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曾琮琇 Tseng, Chung-Hsiu |
|---|---|
| 論文名稱: |
嬉遊記:八○年代以降台灣「遊戲」詩論 Journey to Fun:Research of Taiwan Modern Poetry on PLAY(1980-) |
| 指導教授: |
陳昌明
Chen, Chang-M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39 |
| 中文關鍵詞: | 現代詩 、狂歡 、諧擬 、遊戲 、互文 |
| 外文關鍵詞: | play, poetry, intertextuality, parody, carnival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0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八○年代(1980-)以來台灣現代詩的遊戲性為範疇,以詩人如何進行詩的遊戲為研究方向,挖掘八○年代以降,台灣現代詩的遊戲性所展現的美學特質。全文凡六章:
首章說明研究該主題的動機、旨趣、界說和文獻探討。第二章〈遊戲理論與場域建構〉首先對古今中西的遊戲理論進行析論,並將台灣現代詩的遊戲性放置於八○年代以後的時空環境如政治、社會文化來討論。第三章〈詩的戲法/法則的遊戲〉,提出現代詩意象、譬喻、聯想等修辭技巧的使用,正是修辭的遊戲;除了修辭外,詩人也在形式上大玩形式的遊戲。圖象詩用文字排列的方式使之形成一幅可以看見或聽見的詩,或者拋棄形式的束縛,以嘲諷戲仿或文本拼貼來顛覆形式遊戲本身。另外,詩人利用各種媒材的結合,使現代詩不只固定在紙上,成了一種詩的行動藝術。
第四章〈從扮裝到變裝〉討論現代詩扮演的特質。現代詩在表現外在對象的同時,也將意義隱藏在詩句內,使詩產生像謎語一樣的質地而更勝於謎語單純的猜出物象;八○年代以降的現代詩不僅扮裝,也變裝,打破了能指和所指的侷限,在文本中任意嬉戲,不再追求固定的意義和標準答案,也因為文本的自由嬉戲,使詩在錯綜的網絡間出現縫隙,而這欲隱欲顯的縫隙正是嬉戲的動人之處。
第五章〈遊戲,不只遊戲〉論述台灣八○年代以降具有遊戲意味的幾個議題。首先討論古典文學、童話、神話為題材的遊戲。在這些現代詩的遊戲書寫當中,像過去一樣的說教題材已被束之高閣。詩人們為了宣洩其遊戲衝動,以諧擬(parody)的手法改寫那些傳統典故、童話、寓言、神話故事中既定的遊戲成規,讀者們因此可以從那些教條中被釋放出來。〈嬉遊的年代〉一節析論當代詩人對這個時代的觀看角度,後現代社會景觀在詩人筆下則成了一個無底盤的棋盤遊戲。詩人之間相互贈達的作品,因為換上了遊戲的面貌,消解了現代詩難以親近的距離感,而後輩詩人對前輩詩人的顛覆戲耍,使得詩的誤讀充滿了創造力。第六章的結論部份,對八○年代以降現代詩的遊戲性提出開放性的思索。
The field of this research is about the play of the Taiwanese modern poetry ,
focusing on how poets carry on the play of the poem as a direction of this syudy.This research also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PLAY" theories and it’s development in
Taiwanese "play" poems since 1980's. The full text totals six chapters:
In chapter 1, we describe the motif, the significance,the definition and the prior records for this research.Chapter 2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PLAY” theories in ancient and modern, east and west first. Then set out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for the play of the Taiwanese modern poetry in 80's.Chapther 3 indicates that the modern poetry use such skills as the image, metaphor, association etc, which are exactly rhetorical play ; and further, poets also play the formal game greatly on the form.The concrete poetry (圖象詩)with calligraphic arrangements makes the poetry watchable or audible, even abandons the tie of the form wonder to imitate by parody or textual collages so eventually overturning the intended form play. Besides, modern poets makes use of various medium material to combine, enabling the modern poems not only fixing on the paper, but also becoming the action art as a kind of poetry.
Chapther 4 i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poetry play.The modern poetry uses the appearance of the outside worlds as the object of being imitated.
