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鈺玲
Huang, Yu-Ling
論文名稱: 人工智慧應用在醫療領域對隱私權的影響 ─以侵權行為檢視
A Study on Influenc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Privacy in Healthcare-Focus on the Liabilities of Tort
指導教授: 侯英泠
Hou, Ing-L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8
中文關鍵詞: 個人資料保護法健康保險隱私及責任法案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人工智慧醫療資訊隱私侵權行為法
外文關鍵詞: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Act, HIPPAA, GDP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dical Information,Privacy, Tort
相關次數: 點閱:302下載:5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鑑於隱私權的範圍向來是各學者及實務間探究的對象,其本質無法明確定義、界線難以劃分,而人工智慧的定義於各行各業間亦是混沌的情況,各新聞媒體在稱讚人工智慧科技帶給我們方便,或者防疫有功勞有一部分歸功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幫助的同時,總留下擔憂隱私被侵害的伏筆,但何隱私會被侵害,總是僅能做些初步介紹。
    因此本文將先行介紹人工智慧,爬梳人工智慧的起源,並初步對於人工智慧做出一個定義,以利釐清他在法律中所扮演的角色係客體或者主體,本文依照現有的科技人工智慧還停留在工具階段,自然人將人工智慧當中工具侵害個人的隱私。
    基此本文透過醫療領域作為分析的樣本,將醫療領域會用到人工智慧的地方逐一提出,再分類成智慧醫療器材、智慧健康設備、醫學影像設備、智慧藥品研發,及人工智慧應用在醫療領域中主要的幾種運作模式,得以知悉在人工智慧研發初期必須要以許多個人資料為燃料做出預測模型,在使用預測模型分析病情,換言之,人工智慧改變我們對於醫療的認知,並非僅在醫療院所,或者醫護人員才會蒐集「醫療」個人資料,因此,應擴大對於醫療個人資料的解釋。
    接著透過觀察隱私權在各個時代演進的差異性,人們對於隱私權的態度如何影響隱私權的規範,目前現行法制的規定,在新型態的侵害隱私權下有以下的缺失,告知後同意原則流於形式,無法發揮真正的保護作用,在以前視為無敵的「去識別化」規定,放在人工智慧時代無法達到真正的去識別化,去識別化將有重新識別的風險,將人們的隱私曝露在隨時會被侵害的風險,而當事人的同意又會阻礙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本文認為應轉向關注在隱私傷害。
    並藉由侵權行為、個人資料保護法第29條各要件分析後,個人資料被認定為一般性個人資料或者敏感性個人資料,要盡的義務不盡相同,造成是否會被人認定為侵權將會有不同的答案,進而產生保護上的差異,因此最後重申,個人資料保護法中醫療個人資料、健康檢查等定義,所根本認定問題需要修正,且損害金額過少也係隱私權不受重視的原因之一,故本文提出懲罰性違約金作為導正的方法。

    SUMMARY
    This thesis underwent through discussions which aimed at the effects of AI application in medical to privacy, to cut 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rt; Our thesis considered the necessity of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way that AI operated in the medical fields, also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privacy, to discover under what conditions will AI application be the actus reus of infringement in privacy and personal data in medical fields. Or more specifically, this thesis will obtain the above conclusion by the correlation of values and offenses against privacy.

    As stated above, by understanding the operation of AI application in medical fields also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privacy,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priv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ing background of AI, the introduction of AI application in medical operation, the connotation of privacy, the effects of medical application of AI to privacy, and the perspectives of tort accordingly.

    Keywords: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Act,HIPPAA,GDPR,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dical Information,Privacy,Tort.

