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歷史,中國繪畫的主要創作者是飽讀詩書、掌握知識,以詩書畫寄情寓志的文人,而非受政治、宗教或商業力量贊助、委託的畫家或工匠,在中國,從事繪畫創作的文人,同時也是推動繪畫批評理論發展的主要力量,這使得文人畫有著別具特色的文化意義。中國繪畫自從文人的加入之後,就著重於主體情思意想的融入與發揚。而主體精神的融入,也隨著中國繪畫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時代風貌,到了明末清初的石濤(1642-1707),主體精神的表現已臻於高峰。而如此的至高點,也促使石濤展開另一重反思的活動,思考「有我」的侷限,甚至顛覆「有我」的追求,藝術思想與創作實踐也在石濤的反省與追問之中不斷的轉變與超越。然而這一層轉變卻於目前學界的石濤研究中缺席隱沒,尚未能於研究中發揮作用。因此使得石濤研究,過份專注於其求新求變的獨創精神與個性的表露,拘泥於其所提出的「我自用我法」,而對於石濤不同時期中「我」之概念的不同,與發展脈絡中「我」的意識的層層轉進視而不見。筆者有鑑於此,試圖深入瞭解石濤追尋自我之精神的演變與發展,企圖解決以下的三大問題。
第一,石濤早年提出「自用我法」,四十五歲時,卻說「及今翻悟之,卻又不然」,主張「不立一法」,但是到了晚年卻又重拾「我法」,此中的變化究竟如何,又為何會有如此的變化?第一階段的「我法」與第三階段的「我法」又有何差別? 此乃本文第二章分析論述的重點。
第二,石濤作品因偽作太多,陷入西方著名學者羅樾所言的二元悖論之中。既無法以真作品歸結風格的轉變,更無法以風格轉變來斷定作品真偽。因此,目前對於石濤作品風格變化的理解,仍停留於粗淺地以遊居地的地理位置為根據的分期方式。對於如何突破如此的困境?筆者以為,思想與創作本是互相觸動與啟發,也就是說,思想的萌生將引領相應的創作實踐,而創作實踐中的感悟又將觸發思想的轉變。因此透過石濤思想轉變的深入探討,將有助於釐清石濤作品風格的變化,建立風格發展的軌跡。
第三,石濤晚年著有影響後世甚巨的《畫語錄》一書。此書深奧難懂,諸多研究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學者們由各種角度切入,透過自身學養專長,於中國思想中尋根探源,試圖解開謎團。時至今日,雖然研究成果豐碩,但是《畫語錄》的解讀仍處於各自立說,難有共識的階段。箇中原因就在於將「石濤」與《畫語錄》割裂開來,無視於石濤藝術思想的演變,才會造成的研究困境。因此,本文極欲於釐清石濤一生思想的演變之後,進一步架構於其思想之上,探究畫語錄之深意。
最後,筆者將以石濤的思想為基礎,從審美創作中最關鍵,也是石濤畫語錄中最關心的「心」、「法」與「自然」三處入手,探討石濤成熟時期的作品。企圖透過思想與作品相冥契,進一步理解石濤思想的深意,以及作品中極待深入發掘的審美意蘊與趣味。
none
參考書目
一、文獻
揚雄(漢),《揚子法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696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宗炳(南齊),《畫山水賦》,《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81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謝赫(南齊),《古畫品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書畫之屬》,81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唐)《全唐詩》,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孔穎達(唐)疏,《周易正義》,四部備要‧經部,臺北:臺灣中華,1966年。
印度無著造,玄奘(唐)譯,《顯揚聖教論》,臺北:新文豐,1996年。
張彥遠(唐),《歷代名畫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書畫之屬》,81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不著撰人(宋),《宣和畫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書畫之屬》,813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米芾(宋),《畫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書畫之屬》,81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郭若虛(宋),《圖畫見聞志》卷五,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郭熙(宋)撰,郭思編,《林泉高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書畫之屬》,81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陳與義(宋),《簡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四˙別集類三》,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韓拙(宋),《山水純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813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蘇軾(宋),《東坡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蘇軾(宋),《蘇詩補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三˙別集類二》,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釋普濟(宋),《五燈會元》,臺北:廣文,1971年初版。
倪瓚(元),《清閟閣全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年。
楊維楨(元),《東維子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五˙別集類三》,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朱存理(明)編,《珊瑚木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書畫之屬》,815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李贄(明),《焚書 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1版。
汪珂玉(明),《珊瑚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81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徐渭(明),《徐文長集》,中文線裝書,據青藤書屋原刊石印本,1911年。