The object that the modern poetry expressed also conceals meaning in the poetry in the meantime, endowing the poem’s creation a similar quality of riddle.But figuring out the presentation purely than the riddle makes it more puzzling. On the other hand, since 80’s, modern poetry is not only performing a makeup, but also reiterates makeup again and again and eventually breaks the limit of signifer and signified.They play around freely, no longer pursue the fixed meanings and standard answers. For example, some poems are to be presented with the examination paper form.Because the texts are free, it make the poetry appear like chinks among each complicated network.It’s attractive to us that these chinks are both hidden and presentational.
In chapther 5, we discuss a few subjects of the play meaningful in Taiwanese modern poetry since 80's. The play by the classic literatures,fairy stories, and myths is a topic first. Now that it is a play, but isn’t methodical and scrupulous rewriting of classic works, fairy stories. In the play of these modern poems, they are already shelved and forgotten which are just preachment topics in the foretime. For venting the play impulsion, poets adapt those traditional literary reference, fairy stories, parables, and the myth stories which had been fixed for rewriting. It’s one of ways they play, and liberates readers from those dogmas. We also analyze and discuss contemporary poets for their viewing angles backwards in time. In poet's style of writing ,the post modern social views become a bottomless chessboard game. Because of changing the feature of the play, the present -and - answer poetry(贈達詩)mutually resolves the hard distance feeling of modern poetry and becomes intimate with each others. The overturn and play of the younger poets to elder poets make poetry of the misreading to be filled with creativity. Chapter 6 is a conclusion, summarizing is five chapters, and putting an open thought toward the play of the Taiwanese modern poetry since 80's
一、臺灣當代詩集引用書目(按作者筆劃序)
(一)詩集
王添源《如果愛情像口香糖》(台北:書林,1988年3月初版)
沈志方《書房夜戲》(台北:爾雅,1991年5月初版)
周夢蝶《還魂草》(台北:文星,1965年7月初版)
林亨泰著,呂興昌編《林亨泰全集八》(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9月初版)
林燿德《銀碗盛雪》(台北:洪範書店,1987年1月初版)
林燿德《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1月初版)
林燿德《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台北:光復書局,1988年4月初版)
林煥彰《孤獨的時刻》(台北:蘭亭,1994年8月再版)
吳 晟《吳晟詩選》(台北:洪範,2000年5月初版)
洛 夫《魔歌》(台北:中外文學,1974年12月初版;台北:探索,1999年11月初版)
洛 夫《因為風的緣故:洛夫詩選(一九五五-一九八七)》(台北:九歌,1997年5月第四刷)
洛 夫《世紀詩選》(台北:爾雅,2000年5月初版)
苦 苓《苦苓的政治詩》(台北:書林,1991年5月初版)
洛 夫《雪崩》(台北:書林,1994年1月初版)
若 驩《甜蜜並且層層逼近》(台北:唐山,2002年1月初版)
夏 宇《備忘錄》(台北:自印,1986年7月再版)
夏 宇《腹語術》(台北:唐山,1999年5月第二版三刷)
夏 宇《摩擦‧無以名狀》(台北:唐山,2001年3月第二版四刷)
孫梓評《如果敵人來了》(台北:麥田,2001年2月初版)
唐 捐《暗中》(台北:文史哲,1997年4月初版)
唐 捐《無血的大戮》(台北:寶瓶,2002年10月初版)
商 禽《夢或者黎明及其他》(台北:書林,1988年1月初版)
陳大為《再鴻門》(台北:文史哲,1997年1月初版)
陳克華《別愛陌生人》(台北:元尊,1997年6月初版)
陳克華《欠砍頭詩》(台北:九歌,1995年1月初版)
陳斐雯《貓蚤札》(台北:自立晚報,1988年10月初版)
陳 黎《家庭之旅》(台北:麥田,1993年4月初版)
