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盈華
Lin, Ying-Hun
論文名稱: 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中街道紋理之研究
A Study of Street Fabrics of the Traditional Town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孫全文
non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2
中文關鍵詞: 街道紋理傳統都市空間
外文關鍵詞: Street Fabrics, space of traditional town
相關次數: 點閱:100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傳統聚落的街道空間常常為各種日常生活地活動所據,而不單只是路徑的通行;因此街道空間呈現了一種生活的情境,空間型態亦具有多樣的特色,展現了各時期所發展的特色,為一種空間的過程的記錄,也是時間的累積,表達了一個地區其發展的文化。

    然而在西方的空間規劃想法植入原本的街道紋理後,許多空間脈絡的依循消失,空間的聯繫關係被切斷,加上一貫的施行手法;使得街道空間特色消失、自明性降低,連帶使得活動減少或消失。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重新去瞭解傳統街道空間的發展與形成,並重拾以往的生活環境;街道紋理如何形成,對應環境與活動所產生的空間型態與紋理形狀,變成了本研究主要的課題,其內容包含:

    一、台灣傳統聚落的歷史脈絡:
    藉由歷史層面來看發展脈絡:因屯墾的先後順序而有不同環境的發展形態,且族群的不同亦帶來不同的紋理形態。

    二、實體環境與案例:
    前一部份的歷史脈絡探討後,此部份轉以實質環境上的觀察印證,並嘗試藉由案例分析來了解發展過程中空間的演變。

    三、紋理形成與其影響因子:
    此部分基於前述的觀察,試圖了解自然環境與活動對紋理的形態與發展有何影響,並探討其相互影響與先後關係。

    In Taiwan’s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he space of streets is often occupied by various daily activities, not just used as pathways. Therefore, not only the space suggests the situations in life, but the spatial pattern also appears diversified features, which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in each phase, and is as a record for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a space. Moreover, it is the accumulation of time which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in a certain area.

    However, after the western concept of spatial planning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original street fabrics design, the basis of many spatial transforming processes has disappeared, an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each space presented have been disconnected. Designed with the uniform idiosyncrasy, the spatial features of streets have gone, the identity decreases, and the activities have lessened or even become inexisten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it is important to re-learn how the space of traditional streets develops and forms, and to regai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t used to be. Hence, how the street fabrics form, in which the pattern of space and the form of fabrics are corresponded to environment and activities, is the main topic of this study. The content includes as follows:

    1.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in Taiwan:
    To look at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context 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e order of migration presents different forms of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s, and also different ethnic develops distinct forms of fabrics.

    2. Understanding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case analysis:
    After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process, this part of study turns to emphasize on the observation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spatial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developing process through case analysis.

    3. The formation of fabrics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This part is carrie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observation, in whi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 will have on the formation of fabrics, and probes into how one affects another and the sequence in between.

    第一章 緖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1-1 研究動機 1 1-1-2 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1-2-1 研究範圍 3 1-2-2 研究內容 3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7 1-4-1 研究方法 7 1-4-2 研究流程 9 第二章 台灣傳統都市中街道紋理形成的背景與分類 11 第一節 街道形成的歷史背景 11 2-1-1 殖民貿易的統治-荷西時期 11 2-1-2 漢人移民與聚落的形成-明清時期 12 第二節 街道紋理型態分類 20 2-2-1 土地開發影響聚落紋理上的分類 20 2-2-2 族群關係表現於紋理型態上的分類 28 2-2-3 官方態度表現於紋理型態上的分類 32 第三章 台灣傳統都市中街道形成與發展 35 第一節 初期街道形成 35 3-1-1 初期街道形成因素 35 3-1-2 街道發展的基本規律 39 3-1-3 街道發展的型態特徵 43 第二節 自然發展 47 3-2-1 線形:新莊 47 3-2-2 重複線形:滬尾 59 3-2-3 面形:鹿港 71 第三節 規劃發展 86 3-3-1 商人崛起影響街道發展:大溪 86 3-3-2 官方統治興築城牆:新竹城 96 3-3-3 殖民統治:安平 106 第四章 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中街道紋理的關係 117 第一節 街道紋理與環境的關係 117 4-1-1 環境於發展類型上的呈現 117 4-1-2 發展類型上環境因素所造成發展脈洛的影響 125 4-1-3 發展類型上人文活動形成的影響 133 第二節 街道紋理與建築的關係 144 4-2-1 紋理與建築形成之先後關係 144 4-2-2 紋理與建築的空間關係 146 第三節 街道紋理與族群的關係 202 4-3-1 紋理與族群背景關係 202 4-3-2 紋理與族群活動關係 215 結論 229

