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漢峯 Lin, Han-Feng |
|---|---|
| 論文名稱: |
在宅安養的價值創造之個案研究 Value Creation of Elder Housing |
| 指導教授: |
楊朝旭
Young, Chaur-Shiuh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管理學院 - 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MBA)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3 |
| 中文關鍵詞: | 在宅安養 、企業價值 、高齡社會 |
| 外文關鍵詞: | successful aging, value proposition, value co-cre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1 下載:2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整個醫療系統的發展,使老年人的預期壽命增加,整個臺灣的人口結構發生變化。人口依賴性和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一旦長者健康情況下降或主要家庭收入的提供者無法照顧他們,越來越多的老人被迫送到療養院,如同遭受家庭遺棄的痛苦,很容易導致老年人失去尊嚴、生存價值和人生目標。
本文以建築公司如何設想其"在宅安養"的運作為例,通過以價值創造為訴求的共創網路,將社會價值、設計價值和服務融為一體。旨在説明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中有尊嚴"在地老化",滿足其四大時期的需求。
本次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的內容分析以深度訪談個案進行研究。首先以次級資料了解其歷史背景以及擬出訪談大網後,再透過個案的深入訪談後,以實際的訪談結果與文獻彙整,發展出結論與建議,可提供建築業之參考。
關鍵字:在宅安養、企業價值、高齡社會。
The progress of the whole medical system development has led to anincrease in the life expectancy of the elderly and the changes in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 overall Taiwan. The population dependence and the aging generation continue to raise up, so that the busy hard-working labor force can not only take care of the economy but also have to take time to accompany for the elders’ day care in the family. Therefore, once the elders’ health declines or the major domestic income breadwinner unable to take care of them, more and more elderly people have been forced to be sent to nursing homes as usual. As if they suffer from the abandonment of family, whose plight and feelings can easily lead to lose dignity, survival value and life goals for the lives of the elderly. In this viewpoint, this paper takes as an example on how a construction company conceives its practical operation of "domiciliary care for the elderly", thus that integrates social value, design value and service through a co-creation network with value creation as the project-based value appeal. The value transformation and proposition between axiology is designed to help the elderly in a familiar setting to "aging in dignity, living in prolong, and getting what they want", and to "domiciliary care for the elderly" to ensure that they will not to be sent to the pension agency to secure the "freedom from fear" instead.
The start-up point of the domiciliary care for the elderly began from The obstructive period, while the service providers’ group started with the healthy period. These two different opinions among all professionals have summed up to the healthy period is more than half of the start-up point still. After reduced the opinions of all participants found that: (1) The health period is based on general housing and smart housing as main types; (2) The obstructive period is based on service housing, care housing and smart housing as main types; (3) During the confined period, the main type is care housing; and (4) In the end-of-life period, the main type is care housing and lifelong housing. It is difficult for designers to focus on the concept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fter aggregations to the opinions of service providers, the overall state turns out to be clear. After the whole study found that: (1) The product concept in the healthy period is dominated by the general housing of the active aging; (2) The product concept in the obstructive period is dominated by the service housing of the healthy aging; (3) The product during the confined period is care housing for the healthy aging; and (4) The product concept of the end-of-life is the life-long housing based on the local aging.
Key words: successful aging, value proposition, value co-creation.
一、英文參考文獻
Adams, Anne and Cox, Anna L. (2008). Questionnaire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s. In: Cairns, Paul and Cox, Anna L. eds. Research Methods for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7–34.
Airis雲端智慧照護系統(2019.January 04)。健康・幸福不孤單-健康銀髮宅。取自http://www.accton-iot.com/waltzone/doc/seniorhouse_20190104.pdf。
Blomquist, A. (2002). Personas in Action: Ethnography in an Interaction Design Team. In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Nordic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NordiCHI 2002. ACM Press (pp. 197-200).
Boyce, C., & Neale, P. (2006).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A guide for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for evaluation input. Pathfinder International. Watertown, MA: Pathfinder International.
Chapman, C. N., & Milham, R. P. (2006). The persona’s new clothes: methodological and practical arguments against a popular method. In 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 50th Annual Meeting (pp. 634-636).
Chen, C. K., Shie, A. J., Wang, K. M., & Yu, C. H. (2015). An Ageing‐in‐Place Service Innovation Model by Using TRIZ Methodology.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in Manufacturing & Service Industries, 25(2), 166-182.
Cheng, H. Y., & Sun, S. W. (2013). The Functions of Persona, Collective Persona, and Archetypes.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創業管理研究), 8(1), 103-130.
Chung, Y. Y. (鍾以勇) (2015). Exploring a Missing Link for the Market Orientation Effect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The Strategic Role of Customer Value Creation Capabilities (市場導向對企業績效之影響機制--顧客價值創造能力的策略性角色). 管理學報, 32(3), 247-292.
de Oliveira, D. T., & Cortimiglia, M. N. (2017). Value co-creation in web-based multisided platform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mplications for business model design. Business Horizons, 60(6), 747-758.
Dishman, E. (2004). Inventing wellness systems for aging in place. Computer, 37(5), 34-41.