陳 黎《島嶼邊緣》(台北:皇冠,1995年12月初版)
陳 黎《貓對鏡》(台北:九歌,1999年6月初版)
陳 黎《自由與苦惱的平均律》(台北:九歌,2005年11月初版)
陳義芝《青衫》(台北:爾雅,1985年10月再版)
陳義芝《不安的居住》(台北:九歌,1998年2月初版)
陳義芝《我年輕的戀人》(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10月初版)
管 管《管管世紀詩選》(台北:爾雅,2000年7月初版)
渡 也《不准破裂》(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初版)
焦 桐《失眠曲》(台北:爾雅,1993年12月初版
焦 桐《青春標本》(台北:二魚,2003年8月初版)
楊 牧《北斗行》(台北:洪範,1986年5月第四版)
楊 牧《禁忌的遊戲》(台北:洪範,1980年10月初版,1983年8月再版)
楊 澤《人生不值得活》(台北:元尊,1997年8月初版)
張 默《愛詩》(台北:爾雅,1988年7月初版)
劉季陵《4 + 1個角落》(台北:唐山,1996年3月初版)
顏艾琳《骨皮肉》(台北:時報,1997年6月初版)
隱 地《生命曠野》(台北:爾雅,2000年1月初版)
羅 青《錄影詩學》(台北:書林,1988年6月初版)
羅智成《傾斜之書》(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2月初版)
羅智成《黑色鑲金》(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2月初版)
羅智成《夢中書房》(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2月初版)
羅任玲《密碼》(台北:曼陀羅,1990年3月初版)
鯨向海《通緝犯》(台北:木馬,2002年8月初版)
鯨向海《精神病院》(台北:大田,2006年3月初版)
簡政珍《意象風景》(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5月初版)
鴻 鴻《黑暗中的音樂》(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3年8月再版)
鴻 鴻《土製炸彈》(台北:小眼睛,2006年9月初版)
(二)詩選集、詩刊
吳晟主編《1983台灣詩選》(台北:前衛,1984年9月初版)
向 明編《七十三年詩選》(台北:爾雅,1984年3月初版)
張漢良編《七十六年詩選》(台北:爾雅,1988年3月初版)
辛 鬱,白 靈主編《八十四年詩選》(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6年5月初版)
余光中,蕭蕭編《八十五年詩選》(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7年6月初版)
瘂 弦、陳義芝編《八十六年詩選》(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8年5月初版)
張 默、白 靈主編《八十八年詩選》(台北:創世紀詩雜誌,2000年3月初版)
陳義芝編《2004台灣詩選》(台北:二魚,2005年3月初版)
簡政珍編《新世代詩人精選集》(台北:書林,1998年10月初版)
向 陽編《臺灣現代文選‧新詩卷》(台北:三民,2005年6月初版)
羅 青編《小詩三百首》(台北:爾雅,1989年10月第八版)
白 靈、向 明編《可愛小詩選》(台北:爾雅,1997年2月初版)
翁文嫻編《現在詩4》(台北:唐山,2006年2月初版)
張 默編《他們怎麼玩詩》(台北:二魚,2004年10月初版)
二、中文參考書目
(一)現代詩論
丁旭輝《台灣現代詩圖像技巧研究》(高雄:春暉,2000年12月初版)
白 萩《現代詩散論》(台北:三民,1983年8月初版)
白 靈《一首詩的誕生》(台北:九歌,1991年12月初版)。
白 靈《一首詩的玩法》(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
仇小屏《下在我眼眸裡的雪》(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03月初版)
仇小屏《詩從何處來:新詩習作教學指引》(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03月初版)
文訊雜誌社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1996年3月初版)
吳 曉《詩歌與人生》(台北:書林,1995年3月初版)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鷹漢,2004年6月初版)
林燿德《不安海域──台灣新世代詩人新探》(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5月初版)
孟 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5年6月初版)
孟 樊《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2003年1月初版)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台北:揚智,1998年5月初版)
奚 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11月初版)
陳義芝《台灣戰後女詩人的性別意識》(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初版)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2006年7月初版)
焦 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覃子豪《論現代詩》(台中:普天,1971年11月再版)
張漢良《現代詩論衡》(台北:幼獅文化,1981年2月第二版)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1994年7月初版)
鄭慧如《身體詩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
蕭 蕭《現代詩遊戲》(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
蕭 蕭《蕭蕭敎你寫詩、為你解詩》(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五刷)。
