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盈伃
Su, Yin-Yu
論文名稱: 從科技風險論企業社會責任之實踐—以溫室氣體排放議題為例
The Practice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erms of Technology Risk- Take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王毓正
Wang, Yu-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4
中文關鍵詞: 科技風險溫室氣體排放企業社會責任
外文關鍵詞: technology risk,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相關次數: 點閱:102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科技的發展帶來人民生活的便利及進步,除了新興科技所帶來的健康風險疑慮之外,科技發展所伴隨的大量溫室氣體排放,亦使全世界面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問題,進一步則使人類面臨健康風險以及環境風險的威脅。台灣作為溫室氣體排放之大國,縱然非相關國際協議之締約國,仍應對此議題加以重視,致力於溫室氣體減量之目標,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

    在確認溫室氣體排放議題係屬科技風險之一環後,基於國家對於人民生存權及健康權的保護義務,在傳統法學危險防禦之體系下,似乎對於風險預防領域仍有所不足,此時從國際法中所發展出的預防原則具有相當的重要性。然而,國家在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過程中,往往受限於國家資源之不足,以及管制正當性不足之困境。因此,企業做為具有優勢的技術持有者,企業社會責任之提出即有其必要性。

    然而,企業社會責任之實踐除企業自願履行外,仍有賴於國家規劃政策措施加以推動。因此,本文即透過國內外措施之檢視,提供我國未來針對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議題努力及參考的方向。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brings convenience and advance to human life. Although Taiwan hasn’t signed any relate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as one of the major emitters, we should tackle this issue and endeavor to cut down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so a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t is confirmed tha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s one of the technology risk issues, but the system of traditional law study is inadequate to protect citizens’ survival and health rights. Thus,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in the international laws is significant to this issue. However, the authority is more often than not limited by insufficient resources and illegitimacy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gulating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ring up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akes enterprise with advanced technology responsible for it.

    Nevertheless, the practic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an’t be solely relied on the voluntary enterprise; it must be done by national policy and measures.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provide suggestion in terms of greenhouse gases mitigation by inspecting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measures.