Fattah, S. M. M., Sung, N. M., Ahn, I. Y., Ryu, M., & Yun, J. (2017). Building IoT services for aging in place using standard-based IoT platforms and heterogeneous IoT products. Sensors, 17(10), 2311.
Floyd, I. R., Twidale, M. B., & Jones, M. C. (2008). Resolving incommensurable debates: a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a kinds, 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 Artifact: Journal of Design Practice, 2(1), 12-26.
Friess, E. (2012, May). Persona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the design process: an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p. 1209-1218).
Gilleard, C., Hyde, M., & Higgs, P. (2007). The impact of age, place, aging in place, and attachment to place on the well-being of the over 50s in England. Research on aging, 29(6), 590-605.
Green, P. E., Krieger, A. M., & Wind, Y. (2001). Thirty years of conjoint analysis: Reflections and prospects. Interfaces, 31(3_supplement), S56-S73.
Grudin, J., & Pruitt, J. (2002). Personas, Participatory Design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An Infrastructure for Engagement. In proceedings of PDC03: Participatory Design Conference June 23–25, 2002, Malmo, Sweden.
Hilleson, K. (2010).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quality of life for adults aged 50 and older. Geriatrics CATs, 1-12.
Hilton, T., Hughes, T., & Chalcraft, D. (2012). Service co-creation and value realis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28(13-14), 1504-1519.
Iecovich, E. (2014). Aging in plac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thropological notebooks, 20(1), 21-33.
Koss, S., Almeida, B. (2016). Community-Based Models for Aging in Place (Issue brief #2). Washington, D.C.: 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ir.org/system/files/downloads/report/Community-Based-Models-for-Aging-in-Place-Nov-2016.pdf.
Lacoste, S. (2016). Sustainable value co-creation in business network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52, 151-162.
MacDougall, C., & Fudge, E. (2001). Planning and recruiting the sample for focus group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1(1), 117-126.
Mahmood, A., Yamamoto, T., Lee, M., & Steggell, C. (2008). Perceptions and use of gerotechnology: implications for aging in place. Journal of Housing for the Elderly, 22(1-2), 104-126.
Marek, K. D., & Rantz, M. J. (2000). Aging in place: a new model for long-term care. Nursing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4(3), 1-11.
Marek, K. D., Popejoy, L., Petroski, G., Mehr, D., Rantz, M., & Lin, W. C. (2005). Clinical outcomes of aging in place. Nursing research, 54(3), 202-211.
Miaskiewicz, T., & Kozar, K. A. (2011). Personas and user-centered design: How can personas benefit product design processes?. Design studies, 32(5), 417-430.
Mynatt, E. D., Essa, I., & Rogers, W. (2000, November). Increasing the opportunities for aging in place. In Proceedings on the 2000 conference on Universal Usability (pp. 65-71).
Mynatt, E. D., Melenhorst, A. S., Fisk, A. D., & Rogers, W. A. (2004). Aware technologies for aging in place: understanding user needs and attitudes. IEEE Pervasive Computing, 3(2), 36-41.
Ng, I., & Briscoe, G. (2012). Value, variety and viability: new business models for co-creation in outcome-based contra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Science, Management,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JSSMET), 3(3), 26-48.
Oka, M. (2008). Japan: Towards employment extension for older workers. Ageing labour forces: promises and prospects, 40-61.
Osterwalder, A. et al. (2012)獲利世代:自己動手,畫出你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台北市:早安財經。
Payne, A. F., Storbacka, K., & Frow, P. (2008). Managing the co-creation of valu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36(1), 83-96.
Porter, M. E. & Kramer, M. R. (2011). Creating shared value: Redefining capitalism and the role of the corporation in socie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9(1/2), 62-77.
Porter, M. E., & Kramer, M. R. (2019). Creating shared value. In G. G. Lenssen &·N. C. Smith (Eds.), Managing sustainable business (pp. 323-346). Dordrecht: Springer.
Pruitt, J., & Grudin, J. (2003, June). Personas: practice and theory.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3 conference on Designing for user experiences (pp. 1-15).
Romero, D., & Molina, A. (2011). Collaborative networked organisations and customer communities: value co-creation and co-innovation in the networking era. 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 22(5-6), 447-472.
Rowan, J., & Mynatt, E. D. (2005, April). Digital family portrait field trial: Support for aging in place.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p. 521-530).
Smith, L., Maull, R., & Ng, I. C. (2014). Servitiza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a service dominant-logic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34(2), 242-269.
Storbacka, K., Frow, P., Nenonen, S., & Payne, A. (2012). Designing business models for value co-creation. Review of Marketing Research, 9(1), 51-78.
Tang, F., & Pickard, J. G. (2008). Aging in place or relocation: Perceived awareness of community-based long-term care and services. Journal of Housing for the Elderly, 22(4), 404-422.
Wang, H. H., Hsu, M. T., & Wang, R. H. (2001). Using a focus group study to explore perceptions of health-promoting self-car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JNR, 9(4), 95-104.
Wiles, J. L., Leibing, A., Guberman, N., Reeve, J., & Allen, R. E. (2012). The meaning of “aging in place” to older people. The gerontologist, 52(3), 357-366.
