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方佳蓮 Fang, Chia-Lien |
|---|---|
| 論文名稱: |
論會計師執行財務報表簽證對第三人之民事責任 A study of CPA's civil liability to the third party for financial statement attestation |
| 指導教授: |
郭麗珍
Kuo, Li-J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1 |
| 中文關鍵詞: | 會計師 、簽證 、審計失敗 、民事責任 、財務報表 、第三人 |
| 外文關鍵詞: | CPA, attestation, audit failure, civil liability, financial statements, third parti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0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會計師蒐集證據僅係供其作成財務報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允當表達之結論,以簽發適當之查核或核閱報告所用;會計師負有妥善規劃並執行查核或核閱工作,以對財務報表有無因錯誤或舞弊所造成之重大不實表達,獲取合理確信之責任。此種合理但非絕對之確信表示會計師並非保證財務報表必定正確無訛。
專業人士固於執業過程對其客戶負有合理注意之義務,而會計師執行業務時,因過失或違背契約所定應提供之服務或未克盡專業應有之注意義務,即須對其客戶負賠償之責,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須對於客戶以外之第三人負責。雖然第三人得向會計師提起訴訟之要件因各國而有差異,然而,大多數學說或實務見解仍然認為會計師對於其已預知將信賴其簽證報告的某限定範圍內之第三人,負有注意義務。
本文之目的一方面介紹美國法、德國法與中國大陸關於會計師對第三人所負民事責任之相關規範,另一方面則討論我國民法、會計師法與證券交易法等現行規範與未來在法律適用上可能面臨之問題。此外,本文亦將就我國司法實務對於會計師專業注意義務標準、過失之判斷、第三人之範圍、因果關係及損害賠償數額等概念之闡釋與主張,詳加分析並探討之。最後,本文則就會計師應如何對第三人負擔賠償責任提出主張,以期能對會計師管理規範與會計師在經濟活動中所扮演之專業角色,提供嶄新的思考方向。
The only reason auditors accumulate evidence is to enable them to reach conclusions about whether financial statements are fairly stated in all material respects and to issue an appropriate audit/review report. The auditor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plan and perform the audit/review to obtain reasonable assurance about whether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are free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 whether caused by error or fraud. The concept of reasonable, but not absolute, assurance indicates that the auditor is not an insurer or guarantor of the correctness of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Professionals have always had a duty to provide a reasonable level of care while performing work for those they serve. Audit professionals are liable to their clients for negligence and/or breach of contract should they fail to provide the services or not exercise due care in their performance. Auditors may also be held liable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to parties other than their clients. Although the criteria for legal actions against auditors by third parties vary by country, the most common view is that the auditor owes a duty of care to third parties who are part of a limited group of persons whose reliance is 「forseen」 by the auditor.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troduce regulations of CPA's civil liability to third parties under the US law, the Germany law, and the PRC law, to discuss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in Taiwan such as the Civil Code, the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Act and the Secuties and Exchange Act, and to explore what problems we are likely to face in the future. In addition,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and review the judicial verdict grounds for the due care of CPA, negligence, the third party, cause & effect, and awards to plaintiffs. Finally, this study will make a clearer explanation on CPA's civil liability to third parties, attempting to offer some new thoughts on the regulation of CPA and its role in the economic sphere.
