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侯汶姍
Hou, Wen-Shan
論文名稱: 《李爾在此》之跨文化劇場改編研究
The Research of Intercultural Theatre in Adaptation “King Lear”
指導教授: 朱芳慧
Chu, Fang-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7
中文關鍵詞: 《李爾在此》《李爾王》吳興國跨文化劇場跨文化戲曲
外文關鍵詞: ”King Lear”(Beijing Opera), ”King Lear”(Shakespeare), Wu Hsing-Kuo, Intercultural Theatre, Intercultural Chinese Opera
相關次數: 點閱:207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從西方到臺灣的跨文化劇場理論及實踐,試著以莎翁原著《李爾王》的新編京劇《李爾在此》為例,比較原著與改編的不同型態。本文中引用英語原文的部份均由筆者自行翻譯。
    第一章從跨文化劇場的溯源開始,對東西方的跨文化劇場發展作一番梳理;第二章分析莎翁原著《李爾王》的創作背景、情節架構、角色分析,與原著的主題意識;第三章從吳興國的生命歷程探討他與「當代傳奇劇場」的淵源,連結《李爾在此》的創作契機,呈現從原著到改編後的新風貌,接著分析改編後如何從原著延伸轉化為不同的主題意識,並探討此劇融匯中西戲劇的舞台表演與舞台美術。第四章比較東西方悲劇的不同型態,歸納《李爾在此》成為東方語境下新作品的原因,並點出傳統戲曲在創新時會面臨的困境,以此劇總結出跨文化戲曲改編的藝術價值,希望本論文可以成為戲劇跨文化研究之參考。

    This thesis us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cultural Theatre” from West to Taiwan, and takes the newly-adapted Beijing Opera “King Lear” for example, which is adapted from Shakespeare’s “King Lear”, to compare two different styles of theater. All the English quotes are translated by the author.
    The first chapter begi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and Eastern intercultural theatr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plots, characters, themes of Shakespeare’s “King Lear”; the third chapter talks about Wu Hsing-kuo’s life course and how it related to Contemporary Legend Theater, which inspired this play. After presenting the new look of the adaptation, it follows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themes. The stage performance and art design which combined with the elements of Western and Chinese are also discussed. The fourth chapter show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tragedies, and then points out the reason why Beijing Opera “King Lear” can be a new creation under the Eastern course. In conclusion, despite the problem when making the innovations of traditional Beijing Opera, this play not only displays the aesthetic value but also establishes some standards for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摘要 i 目錄 vi 緒論 1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4 三、研究範圍與對象 5 四、研究方法 6 五、文獻探討 8 六、預期成果與貢獻 18 第一章 從西方到臺灣的跨文化劇場 20 第一節 西方跨文化劇場 20 一、受東方表演啟發的西方學者 21 二、當代跨文化劇場的重要實踐者 24 三、跨文化劇場理論 29 第二節 臺灣跨文化戲曲 39 一、臺灣京劇發展重點過程 41 二、跨文化戲曲之改編特色 42 小結 44 第二章 莎士比亞原著《李爾王》 47 第一節 創作背景 47 一、原著故事來源 47 二、演出劇本更動過程 48 三、藝術價值 49 第二節 劇本與角色分析 50 一、情節結構分析 50 二、角色分析 56 第三節 主題意識 63 一、經過苦難發掘人性本質 64 二、真實與虛假 65 三、兩代之代溝 66 四、批判當時社會 67 小結 68 第三章 當代傳奇劇場《李爾在此》─「我回來了!」 70 第一節 「當代」之跨文化改編實驗 70 第二節 改編背景 71 一、從吳興國到當代傳奇劇場 71 二、創作《李爾在此》的契機 73 第三節 改編與原著對照 75 一、《李爾在此》的改編重點 75 二、從原著到改編 76 第四節 主題意識 82 一、我是誰/我回來了 82 二、父子情結 83 三、對社會政治的諷喻 84 第五節 融匯中西戲劇的現代劇場風貌 85 一、舞台表演 86 二、舞台藝術 94 三、音樂設計 98 小結 100 第四章 跨文化劇場之反思與展望 102 第一節 對原著的重新詮釋 102 一、《李爾王》悲劇的東西方詮釋差異 102 二、東方語境下的新作品 106 第二節 傳統表演藝術的創新與蛻變 112 一、創新面臨的困境 112 二、跨文化戲曲的新方向 115 小結 118 結論 120 引用文獻 124 中文部分 124 英文部分 127 附錄一:臺灣跨文化戲曲中的京劇劇目改編 129 附錄二:吳興國訪談紀錄 137 附錄三:《李爾在此》台詞與表演 144 附錄四:改編本與原著台詞對照表 152