蕭 蕭《現代詩體操十四招》(台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
蕭 蕭《現代詩學》(台北:東大,1987年4月初版)
簡政珍《詩心與詩學》(台北:書林,1999年12月初版)
簡政珍《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2004年7月初版)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2004年7月初版)
羅 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1978年12月初版)
羅 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初版)
羅 青《詩人之燈》(台北:春暉,1988年2月初版 )
(二)其他論著
丁福保編《清詩話》下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10月初版)
王國維《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河北: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年4月初版)
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里仁,1987年8月初版)
王治河《撲朔迷離的遊戲──後現代哲學思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8年11月第二版)
白川靜著,加地伸行、范月嬌譯《中國古代文化》(台北:文津,1983年5月初版)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年10月初版)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下卷)》(北京:人民,1992年5月第十九刷)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藝,1989年初版)
朱光潛《談美》(台北:金楓,1991年8月再版)
朱光潛《詩論新編》(台北:洪範,1984年8月第二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下)》(台北:金楓,1987年8月再版)
朱棟霖,陳信元編《中國文學新思維(下)》(嘉義:南華大學,2000年7月初版)
呂正惠、趙遐秋著《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
束定芳《隱喻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2000年9月初版)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4月初版)
林水福編《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大外語學院,1998年9月初版)
林道生編著《台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選集》(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6月初版)
林燿德《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年10月初版)
林燿德、孟樊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設,1990年12月初版)
林燿德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5月初版)
孟 樊《台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1994年9月初版)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2月初版)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開明,1988年11月第十一版)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大學,2004年3月初版)
高宣揚《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台北:唐山,1996年10月初版)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1999年10月初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7月第十一版)
莊子著,黃錦鋐譯注《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4月第十五版)
陳師昌明《緣情文學觀》(台北:台灣書店,1999年11月初版)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楊智,1995年7月初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台北:里仁,1997年4月初版)
舒 光《維根斯坦哲學》(台北:水牛圖書,1986年1月初版)
黃秋芳《兒童文學的遊戲性》(台北:萬卷樓,2005年1月初版)
趙 明、薛敏珠《道家文化及其藝術精神》(吉林:吉林文史,1991年9月初版)
彭瑞金《台灣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1998年11月再版)
蔡詩萍《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10月初版)
楊 澤編《狂飆八○──紀錄一個集體發生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年11月初版)
楊 照《我的二十一世紀》(台北:印刻,2003年2月初版)
羅 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初版)
張晴文《遊戲‧互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12月初版)
