,翁清麟(2010)。“基於雲端算可攜式健康管理系統之研製”,TANET 2010 研討會,台南。
83. 謝佳恩(2012)。高雄地區購物中心及百貨公司之消費者其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84. 鍾政君(2011)。網路口碑來源可信度、消費者信任與涉入對購買意圖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論文。
85. 簡明輝(2008)。金融海嘯下樂活商品消費族的生活型態與消費者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無印良品消費者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86. 魏錫鈴(2000)。行動電話消費者購買行為及其市場區隔之研究-以北部地區居民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7. 瓊•羅賓遜(Joan Robinson)譯:不完全競爭經濟學(Economics ofImperfect Competition)的作者,本書首次出版:1933年在倫敦出版。
二、 英文部分
1. Ajzen I. (2001), “Nature and operation of attitud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27-58.
2. Ajzen, I. & Driver, B. L. (1992),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Leisure Choi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3), 207-240.
3.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Heidelberg: Springer.
4. Ajzen, I. (2002),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2(4), 665-683.
5.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6(1), 76-94.
6. Bontis, N. (1998), “Intellectual capital: an exploratory study that develops measures and models,” Management Decision, 36, 2, 63-79.
7. BrunerⅡ,G.C. and Kumar, A. (2005), “Applying T.A.M. to consumer usage of handheld Internet devic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8(5), 553-558.
8.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8-339.
9.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10. Dodds, W. B., Monroe, K. B. and Grewal, D. (1991), “The Effects of Price, Brand, and Store Information on Buyers ’Product Evalu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8(3), 307-319.
11.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 Addison-Wesley.
12. Fleisch,E. (2010). What is the internet of thing?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Markets,5 (2). 125-157.
13. Gefen, D., Karahanna, E., & Steaub, D. W. (2003), In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with Online Stores: The Importance of TAM and Trust,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50(3), 307-321.
14.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2005),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5. Hartwick, J., and Barki, H. (1994), “Explaining the role of user participation in information system use,” Management Science, 40(4), 440-465.
16. Hu, P., Chau, P., Sheng, O .L. and Tam, K. Y. (1999), “Examin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using physician acceptance of telemedicine technolo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6(2), 91-113.
17. Johansson, J. and K. Yip, G. S.(1994) , “Exploiting Globalization Potential: U.S. and Japanese Strateg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5(8), 579-601
18. Lu, J., Yu, C., Liu, C. and Yao, J. 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wireless internet, Internet Research, (2003), Vol.13, No. 3, pp.206-223.
19. Luo, X. (2002), Trust Production and Privacy Concerns on the Internet: A Framework Based on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Social Exchange Theory,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31, 111-118.
20. Mathieson, D. H. and Chin, C. (2001),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trust measures for e-commerce: An integrative typ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 13(3), 334-359.
21. Moon, J. W. and Y. G. Kim (2001), “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 Wide-Web Context,”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38(4), 217-230.
22. Moore, G.C., and Benbasat, I. (1991),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perceptions of adopt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 192-222.
23. Oh S.H., KimY.M., Lee C.W., Shim G.Y. , Park M.S. and Jung H.S. (2009), “Consumer Adoption of Virtual Stores in Korea: Focusing on the Role of Trust and Playfulness,” Psychology & Marketing, 26(7), 652–668.
24. Oh, S., Ahn, J. and Kim B., Adoption of Broadband Internet in Korea: the role of experience in building attitud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2003), Vol. 18, pp.267-280.
25. Paul, D. L., & McDaniel, R. R., (2004), A Field Study of the Effect of Interpersonal Trust on Virtual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Performance, MIS Quarterly, 28(2), 183-227.
26. Pavlou, P. A., (2003), Consumer Acceptanc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tegrating Trust and Risk with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7(3), 101-134.
