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葦卿
Lui, Wei-Jing
論文名稱: 愛國獎券圖象研究
指導教授: 高燦榮
Kao, Tsann-R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4
中文關鍵詞: 中國意識國家機器愛國獎券圖象學
相關次數: 點閱:114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愛國獎券配合國家經濟政策而發行,在當時政治局勢動蕩,經濟狀況不穩定的時候,它確實發揮了作用;為政府吸收大筆資金,穩定新台幣的幣值,並且發行的總金額的百分之四十皆歸政府所用,讓台灣建設得以實現。

      愛國獎券的圖象由台灣銀行監督與印製,有一定的審查制度,尤其,軍中知名畫家梁又銘、林幸雄等人,熱心參與實際繪製工作,更將國家所推行的文藝政策當成題材選擇的目標,使其除了具有對獎的功能外,也有政策宣導、審美收藏,以及保存文化與記錄生活的價值。

      在愛國獎券小小的券面上有豐富的設計元素,包括文字、數字、圖案、邊框、與底紋等。而主要圖案的題材種類繁多,包羅萬象,大致上有風景名勝與機關建築、節日慶典、歷史人物故事、故宮國寶、國民生活須知等。

      根據圖像內容的特色,愛國獎券的圖象分成四個階段:反共復國時期、復興中華文化時期、發揚儒家精神時期、多元繁榮的社會時期。愛國獎券為「愛國」而發行;其圖象也富有濃厚的愛國意味,為國家而服務。愛國獎券的圖象的題材,符合國家文藝政策的方向,宣揚威權體制下的政治神話,使其富有濃厚的時代色彩。當然,愛國獎券圖象除為國家機器所用,表現與國家文藝政策同一方向,並且擁抱大中國情懷外,也適時地反映台灣經濟發展的概況。

      當愛國獎券不再是可對獎的獎券,而且圖象中政治的意識形態也早已褪去,圖象所衍生的脈絡已改變;我們更可以發現,它記錄著台灣當時社會的面貌,提供我們瞭解台灣過去曾經走過的足跡,它是值得收藏的台灣記憶!

