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史乃尹
Shih, Nai-Yin
論文名稱: 配電工程知識管理雛形之探討-以台電區營業處為例
A Study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totype for Power Distribution-Case Study for Taipower Branch
指導教授: 陳澤生
Chen, Tse-S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Engineering Management Graduate Program(on-the-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2
中文關鍵詞: 知識交流知識管理配電工程
外文關鍵詞: Power Distribution, Knowledge Exchange, Knowledge Management
相關次數: 點閱:92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組織結構與工作流程是企業體質的主要部份,綜觀台電公司在國營體系長久經營發展下,完整的科層組織已建構功能性的垂直分工,但也因為組織部門功能分明,造成工作流程處理僵化,影響到工作流程中所產生之知識及經驗資產傳承不易。
    以目前處於滿足顧客需求為導向的環境中,企業經營需要「快速」及「敏捷的反應力」,而知識正是主導這些關鍵的因素,因此台電公司如何打破組織藩籬,將知識及經驗予以累積及再利用,可以藉由知識管理的協助來整合知識資產,以活化企業知識。
    本文主要針對台電公司面對用戶第一線的配電業務單位-區營業處為例,藉由知識管理的運作模式,將區營業處主要服務產品-「提供用戶用電」整體產品生命週期當中,受理、設計、施工、顧客服務等流程所產生的知識,透過知識管理雛形的探討並結合資訊科技及區處既有資訊環境做整合運用,以形成經驗分享、知識累積的知識管理平台,讓區處員工能進行知識分享及知識創新等活動,強化區處知識交流,提昇技術能力。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working process are the main part of an enterprise. With a long history of running under the state operated system, Taiwan Power Company has established the functional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through the integrated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However, the strict functional division of organizational sectors makes the working process inflexible, and puts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during the working process.
    Nowadays, in the customer-oriented environment, the enterprise operation needs “high speed” and “swift reaction”, and the knowledge is the factor dominating those keys. Therefore, Taiwan Power Company can surmount the organizational hedge, accumulate and reutiliz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and integrate knowledge assets through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activate the enterprise knowledge.
    This thesis takes the district business office of Taiwan Power Company, the power distributing unit directly facing the customers, as the example, using the operation mode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integrate and utilize the knowledge arising from the working processes like registration,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customer service during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providing customers with power, i.e. the main service offered by the district business office, by means of discussing the prototypic form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ombin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existing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district business office. And this thesis aims at form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platform to share experience and accumulate knowledge, where the employees of the district business office can carry out lots of activities like knowledge share and innovation to strengthen the knowledge exchange among the employees of the district business office and improve their technical skills.