    簡目 中文摘要………………………………………………………………………………I EXTENDED ABSTRACT…………………………………………………………Ⅲ 謝誌…………………………………………………………………………………Ⅵ 簡目………………………………………………………………………………Ⅷ 詳目………………………………………………………………………………Ⅹ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研究方法及範圍 5 第三節研究架構 9 第二章人工智慧介紹 11 第一節人工智慧發展背景 11 第二節各國對人工智慧倫理及法律規範 34 第三節人工智慧應用於醫療運作模式 54 第三章隱私權所保護之利益 67 第一節隱私的概念 67 第二節隱私權的概念 84 第四章醫療應用人工智慧對隱私權挑戰 129 第一節科技世代隱私權態度 129 第二節現行法對隱私之保護現況 140 第三節人工智慧系統對當事人同意衝擊 155 第五章從侵權行為角度檢視隱私權 169 第一節以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要件分析 169 第二節個資法第29條客觀、主觀要件分析 208 第三節引進懲罰性賠償之可行性 224 第六章結論 235 第一節人工智慧應的定義及人工智慧於醫療領域中分類 235 第二節隱私、隱私權的差異 237 第三節擴張解釋我國個資法所認定的醫療資料 238 第四節以侵權行為檢視人工智慧侵害隱私權 240 第五節擴大侵害隱私權賠償金額 243 參考文獻 245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
    Bill Franks著,黃海、車皓陽、王悅譯(2013),駕馭大數據:從海量資料中挖掘無限商機》,臺北:碁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James Trefil著,陳月霞譯(1998),人工智慧之謎,初版,臺北:時報文化。
    Joel Gurin著,李芳齡譯(2015),開放資料大商機,初版,臺北:時報文化。
    Katherine Marconi and Harold Lehmann,譯者柯承恩、李穎琦等(2017),醫療大數據,初版,臺北:天下文化。
    Ray Kurzweil著,高寶翻譯中心譯(2000),心靈機器時代,初版,臺北:高寶。
    三津直貴著,陳子安譯(2019),圖解AI人工智慧大未來:關於人工智慧一定要懂的96件事,初版,臺北:旗標科技。
    王澤鑑(2012),人格權法,初版,臺北:自版。
    王澤鑑(2015),侵權行為法,三版,臺北:自版。
    何建志(2016),醫療法律與醫學倫理,初版,臺北:元照。
    李友專(2018),AI醫療大未來:台灣第一本醫療關鍵報告,初版,臺北:好人出版。
    李彥宏(2017),智能革命迎接AI時代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革,初版,臺北:天下文化。
    李惠宗(2012),憲法要義,六版,臺北:元照。
    李開復、王詠剛(2017),人工智慧來了,初版,臺北:天下文化。
    林大貴(2017),深度學習人工智慧實務應用,初版,新北:博碩文化。
    邱聰智(2014),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二版,臺北:華泰文化。
    張慧朗、邱文達等(2007),醫學資訊管理學,初版,臺北:華杏。
    畢恆達(2011),空間就是權力,初版,臺北:心靈工坊。
    陳燕慶、鹿浩(1992),神經網路理論及其在控制工程中的應用,初版,臺北:儒林圖書。
    陳聰富(2008),侵權歸責原則與損害賠償,初版,臺北:元照。
    陳聰富(2018),侵權行為法原理,初版,臺北:元照。
    傅京孫、蔡自興、徐光佑(1992),人工智慧及其應用,二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曾世雄(1999),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初版,臺北:元照。
    黃立(2000),民法債編總論,二版,臺北:元照。
    趙國棟、易歡歡、糜萬軍、鄂維南(2014),大數據時代,初版,臺北:五南。
    應奇(1999),社群主義,初版,新北:揚智文化。
    蘆部信喜著,李鴻禧譯(1995),憲法,初版,臺北:元照。

    二、論文集
    吳從周(2018),初探AI的民事責任—聚焦反思台灣之實務見解,收錄於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頁89-114,臺北:元照。
    李榮耕(2018),初探刑事程序法的人工智慧應用—以犯罪熱區為例,收錄於: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頁120-147,臺北:元照。
    李震山(2004),基因資訊利用與資訊隱私權之保障,收錄於: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頁115-136,臺北:元照。
