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景翰 Lin, Jing-Han |
|---|---|
| 論文名稱: |
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以北京大學代理校長與臺灣大學校長為例(1930~1950) Fu Ssu-nien's Education Thought and His Practice : Acts Principal Take The Beijing University and Taiwan University Principal as The Example(1930~1950) |
| 指導教授: |
鄭梓
Tze, Ch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519 |
| 中文關鍵詞: | 北京大學 、教育實踐 、教育思想 、傅斯年 、昆明學潮 、四六事件 、臺灣大學 |
| 外文關鍵詞: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Beijing University, Educate Fulfillment, Fu Ssu-nien, The Kunming Student Movement, Educate Thought, The Incident of April Sixth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7 下載:3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民國初年重要的史學家、思想家與教育家。影響中國廿世紀前半世紀的一代學人,以無比的愛國熱情、強烈的民族意識寄託於學術與教育事業。綜觀傅斯年一生的成就,筆者以為,在史學、教育兩方面有其相當的成就,影響力及於中國廿世紀前半世紀,其餘韻流傳於戰後臺灣的教育界與史學界,實為五四運動知識份子最為典型的代表。
史學方面,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於廣州,蔡元培為首任院長,當時傅斯年即建議創設歷史語言研究所,以科學精神與方法應用於歷史與語言方面的研究。1929年史語所成立,傅斯年亦為首任所長。提出善用直接材料、擴張研究材料與擴充研究方法及工具為宗旨,強調集體研究,以事實、客觀、科學的治學態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最終目標是「要科學的東方學之正統在中國!」
教育方面,傅斯年歷任廣州中山大學文科院長,兼國文與歷史兩系主任(1928)、北京大學教授(1929~1937)、北京大學代理校長(1945~1946)與臺灣大學校長(1949~1950),擔任教職期間曾觀察當時教育的環境、制度、改革、學子、教師等相關議題並發表數篇文章,各篇文章均反應出傅斯年對教育困境之下所展現的關懷與實踐。由此引起筆者欲從1930年代至1950年代傅斯年發表有關於教育的文章,分析其教育思想的系統與理念,並以北京大學代理校長的復員任務與臺灣大學校長的整頓與奠基任務歷史過程中,分析傅斯年如何實踐高等教育事業,從中探討傅斯年教育思想觀點與實務歷程的展現。現今臺灣教育改革尚未定於一尊,莫衷一是的今天,回過頭看看廿世紀傅斯年的教育原點,或許可提供一個沉澱的啟發與思考。
Fu Ssu-nien (1896~1950), also known as Meng-chen, was born in Liao-ch’eng, Shantung, Early year of Republic of Chian important historian, ideologue and educator. An influence China the generation scholar in half-a-century before 20th century, with incomparable patriotic enthusiasm, mightiness of the race consciousness be consigned to academic with educate career. Take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achievement of Fu Ssu-nien whole life, I think and has it the equal achievement in historiography, education both side, the influence comes up to 20th century first half in China for century, the rest rhyme is spread to educational circles and historiography field of post-war Taiwan, in really May-Fourth-Movement the most typical representative for educated person.
Historiography, the Academia Sinica is established to Guangzhou in 1928, Cai Yuan-pei is a term director, Fu Ssu-nien namely suggested to establish the institute of the History & Philology at that time, with science spirit and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and language. In 1929 institute of the History & Philology establish, Fu Ssu-nien also allows bureau chief for the head. Put forth knowing how to handle direct material and extend research material and enlargement to study method and tool as aim, emphasize a collective research, with the fact, objective, curing of science learn an attitude to find a problem, work out a problem, again find a problem, the final target is “want science of the east learn of the orthodox tradition is in China!”
Educate aspect, Fu Ssu-nien successive holder Guangzhou mountai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s director, and the state language and history is two department chairmans(1928), University of Beijing professor(1929~1937), the acting principal of school(1945~1946) of the University of Beijing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incipal(1949~1950) and hold the post of to teach a job the environment, system, reform, student, teacher whom period once observed to educate at that time etc. related subject and announced several articles, each article all responded the year of Fu Si to educate the dilemma that a hundred years greatly accounted under the concern and fulfillment made a show of. From here cause writer to want Fu Ssu-nien announce concerning the educational article from the 1930-1950's and analyze system and principle of its education thought, and with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Fu member mission and University of Taiwan principal of the University of Beijing acting principal of school and lay foundation stone the process of the mission history in, analyze Fu Ssu-nien how the year practice higher education business, inquire into from it the display that Fu Ssu-nien educates thought standpoint and actual situation process. The present Taiwanese education reform hasn't been settled to one, Still unfinished today, return overdo see 20th century Fu Ssu-nien of education order at first, probably can provide to precipitate of inspire and consider.