    第一章 緒論 4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4 第一項 研究動機 4 第二項 問題意識 8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5 第一項 研究範圍 15 第二項 研究方法 17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7 第五節 研究目的 19 第二章 溫室氣體排放與科技風險之關聯 21 第一節 溫室氣體概述與其排放所生之危害疑慮 21 第一項 溫室氣體的定義與特性 21 第二項 溫室氣體排放的危害疑慮 25 第三項 小結 31 第二節 風險概念之釐清 31 第一項 風險概念之發展 32 第二項 法學領域下之風險概念 33 第三項 風險社會下風險概念之細緻化 37 第四項 小結 42 第三節 溫室氣體排放作為科技風險之適例 43 第一項 區分科技風險的實益 43 第二項 溫室氣體排放議題之爭議 45 第三項 小結 53 第三章 國家面對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議題之難題 55 第一節 科技風險下國家保護義務理論之發展 55 第一項 國家保護義務之傳統概念 56 第二項 國家保護義務之細緻化—禁止保護不足與禁止過度侵害 58 第二節 國家保護義務於科技風險預防適用上之擴張 61 第一項 預防原則之介紹與其於國家保護義務之影響 62 第二項 環境國原則之介紹與其於國家保護義務之影響 66 第三項 小結 72 第三節 國家權力運作在科技風險預防之困境 73 第一項 國家資源有限及專業知識掌握不易 73 第二項 比例原則與風險預防之扞格 74 第四節 國家面對溫室氣體排放議題所採取之因應策略及難題 76 第一項 國家應對溫室氣體排放議題採取風險預防措施 76 第二項 國家於溫室氣體排放議題所採取之因應策略 77 第三項 現有因應策略所面臨之難題 80 第五節 小結 83 第四章 企業社會責任在國家管制溫室氣體排放之實踐 84 第一節 企業社會責任概述 84 第一項 企業社會責任之理論發展與內涵 84 第二項 企業社會責任之國際規範與準則 92 第三項 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自我管制 93 第四項 小結 97 第二節 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國家面對科技風險困境之因應 97 第一項 企業社會責任於科技風險預防之需求 98 第二項 企業社會責任於科技風險預防之法理基礎 101 第三項 小結 108 第三節 實現企業社會責任之類型化嘗試 108 第一項 企業自主型 109 第二項 受國家誘引型 113 第三項 國家參與型 124 第四節 我國面對溫室氣體排放議題可採取之企業社會責任模式 128 第一項 企業自主型模式於溫室氣體排放議題之體現 129 第二項 受國家誘引型模式於溫室氣體排放議題之體現 132 第三項 國家參與型模式於溫室氣體排放議題之體現 140 第五節 小結 1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4 參考文獻 147

    一、中文部分(按姓名筆劃排列)
    (一)專書
    1. Carol & Richard Rawlings,《Law and Administration》,楊偉東、李凌波、石紅心、晏坤 譯,2004年。
    2. 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世界資源研究院,《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企業會計與報告標準(第二版)》,初版,2005年5月。
    3. 李正義,《企業社會責任論》,一版,1990年9月。
    4. 李惠宗,《憲法要義》,六版,2012年9月。
    5.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五版,2012年9月。
    6. 翁望回,《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正當性之研究》,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1986年7月。
    7. 許育典,《憲法》,四版,2010年8月。
    8. 陳慈陽,《環境法總論》,二版,2003年1月。
    9. 陳慈陽,《環境法各論—合作原則之具體化》,初版,2006年10月。
    10.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五版,2005年8月。
    11. 楊谷洋、陳永平、林文源、方俊育,《科技 社會 人:STS跨領域新視界》,國立交通大學,2010年3月。
    12. 葉欣誠,《抗暖化關鍵報告—台灣面對暖化新世界的6大核心關鍵》,初版,2010年5月。
    13. 蔡志方、蔡達智,《汽車科技安全法制》,一版,2010年2月。
    14. 鄭燦堂,《風險管理—理論與實務》,二版,2007年10月。

    (二)期刊論文
    1. Christian Starck,李建良譯,〈基本權利之保護義務〉,《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1997年3月,頁33-64。
    2. 牛惠之,〈補貼與自由貿易—從GATT/WTO之補貼規範論國際環境補貼之現行法律地位〉,《進口救濟法制論叢》,第12期,1998年1月,頁75-120。
    3. 牛惠之,〈預防原則之研究─國際環境法處理欠缺科學根據之環境風險議題之努力與爭議〉,《台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3期,2004年10月,頁1-71。
    4. 牛惠之,〈「科技法律」議題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116期,2005年1月,頁191-207。
    5. 牛惠之,〈「科技法律」與科技「治理」--研究生醫、安全與環境等跨科技法律議題之方法與省思〉,《月旦法學雜誌》,第169期,2009年6月,頁142-155。
    6. 王毓正,〈論國家環境保護任務之私化〉,《月旦法學雜誌》,第104期,2004年1月,頁165-186。
    7. 王毓正,〈論環境法於科技關聯下之立法困境與管制手段變遷〉,《成大法學》,第12期,2006年12月,頁95-147。
    8. 王毓正,〈環境資訊公開與風險溝通間之意涵與法制建構上之建議〉,《看守臺灣》,第10卷第4期,2008年11月,頁16-38。
    9. 王毓正,〈論基本權之保護義務在不確定科技健康風險預防上之適用—以奈米科技與非游離輻射應用之相關健康風險預防為例〉,《興大法學》,第7期,2010年6月,頁145-208。
    10. 王毓正,〈氣候變遷議題下之法學變遷—以氣候變遷與巨災風險之預防與調適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99期,2011年12月,頁62-95。