中文資料(依作者中文姓氏筆劃及年代順序排列)
書籍
1. 王志誠、邵慶平、洪秀芬、陳俊仁,實用證券交易法,初版,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11年3月。
2.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初版,作者自版,臺北市,2005年1月。
3. 吳光明,證券投資損害民事訴權之探討,企業與金融法制─余雪明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初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2009年1月。
4. 吳琮璠,審計學─新觀念與本土化,次版,作者自版,臺北市,2001年7月。
5. 李宗黎、林蕙真,審計新論,第5版,證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06年8月。
6. 林文裡,資訊公開不實所致損害金額的計算方法,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初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2005年8月。
7. 姚志明,證券交易法導讀,初版,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08年9月。
8. 姚志明,侵權行為法,第2版,作者自版,臺北市,2011年1月。
9. 姜志俊等十一人合著,消費者保護法解析,初版,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臺北市, 2007年8月。
10. 陳春山,不實財務報告之民事責任法律適用爭議,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初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2005年8月。
11. 陳家彬、廖大穎、蘇顯藤、何曜琛、陳怡成、洪秀芬、劉至剛、王富哲,財經犯罪與證券交易法理論‧實務,初版,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09年6月。
12. 曾宛如,有關不實財報會計師民事責任之探討,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初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2005年8月。
13. 曾宛如,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二),初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 2008年1月。
14. 馮震宇、謝穎青、姜志俊、姜炳俊,消費者保護法解讀,第3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2005年5月。
15. 黃銘傑,從公司監控之觀點論會計師民事責任制度改革之方向與作法,公開發行公司法制與公司監控─法律與經濟之交錯,初版,作者自版,臺北市,2001年11月。
16. 廖大穎、陳啟垂,論不實企業資訊之損害賠償與因果關係的舉證責任分配─評述「詐欺市場理論」在實務上的適用,企業與金融法制─余雪明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初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2009年1月。
17. 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增訂5版,作者自版,臺北市,2007年2月。
18. 蔡信夫、馮拙人,審計學概念和應用(上冊),第4版,蔡信夫自版,臺北市,2005年8月。
19. 蔡信夫、馮拙人,審計學概念和應用(下冊),第4版,蔡信夫自版,臺北市,2006年2月。
20. 鄭丁旺,中級會計學(上冊),第9版,作者自版, 臺北市,2007年8月。
21. 鄭丁旺,中級會計學(上冊),第10版,作者自版,臺北市,2009年9月。
22. 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初版,作者自版,臺北市,2006年2月。
期刊論文
1. 王志誠,發行市場證券詐欺規範之解釋及適用,律師雜誌,第297期,2004年6月。
2. 王志誠,公開說明書不實記載之民事責任,政大法學評論,第82期,2004年12月。
3. 王志誠,財務報告不實之民事責任,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期,2005年6月。
4. 王澤鑑,特殊侵權行為(二)共同侵權行為(上),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9期,2004年6月。
5. 王澤鑑,特殊侵權行為(二)共同侵權行為(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0期,2004年7月。
6. 朱應舞,任重道遠的美國企業革新法案,會計研究月刊,第202期,2002年9月。
7. 朱應舞,追蹤「沙氏法案」最新脈動,會計研究月刊,第209期,2003年4月。
8. 杜榮瑞、林孝倫,審計品質知多少,會計研究月刊,第261期,2007年8月。
9. 周志誠,海峽兩岸會計師法律責任的比較,會計師會訊,第198期,1999年11月。
10. 林仁光,論證券發行人不實揭露資訊之法律責任─兼論證券交易法修正草案第二十條,律師雜誌,第297期,2004年6月。
11. 林仁光,論老股承銷公開說明書不實記載之民事責任是否有證券交易法第三十二條之適用,證券暨期貨管理月刊,第22卷第8期,2004年8月。
12. 林志潔、林孝倫,從力霸案論臺灣會計師簽證財報不實之法律責任:一個實證的分析,臺大法學論叢,第39卷第3期,2010年9月。
13. 邵慶平,證券訴訟上「交易因果關係」與「損害因果關係」之認定─評析高雄地院91年重訴字第447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期,2006年2月。
14. 姜世明,德國會計師之第三人責任之研究(上),司法週刊,第994期,2000年8月。
15. 姜世明,德國會計師之第三人責任之研究(下),司法週刊,第995期,2000年8月。
16. 范曉玲、王元勛,過失所致之純粹經濟上損失(下)-從律師、會計師責任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27期,1997年8月。
17. 馬秀如,會計師的最低酬金標準─價格機能無法充分運作同業評鑑區分品質高下,會計研究月刊,第211期,2000年6月。
18. 馬秀如,會計師揭發舞弊之責任,會計研究月刊,第253期,2006年12月。
19. 馬秀如,會計師之查核報告─力霸,會計研究月刊,第261期,2007年8月。
20. 馬秀如、侯宜廷,受查者舞弊與審計失敗─力霸案之省思,會計研究月刊,第261期,2007年8月。
21. 張心悌,證券詐欺之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板橋地方法院96年金字第2號民事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1期,2007年12月。
22. 張炳坤,公開說明書虛偽隱匿之民事責任,金管法令月刊,第5期,2004年12月。
23. 張炳坤,公開說明書虛偽隱匿之民事責任,金管法令月刊,第6期,2005年1月。
24. 莊永丞,論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證券詐欺損害賠償責任之因果關係,中原財經法學,第8期,2002年6月。
25. 莊永丞,論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證券詐欺損害估算方法之省思,臺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2期,2005年3月。