中文書目
一、檔案
(一)《傅斯年檔案》
1.〈蔣介石總統致傅先生信〉,《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Ⅰ-25。
2.〈西南聯大致教育電〉,《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Ⅰ-1335。
3.〈昆明學生罷課聯合傳單〉,《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Ⅰ-1341。
4.〈毛澤東致傅斯年〉,《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І-38。
5.〈盛成致孟真函〉,《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Ⅱ-120。
6.〈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會發表此次自十一月廿五日至十二月一日之事變經過〉,《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Ⅱ-155。
7.〈有關聯大事件之指示〉,《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Ⅱ-161。
8.〈十二月十一日聯大常務委員會決議〉,《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Ⅱ-160。
9.〈關麟徵致傅先生信〉,《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Ⅱ-218。
10.〈台大失竊案之初步報告〉,《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Ⅲ-306。
11.〈杜聰明致傅函〉,《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Ⅲ-356。
12.〈杜聰明致傅函〉,《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Ⅲ-357。
13.〈傅斯年致沈剛伯、玄伯、達夫、靜農諸先生電文〉,《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Ⅲ-357。
14.〈莊長恭致傅函〉,《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Ⅲ-358。
15.〈林彬致傅先生函〉,《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Ⅲ-359。
16.〈羅宗洛致傅函〉,《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Ⅲ-360。
17.〈羅宗洛致傅先生函二業另信封〉,《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Ⅲ-360。
18.〈杜聰明致電〉,《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Ⅲ-361。
19.〈盛成致孟真函〉,《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Ⅲ-1337。
20.〈羅宗洛致孟真〉,《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Ⅲ-1337。
21.〈傅斯年先生致杜聰明先生函〉,《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Ⅳ-622-2。
22.〈1946年袖珍日記(民35–記事本)〉,《傅斯年檔案》,中研院史語所藏,檔號:Ⅴ-8。
(二)《國立臺灣大學檔案》
1.〈三十八年度歲出概算〉,《國立臺灣大學檔案》,國家檔案局藏,檔號:0037/3100200/3。
2.〈學生被警備部捕拘〉,《國立臺灣大學檔案》,國家檔案局藏,1949,4月14日,檔號:0038/3600300/3。
3.〈保釋被拘學生案〉,《國立臺灣大學檔案》,國家檔案局藏,1949年9月7日,檔號:0038/3600300/18。
4.〈楊如萍等盜賣公有財物等罪審形〉,《國立臺灣大學檔案》,國家檔案局藏,檔號:0039/3133024/24。
5.〈郭琇琮等叛亂案〉,《國立臺灣大學檔案》,國家檔案局藏,1950年11月14日,檔號:0039/3132069/69。
6.〈醫學院副教授許強等被捕案〉,《國立臺灣大學檔案》,國家檔案局藏,1950年5月13日,檔號:0039/3600300/1。
二、報紙、校刊
1.《大公報》,1947年–1949年。
2.《中央日報》,1947年–1950年。
3.《中華日報》,1949年。
4.《公論報》,1949年–1950年。
5.《國立臺灣大學校刊》,1949年–1950年。
6.《臺灣新生報》,1949年–1950年。
三、工具書
1.胡健國編著,《近代華人生卒簡歷表》,臺北:國史館,2004年。
2.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3.張品興等主編,《中華當代文化名人大辭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4.郭廷以編著,《中華民國史事日誌》,全四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
四、史料
1.一二‧一運動史編寫組編,《一二‧一運動史料選編》,全二冊,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2.大學院編,《大學院公報》,全三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3.中共雲南省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共雲南師範大學委員會編,《一二一運動》,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8年。
4.中國地方自治會主編,《臺灣地方自治人物誌:省議員篇》,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1年。
5.中國社會科學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胡適來往書信選》,全三冊,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3年。
6.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撰委員會編,《革命文獻》,第53~61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撰委員會,1953年。
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陳云林總主編《館藏民國台灣檔案彙編》,第298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
8.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整編,《中華民國史史料長編》,第66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9.毛子水,《師友記》,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
10.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全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王汎森、杜正勝主編,《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臺北:傅斯年先生百齡紀念籌備會,1995年。
12.王聿均、孫斌合編,《朱家驊先生言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
13.王萍訪問;官曼莉紀錄,《杭立武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14.王雲五,《岫廬八十自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15.王雲五著,王學哲編,《岫廬八十自述節錄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16.王學珍、江長仁、劉文淵主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總覽卷》,第一冊,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7.王學珍、郭建榮主編,《北京大學史料(1946~1948)》,全六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18.王學珍等主編,《北京大學紀事(1898~1997)》,上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19.台大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台大四六事件考察: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總結報告》,臺北:臺灣大學,1997年。
20.台灣省政府主計處編 ,《臺灣省統計要覽》,第1期,臺北: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47年1月。
21.台灣省政府主計處編 ,《臺灣省統計要覽》,第3期,臺北: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47年3月。
22.四川大學馬列教研室編,《國民參政會資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23.立法院秘書處編,《中華民國立法院大事紀(一):中華民國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臺北:編者,1991年。
24.朱傳譽主編,《傅孟真傳記資料》,全三冊,臺北:天一出版社,1979–1981年。
25.朱傳譽主編,《蔣夢麟傳記資料》,全二冊,臺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
26.朱匯森主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八至九月份》,臺北:國史館,1988年。
27.朱匯森主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一至三月份》,臺北:國史館,1989年。
28.朱匯森主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國史館,1990年。
29.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校友會校史編輯委員會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30.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
31.何應欽上將九五壽誕叢書編委會編輯,《何應欽將軍講詞選輯》,臺北:編者,1984年。
32.吳文星採編;賴澤涵計劃主持,《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六事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33.吳惠齡、李壑編,《北京高等教育史料‧近現代部分》,第一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
34.李孝定,《逝者如斯》,臺北:東大圖書,1996年。
35.李宗黃,《李宗黃回憶錄─八十三年奮鬥史》,全二冊,臺北:中國地方自治會,1972年。
36.李東華、楊宗霖編校,《羅宗洛校長與臺大相關史料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
37.杜元載主編,《革命文獻:抗戰時期教育》,第五十八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72年。
38.杜聰明,《回憶錄之臺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全二冊,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年。
39.杜聰明撰,《杜聰明言論集》,第一輯,臺北:杜聰明博士還曆紀念獎學金管理委員會,1955年。
40.沈剛伯,《沈剛伯先生文集》,全二冊,臺北:中央日報,1982年。