    11. 王毓正,〈淺析核能風險評估與評價--對於迷失於數字而忘卻權衡法益輕重的核能風險論述之批判〉,《台灣法學雜誌》,第193期,2012年2月,頁96-99。
    12. 申永順、胡憲倫、簡又新,〈國際企業永續報告之發展趨勢及我國推動現況〉,《證券櫃檯》,第160期,2012年8月,頁29-37。
    13. 吳行浩,〈哥本哈根會議後國際溫室氣體減量之動向—兼論台灣現行因應氣候變遷相關策略與立法動向之檢討〉,《法學新論》,第27期,2010年12月,頁41-61。
    14. 吳行浩,〈論奈米科技之環境與健康風險之法規範必要性─以我國現行法秩序之因應與未來可行之立法方向為中心〉,《科技法學評論》,第7卷第1期,2010年6月,頁1-54。
    15. 宋書帆,〈檢視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與其評析〉,《台灣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第4卷第4期,2007年12月,頁127-175。
    16. 杜文苓,〈高科技電子產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再思考〉,《看守臺灣》,第9卷第1期,2007年春,頁21-23。
    17. 杜文苓,〈高科技污染的風險論辯—環境倡議的挑戰〉,《臺灣民主季刊》,第6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01-140。
    18. 杜文苓,〈電子科技與環境風險〉,《科技 社會 人:STS跨領域新視界》,2010年3月,頁266-278。
    19. 李建良,〈跨世紀的環境政策與法制設計—對於制定「環境基本法」的初步想法〉,《法政學報》,第10期,2000年3月,頁271至312。
    20. 周桂田,〈新興風險治理典範之芻議〉,《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2期,2007年9月,頁179-233。
    21. 周桂田,〈新興科技與風險治理〉,《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第2期,2008年3月,頁16-31。
    22. 林子倫,〈台灣氣候變遷政策之論述分析〉,《公共行政學報》,第28期,2008年9月,頁153-175。
    23. 林明昕,〈原住民地位之保障作為「基本權」或「基本國策」?〉,《憲政時代》,第29卷第3期,2004年1月,頁345至346。
    24. 林明昕,〈健康權—以「國家之保護義務」為中心〉,《法學講座》,第32卷,2005年3月,頁26-36。
    25. 林昱梅,〈核電廠之風險管理法制—福島核電廠事故之省思〉,《台灣法學雜誌》,第193期,2012年2月,頁100-110。
    26. 林琦翔,〈集團便利商店自願性節約能源推廣及成效〉,《綠基會通訊》,2010年1月,頁7-8。
    27. 柯林斯(William Collins)、柯爾曼(Robert Colman)、海伍德(James Haywood)、曼寧(Martin R. Manning)、莫德(Philip Mote),翻譯 邱淑慧,〈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證據—IPCC報告科普版〉,《科學人》,第67期,2007年9月,頁38-47。
    28. 胡憲倫、林郁孜、范景雯、王立祥、林家弘,〈產品碳足跡與碳標籤之制度介紹—兼談臺灣淨水場之碳足跡評估〉,《工業污染防治》,第117期,2011年7月,頁217-231。
    29. 胡憲倫、許家偉、蒲彥穎,〈策略的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永續發展的新課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40期,2006年11月,頁37-50。
    30. 胡憲倫、蔡宏達、許家瑋,〈國際碳標籤的發展趨勢及現階段台灣的因應做法介紹〉,《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第47期,2009年12月,頁56-65。
    31. 胡憲倫、鍾啟賢,〈企業社會責任及其規範與發展趨勢〉,《環境工程會刊》,第14卷第3期,2003年10月,頁6-13。
    32. 宮文祥,〈以資訊揭露做為環境保護規範手段之研究─以美國法為參考〉,《法學新論》,第5期,2008年10月,頁52-82。
    33. 徐玉杜、盧誌銘、蔡振球、胡文正,〈極端氣候下企業應有之調適作為〉,《化工技術》,第20卷第5期,2012年5月,頁130-145。
    34. 張嘉尹,〈環境保護入憲的問題:德國環境憲法的初步考察〉,《月旦法學雜誌》,第38期,1998年7月,頁86至96。
    35. 許政賢,〈風險社會中的危險分配原則〉,《台灣法學雜誌》,第205期,2012年8月,頁230-233。
    36. 許晃雄,〈全球暖化是個大騙局?〉,《科學人》,第67期,2007年9月,頁48-51。
    37. 陳明德,〈溫室氣體影響暖化的新證據〉,《科學人》,第86期,2009年4月,頁20。
    38. 陳益祥,〈我國推動集團式企業自願性節能之成效〉,《綠基會通訊》,2011年7月,頁7-9。
    39. 陳森松,〈產物保險業巨災風險新避險工具之研究〉,《核保學報》,第8卷,2000年3月,頁221-243。
    40. 陳慈陽,〈環境國原則建構下之環境預防及救濟機制〉,《法學新論》,第37期,2012年8月,頁1-45。
    41. 陳慈陽、王毓正,〈環境保護於憲法上之意義〉,《厚生雜誌》,第6期,1999年3月,頁32-35。
    42. 陳慈陽、廖欽福,〈全球暖化暨氣候變遷下之台灣「減緩」與「調適」策略與法律分析〉,《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3期,2012年9月,頁106-133。
    43. 湯德宗,〈因應氣候變遷的法律對策—新世代環境法展望〉,《台灣法學雜誌》,第213期,2012年12月,頁43-68。
    44. 程明修,〈行政法上之預防原則(Vorsorgeprinzip)─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手段之擴張〉,《月旦法學雜誌》,第167期,2009年4月,頁127-136。