    none

    目錄 緒論 …………………………………………………………………1 第一章 愛國獎券的由來與發展……………………………………7 第一節 愛國獎券的由來…………………………………………………8 一、台灣最早的台灣彩票……………………………………………8 二、 愛國獎券的前身-愛國公債…………………………………11 三、 愛國獎券發行的背景…………………………………………13 第二節 愛國獎券的發行與演變………………………………………14 一、 愛國獎券第一期發行的情形…………………………………14 二、 愛國獎券發行的演變…………………………………………16 三、 愛國獎券的姊妹券……………………………………………26 第三節 愛國獎券的發行對社會的影響………………………………31 一、 利於政令宣導與經費籌措……………………………………32 二、 造成大眾投機的不良風氣與增加生活話題…………………33 三、 推廣文化教育與審美收藏價值………………………………36 第二章 愛國獎券圖象之形式內容分析……………………………39 第一節 愛國獎券的繪製………………………………………………39 一、 製券過程………………………………………………………40 二、 愛國獎券的形制與印刷………………………………………41 三、 愛國獎券設計的溯源…………………………………………42 四、 愛國獎券的繪製者……………………………………………43 第二節 愛國獎券圖象的版面構成………………………………………50 一、 文字與數字……………………………………………………51 二、 圖案……………………………………………………………55 三、 邊框……………………………………………………………56 四、 底紋……………………………………………………………59   第三節 愛國獎券圖象的題材分析………………………………………60 一、 風景名勝與機關建築…………………………………………61 二、 節日慶祝………………………………………………………61 三、 歷史人物故事…………………………………………………62 四、 故宮國寶………………………………………………………63 五、 其他……………………………………………………………63 第四節 與公益彩券的比較………………………………………………65    一、 電腦型彩券……………………………………………………66    二、 立即型彩券……………………………………………………67    三、 傳統型彩券……………………………………………………68 第三章 愛國獎券之圖象特色與歷史分期…………………………71 第一節 反共復國時期(1950-1961年,第1~275期)……………………71 一、 圖象的特色……………………………………………………72 二、 當時的社會背景………………………………………………74 三、 圖象與社會的關係……………………………………………77 第二節復興中華文化時期(1961-1971年,第276~598期)……………78 一、 圖象的特色……………………………………………………78 二、 當時的社會背景………………………………………………82 三、 圖象與社會的關係……………………………………………82 第三節發揚儒家精神時期(1971-1985年,第599~1107期)…………83 一、 圖象的特色……………………………………………………83 二、 當時的社會背景………………………………………………85 三、 圖象與社會的關係……………………………………………86 第四節社會多元繁榮時期(1985-1987年,第1108~1171期)…………87 一、 圖象的特色……………………………………………………87 二、 當時的社會背景………………………………………………90 三、 圖象與社會的關係……………………………………………91 第四章 戒嚴時期愛國獎券圖象之象徵意涵……………………93 第一節 圖象為政治而服務………………………………………………93 一、 配合國家文藝政策……………………………………………93 二、 文化霸權的運用………………………………………………97 三、 威權體制下政治神話的宣揚…………………………………99 第二節 圖象展現大中國意識…………………………………………102 一、 以中華文化為主體……………………………………………103 二、 中國傳統文化的被利用被發明………………………………104 三、 儒學與政治的結合……………………………………………106 第三節記錄台灣經濟改革的歷程……………………………………108 一、 從農業走向工商業……………………………………………108 二、 從反攻大陸到建設台灣………………………………………110 三、 從經濟成長到社會改革………………………………………111 結論…………………………………………………………………115 參考書目……………………………………………………………119 附錄…………………………………………………………………125 附錄目錄 附錄一 田野訪談紀錄表……………………………………………………125 附錄二 愛國獎券大陸各省分風光出現的次數與期號……………………126 附錄三 愛國獎券台灣各縣市風光出現的次數與期數……………………126 附錄四 台灣重要機關建築出現的次數與期號……………………………127 附錄五 愛國獎券中各類故宮國寶出現之次數與期號……………………128 附錄六 愛國獎券出現節日圖象之次數與期號……………………………128 附錄七 愛國獎券中國三軍出現的次數與期號……………………………129 附錄八 愛國獎券第二階段標語的類型與期號……………………………129 附錄九 歷代人物故事各朝代出現的次數與期號…………………………130 附錄十 第三階段歷代人物故事期數與標題………………………………133 附錄十一 愛國獎券第四階段的圖案種類與期……………………………136 附錄十二 台灣1949-1987年大事記 ………………………………………137 附錄十三 愛國獎券1-1171期………………………………………………141