    沈宗倫(2018),人工智慧科技與智慧財產權法制的交會與調和—以著作權與專利法之權利歸屬為中心,收錄於: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頁181-213,臺北:元照。
    邱文聰(2018),初探人工智慧中的個資保護發展趨勢與潛在的反歧視難題,收錄於: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頁153-175,臺北:元照。
    高光義(1997),論日本憲法上之隱私權,收錄於: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頁808,臺北:元照。
    陳清秀,憲法上人性尊嚴,收錄於:李鴻喜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頁99-118,臺北:元照。
    黃居正(2018),與人工智慧相關的國際議題—從國際人道法到生命體法,收錄於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頁219-241,臺北:元照。
    黃昭元(2005),無指紋則無身分證?換發國民身分證與強制全民捺指紋的憲法爭議分析,收錄於: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賀論文集,頁471,臺北:元照。
    劉靜怡(2018),人工智慧潛在倫理與法律議題鳥瞰與初步分析—從責任分配到市場競爭,收錄於: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頁3-44,臺北:元照。
    蕭文生,收錄於: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頁234-235,臺北:元照。
    顏厥安(2018),人之苦難,機器恩典必看顧安慰—人工智慧、心靈與演算法社會,收錄於: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頁50-83,臺北:元照。

    三、期刊論文
    王千維(2018),違法性與生態損害-評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2218號民事裁定,月旦裁判時報第68期,頁78-94。
    王文娟(2016),物聯網概念及應用,經濟前瞻第168期,頁28-29。
    王自雄(2018),精準醫療法制政策與法律議題初探¬¬以美國監理實務為中心,科技法律透析第30卷第12期,頁26。
    王怡蘋(2010),論侵權行為法之作為義務,政大法學評論第116期,頁71。
    王明禮(2014),論資訊隱私:科技與商業發展脈絡下的觀察,中原財經法學第32期,頁73-84。
    王柏霳(2019),從美國國會立法觀察人工智慧的挑戰與變革,科技法律透析第31卷第3期,頁42。
    王郁琦(2004),資訊時代隱私權理論基礎初探,世新法學第1期,頁283-305。
    王澤鑑(2007),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6)—隱私權(中),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7期,頁37。
    朱柏松(1989),隱私權概念之衍變及其損害防止立法之動向,法學叢刊第34卷第2期,頁92-93。
    何建志(2002),懲罰性賠償金之法理與應用-論最適賠償金額之判定. 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31卷第3期,頁252。
    余和謙(2021),自美國「情報體系運用人工智慧倫理架構」觀察我國人工智慧倫理準則之發展與適用,科技法律透析第33卷第1期,第31-40頁。
    吳柏凭(2016),人工智慧對於著作權概念的衝擊—日本著作權的新政策發展方向,科技法律透析第28卷第12期,頁26。
    呂紹凡(2017),精準醫療使用大數據之個資法問題,萬國法律第212期,頁20。
    李志峰(2014),論美國懲罰性賠償金倍數比例之趨勢,世新法學第8卷第1期,頁135-136。
    李沛宸(2019),實施歐盟個人資料保護規章對人工智慧發展之影響,財金法學研究第2卷第1期,頁147-153。
    李宗儒(2021),防疫追縱科技及個人隱私間的平衡—以Contact Tracing Framework為例,科技法律透析第32卷第12期,頁44。
    李崇禧(2016),個資保護與精準醫療法規關聯性規範,法律與生命科學第5卷第2期,頁4-5。
    李惠宗(2013),個人資料保護法上的帝王條款—目的拘束原則,法令月刊第64卷第1期,頁39。
    李震山(2004),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之回顧與前瞻,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4期,頁40-41。
    周延、孫英洲、郭萬祐,人工智慧醫學影像診斷的新時代,台北市醫學公會會刊,第62卷第8期,2018年,頁31。