Yang, S. B., Shin, S. H., Joun, Y., & Koo, C. (2017). Exploring the comparative importance of online hotel reviews’ heuristic attributes in review helpfulness: a conjoint analysis approach.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34(7), 963-985.
二、中文參考文獻
丁宗賢(2006)。影響老人住宅選擇因素及其程序性選擇之研究。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不動產經營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丁學勤(2008)。零售商承諾量表的發展與驗證。管理學報,25(2),195-220。
中技社(2016)。2016-02專題報告:台灣長照產業的發展與挑戰。台北市:財團法人中技社。
中技社(2018)。2018-10專題報告:高齡少子化現象對醫療體系與住宅市場之影響。台北市:財團法人中技社。
內政部戶政司(2020)。民國109年10月戶口統計速報。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未出版。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內政部戶政司(2020)。民國109年6月戶口統計速報。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2020年7月8日),未出版。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內政部統計處(2020)。民國109年8月5日「全國簡易生命表」。內政部統計處資料,未出版。取自https://www.moi.gov.tw/stat/node.aspx?cate_sn=&belong_sn=6028&sn=6073。
方怡堯、何信弘、張少熙(2014)。在地老化運動促進策略之探討:以芬蘭高齡者運動促進方案為例。中華體育季刊,28(2),137-144。
方筱涵(2013)。智慧資本與企業績效關聯性之實證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毛犖(2009)。參加「國際高齡者住宅及服務協會第8屆會議」報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國報告(編號:C09802939)。臺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王人卉、林儷蓉(2016)。在地老化意涵與面向之分析:以臺灣六都高齡福利措施為例。休閒與社會研究,13,159-168。
王光旭(2016)。社區據點服務品質與成功老化提升程度關連性之初探:政府角色認知的調節效果。公共行政學報,50,77-115。
王安強、宋立壵(2018)。三代同鄰—因應社會高齡化的宜居社區之探討。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未出版。
王卓聖、鄭讚源(2012)。臺灣長期照顧制度之發展脈絡及借鑒—歷史制度論。社會科學學報,19,90-125。
王美雅、陳筱廸、陳欽雨(2012)。數位典藏廠商價值創造策略與核心資源。圖書資訊學刊,10(1),47-81。
王韋堯、黃詩珮(2012)。插畫式平面廣告設計類型之探討與應用。設計學報,17(2),25-48。
王素琴、陳美珠、林秀慧、林佳慧(2014)。探討職場人員建構高齡友善就醫環境之研究-「知老、敬老、護老」。華醫社會人文學報,(29),103-115。
王雲東、鄧志松(2009)。我國長期照護服務需求評估。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98)022.805),未出版。
王順治、李淑貞(2012)。老人養護機構有關生活環境空間與設施設備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未出版。
王順治、張志源(2020)。我國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之療癒性環境研究藍圖。國土及公共治理,8(1),92-97。
王睦舜(2010)。智慧資本與經營績效。亞太經濟管理評論,14(1),67-88。
王榮進、羅時麒、張怡文、陳俊杉、陳嘉懿(2019)。智慧住宅高齡照護設計指引。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王熙哲(2015)。高齡者消費價值與分類機制之探索。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3(2),161-164。
王熙哲、羅天翔(2013)。以ERG理論觀點探討高齡者運動服務需求。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1(2),89-104。
台灣經濟研究院(2014)。多元創新的社會價值。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7(11),6-7。
司徒達賢(1994)。策略矩陣分析法基礎。管理評論,13(2),1-22。
白麗(2018)。在地老化:打造健康及功能健全的高齡友善環境。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6(2),211-220。
朱芬郁(2006)。高齡者學習社區策略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朱政志、游秋慧、許祺敏(2017)。人性化醫療機構參訪—日本沖繩長期照顧機構參訪。衛生福利部出國參訪報告(編號:C10601239)。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16)。公共建設因應人口高齡化的作為。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自行研究報告,未出版。
何妍儀(2020)。從「銀髮藝術師資」培訓出發看見更美好的臺灣高齡社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3),90-93。
何明錦、王順治(2012)。無障礙環境研究之推動與展望。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68,5-13。
何森元(2006)。從良心投資到價值創造:金融業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與回應。證券櫃檯,122,74-77。
余尚儒、王常怡(2018)。社區共老的最後一哩路─在宅醫療。綠主張月刊,172,22-24。
吳玉琴(2008)。臺灣居家照顧服務員勞動困境與對策。社區發展季刊,122期,200-214。
吳治勳(2010)。對老的刻板印象、老化自我覺知及最適老化。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吳淑瓊、莊坤洋(2001)。在地老化:台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0(3),192-201。
吳惠林、杜英儀、彭素玲、王怡修(2014)。改善我國中高齡與高齡者勞動參與之因應對策。勞動部委託研究計畫(編號:PG10401-0347),未出版。