26. 陳文智,論會計師之注意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27期,2005年12月。
27. 陳錦隆,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之民事責任(上),會計研究月刊,第171期,2000年2月。
28. 陳錦隆,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之民事責任(中),會計研究月刊,第172期,2000年3月。
29. 陳錦隆,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之民事責任(下),會計研究月刊,第173期,2000年4月。
30. 陳聰富,論違反保護他人法律之侵權行為,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0期,2002年1月。
31. 彭真明,論註冊會計師不實財務報告的民事責任,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3期,2006年9月。
32. 曾宛如,論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之民事責任─以主觀要件與信賴為核心,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5期,2004年9月。
33. 曾宛如,造具財務報表之規定是否為「保護他人之法律」─最高法院九八台上一三三三,台灣法學雜誌,第155期,2010年7月。
34. 黃鈵淳,從順大裕案談證券投資人之保護─以會計師查核(核閱)財務報告之賠償責任為核心,律師雜誌,第297期,2004年6月。
35. 黃銘傑,從安隆(Enron)案看我國會計師民事責任之現狀,月旦法學雜誌,第85期,2002年6月。
36. 葉新民,論資本市場上因不實資訊而致投資人損害的賠償方法─以德國法為中心,中原財經法學,第23期,2009年12月。
37. 廖大穎,論企業揭露不實資訊與損害賠償之因果關係─兼評台北地方法院八十七年度重訴字第一三四七號民事判決的認定基礎,月旦法學雜誌,第153期,2008年2月。
38. 廖玉惠,小心,有地雷!,會計研究月刊,第257期,2007年4月。
39. 廖玉惠,會計師懲處輕重應建立相關機制,會計研究月刊,第257期,2007年4月。
40. 廖柏蒼、王姿婷、謝佩蓉,債務清理法草案對會計師之衝擊─以力霸案中會計師之法律責任為例,會計研究月刊,第260期,2007年7月。
41. 劉連煜,財報不實之損害賠償責任:法制史上蜥蜴的復活?─證券交易法新增訂第20條之1的評論,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1期,2006年7月。
42. 鄭惠之,財務報表的審計責任,會計研究月刊,第220期,2004年3月。
43. 鄭惠之,專業的責任與堅持,會計研究月刊,第261期,2007年8月。
44. 薛富井、林千惠,美國2002年沙氏法案(Sarbanes-Oxley Act)對會計師事務所與發行公司影響之探討,會計研究月刊,第209期,2003年4月。
學位論文
1. 何淑賢,經濟犯罪下會計師刑事責任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2. 吳怡箴,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之相關規範與改革,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3. 林麗琦,財務報表不實的刑事責任及防制對策之探討-以美國恩龍案及世界通訊案為借鏡,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4. 翁國超,中國註冊會計師財務報表簽證之法律責任,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5. 陳哲斐,會計師財務簽證民事責任之研究,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6. 湯治亞,會計師對財務報表不實的法律責任,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法律專業組碩士論文,2005年7月。
7. 馮昌國,公開發行公司財務報表參與者民事責任之研究-以會計人員、會計師及董事責任為核心,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8. 黃柄勳,會計師執行財務報表查核對利害關係人所負民事責任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會計與財稅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9. 黃婷鈺,從證交法第二十條之一論發行人及其負責人、會計人員及會計師之民事責任,政治大學法律系學士後法學組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1月。
10. 黃曉芬,從公司治理論會計師之角色定位與規範,臺北大學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5月。
11. 廖庭璉,論財報不實之會計師民事責任,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月。
12. 趙冠瑋,從新公司治理看財務報表舞弊之研究-股東會召集程序及決意之新思維,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13. 賴冠仲,會計師執行財務報表簽證對第三人民事責任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年7月。
14. 賴衍輔,資本市場中的資訊不對稱-從財務資訊不實的外部監控與刑事責任談起-,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5月。
15. 謝佩君,交叉持股運作下論股份有限公司之內部監控與會計師簽證之民事責任,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公報
1.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1號「財務會計觀念架構及財務報表之編製」,第5次修訂版,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臺北市,2006年7月20日。
2.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審計準則委員會,審計準則公報第1號「一般公認審計準則總綱」,第4次修訂版,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臺北市,2000年1月25日。
3.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審計準則委員會,審計準則公報第4號「查核之證據」,第1次修訂版,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臺北市,1985年12月31日。
4.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審計準則委員會,審計準則公報第24號「重大性與查核風險」,初版,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臺北市,1993年4月13日。
5.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審計準則委員會,審計準則公報第26號「審計抽樣」,初版,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臺北市,1994年6月30日。