    一、中文書目
    1.王雅倫,《1850-1920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攝影與歷史的對話》,臺北市:雄獅,1997
    2.尹章義,《新莊志》,臺北縣:新莊巿公所,1981
    3.冉福立、江樹生,《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臺北市:漢聲,1997
    4.朱文一,《空間. 符號. 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臺北市:淑馨,1995
    5.沙學浚,《城市與似城聚落》,臺北巿:正中,1974
    6.李欽賢、金炫辰,《台灣的古地圖:日治時期》,臺北縣:遠足,2002
    7.李乾朗,《臺灣建築史》,臺北市:北屋,1979
    8.阮義忠,《北埔:阮義忠攝影集》臺北巿:雄獅,1985
    9.何鋯主,《臺灣攝影》,臺北巿:武陵,1988
    10.吳美雲,《台灣的客家人專集》,臺北市:漢聲,1989
    11.松本曉美、謝森展,《臺灣懷舊》,臺北市:創意力,1990
    12.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搆》,臺北縣:知書房,1996
    13.林朝成、鄭水萍,《安平區志》,臺南市:臺南市安平區公所,1998
    14.林會承,《清末鹿港街鎮結構》,臺中市:境與象,1985
    15.林會承等,《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1998
    16.施添福,《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1987
    17.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第一、二冊》,宜蘭縣:宜蘭縣文化中心,1996
    18.洪敏麟,《台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
    19.胡振洲,《聚落地理學》,臺北巿:三民,1977
    20.侯怡泓,《早期臺灣都市發展性質的研究》,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
    21.孫全文、蔡忠志,《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之研究》,臺北市:詹氏,1992
    22.孫全文、蔡忠志,《安平民居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國科會,1989
    23.段 進,《城市空間發展論》,南京:江蘇科學技術,1999
    24.翁金山,《台南市都市設計規畫綱要之研究─第一冊》,臺南市: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2000
    25.翁金山,《台南市都市設計規畫綱要之研究─第二冊》,臺南市: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2000
    26.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27.高傳棋、魏德文,《臺北建城120週年:古地圖 舊影像 文獻 文物展》,臺北市:臺北市文化局,2004
    28.夏黎明,《清代臺灣地圖演變史:兼論一個繪圖典範的轉移歷程》,臺北縣:知書房,1996
    29.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巿:聯經,1979
    30.張文義,《河道、港口與宜蘭歷史發展的關係:以烏石港為例》,臺北縣:富春,2003
    31.許蒼澤,《街坊市井:鹿港景深三十年》,鹿港鎮:左羊,1989
    32.莊展鵬,《台灣的泉州人專集》,臺北市:漢聲,1988
    33.莊展鵬,《台灣的漳州人專集》,臺北市:漢聲,1989
    34.莊展鵬,《鹿港:歷史‧老街‧民俗‧龍山寺》,臺北市:遠流,1992
    35.梁宇元,《清末北埔客家聚落之構成》,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
    36.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巿:允晨,1987
    37.陳宗仁,《從草地到街市:十八世紀新庄街的研究》,臺北縣:稻鄉,1996
    38.陳柏年,《彰化市古城老街道風華再現調查研究:陳柏年計畫主持都市現象詮釋篇》,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2004
    39.陳柏年,《彰化市古城老街道風華再現城市譜記:都市空間文本導讀篇》,臺中市:陳柏年建築師事務所,2004
    40.陳運棟,《台灣的客家人》,臺北巿:臺原,1989
    41.陳正祥,《臺灣之都市與鄉街》,臺北市:農業地理研究室,1953
    42.陳正祥,《臺灣地誌─第一、二冊》,臺北市:南天,1993
    43.黃瑞茂,《鹿港歷史風貌再現先期研究計畫》,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2005
    44.葉大沛,《鹿港發展史》,彰化縣:左羊,1997
    45.程紹剛,《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市:聯經,2000
    46.雷 魯,《古地圖臺北散步:一八九五清代臺北古城》,臺北市:家庭傳媒,2004
    47.漢寶德,《鹿港古風貌之研究》,彰化縣:鹿港文物維護及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1978
    48.漢寶德,《鹿港古風貌維護區之研究》,臺北巿:鹿港文物維護及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1981
    49.劉佳鑫,《陽宅形法中的幾個觀念》,臺中市:國彰,1998
    50.賴志彰、許雪姬,《台中縣街市發展:豐原、大甲、內埔、大里》,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7
    51.應大偉,《一百年前的台灣寫真》,臺北市:圓神,1995
    52.謝森展,《臺灣回想》,臺北市:創意力,1993
    53.謝慶達、賴志彰,《大甲溪流域聚落與民居》,臺中縣:中縣文化,1998
    54.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臺北巿:聯經,1979
    55.藍美雅、許朝卿,《台灣經典寫真:邂逅三O年代FORMOSA─第一冊》,臺北市:田野影像,1997
    56.關山情,《臺灣古蹟全集─第一-四冊》,臺北巿:戶外生活雜誌社,1980
    57.蘇文魁,《民國...年度淡水文化資源提引》,臺北縣淡水鎮:臺北縣淡水鎮公所,1994
    58.孫全文、邱肇輝《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之研究》,台北:詹氏,1992:16
    59.楊孟哲,《台灣歷史影像》,台北:藝術家,1996
    60.黃永松,《台灣的客家人專集》,台北:英文漢聲,1989