    45. 程明修,〈核能剩餘風險之管制瓶頸〉,《台灣法學雜誌》,第193期,2012年2月,頁91-95。
    46. 黃俊凱,〈協商性行政活動之類型化與法治國之挑戰及因應(上)—以環境行政為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4期,2001年7月,頁115-133。
    47. 黃鈴如,〈國內外企業社會責任(CSR)之實施概況〉,《標準與檢驗》,第139期,2010年7月,頁33-46。
    48. 黃營杉、齊德彰,〈企業倫理、社會責任與慈善公益作為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電子產業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1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65-82。
    49. 楊君仁,〈企業社會責任之法律規範〉,《經社法制論叢》,第16期,1995年7月,頁75-87。
    50. 楊意菁,許美苓,〈風險社會下的風險溝通與網路傳播:以全球暖化議題為例〉,《中華傳播學刊》,第18期,2010年12月,頁151-191。
    51. 楊靖民,〈NAS報告中指出:氣候變化將可能變得更突然〉,《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31期,2001年12月,頁15。
    52. 葉俊榮,〈論環境政策上的經濟誘因:理論依據〉,《臺大法學論叢》,第20卷第1期,1990年12月,頁87-111。
    53. 葉慶元,〈環境保護事務—中央及地方之權限分配〉,《台灣法學雜誌》,第213期,2012年12月,頁124-131。
    54. 詹鎮榮,〈德國法中「社會自我管制」機制初探〉,《政大法學評論》,第78期,2004年4月,頁78-115。
    55. 廖宗聖,〈從英國氣候變遷調適法制談行政部門如何發展調適計畫及措施〉,《碳經濟》,第20期,2011年3月,頁33-49。
    56. 廖福特,〈國家積極義務與私人生活保障—歐洲人權法院2010相關判決之檢視〉,《台灣法學雜誌》,第180期,2011年7月,頁45-68。
    57. 劉宗德,〈公私協力與自主規制之公法學理論〉,《月旦法學雜誌》,第217期,2013年6月,頁42-62。
    58. 劉淑範,〈行政任務之變遷與「公私合營事業」之發展脈絡〉,《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期,2008年3月,頁1-108。
    59. 劉連煜,〈公司社會責任理論與股東提案權〉,《台灣本土法學》,第93期,2007年4月,頁181-208。
    60. 劉連煜,〈公益與公司角色之定位〉,《月旦法學雜誌》,第3期,1995年7月,頁80至87。
    61. 劉華美、周桂田,〈開放性風險評估芻議—以歐盟科技決策評估程序之反省為討論〉,《台灣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第2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73-104。
    62. Klaus Stern,蔡宗珍譯,〈基本權保護義務之功能—法學上的一大發現〉,《月旦法學雜誌》,第175期,2009年11月,頁46-59。
    63. 蕭代基、洪志銘、羅時芳,〈碳稅與碳交易之比較與搭配〉,《台電工程月刊》,第747期,2010年11月,頁59-66。
    64. 賴英照,〈從尤努斯到巴菲特—公司社會責任的基本問題〉,《台灣本土法學》,第93期,2007年4月,頁150-180。
    65. 顧忠華,〈「風險社會」的概念及其理論意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9下期,1994年9月,頁57-79。

    (三)學位論文
    1. 王浩正,《永續發展趨勢下全球氣候變遷議題之法律問題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2. 王毓正,《環境公課(Umweltabgaben)之研究—以污染物排放(Emmisionsabgaben)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3. 何宛屏,《論奈米科技職業健康風險之規制可能性—從國家保護義務出發》,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4. 吳明陵,《環境保護法上經濟誘因制度之研究—以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權交易為中心》,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7月。
    5. 吳敏菁,《由企業社會責任論公司之捐贈》,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6. 吳淑芬,《碳稅作為溫室氣體排放管制手段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頁7至10。
    7. 李仲軒,《風險社會與法治國家—以科技風險之預防為立法核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8. 李音儀,《環境保護上國家責任與企業責任—以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制度為中心》,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12月。
    9. 李翱宇,《行政法上自我管制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7月。