41.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42.那廉君,《臺大話當年》,臺北:群玉堂,1991年。
43.周作人,《老虎橋雜詩》,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4.周作人,《知堂回想錄》,全二冊,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5.孟廣涵主編,《國民參政會紀實‧1938~ 1948‧武漢、重慶、南京》,全三冊,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年。
46.孟廣涵主編,《政治協商會議紀實》,全二卷,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年。
47.邵毓麟,《勝利前後》,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
48.姚崧齡,《芮恩施使華記要》,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1年。
49.胡國台訪問;郭瑋瑋紀錄,《劉真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50.胡頌平編著,《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全十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
51.胡頌平,《朱家驊先生年譜》,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
52.胡適著,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書信(1944~1945)》,第25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53.胡適著,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全十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
54.胡璞玉主編,《和談紀實》,全二冊,臺北:國防部史政局,1971年。
55.桂崇基,《中國現代史料拾遺》,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9年。
56.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上)》,第七十六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年。
57.秦孝儀主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演講(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三十七年)》,卷二十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58.秦孝儀主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書告(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四十年)》,卷三十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59.秦孝儀主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別錄(中華民國十八年─六十三年)》,卷三十七,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60.秦孝儀主編,《抗戰時期收復臺灣之重要言論》,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年。
61.袁偉時,《告別中世紀:五四文獻選粹與解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62.國史館,《中國華民國褒揚令集》,第十一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63.國史館中華民國史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教育志(初稿)》,臺北:國史館,1990年。
64.國立台灣大學編,《傅斯年校長最後論著》,臺北:國立台灣大學,1950年。
65.國立臺灣大學紀念 傅故校長籌備委員會哀輓錄編印小組編,《傅故校長哀輓錄》,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51年。
66.張菊香、張鐵榮編著,《周作人年譜:1885–1967》,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67.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第97~110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
68.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高等教育》,第五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
69.教育部編,《中華民國教育法規彙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
70.曹永和總編輯,《臺北帝大的生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9年。
71.梁錫華選註,《胡適秘藏書信選》,全二冊,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72.清‧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十)》,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73.許雪姬、張隆志、陳翠蓮訪談;賴永祥等紀錄,《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
74.許進發編,《臺灣重要歷史事件選編(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國史館,2004年。
75.逢甲大學歷史教學研究會主編,《中國現代史論文暨史料選集》,臺中:逢甲大學出版組,1984年。
76.陳布雷,《陳布雷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1年。
77.陳正茂編著,《左舜生年譜》,臺北:國史館,1998年。
78.陳奇祿等,《從帝大到臺大》,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2年。
79.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附唐篔詩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80.陶希聖,《潮流與點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
81.傅斯年,《傅斯年選集》,臺北:文星書店,1967年。
82.傅斯年,《臺灣大學辦學理念與策略》,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83.傅斯年著,傅孟眞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編;陳槃等校訂增補,《傅斯年全集》,全七冊,臺北:聯經出版社事業公司,1980年。
84.傅斯年著,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全七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85.傅樂成,《傅孟真先生年譜》,臺北:文星書店,1964年。
86.傅樂成,《傅孟真先生年譜》,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
87.彭明敏著,林美惠譯,《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
88.馮友蘭,《三松堂自序》,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89.馮爾康、鄭克晟編,《鄭天挺學記》,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
90.黃克武訪問;潘彥蓉紀錄,《李亦園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年。
91.黃宗甄,《羅宗洛文集》,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年。
92.黃炎培,《延安歸來》,重慶:生活出版社,1945年。
93.經世文社編,《民國經世文編:教育》,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94.葉曙,《病理卅三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年。
95.葉曙,《閒話臺大四十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9年。
96.雷震著,傅正主編,《第一個十年(一九四八年~一九四九年)》,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97.雷震著,傅正主編,《雷案回憶》,全二冊,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98.雷震著,傅正主編,《雷震與自由中國》,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99.熊秉真、江東亮訪問;鄭麗榕紀錄,《魏火曜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100.聞黎明、侯菊坤編,《聞一多年譜長編》,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1.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大事志》,卷一,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年。
102.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文教志‧臺灣教育行政篇》,卷六,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年。
10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文教志‧學校教育篇》,卷六,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年。
104.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臺灣一年來之教育》,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
105.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年。
106.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作計劃》,臺灣省: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年。
107.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計室編,《臺灣省教育統計》,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計室,1950年。
108.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輯,《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大專教育篇》,下冊,臺中:省立臺中圖書館,1986年。
109.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編,《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九次大會特輯》,臺北: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50年。
