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歐斐生 Ou, Fei-Sheng |
|---|---|
| 論文名稱: |
台灣生技產業經營環境與經營分析模式之應用探討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ON TAIWAN BIOTECHNOLOGY FIRMS |
| 指導教授: |
蔡明田
Chai, Ming-T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管理學院 - 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MBA) |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 畢業學年度: | 9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1 |
| 中文關鍵詞: | 層級分析法 、經營模式 、經營環境 、生物技術 |
| 外文關鍵詞: |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marketing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biotechnolog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8 下載:1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關鍵字:生物技術、經營環境、經營模式、層級分析法(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製造能力為我國最具競爭力的一環,但自政府推出知識經濟發展方案,更指出應以創新及效率做為競爭力的策略。在歐美等先進的科技國家,隨著人類基因圖譜的解碼,已將生物技術認定是下一個世紀的明星工業。而台灣地狹人眾,自然資源缺乏,近二十年來,雖經濟快速發展,但僅賴傳統層次的生產技術,已難確保優勢,因此值此政府與企業於企業轉型與產業升級之際,生物技術顯然是選擇之一。21世紀公認影響人類生活的兩大主要科技,一是資訊科技,另一類則是生物科技。因此本研究於參著各國的生技政策與產業分析,以國內產、官、學、研等專家為調查問卷對象,並以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為目標,將整理所得影響生技產業經營環境與經營分析模式的五項關鍵因素:研究發展與技術能力、產業環境、專利與智慧權利、產業結構體系及市場因素等為考量,來作問卷調查,並將結果整理。以便歸納出於生物技術六大產業中:生技醫藥、生技農業、生技食品、生技特化、生技環保及生技服務等。較適合於台灣發展的生技產業項目。
此次研究就產、官、學、研等專家共作28份問卷,回收之有效問卷為26份。經本研究就問卷的結果經以層級分析法(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整理歸納可為:一、整體而言,此次研究的產官學研各界專家認為目前台灣在發展生技事業,與「研究發展與技術能力」的掌握及「市場因素」的周全考量與否,應有相關性。二、 各界專家認為,台灣目前具有相當發展「生技醫藥」事業的潛力,其中學界較看好此項事業之發展性;而「生技食品」事業,是專家們認為目前另一適合台灣發展的項目。三、另就整理本研究各學者對於影響產業發展因素之見解,與本研究所整理的台灣生技產業SWOT諸因素分析。成功的企業需主要著重於企業本身對於經營環境的充分掌握度及認知度。即以生技產業而言,經營者或企業規劃者,需充分認知台灣整個生技產業的環境優劣勢(內部因素)及機會與威脅(外部因素),即如總體環境之經濟環境、技術環境、政治法律環境及社會文化環境等的的構面因子,進而以企業本身內部7-S架構(Structure、Strategy、Staff、Style、System、Skill及Shared Value)並透過PIMS分析,Portfolio矩陣,價值鏈分析及功能分析等的來使企業的經營有競爭優勢。而後才依此有適當的經營模式與經營策略產生。
ABSTRACT
Keywords: biotechnology、strategic management、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The mass produ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petitive abilities in Taiwan. However, after the government pushing the knowledge-economical development projects, it obviously points out that the firms should take the innovation and efficiency these two factors to keep on their competitiveness. And with the decoding of human gen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 and Europe, biotechnology has been regarded as to be one of the most prospective technologies in the next decades.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grows speedy, however, owning to the limited natural resources, if they still focus on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ability , their competitiveness could not be maintained anymore. Meanwhil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 to evaluate upgrad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 the biotechnology perhaps is a good choice。
To evaluate which is a suitable bioindustry model for developing in Taiwan,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d the domestic bioindustry related expert’s opinions by questionnaire, which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nd studying of the biotechnology policies and firms’ profiles in foreign countries. In this questionnaire, 「bio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aiwan」was taken as the target, and by using five factors as below:「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ability」, 「biotechnology mass environment」, 「right of patent and knowledge」, 「the structure of biotechnology production chain」and 「marketing」, to evaluate the following 6 biotechnological strategic management models, 「biomedicine」, 「bioagriculture」, 「foods」,「fine chemicals」, 「bi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nd 「bioinformatics」, and finally try to find out which one is suitable for promoting in Taiwan biotechnology field. We sent out 28 questionnaires and 26 ones are effective.