吳智鴻(2003)。以內容分析法分析資訊人員專業技能--以MIS程式設計師為例。商管科技季刊,4(4),399-421。
吳翠珍(1995)。對準焦距:談焦點團體訪問。傳播研究簡訊,3,10-12。
吳耀明(2010)。未來學校理想教育發展趨勢:以焦點訪談分析爲例之建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4(2),1-21。
呂建德、葉秀珍、魏書娥(2010)。退休人力資源活化策略。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RDEC-RES-098-020)。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宋同正(2014)。序—服務設計的本質內涵和流程工具。設計學報,19(2),1-8。
宋畹玖、黃健柏(2010)。高齡化社會下政府實施「在地老化」及「住宅反抵押」政策之探討。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3(4),1-11。
李仁棻、黃登源(2001)。顧客對產品屬性之偏好係數研究。輔仁管理評論,8(2),25-45。
李正文、阮惟英(2018)。員工與組織間價值共創之激勵因素。先進工程學刊,13(2),41-47。
李正庸、蔡佳明(2012)。高齡者居住型態與住宅規劃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編號:PG10101-0218),未出版。
李孟馨、高翊真、蕭柏怡、謝妙芳、張鴻梅、陳志樺(2010)。遠距照護推展現況與障礙之調查—以遠雄二代宅為例。嶺東學報,28,219-244。
李明軒、陳清文(2017年10月)。用新思維與新做法來一場產業革新。IEK產業情報網電子月刊。取自https://ieknet.iek.org.tw/iekrpt/rpt_more.aspx?rpt_idno=372173292。
李思壯(2012)。價值主張契合度與價值共創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李淑敏(2002)。證據醫學之應用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科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李雯智(2006)。焦點團體之理論探索與教育研究論文評析。學校行政,46,183-192。
李曄淳(2015)。探討銀髮族休閒活動之設計-聯合分析法之應用。行銷評論,12(2),215-229。
李豐良(2014)。擴展使用者動作標記法(UAN)於虛擬性格旅人情感與經驗呈現之介面設計。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102-2221-E-041-008-),未出版。
杞昭安(2001)。視覺障礙老人安養問題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147-170。
沈建文(2017)。「社會價值創造導向」之公共服務新趨勢—以英國為例。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5(1),19-29。
沈勝昂、黃健、謝亦泰、董道興(2014)。文字供述內容分析技術初探研究。行政院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編號:103HU09),未出版。
卓秀足、胡哲生(2011)。社會導向策略轉型與社會價值創造的企業重生:日月老茶廠案例。創業管理研究,6(1),1-27。
周雅容(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3,51-73。
林子郁(2008)。不同休閒環境與高齡者成功老化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文祺(2006)。住宅適應居住者生命週期所需空間及設備之建議。南亞學報,26,115-134。
林玉慧(2009)。高齡者對老人住宅的需求探討與通用設計相關性研究。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碩士論文,南投縣。
林妙雀(2009)。社會資本對知識分享與智慧資本影響之研究。組織與管理,2(1),91-143。
林宏陽、蔡博方(2018)。長期照顧服務使用者之需求分析:以屏東縣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2(4),24-49。
林志鈞、江慧欣(2015)。銀髮族參與休閒活動型態、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對成功老化之關係。育達科大學報,40,57-85。
林建德(2012)。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永續發展謅議。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2(2),197-209。
林清同(2014)。成功老化:以計畫行為模式探討高齡者參與槌球行為與幸福感。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2(3),229-236。
林惠娟、陳淑齡(2007)。以焦點團體來探討長期照護機構老人對團體音樂療法的體驗。護理雜誌,54(2),38-46。
林詠能、趙欣怡(2016)。視障觀眾的博物館服務需求探究。博物館與文化,12,43-64。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林麗惠(2006)。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與成功老化之研究. 生死學研究,4,1-36。
林麗惠(2007)。成功老化條件及策略之探討。台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38,2-7。
林麗嬋、吳肖琪、蔡誾誾、張淑卿(2010)。現行長期照護評估工具的問題與因應。長期照護雜誌,14(3),254-265。
邱俊村(2002)。退休社區之老人休閒環境研究─以「潤福生活新象」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邱慧寧(2002)。影響台灣地區民眾選擇銀髮社區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姚卿騰(2015)。從我國老年生活狀況調查探討高齡心理健康促進策略─成功老化的觀點。新北市終身教育,10,18-32。
姚卿騰、游金潾(2012)。高齡學習與成功老化關係之探討。新北市終身教育,5,11-16。
胡月娟、張夙娟、林豐裕、黃美娜、蔡淑鳳(2013)。高齡友善城市長者需要--服務提供者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44,287-297。
胡正文(2010)。從多樣的家庭現況看擺盪中的社會價值. 。通識論叢,10,81-111。
苑守慈、王詩翔、張瑋倫(2008)。智慧型老人居家照護—以替換調適模式之案例式推理為基礎。資訊管理學報,15(2),1-25。
范雅棻(2006)。從高齡者觀點探討居家浴廁空間使用之研究。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25-35。