張丑(明),《清河書畫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八˙藝術類一》,頁四十八,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董其昌(明),《容臺集》,臺北:中央圖書館,1968年。
董其昌(明),《畫禪室隨筆》,臺北:廣文,1977年。
王時敏(清),《西廬畫跋》,《丙子叢編》,臺北:藝文,1972年初版。
石濤(清),〈大滌子題畫詩跋〉,《美術叢刊》,臺北:中華,1956年2月初版。
石濤(清),《石濤論畫》,收錄於《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1975年初版。
石濤(清),《苦瓜和尚畫語錄》,收錄於《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1975年初版。
石濤(清),《畫語錄》,鮑廷博校,知不足齋本。
石濤(清),《畫譜》,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李驎(清),《虬峰文集》卷十六,《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31冊。
汪鋆(清),《清湘老人題記》,收錄於吳辟疆校刊,《畫苑秘笈》,臺北:漢華,1971年初版。
孫岳頒(清)等奉敕撰,《佩文齋書畫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五˙別集類三》,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徐鼒(清),《小腆紀年》,台灣:大通,1987年。
梅成棟(清),《津門詩抄》,收錄於《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集部》,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1999年初版。
梅清(清),《天延閣刪後詩》卷十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222冊,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陳鼎(清),《留溪外傳》卷十八,台北:藝文,1971年初版。
超永禪師(清)編,《五燈全書》,卷九十四,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1996年。
鈕琇(清),《觚賸續編》,《筆記小說大觀本》卷三,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裴景福(清),《壯陶閣書畫錄》,中華國學叢書94-99,臺北:臺灣中華,1971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11月出版。
二、書籍
(一)中文
丁家桐,《石濤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
方聞,李維琨譯,《心印》,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影印本。
牛建農,《中國畫聖石濤》,南寧:接力出版社出版,1994年。
王之海,《石濤書畫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9月二刷。
王伯敏、任道斌主編,《畫學集成》,河北:河北美術,2002年6月。
王俊鈞,《石濤繪畫美學思想》,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王鐵全編,《花卉》,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7年。
伍蠡甫,《伍蠡甫藝術美學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7月初版。
朴先圭,《石濤「一畫」之美學思想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87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臺北:漢京,1982年。
余毅然編,《石濤名畫譜--張品清收藏》,臺北:文化藝術,1970年初版。
吳冠中,《我讀石濤畫語錄》,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6年。
吳雅清,《八大石濤》,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論文1993年。
呂佛庭,《石濤大師評傳》,臺中:瑞成,1958年初版。
李一,《中國古代美術批評史綱》,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3月1版1刷。
李一、田敦、李朝明編,《石濤山水畫風》,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年。
李萬才,《石濤》,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初版。
李葉霜,《石濤的世界》,臺北:雄師美術月刊社,1973年4月初版。
周志誠,《石濤美學思想研究》,廣西:漓江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周時奮,《石濤畫傳》,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2月。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8月初版。
林木,《明清文人畫新潮》,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8月1版1刷。
林同華,《中國美學史論集》,臺北:丹青出版社,1986年。
林秀薇、楊美莉撰,《野逸畫派》,台北:藝術圖書,1985年8月初版。
林慧嫻,《石濤》,台北:錦繡,1995年4月出版。
金大烈,《石濤及其繪畫之研究》,臺北:金大烈,1983年。
俞劍華,《俞劍華美術論文選》,山東:山東美術,1986年。
俞劍華注釋,《石濤畫語錄》,臺北:聯貫,1973年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2年10月初版。
洪再辛選編,《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上海:上海人民,1992年6月初版。
洪倩芬,《石濤山水題畫文學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韋萃生,《石濤上人略述》,臺北縣新店市:韋萃生,1987年。
孫世昌,《石濤藝術世界》,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年7月初版。
徐書城,《宋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1刷。
