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薛建蓉 Hsueh, Cheng-zuong |
|---|---|
| 論文名稱: |
清代台灣士紳角色扮演及在地意識研究
--以竹塹文人鄭用錫與林占梅為探討對象 |
| 指導教授: |
施懿琳
none 黃美娥 none 游勝冠 none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11 |
| 中文關鍵詞: | 清代 、鄭用錫 、林占梅 、竹塹 、台灣士紳 、知識分子 、在地意識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1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重點在於探究,清政府面對地處邊疆、治理無完善計畫的台灣,如何透過文治化進程,形塑台灣士紳的意識形態?而台灣本地士紳真如官方所預期?在此,本文嘗試以台灣為思考中心,以身兼士紳及知識分子角色的鄭用錫、林占梅觀察其在公領域擔任執行者時,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以下針對三個觀察方向進行考察:第一、透過鄭林兩人的生平研究,釐析出清代正途與異途士紳在地方上的發跡過程,並比較二人的相同、相異性,來觀察正途與異途士紳在地方上不同的影響力,以及正途與異途士紳的內部衝突。第二、藉由鄭林兩人及其家族與地方文人、官紳間人際網絡的建立,觀察正途與異途士紳所建構出的交遊網絡、及其維繫優勢地位的方式,考察正、異途士紳利用協助官方執行公務的方式,達到為地方爭取建設、為民眾爭取權益及提升個人地位的目的。第三、透過鄭用錫與林占梅作品中對淡水廳歷史、地理空間與當時時事的詮釋觀點,進一步考察在清政府意識形態塑造下的台灣士紳的主體思想,由其的主體思想的探究,觀察出二人身為台灣士紳的在地性格。
本文結論為,清帝國統治者透過既定的傳統與文化,形塑台灣的科舉士子或士紳,並希望藉由被賦予認定之身分,進而透過鏡映式的心理投射,賦予符合該身分的自我定位。然而,在不同文化位置和地方認同下,透過該地區的文化、習俗和生存環境,還是會在預期的形塑下,形變出該地方獨特的「在地意識」。甚至,利用職務之便,與統治者建立的同生共構依賴關係,促使一個受支配的領域成為一個「有發言權」的領域。
none
參考文獻
一、 史料(以下按姓氏筆劃排列)
收於台叢本第種出版之「文獻叢刊」者,簡稱「台叢本第x種」。括號中之年份為可查出之史料原刊年代。
丁紹儀,《東瀛識略》(同治六年),台叢本第2種,1957年。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同治六年),台叢本第17種,1959年。
不著撰人,《台灣教育碑記》,台叢本第54種,1959年。
不著撰人,《新竹縣志初稿》(光緒二十四年),台叢本第61種,1959年。
不著撰人,《清會典事例》,台叢本第226種,1961年。
不著撰人,《新竹縣制度考》。台叢本第101種,1961年。
不著撰人,《新竹縣采訪冊》。台叢本第145種,1962。
不著撰人,《淡水廳築城案卷》,台叢本第171種,1963年。
不著撰人,《清會典事例》,台叢本第226種,1966年。
不著撰人,《清世宗實錄選輯》,台叢本第167種,
不著撰人,《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台叢本第218種,
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乾隆十七年),台叢本第113種,1961年。
王 松,《臺陽詩話》。台叢本第34種,1959 (1905)年。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乾隆三十年),台叢本第140種,1961年。
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康熙五十七年),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沈茂蔭,《苗栗縣志》。台叢本第159種,1962年。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台叢本第63種,1960(1898)年。
林 豪,《誦清堂詩集》。菲律賓:宿務大眾印書館,1957年。
───,《東瀛紀事》。台叢本第8種,1957(1866)年。
───,《金門志》,台叢本第202種,1964年。
林占梅著,《潛園琴餘草》,沾水筆抄本,未刊稿,國立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館藏。───,徐慧鈺等校著《林占梅資料彙編-潛園琴餘草》,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4年。
───,《潛園琴餘草簡編》。台叢本第202種,1964年。
吳德功,《戴施兩案紀略》,台叢本第47種,1962年。
吳子光,《吳子光全書》。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史蹟中心,1979年。
───,《紀事》。台叢本第36種,1959年。
周 璽,《彰化縣志》。台叢本第156種,1962(1826)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台叢本第141種,1962年。
高拱乾,《台灣府志》。台叢本第65種,1960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康熙三十九年),台叢本第種,1959年。
姚瑩,《東溟奏稿》,臺北:台叢本第種,1959年。
連 橫,《台灣通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
唐景崧,《台陽見聞錄》,台叢本第30種,1891年。
劉良壁,《重修福建台灣台灣府志》(乾隆六年)。台叢本第74種,1960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台叢本第172種,1963(1871)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台叢本第160種,1963年。
陳肇興《陶村詩稿》,台叢本第144種,1936年
陳漢光編,《台灣詩錄》。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年。
蛻菴老人,《大屯山房談薈》。收於邱秀堂編撰,《鯤海粹編》。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1980年。
黃典權,《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台叢本第218種,1960年。
鄭用錫,《北郭園詩鈔》,台叢本第41種,1958年。
