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玟瑾
Hung, Wen-Chin
論文名稱: 青少年知覺網路社會氛圍、自我價值與偏差行為之關聯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 among Adolescent Perceptions of Internet Social Climate, Self-worth, and Deviant Behaviors
指導教授: 董旭英
Tung, Yuk-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0
中文關鍵詞: 網路社會氛圍自我價值青少年偏差行為
外文關鍵詞: internet social climate, self-worth,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s
相關次數: 點閱:152下載:5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探討青少年知覺之網路社會氛圍、自我價值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間之關聯。因研究者於教育現場觀察近年來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發生率逐漸增加,加之智慧型手機與網路的普及,青少年接觸的資訊愈發多元繁雜,而網路社會也對青少年之行為與價值起到一定程度之影響,因此,本研究欲探究青少年所知覺網路社會氛圍與其偏差行為間的相關、知覺網路社會氛圍與自我價值間的關聯、自我價值與偏差行為的關聯,以及,自我價值在知覺網路社會氛圍與偏差行為間的中介效果。
    本研究採分層叢集抽樣方式,抽取屏東地區四所公立國中。每校國一至國三各兩個班級,共計四校,八個班級,559名學生作為研究樣本。將所得資料透過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與路徑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根據前述研究目的所得之研究結果顯示:(一)知覺網路社會氛圍之三個向度分別會對學業、人際、家庭自我價值有所影響;(二)學業自我價值愈高,青少年偏差行為發生率愈低;(三)知覺網路社會之人際關係氛圍愈正向,青少年偏差行為發生率愈高;個人成長與目標導向氛圍愈正向,青少年偏差行為發生率愈低;(四)自我價值在知覺網路社會氛圍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間具部分中介效果。

    This study primari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internet social climate, self-worth,and deviant behavior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1)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perception of internet social climate and self-worth, (2)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worth and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s, (3)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perception of internet social climate on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s, (4) examin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wort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internet social climate and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s.
    This study adopts a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and selects four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in Pingtung County.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559 students with two classes from each school in grades seven to nine.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a set of statistical analyse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multiple regression, path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perception of internet social climate have an impact on academic self-worth, interpersonal self-worth, and family self-worth. (2) The academic self-worth are associated with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s. (3) The perception of internet social climate are associated with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s. (4) There is a partial mediation effect of self-worth among the perception of internet social climate and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s.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自我價值與偏差行為之關聯 20 第三節 網路社會氛圍與自我價值及偏差行為之關聯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假設 32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5 第四節 研究對象 36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0 第六節 研究分析 46 第七節 研究倫理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0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50 第二節 網路社會氛圍知覺、自我價值、偏差行為等變項間之相關分析 53 第三節 影響自我價值與偏差行為之因素探討 53 第四節 綜合討論 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2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74 參考文獻 76 附錄 87

    中文部分
    王東莉(1999)。社會變遷對青年道德狀況的影響。人的素質論文集,1999,135-144。
    王炳煌(2003)。警察機關防制少年事件作為。社區發展季刊,103,125-131。
    王書桓(2013)。同理心與問題解決能力在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攻擊行為關係之角色。高雄醫學大學碩士論文。