徐祖勳,《石濤對中國繪畫的貢獻》,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
徐祖勳,《石濤繪畫藝術之研究》,臺東:臺東師範專科學校,1981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年。
徐復觀,《石濤之一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68年4月三版。
高居瀚著,王嘉驥等譯,《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臺北:石頭,1994年8月初版。
張世英,《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初版。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8月初版。
郭威,《八大山人、石濤上人合輯》,臺北:中華, 1990年。
陳振濂,《中國畫形式美追求》,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年初版。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台北:學生,1991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東大,1997年9月初版。
陳滯冬,《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
章東磐編,《石濤書畫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
傅抱石,《明末石濤上人朱若極年譜》,臺北:台灣商務,1978年7月初版。
傅抱石,《傅抱石美術文集》,上海:上海古籍,2003年1版。
彭修銀,《墨戲與逍遙-中國文人畫美學傳統》,臺北:文津,1995年9月初版。
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8月初版。
黃賓虹、鄧實編,嚴一萍補輯,《美術叢書》,臺北:藝文,1975年。
楊成寅,《石濤》,北京:中國人民,2003年12月初版。
楊成寅,《石濤畫學本義》,杭州:浙江人民美術,1996年。
楊惠東,《石濤山水技法解析》,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9月初版。
楊新、高居翰、巫鴻、班宗華、聶崇正、郎紹君合著,《中國繪畫三千年》,臺北:聯經,1999年1月初版。
楊新主編,《四僧繪畫》,香港:商務,1995年5月初版。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5年1月初版。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葉維廉,《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初版。
鈴木敬,《中國繪畫史(上冊)》,臺北:故宮博物院,1978年。
趙憲章主編,《美學精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
劉朴、廣建、黃茂蓉編,《徐渭石濤花鳥畫風》,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年。
歐陽竟無編,《藏要-第二輯》,臺北:新文豐,1975年。
蔡宜璇執行主編,《悅目-石頭書屋收藏中國晚期繪畫》,臺北:石頭,2001年。
蔡鴻生,《清初嶺南佛門事略》,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鄭拙廬,《石濤研究》,香港:中華書局,1977年4月初版。
鄭為,《石濤》,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5月初版。
鄧秋枚編,《石濤墨筆山水精冊》,上海:神州國光社,1914年初版
賴賢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臺北:歷史博物館,2003年。
戴海鷹,《石濤:磊阿不群的清初畫僧》,臺北:雄獅,1985年。
薛永年,《橫看成嶺側成峰》,臺北:東大,1996年。
謝稚柳,《石濤畫集》,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3月初版。
謝巍著,《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上海書畫,1998年1版。
韓林德,《石濤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韓林德,《石濤與畫語錄研究》,江蘇:江蘇美術,1989年10月初版。
韓瑋,《中國畫構圖藝術》,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釋明復,《石濤原濟禪師行實》,臺北:新文豐,1978年。
顧強先,《石濤繪畫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7年。
Wolfgang Kubin著,馬樹德譯,《中國文人的自然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初版。
(二)日文
(清)石濤,《石濤書畫集》,東京:東京堂,昭和53年。
(清)石濤,《行書論書畫》,東京都:二玄社,1993年。
(清)石濤、王原祁,《清石濤王原祁蘭竹合作》,東京:二玄社,1989年。
中村茂夫,《石濤-人と藝術》,東京:東京美術出版社,昭和60年4月初版。
永原熾治解說,《石濤八大山人》,東京:圭文館,昭和36年。
石川淳等監修,《文人畫粹編--中國篇8--石濤》,東京:中央公論社,昭和61年。
杉村勇造解說,《徐文長、石濤、趙之謙》,東京:求龍堂,1964年。
鈴木敬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
橋本關雪,《石濤》,東京:中央美術社,1926年初版。
藤本韶三編,《石濤杜甫詩意冊》,東京:三彩社,昭和43年。
(三)英文
Cheng, Francois. Full and Empty: The Language of Chinese Painting. trans. by Michael H. Kohn , Boston and London: Shambala, 1994.
Edwards, Richard. The World Around the Chinese Artist: Aspects of Realism in Chinese painting. Michigan: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1989.
Fu, Marilyn and Shen Fu. Studies in Connoisseurship: Chinese Painting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 in New York and Princeton. Princeton: The Art Museum, 1973.