───,《北郭園全集》,台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
───,《北郭園詩文鈔》,未刊稿本,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收藏 。
───,《淡水廳志稿》南投:台灣省文獻會出版,1998年。
鄭用錫著,劉芳薇校釋,《北郭園詩鈔校釋》,台北:古籍,2003年。
鄭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台叢本第61種,1959(1898)年。
鄭鵬雲編,《浯江鄭氏家乘》,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87(1914)年。
藍鼎元,《東征集》(康熙六十一年),臺北:台叢本第種,1958年。
藍鼎元,《平臺紀略書》(雍正元年),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蔡振豐,《苑裡志》。台叢本第48種,1959 (1897)年。
謝金鑾、鄭兼才,《續修台灣縣志》。台叢本第140種,1962(1807)年。
二、專書
Edward W. Said《東方主義》,臺北:立緒,2002年第二版四刷。
Karl Marx,《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市 : 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第2版。
不著撰人,《台灣研究資料彙編》,台北:聯經,1993年。
王先明,《近代紳士—一個封建階層的歷史命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國社科院主編,《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尹章義,《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1989年。
布爾狄厄《藝術的法則》,北京:中央編譯,2001年。
李乾朗,《台灣建築史》。台北:雄獅出版社,1986。
李乾朗主持,《新竹市古蹟公園潛園調查研究》。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
李乾朗主持、張德南等撰稿,《新竹市都城隍廟建築藝術與歷史》。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
吳學明於《金廣福墾隘之研究》新竹縣立文化中心出版,2000年。
林文龍,《史蹟叢論中冊(人物篇)》。台中:國彰出版社,1987年。
───,《林占梅傳》,南投市:省文獻會,1998年。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台北:聯經,2000年。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台灣經濟史概說》,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
邱天助,《布爾狄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市 :桂冠,1998年。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台灣經濟史概說》,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
廖炳惠《關鍵辭200》,台北:城邦,2003年。
施添福,《清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 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2000年。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 ,《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1年。
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1994年。
張德南,《北門大街》,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張谷誠,《新竹叢誌》,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張永堂總纂,《新竹市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7年。
怪我氏,《百年見聞肚皮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年。
陳越編,《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第》,中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詹雅能《明志書院研革志》,新竹市政府出版,2002年。
陳其南 ,《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1991年。
陳運棟,《內外公館史話》。台北:作者出版,1994年。
葉永文《排除理論》,台北:揚智,1998年。
新竹文化中心主編,《竹塹城學術研討會》,新竹市﹕新竹文化中心,1999年。
黃朝進 ,《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 台北:國史館,1995年。
黃啟文,《新竹史話》。新竹:新生報,1955年。
黃旺成纂修,《台灣省新竹縣志稿》。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57年。
劉寧顏總纂,《重修台灣省通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廖雪蘭,《台灣詩史》。台北:武陵出版社,1989年。
戴炎輝,《清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蘇子建,《塹城詩薈》。 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4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台北:商務,1978年。
三、 學位論文
王文顏,〈台灣詩社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王惠琛,〈清代台灣科舉制度的發展〉,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1989年。