110.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編,《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十次大會特輯》,臺北: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50年。
111.臺灣教育彙編,《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編者,1939年。
112.歐素瑛編,《臺灣省參議會史料彙編‧教育篇》,全三冊,臺北:國史館,2004年。
113.蔣永敬、李雲漢、許師愼編,《楊亮功先生年譜》,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114.蔣復璁等口述、;黃克武編撰,《蔣復璁口述回憶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115.蔡元培,《蔡元培自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
116.蔡尚志編,《長眠傅園下的巨漢》,臺北:故鄉文化,1979年。
117.蔡鴻源主編,《民國法規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
118.鄭通和,《六十自述》,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
119.錢復,《錢復回憶錄》,全二冊,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5年。
120.總統府第三局編輯,《中華民國總統府公報(中華民國四十年一月二日)》,臺北:成文出版社,1981年。
121.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從戒嚴到解嚴》,第一冊,臺北:國史館,2000年。
122.薛月順編,《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全三冊,臺北:國史館,1996年。
123.薛月順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全二冊,臺北:國史館,2005年。
124.謝本達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第二次》,臺北:博愛,1991年。
125.謝本達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第三次》,臺北:博愛,1991年。
126.謝漢儒,《關鍵年代的歷史見證:臺灣省參議會與我》,臺北:唐山出版社,1998年。
127.魏永竹主編,《抗戰與臺灣光復史料輯要:慶祝臺灣光復五十週年特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5年。
128.羅宗洛,《羅宗洛回憶錄》,上海: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2003年。
129.顧頡剛,《顧頡剛日記》,全十二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
五、專書
1.丁亮等撰述;項潔主編,《國立臺灣大學校史稿(一九二八–二○○四)》,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2.于沛主編,《20世紀中華學術經典文庫‧歷史學:史學理論卷》,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
3.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編者,1978年。
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傅作義生平》,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5年。
5.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南地區文史資料協作會議編,《抗戰時期內遷西南的高等院校》,貴州:貴州民族初版社,1988年。
6.中國新聞出版公司主編,《中華民國大學誌》,臺北:中國新聞出版公司,1953年。
7.中華民國史專題討論會祕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全2冊,臺北:國史館,1998年。
8.中華民國陳故副總統治喪辦事觸編,《陳故副總統紀念集》,臺北:編者,1965年。
9.中華民國歷史與文化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中華民國歷史與文化討論集:文化思想史》,臺北:編輯者,1984年。
10.王汎森,《傅斯年與陳寅恪》,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11.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12.王念昆編,《我國學生運動史話》,漢口:湖北人民出版社,1954年。
13.王為松編,《傅斯年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14.王康,《聞一多傳》,香港:香港‧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79年。
15.王富年、石興澤編,《諤諤之士:名人筆下的傅斯年 傅斯年筆下的名人》,北京: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
16.王曉波等編撰,《現代中國思想家》,臺北:巨人出版社,1978年。
17.王樹槐,《庚子賠款》,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
18.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追尋現代中國:革命與戰爭》,臺北:時報文化,2001年。
19.布占祥、馬亮寬主編,《傅斯年與中國文化:傅斯年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20.正中書局主編,《我把讀書變簡單了》,臺北:編者,1997年。
21.石興澤,《傅斯年別傳》,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
22.伍振鷟主譯,《亞洲大學的發展:從依賴到自主》,臺北:師大書苑,1990年。
23.同斌編,《北大老講座及其它》,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年。
24.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校友會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華、南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25.何定藩主編,《陳誠先生傳》,臺北:反共出版社,1965年。
26.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中央研究院,2004年。
27.余英時,《未盡的才情:從《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
28.吳相湘,《民國百人傳》,第一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
29.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0年。
30.吳景平,《宋子文評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31.呂林編著,《北京大學》,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32.希代編輯群策劃,《台大之愛》,臺北:希代書版公司,1988年。
33.李又寧主編,《胡適與他的朋友》,第四集,臺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
34.李亦園,《師徒‧神話及其他》,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35.李泉,《傅斯年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36.李園會編著,《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37.汪知亭,《台灣教育史》,臺北:臺灣書店,1959年。
38.汪知亭,《台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39.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40.車吉心主編,《民國軼事》,第十卷,濟南:泰山出版社,2003年。
41.周予同,《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42.周樑楷編,《結網二編》,臺北:東大出版社,2003年。
43.岳玉璽、李泉、馬亮寬,《傅斯年:大氣磅礡一代學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44.杭立武編著,《中華文物播遷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45.林玉体作,《臺灣教育面貌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年。
46.林桶法,《從接收到淪陷:戰後平津地區接收工作之檢討》,臺北:東大圖書,1997年。
47.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48.金耀基,《大學之理念》,臺北:時報文化,2003年。
49.南開大學校史編寫組,《南開大學校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9年。
50.約翰.杜威(John Dewey);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51.胡述兆、王梅玲,《圖書資訊學導論》,臺北:漢美圖書公司,2003年。
52.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全二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
53.格里德(J. B. Grieder)著,魯奇譯,《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革命中的自由主義(1917–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54.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名人傳》,第六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6年。
55.馬亮寬,《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56.國史館編,《國史擬傳》,第三輯,臺北:編者,1992年。
57.國立中央研究院傅故所長紀念籌備委員會編輯,《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所長紀念特刊 》,臺北: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1年。
58.國立教育資料館編,《教育愛:臺灣教育人物誌》,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2006年。
59.張太原,《《獨立評論》與20世紀30年代的政治思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60.張玉法編譯, 《現代中國史》,臺北:經世書局,1980年。
61.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全二冊,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81年。
62.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八年抗戰》,第9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63.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十年建國》,第8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64.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臺北:經世書局,1998年。
