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佩琪
Chen, Pei-Chi
論文名稱: 論病人之與有過失
Comparative Negligence of Patients
指導教授: 侯英泠
Hou, Ing-L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9
中文關鍵詞: 過失相抵與有過失共同過失比較過失醫療過失不真正義務協力義務遵照醫囑義務說明義務回診義務損害防阻義務舉證責任表現證明原則事實說明自己原則證明妨礙原則重大醫療瑕疵原則
外文關鍵詞: Comparative negligence, Obliegenheit, Mitwirkungspflicht, Prima-facie-Beweis, Rres ipsa loquitur
相關次數: 點閱:177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過去基於病人醫學知識之欠缺,實務大多否認病人與有過失之情形,但隨著醫療糾紛日益遽增,醫病關係已不同於以往,病人醫學常識亦有相對應之提升,醫師責任不宜過度擴張,從而,醫療提供者之責任並非僅是全有或全無之概念,蓋若無病人之協力與配合,仍難以達成醫療目的。本文整理大量國內外案例,可發現國外已漸傾向承認病人與有過失,然我國實務目前仍採取保守之態度,是本文試圖架構實體上病人與有過失之要件與效果及程序上舉證責任之分配。
    實體法上關於病人與有過失之要件,首先則以醫療提供者負侵權責任為前提,蓋醫療提供者若無責任產生,則其自無過失相抵之抗辯可言,而判斷是否負侵權責任,乃係以加害人是否違反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在醫療案件中,實務上多以「醫療常規」(或醫療水準、醫療準則)為判斷標準;其次須以醫療提供者已盡說明義務,蓋若醫療提供者未為說明,何以要求病患盡一定之義務?例如醫師未告知用藥方法,則病人未具有醫療知識,難以期待能正確用藥,是須醫師先盡其說明義務,始得課病人盡其不真正義務;第三,病人負有一定之義務應遵守,此部分則係本文參考國內外學者及我國過失相抵之法理推演而來,乃針對病人之義務(尤其是不真正義務)予以具體類型化,包括協力義務(問診應答義務、症狀報知義務、受診義務、診療行為協力義務)、遵照醫囑義務(療養方針遵守義務、麻醉後注意義務、飲食與生活習慣配合義務、留院觀察或住院義務)、回診檢查追蹤義務、損害防阻義務,當病人違反此等義務時,未必會有過失相抵之適用,而係必須以醫療提供者已盡說明義務為前提,且病人違反義務與醫師之過失為造成損害之共同原因,其一不備者,則不生過失相抵之問題。
    在程序法上因醫療訴訟具有證據偏在性,因此發展出表見證明原則、事實說明自己原則、重大醫療瑕疵原則,適度減輕或轉換病人之舉證責任,以符合武器平等原則。然若於病人與有過失之情形下,再將舉證責任全歸由被告一方,似又矯枉過正,此外,根據民事事件類型多樣化與實現程序制度機能保障,當被告提出與有過失抗辯時,舉證責任應異其類型而分配,易言之,此時舉證責任若均依傳統醫療舉證責任分配,似不夠周全,故建議實務上或可參考本文之淺見,彈性運用舉證責任之分配,期能藉此盡一己棉薄之力,協助順利解決未來之醫療糾紛。

    SUMMARY
    In the past, due to the lack of medical knowledge of the patients, most judges denied the comparative negligence of the patients. But it has been with the increase in medical malpractices, the relationship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The medical knowledge of the patients has also been improved. The responsibility of doctors should not be overstretched. It would not reach medical purposes without the patient’s cooperating. Therefore, their responsibility is not only the all-or-nothing. There is consolid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ases in this paper. It would be found that tend to be admitted comparative negligence of patients in foreign gradually. However, our courts are still taking the conservative views. As a result, it attempts to structure the elements and effects of substantive law that comparative negligence of the patients, and the burden of proof of procedure law in this paper.