李正萍,〈從竹塹到新竹:一個行政、軍事、商業中心的空間發展〉,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1年。
李宜憲,〈清乾隆朝的台灣民變研究〉,成大歷史所博士論文,1990年。
施懿琳,〈清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1年。
陳國揚,〈清代竹塹漢人社會之發展〉,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謝志賜,〈道咸同時期淡水廳文人及其詩文研究─以鄭用錫, 陳維英, 林占梅為對象〉,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 1995年。
徐慧鈺,〈林占梅年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林占梅園林生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蔡淵絜,〈清代的社會領導階級〉(1684-1895),師大史研所碩士論文,1980年。
黃美娥,〈清代台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台北: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四、單篇論文
王文顏,〈光復前詩社的時代價值〉。《文訊》18期(1985),頁43-49。
林衡道,〈參加調查新竹鄭氏宗族記〉。《文獻》23卷3期(1972),頁93-99。
林滿紅譯,Franz Michael著,〈十九世紀中國的中國與社會〉,《食貨雜誌》,3卷6期,1973年。
吳金成,〈明清時代紳士層研究的諸問題〉。收於東洋史學會編,《中國史研究的成果與展望》。河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再論明、清朝的紳士層研究〉。收於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1992。
金鑠、吳振芝,〈清代台灣地方科舉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報》5期(1978),頁1-48。
卓克華,〈新竹行郊初探〉。《台北文獻》直63/64期(1983),頁213-242。
───, 〈行郊之組織功能及貢獻〉。《台北文獻》直71期(1985),頁55-112。
莊英章、陳運棟,〈晚清台灣北部漢人拓墾形態的演變—以北埔姜佳的墾闢事業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1996年,6月。
施添福,〈台灣歷史地理研究劄記(二):竹塹、竹塹埔和「鹿場半被流民開」〉。《台灣風物》39卷3期(1989),頁73-82。
───,〈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收於戴寶村、李筱峰、張炎憲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玉山社,1996,頁157-219。
施懿琳〈從《台灣台灣府志》〈藝文志〉看清領前期台灣散文正典的生成〉,台北:《台灣文學學報》,2003年12月第四號。
徐慧鈺,〈高吟四座互飛觴─話潛園詩酒盛會〉。《竹塹文獻》6期(1998),頁88-103。
───,〈「構得潛園堪寄跡,十年樂趣在林泉」─談林占梅的園林生活〉。《竹塹文獻》13期(1999),頁60-75。
陳國揚,〈清代竹塹開發與信仰、文教之開展〉。《中興史學》1期(1994),頁87-151。
陳漢光,〈林豪先生傳記及其詩文〉。《文獻》18卷2期(1967),頁114-118。
陳其南,〈清代台灣社會的結構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0),頁115-147。
黃美娥,〈日治時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風物》47卷3期(1997),頁43-88。
───,〈一種新史料的發現──談鄭用錫《北郭園詩文鈔》稿本的意義與價值〉。《竹塹文獻》4期(1997),頁31-56。
───,〈清代竹塹地區文學的發展與特色〉,《竹塹城學術研討會》,新竹市﹕新竹文化中心,1999年。
───,〈「心遠由來地亦偏,柴桑風格想當年」─竹塹詩人鄭如蘭及其《偏遠堂吟草》〉。《竹塹文獻》13期(1999),頁39-59。
張炎憲, 〈台灣新竹鄭氏家族的發展型態〉。收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二)》。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6,頁199-217。
───,〈台灣史研究的新精神〉。收於戴寶村、李筱峰、張炎憲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玉山社,1996,頁11-27。
張德南〈淡水廳築城時期的文治社會〉,《竹塹城學術研討會》,新竹市﹕新竹文化中心,1999年,頁57-61。
蔡淵洯,〈清代台灣社會上升流動的兩個個案〉。《台灣風物》30卷2期(1980),頁1-32。
───,〈清代台灣社會領導階層的組成〉。《史聯雜誌》2期(1983),頁25-32。
───,〈清代台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轉變〉。《史聯雜誌》3期(1983),頁34-64。
───,〈清代台灣的望族──新竹北郭園鄭家〉。收於《第三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紀錄》。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頁545-556。
攖井哲夫著,姜忠蓮譯,《福柯:知識與權力》河北教育,2001年。
羅崗,〈「被壓迫者」的知識如何可能?--「真的知識階級」與「底層」民眾〉,《中國的現代性與城市知識分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頁112-152。
龔顯宗,〈不為功名亦讀書—論鄭用錫詩的題材多樣與風格統一〉,《第五屆清代學術研討會》,1997年,11.15-16,頁347-360。
五、網站
台灣古典文學工作坊年表,網址:http://140.116.14.95/
中央研究院漢籍資料庫,網址: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六、英文文獻
Arjun Appadurai(ed.),Globaliza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0.
Charles Taylor ,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