    林利芝(2021),著作權決戰AI畫作-論人工智慧時代的藝術智慧在著作權法上之評價,中原財經法學第46期,頁45-90。
    林玫君(2017),論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當事人同意」,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51期,126-128。
    林建中(1997),隱私權概念初探—從美國法之觀點切入,憲政時代第23卷1期,頁66-67。
    林書弘、陳牧言(2018),人工智慧技術於智慧醫療之理論探討與實務應用,護理雜誌第66卷第2期,頁10。
    林勤富、劉漢威(2018),人工智慧法律議題初探,月旦法學雜誌第274期,頁199-201。
    林錫堯(1991),德國聯邦個人資料保護法,法學叢刊第36卷第4期,頁1。
    邱文聰(2009),從資訊自決與資訊隱私權的概念區分—評「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的結構性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68期,頁174。
    邱文聰、吳全峰、劉靜怡、劉定基、翁逸泓(2021),科技防疫與個人資料保護,月旦裁判時報,第第106期,頁91-97。
    邱念平(2011),道德資本及其特徵初探,四川教育學報第27卷第1期,頁27-28。
    邱映曦(2019),資料驅動的競爭法制政策發展趨勢追縱-以日本與歐盟近期法制政策討論為核心,科技法律透析第31卷第12期,頁12。
    范姜真媺(2017),大數據時代下個人資料範圍之再檢討—以日本為借鏡,東吳法律學報第29卷第2期,頁7。
    范建得、梁宗憲(2007),台灣生物銀行相關爭議問題釋義,台灣本土雜誌第91期,頁57。
    孫敏超(2021),美國加州修正加州消費者隱私法健康資料去識別化相關規定,科技法律透析第33卷第1期,頁14-16。
    孫鈺婷(2018),區塊鍊於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適法性與隱私保護困境,科技法律透析第30卷第12期,頁14。
    翁清坤(2010),論個人資料保護標準之全球化,東吳法律學報第22期第1卷,頁4。
    翁清坤(2013),告知後同意與消費者個人資料之保護,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87期,頁287。
    翁清坤(2018),賦予當事人個人資料財產權地位之優勢與拘限:以美國法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47卷第3期,頁964-966。
    翁清坤(2020),大數據對於個人資料保護之挑戰與因應之道,東吳法律學報第31卷第3期,頁97。
    翁逸泓(2016),OTT發展之隱私與個人資料保護問題初探,世新法學第10卷第1號,頁10-49。
    高翊緯、謝邦昌(2018),人工智慧應用之發展與回顧—以醫療業應用前景與概況為例,數據分析雙月刊,第13卷第6期,頁261。
    張明偉(2016),論傳聞證據之同,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97期,頁182-187。
    張明貴(1997),自由主義評介,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11期,頁1027-1038。
    張彩琳、林克亮、林世傑、楊子芃、賴妍倩、胡超群、李英雄(2019),人工智慧在醫療的應用及未來展望,台灣醫檢雜誌第34卷第2期,頁2-4。
    張脕純(2018),個人資料外洩如何通知?參考歐盟GDPR之規範與指引,科技法律透析第30卷第2期,頁33。
    張陳弘(2016),個人資料之認定—個人資料保護法適用之啟動閥,法令月刊第67卷第5期,頁75(2016年)。
    張陳弘(2016),個人資料之認定—個人資料保護法適用之啟動閥,法令月刊第67卷第5期,頁75。
    張陳弘(2018),國家建置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之資訊隱私保護爭議—評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度判字第54號判決,中原財經法學第40期,頁185-25
    張陳弘(2018),新興科技下的資訊隱私保護:「告知後同意原則」的侷限性與修正方法之提出,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7卷第1期,頁204。
    張陳弘(2018),隱私之合理期待標準於我國司法實務的操作,我的期待?你的合理?誰的隱私,法令月刊第69卷第2期,頁83-84。
    張陳弘(2021),科技智慧防疫與個人資料保護:陌生但關鍵的資料保護影響評估程序,臺大法學論叢,第50卷第2期,頁392-393。