    INTRODUCTION
    It has explained the research motive, purpose, scope, methods and framework in the first chapter. Since this article to the patient's comparative negligence as the theme, the basic theory of comparative negligence from the civil law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and distinguished from the other similar concepts. Further it laid out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in medical negligence applicable by description of the elements of comparative negligence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The third chapter has proceeded to the category of medical negligence, that how comparative negligence would apply to medical negligence. And it has introduced the elements of its differences with the general civil law. It has trying to be the types of comparative negligence for Patients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is chapter is incorporated herein by referenc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nd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negligence. Including Mitwirkungspflicht (the duty to cooperate, response, disclose and accept treatment). Furthermore, the patients must compliance with medical order, revisit, back to check and track, and loss control. It has explored the burden of proof in the fifth chapter. First on the traditional burden of proof for Civil Procedure has been described, further discuss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in medical litigation. It has discussed that how the burden of proof between the parties would be assigned when the physician or hospital in defense of the patient's comparative negligence in the medical litigations. Finally, it has to be integrated on the argument in last chapter, an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and the outlook for the future.

    MATERIALS AND METHODS
    (1) The literature review: First of all, a way to organize the literature review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courts.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theory of negligence, a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comparative negligence in medical negligence applicable requirements. For related Chinese, Japa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 data were pool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comparative negligence on the patient. (2) The case analysis: Because of the content of this study involving a real case, a lot of cases have been invoked in this article. Consolid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cases, analysis of practices in the criteria when comparative negligence of the patient. Which has summarized the types of violation obligations of patient, and followed-up on the effects and analysis of actual allocat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in the case. It has commented on the reason and results of judgment, further insight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hoping to create both sides of the doctor-patient vision. (3) The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 Theory of comparative negligence, whether Continental Law System or Common Law System have profound studies. It attempts to observe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ur scholars in this paper that has explained the different theories and insights, understanding of various countries to discuss academics of comparative negligence. Another aspect, it has consolidated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ur part of the case types and practice insights. Case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o explore the extent of the difference types of patients’ violation and the burden of proof.

    RESULTS AND DISCUSSION
    About the elements of comparative negligence of the patients, first to the doctors negative tort liability as a precondition. Second, the doctors have been required to comply with the informed consent doctrine. Third, the patients should bear some of the obligation to comply. This section is incorporated herein by referenc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nd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negligence. The obligations of patients (especially Obliegenheit) have been classified specifically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Mitwirkungspflicht (the duty to cooperate, response, disclose and accept treatment). Furthermore, the patients must compliance with medical order, revisit, back to check and track, and loss control. However, when a patient in violation of such obligations, that would not be necessarily comparative negligence. Must be done with the doctors complied with the informed consent doctrine. In addition to the reason for that patients in violation of such obligations and the doctor’s negligence, both are indispensable.