楊大春《文本的世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台北:麥田,1995年3月初版)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年9月初版)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台北:文津,2000年9月初版)
趙海彦《中國現代趣味主義文學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初版)
劉若愚《中國詩學》(台北:幼獅,1977年6月初版,1983年10月第四版)
劉 勰《文心雕龍》(台北:三民,1994年3月初版)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1985年8月第二版)
劉 康《對話的喧聲》(台北:麥田,2005年7月二版一刷)
鄭祥福《後現代主義》(台北:楊智,1999年7月初版)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三民,2004年9月二版一刷)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4月初版)
繆靈珠著,章安祺編《繆靈珠美學譯文集》(北京:人民大學,1998年8月初版)
龔鵬程《遊的精神文化史論》(河北:河北教育,2001年11月初版)
豐子愷《豐子愷論藝術》(台北:丹青,1988年再版)
蕭 統編《文選》(台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9月初版)
錢鍾書《舊文四篇》(上海:上海古籍,1979年9月初版)
錢鍾書《七綴集》(上海:上海古籍,1985年12月初版)
錢鍾書《談藝錄》(台北:書林,1988年11月初版)
錢鍾書《管錐編》(台北:書林,1990年08月初版)
嚴 平《走向解釋學的真理──加達默爾哲學述評》(北京:東方,1998年5月初版)
三、西方美學理論及著作
(一) 美學專論(按字母序)
Aristotle(亞里斯多德)著,羅念生譯《修辭學》(北京:三聯,1996年3月第三刷)
Aristotle(亞里斯多德)著,秦典華譯《論靈魂‧論夢》(台北:慧明文化,2002年1月初版)
В.Ф.Переверзев(瓦‧費‧佩列韋爾澤夫)著,寧琦、何和等譯《形象詩學原理》(北京:中國青年,2004年6月初版)
Carl Gustav Jung(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九大,1990年10月初版)
Chadwick Charles著,張漢良譯《象徵主義》(台北:黎明文化,1973年8月初版)
Clive Bell(克萊夫‧貝爾)著,薛華譯《藝術》(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初版)
E.H.J. Gombrich(貢布里希)著,范景中編譯《藝術與人文科學──貢布里希文選》(浙江:浙江攝影,1989年3月初版)
Freud Sigmund(弗洛伊德)著《弗洛伊德後期著作選》(上海:上海譯文,1986年6月初版)
Fredric Jameson(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1989年2月)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二卷(台北:里仁,1981年版)
Gilles Deleuze, Felix Guattari(吉爾‧德勒茲、費利克斯‧瓜達里)著,陳永國譯《游牧思想》(吉林:吉林人民,2004年8月第一版第二刷)
Hans-Georg Gadamer(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第1卷》(台北:時報,1993年10月初版,1999年1月第四刷)
Hans-Georg Gadamer(伽達默爾)著,鄧安慶等譯《伽達默爾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1月第二版)
Hazard Adams(海若‧亞當斯)著,傅士珍譯《西方文學理論四講》(台北:洪範,2000年6月初版)
Hans Richter(漢斯‧利希特)著,吳瑪琍譯《達達─藝術和反藝術》(台北:藝術家,1988年6月初版)
Harold Bloom(哈羅德‧布魯姆)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台北:九大,1990年12月初版)
Henri Béhar, Michel Carassou(亨利‧貝阿爾,米歇爾‧卡拉蘇)著,陳聖生譯《達達──一部反叛的歷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3年8月初版)
Horace(賀拉斯)著,楊周漢譯《詩藝》(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初版)
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初版)
Ihab Hassan(伊哈布‧哈山)著,劉象愚譯《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理論與文化論文集》(台北:時報,1993年1月初版)
Irwin Edman(歐文‧埃德曼)著,任和譯《藝術與人》(河北:工人,1988年8月初版)
Immanuel Kant(伊芳曼努爾‧康德)著,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北京:人民,2004年2月第三刷)
Jacques Derrida(德希達)著,楊恆達,劉北成譯《立場》(台北:桂冠,1998年2月初版)
Jacques Derrida(德希達)著,汪民安譯〈延異〉,收錄於《外國文學》,2000年第一期,頁69-84。
Jacques Derrida(德希達)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台北:麥田,2004年5月初版)
Jean Francois Lyotard(讓─佛朗索瓦‧利奥歐塔)著,車槿山譯《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北京:三聯,1997年12月初版)
John Barth(約翰‧巴斯)著,陳淑蕙譯〈力竭文學〉《中外文學》(第十三卷第二期,1984年7月),頁78-93。
John Berger(約翰‧柏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2005年10月初版)