    10. 林子傑,《環境法中之排放權交易制度—以制度合憲性及其作為行政管制措施具體化為研究對象》,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11. 柯素媺,《台中市市民對癌症風險認知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12. 陳秉宏,《論資訊公開制度—以科技風險預防角度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13. 陳浩一,《我國氣候變遷環境保護制度之研究—以後京都議定書議題為中心》,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14. 郭淑珍,《科技領域的風險決策之研究─以德國法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6月。
    15. 曾恕貞,《跨國企業投資行為規範機制—企業社會責任之法制與實踐—》,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1月。
    16. 黃廷宜,《高科技政策中的風險溝通—以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后里園區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7月。
    17. 黃俊凱,《環境行政之實效性確保》,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
    18. 楊雅惠,《從BOT案件為例探討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以「公司法」和「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規範下之比較研究中心》,東吳大學法律系在職專班比較法學組碩士論文,2010年8月。
    19. 劉家嘉,《台灣環境法制自主管制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20. 蕭志豪,《環境保護政策與經濟分析》,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1月。
    21. 鍾佩宇,《環保補貼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7月。
    22. 譚佩沛,《論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國際環保策略與法制規範》,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四)專書論文
    1. 牛惠之,〈人類基因資料庫的潛在風險議題定性與風險管理模式之研議〉,《2007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雙年刊》,初版,2008年3月,頁143-196。
    2. 江蕙櫻、顧洋、吳鉉智,〈台灣環保標章執行現況〉,《2011循環經濟與節能減碳》,財團法人中技社能環智庫叢書02,2011年8月,頁171-187。
    3. 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憲法理論與實踐(一)》,一版,1999年7月,頁61-74。
    4. 李建良,〈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憲法理論與實踐(二)》,新學林,二版,2007年8月,頁102-107。
    5. 李建良,〈論憲法上保護義務與保護請求權之關係—以「不足禁止原則」的論證構造為中心〉,《憲法理論與實踐(四)》,新學林,一版,2010年9月,頁23-36。
    6. 李建良,〈論環保標章制度之法律問題〉,《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下)》,五南,2000年12月,頁15-25。
    7. 李建良,〈環境議題的形成與國家任務的變遷〉,《憲法體制與法制行政—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一)》,1998年8月,頁275-342。
    8. 李森堙,〈環保標章與環境商品市場拓展—理論與現實〉,《你不可不知的綠色科技法律》,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中心,初版,2010年9月,頁181-188。
    9. 陳愛娥,〈基本權利作為客觀法規範—以「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為例,檢討其衍生的問題〉,《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2000年8月,頁235-272。
    10. 黃錦堂,〈環境憲法〉,《部門憲法》,初版,2006年1月,頁709-748。
    11. 葉俊榮,〈法律與實力之間:環境保護協議書在臺灣的發展〉,《環境理性與制度抉擇》,初版,2001年11月,頁165-198。
    12. 詹鎮榮,〈國家任務〉,《民營化法與管制革新》,初版,2005年9月,頁265-272。

    (五)研討會資料
    1. 〈2012地方自治法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氣候變遷議題與地方自治〉,《台灣法學雜誌》,第213期,2012年12月。
    2. 王毓正,〈科技風險與企業社會責任-以電磁輻射公害防治為例〉,發表於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2009兩岸稅法與經濟法學術研討會,2009年4月。
    3. 周佳、劉紹臣、吳宜昭…等43位學者合著,《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4. 許晃雄,〈人為的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發表於東亞大氣行動聯盟第四次國際會議,1998年9月。
    5. 陳文輝、莊敏芳、駱璟樺,〈OECD國家溫室氣體獎勵補助措施研析報告〉,發表於綠色生產力基金會,2008年3月。
    6. 葉俊榮,〈專題報告I—環境基本法的脈絡與功能:歷史回顧與展望〉,發表於環境基本法十週年論壇,2012年12月7日。