65.張玉法,井敏珠主編,《山東人在台灣:教育篇》,臺北:財團法人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教基金會,1998年。
66.張光甫,《教育論叢》,高雄:高雄復文出版社,1998年。
67.張其昀等著,《中華民國大學誌》,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
68.梁華璜,《臺灣總督府南進政策導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69.梁敬錞,《史迪威事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70.聊城師范學院歷史系、聊城地區政協工委、山東省政協文史委合編,《傅斯年》,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
71.莊永明,《臺灣醫療史:以臺大醫院為主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
72.許紀霖,《大時代中的知識人》,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73.許倬雲,《許倬雲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74.許倬雲等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年。
75.許達夫編,《許強醫師紀念專輯》,臺南:許強醫師基金會,1999年。
76.逢甲大學歷史教學研究會主編,《中國現代史論文暨史料選集》,臺中:逢甲大學出版組,1984年。
77.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全二冊,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
78.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79.陳仕賢,《臺灣的古墓》,臺北:遠足文化,2007年。
80.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全二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81.陳孝威,《為什麼失去大陸》,全二冊,臺北:三友出版社,1990年。
82.陳明哲編,《榮耀與分享:臺大創校六十週年特刊》,臺北:臺大創校六十大慶籌備會,1988年。
83.陳鳴鍾、陳興唐編,《臺灣光復與光復後五年省情》,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
84.陳錦昌作,《蔣中正遷台計》,臺北:向陽文化,2004年。
85.傅斯年撰,《傅斯年先生史學論文集》,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9-1935年。
86.傅斯年,《傅孟真先生學術論文集》,香港:龍門書店,1969年。
87.傅斯年,《人生問題發端:傅斯年學術散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88.曾健民,《臺灣一九四六‧動盪的曙光:二二八前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2007年。
89.焦潤明,《傅斯年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90.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薛絢譯,《費正清論中國》,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
91.費俠莉(Charlotte Furth);丁子霖、蔣毅堅、楊昭譯,《丁文江:科學與中國新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92.馮開文,《中國民國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93.馮爾康等編,《鄭天挺紀念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94.黃俊傑編《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臺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997年。
95.黃振萍、李凌己編,《傅斯年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
96.黃清連編《結網三編》,臺北:稻鄉出版社,2007年。
97.逯耀東,《胡適與當代史學家》,臺北:東大圖書,1998年。
98.楊玉齡,《一代醫人杜聰明》,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2年。
99.楊東平編,《大學精神》,臺北:立緒文化,2001年。
100.楊維真,《從合作到決裂:論龍雲與中央的關係(1927–1949年)》,臺北:國史館,2000年。
101.董鼐總編輯,《學府紀聞:國立北京大學》,臺北:南京出版公司,1981年。
102.董鼐總編輯,《學府紀聞: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臺北:南京出版公司,1981年。
103.董鼐總編輯,《學府紀聞:國立南開大學》,臺北:南京出版公司,1981年。
104.董鼐總編輯,《學府紀聞:國立清華大學》,臺北:南京出版公司,1981年。
105.雷頤編校,《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傅斯年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06.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臺灣省第二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下冊,出版項皆不詳。
107.趙新林、張國龍,《西南聯大:戰火的洗禮》,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8.劉紹唐編,《民國人物小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7-1996年。
109.歐素瑛,《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6年。
110.歐陽哲生選編,《追億胡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111.鄭世興撰,《中國現代教育史》,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112.鄭志敏,《杜聰明與臺灣醫療史之研究》,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05年。
113.鄭梓,《戰後臺灣議會運動史之研究》,臺北:著者,1993年。
114.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北:新化圖書公司,1994年。
115.蕭超然等,《北京大學校史(1898–1949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116.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年。
117.錢思亮主編,《國立臺灣大學傅故校長斯年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大學,1952年。
118.薛光前編著,《八年對日抗戰中之國民政府(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119.韓復智主編,《傅斯年董作賓先生百歲紀念專刊》,臺北:中國上古秦漢學會,1995年。
120.藍博洲,《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份)》,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
121.藍博洲,《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台大部份)》,臺中:晨星出版社,2001年。
122.藍博洲,《消失的臺灣醫界良心》,臺北:INK印刻出版社,2005年。
123.藍博洲,《青春戰鬥曲:二二八之後的臺北學運》,臺北:愛鄉出版社,2007年。
124.顧明遠總主編,《中國教育大系 歷代教育制度考(一、二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六、期刊
1.J. D. Herbert ;吳俊升節譯,〈對於中國初等教育的幾項意見〉,《獨立評論》,第99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4年5月6日),頁9-13。
2.R. H. Tawney 著,蔣廷黻譯,〈中國的教育〉,《獨立評論》,第38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2月19日),頁12-16。
3.丁文江,〈所謂北平各大學合理化的計劃〉,《獨立評論》,第3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6月5日),頁7-8。
4.于衡,〈以身殉校的傅斯年〉,《傳記文學》,第22卷第5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3年5月),頁57-62。
5.干將,〈臺灣新形勢〉,《新聞天地》,第56期(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1949年1月16日),頁4-5。
6.中村孝志;李玉珍、卞鳳奎譯,〈大正南進期與臺灣〉,《臺北文獻》,直字第132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0年6月),頁195-263。
7.方豪,〈論大學校長〉,《自由中國》,第4卷第4期(臺北:自由中國社,1951年2月16日),頁5-7,17。
8.毛子水,〈傅孟真先生傳略〉,《自由中國》,第4卷第1期(臺北:自由中國社,1951年1月1日),頁16-17。
9.毛子水,〈我與孟真的交往〉,《傳記文學》,第28卷第1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6年1月),頁23-24。
10.王世杰,〈傅先生在政治上的二三事〉,《傳記文學》,第28卷第1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6年1月),頁14-15。
11.王世杰,〈胡先生的政治人格與政治見解〉,《傳記文學》,第28卷第5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6年5月),頁13-14。
12.王伏雄,〈合併國立大學芻議〉,《獨立評論》,第158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7月7日),頁6-7。
13.王汎森,〈讀傅斯年檔案札記〉,《當代》,第116期(臺北:合志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12月),頁30-53。
14.王汎森,〈傅斯年與陳寅恪〉,《中國文化》第12期(臺北:中國文化雜誌社,1995年12月),頁238-241。
15.王汎森,〈近代知識份子自我形象的轉變〉,《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6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編輯委員會,2002年5月),頁1-28。
16.王奇生,〈戰時大學校園中的國民黨-以西南聯大為中心〉,《歷史研究》,第4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8月),頁125–147。
17.王治平主編,〈陸志鴻(1897–1973)〉,《中外雜誌》,第64卷第5期(臺北:中外雜誌社,1998年1月),頁83–84。
18.王俊雄,〈把現代洗出來:洗石子與臺灣建築現代性〉,《當代》,第223期(臺北:合志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3月),頁10-25。
19.王峙萍,〈二二八事件中的學生運動〉,《臺灣文獻》,第56卷第3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5年9月),頁105-128。