John Brockman(約翰‧布洛克曼)著,李幼蒸譯《結構主義:莫斯科─布拉格─巴黎》(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
Johan Huizinga(赫伊津哈)著,多人譯《遊戲的人》(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弗里德里希‧席勒)著,馮至、范大燦譯《審美教育書簡》(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
Jorge Luis Borges(波赫士)著,陳重仁譯《波赫士談詩論藝》(台北:時報,2001年1月初版)
Kayser, Wolfgang(沃爾夫岡)著,曾忠祿‧鐘翔荔譯《美人與野獸──文學藝術中的怪誕》(台北:九大,1991年10月初版)
Leo Tolstoy(托爾斯泰)著,耿濟之譯《藝術論》(台北:遠流,1994年7月初版第四刷)
Ludwig Wittgenstein(維根斯坦)著,尚志英譯《哲學研究》(台北:桂冠,1995年1月初版)
Martin Heidegger(海德格)著,孫周興編《海德格爾選集(上)》(上海:三聯,1996年12月初版)
Maurice Blancho(布朗肖)著,顧嘉琛譯《文學空間》(北京:商務,2003年11月初版)
Michel Foucault(傅柯)著,嚴鋒譯《傅柯訪談錄:權力的眼睛》(上海:上海人民,1997年1月初版)
Mikhail Bakhtin(巴赫金)著,李兆林,夏中憲譯《拉伯雷研究》(河北:河北教育,1998年6月初版)
Millard J. Erickson(米勒德‧J‧艾利克森)著,葉麗賢,蘇欲曉譯《後現代主義的承諾與危險》(北京:北京大學,2006年11月初版)
Meyer Howard Abrams(M.H.艾布拉姆斯)著,酈稚牛等譯《鏡與燈》(北京:
北京大學,1989年12月初版)
Northrop Frye(諾思羅普‧弗萊)著,陳慧,袁憲軍等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2006年1月初版)
Oscar Wilde(奧斯卡‧王爾德)著,蕭易譯《謊言的衰落:王爾德藝術批評文選》(南京市:江蘇教育,2004年3月初版)
Patricia Altenbernd Johnson(帕特里夏‧奧坦伯德‧約翰遜)著,何衛平譯《迦達默爾》(北京:中華書店,2003年8月初版)
Peter Burger(培德‧布爾格)《前衛藝術理論》(台北:時報,1998年10月出版)
Peter Farb著,龔淑芳譯《語言遊戲》(台北:遠流,1994年8月初版)
Pierre Bourdieu(布爾迪厄)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Pierre Bourdieu(布爾迪厄)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
R. L. Brett著,陳梅英譯《幻想力和想像力》(台北:黎明,1981年10月再版)
Rene Wellek(韋勒克)著,梁伯傑譯《文學理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87年6月再版)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著,懷寧譯《羅蘭‧巴特隨筆選》(天津:百花文藝,1995年3月初版)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著,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台北:桂冠,2000年9月再版)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著,屠友祥譯《文之悅》(上海:上海人民,2002年6月初版,2004年1月第二版)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著,屠友祥譯《S/Z》(台北:桂冠,2004年6月初版)
Robert Escarpit(埃斯卡皮),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2000年12月初版)
Rumi(魯米)著,梁永安譯《在春天走進果園》(台北:立緒,1998年2月初版)
Susanne K.Langer(蘇珊‧朗格)著,劉大基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1991年10月初版)
Susanne K.Langer(蘇珊‧朗格)著,滕守堯譯《藝術問題》(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Terry Eagleton(特里‧伊格爾頓)著,郭國良,陸漢臻譯《沃爾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評》(南京:譯林,2005年10月初版)
Theodor Adorno(阿多諾)著,王柯平譯《美學理論》(成都:四川人民,1998年10月初版)
Walter Benjamin(班雅明)著,張旭東、王斑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啟迪》(香港:牛津大學,1998年初版)
Wolfgang Iser(沃爾夫岡‧伊瑟爾)著,陳定家、汪正龍等譯《虛構與想像──文學人類學疆界》(長春:吉林人民,2003年2月初版)
蒂費納‧薩默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2003年1月初版)
菲利普‧湯姆森著,孫乃修譯《論怪誕》(北京:昆侖,1992年2月初版)
馬‧布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編,胡佳巒等譯《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1992年6月初版)
(二) 論文選及譯詩選(按作者筆劃序)
王魯湘等編《西方學者眼中的西方現代美學》(北京:北京大學,1987年10月初版)
朱耀偉編譯《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理論》(台北:駱駝,1992年4月初版)
伍蠡甫,林驤華編《現代‧西方文論選》(台北:書林,1999年10月第三版)
伍蠡甫、胡經之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下卷)》(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6月第8刷)