孫健忠(1999)。社會價值與社會控制:以社會救助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77-109。
孫義雄(2007)。深度訪談法與犯罪成因探索。警學叢刊,38(3),37-55。
徐丹桂、黃耀榮、劉建佑(2013)。由照顧者觀點探討失能高齡者「在地老化」之住宅性能需求。長期照護雜誌,17(2),125-148。
徐業良(2014)。老人福祉科技產業的機會與挑戰。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2(1),83-90。
殷蘊雯(2013)。高齡者友善環境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秦大智(2015)。反擊階段打擊旅火力支援方案之研究—以層級分析法為例。黃埔學報,69,73-85。
翁煌哲、于卓民、黃國峯(2009)。價值共創與統治模式。組織與管理,2(1),63-89。
高仁山(2006)。創新與社會價值。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9(4),14-18。
高冬玲(2013)。台北市社區獨居老人老化態度、生命意義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高淑貴、周欣宜(2008)。推動在地老化策略之研究—以「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計畫」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3,35-48。
高淑貴、陳雅美、李育才(2003)。農村高齡者「在地老化」策略基層執行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20,1-24。
高凱寧、鄧成連、張文德(2004)。焦點團體訪談法在工業設計之應用研究—以遠距協同設計案為例。設計學報,9(3),85-96。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2004)。我國老人教育政策專案研究計畫。教育部社教司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國立高雄大學亞熱帶低碳智慧生活應用科技與設計發展中心(2013)。「屏東長照幸福村發展計畫先期研究規劃服務案」期末規劃報告書。屏東縣政府研考處委託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張火燦、紀乃文、劉嘉雯、林夢倫(2009)。積極人格、社會價值傾向與顧客正義知覺對個人社會資本的影響。臺大管理論叢,20(1),99-129。
張江清、林秋菊、蔡和蓁、陳武宗(2011)。困境向前行—高雄縣市居家照顧服務員服務經驗探究。弘光學報,64,70-89。
張秀樺、盧龍泉(2012)。價值共創調節效果之實證研究:以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8(1),47-58。
張家誠、林渭筑(2013)。運用創新擴散理論探討人物誌設計之研究—以平板電腦為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3(3),85-96。
張雅惠(2006)。台灣高齡者居住型態選擇之研究:兼論台灣老人住宅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慈佳(2019)。台灣老人住宅滿意度與關鍵服務屬性分析。“2019 Global Chinese Real Estate Congress (GCREC)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論文(pp. 1-16),上海財經大學。
張慈映(2015)。銀髮服務業與周邊產業發展策略。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未出版。
張曉筱(2017)。知覺健康長者復原力與成功老化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台中市。
張簡惠湘、呂宛蓁(2013)。臺灣地區觀光工廠的博碩士論文之內容分析。休閒與社會研究,7,119-130。
曹平霞(2013)。我國銀髮族休閒養生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編號:(102)020.601)。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章美英、許麗齡(2006)。質性研究—焦點團體訪談法之簡介與應用。護理雜誌,53(2),67-72。
許立一、梁美慧、李沛慶(2011)。政府策略規劃與公共價值創造的理論建構:金門縣古蹟維護政策的啟發。空大行政學報,22,57-92。
許俊逸、徐景文、游嘉文(2016)。公共建設因應超高齡社會之前瞻作為。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4(1),115-122。
許恬寧(譯)(2018)。銀光經濟:55個案例,開拓銀髮產業新藍海(The Longevity Economy: Unlocking the World’s Fastest-Growing, Most Misunderstood Market)(原文作者:Joseph F. Coughlin PhD)。台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2017)
許哲瀚、唐憶淨(2008)。遠距居家照護的現況與未來。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3(4),272-285。
許竣傑(2015)。消費者對餐廳有機餐飲之需求與願付溢價。國立宜蘭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宜蘭縣。
許禎元(2003)。內容分析法的研究步驟與在政治學領域的應用。師大政治論叢,1,1-29。
許銘恩(2011)。我國老人教育政策與行政之研究。育達科大學報,29,107-135。
連瑀琁、楊俊明、黃鼎豪(2019)。以同理貫穿於設計思考流程之探討—以明志科技大學大一設計思考課程為例。工業設計,139,60-65。
郭年真、賴飛羆、李鎮宜(2017)。智慧醫療關鍵議題與對策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結案報告(編號:NDC105006-1),未出版。
郭登聰(2014)。建構「高齡友善城市」:從活躍老化到在地老化的重要課題—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輔仁社會研究,4,1-42。
陳世堅(2001)。從社政到衛政長期照顧連續性光譜系統模式研擬。當代社會工作學刊,4,1-55。
陳右勳(2007)。智慧資本的價值創新策略。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7,159-171。
陳正芬(2017)。成功老化或活躍老化?輸送基礎以及未來轉型之探討對〈社區據點服務品質與成功老化提升程度關連性之初探:政府角色認知的調節效果〉的對話與回應,公共行政學報,53,121-129。
陳正芬、官有垣(2011)。台灣機構式長期照顧服務組織屬性與政府相關政策演變之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5(1),91-135。
陳百岳、黃燕鈴、趙櫻花、徐南麗、陳光慧(2017)。影響成功老化行為之因素探討. 健康與建築雜誌, 4(2), 56-63.