6.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審計準則委員會,審計準則公報第27號「審計委任書」,第1次修訂版,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臺北市,2000年2月22日。
7.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審計準則委員會,審計準則公報第28號「特殊目的查核報告」,第1次修訂版,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臺北市,1999年12月21日。
8.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審計準則委員會,審計準則公報第32號「內部控制之考量」,初版,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臺北市,1998年12月22日。
9.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審計準則委員會,審計準則公報第33號「財務報表查核報告」,第1次修訂版,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臺北市,1999年12月21日。
10.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審計準則委員會,審計準則公報第34號「財務資訊協議程序之執行」,初版,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臺北市,1999年8月24日。
11.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審計準則委員會,審計準則公報第36號「財務報表之核閱」,初版,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臺北市,2001年11月27日。
12.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審計準則委員會,審計準則公報第43號「查核財務報表對舞弊之考量」,初版,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臺北市,2006年9月1日。
網路資料
1. 中華民國會計師公會四公會聯合網站 http://www.roccpa.org.tw/page.aspx?no=128。
2. 中華民國銀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網站 http://www.ba.org.tw/index.aspx。
3. 公開資訊觀測站 http://newmops.tse.com.tw/。
4.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 http://n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5. 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站 http://law.moj.gov.tw/。
6.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網站 http://www.ardf.org.tw/。
7. 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網站 http://www.sfipc.org.tw/。
8. 經濟部全國商工行政服務入口網http://gcis.nat.gov.tw/index.jsp。
9. 經濟部商工行政法規檢索系統http://gcis.nat.gov.tw/elaw/query/index.htm。
10. 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http://www.twse.com.tw/ch/index.php。
外文資料(依作者英文姓氏第一個字母及年代順序排列)
書籍
1. Alvin A. Arens, James K. Loebbecke, 「Auditing – An Integrated Apporoach」,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8th ed., 2000.
2. Donald E. Kieso, Jerry J. Weygandt, Terry D. Warfield, 「Intermediate Accounting」, John Wiely & Sons, Inc., 10th ed., 2001.
司法實務
1. Ultramares Corp. v. Touche, 255 N. Y. 170(1931).
2. Escott v. Barchris Construction Corp., 283 F. Supp. 643(1968).
3. Rusch Factors, Inc. v. Levin, 284 F. Supp. 85(1968).
4. Hochfelder v. Ernst & Ernst, 503 F.2d 1100(1974).
5. Ernst & Ernst v. Hochfelder, 425 U.S. 185(1976).
6. SEC v. Arthur Young & Co., 590 F. 2d 785(1979).
7. Citizens State Bank v. Timm. Schmidt & Co., 113 Wis. 2d 376(1983).
8. H. Rosenblum, Inc. v. Adler, 93 N.J. 324(1983).
9. In re Hawaii Co., 567 F. Supp. 609(1983).
10. Credit Alliance Corporation v. Arthur Andersen & Co., 65 N.Y.2d 536(1985).
11. Basic Inc. v. Max L. Levinson, 485 U.S. 224(1988).
12. Mishkin v. Peat, Marwick, Mitchell & Co., 744 F. Supp. 531, 538(S. D. N. Y. 1990).
13. Bily v. Arthur Young & Co., 3 Cal. 4th 370(1992).
14. Monroe v. Hughes, 31 F. 3d 772, 774(9th Cir. 1994).
15. Bankruptcy Servs. v. Ernst & Young, Ernst & Young, LLP. (In re CBI Holding Co. ), 247 B.R. 341(Bankr. S.D.N.Y. 2000).
16. In Re WorldCom, Inc. Sec. Litig., 352 F. Supp. 2d 472(S. D. N. Y. 2005).
網路資料
1. American Institute of CPAs http://www.aicpa.org/Pages/Default.aspx .
2.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http://aaahq.org/ .
3. LexisNexis® Academic & Library Solutions http://www.lexisnexis.com.ezproxy.lib.ncku.edu.tw:2048/ap/academic/ .
4.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http://www.sec.gov/ .
校內:立即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