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永瑞
Chang, Yung-Jui
論文名稱: 電動車產業價值鏈分析應用-以Tesla供應鏈為例
Industrial Value Chain Analysis of the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A Case Study on Tesla Supply Chain
指導教授: 楊朝旭
Young, Chaur-Shiu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Finance (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0
中文關鍵詞: 產業價值鏈電動車策略性成本管理特斯拉
外文關鍵詞: Value Chain, Electric Vehicle,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Tesla
相關次數: 點閱:127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價值鏈(Value chain)的觀念是Michael Porter (1985)所提出。Porter 所提的價值鏈較偏重於以「個別企業」觀點來分析公司每一個作業活動所創造的價值與顧客、供應商等可能之連結,從中獲得競爭優勢。而為了將其價值活動量化,運用Shank &Govindarajan(1989)提出將會計數字套用價值鏈觀念之策略性成本管理,將整個產業價值鏈勾勒出來,試圖計算出每一產業價值鏈階段的利潤(profit)與固定資產報酬率,以落實價值鏈的觀念,並從中尋求企業競爭優勢之所在。
    本研究以電動車輛產業中選取標竿企業作為個案,以產業價值鏈之觀念,深入分析標的公司各階段廠商的收益、營運狀況,試圖提供更多額外資訊,使管理者能夠以更清晰的產業剖面去檢視,同時分析並且擬定出解決策略,以增加其自身企業的競爭優勢。
    茲就本研究對特斯拉電動車輛產業價值鏈分析結論說明如下。
    1.就規模、利潤率及報酬率發現產值皆趨於集中於中游零組件模組。而整體而言,電動車輛產業以價值鏈分析來看仍屬於新興產業,上中下游階段在獲利能力上皆有所差距,各項報酬率趨勢變化較大。而上游及中游階段產業之間,於研究期間的報酬率似乎呈現萎縮的現象。
    2.綜合而言,目前由於中游零組件階段各國廠商積極布局及發展聯網、自動駕駛、共享服務等智慧車輛服務串連,故中游零組件階段前景依然看好,而下游整車業仍尋求布局電池材料及組裝能夠達到自行生產的整合,以突破電池產能瓶頸的限制,其佈局將對上游及中游階段廠商生態衝擊有劇烈的影響。
    上述對特斯拉電動車輛之產業價值鏈分析,提供管理者瞭解整體產業營運狀況、獲利能力、不同產業階段價值鏈獲利之風險程度,及公司進行垂直整合考量等策略運用之思考時,俾冀望能提供相當之資訊以及未來發展之參考。最後,有鑑於此透過特斯拉產業價值鏈分析及因應現今環境及產業劇烈變動的情勢,提供整合資訊給予政府單位、特斯拉、供應商及投資者應用與參考。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zero-emission transport and energy products like the products that Tesla Inc. produces and sells, is undeniably more positive than greenhouse gas-emitting alternatives (Tesla, 2019).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the company’s operation processes and revenue, and how these assist Tesla’s managers increase the company’s competitive advantage.
    Porter’s Value Chain Analysis and Shank’s Cost Management tool have been used to analyze Tesla’s value chain, and the drastic changes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and automobile industr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utput value is concentrated in the midstream industries. Hence, this report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that governments and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can implement to reduce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摘要 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2 第貳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產業分析 4 第二節 競爭優勢及價值鏈分析 8 第三節 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價值鏈分析 12 第參章 電動車產業的產業分析 14 第一節 電動車定義與介紹 14 第二節 產業分析 17 第三節 電動車產業鏈分析 27 第肆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名詞定義 3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6 第伍章 電動車產業之價值鏈套用與分析 39 第一節 電動車產業價值鏈套用與具體作法 39 第二節 特斯拉電動車產業價值鏈分析 41 第三節 特斯拉電動車產業價值鏈各階段報酬率評估 48 第四節 產業價值鏈增額分析─以各階段代表性企業進行分析 59 第五節 產業價值鏈於管理上的意義 74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7 第二節 研究限制 80 第三節 研究建議 80 參考文獻 82 附錄 85