    張麗卿(2019),人工智慧時代的刑法挑戰與對應—以自動駕駛車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286期,頁87-88。
    粘為博、陳澤民、張雍昌、陳立函、楊宗賢、徐志偉(2017),無人駕駛車∕自駕車技術探索,電腦與通訊第171期,頁5-6。
    莊晏詞(2017),談歐盟規範下智慧健康法治政策法展,科技法律透析第29卷第2期,頁59。
    許慧瑩、葉志良(2016),資料經濟趨勢下美國對於資料仲介業規制之研究,科新法論第13卷2期,頁100。
    郭戎晉(2012),論數位環境下個人資料保護法制之發展與難題─以「數位足跡」之評價為核心,科技法律透析第24卷第4期,頁18-39。
    郭家瑜、李思慧(2019),智慧醫療在復健醫學的應用,臨床醫學第83卷第2期,頁100。
    陳文珊(2005),後基因體時代身體、自我與財產權的再商榷—以冰島「人群生物資料庫」為例,道雜誌第24期,頁42-43。
    陳世傑(2011),告知後同意原則做為國際法的普世原則—以美國上訴法院判決為例,科技法律透析第23卷第1期,頁17-18。
    陳甘霖、何國良,新藥發展的過程(1998),醫學研究第18卷第6期,頁350。
    陳仲嶙(2009),身體權作為一種憲法權利,法學新論第14期,頁113-131。
    陳亮恭、李威儒(2017),智慧醫療數位轉型與再進化,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5卷第4期,頁41。
    陳家駿(2019),從人工智慧淺談AI機器人相關法律議題—掃地/理財機器人專利智財、金融監管與損賠責任,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法學評論第3期,頁13-14。
    陳起行(2000(,資訊隱私權法理探討—以美國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64期,頁301-303。
    陳運財(2016),GPS監控位置資訊的法定程序,台灣法學雜誌第293期,頁60。
    陳震宇、李境嚴、邱芳瑩、藍功堯,肺癌影像篩檢與人工智慧(2019),醫療品質雜誌第13卷第2期,頁32-35。
    陳聰富(2002),美國法上之懲罰性賠償金制度,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1卷第5期,頁173-184。
    陳譽文(2017),人工智慧規範性議題綜觀,科技法律透析第29卷第4期,頁43-51
    游進發(2021),侵權責任法責任成立與責任範圍之因果關係─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61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10期,頁21-26。
    程法彰(2020),我國資通訊產業的個資去識別化運用爭議,萬國法律第230期,頁78。
    黃章令(2018),重塑大數據時代下的隱私權法理─以隱私權概念為主要內容,月旦民商法雜誌第62期,頁149。
    黃惠滿、孫凡軻(2012),醫療資訊隱私權與新聞自由之衝突與調和,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第12期,頁1-20。
    黃渝之(2015),歐盟執委會公布「行動健康(mHealth)綠皮書徵詢意見書」,科技法律透析第27卷第6期,頁8-9。
    黃維民(2018),醫療隱私,電腦稽核第38期,頁44。
    黃銘傑(2019),人工智慧發展對法律及法律人的影響,月旦法學教室第200期,頁51-52。
    楊玉隆(2018),我國「醫師應親自診察」規定之法律分析,臺灣醫界第61卷第2期,頁44。
    楊明德、蔡慧萍、許鈺群、曾信鴻(2018),人工智慧模型之建置與應用,土木水利第45卷第5期,頁60。
    楊博欽、陳育群、施美如、張雲亭(2018),人工智慧應用於皮膚疾病診斷的最新進展,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第62卷第7期,頁37。
    楊智傑(2014),美國醫療資訊保護法規之初探—以HIPAA/HITECH之隱私規則與資安規則為中心,軍法專刊第60卷5期,頁83。
    葉俊榮(2016),探尋隱私權的空間意涵-¬大法官對基本權利的脈絡論證,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8期,頁16-23。
    廖世昌(2019),法律人的進擊,新世代的挑戰,月旦法學教室第200期,頁90-92。
    廖淑君(2012),APPs是醫療器材嗎?從美國FDA對行動醫療應用程式的規範與管理談起,科技法律透析第24卷第6期,頁58。
    廖福特(1999),歐洲人權公約,新世紀智庫論壇第8期,頁58-59。
    廖緯民(1996),論資訊時代的隱私權保護—以「資訊隱私權」為中心,資訊法務透析第8卷第11期,頁23。
    劉宏恩(2004),冰島設立全民醫療及基因資料庫之法律政策評析—論其經驗及爭議對我之啟示,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4期,頁50-54。
