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嘉玲 Chang, Chia-Ling |
|---|---|
| 論文名稱: |
以Spacemate diagram探討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與建築類型的對應關係──以竹北(含斗崙地區)都市計畫住宅區為例 Reading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s of Zoning and Architectural Types by Spacemate Diagram: A case study of Residential Zones in the Zhubei (including Doulun) Town Plan |
| 指導教授: |
陳志宏
Chen, Chih-H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 畢業學年度: | 11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8 |
| 中文關鍵詞: |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 、建築類型學 、都市形態學 、Spacemate diagram 、竹北(含斗崙地區)都市計畫 |
| 外文關鍵詞: | Zoning, Architectural Typology, Urban Morphology, Spacemate diagram, Zhubei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2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都市的整體性與多樣性為個別的建築物及其附屬開放空間在法令規範及社經條件中形塑而來,而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不僅是旨揭法令規範之一,更是都市計畫實施的重要關鍵。依據容納人口所推估並制定不同程度的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即是都市計畫控管發展密度與強度、維持公共設施容受力之主要方式。然而,鑑於過往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對整體容積及其累加現象缺乏具體引導與控管,可能會導致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對旨揭發展密度與強度之規劃原意難以落實,或使限制發展權的合理性遭受質疑。爰此,理解不同程度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下之現象並探討其可能成因,對往後計畫變更或法令修訂有重要意義。又考量將多樣的建築物類型化有助於探討複雜的都市議題,因此本研究以建築類型學為理論基礎,自適用《都市計畫法臺灣省施行細則》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之地區中,選定具代表性之竹北(含斗崙地區)都市計畫住宅區為案例地區,並應用Spacemate diagram觀察不同程度管制的住宅區之間,其建築類型、強度及密度等資訊有何現象,以從中歸納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與建築類型之對應關係。
研究發現,不同程度管制及不同區位的細部計畫住宅區,其與各建築類型之間的對應關係並不明顯。此外,不論何種管制及區位之住宅區,其樣本呈現之建築類型、強度及密度皆具有某種特定規律:設計建蔽率及設計容積率之相關性幾乎僅止於4層以下之建築類型,且一旦設計容積率大於法定上限,其建築類型及其強度則易有「越級、跳躍」的現象,且高層建築類型的開放空間比例更不符建築技術規則之規範。綜上所述,顯示現行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對都市發展強度及密度之控管能力有限,而其規律可能與免計容積、容積獎勵及容積移轉缺乏總量管制有關。進而導致原先採低密度、低建蔽率規劃之住宅區較高密度、高建蔽率之住宅區有數量更多、類型更多元的高層建築類型。爰此,本文建議未來細部計畫檢討變更及相關法令修訂時,可依細部計畫土地使用分區針對5層以上建築類型及16層以上高層建築類型進一步討論管制內容,配合各項容積制度之檢討,以使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發揮效果、降低公共設施負擔,進而提高都市環境品質。
To control the residential density and the development intensity of a city and maintain the capacity of facilities, restricting and subdividing different levels (GSI & FSI) of zoning based on population estimating is the primary work for zoning.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phenomena under varying levels of zon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uture planning. Considering that a city is a sum of individual buildings and open spaces, architectural typology may simplify the variety of buildings while discussing complex urban issues. Thus, this research selects Zhubei (including the Doulun area), a representative urban planning area from the areas subject to the "Taiwan Province's Enforcement Rules of Urban Planning Law", as the study area, and based on architectural typology by applying the Spacemate diagram to analyze the information within building licenses and observe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al types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zoning.
The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study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division residential zones, locations, and various architectural types could be more precise. In addition, regardless of the subdivision of zonings and the location, the samples of architectural types presented in the Spacemat diagram all have specific rules,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lack of overall floor space volume by exemptions, incentives, and transfer of floor space. In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urrent zoning needs more ability to control the intensity and density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gulations in different levels of zoning for architectural types with more than five floors and high-rise buildings with more than 16 floors. Furthermore,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e limitations of Spacemate's application in Taiwan.