    引用文獻(依姓名筆劃排序。)
    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出版社,1996。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2。
    王安祈、李元皓:《寂寞沙洲冷 :周正榮京劇藝術》,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3。
    王安祈:《尋路:臺北市京劇發展史(1990-2010)》,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12。
    王國維:《王國維文選》,四川:Esphere Media,2009。
    王維昌:《莎士比亞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1999。
    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出版社,2008。
    石光生:《臺灣傳統戲曲劇場文化:儀式、演變、創新》,臺北:五南出版社,2013。
    朱芳慧:《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 》,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
    李立亨:《Theatre:我的看戲隨身書》,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10。
    汪曉雲:《中西戲劇發生學》,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
    施德玉:《板腔體與曲牌體》,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
    紀蔚然:《眾聲喧嘩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臺北:書林出版社,2008。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敘事性結構和劇場性結構》,臺北:書林出版社,1993。
    耿一偉主編:《劇場關鍵字》,臺南:臺南人劇團,2008。
    馬森:《當代戲劇》,臺北:時報出版社,1991。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臺北:書林出版社,2011。
    曹順慶等:《比較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2003。
    陳玟惠:《曲韻悠揚:臺灣傳統戲曲歌仔戲》,臺北:麗文文化,2010。
    陳芳:《莎戲曲:跨文化改編與演繹》,臺北:臺灣師範大學,2012。
    陳芳主編:《戲曲易容術專題》,臺南:臺南人劇場,2010。
    彭萬榮主編:《表演辭典》,武昌:武漢大學,2005。
    黃美序:《戲劇欣賞:讀戲、看戲、談戲》,臺北:三民出版社,2013。
    齊如山:《國劇藝術彙考》,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62。
    盧健英:《絕境萌芽─吳興國的當代傳奇》,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6。
    謝柏梁:《中國悲劇文學史》,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
    謝柏梁:《中國悲劇美學史》,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
    鍾明德:《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臺北:書林出版社,2007。
    嚴明:《京劇藝術入門》,臺北:業強出版社,1994。

    二、翻譯專書
    Antonin Artaud著,劉俐譯注:《劇場及其複象阿鐸戲劇文集》,臺北:聯經,2003。
    Ariane Mnouchkine、Fabienne Pascaud著,馬照琪譯:《亞莉安.莫努虛金:當下的藝術》,臺北:中正文化中心,2011。
    Aristotle著,姚一葦譯:《詩學箋註》,臺北:臺灣中華,1984。
    Catherine Diamond(戴雅雯)著,呂健忠譯:《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見臺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1988~1998)》,臺北:書林,2000。
    M. H. Abrams, Geoffrey Galt Harpham原著,吳松江原譯,蔡佳瑾審譯:《文學術語手冊》,臺北市:書林,2012。
    Oscar G. Brockett著,胡耀恆譯:《世界戲劇藝術欣賞》,臺北:志文,1984。
    William Shakespeare著,方平譯:《李爾王》,臺北:木馬文化,2001。
    William Shakespeare著,楊世彭譯:《李爾王》,臺北:木馬文化,2002。
    William Shakespeare著,朱生豪譯:《李爾王》,臺北:國家,1981。
    William Shakespeare著,梁實秋:《莎士比亞叢書四大悲劇》,臺北:遠東,1999。
    William Nickerson著,孫大雨:《李爾王》,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
    William Nickerson著,陳祖文:《李爾王=King Lear》,臺北:遠東,1986。
    William Nickerson著,李慕白譯:《西洋戲劇欣賞》,臺北:幼獅,1979。

    三、學位論文