    二、中文譯本
    1.王錦堂、柯克、熊振民(譯),蘆原義信著,《外部空間之構成》,臺北市:臺隆,1973
    2.王淳隆(譯),Norberg-Schulz Christian著,《實存.空間.建築》,臺北巿:臺隆,1976
    3.王淑宜(譯),Cliff Moughtin著,《都市設計-街道與廣場》,臺北市:創興,1999
    4.李端成(譯),Rob Krier著,《都市空間》,臺北市:六合,1982
    5.宋俊嶺、倪文彥(譯),Lewis Mumford著,《歷史中的城市:起源、演變與展望》,臺北市:建築與文化,1994
    6.阮偉明等(譯),《國際十人小組》,臺中巿:境與象,1977
    7.張玫玫(譯),Amos Rapoport撰,《住屋形式與文化》,臺中巿:境與象,1976
    8.馮作民(譯),林衡道著,《台灣的歷史與民俗》,臺北市:青文,1975
    9.漢寶德(譯),Harold M. Proshanaky,《環境心理學:建築之行為因素》,臺中巿:境與象,1973

    三、外文書目
    1.Raymond J. Curran., “Architecture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New York :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 c1983.
    2.Spiro Kostof., “The city shaped : urban patterns and meanings through history”, London : Thames and Hudson, c1991.
    3.郭中端、堀込憲二,《中國人街》,東京都:相模書房,1980