法律命令
1. 土地法。2022年06月22日。
2. 中央法規標準法。2004年05月19日。
3. 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第382次會議決議。
4. 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第383次會議決議。
5. 台內營字第8872139號函。1999年01月20日。
6. 台內營字第8984958號函。2000年11月18日。
7. 台內營字第9067067號函。2001年11月02日。
8.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2021年10月07日。
9.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2022年12月29日。
10. 建築法。2022年05月11日。
11. 都市計畫法。2021年05月26日。
12. 都市計畫法臺灣省施行細則。2020年03月31日。
13. 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2020年08月18日。
法定計畫
1. 變更竹北都市計畫(文化中心附近地區)細部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案。2002年07月10日。
2. 擴大及變更竹北(斗崙地區)都市計畫。2007年08月28日。
3. 變更竹北(含斗崙地區)都市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案。2005年08月08日。
4. 變更竹北(含斗崙地區)都市計畫(第四次通盤檢討)(含計畫圖重製)案(第一階段)案。2015年10月06日。
5. 變更竹北(含斗崙地區)都市計畫(第四次通盤檢討)(含計畫圖重製)案(第一階段)案公告。2015年10月06日。
6. 變更竹北(含斗崙地區)都市計畫(第四次通盤檢討)(含計畫圖重製)案(第二階段)案公告。2018年08月20日。
7. 變更竹北(含斗崙地區)都市計畫(整併舊市區附近地區)細部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專案通盤檢討)案。2019年12月24日。
8. 變更竹北(含斗崙地區)都市計畫(整併舊市區附近地區)細部計畫(第一階段)案。2016年08月17日。
9. 變更竹北(含斗崙地區)都市計畫(整併舊市區附近地區)細部計畫(第二階段)案。2018年08月20日。
10. 變更竹北(含斗崙地區)都市計畫(整併體育公園附近地區)細部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專案通盤檢討)案。2020年03月03日。
11. 變更竹北(含斗崙地區)都市計畫(整併體育公園附近地區)細部計畫(第一階段)案。2016年05月05日。
12. 變更竹北(含斗崙地區)都市計畫(整併體育園區附近地區)細部計畫(體育園區用地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案。2022年06月24日。
13. 變更竹北(縣治附近地區)細部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專案通盤檢討)案。2019年12月24日。
14. 變更竹北(縣治附近地區)細部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專案通盤檢討)案公告。2019年12月24日。
15. 變更竹北(縣治附近地區)細部計畫(修訂第二種商業區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案公告。2021年01月14日。
16. 變更竹北(縣治附近地區)細部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案。2002年09月19日。
17. 變更竹北(縣治附近地區)細部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含重製)(第一階段)案。2015年10月26日。
書籍、技術報告或期刊論文
1. Bailey, K. D. (1994). Typologies and Taxonomies: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Sage.
2. Berghauser Pont, M., & Haupt, P. (2004). Spacemate : the spatial logic of urban density. Delft : Delft University Press.
3. Berghauser Pont, M., & Haupt, P. (2005). The Spacemate: Density and the Typomorphology of the Urban Fabric. Nordisk Arkitekturforskning, 4, 55-68.
4. Berghauser Pont, M., & Haupt, P. (2010). Spacematrix: space, density and urban form. NaiPublishers.
5. Berghauser Pont, M. (2018).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Urban Form. In: Oliveira, V. (Eds.), Teaching Urban Morphology (pp. 101-119). Springer.
6. Cataldi, G., (2018).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Urban Morphology: The Type-Morphological Theory. In: Oliveira, V. (Eds.), Teaching Urban Morphology (pp. 65-78). Springer.
7. Cataldi, G., Maffei, G. L., & Vaccro, P. (2002). Saverio Muratori and the Italian school of planning typology. Urban Morphology, 6(1), 3-14.