Fu, Marilyn and Wen Fong. The Wilderness Colors of Tao-chi.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73.
Hay, Jonathan. Shitao: Painting and Modernity in Early Qing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三、期刊
方聞著,林莉娜譯,〈評《氣勢撼人》〉,《當代》,第十九期,1987年11月,頁136-149。
王耀庭,〈桃花源與花谿漁隱〉,《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書畫(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2年6月初版,頁288-289。
古原宏伸,〈日本近八十年來的中國繪畫史研究〉,任道斌譯,《新美術》,1994年1月,頁67-73。
古原宏伸,〈石濤贗作考〉,《朵雲》,1992年4月,頁62-68。
石守謙,〈石濤、王原祁合作〈蘭竹圖〉的問題〉,《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台北:故宮博物院,1992,頁500-501,953。
石守謙,〈悅目的圖像-觀看十七世紀中國繪畫的一個角度〉,《悅目-石頭書屋收藏中國晚期繪畫》,台北:石頭,2001年,頁6-13。
石守謙,〈對中國美術史研究中再現論述模式的省思〉,《人文學報》,第十五期,1997年6月,頁1-29。
朱良志,〈論石濤畫學思想中的法概念〉,《哲學門》,第二卷,2001年,頁1-11。
安濮,〈石濤《廬山觀瀑圖》和17世紀的觀察方式〉,《石濤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頁239-252。
吳承學、李光摩,〈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晚明文學思潮研究》,武漢:湖北教育,2002年10月,頁351-369。
杜哲森,〈四畫僧的人生與藝術〉,《四僧畫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1年版,頁7-9。
汪世清,〈石濤散考〉,《石濤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頁18-66。
孫世昌,〈石濤的「我自用我法」-石濤藝術思想演變的研究〉,《美苑》,2001年2月,頁28-34。
徐邦達,〈石濤妻女問題〉,《文物》,1998年1期,頁64-65。
高慶美,〈自我觀念在藝術與自然中之凸顯--《石濤畫語錄》探源〉,《石濤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頁100-121。
張長虹,〈60年來中國大陸石濤研究綜述〉,《美術研究》,2000年,第1期,頁73-79。
張長虹,〈石濤《黃山圖》及相關問題〉收錄於《石濤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頁254-283。
張節末,〈石濤與康德:中西藝術創作主體理論比較〉,《杭州大學學報》,第28卷,第3期,1998年7月,頁29-35。
張節末,〈論孟子的情感理論與狂者氣質〉,《哲學研究》,1997年,第5期,頁33-38。
陳傳席,〈沈周在畫史上的重要作用及其花鳥畫〉,收錄於故宮博物院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頁285-297。
傅申,〈明清之際的渴筆勾勒風尚與石濤的早期作品〉,《石濤研究》,上海:上海 書畫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頁285-310。
鄭為,〈論畫家石濤〉,《石濤》,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5月初版,頁115-123。
橋本關雪,〈石濤及其畫趣〉,收錄於葛建時譯,《石濤上人》,臺北:明華,1957年6月初版,頁16-25。
蕭燕翼,〈石濤書畫全集‧敘論〉,《石濤書畫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6年9月二刷。
賴賢宗,〈禪藝合流與石濤畫論的禪美學〉,《普門學報》,第一期,頁194-224。
蘇東天,〈石濤的生活道路和思想變化〉,《美術史論叢刊》,1982年,第4期,頁209-226。
米澤嘉圃,〈書法上からみた石濤畫の基准作〉,《國華》,913期,1968年4月,頁5-17。
青木正兒,〈石濤の畫と畫論と〉,《支那學》,1921年,第一卷,第八期。
劉梅琴,〈中國繪畫にみる「遠觀」という空間意識について〉,收入《真保亨先生古稀紀念論文集藝術學の視座》,勉誠出版社,2002年6月,頁75。
Chou, Ju-his. “Are We Ready for Shih-t’ao?” in Phoebus 2 , 1978-79, pp.75-87.
Clunas, Craig. “Shitao” in Art Bulletin, vol. 84,issue 4,2002, pp.686-689.
Loehr, Max. “Some Fundamental Issu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i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3, 1964, pp.185-193.
Z rcher, Eric. “Imitation and Forgery in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 Calligraphy.” in Ortental Art, 1955, pp.14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