    四、研究論文
    1.王志忠,《埔里盆地聚落演化的歷史考察:三個民族,五個文化類型權力變動下的空間社會現象》,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2.王嘉澤,《安平聚落場所性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3.王志鴻,《光復前三峽街庄的形成與發展-一個淡水河內陸河港聚落的人為環境變遷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4.石增毅,《北埔合院住宅空間型態轉化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5.吳金翰,《傳統都市空間中領域現象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6.吳秉聲,《一個港道變遷下的空間研究:以台灣(台南)府城五條港區為例(1624-1926)》,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7.林莉莉,《淡水廳築城計畫及實務的相關研究:以<<淡江廳築城案卷>>為中心》,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8.林靜娟,《台灣傳統街巷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9.邱永章,《五溝水-一個六堆客家聚落實質環境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10.周郁森,《清代臺灣城牆興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1.柯俊成,《臺南(府城)大街空間變遷之研究(1624-1945)》,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2.姜人偉,《台北縣三峽鎮聚落型態研究-三峽市街的發生及其變遷》,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13.施美蘭,《從領域的觀點探討傳統街道空間與居民互動的關聯:以宜蘭縣頭城老街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4.夏雯霖,《清末後堆地方傳統聚落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15.陳明偉,《清領及日聚時期台中「聚落」的轉換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16.陳皓偉,《都市紋理的建構:從紋理的觀點探討都市空間設計的原則性規範: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7.陳志梧,《空間變遷的社會歷史分析-以日本殖民時期的宜蘭地景為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18.許丕宗,《鹿港市街空間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19.許佳陽,《日本殖民時期臺北城形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20.郭奇正,《大里聚落的產業模式與實質環境變遷-戰後都市邊緣鄉街聚落變遷之個案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21.張朝博,《一九四五年以前大溪舊街區聚落空間之構成與發展》,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22.張炳仁,《淡水鎮淡水街都市景觀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23.梁俊仁,《日據前後臺南市街廓型態之構成與變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24.莊家維,《近代淡水聚落的空間構成與變遷:從五口通商到日治時期》,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25.莊素清,《士林老街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26.楊一志,《從大員市鎮到台灣街仔:安平舊街區的空間變遷》,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7.楊秋煜,《大溪的「店」之空間構成探討》,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28.楊 勝,《鹿港的角頭與角頭廟》,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29.蔡忠志,《安平六部社聚落與民居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30.蔡瑞麒,《台灣街道空間的公共性研究:以永和市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31.蔡宗昇,《當前恆春古城(城牆)空間意義的詮釋與衝突》,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32.蕭百興,《清代台灣府城空間變遷的論述》,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33.鄭欽方,《清代至日治昭和中期(1684-1937)臺灣地方城市文脈變遷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34.鄭秀玲,《日據時期新莊街區實質環境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35.鄭雅慧,《日治時代頭圍聚落之空間變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36.賴仕堯,《風水:由論述構造與空間實踐的角度研究清代臺灣區域與城市空間》,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37.賴志彰,《1945年以前台中地域空間形式之轉化:一個政治生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38.顏忠賢,《日據時期大稻埕店屋空間的文化形式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39.戴寶村,《近代台灣港口的發展》,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五、期刊
    1.李莉文,〈日聚時期台灣港市發展與區域都市化之研究〉,《台灣文獻》,p12-51,1988
    2.李棟明,〈台灣早期的人口成長與漢人移民之研究〉,《台北文獻》13.14,p134-161,1970.12
    3.李瑞麟,〈台灣都市之形成與發展〉,《台灣銀行季刊》24(3),p1-29,1975
    4.吳文星,莊英章,〈清代頭城的拓墾與發展〉,《台灣文獻》36(3.4),p213-237,1985
    5.林會承,〈漢民族空間模型之建立概說〉,《賀陳詞教授紀念文集》,p89-117,1995
    6.林昭媚,〈市街與騎樓的探討〉,《台灣文獻》32(2),p123-141,1981
    7.林永村,〈笨港聚落的形成與媽祖信仰重鎮的確立〉,《台灣文獻》
    8.洪燦楠,〈台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台灣文獻》29(2),p42,1978
    9.洪敏麟,〈笨港的地理變遷〉,《台灣文獻》23(2),p1-42,1972.6
    10.施添福,〈清代台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台灣風物》
    11.范勝雄,〈三百年來台南港口之變遷〉,《台灣文獻》29(1),p43-48,1978.3
    12.徐雪霞,〈明鄭時期漢人在台灣的拓展〉,《台灣文獻》
    13.張明雄,〈明清之際台灣移墾社會的原型〉,《台灣文獻》40(4),1989.12
    14.張明雄,〈明清時期台灣農業演進之探討〉,《台灣文獻》42(1),1992.11
    15.張明雄,〈清代中期台灣傳統農商社會的演進及其社會結構的轉變〉,《台灣文獻》42(1)
    16.張明雄,〈盛清時期台灣傳統農商社會的形成及其社會結構的特徵〉,《台灣文獻》
    17.張明雄,〈晚清時期台灣通商口岸的開放與社會經濟的變遷〉,《台灣文獻》
    18.張建隆,〈從寺廟老街分佈看滬尾聚落之形成〉,《淡水文化資源提引》,p.2-48,1995
    19.莊金德,〈清代初期台灣土地開發導言〉,《台北文獻》15.16,p166-172,1971.6
    20.堀込憲二,〈如何解讀台灣都市的風水-風水思想與清代台灣的城市之研究〉,《哲學雜誌》,p81,1993
    21.黃文彬,莊翰華,〈台灣早期河岸市街空間結構模式建構之研究-以鹿港為個案〉,《二OO四年彰化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鹿港研究論文集》,台灣:彰化,2004
    22.黃蘭翔,〈清代臺灣「新竹城」城牆之興築〉,《竹塹文獻雜誌》6,p6-31,1998
    23.富田芳郎,〈台灣鄉鎮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7(3),p85-109,1955.6
    24.賴志彰,〈鹿港市街歷史變遷之界面研究〉,《二OO四年彰化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鹿港研究論文集》彰化縣政府主辦,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承辦,2004
    25.戴寶村,〈日據時期台灣港口市鎮之發展與變遷〉,《台灣文獻》40(3),p29-38,1989
    26.莊國土,〈海貿與移民互動:十七—十八世紀閩南人移民台灣原因—兼論漳泉籍移民差異〉,《台灣文獻》51(2),p11-26,2000.6

    下載圖示 校內:2007-08-14公開
    校外:2007-08-1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