    一、書籍
    天南生,〈歐洲彩券略史〉,《台灣習慣記事(中譯本)》第 7卷第3號,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年9月。
    楊蓮福,《圖說台灣ㄟ代誌》,台北:博楊文化,2003年,初版。
    張勝彥編撰,《台灣省政府財政廳志》,南投:台灣省政府,1999。
    周雨詩,《忠孝節義:愛國獎券故事探原》,台中市: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86年。
    台灣省政府財政廳出版,《台灣地區發行彩券報告》,南投:台灣省政府,1986。
    黃志毅編著,《愛國獎券圖鑑》,台北:齊格飛出版,1982年。
    劉興欽,《阿三哥大嬸婆遊寶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民治出版社編印,《台灣建設(上冊)》,台北:民治出版社,民國39年11月初版。
    中央印製廠編印,《中央印製廠建廠六十週年紀念》,台北:中央印製廠,2001年。
    唐健風主編,〈梁又名小傳〉,《梁又銘畫集》,2004年。
    沈以正總編輯,彭明輝執筆,〈梁氏家族與近代中國藝術論稿〉,《中國美術專研 究》,台北市立美術館,1984年。
    梁又銘,《梁又銘畫集》,台北:梁氏出版社,1982年。
    李筱峰,《快讀台灣史》,台北:玉山社,2002年,初版。
    楊碧川,《台灣現代史年表》,台北:一橋出版社,初版,1996年。
    李明亮發行,《台灣光復五十年》,台中市:台灣省新聞處,1995年。
    孫思亮發行,《台灣戰後50年土地.人民.歲月》,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初版一刷,1995年10月。
    陳奇祿,《民族與文化》,台北:黎明文化,1983年。
    周雨詩,《愛國獎券圖案故事探原》,台北:漢欣,1997年。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1998年。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下)-戰後篇》,台北:玉山社,2001年6月,第一版十刷。
    徐訏,《個人的覺醒與民主自由》,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5月1日,再版。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
    李國鼎、陳木在合著,《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
    李天鐸,《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7。
    阿圖塞著,杜章智譯,《列寧和哲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李天鐸,《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7。
    張興國,〈殖民地與文化摩擦:在台灣推行同化主義的心理糾葛〉,《台灣淪陷文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6年11月。
    黃英哲,〈戰後初期台灣文化的重編〉,《何為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高戈平,《粉墨登場(一):國劇臉譜藝術》,台北:書泉出版社,1993年。
    李明輝主編,《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總論篇》,台北:中研院,1998年。
    高隸民著,胡煜嘉譯,《台灣奇蹟》,台北:洞察出版社,1988年。
    林瑞麗、廖節惠、趙春美編,《台灣銀行五十年》,台北:台灣銀行,1996。
    台灣省政府財政廳編著,《台灣省政府財政廳志》,南投:台灣省政府,1999。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1975年
    王振寰,《資本 勞工 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唐山出版社,1993。
    黃俊傑,《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2000年。
    劉進慶,《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經濟》,台北:日本文摘,1988年。
    李登輝,《台灣農業發展的政經分析》,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東鄉實、左藤四郎,《台灣植民發達史》,台北:晃文館,1916年。
    鶴見佑輔,《後藤新平傳》(上),東京:太平洋協會出版部,1943年。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著,《台北小史》,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3月。
    Erwin Panofsky著,李元春譯,《造形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
    Ziaudin Sardar著,陳貽寶譯,《文化研究》,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Horkheimer、Adono著,洪佩鬱譯,《啟蒙辯證法》,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Eric Hobsbawm著,陳思文等譯,《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Louis Althusser,杜章智譯,《列寧和哲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二、學術論文
    蘇法達,《從彩票到愛國獎券》,台北: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1年。
    楊保羅,《風險性偏好與愛國獎券購買行為》,台北: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85 年6月。
    劉現成,《一九六○年代國家機器介入台灣電影事業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1995。
    羊億蓉,〈現代化與中國人的價值變遷—教育角度的檢視〉,《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2。

    三、期刊
    林澂洲,〈愛國獎券發行簡介〉,《新光郵鈔》129期,台北,1978年3月, 頁54-55。
    金神保,〈比較分析以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獎券的背景與意義〉,《中國論壇》 227期,台北,1985年,頁16。
    天南生,〈歐洲彩券略史〉,《台灣習慣記事(中譯本)》第 7卷第3號,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年9月,頁119。
    聶華苓,〈愛國獎券〉,《上海文學》18期,上海,上海文學編輯委員會,1979年3月,頁29。
    蕭冬然,〈平心而論大家樂〉,《中國財經》235期,台北,1988年6月。
    高鑑英,〈林幸雄畫出一片天〉,《勝利之光》,台北,2002年5月,頁30-31。
    李筱峰,〈蔣政權「反共抗俄」的政治迷思史料舉隅〉,《台灣史料研究》第12期,頁45-81。
    鄧海波,〈停止發行愛券可否阻止「大家樂」賭氣之研判〉,《中國財經》241期,台北,1988年6月。
    李筱峰,〈蔣政權反共抗俄的政治迷思史料舉隅〉,《台灣史料研究》第12期,台北,頁45-81。
    羅森,〈愛國獎券中獎,應課徵綜合所得稅之評議〉,《實業世界》152期,台北,1978年。
    文崇一主持,〈愛國獎券利弊得失面面觀〉,《中國論壇》19卷11期(總期227),台北:1985 年3月,頁15-25。
    吳文星,〈東亞最早的公營彩券-台灣彩票〉,《歷史月刊》第2期,台北,1988年3月,頁78-81。
    胡其瑞,〈愛國獎券與近代台灣社會〉,《政大史粹》第四期,台北,2002年7月,頁55-88。