    王齡竟(2008)。家庭衝突及社會支持對青少年憂鬱情緒及偏差行為之影響:補償抑或緩衝作用。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田光祐、譚子文、董旭英(2021)。接觸偏差同儕、緊張因素及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中介效果模式之驗證。南華社會科學論叢,10,43-76。
    石泱、王乃琳(2021)。青少年偏差行為和網路不當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3(2),1-41。
    刑事警察局(2017)。106年中華民國刑案統計(肆、少年犯罪分析統計)。內政部警政署。
    何思嫻(2015)。典範學習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自我價值提升之行動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5,79-134。
    吳中勤(2017)。接觸偏差同儕對偏差行為影響之理論模式的衡鑑。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0,。63-87。
    吳中勤(2021)。探究認知與情緒歷城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雙重系統理論觀點的檢驗與修正。教育學報,49(1),187-209。
    吳武典(1992)。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現代教育季刊,7(25),17-26。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50。
    吳智泰(2020)。從社會學習理論調查研究高中職學生偏差行為影響因素-以雲林縣高中職學生為例。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2(2),1-47。
    吳馥文(2003)。教育心理學。千華。
    李昀臻、曾淑萍(2022)。緊張因素、依附關係、自我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4(1),119-154。
    李德治、林思行、吳德邦、謝正煌(2014)。國小學童線上遊戲、網路成癮與校園霸凌之關聯。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28(1),23-44。
    周倩(2017)。106年臺灣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調查報告。教育部。
    周傃嫻(2001)。愛上學的孩子,不會變壞嗎?論學校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1,93-115。
    林杏足(2005)。青少年自尊量表編制報告。中國測驗學會學刊,50(2),223-256。
    林育如(2020)。高職生自我價值感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嘉義縣高生為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林育如(2020)。高職生自我價值感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嘉義縣高職生為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林佳盈(2017)。國中學生知覺父母心理控制與自我價值感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林怡君(2005)。國中學生多元智能、社會支持與自我價值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林玫君、李偉雄、張同廟(2015)。父母教養、子女控制與親子關係相對知覺之研究。社會服務與休閒產業研究,4,13-31。
    林惠雅(2014)。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行為、服從義務性與服從管教之關聯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0,219-271。
    林曉瑩(2013)。分享式閱讀教學活動提升原住民女學童閱讀興趣及自我價值之成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邱致婕(2020)。虛擬社群使用者的個人背景、網路使用動機、網路信任與網路成癮關聯性之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
    邱從益(2005)。組織氣氛與學校經營。學校行政,36,71-86。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施柏宇(2021)。青少年手機遊戲經驗與網路霸凌行為之探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
    徐美雯、魏希聖(2015)。華人文化教養信念、教養行為對青少年憂鬱及偏差行為之影響。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8,35-63。
    徐淑美(2004)。家庭與學校因素對國中生偏差行為影響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翁嘉英(1997)。失能性慢性病患之自我評價歷程與自尊敢對其初期因應策略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
    翁寶美(2007)。父母癌逝青少年之悲傷歷程研究-以正向影響為焦點之探討。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張伊萍(2017)。國中生自我價值、愛情關係衝突因應與愛情關係成長之關聯。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張伊萍(2017)。國中生自我價值、愛情關係衝突因應與愛情關係成長之關聯。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張如欣(2011)。國中生偏差行為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碩士論文。
    張松山、周汎澔(2020)。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探討。學生事務與輔導,59(2),43-55。
    張芝鳳(2000)。青少年與父母以及同儕間的依附關係對其自我價值之影響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2)。社會變遷與青少年問題-台灣地區事實的觀察與分析。教育心理學報,25,1-12。
    張春興(2006)。現代心理學。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二版)。東華。
    張高賓(2009)。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93-117。
    張筱涵(2011)。國中生自我價值、行動/狀態導向對逃避策略的預測暨課室目標結構的調節效果。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許文馨(2014)。學生偏差行為之管教與輔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0),48-51。
    許廷宇(2021)。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許春金、吳奕嫺、莊宜佳、陳玉書(2018)。家庭、機會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9(2),57-117。