    方尹綸:《臺灣當代劇場跨文化改編研究(2000-2009)》,2009。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劇場應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岳霖:《擺盪於創新與傳統之間:重探「當代傳奇劇場」(1986-2011)》,2011。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舒涵:《論析跨文化劇場之理論與實踐 : 以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愛與恨》與臺灣歌仔戲《彼岸花》為例》》,2012。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傑文:《慾望現代與混血表演:1986-2006 當代傳奇劇場作品初探》,2007。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期刊
    江世芳記錄整理:〈從傳統到傳奇:談「當代傳奇」劇場的京劇革新之路〉,《表演藝術》第9期(1993 年7 月)
    吳興國:〈形塑新中國戲曲〉,《二十一世紀》第112 期(2009 年4 月),頁90-96。
    李傳:〈西體中用:論吳興國「當代傳奇劇場」的跨文化戲劇實驗〉,戲劇藝術:2011,卷4:66-75。
    崔盈:〈他拯救了京劇,也拯救了莎士比亞〉,《世界博覽》,17期,2011,頁78-80。
    梁力:〈吳興國 搖滾京劇的好漢〉,《戲曲品味》,125期,2011,頁14-17。
    黃尹瑩:〈淺談跨文化戲劇/表演:「相遇」的美學),《中華戲劇學會文藝會刊》,第三期。
    黃承元:〈二十一世紀莎劇演出新貌:論吳興國的《李爾在此》〉,《中外文學》,第34卷,第12期。
    雷碧琦(Bi-Qi Beatrice Lei) :〈Vision and Revision of Filial Piety: Analogues and Adaptations of King Lear in Chinese Opera〉,戲劇研究一期 (2008/01),頁253-282。
    熊傑平:〈有容乃大——漢劇《李爾王》改編餘墨〉 (《英語廣場(下旬刊)》:2011,第1期) ,頁19-21。
    英文部分
    一、專書
    Edward Scheer edit. Antonin Artaud: A Critical Reader, New York : Routledge, 2014.
    Harold Bloom ed.&intro., William Shakespeare's King Lear. New York :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7.
    Maynard Mack, King Lear in our time,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05.
    Patrice Pavis, ed., The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 Reader,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1996.
    Patrice Pavis, ed., Theatre at the Crossroad of Culture,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1991.
    Peter Brook, The open door : thoughts on acting and theatre. New York : Anchor Books, 2005.
    Peter Brook, The Empty Space.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1996, c1968.
    Richard Schechner, Performance Studies :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06.
    Oscar G. Brockett., The Theater: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c1979.
    二、期刊
    Lo, Jacqueline and Gilbert, Helen.”Toward a Topography of Corss-cultural Theatre Praxis”, The Drama Review,46.3(2002):31-53.
    Min Tian, “Alienation-Effect" for Whom? Brecht's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Theatre”, Asian Theatre Journal, Vol. 14, No. 2 (Autumn, 1997), p. 200-222.
    其他
    影音資料:
    《李爾在此》DVD,臺北:當代傳奇劇場,2007。
    網路:
    《臺灣莎士比亞資料庫》,http://shakespeare.digital.ntu.edu.tw/shakespeare/view_record.php?Language=ch&Type=p&rid=CLT1990HAM
    「當代傳奇劇場」官網,http://twclt.com/movie-Shakespeare.aspx
    Oxford Dictionaries,,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intercultural
    報紙:
    周慧玲:〈為何蒼茫? 為何孤獨?〉,《民生報》2001 年7 月11 日,A11 版。
    節目冊:
    吳興國:〈李爾在此Q&A〉,當代傳奇劇場《李爾在此》,台積心築藝術季節目冊,2008。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19-07-17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