8. Conzen, M. R. G. (1960). Alnwick, Northumberland: A Study in Town-Plan Analysis. Transactions and Papers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7, iii–122
9. Johnston, R. J. (2000). In Johnston, R.J., Gregory, D., Pratt, G. and Watts, M. (Eds)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Blackwell, Oxford (4th edition) p. 526
10. Krier, R. (1979). Urban Sapce. Acedimy Editions.
11. Kropf , K. (1996).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zoning in France: Typology, historical character and development control.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4(6), 717-737.
12. Kropf, K. (1998). Typological Zoning. In: Petruccioli, A. (Eds), Typological Process and Design The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27-140.
13. Kropf, K. (2009). Aspects of urban form. Urban Morphology, 13 (2), 105-20
14. Kropf, K. (2014). Ambiguity in the definition of built form. Urban Morphology, 18(1), 41-57.
15. Kropf, K. (2017). The Handbook of Urban Morphology.Wiley.
16. Moudon, A. Z. (1997). Urban morphology a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Urban Morphology, 1, 3-10.
17. Mumford, L. (1937). “What is a City?” Architectural Record. In: LeGates, R., Stout, F. (Eds.) The City Reader (5th Edition) (pp.28 - 32). Routledge.
18. Noble, J. (2000). The Architectural Typology of Antoine Chrysostome Quatremere de Quincy (1755-1849). Edinburgh Architecture Research, 27, 145-159.
19. Oliveira, V. (2013). Morpho: a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urban form. Urban Morphology, 17(1), 21-33.
20. Oliveira, V. (Eds.). (2018). Teaching Urban Morphology. Springer.
21. Panerai, P., Castex, J., and Depaule, J. (2004). Urban forms : death and life of the urban block. Oxford ; Boston : Architectural Press.
22. Psarra, S., Kostourou, F., & Krenz, K. (2018). A Bisociative Approach to Design: Integrating Space Syntax into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Oliveira, V. (Eds.), Teaching Urban Morphology (pp. 221-242). Springer.
23. Raith, E. (2000). Stadtmorphologie: Annäherungen, Umsetzungen, Aussichten. Springer.
24. Rossi, A. (1966). L'architettura della città. Padova: Marsilio.
25. Steadman, P. (2013). Density and Built Form: Integrating ‘Spacemate’ with the Work of Martin and March.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41(2), 341-358.
26. Talen, E. (1996a). After the plans: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implementation success of plans.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16, 79-91.
27. Talen, E. (1996b). Do Plans Get Implemented: A Review of Evaluation in Planning.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10(3), 248-259
28. van Nes, A., Berghauser Pont, M., & Mashhoodi, B. (2012). Combination of Space syntax with spacematrix and the mixed use index: The Rotterdam South test case. Anesthesiology.
29. Whitehand, J. W. R. (2022). An Italian focus and beyond. Urban Morphology, 6(2).
30. Ye, Y., & van Nes, A. (2014a). Quantitative tools in urban morphology: Combining space syntax, spacematrix and mixed-use index in a GIS framework. Urban Morphology, 18, 97-118
31. Ye, Y., & van Nes, A. (2014b). The spatial faws of new towns: Morphological. A|Z ITU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11(2), 191-208.