    7. 蕭代基等,《98年度「環保署/國科會空污防治科研合作計畫」成果報告:我國氣候變遷之調適願景與調適政策建構之基礎研究》,中華經濟研究院,2010年6月。

    二、外文部分
    1. Benjamin W. Cramer, Freedom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2011).
    2. Chang-fa Lo, Risks, Scientific Uncertaint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in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lth, Law and Society Issu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3.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
    4. Kathryn Harrison and Lisa McIntosh Sundstrom, The Comparativ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Globe environment politics, Vol 7, No.4(2007).
    5. 原田大樹,《自主規制の公法学的研究》,有斐閣出版,2007年4月。

    三、網路資料
    1. BDI,參考網址:http://www.bdi.eu/BDI_english/485.htm
    2. Der Blaue Engel | Healthy Living with the Blue Angel,參考網址: http://www.blauer-engel.de/en/index.php
    3. UNFCCC,參考網址:http://unfccc.int/2860.php
    4. 王毓正,〈環境法與政策之基本原則〉,國立成功大學環境法課程大綱,100學年第1學期,參考網址:http://moodle.ncku.edu.tw/file.php/41271/principles_assignment.pdf
    5. 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9150
    6. 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協會:http://www.csrtaiwan.org/
    7. 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網站:http://csr.moea.gov.tw/main.aspx
    8. 台灣食品GMP發展協會,參考網址:http://www.gmp.org.tw/index.asp
    9.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參考網址:http://www.bcsd.org.tw/
    10. 企業網站,參考網址:(7-ELEVEN)http://www.7-11.com.tw/pcsc/7-11-environment/enviroment/p4.htm 、(光寶科技公司)http://www.liteon.com/page.aspx?id=cf91c2a4-9ff7-418c-abb7-88ceece1e628、(燁輝企業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yiehphui.com.tw/env.jsp?typeSid=env&value=6223179.08212
    11.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參考網址:http://www.cla.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age=41d35566
    1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全國氣候變遷公民會議資訊平台」:http://unfccc.epa.gov.tw/epacafe/info_2.html
    13. 胡憲倫、劉文祥,〈台灣企業環境報告書之現況評析〉,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參考網址:http://www.ftis.org.tw/cpe/download/she/Issue4/subject4-2.htm
    14. 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4554
    15. 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減量資訊網,參考網址: http://verity.erl.itri.org.tw/eigic/
    16.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參考網址:http://www.npf.org.tw/categories/1
    17. 經濟部能源局,能源報導,參考網址:http://energymonthly.tier.org.tw/
    18. 環保署綠色生活資訊網,參考網址:http://greenliving.epa.gov.tw/GreenLife/
    19. 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參考網址: http://www.tesd.org.tw/
    20. 環境保護署網站,環保新聞專區:http://ivy5.epa.gov.tw/enews/fact_Newsdetail.asp?inputtime=0990824152255
    21. 環境報導:http://shuchuan7.blogspot.com/2011/02/150.html
    22. 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72431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