    CONCLUSION
    Because the evidence is unfair in the medical malpractices, it was developed prima-facie-Beweis, res ipsa loquitur, grober Behandlungsfehler on procedural law to comply with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Nevertheless, in the case of patient’s comparative negligence,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allocation of burden of proof is not complet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courts may refer the humble opinions of this paper. Last, it hopes to assist with settling medical disputes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第一項 研究方法 2 第一款 文獻回顧法 2 第二款 案例分析法 2 第三款 比較法分析 2 第二項 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 第二章 過失相抵之基礎理論 4 第一節 過失相抵之意義與內涵 4 第二節 過失相抵與其他類似概念之區辨 5 第一項 因果關係中斷與過失相抵 5 第二項 自甘冒險理論與過失相抵 6 第一款 自甘冒險之意義 6 第二款 自甘冒險之類型 7 第一目 明示的自甘冒險(express assumption of risk) 7 第二目 主要的默示自甘冒險(primary implied assumption of risk) 8 第三目 次要的默示的自甘冒險(secondary implied assumption of risk) 9 第三款 自甘冒險之法律效果 13 第一目 阻卻法益侵害之違法性 13 第二目 注意義務的降低 13 第三目 損害賠償責任之減輕(與有過失之效果) 14 第三項 共同過失(Contributory Negligence)與過失相抵 14 第四項 比較過失(Comparative Negligence)與過失相抵 15 第五項 小結 17 第三節 過失相抵之法理基礎 17 第一項 由被害人分擔損害之觀點 17 第一款 被害人單純不注意 17 第二款 被害人行為具有違法性 18 第三款 被害人承擔危險原則 18 第四款 被害人具有迴避可能性 20 第二項 由加害人責任減輕之觀點 20 第一款 加害人非難可能性減低 20 第二款 加害人行為之違法性減低 21 第三款 加害人行為僅有部分因果關係 21 第三項 小結 22 第四節 過失相抵之要件及其適用 22 第一項 被害人或賠償權利人須有「過失」 22 第二項 被害人或賠償權利人之過失行為,須為損害發生或擴大之共同原因 23 第三項 被害人須有過失相抵能力 24 第一款 須有責任能力說 24 第二款 須有注意能力說 25 第三款 客觀過失說 25 第四款 小結 26 第五節 過失相抵之效力 27 第三章 過失相抵於醫療過失適用之要件 29 第一節 醫療提供者須負損害賠償責任 29 第一項 侵權責任 29 第一款 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 29 第二款 民法第184條第2項 31 第三款 民法第191條之3 32 第四款 民法第188條 33 第五款 民法第185條 34 第二項 契約責任 36 第三項 消保責任? 37 第二節 醫療提供者已盡說明義務 39 第一項 說明義務之內容 39 第二項 說明義務之範圍 40 第三項 病人配合義務以醫療提供者應盡說明義務為前提 42 第三節 病人違反其真正義務或不真正義務 43 第四節 病人對義務之違反有過失 45 第五節 病人違反義務與損害之發生具因果關係 45 第六節 小結 48 第四章 病人與有過失之類型 50 第一節 概說 50 第二節 醫療關係中病患之義務 50 第一項 病患義務之內涵 50 第二項 病患義務之類型與性質 51 第一款 協力義務(Mitwirkungspflicht) 51 第一目 問診應答義務 51 第二目 症狀報知義務 54 第三目 受診義務 56 第四目 診療行為協力義務 57 第二款 遵照醫囑義務 65 第一目 療養方針遵守義務 65 第二目 麻醉後注意義務 66 第三目 飲食與生活習慣配合義務 67 第四目 留院觀察或住院義務 70 第三款 回診、檢查追蹤義務 71 第四款 損害防阻義務 73 第三節 病人違反義務之法律效果 74 第一項 病人違反義務造成醫療錯誤 74 第二項 醫師說明欠缺造成病人違反義務 76 第三項 第三人過失造成病人違反義務 77 第四項 病人違反義務為損害之單獨原因 79 第五項 病人違反義務與醫療過失為損害共同原因 81 第六項 小結 83 第五章 病人與有過失之舉證責任 85 第一節 民事訴訟法上舉證責任之原則 85 第一項 舉證責任之意義 85 第二項 舉證責任分配之基本原則 85 第一款 規範理論(Normentheorie) 86 第二款 修正規範理論(Modifizierte Normentheorie) 87 第三款 危險領域理論(Gefahrenbereichstheorie) 88 第三項 客觀舉證責任與主觀舉證責任之衝突與調和 88 第一款 客觀舉證責任 88 第二款 主觀舉證責任(行為責任) 90 第三款 階段舉證責任論 91 第四項 小結 93 第二節 醫療訴訟之舉證責任 94 第一項 武器平等原則 94 第二項 實體法上之請求權基礎 95 第一款 基於契約責任所生之請求權基礎 95 第二款 基於侵權責任所生之請求權基礎 101 第三款 請求權競合之舉證責任 102 第三項 醫療訴訟舉證責任之減輕與轉換 104 第一款 表現證明原則 104 第二款 事實說明自己原則 109 第三款 證明妨礙原則 113 第四款 重大醫療瑕疵理論 120 第五款 舉證責任之轉換 121 第三節 醫療訴訟中過失相抵之舉證責任 121 第一項 一般過失相抵之舉證責任 121 第二項 醫療訴訟中過失相抵之舉證責任 124 第一款 依一般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原則 124 第二款 舉證責任減輕與轉換之限制 124 第三款 病患與有過失之舉證責任之類型 125 第一目 病患違反協力義務之舉證責任 126 第二目 病患違反遵照醫囑義務之舉證責任 127 第三目 病患違反回診、檢查追蹤義務之舉證責任 131 第四目 病患違反損害防阻義務之舉證責任 131 第三項 小結 131 第六章 結語 133 參考文獻 138