    劉定基(2013),析論個人資料保護法上「當事人同意」的概念,月旦法學雜誌第218期,頁148。
    劉定基(2017),大數據與物聯網時代的個人資料自主權,憲政時代季刊第42卷第3期,頁265。
    劉靜怡(1997),資訊時代的法律與科技(四)電腦網路之使用與個人隱私權之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24期,頁152。
    劉靜怡(2002),資訊隱私權保護的國際化爭議—從個人資料保護體制的規範協調到國際貿易規範的適用,月旦法學雜誌第86期,頁195-196。
    劉靜怡(2006),隱私權:第一講隱私權的哲學基礎、憲法保障及其相關辯論—過去、現在與未來,月旦法學教室第46期,頁44。
    劉靜怡(2012),社群網路時代的隱私困境:以Facebook為討論對象,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1卷第1期,頁8。
    劉靜怡(2019),淺談GDPR的國際衝擊及其可能因應之道,月旦法學雜誌第286期,頁6。
    樊國禎、蔡昀臻(2018),個人資料管理系統要求事項標準化及其實作初論:根基於歐盟《一般資料保護條例》(GDPR)之驗證與資料去識別化的議題,前瞻科技與管理第8卷第1期,頁21。
    潘俊良(2019),德國聯邦政府公布人工智慧戰略基本要點,科技法律透析,第31卷第1期,頁6-7。
    蔡孟彥(2019),自駕車之道路交通法規的現在與未來,月旦法學雜誌第288期,頁70-72。
    蔡達智(2007),開放空間中的隱私權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145卷,127-146。楊秀儀(2006),論健全病歷制度之建立及健康資訊隱私權保護,全國律師第10卷第8期,頁39-46。
    蔡碧玉(1998),從「偷拍事件」談隱私權保護之刑立法,法令月刊第49卷第4期,頁24-28。
    蔡維音(2006),財產權之保護內涵與釋義學結構,成大法學第11期,頁69-70。
    賴文智、賴佳宜(2020),從歐盟的AI白皮書與資料策略看AI發展的管理框架,會計研究月刊第416期,頁108。
    謝祥揚(2007),論「資訊隱私權」,東吳法研論集第三卷,頁135-137。
    簡奕寬(2018),資料隱私市場與管制政策方向初探,科技法律透析第7期,頁33-35。
    魏于翔(2019),智慧醫療發展趨勢研究及案例分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42卷第3期,頁64。
    羅伊婷、徐尚為、簡慧雯、宋聖芬(2018),失智症患者運用人工智慧輔助設備進行認知訓練之成效探討:文獻回顧與未來展望,台灣老人保健學刊,第14卷第1期,頁55-61。
    譚中岳(2018),精準醫療國際法規趨勢分析與產業化策略規劃研討會報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41卷3期,頁114。
    蘇孟宗、陳右怡(2018),人工智慧驅策台灣產業跨域創新,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6卷第4期,頁47。

    四、學位論文
    何宣逸(2021),我國資料保護之法制研究─以資料財產化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妏瑄(2018),刑事偵查「第三人原則」與「隱私之合理期待」─以偵查機關向網路服務提供者調取非內容性通訊資料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楊閔喬(2016),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之嚇阻效果─以公害實驗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詹文凱(1998),隱私權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
    戴志傑(2007),美國懲罰性賠償金制度之基礎問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
    鐘孝宇(2016),巨量資料與隱私權—個人保護機制的再思考,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貳、英文文獻
    一、專書
    Anita L .Allen.2011.Unpopular Privacy :What Must We Hide?. USA: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ris Berg.2018. The Classical Liberal Case for Privacy in a World of Surveillance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1st. cham: Palgrave Macmillan.