    許舒婷(2013)。中途學校少女之性態度、自我價值感與愛情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許舒婷、陳志賢(2016)。中途學校少女性態度、自我價值感與愛情風格之相關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類,10(2),32-51。
    許福生、黃芳銘(2004)。青少年生活痛苦指數與偏差行為之研究。載於法務部司法官學院(主編),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七)(193-229頁)。法務部司法官學院。
    郭玲玲、洪瑄、董旭英(2021)。青少年偏差行為發生與否及發生頻率之模型建構。教育研究集刊,67(1),29-63。
    郭豫珍(2004)。Hirschi控制理論的原初觀點與發展:家庭與父母管教方式在子女非行控制上的角色。犯罪學期刊,7(1),49-80。
    陳正哲(2014)。青少年同儕壓力、同儕從眾、父母價值觀內化程度與偏差行為之關聯性。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陳俊瑋(2011)。台東縣國中生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態度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
    陳信宏、王蒞君、陳春秀、佘蘭妮(2011)。大放異彩的台灣資通訊產業。科學發展月刊,457,61-66。
    陳品潔(2020)。青少年網路社交行為與人格特質、雙親教養風格之探討。中山醫學大學碩士論文。
    陳建瑋、張瓊文(2021)。中華民國109年犯罪狀況及分析-2020犯罪趨勢關鍵報告(第三篇)。法務部司法官學院。
    陳紀錚(2017)。班級氣氛量表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7),138-143。
    陳羿足、董旭英(2002)。探討家庭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聯性-重新思考「家庭氣氛」的測量內涵及建構一個家庭解釋模型的新方向。教育研究月刊,94,71-87。
    陳婉琪、徐崇倫(2011)。愛的教育,鐵的紀律?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相關。教育研究集刊,57(2),121-154。
    陳景圓、董旭英(2006)。家庭、學校及同儕因素與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蘭性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181-201。
    陳逸飛(2021)。犯罪學(概要)。高點。
    陳雅文(2012)。隔代教養者管教態度與國中生偏差行為相關性之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陳意文、曾淑萍(2022)。青少年主要照顧者的管教方式與依附關係及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4(1),35-64。
    陳聰文、陳佳琪(2000)。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預防策略。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3(6),1-25。
    曾文暘(2012)。國中學生接觸網擄情色、暴力訊息與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曾雅婷(2017)。淺談青少年情緒管理與人際互動之關係。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6),176-180。
    黃芳銘、楊金寶(2003)。國中生家庭階級影響偏差行為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7(2),203-230。
    黃俊傑、王淑女(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研究,11,45-68。
    黃俊勳、郭秋勳(2000)。影響犯罪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黃家萱(2018)。父母管教對偏差行為和學業適應性問題的影響:以Taiwan Youth Project為例。淡江大學碩士論文。
    黃培軒、孫旻暐(2021)。探討青少年偏差行為嚴重程度對社會助漲效應之影響。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3(2),67-91。
    黃嘉雪(2019)。社群網站使用行為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價值觀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溫世頌(2006)。心理學辭典。三民。
    萬玗佳(2013)。台南市國中生Facebook使用型態、自我概念與真實及網路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董旭英(2003)。一般化緊張理論的實證性檢驗。犯罪學期刊,6(1),103-128。
    董旭英(2003)青少年偏差行為成因研究:檢驗一般化緊張理論的實證性。犯罪學期,6(1),103-128。
    董旭英(2009)。生活壓迫事件、社會支持、社會心理特質與台灣都會區國中生偏差行為之關係。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1),129-164。
    詹宜華、張楓明、董旭英(2012)。國中生接觸偏差同儕在其衝動性格、知覺父母監督與偏差行為間關聯性之中介效果。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8,89-123。
    詹宜華、張楓明、董旭英(2012)。國中生接觸偏差同儕在其衝動性格、知覺父母監督與偏差行為間關聯性之中介效果。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8,89-123。
    詹婷雯(2018)。國中生親子依附、自我價值及同儕互動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廖苑伶(2012)。青少年道德脫離、同理心、對暴力電玩之熱愛與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劉宗幸、江守峻(2020)。家庭與學校依附脈絡因子對台灣青少年憂鬱症狀發展之縱貫研究。教育學報,48(2),135-155。
    劉俊良(2019)。青少年依附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1(2),91-116。
    劉俊良、張弘遠、陳意文(2019)。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致理學報,39,419-458。
    劉政宏(2002)。考試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及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慈惠(1992)。幼兒的自我價值觀。國教世紀,27(6),32-35。
    蔡東敏、譚子文、董旭英(2015)。臺南都會區國中生緊張因素、接觸偏差同儕、認同非法手段對偏差行為之影響:建構整合理論解釋模型。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7(2),37-80。
    蔡春美(2021)。原生家庭與成長歷程如何塑造個人的自我價值感。輔導季刊,57(1),13-24。
