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佩珊 Huang, Pei-Shan |
|---|---|
| 論文名稱: |
數位幾何影像與身體互動創作研究 The Creation and Research of Digital Geometry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Body |
| 指導教授: |
陳明惠
Turner, Ming 廖又儀 Liao, Yu-Y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科技藝術碩士學位學程 Master Program on Techno Art |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 畢業學年度: | 10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82 |
| 中文關鍵詞: | 數位幾何 、互動影像 、身體互動 、計算幾何 、電腦藝術 |
| 外文關鍵詞: | Digital Geometry, Interactive Image, Interactive Body, Computational Geometry, Computer Art |
| 相關次數: | 點閱:94 下載: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藉由數位幾何影像以及身體互動機制,表現現今科技社會中,人類於虛擬與現實世界中所產生的認知及溝通問題。於是本創作研究試圖將身體資訊數位化,主要為透過電腦軟體與撰寫程式語言進行創作,並結合互動裝置捕捉身體資訊,進而轉化產生特殊的虛擬幾何圖像。藉此企圖以身體互動的過程,不論是以聲音、肢體語言或是身體律動,與運用程式邏輯所產生之虛擬幾何影像進行互動,呈現人類在現實世界當中,與虛幻世界所產生的交流現象。
本研究將分為三大部分,包含本創作研究創作想法及理念;以及在文獻探討的部分,將簡述計算幾何之原理、幾何造形之多元發展、幾何造形意義、電腦互動影像之發展以及數位影像構成原理,並分析於創作研究期間重要相關藝術家作品與理念介紹;最後將探討先前於研究期間相關創作之《顯像》、《轉換風景》,並藉由數位幾何影像、肢體互動身形創作等詳細論述,傳達《幾何身形》創作理念及方法。
Through digital geometric images and body’s interactive mechanisms, this creative research aims to present the problems of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which generated by the human beings between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 worlds in today's technological societ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attempts to digitize the body's information and interact with the unique virtual geometric images, which are generated with the interactive device by the programming logic and the software in the process of body’s interaction. It will be showing the phenomenon of communication with human beings in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 worlds.
The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cluding creative ideas,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created artworks. In literature review, it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 principle of computational geometry, the multivariate development and the meaning of geometric form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interactive images and the principle of digital images, as well as analyzing the important and relevant artists and their artworks during the research. At last, it will discuss "Inside Out" and "Conversion of Landscapes", which are the related artworks in the earlier period of research. Final, through the digital geometric images, physical interaction with body shapes and other detailed discussion, the creative concepts and methods behind "Geometric Body" are presented.
【1】王政陽、林珮淳(2009,12月),〈從新媒體藝術發展探討互動裝置藝術美學〉,論文發表於臺北國際數位圖像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王聖閎,〈影像、互動與敘事生產的三位一體(上)〉,取自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ArtIcle_Content.aspx?n=428AA6B15105879C&s=7DC35C5650877D0A(2016/12/10)。
【3】王聖閎,〈影像、互動與敘事生產的三位一體(下)〉,取自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ArtIcle_Content.aspx?n=79F2E0580B85E800&s=544D250E8B8EAA1D&t=FDC5935B45A48DDC&tn=2B6E030A1E70E98763167B1DD0DDA99438E1E69CC36D2D0D9C0D8A6CA295759988CCB630F54F5FE38ADAEB853BCDE30D(2016/12/10)。
【4】白瑩(2009),《圖解藝術史》,臺北:佳赫文化行銷。
【5】台灣大學網路教學,〈二十世紀時代的風格〉,取自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6_520/sty_20c/painting/abstract.htm(2016/12/11)。