陳均龍、許旻棋、陳璟美、莊慶達(2014)。從價值創造觀點探討漁村產業發展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9,73-94。
陳佳楓、盧明正(2020年6月18日)。從「在宅醫療」到「共生社區」 搭建跨領域與專業的社區醫療合作關係。社區力點線面「芥助網」。取自http://ms-community.azurewebsites.net/spotlight_20200409/。
陳亮恭、楊惠君(2015)。2025無齡世代:迎接你我的超高齡社會。臺北市:天下生活。
陳俊杉、陳嘉懿(2018)。智慧住宅高齡照護設計指引應用圖集及推廣計畫。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業務委託之專業服務案報告,未出版。
陳俊杉、陳嘉懿、陳佳君、吳健群(2018)。高齡者住宅設計與智慧科技應用。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6(1),105-122。
陳政雄(2006)。老人住宅整體規劃理念。台灣老年醫學雜誌,1(3),122-139。
陳柏升(2013)。開創另一個天空—內容分析法應用於商管群專題製作之研究。教育部全國商業與管理群,102年專題製作教學手冊商管群科中心(pp. 53-60)。取自https://ba.tchcvs.tc.edu.tw/epapers/course/1010120_02.pdf.
陳柏宗、謝定蒼(2015)。在宅老化之社區居家照護環境研究。呂寶靜(主持人),老化與社會參與。2015第二屆第一次臺灣老人學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陳婉真、鐘珮純、蔡麗珍、梅淑鶯(2012)。「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編製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9,27-48。
陳淑美、李再長、于如陵、邱雅苹、盧春林(2012)。使用者對智慧化廚房需求之認知與回饋—焦點群體訪談法之應用。物業管理學報,3(2),29-40。
陳雯婷、陳桂敏、黃敏鳳(2004)。焦點團體於老年族群之應用。護理雜誌,51(4),82-87。
陳鈺雯(2009)。運用人物誌方法於音樂啟蒙互動玩具之設計。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陳嘉懿(2013)。開放式物聯網架構下的智慧綠建築設計樣式。桃園創新學報,33,179-207。
陳嘉懿、鄭泰昇(2011)。由認知面向探討智慧化居住空間評估。建築學報,78。81-106。
陳燕禎、楊立華、黃大綱、陳怡君(2017)。老人幸福居:全齡住宅與通用設計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58,116-130。
陳蕙芬、楊燕枝(2016)。文物典藏到文創產品的價值創造—以故宮與頑石合作案為例。圖書資訊學刊,14(1),115-149。
陶螢緹、李世昌、吳建臺、李敏蕙(2019)。消費者對休閒住宅之知覺價值與購屋意願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17(4),47-57。
陸憊憊(2019)。從社會繼續理論探討現今高齡人力資源再運用的策略與啟示。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7(3),236-251。
曾中明(2006)。台灣老人福利概況及政策展望。台灣老年醫學雜誌,1(3),112-121。
曾玉玲、陳亭蘭、陳惠姿(2008)。老化體驗活動-一種改變老化態度的教育策略。輔仁醫學期刊,6(4),151-161。
曾思瑜(2005)。自費安養機構中高齡者休閒行為活動領域之研究—以台南地區三家安養中心為例。設計學報,10(3),39-55。
曾思瑜、王伶芳(2006)。機構入居者生活行為模式與活動場所研究之一以南部某護理之家為例。設計學報,11(2),115-137。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游輝禎、徐志宏(2013)。高齡化社會生活環境發展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編號:PG10208-00114 102301070000G0072),未出版。
馮國豪、戴士欽、賴文山(2013)。地方文創產業之價值共創:產官學夥伴關係之觀點。東吳經濟商學學報,82,1-33。
黃文卿、林晏州(1998)。深度訪談之理論與技巧—以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園專車推動為例。國家公園學報,8(2),166-178。
黃劭彥、林有志、林琦珍、施志成(2008)。智慧資本、智慧資本附加價值與企業績效之整合分析。台灣管理學刊,8(1),27-46。
黃信彰(2007)。社區醫療群參與長期照護服務試辦計劃:社區家庭醫師執行「居家照護」及「安養護機構老人照護」之可行性評估。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科技研究計畫(編號:DOH95-TD-M-113-086-(2)(2/2)),未出版。
黃彥融(2015)。運用臺灣高等教育整合資料庫進行博碩士論文研究之分析。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32(1),35-60。
黃盈樺、李佩真(2013)。初探高齡者的在地老化與服務需求。物業管理學報,4(1),11-19。
黃浩然(2016)。社會企業:服務主導邏輯觀點。輔仁管理評論,23(1),55-71。
黃素惠、賴昶丞(2018)。從公私協力觀點剖析非營利組織之功能與社會價值—以長期照顧政策為例。中華行政學報,23,65-83。
黃能堂、邱麗家(2015)。在高齡社會結構下人力資源運用之研究:以某連鎖速食店為例。中華管理評論,18(2),1-22。
黃淑琴、黃驤汶、哞哲義、楊織文、李知琦(2012年5月)。從價值創造走出產業觀光大道-觀光工廠個案研究。「第十三屆管理學域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台中市朝陽科技大學。
黃幹忠、夏晧清(2013)。台南市老人的居住安排與居住環境之地區性比較—兼論社區老人住宅之接受度。建築與規劃學報,14(2/3),67-82。
黃麗君、楊勝凱(2006)。顧客共創激勵因子之探索性研究—顧客夥伴關係之建構。關係管理研究,3,77-82。
黃耀榮(2006)。實現「在地老化」之終生住宅發展形式探討。台灣老年醫學雜誌,1(3),138-150。
黃耀榮(2012)。以鄉村連棟式住宅建構老年夫妻在地老化住宅之可行性。長期照護雜誌,16(1),33-47。