    蔡德輝、楊士隆(2019)。犯罪學(第八版)。五南。
    蔡德輝、楊士隆(2021)。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第七版)。五南。
    蔣東霖(2003)。依附、社會學習與少年偏差行為。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盧名瑩、張楓明、郭玲玲、董旭英(2022)。教師關懷、社團影響、學校活動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48,47-91。
    盧浩傑(2006)。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偏差行為、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盧海新(2021)。以基本心理需求驗證補償性網路使用假說:以網路遊戲障礙症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蕭孟平、黃國彰(2020)。青少年偏差行為成因探討及防範。諮商與輔導,418,35-38。
    蕭淳桓(2009)。某技術學院學生宿舍社會氣氛知覺與住宿功能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蕭雅芬(2014)。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影響。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賴麗琴(2020)。生命教育的另一章-青少年的網路成癮問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9),124-126。
    駱芳美(1989)。我國大專學生自我尊重量表之修訂與年級、領導經驗、性別對自我尊重影響之調查研究。實踐學報,20,119-238。
    戴伸峰、翁惠瑜(2018)。國中教師之控制信念對學生偏差行為引發師生衝突情境之教師因應策略影響。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0(2),89-121。
    聯合行銷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21)。110網路沉迷研究調查報告。國家發展委員會。
    謝佳伶(2019)。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影響依附風格與自我價值間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謝麗君、彭羽琪、張翊辰(2018)。北區技職校院學生自我認同、情緒管理與後設認知對網路使用行為之相關性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8(1),1-22。
    簡毓瑩(2018)。新北市國中生個人背景、網路使用動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關聯性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
    羅芝芸、謝寶梅(2017)。高中職學生手機成癮與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6),208-228。
    譚子文、張楓明(2013)。依附關係、低自我控制及接觸偏差同儕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期刊,21(4),81-120。
    譚子文、張楓明(2013)。依附關係、低自我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6,67-90。
    譚子文、董旭英(2010)。自我概念與父母教養方式對臺灣都會區高中生偏差行為之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3),203-233。
    警政署統計室(2022)。警政統計通報。內政部警政署。
    行政院(2020)。台灣5G行動計畫。行政院重要政策。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087b4ed8-8c79-49f2-90c3-6fb22d740488。
    行政院(2021)。少年偏差行為預防及輔導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80209
    行政院主計總處(2007)。社會發展趨勢調查。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https://www.stat.gov.tw/lp.asp?ctNode=4947&CtUnit=396&BaseDSD=7&mp=4宋明順(2000)。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129/

    外文部分
    Agnew, R. (1985). A revised strain theory of delinquency. Social Forces, 64(1), 151-167.
    Agnew, R. (1989). A longitudinal test of the revised strain theory.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Criminology, 5(4), 373-387.
    Agnew, R. (1992). Foundation for a general strain theory of crime and delinquency. Criminology, 30(1), 47-88.
    Akers, R. L. (2013). Criminological theories: 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Routledge.
    Akers, R. L.(1997). Criminological theories: 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Chicago:Roxbury Press.
    Akers, R. L., Krohn, M. D., Lanza-Kaduce, L., & Radosevich, M. (1995). Social learning and deviant behavior: A specific test of a general theory. Contemporary masters in criminology, 187-214.
    Alessandri, G., Vecchione, M., Eisenberg, N., & Łaguna, M. (2015). On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Rosenberg (1965) general self-esteem scal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7(2), 621.
    Anderson, G. J. (1970). Effects of classroom social climate on individual learn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7(2), 135-152.
    Bayar, Y., & Ucanok, Z.(2012). School Social Climate and Generalized Peer Perception in Traditional and Cyberbullying Status.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 Practice, 12(4), 2352-2368.