32. 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2007)。台灣都市計畫述要。內政部。
33. 王明蘅(1996)。類型設定:一種住宅設計方法。住宅學報,4,31-49。
34. 王俊雄、徐明松(2008)。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木馬文化。
35. 王韡儒(2006)。民居類型之屬類分析--以臺閩三合院為例。建築學報,55,51-68。
36. 王韡儒、王明蘅(2008)。類型基因譜:關於民居類型演化的方法性試探。建築學報,66,79-96。
37. 朱政德(2011)。都市型集合住宅之住戶平面計畫的供給特性:以台北市集合住宅為例。建築學報,77,19-43。
38. 吳明隆、涂金堂(2014)。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
39. 呂宗盈、林建元(2002)。由制度面探討台灣土地使用管理制度變遷之研究。建築與規劃學報,3(2),136-158。
40. 李得全、謝一鋒(2019)。臺灣都市計畫實施的問題與對策。都市與計劃,46(2),119-146。
41. 汪丽君(2005)。建筑类型学。天津大學出版社。
42. 周志龍(2004)。台灣新都市主義與都市規劃之挑戰。都市與計劃,31(3),195-213。
43. 周志龍(2019)。臺灣都市計畫制度及其實踐挑戰特刊序:後工業化台灣都市計畫制度的再結構-都市計畫法制及其挑戰。都市與計劃,46(2),87-100。
44. 林元興(主持)(2003)。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彈性管制策略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1009200545)。
45. 林君安(2015)。試論台北步登公寓-現代住宅在地化過程中的公部門角色。建築學報,94,107-128。
46. 陈锦棠、姚圣、田银生(2017)。形态类型学理论以及本土化的探明。国际城市规划,32(2),57-64。
47. 施鴻志、邱景升(1989)。建築容積管制的實施與制定。都市與計劃,16,83-96。
48. 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編(2021)。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國家發展委員會。
49. 張秀慈(2018)。以路徑依賴理論探討臺灣容積管制政策變遷-以建築基地綜合設計鼓勵辦法為例。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期末報告(編號:MOST1072410H006087。科技部。
50. 張景森(1993)。臺灣的都市計畫(1985-1988)。業強出版社。
51. 張震鐘、鄭詩音、彭賢治(2011)。大溪和平路老街傳統街屋立面分析。中華建築技術學刊,8(1),69-78。
52. 教育部(2021)。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
53. 許廷伃(2016)。都市計畫地區建築基地總樓地板面積與法定基準容積之落差探討:以新北市永和都市計畫區為例。科技部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104-2815-C-006-046-H)。
54. 陳伯沖(1997)。建築形式論-邁向圖像思維。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5. 陳奉瑤(2003)。可更新土地開發價值之研究。台灣土地研究,6(1),1-16。
56. 陳泓文(2002)。全面實施容積管制效應之研究。德霖學報(理工類),16,264-274。
57. 陳湘琴(2011)。都市建設與住宅計畫小組(UHDC)和聯合國顧問團研議台灣「都市計畫法」之歷史研究。環境與藝術學刊,9,47-67。
58. 陳聰亨(2011)。好宅─看懂集合住宅規劃設計法令。詹式書局。
59. 彭建文,、溫國弘(2014)。容積獎勵上限管制對房市的可能影響,2014年台灣地區房地產年鑑。政治大學商學院信義不動產研究發展中心,528-546。
60. 黃武達(2000)。日治時代(1895-1945)臺灣都市計畫歷程之建構。都市史研究室。
61. 黃南淵、何芳子(1988)。台北市實施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之檢討一對策及其影響。都市與計劃,15,107-142
62. 黃崑山(2006)。由開發管制理念探討台灣都市設計之定位與功能。都市與計劃,33(1),31-49。
63. 新竹縣竹北市公所(2019)。新修竹北市志。新竹縣竹北市公所。
64. 楊世瑩(2005)。SPSS統計分析實務。旗標出版。
65. 楊家榕(2018)。台灣新市區都市形態現象之探討-以公辦市地重劃住宅區為例。科技部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106-2813-C-006-046-H)。
66. 鄒克萬、施鴻志、吳彩珠(1990)。都市化地區適當容積分佈方法之探討。都市與計劃,17,37-54。
67. 蒋正良(2015)。意大利学派城市形态学的先驱穆拉托里。国际城市规划,30(4),72-78。
68. 賴宗裕(2014)。我國合理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與使用管理制度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案。
69. 錢志純(1983)。理則學。輔仁大學出版社。
學位論文或研討會論文
1. Berghauser Pont, M. & Marcus, L. H. (2015). Connectivity, density and built form: integrating ´Spacemate´ with space syntax. ISUF 2015 XX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nference: City as organism. New visions for urban life.