    中文文獻

    一、專書
    王伯琦,民法債編總論,國立編譯館,1986年。
    王澤鑑,債法原理(一),基本理論—債之發生,三民書局,增訂版7刷,2003年10月。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三民書局,1998年。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特殊侵權行為,三民書局,2006年。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自版,1998年9月。
    史尚寬,債法總論,作者自版,1990年。
    朱柏松、詹森林、張新寶、陳忠五、陳聰富合著,醫療過失舉證責任之比較,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出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經銷,2008年5月。
    何孝元,損害賠償之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1968年3月。
    何建志,醫療法律與醫學倫理,2012年2月。
    沈冠伶,訴訟權保障與裁判外紛爭處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沈冠伶,民事證據法與武器平等原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10月。
    阮富枝,危險活動之侵權責任—民法一般危險責任及特別法之特殊危險責任,五南書局,2011年。
    邱聯恭,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六),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1997年。
    邱聯恭講述/許士宦整理,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三),2008年。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輔仁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輯,新訂一版修正二刷,2003年1月。
    林誠二,民法債編總論(上),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0年9月。
    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法官,我說明夠了嗎?:醫師告知義務的法院判決評析,橘井文化,2010年。
    胡長清,中國民法債編總論,商務印書館,1964年。
    侯英泠,論院內感染之民事契約責任—以爆發SARS院內感染為例,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6月。
    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三版,2009年11月。
    姜世明,舉證責任與真實義務,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版一刷,2006年3月。
    姜世明,舉證責任與證明度,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版一刷,2008年10月。
    姚志明,侵權行為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第二刷,2006年3月。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冊,三民書局,2012年2月修訂版。
    馬維麟,民法債編註釋書(二),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梅仲協,民法要義,自版,修訂六版,1959年
    許士宦,爭點整理與舉證責任,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版一刷,2012年12月。
    許士宦,證據蒐集與紛爭解決,一版,2005年,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聰富,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中),三民書局,修訂四版一刷,2005年3月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書局,增訂三版二刷,2005年9月。
    陳聰富、陳彥元、楊哲銘、吳志正、王宗倫、邱玟惠,醫療法律,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版三刷,2002年10月。
    曾隆興,詳解損害賠償法,2011年4月,修訂三版一刷。
    程啸,论侵权行为法上的过失相抵制度,《清华法学》,总第6辑,2007年。
    黃立,民法債編總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二版第三刷,2002年9月。
    黃國昌,民事訴訟理論之新開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第一刷,2005年10月。
    詹森林,民事法理與判例研究(一),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劉春堂,判解民法債編通則,三民書局,修訂五版二刷,2011年3月。
    鄭玉波,民商法問題研究(一),三民書局,修訂五版,1991年。
    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三民書局,1993年。
    駱永家,民事舉證責任論,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初版十一刷,2009年9月。