20.王培堯,〈大炮學人:傅斯年傳奇〉,《中外雜誌》,第71卷第3期(臺北:中外雜誌社,2002年3月),頁13-18,28-29。
21.王敬遠,〈傅斯年週年祭〉,《新聞天地》,第202期(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1951年12月29日),頁18。
22.丘椿、傅斯年〈通信〉,《獨立評論》,第11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7月31日),頁18-22。
23.未署名,〈引言〉,《獨立評論》,第1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5月22日),頁2。
24.未署名,〈庚款與教育〉,《獨立評論》,第2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5月29日),頁20-22。
25.未署名,〈教育的合理化〉,《獨立評論》,第55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6月18日),頁4-5。
26.未署名,〈關於兒童問題的兩封來信〉,《獨立評論》,第160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7月21日),頁17-19。
27.未署名,〈關於大學合理化的問題〉,《獨立評論》,第161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7月28日),頁14-19。
28.未署名,〈大學制度亟需確立〉,《自由中國》,第4卷第4期(臺北:自由中國社,1951年2月16日),,頁4。
29.田培林,〈德國學校教育發生的背景及其改革經過(上)〉,《大陸雜誌》,第2卷第11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51年12月15日),頁13-17。
30.田培林,〈德國學校教育發生的背景及其改革經過(下)〉,《大陸雜誌》,第2卷第12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51年12月31日),頁19-24。
31.田培林,〈德意志大學制度的演進及其任務(上)〉,《大陸雜誌》,第10卷第11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55年6月15日),頁1-7。
32.田培林,〈德意志大學制度的演進及其任務(下)〉,《大陸雜誌》,第10卷第12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55年6月30日),頁7-12。
33.伍俶,〈憶孟真〉,《自由中國》,第4卷第1期(臺北:自由中國社,1951年1月1日),頁18。
34.向心葵,〈湖北的教育現狀〉,《獨立評論》,第55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6月18日),頁17-21。
35.名甫,〈復課是懦夫的舉動嗎?〉,《獨立評論》,第183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12月29日),頁4-6。
36.旭生(徐炳昶),〈教育罪言(一)〉,《獨立評論》,第25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11月6日),頁6-10。
37.旭生(徐炳昶),〈教育罪言(二)〉,《獨立評論》,第27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11月20日),頁10-15。
38.旭生(徐炳昶),〈教育罪言(三)〉,《獨立評論》,第30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12月25日),頁8-11。
39.旭生(徐炳昶),〈教育罪言(四)〉,《獨立評論》,第33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1月1日),頁6-12。
40.旭生(徐炳昶),〈教育罪言(五)〉,《獨立評論》,第34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1月8日),頁12-14。
41.旭生(徐炳昶),〈教育罪言(五)(續)〉,《獨立評論》,第37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2月12日),頁16-21。
42.旭生(徐炳昶),〈教育罪言(六)(續)〉,《獨立評論》,第38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2月19日),頁5-12。
43.旭生(徐炳昶),〈教育與其他(西安通信之二)〉,《獨立評論》,第54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6月11日),頁15-19。
44.朱宗憲,〈胡適欠傅斯年的人情債〉,《歷史月刊》,第35期(臺北:歷史智庫出版公司,1990年12月),頁113-118。
45.朱家驊,〈國立中央研究院簡說〉,《大陸雜誌》,第8卷第8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54年4月),頁22-27。
46.西方亮,〈問題立委傅斯年〉,《新聞天地》,第42期(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1948年6月16日),頁13-14。
47.何思遠,〈中國教育危機的分析〉,《獨立評論》,第21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10月9日),頁11-14。
48.何魯成,〈提高中學程度的方法〉,《獨立評論》,第127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4年11月18日),頁12-16。
49.余廣德,〈香港青年升學內地問題〉,《獨立評論》,第144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3月31日),頁18-20。
50.吳大猷,〈弘揚民主、科學與愛國主義:北京大學一百週年校慶祝詞之二〉,《傳記文學》,第72卷第5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頁28-29。
51.吳世昌,〈改革高等教育的討論〉,《獨立評論》,第17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9月11日),頁12-17。
52.吳世昌,〈北平學生的請願運動〉,《獨立評論》,第183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12月29日),頁6-8。
53.吳俊升,〈從教育觀點論漢字的存廢〉,《獨立評論》,第212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6年8月2日),頁12-16。
54.吳相湘,〈北大人在臺灣〉,《傳記文學》,第72卷第5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頁30。
55.吳景超,〈都市教育與鄉村教育〉,《獨立評論》,第40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3月5日),頁5-10。
56.吳景墩、陳昭如,〈戰前日本的帝國大學制度與台北帝國大學〉,《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創刊號(臺北:臺灣大學臺灣研究社,1996年4月),頁1-6。
57.吳晗,〈中學歷史教育〉,《獨立評論》,第115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4年8月26日),頁14-17。
58.君衡(蕭公權),〈如何整頓大學教育〉,《獨立評論》,第58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7月9日),頁6-10。
59.君衡(蕭公權),〈如何整頓大學教育(續)〉,《獨立評論》,第59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7月16日),頁12-15。
60.君衡(蕭公權),〈獨立評論四週年祝辭〉,《獨立評論》,第201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6年5月17日),頁5-7。
61.希聲(楊振聲),〈養材與用材〉,《獨立評論》,第70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10月1日),頁12-14。
62.希聲(楊振聲),〈為中小學教員說幾句話〉,《獨立評論》,第80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12月10日),頁14-16。
63.李子魁,〈讀經與新文化運動〉,《獨立評論》,第138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2月17日),頁18-21。
64.李文良,〈臺灣大學創校歷程〉,《文訊雜誌》,第208期(臺北: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2003年2月),頁30-32。
65.李方桂,〈讓你做你想要做的事〉,《傳記文學》,第28卷第1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6年1月),頁18-19。
66.李弘祺,〈北京大學百周年的臺灣觀點〉,《當代》,第131期(臺北:合志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7月),頁106-115。
67.李行之,〈蘭州的教育慘案與開發西北(通信)〉,《獨立評論》,第35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1月15日),頁18-20。
68.李東華,〈勳績盡瘁,死而後已:傅孟真先生在臺大〉,《臺大歷史學報》,第20期(臺大: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年11月),頁129-161。
69.李東華,〈臺大的開放校風與人文精神〉,《文訊雜誌》,第208期(臺北: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2003年2月),頁37-41。
70.李東華,〈論陸志鴻治校風格與臺大文學院(1946‧8–1948‧5)〉,《臺大歷史學報》,第36期(臺大: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5年12月),頁267-315。
71.李東華,〈光復初期(1945–50)的民族情感與省籍衝突:從臺灣大學的接收改制做觀察〉,《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5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編輯委員會,2006年11月),頁183-221。
72.李偉,〈身後是非說孟真〉,《傳記文學》,第82卷第2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03年2月),頁55-67。
73.李經,〈讀經與讀經的態度〉,《自由中國》,第8卷第5期(臺北:自由中國社,1953年3月1日),頁4-5。
74.李樸生,〈做了官的請願學生〉,《獨立評論》,第185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6年1月12日),頁16-18。
75.李樸生,〈救濟失業大學生〉,《獨立評論》,第207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6年6月28日),頁7-11。
76.李樹青,〈逮捕學生感言〉,《獨立評論》,第143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3月25日),頁5-7。
77.李濟,〈值得青年們效法的傅孟真先生〉,《自由中國》,第4卷第1期(臺北:自由中國社,1951年1月1日),頁19。
78.李濟,〈創辦史語所與支持安陽考古工作的貢獻〉,《傳記文學》,第28卷第1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6年1月),頁16-18。
79.杜正勝,〈史學的兩種觀點:沈剛伯與傅斯年〉,《當代》,第133期(臺北:合志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9月),頁48-63。
80.那廉君,〈他走得太快了:記孟真先生生前二三事〉,《仙人掌雜誌》,第1卷第1號(臺北:仙人掌雜誌社,1977年3月),頁31-35。