黃耀榮(2012)。都市地區不同世代之「在地老化」住宅空間與設施需求研究—以板橋地區香社里、香雅里、社後里等社區為例。建築學報,80,1-27。
黃耀榮(2012)。鄉村地區舊社區實現「在地老化」之住宅改造及參與式設計操作之可行性探討。都市與計劃,39(4), 431-459。
楊泰和、蘇惠君、魏子涵(2008)。以深度訪談法探究金融購併環境下影響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變數。第十一屆兩岸中華文化與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江蘇大學。
楊國柱、王姿菁(2009)。寵物殯葬設施管理制度之初探。生死學研究,10,1-59。
楊國柱、陳胤安(2013)。寵物殯葬設施管理制度建構之研究。管理學報,30(4),345-361。
楊敏里、趙翊筑、鐘志明(2018年6月)。價值主張對價值共創影響之探討。第10屆管理創新與行銷專案研討會,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楊朝旭(2005)。衡量智慧資本之生產力以台灣、南韓、香港、新加坡之商業銀行為例—衡量價值產生效率,提昇無形產出績效。會計研究月刊,237,96-107。
楊朝旭(2006)。智慧資本、價值創造與企業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4(1),43-78。
楊舒蜜(2010)。價值創造與價值專屬之雙面兼具-知識統治之觀點。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所博士論文,台中市。
楊燕枝、吳思華(2005)。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創造形塑之初探。行銷評論,3,313-338。
楊謹華(2017)。智慧科技應用於終身住宅居住環境因素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简兆权、令狐克睿、李雷(2016)。价值共创研究的演进与展望—从“顾客体验”到“服务生态系统”视角。外国经济与管理,38(9),3-20。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37(4),17-23。
葉明叡(2017)。十字路口的長照:制度設計與社會價值。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6(3),297-203。
董芳武、黃柏源(2016)。台灣設計創業價值鏈分析。設計學報,21(2),49-64。
董祥開、簡粲綺、蘇姵文(2019)。公務人力高齡化現象下之人力資源管理對策。文官制度季刊,11(3),71-103。
詹文男、高雅玲、劉中儀、侯羽穎(2020)。不老經濟:同理新世代高齡者6大「怕」點。台北市:商周出版。
詹火生、李安妮、戴肇洋、蔡貞慧(2006)。主要國家因應人口老化社會福利政策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95)060.809),未出版。
靳燕玲(2015)。高齡社會安全安心生活環境規劃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編號:PG10405-0098 104301070000G0068),未出版。
廖珮妏(2015)。從量化與質化研究信效度探討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品質。中華科技大學學報,62,69-88。
廖慧燕(2012)。終生住宅的理論與實務--高齡社會居家環境探討。輔具之友,31,1-18。
裴惠然(2015)。社區老人希望感、死亡態度與成功老化之探討。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趙子元(2018)。高齡城市規劃與設計。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MOST 106-2410-H-006-079-),未出版。
趙梅如、鍾思嘉(2004)。觀點取替故事同理心量表的發展。中華輔導學報,15,39-60。
趙翊筑(2018)。價值主張對價值共創影響之探討。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劉兆明(2013)。我們需要重整什麼社會價值?。應用心理研究,59,1-9。
劉宜君、陳啟清(2017)。高齡友善休閒旅遊推動之探討。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5(1),23-34。
劉念琪(2003)。組織內智慧資本創造之理論探討。中國行政評論,12(2),117-136。
劉金昌(2007)。自費老人住宅空間規劃案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劉家勇(2015)。社區獨居老人社會照顧模式之研究:以台灣及日本在宅服務方案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5(2),49-99。
劉麗娟(2014)。台灣建立健康及高齡友善城市之歷程、評量系統與未來趨勢。城市學學刊,5(1),87-114。
劉麗惠(2017)。跨界合作時代來臨形塑全新商業模式:「共創價值」贏的關鍵點。貿易雜誌電子報【總論篇】,312,13-16。取自https://www.ieatpe.org.tw/magazine/ebook312/epaper.htm。
歐素華(2019)。精準分眾以創新:由使用者行為引導媒體服務設計。中山管理評論,27(1),11-56。
潘孟安等(2019)。2019創新城市的全人照顧政策規劃-荷蘭德國參訪計畫。屏東縣政府公務出國報告(出國類別:參訪),未出版。
潘怡如、李明濱(2004)。同理心的心身醫學觀。北市醫學雜誌,1(4),385-392。
潘冠志(2010)。社區支持老人在地老化之研究。國立宜蘭大學建築與永續規劃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宜蘭縣。
蔡妍妮(2017)。生活型態與學習動機對終身學習之研究—以中高齡者為例。華醫學報,47,123-149。
蔡妍妮(2017)。延長退休年齡的中高齡者對生活期望與轉化學習之調查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5(1),71-82。
蔡佳明、鄒欣樺(2018)。活化閒置校舍作為高齡長照據點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編號:PG10703-0002),未出版。
蔡宗益、李荔芳、林庭光、蕭伊祐(2019)。簡述臺灣長期照護現況與挑戰。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會雜誌,14(1),44-50。