    二、期刊論文
    丁中原,淺談醫療過失訴訟之舉證責任分配,律師雜誌,第217期,1997年10月。
    丁中原,醫療過失訴訟之研究-以舉證責任之合理分配為中心,台灣宜蘭地方法院檢察署80年度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台灣宜蘭地方法院檢察署印,1991年6月。
    王千維,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成立要件上之因果關係、違法性與過失之內涵及其相互間之關係,中原財經法學,第8期,2002年6月。
    王元禎、王培任、黃玉慧、蔡素如、畢柳鶯,延遲診斷之脊髓動靜脈畸形及其泌尿系統併發症之處理:病例報告,臺灣復健醫學雜誌,第36卷第4期,2008年12月1日。
    王皇玉,墮胎‧同意‧隱私權—以美、德法制視角檢視墮胎諮詢制度,月旦法學雜誌,174期,2009年11月。
    王皇玉,論醫療刑責合理化,月旦法學雜誌,第213期,2013年2月。
    呂太郎,法院依職權適用過失相抵之商榷—最高法院85年台上字第1765號判例評釋,法學叢刊,第45卷第2期,2000年4月。
    阮仲洲、陳香吟、陳榮方,家庭支持、遵醫囑行為與血糖控制之相關研究―以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創新與行銷專案研討會,2011年。
    沈冠伶,武器平等原則於醫療訴訟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第127期,2005年12月。
    林誠二,被害者之代理人及使用人與有過失之適用—兼評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1433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6期,2003年5月。
    林望民,「與有過失」之要否主張與審理程序—評釋最高法院85年台上字第1765號判例,收錄於民事訴訟法之探討(十),初版,財團法人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發行,三民書局經銷,2001年9月。
    吳從周,醫療過失舉證責任的實務新發展:醫病鬥「法」第二回合-簡評最高法院96年台上字第2738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09期,2008年8月1日。
    吳俊穎、楊增暐、賴惠蓁、陳榮基,醫療糾紛民事訴訟的損害賠償,法學新論,第36期,2012年6月。
    吳振吉、姜世明,論醫療契約不完全給付可歸責性要件之舉證責任─兼評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000號民事判決,輔仁法學,第44期,2012年12月。
    邱琦,契約法與侵權行為法的探戈舞—以醫療糾紛為中心,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8期,2007年12月。
    侯英泠,德國醫事民法中病人與有過失之探討,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86期,2013年6月。
    侯英泠,醫療行為的民事上賠償責任(上)—從德國醫師責任法(Arzthaftungsrecht)切入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72期,2001年5月。
    侯英泠,探討醫療無過失責任的適宜性,月旦法學雜誌,第49期,1999年6月。
    姜世明,論德國醫師民事責任程序中之舉證責任減輕,法學叢刊,第45卷第4期,2000年10月。
    姚志明,積極侵害債權與不完全給付,收錄於「民事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一)」,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11月。
    許士宦,辯論主義之新開展,月旦法學雜誌,第19期,1996年12月。
    陳自強,民法侵權行為法體系之再構成(下)—民法第191條之3之體系地位,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7期,2000年12月。
    陳忠五,醫療行為與消費者保護法服務責任之適用領域—台灣台北地方法院85年度訴字第5125號判決與台灣高等法院87年度上字第151號(馬偕紀念醫院肩難產案件)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期,2000年2月。
    陳忠五,醫療事故與消費者保護法服務責任之適用問題(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6期,2002年7月。
    陳忠五,醫療事故與消費者保護法服務責任之適用問題(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7期,2002年8月。
    陳聰富,自甘冒險與運動傷害,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73期,2010年3月。
    陳聰富,過失相抵之法理基礎及其適用範圍,收錄於《最高法院裁判與法學理論之實踐—最高法院吳啟賓院長退休紀念論文集》,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版2007年9月。
    陳聰富,美國醫療過失舉證責任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98期,2007年8月。
    陳聰富,醫療訴訟之舉證責任-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276號民事判決評釋,法令月刊,第61卷第4期,2010年4月。
    陳子平,醫療上「充分說明與同意(Informed Consent)」之法理,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2卷第1期,2000年2月。
    陳子平,團隊醫療與刑事過失責任(上),月旦法學雜誌,第190期,2011年3月。
    張婷,行政院版本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之評析與建議,醫事法學,第20卷1期,2013年6月
    張孟源、盧言珮,醫療刑責明確化-從醫療法第八十二條第三項修法芻議談起,臺灣醫界雜誌,2011年7月。
    詹森林,德國醫療過失舉證責任之研究,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3期,2007年9月。
    詹森林,機車騎士與其搭載者間之與有過失承擔,萬國法律,第43期,1989年2月。
    楊秀儀,論醫療傷害賠償責任適用消費者保護法之爭議,收錄於「民法七十年之回顧與展望紀念論文集(一)總則債編」,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0月。
    楊景堯、潘信良、王顏和、廖維華,脊髓髓內動靜脈畸形致四肢無力:病例報告,臺灣復健醫學雜誌,第37卷第3期,2009年9月1日。
    廖建瑜,論醫師說明義務之建構與發展—兼評最高法院94年臺上字第2676號判決,成大法學,第10期,2005年12月。
    鄭逸哲,醫療法第82條之1修法建議,軍法專刊,第58卷第4期,2012年8月。
    蔡惠如,台灣醫療糾紛之法律課題,月旦民商法雜誌,第4期,2004年6月。
    簡美慧,醫療法第82條之1修正草案之說明,檢協會訊,第86期,2013年2 月。