81.那廉君,〈追憶傅孟真先生的幾件事〉,《傳記文學》,第14卷第8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9年8月),頁56-59。
82.那廉君,〈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傳記文學》,第28卷第1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6年1月),頁22-23。
83.那廉君,〈傅斯年的故事〉,《中外雜誌》,臺北:中外雜誌社,第21卷第6期,1977年6月,頁26-29。
84.佩弦(朱自清),〈高中畢業生國文程度一斑〉,《獨立評論》,第65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8月27日),頁9-12。
85.佩弦(朱自清),〈論青年讀書風氣〉,《獨立評論》,第74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10月29日),頁11-13。
86.叔永(任鴻雋),〈黨化教育是可能的嗎〉,《獨立評論》,第3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6月5日),頁13-15。
87.叔永(任鴻雋),〈停付庚款事件〉,《獨立評論》,第4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6月12日),頁8-10。
88.叔永(任鴻雋),〈再論黨化教育〉,《獨立評論》,第8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7月10日),頁10-13。
89.叔永(任鴻雋),〈為新入學的學生講幾句話〉,《獨立評論》,第19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9月25日),頁11-13。
90.叔永(任鴻雋),〈教育改革聲中的師範教育問題〉,《獨立評論》,第28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11月27日),頁6-10。
91.叔永(任鴻雋),〈煩悶與大學教育〉,《獨立評論》,第57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7月2日),頁11-15。
92.叔永(任鴻雋),〈論所謂擇師自由〉,《獨立評論》,第80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4年1月28日),頁12-14。
93.叔永(任鴻雋),〈為全國小學生請命〉,《獨立評論》,第109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4年7月15日),頁6-9。
94.叔永(任鴻雋),〈再論大學研究所與留學政策〉,《獨立評論》,第136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1月20日),頁14-17。
95.叔永(任鴻雋),〈國立大學的合理化問題〉,《獨立評論》,第158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7月7日),頁2-5。
96.周末雜筆,〈傅斯年〉,《新聞天地》,第150期(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1950年12月30日),頁3。
97.周末雜筆,〈學術〉,《新聞天地》,第150期(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1950年12月30日),頁3。
98.周先庚,〈學術研究的途徑〉,《獨立評論》,第126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4年11月11日),頁6-12。
99.周先庚,〈大學生的訓育問題〉,《獨立評論》,第165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8月25日),頁10-14。
100.孟真(傅斯年),〈教育崩潰之原因〉,《獨立評論》,第9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7月17日),頁2-6。
101.孟真(傅斯年),〈教育改革中幾個具體事件〉,《獨立評論》,第10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7月24日),頁6-9。
102.孟真(傅斯年),〈改革高等教育幾個問題〉,《獨立評論》,第14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8月21日),頁2-6。
103.孟真(傅斯年),〈再談幾件教育問題〉,《獨立評論》,第20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10月2日),頁4-9。
104.孟真(傅斯年),〈論學校讀經〉,《獨立評論》,第146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4月14日),頁5-9。
105.季夏,〈愛國學人傅斯年:為紀念孟真先生逝世八週年而作(上)〉,《大學生活》,第5卷第13期(香港:大學生活雜誌社,1959年11月16日),頁10-18。
106.季夏,〈愛國學人傅斯年:為紀念孟真先生逝世八週年而作(下)〉,《大學生活》,第5卷第13期(香港:大學生活雜誌社,1959年12月1日),頁15-22。
107.屈萬里,〈敬悼傅孟真先生〉,《自由中國》,第4卷第1期(臺北:自由中國社,1951年1月1日),頁20-22。
108.屈萬里,〈回憶傅先生在臺大的往事〉,《傳記文學》,第28卷第1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6年1月),頁19-20。
109.東紅,〈臺灣教育問題〉,《新臺灣大眾時報》,第2卷第3期(臺北:臺灣大眾時報社,1931年6月),頁8-15。
110.林同濟,〈邊疆問題與歷史教育〉,《獨立評論》,第127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4年11月18日),頁8-12。
111.林欣宜、陳偉智,〈簡介臺灣大學所藏「臺大校史檔案」〉,《臺北帝國大學研究》,第2號(臺北:臺灣大學臺灣研究社,1997年5月),頁97-106。
112.林桶法,〈戰後復員教育的籌畫:「全國教育善後復員會議」的探討〉,《輔仁歷史學報》,第17期(臺北:輔仁出版社,2006年11月),頁386-411。
113.林桶法,〈從溪口到臺北:從第三次下野期間蔣介石的抉擇〉,《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3期(臺北:國史館,2007年9月),頁89-121。
114.知堂(周作人),〈讀禁書〉,《獨立評論》,第166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9月1日),頁14-15。
115.社論,〈怎樣選擇一個大學校長〉,《新時代》,第3卷第5期(臺北:新時代雜誌社,1963年5月15日),頁1-2。
116.邱景墩、陳昭如,〈戰前日本的帝國大學制度與台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創刊號(臺北:臺灣大學臺灣研究社,1996年4月),頁1-6。
117.金髮,〈我懷疑漢字的改革方法〉,《獨立評論》,第217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6年9月6日),頁11-14。
118.俞大綵,〈憶孟真〉,《仙人掌雜誌》,第1卷第1號(臺北:仙人掌雜誌社,1977年3月),頁13-24。
119.姚薇元,〈大學研究院與學術獨立〉,《獨立評論》,第136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1月20日),頁12-14。
120.洪炎秋,〈傅斯年先生和臺灣人:讀「傅孟真先生年譜」〉,《文星》,第14卷第2期(臺北:文星雜誌社,1964年6月),頁6-8。
121.秋景墩、陳昭如,〈戰前日本的帝國大學制度與台北帝國大學〉,《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創刊號(臺北:臺灣大學臺灣研究社,1996年4月),頁1-6。
122.秋源滄,〈北大五十周年〉,《新聞天地》,第56期(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1949年,1月16日),頁10-12。
123.奚昌先,〈臺灣大學的煩惱〉,《新聞天地》,第270期(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1953年4月18日),頁17-20。
124.姬之尹,〈臺大校長問題〉,《自由中國》,第4卷第4期(臺北:自由中國社,1951年2月16日),頁8。
125.孫玉蓉,〈北大雙才子 友誼貫終生〉,《傳記文學》,第85卷第2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2月),頁78-85。
126.孫智燊,〈述小事,懷大哲:東美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傳記文學》,第90卷第6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07年6月),頁24。
127.孫震,〈傅斯年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言〉,《臺大校友雙月刊》,第38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5年3月),頁24。
128.孫學悟,〈提倡自然科學教育的幾件急務〉,《獨立評論》,第34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1月8日),頁9-12。
129.徐高阮,〈傅斯年先生的最後論著〉,《新時代》,第3卷第3期(臺北:新時代雜誌社,1963年3月15日),頁15-17。
130.殷海光,〈我憶孟真先生:自由巨星之殞落〉,《自由中國》,第4卷第2期(臺北:自由中國社,1951年1月16日),頁34-36。
131.翁文灝,〈一個打破煩悶的方法〉,《獨立評論》,第10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7月24日),頁2-5。
132.馬亮寬,〈略論傅斯年的教育思想(上)〉,《大陸雜誌》,第94卷第2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97年2月),頁42-46。
133.馬亮寬,〈略論傅斯年的教育思想(下)〉,《大陸雜誌》,第94卷第3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97年3月),頁19-21。
134.馬亮寬〈試論傅斯年的教育思想〉,《近代史研究》,總第99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5月),頁255-271。
135.張佛泉,〈從政治觀點論我國教育問題〉,《獨立評論》,第233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7年5月9日),頁11-14。
136.張其昀,〈中央大學遷校問題〉,《獨立評論》,第172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10月13日),頁6-8。
137.張軍,〈昆明學潮五日談:查良釗欲哭無淚〉,《新聞天地》,第9期(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1945年12月31日),頁4-7。
138.張富歲,〈從德國的小學到大學〉,《獨立評論》,第202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6年5月24日),頁12-17。
139.張蔭麟,〈論非法捕捉學生〉,《獨立評論》,第143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3月25日),頁4-5。
140.張遨,〈傅斯年冥誕追思〉,《新聞天地》,第1103期(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1968年4月5日),頁14-16。
141.張曉唯,〈1945年北大「易長風波」〉,《書屋》,第9期(臺北:大樹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9月),頁20-25。
142.梁實秋,〈關於讀經〉,《獨立評論》,第239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7年6月21日),頁11-13。