    Daniel J.Solove .2008.Understand Privacy .1st.ed.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Herbert A. Simon.1997.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4th ed New York: Free Press.
    Jeffrey Rosen.2009.The Unwanted Gaze :The Destruction of Privacy in America.New York:Vintage.
    Mickey Williamson 1986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Micro-computers-The Guide for Business Decisionmakers ,2nd,New York:Brady.
    Posner, Richard A. 2010.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8th ed. New York, NY: Aspen.
    Stuart Russell, Peter Norvid.2003.The Histor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 ,2nd. 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Westin,L. Alan .1967. Privacy and Freedom. 1st New York: Atheneum.
    二、論文集
    Anita L. Allen.1997.Genetic Privacy:Emerging Concepts and Values,in Genetic Secrets: Protecting Privacy And Confidentiality In The Genetic Era,edited by Mark A. Rothstein. Connecticut:Yale University Press.: Free Press.
    三、期刊論文
    A.M.Turing1950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Mind 236:433.
    Barry R.Furrow.1998.Doctors’ Dirty Little Secrets:The Dark Side of Medical Privacy, Washbum Law.J.37(2): 283.
    Buchanan,BruceG,A(Brief)Histor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6,AI Magazine,53 53,56,57,58(2005).
    Daniel J.Solove.2002 .Conceptualizing Privacy. California Law Review90.1099.
    Daniele Miorandi ,Sabrina Sicari,Francesco De Pellegrini,Imrich Chlamtac, 2012 Internet of Things:Vision,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 challenges,Ad Hoc Networks,10,1497.
    Gary S. Becker.1968.Crime and Punishment:An Econ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6(2):169.
    Helen Nissenbaum,.2011.A Contextual Approach to Privacy Online.Daedalus.140,32,34.
    Jennifer L.Kloke.2008.Prescription Records for Sale:Privacy and Free Speech Issues Arising from the Sale of De-identified Medical Data,44IDAHO L.REV.44:511
    Jia Deng,Wei,Wei Dong,Richard Socher,Li Jia Li,Kai Li and Li Fei Fei,ImageNet:A Large Scale Hierarchical Image Database,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CVPR of IEEE,248,255.
    Joshua B.Sessler.1997.Computer Cookie Control:Transaction Generated Information and Privacy Regulation on the Internet,5J.L.&POL’Y627,651.
    Renders JM,Simonart T:Role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n dermatology.Dermatology.219,102-104(2009).
    Ruth Gavisonin.1980.Privacy and the Limits of Law.The Yale Law Journal,.Vol. 89, No. 3 421 .
    Samuel D. Warren and Louis D. Brandeis.1890.The Right to Privacy, Harvard Law Review, Vol. 4, No. 5:193.
    Scott Shorr.1977.Personal Information Contracts:How To Protect Privacy Without Violating the First Amendment,Cornell Law Review80.1764,1765.
    Scott Shorr.1977.Personal Information Contracts:How To Protect Privacy Without Violating the First Amendment. Cornell Law Review80.1764,1765.
    Solove,Daniel J;Hartzog,Woodrow.2014. The FTC And New Common Law of Privacy,Columbia Law Review114:583.
    Stephen Rushin.2011.The Judicial Response to Mass Police Surveillance.J.law technol.policy.2:283
    Steven P Lee.2018. The Nature and Value of Privacy, in Core Concept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in Privacy.AMINTAPHIL,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Law and Justice,vol 8 48 .
    Susan Freiwald.1960. Uncertain Privacy:Communication Attributes After The Digital Telephony Act,69S. California Law Review.949,960.
    Susan Freiwald.1996. Uncertain Privacy:Communication Attributes After The Digital Telephony Act. California Law Review69s.949,960.
    William L.1960,Privacy,California.Law Review 48.383,389.
    Rush Gavison Privacy and the limits of law. Vol 89 No3 The Yale Law Journal 421,4242,441,442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