    四、檔案與公報
    彩票局編著,《台灣總督府彩票局第一回事務報告》,南投:國史館,1907。
    蔣中正總統檔案,103號,財政-金融,南投:國史館,1940年。
    台灣省政府公報,春字第17期,南投:台灣省政府,1940年。
    台灣省府公報,夏字第12期,南投:台灣省政府,1940年4月22日。
    台灣省議會公報第五十三卷第二十五期,南投:台灣省政府,1985。

    五、報紙
    台灣協會會報,第2444號,明治39年6月24日。
    台灣日日新報,第2598號,明治39年12月26日。
    台灣日日新報,第2607號,明治40年1月12日。
    台灣日日新報,第2617號,明治40年1月24日。
    台灣日日新報,第2620號,明治40年1月27日。
    台灣日日新,第2790號,明治40年8月21日。
    中央日報,1949年9月16日,第1版。
    中央日報,1951年2月15日,第4版。
    中央日報,1950年3月24日,第8版。
    中央日報,1950年3月26日,第4版。
    中央日報,1950年4 月4日,第4版。
    中央日報,1950年4月7日,第4版。
    中央日報,1950年4 月10日,第4版。
    中央日報,1950年,4月10日,第7版。
    中央日報,1950年4月11日,第2版。
    中央日報,1950年,4月11日,第4版。
    中央日報,1950年4月11日,第6版。
    中央日報,1950年4月18日,第4版。
    中央日報,1950年4月23日,第4版。
    中央日報,1950年4月30日,第4版。
    中央日報,1950年4月27日,第4版。
    中央日報,1950年5月20日,第3版。
    中央日報,1950年7月28日,第6版。
    中央日報,1950年8月12日,第4版。
    中央日報,1950年11月19日,第1版。
    中央日報,1950年11月19日,第1版。
    自立晚報,1950年6月12日,第3版。
    自立晚報,1950年,4月11日,第4版。
    自立晚報,1950年4月19日,第3版。
    自立晚報,1950年4月30日,第2版。
    中華日報,1985年5月14日,第三版。
    中國時報,1987年12月27日,第3版。
    中國時報,2002年1月23日,第15版。
    民眾日報,1994年1月16日,第16版。
    聯合報,2001年7月16日,第9版。
    聯合報,2001年7月16日,第9版。

    六、網路資料
    〈彩券歷史源流考〉, http://www.roclotto.com.tw/ 2001年12月26日。
    〈1972-1979鄉土文學論戰〉,引自http://www.complit.fju.edu.tw/TaiwanLit/agelist/8.html(2004/6/11)。
    魏煒,〈台灣彩票〉,《荊楚彩票收藏網》, http://jccp_lottery.nease.net/new_page_69.htm,2004.4.10。
    邵朝賢,〈戀戀彩券浮沉36載又逢春〉,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game/03-1.htm。
    財團法人社會發展文教基金會,〈高雄市勞工史概論〉,高雄:高雄市勞工局。見:http://labor.kcg.gov.tw/勞工史/his_index.htm,2002.4.1。
    〈愛國獎券歌〉見:http://taiwan.ihakka.net/24.htm,2005.6.7。
    劉惠玲、王英章報導,〈超級愛國獎券迷 張進坤擁有1171期〉,《東森新聞報》,2003.02.08,http://www.ettoday.com/copyright.htm。
    王璿,《東方主義與文化霸權:全球性閱讀》,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6/36-24.htm。

    下載圖示 校內:2006-07-08公開
    校外:2006-07-0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