【6】地球圖輯隊,〈肢體語言專家大解密!成功人士絕對不會做的15個動作〉,取自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5/04/22/15-body-language-secrets-of-successful-people/(2017/01/23)。
【7】那福忠,〈虛幻還是真實?〉,取自 http://www.brain.com.tw/news/articlecontent?ID=43601&sort=(2017/01/21)。
【8】吳文成,〈軟體藝術、碎形與生物形態〉,取自http://blog.xuite.net/sinner66/blog/12270696-%E8%BB%9F%E9%AB%94%E8%97%9D%E8%A1%93%E3%80%81%E7%A2%8E%E5%BD%A2%E8%88%87%E7%94%9F%E7%89%A9%E5%BD%A2%E6%85%8B(2016/12/19)。
【9】李英明、羅曉南(1997),〈資訊科技與人的處境,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期末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0】何政廣(1980),《康丁斯基》, 臺北:藝術圖書。
【11】邱誌勇,〈論數位藝術的互動性〉,取自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Column_Content.aspx?n=42B9A64DC480BC01&s=224099D92B88A88D(2016/12/15)。
【12】林品章(2009),《造形原理藝術–設計的基礎》,臺北:全華圖書。
【13】林珮淳、江柏勳(2011,1月),〈科技應用於影像藝術之探討〉,論文發表於「實虛整合之創新原型」學術研討會,臺中:東海大學。【14】林崇宏(1987),《設計原理》,臺北:全華科技圖書。
【15】林崇宏(2003),〈幾何形態應用在造形設計的探討〉,《東海學報》,44,87-96。
【16】洪女軒、方菁容(2011,3月),〈1960 年代歐普藝術之錯視表現形式研究〉,研討會論文。
【17】高小山、張景中、周咸青,〈幾何研究的新利器------《幾何專家》電腦軟體〉,取自http://steiner.math.nthu.edu.tw/usr3/method-science-fair/expert.html(2016/12/09)。
【18】陳惠媛,〈表現情緒的抽象藝術〉,取自http://ortus.webnow.biz/ortus/modules/news/article.php?mode=thread&order=1&item_id=708(2016/12/28)。
【19】起點中文網台灣分站,〈肢體語言學〉,取自http://www.qidian.com.tw/books/1492758/articles/26693542(2017/01/20)。
【20】許峻誠、王韋堯(2005),〈「抽象」在藝術與設計之再定義〉,《設計學報》,10(3),81-99。
【21】曹筱玥(2007,12月),〈台灣數位藝術發展史〉,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美術丹露專題網站。
【22】曾怡君(2012),〈以背景相減法實現工作空間人物存在判定〉,臺北科技大學自動化科技研究所。
【23】喬.納瓦羅,〈《FBI教你讀心術》眼睛不會說謊?腳才是!〉,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6397(2016/12/26)。
【24】曾鈺涓(2007),〈程式、系統與數學邏輯—談60年代之電腦藝術創作〉,《美育》, 157 ,10-19。
【25】曾鈺涓、羅惠瑜(2004,5月),〈數位時代中藝術作者權的隱匿—以當代視覺藝術創作為例〉,論文發表於國巨科技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6】傅銘傳、林品章(2002),〈幾何圖形對稱性之喜好調查〉,《設計學報》, 7(2),47-60。
【27】視覺素養學習網,〈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 ~ 1944﹞〉,取自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kandinsky/kandinsky.htm(2016/12/18)。
【28】壹讀,〈「互動藝術」如何互動?〉,取自https://read01.com/2Ga6dA.html(2016/12/17)。
【29】壹讀,〈談肢體語言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取自https://read01.com/zdRG8P.html(2017/01/25)。
【30】壹讀,〈無法假想畫面的人〉, 取自https://read01.com/yzgR54.html(2016/12/22)。
【31】詹嘉華(2012),〈身體構圖II〉,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
【32】葉瑾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臺北:藝術家。
【33】葉瑾睿(2008),《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臺北:藝術家。
【34】維基百科,〈瓦西里.康丁斯基〉,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3%A6%E8%A5%BF%E9%87%8C%C2%B7%E5%BA%B7%E5%AE%9A%E6%96%AF%E5%9F%BA(2016/12/18)。
【35】維基百科,〈計算幾何〉,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E%A1%E7%AE%97%E5%87%A0%E4%BD%95(2016/12/09)。
【36】臺灣科技藝術節,〈詹嘉華身體構圖II〉,取自http://www.qaf.org.tw/2016dpa/exhibitions/exh01-index.htm(2016/12/21)。
【37】蔡秉樺、林珮淳(2013,12月),〈「後人類」議題於新媒體藝術創作之研究〉,論文發表於臺北數位圖像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38】謝清俊(1997,5月),〈資訊時代的一些省思〉,論文發表於新興科技與人生價值的省思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
【39】蘇家祥、王元凱,〈淺談影像監控之背景建立技術〉, 取自http://vbie.eic.nctu.edu.tw/vol_2/skill_7.htm(2016/12/08)。
【40】Yi-Chun,〈康丁斯基抽象藝術色塊堆疊時尚風景〉,取自http://www.evoketw.com/%E5%BA%B7%E4%B8%81%E6%96%AF%E5%9F%BA%E6%8A%BD%E8%B1%A1%E8%97%9D%E8%A1%93-%E8%89%B2%E5%A1%8A%E5%A0%86%E7%96%8A%E6%99%82%E5%B0%9A%E9%A2%A8%E6%99%AF.html(2016/12/24)。
校內:2022-08-0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