胡品清編譯《法蘭西詩選》(台北:桂冠,2000年8月初版)
章安祺編《西方文藝理論史精讀文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6年5月初版)
陳黎、張芬齡譯《辛波斯卡詩選》(台北,桂冠,1998年1月初版)
張秉真,黃晉凱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4年7月初版)
蔣孔陽編《十九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德國卷)》(上海:復旦大學,1990年)
四、報刊及研討會論文
古添洪〈台灣現代詩的「外來影響面向」〉,《海鷗》詩刊第29期,2003年6月,頁80。
白 靈〈永遠的管管〉《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6年6月26日。
林淇瀁(向陽)〈八○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第三屆現代詩學會議會議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辦,1997年5月17日。
石曉楓〈古調自愛─談台灣現代詩人對〈上邪〉的繼承與發展〉(《台灣人文》,第三號,88年6月,頁27-55)
江長威紀錄〈詩,如何過火?──想詩、談詩、念詩、玩詩〉《中外文學》,第32卷1期,2003年6月,頁169。
柯慶明〈防風林與絲杉──論林亨泰與白萩詩中的台灣意象〉,收入《詩/歌中的台灣意象──第二屆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南:成功大學,2000年3月11日、12日)。
洪淑苓〈遊戲開始了──陳義芝詩作的新變及其意義〉(收錄於花蓮縣文化局主編《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文化局,1998年6月初版),頁164-180)。
陳師昌明〈「感覺性」與新詩語言析論〉,收錄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現代詩學研討會編輯委員主編《現代詩的語言與教學》(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1年11月初版),頁224。
陳師昌明〈錢鍾書文論中的「感官」論述〉《廖蔚清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文津,2003年2月初版),頁290-299。
陳芳明〈我與現代詩的分合〉《台灣詩學季刊》第四十期,2002年12月,頁23-24。
陳芳明〈第一章台灣新文學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178期,1999年8月,頁171。
奚 密〈語意的賣藝園:夏宇近作初探〉《誠品閱讀》第22期,1995年6月),頁72-75。
楊宗翰〈曖昧流動,緩慢交替──台灣當代十大詩人剖析〉「台灣當代十大詩人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5年11月5日。
張芬齡〈交響的悲憫──讀陳黎〈戰爭交響曲〉〉(更生日報《四方文學周刊》,1995年7月23日)。
廖國棟〈論鄴下文學集團同題競采的遊戲賦作〉(文化大學文學院主辦「魏晉南北朝學術國際會議」抽印本,1998年12月)。
蔡源煌〈德勒茲的關鍵術語及其引申義〉(《台北評論》,1987年11月,第二期),頁244-245。
簡義明〈「鄉土」作為一種文學史理解的視角──八、九○年代台灣文學性質的商議〉(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研討會,成大台文系主辦,2002年11月22日至24日)。
羅浩原〈詩與謎語〉《台灣詩學季刊》第四十期,2002年12月,頁85。
張貝雯紀錄〈唐捐VS.楊佳嫻──詩的換骨與脫胎〉《誠品好讀》,2005年5月。
鄭愁予〈詩的贈達與自我尋位〉收錄於《聯合文學》230期,2003年12月,頁38-41。
鄭愁予〈「即興」使用點擊的手法以攫取永恆〉收錄於《聯合文學》228期,2003年10月,頁24-28。
五、碩博士論文(按出版時間序)
鄧元蔚《遊戲與對話:高達美的遊戲概念及其在對話問題上的運用》,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1980-1999》,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劉育忠《對話、遊戲與教育──高達美與德希達之對比研究》,政大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9。
劉維瑛《八○年代以降台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鄭智仁《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柏伶《據我們所不知的──夏宇詩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鄭雪花《非常的行旅:〈逍遙遊〉在變世情境中的詮釋景觀》,成大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六、文學網站
「人見人愛轉蛋詩」:http://blog.yam.com/poeticegg
「林彧之驛」:http://home.kimo.com.tw/sun2000n/index.htm。
「玩詩合作社」:http://blog.yam.com/playpoem
「歧路花園」:http://benz.nchu.edu.tw/~garden/b-su.htm
「現代詩的島嶼」: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purism/
「陳黎文學倉庫」:http://www.hgjh.hlc.edu.tw/~chenli/index.htm
「詩路」:http://www.poem.com.tw
「觸電新詩網」:http://dcc.ndhu.edu.tw/trans/poem/index01.htm
「電紙詩歌」:http://dcc.ndhu.edu.tw/trans/poem/2003/works/clock.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