    一、中文文獻
    1.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台北:遠流出版。
    2.余朝權(1994),產業競爭分析專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吳念祺、陳彥豪(2012),「電動車成本結構分析與傳統汽車產業之影響」,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4卷第11期,頁75-82。
    4.拓墣產業研究所(2009),從綠色車輛角度探究電動車發展契機。台北市:拓墣科技。
    5.拓墣產業研究所(2010),電動車駛離產業小徑邁向康莊大道。台北市:拓墣科技。
    6.林金雀、宋德洤、黃永慧(2010),「電動車發展趨勢下機電整合與關鍵零組件商機與產業布局策略」,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
    7.林芳伃(2013),「國內電動車產業價值鏈分析」,淡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8.拓墣產業研究所(2013),「輕薄化」與「動力化」為鋰電池發展兩大趨勢。台北市:拓墣科技。
    9.唐群惠(2001),「國內積體電路產業之產業價值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陳渭淳(1999),「我國汽車輪胎業策略成本分析之比較研究-以股票上市公司為例」,中原學報,第27卷2期,頁49-63。
    11.許恩得(2005)策略性管理會計之架構與特色(上)-競合策略、平衡計分卡、執行力與管理會計之整合模式,會計研究月刊,第237期:88-95。
    12.許恩得(2005),「策略性管理會計之架構與特色(下)─善用管會新思維創造企業新契機」,會計研究月刊,第238期,頁88-94。
    13.張素美(2017),「2017能源技術展望-促進能源技術轉型重點解析」,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14.張仙平、鄭雯隆(2017),「價值鏈變革催生車輛產業新興商業模式」,機械工業雜誌,第409期,頁22-27。
    15.梁宜峰(2018),「禁售燃油車政策對主要產業的影響-電動汽車的商機」,台灣經濟研究院產業資料庫。
    16.張乃瑄、陳筱琪(2019),「美國特斯拉營運演變對我國廠商之影響」,經濟前瞻,第181期,頁87-91。
    17.買俊華(2003),「國內通訊產業之產業價值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8.黃公暉、陳彥豪、左峻德(2010),「全球電動車推動現況與發展課題」,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3卷第11期,頁48-58。
    19.葉廷仁(2012),「全球與我國電動車產業環境(政策、市場、產業與技術)趨勢與我國產業競爭優勢來源及技術發展策略建議報告」,國立清華大學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
    20.經濟部技術處(2019),2019/2020產業技術白皮書,經濟部。
    21.鄭冠淳(2020),「2019全球電動車銷售放緩+唯特斯拉一枝獨秀」,工研院ITIS。
    22.賴慈香(2004),「我國汽車產業價值鏈分析之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3.薛乃綺、陳靖惠、謝寶賢(2010),「綠色節能趨勢下,探索電動車零組件的發展趨勢與新興機會」,工研院ITIS。
    24.薛乃綺、許育瑞著(2010),「電動車產業對零組件供應商的衝擊與機會」,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25.謝騄璘(2020),「2019年全球汽車整車暨電動車產業回顧與展望」,機械工業雜誌,第442期,頁41-47。

    二、英文文獻
    1.Carlton , D. W. and Perloff, J. M. (1994), 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G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Company.
    2.Lord, B. R. (1996).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7(3), 347-366.
    3.Porter, M. E., & Strategy, C. (1980).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Competitive Strategy. New York: Free.
    4.Porter, M. 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5.Shank, J. K., & Govindarajan, V. (1993). What" drives" cost? A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perspective. Advances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2(5), 27-46.

    三、相關網站
    1.ITIS 產業技術資訊服務網http://www.itis.org.tw/
    2.車輛產業資料庫http://kbank.itis.org.tw/KD/Entry?webid_func=1_0
    3.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https://tie.tier.org.tw/
    4.Marklines全球汽車產業平台https://www.marklines.com/portal_top_ja.html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