We analyzed these questionnaires by using the 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nalysis and concluded that:
1,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ability」 and「marketing」, which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orrelative two factors.
2, 「biotech medicine」and 「biotech food」, which perhaps are more prospective management models in Taiwan.
Comparing the investigating results of the current Taiwan biotech firms’ revenue, which indeed have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the conclusions as mentioned.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 尤永昇(1995),「台灣及大陸地區中、美、日企業經營環境及策略運作模式之研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2、 司徒達賢、吳思華、李仁芳(1985),企業慨論,台北,教育部空中教育委員會,8月。
3、 牟敦剛(1996),「推動我國生物技術及相關產業升級之課題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2卷第1期,pp.76-93。
4、 田蔚城(1997),「生物技術導論」,生物產業第8卷第1期,pp.1-12。
5、 江丙坤(2001),「台灣過度仰賴電子業造成供過於求,未來應往生技發展」,經濟日報10月12日。
6、 江晃榮(2001),「生技產業發展大競賽-台灣與鄰近國家的比較(一)」,科技報導,6月,Vol.234,pp2-7。
7、 江晃榮(2001),「生技產業發展大競賽-台灣與鄰近國家的比較(二)(三)」,科技報導,7,8月,Vol.235, pp.6-9,Vol.236, pp.10-12。
8、 江晃榮(2001),「生技產業發展大競賽-台灣與鄰近國家的比較(三)(四)」,科技報導,8,9月,Vol.236, pp12-13,Vol.237, pp10-13。
9、 江晃榮(2001),「生技產業發展大競賽-台灣與鄰近國家的比較(五)」,科技報導,10月,Vol.238, pp. 8-11。
10、 江晃榮(2001),「生技產業發展大競賽-台灣與鄰近國家的比較(六)」,科技報導,11月,Vol.239, pp14-18。
11、 李仁芳(1994),「企業如何掌握競爭優勢-競爭策略的組織基礎」,世界經理文摘,1月,pp.49-63。
12、 李連滋、江淑芬(1997),「我國潛在新興產業SWOT分析-以生物技術產業為例」,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3卷第3期,11月,pp.95-108。
13、 李彩雲、李昆達等譯(1999),「21世紀的生技產業立國懇談會報告書」,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10月。
14、 吳琬瑜(1998),「生物科技-微分子掌握大經濟」,天下雜誌209期,10月,pp.90-94。
15、 林永壽(2001),「本處積極推動「建立南部生技產業聚落」」,南科簡訊32期, 8月,第三版。
16、 周國偉、徐立偉、林哲良(2000),「台灣生技總面貌--透視台灣生技產業錢景專題報導」,財訊月刊,4月,pp229-280。
17、 周榮章(1993),「層級分析法與模糊評估法之比較」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18、 翁景民(2000),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原著,策略行銷管理/ David A.Aaker.,台北,華泰,pp.15-58。
19、 許世明(2000),「台灣生物科技之發展與切入點」,生物醫學報導,第二期。(http://www.cbt.ntu.edu.tw/General/General3.htm#BioMed2。
20、 許英昌(2001),「英國生科物技的借境」,科技報導,10月,Vol.238, pp6-7。
21、 蔡明田、 莊立民、劉春初(2001),” 組織創新衡量之研究”,IT IS產業論壇,11月1日。
22、 陳研次(1997),「生物科技產業-化科幻為現實的明日之星」,管理雜誌274期,4月,pp.52-54。
23、 陳長青譯(1996),「The Essenc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策略管理/Cliff Bowman,原著,台北市,桂冠,pp.13-92。
24、 程沛文(1997),「我國生物技術研究現況-行政院生物技術產業策略會議」,生物產業第八卷第四期,12月,pp. 1-7。
25、 湯明哲(2001),「製造研發與行銷的差異」,遠見雜誌第180期,9月,pp.38。
26、 黃英家(1998),「醫藥生物技術產業與國家創新體係」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27、 楊旻翰(2000),「台灣生技產業前景及各國發展模式分析」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28、 廖怡蘭(1990),工商時報,1月25日。
29、 榮泰生(1993),策略管理學,二版,華泰書局,8月,pp.70。
30、 鄭居元(2001),「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策略的缺口:地方化、全球化-奧地利-聚落管理策略的審思」,科技報導,2月,Vol. 230, pp2-4。
31、 鄭邵成(1991),「企業關鍵成功因素、競爭優勢及競爭策略之研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32、 滕涵菁(2000),「歐洲主要國家推動生物技術產業之鄭策(三)-英國」,歐洲科技報導第七期, 3月。