27. Reichheld, (1993), “Loyalty-based manageme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1(2), 64-73.
28. Schiffman and Kanuk (2000), “Consumer behavior”, 7th, Prentice Hall, Inc.
29. Taylor, S., and Todd, P. A. (1995),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6(2), 144-176.
30. Venkatesh, V. (1999), “Creation of favorable user perceptions: Exploring the rol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MIS Quarterly, 23(2), 239-260.
31. Venkatesh, V. (2000), “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Integrating control,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motion into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1(4), 342-365.
32. Venkatesh, V., & Davis, F. D., (2000),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46(2), 186-204.
33. Venkatesh, V., & Davis, F. D., (2000),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46(2), 186-204.
三、 網路部分
1. i236智慧生活科技運用計畫-工研院. Retrieved on March 29, 2017 from http://www.fbblife.com.tw/03791506/article/content.aspx?ArticleID=1223
2. 30個關鍵字讓你搞懂物聯網. Retrieved on October 18, 2016 from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4549
3. EPoSS. (2008). 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 Retrieved on March 10, 2017 from http://www.smart-systems-integration.org/public/internet-of-things
4. iThome,“Gartner:2016全球物聯網裝置數將成長30%,達到64億個”撰文者:陳曉莉2015/11/12發表http://www.ithome.com.tw/news/99919
5. MBA智庫百科, B2B. Retrieved on April 15, 2017 from http://wiki.mbalib.com/zh-tw/B2B
6. MBA智庫百科, B2C. Retrieved on April 15, 2017 from
http://wiki.mbalib.com/zh-tw/B2C
7. MBA智庫百科, C2C. Retrieved on April 15, 2017 from
http://wiki.mbalib.com/zh-tw/C2C
8. MBA智庫百科, 商業模式. Retrieved on April 15, 2017 from
http://wiki.mbalib.com/zh-tw/%E5%95%86%E4%B8%9A%E6%A8%A1%E5%BC%8F
9. TVBS T觀點, 物聯網定義 產業跨界、整合、協作、混搭. Retrieved on April 15, 2017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ZRsedkFg_s
10. 中興保全公司. Retrieved on December 5, 2016 from http://www.secom.com.tw/
11. 內政部長期照顧十年計劃摘要附錄. Retrieved on December 5, 2016 from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7320/12/56037112.pdf
12. 台灣內政部統計處. Retrieved on March 20, 2017 from http://www.moi.gov.tw/stat/chart.aspx
13. 東森新聞雲, 台灣生育率世界最低. Retrieved on April 15, 2017 from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110/423961.htm
14. 物聯網DIGITIMES,“物聯網概述”撰文者:胡榮勝 2010/12/07 發表 http://digitimes.com.tw/tw/iot/shwnws.asp?cnlid=15&cat&packageid=4012&id=0000210621_WYO5SS4S3S128U0UW8NA8#ixzz3slpgoNdV
15. 程大章(2000),「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技術進步」,東方市場研究公司。.Retrieved on March 10, 2017 from http://www.emr.com.cn/fdc/article8big5.htm
16. 新光保全公司. Retrieved on December 5, 2016 from http://www.sks.com.tw/。
17. 電子感測器介紹 Introduction of Electronic Senor.卓世明. Retrieved on March 29, 2017 from http://www.slideserve.com/alair/introduction-of-electronic-senor
18. 維基百科, 蘋果公司歷史. Retrieved on April 15, 2017 from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B%B9%E6%9E%9C%E5%85%AC%E5%8F%B8%E5%8E%86%E5%8F%B2
19. 維基百科,物聯網.Retrieved on March 12, 2015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89%A9%E8%81%94%E7%BD%91
20. 蔡英文推「長照2.0版」 強調老人在地安養. Retrieved on October 2, 2016 from http://www.nownews.com/n/2015/09/01/1800631
21. 2025衛生福利政策白皮書. Retrieved on October 2, 2016 from https://legacy.gitbook.com/book/oliviawu/2025-whbook/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