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李盈林 Li, Ying-Lin |
|---|---|
| 論文名稱: |
採礦工程技術應用於清除水庫淤泥
以永續經營石門水庫之研究 Application of Min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o Remove the Reservoir sediments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Shimen Dam,Taiwan. |
| 指導教授: |
溫紹炳
Wen, Shaw-B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資源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gineer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6 |
| 中文關鍵詞: | 清除 、淤積 、水庫 、採礦法 、石門水庫 |
| 外文關鍵詞: | Mining method, Reservoir, Sedimentary sludge, Remove, Shimen Dam |
| 相關次數: | 點閱:96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位於台灣北部的石門水庫在運轉40餘年後已浮現各種老化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在暴雨之後因水濁而無法滿足自來水給水功能需求,要延續水庫給水功能,清除淤積物是治本之道。本文提出一種釜底抽薪的清除水庫淤積物工法,將水庫底下的淤泥當作一個黏土礦床,運用採礦工程技術在高於水庫貯水面的地表適當位置開鑿礦坑,以直井或斜井方式進入庫底黏土礦床,採出塑性黏土礦,這種技術清除水庫淤泥可以全時間進行工作,所採出的黏土含水量低,適合後續之資源化利用,若採礦數量比淤積量大,可以逐步清除庫底淤泥回復水庫生機。成本初步分析以一期設計施工四年、清淤處理十年,可以清除5000萬噸黏土,總共花費149億元,每立方米處理費用約477元,與現行處理費400元接近。進行時程前四年研究設計與規劃與工程施工,第五年起每年採500萬噸黏土,第六年底採取一千萬噸之後可以初步顯現成果。本期工作完成後,石門水庫預計可以延長使用15年,其經濟效益可達新台幣1200億之譜。
An underground mining method was considered applying to remove the sedimentary sludge in Shimen Dam, northern Taiwan, which was constructed 40 years and right now, the turbidity of reservoir water always increased sharply after every times of heavy rainfall. The sedimentary sludge was seemed as a clay deposit under the water. A mineral prospecting and continuous underground mining operation can dig out most of the sludge by shafted tunnel from upper water level into beneath the clay deposit. The cost of this method are estimated NT$ 477 per cubic meter based on a scale of 14 years removing 50 million tons of clay. Not only the quality of mining product is suitable for the raw material of lightweight aggregate, but also and the quantity of mining rate can over the sedimentary rate of reservoir sludge. It would be both of prolong 15 years of reservoir life and create NT$120 billion of economic value. And at last, it can be seen sustainable of this Shimen Reservoir by this method.
1. 黃兆慧著、王鑫編審,“台灣的水庫”,遠足文化公司,台北,2002。
2. 鍾朝恭、劉家盛,“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台北縣,第二十四卷第四期,pp.16~37,2005。
3. 吳約西等執行編輯,“為水辛苦為水忙”,臺灣省政府水利處,台中市,1998。
4. 汝乃華,“法國瑪爾帕賽壩事故輯要”,中興工程科技研發基金會,台北市,2001。
5. 陳川成,“石門水庫營運四十年特刊”,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桃園縣,2003。
6. 台灣省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隊製圖,“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石門水庫”,台灣省林務局,台北市,1981。
7. 徐鼎,“石門水庫”,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桃園縣,1965。
8. 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編,“石門水庫工程紀事拾遺”,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台北市,2001。
9. 經濟部水利處編輯,“台灣水之源:台澎金馬水庫壩堰簡介=Reservoirs and weirs in Taiwan”,經濟部水利處,台中市,2001。
10. 黃宗輝主編,“隧道工程發達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與農田水利會聯合會,台北市,2003。
11. 陳永輝,“焚化灰渣與水庫淤泥混合燒製建築用磚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所碩士論文,台南市,1999。
12. “環署檢字第 0940034336 號公告”,環保署,2005年5月6日。
13. 蔡長泰、溫紹炳等,“水庫清淤之研究(三)上冊”,經濟部水資源局委託,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執行,1998。
14. “浚渫工程手冊 =Dredging manual”,榮工處,臺北巿
15. 王文江,“中國大陸水庫清淤方式對台灣水庫適用性之探討”,中興工程顧問社,台北市,1996。
16. 吳健民,“泥沙運移學”,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台北市,1991。
17. 黃景川,“土壤力學”,三民書局,台北市,1996。
18. R.E.Grim,“Relation of Composition to The Properties of Clay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p.p141-151,1993。
19. B.M.Das原著,周毅、洪明瑞共譯,“大地工程原理”,高立圖書有限公司,台北市,1995。
20. Richard H.Bennett and Matthew H.Hulbert,“Clay Microstructure”,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U.S.A,1986。
21. Perry, John Howard 1895-1953、Perry, Robert 1924-,“Chemical engineers' handbook”,New York,McGraw-Hill,1963。
22. 汪燮之著,國立編譯館主編,“實用隧道工程學”,大中國圖書公司印行,台北市,1984。
23. 朱書麟著,“隧道工程”,中國工程師學會,台北市,1983。
24. 丁原智、王文生等編著,“資源工程概論”,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2000。
25. 胡德欽著,“新奧工法隧道設計與施工”,高立圖書公司,台北市,1997。
26. E.W.Brand and R.P.Brenner,“Soft Clay Engineering”,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Holland,chapter 8,pp.625~626,1981。
27. 徐慧玲,“石門水庫淤泥添加燃煤飛灰燒製建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所碩士論文,台南市,1998。
28. 葉軍柱,“水庫淤泥添加燃煤飛灰燒製建用磚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所碩士論文,台南市,1999。
29. 吳柏青,“鐵道旅行”,人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縣,第二卷第一期,pp.62~70,2002。
30. 周曉紅,“中國國家地理”,達文西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繁體中文國際版5月號,pp.100~11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