    Branden, N. (1990). What is self-esteem?.
    Burgess, R. L., & Akers, R. L. (1966). A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reinforcement theory of criminal behavior. Social Problems, 14(2), 128–147.
    Cohen, A. R. (1959). Some implications of self-esteem for social influence. In C. I. Hovland & I. L. Janis (Eds.), Personality and persuasibility (pp.102-120). Yale Univer. Press.
    Covington, M. (2009). Self-worth theory. Handbook of motivation at school, 141.
    Covington, M. V. (1984). The self-worth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5(1), 5-20.
    Crocker, J. (2002).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Implications for self-regulation and psychological vulnerability. Self and Identity, 1(2), 143-149.
    Crocker, J., & Park, L. E. (2003). Seeking self-esteem: 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of self-worth. In M. R. Leary & J. P. Tangney (Eds.), Handbook of self and identity (pp. 291–313). The Guilford Press.
    Finn, J., Fish, R. M., & Scott, L. A.(2008). Educational Sequelae of High School Misbehavior. Educational Research, 101(5), 259-274.
    Galini, R., & Efthymia, P. (2009). Dimensions of the classroom climate, as perceived by the students, related to their teachers’ evaluation approach on their overall performance in a Greek primary school sample. New Horizons in Education, 57(2), 109-120.
    Gottfredson, M. R. & Hirschi, T. (1990).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ter, S., Waters, P., & Whitesell, N. R. (1998). Relational self‐worth: Differences in perceived worth as a person across interpersonal contexts among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 69(3), 756-766.
    Hirschi, T. (1969). Causes of delinquenc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irschi, T. (2002). Causes of delinquenc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Hirschi, T. (2004). Self-control and crime.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537-552.
    Hirschi, T., & Gottfredson, M. R. (2017). Control theory and the life-course perspective. In The Craft of Criminology (pp. 241-254). Routledge.
    Holahan, C. J., & Moos, R. H. (1982). Social support and adjustment: Predictive benefits of social climate indice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0(4), 403.
    Kokenes, B. (1978). A factor analytic study of the Coopersmith Self-Esteem Inventory. Adolescence, 13(49), 149.
    Maccoby, E. E. & Martin, J. B.(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 E. M. Hetherington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p. 1-101). Wiley.
    Moos, R. H. (1979). Evalua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Jossey-Bass,.
    Neidell, M. & Waldfogel, J. (2010).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peer effects in early educa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3, 562-576.
    Orenstein, G. A., & Lewis, L. (2022). Erikson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StatPearls Publishing.
    Owens, T. J. (1994). Two dimensions of self-esteem: Reciprocal effects of positive self-worth and self-deprecation on adolescent problem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91-407.
    Pelham, B. W., & Swann, W. B. (1989). From self-conceptions to self-worth: on the sources and structure of global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4), 672.
    Pretty, G. M. (1990). Relating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to social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8(1), 60-65.
    Robinson, N. S. (1995). Evaluating the nature of perceived support and its relation to perceived self-worth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5(2), 253-280.
    Rolling, B. C. & Thomas, D. L.(1979). Parental support, power, and control technique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Contemporary theories about the family : research-based theories, Parental support, power, and control technique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1979, 317-364.
    Rosenberg, M. (1965).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RSE).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Measures package, 61(52), 18.
    Rosenberg, M.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anwyck, D. J. (1983). Self esteem through the life span. Family & Community Health, 6(2), 11-18.
    Stefanone, M. A., Lackaff, D., & Rosen, D. (2011).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and social-networking-site behavior.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4(1-2), 41-49.
    Stoneman, Z., Brody, G.H. & Burke, M. (1989).Sibling temperaments and maternal and paternal perceptions of marital, family, and personal function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 99-113.
    Sutherland, E. H. (1947 ). Principles of criminology (4th ed.). Chicago: J. B. Lippincott.
    Ybrant, H. (2008). The relati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social functioning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cnce, 31(1), 1-16.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