蔡明忠(2019)。台灣高端銀髮住宅之需求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芳文(2013)。多層級連續性的長期照顧服務體系經驗分享。社區發展季刊,141,223-229。
蔡政安、程雨萍(2019)。探索大稻埕社區之實虛整合創新商業模式。電子商務學報,21(1),121-146。
蔡淑瑩、尤品雅(2017)。高齡失智者友善社區環境設計要素—以臺北市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58,143-154。
蔡雅芳(2016)。應用社會企業概念創造社區老人預防照護價值。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期末報告(編號:MOST 104-2410-H-040-011-),未出版。
衛生福利部(2016)。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 (106~115年)核定本。政府網站資料,未出版。取自https://1966.gov.tw/LTC/cp-4001-42414-201.html。
鄧景宜、盧建達(2005)。應用聯合分析研究影響美容保養產品選購之因子與相對重要性。創新與創業、公司治理、服務行銷管理。2005第九屆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東吳大學城中校區。
鄭元良、吳可久(2018)。因應高齡低視能者之室內環境設計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未出版。取自https://www.abri.gov.tw/tw/research/show/2803/p/print。
鄭夙芬(2005)。焦點團體研究法的理論與應用。選舉研究,12(1),211-239。
鄭惠之(2014)。跨越公益與營利創造社會價值。會計研究月刊,348,15。
鄭舜平、石崇良、李中月(2019)。日本九州復健醫療照護體制參訪。衛生福利部出國參訪報告(編號:C10802152),未出版。
鄭運達(2018)。大型高齡者照顧設施實施「在地老化」之探討-以「S」安養中心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澳門新聞通訊社(2019)。社會價值重於經濟價值。澳門月刊,273,57。
盧麗淑、何于凡(2015)。樂齡族生態旅遊體驗行為與情感之研究—互動科技導入之前置需求調查。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3(2),223-234。
謝聖哲(2018)。從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到巷弄長照站:挑戰與困境。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8(1),1-34。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例。弘光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鍾健平、董子綸、朱延智(2014)。茶葉博碩士論文內容分析。明道學術論壇,9(1),19-38。
鍾懿萍、柯清華(2012)。高齡者生活型態與居住環境需求分析—以原臺南市為例。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1(1),18-29。
簡君芳(2008)。從經營管理觀點檢討高齡者住宅政策與相關法令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簡翠薇、劉桂芬、林慧珍、林文絹、林季宜、陳妙言(2014)。「紮根、困頓、成長」—新手護生的臨床實習經驗。健康科技期刊,2(1),1-19。
簡鴻儒(2016)。從「在地老化」趨勢探討「銀髮族養生園區」之規劃需求。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4(4),447-455。
簡鴻儒、張筱青、吳禹瑩、盧親滿、武怡萱、林眉伶、彭梓晴(2010年4月)。降低老人居住空間壓力—以在地老化住宅為例。2010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國際研討會(頁429-434),南投縣南開科技大學。
顏世禮、林錫勳(2017)高齡者之居家及社區式智慧環境科技發展調查及未來需求推估成果報告書。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編號:106301070000G0012),未出版。
顏童文、郭乃禎(2012)。高齡者休閒教育模式之研究。嘉南學報(人文類),38,629-646。
顏慶全、鍾朱炎(2001)。不同體能高齡者的生活空間需求研究。設計學報,6(1),85-98。
顏麗蘋(2012)。都會高齡化社區之友善服務計畫—以台北市青田社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魏米秀、洪文綺(2010)。都市與偏遠社區成人的健康資訊尋求經驗:焦點團體訪談結果。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4,93-114。
魏惠娟、梁明皓(2016)。高齡教育教師人力資源發展:成人教育學理論應用的觀點。社會科學學報,24,65-84。
關華山(2017)。療癒性環境應用於高齡社會之評估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未出版。取自https://www.abri.gov.tw/tw/research/show/2673/p/print。
鵬杜、慶芳李、周信輝、方世杰(2017)。「(創)串新」的服務模式:以價值共創觀點探索尚品宅配的服務流程與本質。管理學報,34(3),401-430。
蘇倚萱、劉玟杏、江潤華、許定洋、梁又文(2019)。單身獨居女性對於綠色生活產品之使用者經驗設計研究。工業設計,139,66-71。
蘇麗瓊、黃雅鈴(2005)。老人福利政策再出發-推動在地老化政策。社區發展期刊,110,5-13。
饒育禎(2007)。都會區老人對老人集合住宅居住意願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顧敏(2008)。圖書館大趨勢—未來50年圖書館的社會價值及其發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19,4-9。
龔玉齡(2010)。臺南市社區老人對於集合住宅照顧模式與社會參與之研究。嘉南藥理大學生活應用與保健系校內計畫(編號:CN9940),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