    三、學位論文
    李小芬,醫療民事責任因果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李貞瑩,醫療民事責任因果關係成立與舉證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吳俊達,醫療訴訟之舉證責任,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3月。
    吳志正,醫療契約論,東吳大學法律系法律專業班碩士論文,2005年7月。
    黃敏哲,過失相抵之法理與其應用—以被害者無責任能力及被害者個人因素為中心,輔仁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7月。
    黃裕民,與有過失之再建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
    楊慧鈴,醫師說明義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廖建瑜,論臺灣處方藥仿單外使用之管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1月。
    蔡佩玲,醫療糾紛中民事過失之認定—論「醫療水準」與「醫療常規」,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四、網路資源
    中華民國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http://www.nlia.org.tw 。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TPIP台灣藥事資訊網
    http://www.taiwan-pharma.org.tw/index.php。
    月旦法學知識庫 http://www.lawdata.com.tw。
    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http://epaper.ntuh.gov.tw/health。
    台大醫院藥劑部 http://www.ntuh.gov.tw/phr。
    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 http://www.fda.gov.tw。
    司法院全球資訊網 http://www.judicial.gov.tw。
    立法院法律系統 http://lis.ly.gov.tw/lgcgi/lglaw。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
    法源法律網 http://www.lawbank.com.tw。
    衛生法規資料檢索系統 http://mohwlaw.mohw.gov.tw。

    外文文獻

    一、日文部分
    (一)專書
    川井 健,現代不法行為法研究,日本評論社,1978年。
    井上英治,現代不法行為論,中央大學出版部,2003年。
    四宮和夫,不法行為,株式會社青林書院,1990年。
    加藤一郎,不法行為,株式會社有斐閣,1974年。
    吉原賢二,私憤から公憤へ—社會問題としてのワクチン禍,岩波新書,1975年。
    林 良平,注解判例民法債権法Ⅱ,株式會社青林書院,初版第一刷,1989年5月20日。
    松倉豐治,医学と法律の間,判例タイムズ社,1977年。
    前田達明,不法行為法,株式會社青林書院,1980年。
    菅野耕毅,医療契約法の理論,增補新版第一刷,株式會社信山社,2001年12月。
    窪田充見,過失相殺の法理,有斐閣,初版第二刷,1998年6月20日。
    稻垣 喬,医事訴訟と医師の責任,復刊版第一刷,株式會社有斐閣,1999年10月20日。
    (二)期刊論文
    川井 健,過失相殺の本質,判例タイムズ,第240號,1970年。
    西原道雄,幼児の死亡,傷害と損害賠償,判例評論,第75號,1964年。
    西原道雄,生命侵害・傷害における損害賠償,私法,第27號,1965年。
    西原道雄,過失相殺と損害賠償の減額,交通法研究,第12號,1984年。
    西原道雄,人身事故における損害賠償額の法理,ジユリスト,第381號,1967年。
    吉村德重、小島武司,注釈民事訴訟法(7),株式會社有斐閣,1995年。
    寺尾 洋,過失割合,判例タイムズ,第686号,1989年。
    池田粂男「危険領域論の現狀」,民訴雜誌,第38期,1992年。
    並木 茂,法律判断事項を要素とする要件事實の考え方(六),要件事實の考え方-証明責任の分配と関係において,判例タイムズ社,第468期,1982年。
    浜上則雄,損害賠償法における「保証理論」と「部分的因果関係の理論」(一),民商法雜誌,第66巻4号,1972年。
    稻垣 喬,医療事故と被害者側の過失,判例タイムズ,第324号,1975年。
    殿所 哲、近藤日出夫,法律相談コーナー,刑事事件としての医療事故(第3回),日州医事,第677号,2006年1月。
    橋本佳幸,過失相殺法理の構造と射程(四),法學論叢,第137卷6號,1996年。

    (三)實務見解
    日本大審院判例,大正7年5月29日,大審院民事判決錄,第24輯。
    日本最高裁大法庭判決,昭和39年6月24日,最高裁判所民事判例集,第18卷第5號。
    日本最高裁判所判例,昭和41年6月21日,大審院または最高裁判所民事判例集,第20卷第5號。
    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43年(オ)第650号判例,昭和43年12月24日,最高裁判所民事判例集,第22巻第13号。
    札幌地方法裁判所昭和45年(ワ)第544号判例,昭和57年10月26日,判例タイムズ,第484号。
    金沢地方裁判所昭和30年(ワ)第123号判例,昭和31年4月30日,下級裁判所民事裁判例集,第7卷第4号。
    東京地方裁判所昭和43年(ワ)第5290号判例,昭和47年3月7日,判例時報,第678号。
    東京地方裁判所昭和35年(ワ)第3676号判例,昭和39年5月29日,判例時報,第379号。
    東京地方裁判所判決,昭和3年10月19日,司法研究,第18輯。
    東京高等裁判所平成14年(ネ)第5660号判例,平成15年9月29日,判例時報,第1843号。
    京都地方裁判所平成2年(ワ)第363号判例,平成5年6月25日,判例タイムズ,第841号。
    神戶地方裁判所判決平成元年(ワ)第1923号判例,平成6年3月24日,判例時報,第1525号。
    神戶地方裁判所姫路支部昭和38年(わ)第580号判例,昭和43年9月30日,判例時報,第544号。
    横浜地方裁判所昭和36年(ワ)第351号判例,昭和39年2月25日,下級裁判所民事裁判例集,第15巻第2号。