2. Berghauser Pont, M., & Haupt, P. (2009). Space, Density and Urban Form(Doctoral Thesis). TU Delft.
3. Curdes, G. (1995). The Morphology of the City and the role of the public space.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Umbrella Symposium RWTH Aachen -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ifa.
4. van Nes, Berghauser Pont & Mashhoodi(2012). Combination of Space syntax with spacematrix and the mixed use index: The Rotterdam South test case. Eighth International Space Syntax Symposium, Santiago, PUC.
5. 周禹晴(2018)。台灣增生式集合住宅形態類型學研究-以黃埔新村家戶單元之類型程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6. 廖彣誠(2019)。應用都市型態量化指標探討建成商業場域之構成-以桃園市商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7. 徐學寬(2016)。以形狀文法解析台灣夜市空間結構之類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8. 曾璟樺(2017)。以微觀形態觀點探討台灣港埠城市歷史成層之現象研究─以高雄舊港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9. 李信誼(2017)。從計畫一致性角度探討臺灣土地混合使用現象―以原高雄市商業區、住宅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10. 李宜庭(2018)。以建造行為觀點探討臺灣舊市區建成街廓之分類研究──以臺南市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11. 李柔慧(2020)。容積管制與開發型態的多樣性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12. 林子倫(2017)。都市化地區內工業區使用適應現象之研究─以板橋都市計畫工業區之變相使用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13. 林宛萱(2015)。巨觀形態觀點之台灣都市邊緣帶類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14. 楊家榕(2022)。臺灣現代都市計劃史之歷史研究—以聯合國顧問Alfred Schinz之規劃思想與實踐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15. 王韡儒(2008)。閩臺漢民居類型譜系試探(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16. 范君慈(2008)。以一致性評估觀點探討計畫與現況之落差-以臺南市虎尾寮重劃區住宅區土地使用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17. 蔡佳樺(2015)。戰後台灣都市型態演化現象之研究——以永和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18. 鍾莉葶(2020)。初探都市紋理與熱島局部高溫關係之研究—以原台中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19. 陳彥佑(2015)。基於密度指標的建成環境類型-型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20. 陳鼎融(2019)。以作業研究建構總樓地板面積最大化基地配置先驗模型之研究──以高雄市綜合設計獎勵案件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21. 黃雯棋(2018)。以Spacemate密度指標探討都市商業空間的構成特性(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網路資料
1. Cambridge Dictionary. 取自: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檢索日期:2023年04月08日。
2. Etymonline -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source: https://www.etymonline.com/. 檢索日期:2023年04月24日。
3.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Urban Form, ISUF. 取自:https://www.urbanform.org/glossary.html。檢索日期:2023年04月08日。
4. 內政部雙語詞彙對照表。取自:https://www.cpami.gov.tw/%E9%9B%99%E8%AA%9E%E8%A9%9E%E5%BD%99%E5%B0%8D%E7%85%A7%E8%A1%A8.html。檢索日期:2023年04月24日。
5. 立法院法律系統。取自: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檢索日期:2023年04月24日。
6. 新竹縣政府建築執照存根查詢系統。取自:http://163.29.185.164/bupic/preLoginFormAction.do;jsessionid=230DAA65C7E95105830A4E015D450E85。檢索日期:2023年04月08日。
7. 新竹縣政府都市計畫網-歷年都市計畫公告明細。取自:https://urbanplan.hsinchu.gov.tw/News.aspx?n=868&sms=9141 。檢索日期:2023年04月24日。
8. 新竹縣政府開放資料專區。取自:https://www.hsinchu.gov.tw/OpenDataIndex.aspx?n=902&sms=0。檢索日期:2023年04月08日。
9. 監察院(2010/11/04)。099內正0040糾正案文。取自:https://tinyurl.com/u9bktzp。檢索日期:2023年05月31日。
10. 監察院(2020/01/22)。109內正0005糾正案文。取自:https://tinyurl.com/sdacusl。檢索日期:2023年05月31日。
校內:2028-08-09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