143.梅家玲、楊佳嫻,〈和世界一流大學競爭-專訪臺大校長陳維昭談辦學理念〉,《文訊雜誌》,第208期(臺北: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2003年2月),頁33-36。
144.莊練,〈「老虎」傅斯年〉,《中國文化》,第12期(臺北:中國文化雜誌社,1995年12月),頁242-244。
145.許今野,〈臺大學生出售假試題〉,《新聞天地》,第133期(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1950年,9月2日),頁31。
146.許進發,〈從漫畫看臺灣大學設置的波折〉,《臺灣風物》,第51卷第2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2001年6月),頁9-11。
147.陳三井,〈一九四九年變局與知識分子的抉擇〉,《傳記文學》,第90卷第6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07年6月),頁88-94。
148.陳之邁,〈教孩子的方法〉,《獨立評論》,第151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5月19日),頁5-9。
149.陳之邁,〈關於傅孟真先生的幾件事〉,《傳記文學》,第28卷第3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6年3月),頁49-51。
150.陳正國,〈評述Wang Fan-Sen, 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新史學》,第13卷第1期(臺北:新史學雜誌社,2002年3月),頁217-224。
151.陳序經,〈教育的中國化和現代化〉,《獨立評論》,第43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3月26日),頁6-12。
152.陳岱孫,〈關于大學畢業生職業問題的一個建議〉,《獨立評論》,第211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6年7月26日),頁8-12。
153.陳俐甫,〈臺灣與日本之學術「南進」:臺灣總督府、臺北高商、臺北帝大與日本東南亞研究的系譜〉,《臺灣風物》,第47卷第3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7年9月),頁161-167。
154.陳查謀,〈臺大學生嚇倒郭大砲〉,《新聞天地》,第150期(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12月30日),頁12。
155.陳雪屏,〈北大與臺大的兩段往事〉,《傳記文學》,第28卷第1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6年1月),頁15-16。
156.陳雪屏,〈用幾件具體的事例追懷適之先生〉,《傳記文學》,第28卷第5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6年5月),頁8-12。
157.陳新,〈臺灣人失望了〉,《新聞天地》,第20期(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1946年4月30日),頁22-23。
158.陳槃,〈懷故恩師傅孟真先生有述〉,《新時代》,第3卷第3期(臺北:新時代雜誌社,1963年3月),頁13-14。
159.陳槃,〈懷故恩師傅孟真先生有述之二〉,《傳記文學》,第11卷第4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10月),頁33-40。
160.陳槃,〈重歷史是非與真才實學〉,《傳記文學》,第28卷第1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6年1月),頁21-22。
161.陳慧元,〈傅斯年對教育學者的貶抑態度〉,《傳記文學》,第48卷第4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06年4月),頁86-91。
162.陳衡哲,〈女子教育的根本問題〉,《獨立評論》,第32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12月25日),頁13-16。
163.陳衡哲,〈對于兒童教育的一個意見〉,《獨立評論》,第91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4年3月11日),頁7-12。
164.陳衡哲,〈教育智識〉,《獨立評論》,第117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4年9月9日),頁12-15。
165.陳衡哲,〈關于女子教育的幾句話〉,《獨立評論》,第161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7月28日),頁12-14。
166.陳衡哲,〈救救中學生〉,《獨立評論》,第170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9月29日),頁11-14。
167.陶希聖,〈北京大學學生大會的感想〉,《獨立評論》,第185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6年1月12日),頁14-16。
168.陶希聖,〈關於敦請胡先生出任行政院長及其他〉,《傳記文學》,第28卷第5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6年5月),頁18-21。
169.傅任敢,〈湖南教育一瞥〉,《獨立評論》,第78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11月26日),頁6-10。
170.傅斯年,〈中國學校制度之批評(上)〉,《大陸雜誌》,第1卷第11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50年12月15日),頁9-18。
171.傅斯年,〈中國學校制度之批評(下)〉,《大陸雜誌》,第1卷第12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50年12月31日),頁1-7。
172.傅樂成,〈傅孟真先生的先世〉,《傳記文學》,第28卷第1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6年1月),頁5-13。
173.勞幹,〈傅孟真先生與近二十年來中國歷史學的發展〉,《大陸雜誌》,第2卷第1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51年1月),頁7-9
174.曾士榮,〈從「臺北帝大」到「臺灣大學」:戰後文化重編之個案研究(1945–1950)〉,《臺北帝國大學研究》,第2號(臺北:臺灣大學臺灣研究社,1997年5月),頁1-12。
175.曾建元、曾薰慧,〈青春戰鬥曲:戰後國立臺灣大學政治事件之研究(1945–1955)〉,《當代》,第231號(臺北:合志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11月),頁114-137。
176.程炳華,〈救濟失業大學生中應注意的幾點〉,《獨立評論》,第219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6年9月20日),頁17-19。
177.程滄波,〈記傅孟真〉,《新聞天地》,第156期(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1951年2月10日),頁9-11。
178.程滄波,〈再記傅孟真〉,《新聞天地》,第158期(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1951年2月24日),頁20-21。
179.詠霓(翁文灝),〈中國大學生的成績與缺點〉,《獨立評論》,第37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2月12日),頁8-11。
180.詠霓(翁文灝),〈討論青年求學的問題〉,《獨立評論》,第72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10月15日),頁2-7。
181.逸民,〈注意兩種入學考試的副產物〉,《獨立評論》,第67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9月10日),頁4-7。
182.黃俊傑,〈傅斯年論教育改革:原則、策略及其啟示〉,《臺大歷史學報》,第20期(臺大: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年11月),頁89-100。
183.黃俊傑、孫震,〈傅斯年與臺灣大學的教育理念〉,《臺大校友雙月刊》,第38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5年3月),頁25-29。
184.黃得時,〈從臺北帝國大學設立到國立臺灣大學現況:光復以來三十年間本省高等教育發達之一例證〉,《臺灣文獻》,第26卷第12期第27卷第1期合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6年3月),頁224-245。
185.傳記文學社,〈傅斯年先生小傳〉,《傳記文學》,第28卷第1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6年1月),頁25。
186.傳記文學社,〈發揚蔡元培先生治校精神:為北京大學一百周年紀念而作〉,《傳記文學》,第72卷第4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8年4月),頁11;32。
187.楊千慧整理,〈一身風骨,山高水長:傅斯年的辦學理念與策略〉,《通識在線》,第5期(臺北:通識在線雜誌社,2006年7月),頁32-35。
188.楊亮功,〈讀了孟真先生「再談幾件教育問題」以後〉,《獨立評論》,第22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10月16日),頁10-12。
189.楊亮功,〈三中全會之教育議案〉,《獨立評論》,第35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3年1月15日),頁9-10。
190.楊振聲,〈也談談教育問題〉,《獨立評論》,第26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11月13日),頁5-10。
191.楊振聲,〈女子的自立與教育〉,《獨立評論》,第32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12月25日),頁8-13。
192.葉公超,〈留學與求學〉,《獨立評論》,第166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9月1日),頁11-14。
193.葉公超,〈大學應分設語言文字與文學兩系的建議〉,《獨立評論》,第168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9月15日),頁6-9。
194.葉碧苓,〈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史學界對日本「滿蒙論」之駁斥〉,《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1期(臺北:國史館,2007年3月),頁105-142。
195.董作賓,〈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學術上的貢獻〉,《大陸雜誌》,第2卷第1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51年1月),頁1-6。
196.雷海宗,〈對於大學歷史課程的一點意見〉,《獨立評論》,第224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6年10月25日),頁7-12。
197.壽生,〈所望於各大圖書館者〉,《獨立評論》,第179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12月1日),頁13-15。
198.壽生,〈對學生運動之觀感〉,《獨立評論》,第187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6年2月9日),頁14-17。
199.聞黎明,〈西南聯大教授去李(宗黃)鬥爭〉,《百年潮》,第5期(北京:百年潮雜誌社,2005年),頁70-73。
200.臧暉(胡適),〈論學潮〉,《獨立評論》,第9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2年7月17日),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