    (四)網路資源
    あすか製薬株式会社(ASKA Pharmaceutical. Co., Ltd.),http://www.aska-pharma.co.jp/products/general.html。
    医薬品情報,http://www.drugsinfo.jp/2007/08/12-125000。
    LEXIS JP,http://www.lexis-asone.jp/home/Index.aspx。

    二、英文部分

    159 Eng. Rep. 299 (Exch. 1863).
    Armory v. Delamirie, (1722) 1 Strange 505; 93 Eng. Rep. 664 (King's Bench).
    Allen Nelson, Respondent, v. Arnold Nygren, Appellant, [NO NUMBER IN ORIGINAL], Court of Appeals of New York, 259 N.Y. 71; 181 N.E. 52; 1932 N.Y. LEXIS 905, March 18, 1932, Argued. April 26, 1932, Decided.
    Butterfield v. Forrester, king's Bench, 1809, 111 East 60, 103 Eng. Rep. 926.
    Eaton Thomas, Res .Ipsa Loquitur and Medical Malpractice in Georgia: A Reassessment, 17 GA. L. REV. 33, 33 (1982).
    John Wigmore, Evidence §2509 (1st ed. 1905)
    James Henderson, JR., Richard Person & John Siliciano, The Torts Process 274 (4th ed., America: Aspen Law & Business, 1994)
    Karyn Ablin, Res Ipsa Loquitur and Expert Opinion Evidence in Medical Malpractice Cases: Strange Bedfellows, 82 VA. L. REV. 325, 330, 333, n.33 (1996).
    Nancy S. Perez, Plaintiff-Appellant, v. Jamie McConkey, d/b/a J & V, Sales, Defendant-Appellee. NO. 03-S-01-9306-CV-00034, Supreme Court of Tennessee, at Knoxville, 872 S.W.2d 897; 1994 Tenn. LEXIS 50, February 28, 1994, Filed.
    NGA LI, Plaintiff and Appellant, v. YELLOW CAB COMPANY OF CALIFORNIA, et al., Defendants and Respondents, L.A. No. 30277, Supreme Court of California, 13 Cal. 3d 804; 532 P.2d 1226; 119 Cal. Rptr. 858; 1975 Cal. LEXIS 210; 40 Cal. ,Comp. Cas 258; 78 A.L.R.3d 393, March 31, 1975.
    Olga Tunkl, as Executrix, etc., Plaintiff and Appellant, v.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efendant and Respondent, L. A. No. 26984, Supreme Court of California, 60 Cal. 2d 92; 383 P.2d 441; 32 Cal. Rptr. 33; 1963 Cal. LEXIS 226; 6 A.L.R.3d 693, July 9, 1963.
    Ruth Parker, Petitioner v. Highland Park, Inc., Respondent, No. B-6576, Supreme Court of Texas, 565 S.W.2d 512; 1978 Tex. LEXIS 309; 21 Tex. Sup. J. 188, February 8, 1978.
    State v. Housekeeper, 16 A. 382(Md. 1889); Schloendorff v. Society of New York Hospital, 105 N.E. 92 N.Y. 1914.
    Salgo v. Leland Stanford Jr. University Bd. of Trustees, 317 P.2d 170 154 Cal.App.2d 560, 317 P.2d 170 Cal.Ãpp.1.Dist.,1957.
    Thulasi Thiruchselvam, Gary Naglie, Rahim Moineddin, Jocelyn Charles, Laura Orlando1, Susan Jaglal, William Snow and Mary C. Tierney, Risk factors for medication nonadherence in older adult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who live alo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Volume 27, Issue 12, December 2012.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http://www.fda.gov/default.htm .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