33、 劉淑櫻(1996),「我國生物技術工業之現況與未來發展驅勢」,工業簡訊第26卷第7期,7 月,pp29-41。
34、 張子文(2001),「生技產業是一千六百米的接力賽」,遠見雜誌182期,8月, pp.102-103。
35、 蘇遠志(1993),「我國生物技術產業之發展策略(下)」,生物產業第4卷第3、4期,12月,pp1-11。
36、 蘇遠志(1995),「84年度生物技術領域重要計劃成效研討會評述」,生物產業第六卷第三期,9月,pp11-19。
37、 蘇遠志(1998),「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策略與措施」,生物技術產業推廣研討會論文集,6月,pp1-37。
38、 蘇遠志(2000),「生物技術產業國內外市場發展趨勢」,生物醫學報導1期,4月。
39、 蘇麗華(1998),「生物科技炙手可熱,二十一世紀的搖錢樹」,卓越雜誌166期,pp.54-57。
40、 中國時報(2000),「第四號染色體千萬鹼基定序解肝癌之謎」,5月9日,焦點新聞版。
41、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1997),「行政院第一次生物技術產業策略(SRB)海外專家結論與建議報告」,生技產業第八卷第二期,9月,pp42-53。
42、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編(1998),「台灣生物技術產業1997/1998」,6月。
43、 財團法人自強工業基金會(2001),「北京生技考查訪問團回國說明會」。
44、 經濟日報(2000),「生技人才荒明年將浮現」,第32版,1月7日。
45、 經濟日報(2000),「生技服務業-市場潛力大」,第4版,3月16日。
46、 經濟部(1997),「產業技術白皮書1996」,3月,pp322。
47、 經濟部工業局(1999),「生物技術工業發展策略與措施」,1月。
48、 經濟部產業技術資訊服務(IT IS)(2000),「生技/醫藥速報」半月刊,第64期。
49、 聯合報(2001),「南台科大生技研討會」,第17版,10月24日。
50、 天下雜誌”台灣如何走出困境?’’,2001年9月,別冊 pp.5-18。
51、 天下雜誌別冊Michael. E. Porter,「台灣升級,應邁向創新型經濟」, 2001年9 月, pp.23-34。
二、英文部份
1、 Alan J.Rowe, Richard O.Mason, Karl E.Dickel(1994),”Strategic Management,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pp.113-140。.
2、 Coates J.(1997),Scenarios of U.S.and Global Society Reshap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 Cole G.A. (2000), “Strategic Management:Theory and Practice,2nd edition,”Aahford Colour Press, Great Britain, pp.10-124。
4、 Dibner ,M.( 1991),”Biotechnology Guide USA 2nd .edition,”Macmillan and Stockton Press,London and New York。
5、 Frederic, Betz. (1993),”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McGraw- Hill Inc,pp.11-28。
6、 Gregory G.Dess, Alex Miller.(1993)”Strategic Management”,McGraw-Hill,Inc.
pp.5-59, 50-365。
7、Macharya,R.(1999),”The Emergence and Growth of Biotechnology”: Experience
in Industrialized and Developing Country”, Cheltenham: Edward Elgar,pp.1-8。
8、Michael D.Hutt, Thomas W.Speh (1995),”Business Marketing Management,-A Strategic 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Markets”,T he Dryden Press.,pp.245-290。
9、Momma, S. and Sharp, M.(1999),”Development in New Biotechnology Firms in Germany”, technovation,Vol.19(5),pp.267-282。
10、Neil Botten, John McManus (1999),”Competetive Srategic for Service Organisation”, Macmillan Press ltd.,pp.12-142。
11、Senker, J. (1996),“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learing and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Technovation, Vol.16(5), pp.219-229。
12、Sherer F.M.(1980),”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al Performance”Chicao,IL,:Rand McNally,pp.4。
13、Wayne J., Morse, James R. Davis, and Al L. Hartgraves (2000),”Management Accounting: A Strategic Approach,2nd edition “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pp.39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