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II 目 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中英文縮寫全名對照 X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3研究內容與流程 3 1.4研究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2.1 知識與知識管理的意涵 6 2.1.1 知識的定義 6 2.1.2 知識分類 7 2.1.3 結構化分析 8 2.1.4 知識管理的定義 12 2.2 知識管理流程 12 2.2.1 知識獲取 13 2.2.2 知識創造 13 2.2.3 知識蓄積 14 2.2.4 知識移轉 14 2.3知識管理系統 15 2.3.1 知識管理技術平台 15 2.3.2 知識地圖 17 2.4台電公司推行知識管理概述 18 2.4.1台電公司推動知識管理之階段目標 18 2.4.2 台電公司推動知識管理專案 19 2.5知識管理與能源產業及公營事業 19 2.5.1田納西流域管理局 20 2.5.2英國石油公司 20 2.5.3中鋼公司 21 第三章 配電工程知識分析 23 3.1配電工程系統運作 23 3.1.1台電組織架構 23 3.1.2配電工程運作架構 25 3.2配電工程業務流程分析 26 3.3配電工程知識界定與分析 32 3.3.1配電工程知識項目 32 3.3.2配電工程知識分類 35 3.4配電工程知識管理需求概述 36 第四章 配電工程知識管理方法探討 38 4.1台電公司資訊系統簡介 38 4.2配電工程知識管理系統架構 39 4.2.1知識管理系統主要基本功能 39 4.2.2配電工程知識管理系統雛形 40 4.3知識管理方法建立 41 4.3.1資訊工具支援知識管理流程探討 42 4.3.2資訊系統平台 51 4.3.3個人知識管理方法建立 56 4.3.4組織知識管理方法建立 56 4.3.5配電工程知識管理方法 57 第五章 知識管理平台展示 60 5.1 系統軟硬體介紹 60 5.2 系統展示 61 5.2.1系統架構 61 5.2.2配電工程知識管理功能 63 5.2.3知識地圖 74 5.3 系統後續改善 75 5.4 系統效益評估 7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8 6.1結論 78 6.2未來方向建議 79 參考文獻 80 一、中文部份 80 二、英文部份 80 三、網站部份 81 表目錄 表2-1內隱性與外顯性知識的比較表 8 表2-2關聯一項活動的四種角色ICOM 9 表2-3知識管理系統的七個層級規劃架構與知識來源 15 表2-3知識管理系統的七個層級規劃架構與知識來源(續) 16 表2-4支援外顯知識儲存分享與內隱知識溝通的IT工具 16 表4-1入口服務基本功能及配電工程知識項目關連 51 表4-2協同作業服務基本功能及配電工程知識項目關連 52 表4-3應用服務基本功能及配電工程知識項目關連 52 表4-4分享服務基本功能及配電工程知識項目關連 53 表4-5文件管理服務基本功能及配電工程知識項目關連 53 表4-6處理服務基本功能及配電工程知識項目關連 54 表4-7學習服務基本功能及配電工程知識項目關連 55 表4-8儲存服務基本功能及配電工程知識項目關連 55 表5-1知識管理系統導入效益評估表 77 圖目錄 圖1-1電力系統流程圖 2 圖1-2電力公司供電系統 3 圖1-3研究流程與架構圖 5 圖2-1知識三層演變 7 圖2-2 ICOM圖 10 圖2-3 IDEF0結構分解圖 11 圖3-1台灣電力公司組織圖 24 圖3-2台電台南區處現行組織 25 圖3-3區營業處業務項目圖 26 圖3-4區營業處新增設用電申請業務程序圖 27 圖3-5新增設用電申請之工作流程 28 圖3-6序列工作模式 29 圖3-7平行工作模式 29 圖3-8協同工作模式 30 圖3-9共同工作模式 30 圖3-10 活動模式 31 圖3-11新增設用電申請業務程序IDEF0表示圖 34 圖3-12配電工程知識項目 35 圖3-13配電工程知識項目分類 36 圖4-1 SNA終端機操作介面 38 圖4-2配電工程整合式知識管理系統架構模型 41 圖4-3用戶網路申請管道 42 圖4-4技術規章下載 43 圖4-5圖面輔助設計系統 44 圖4-6繪製設計圖面 44 圖4-7員工提案功能 45 圖4-8線上文件管理功能 46 圖4-9線上論壇功能 46 圖4-10區處行事曆功能 47 圖4-11會議管理系統 47 圖4-12網路文件櫃功能 48 圖4-13業務處理文件下載功能 48 圖4-14台電網路學院 49 圖4-15線上書籍系統 50 圖4-16自辦訓練線上報名系統 50 圖4-17配電工程知識循環價值鏈 58 圖4-18配電工程知識管理系統機制 59 圖5-1系統架設流程圖 61 圖5-2系統首頁 62 圖5-3系統登入頁面 63 圖5-4私人訊息頁面 64 圖5-5使用者管理頁面 64 圖5-6個人相簿頁面 65 圖5-7行事曆頁面 66 圖5-8部落格頁面 66 圖5-9台電智庫知識審查流程 67 圖5-10線上文件管理頁面 68 圖5-11配電工程業務處理文件下載 69 圖5-12配電工程電子相簿-配電設備外觀 69 圖5-13配電工程知識論壇頁面 70 圖5-14線上書籍系統頁面 71 圖5-15配電工程新聞區頁面 71 圖5-16專案進度管理頁面 72 圖5-17自辦訓練線上報名系統頁面 72 圖5-18內部搜尋引擎頁面 73 圖5-19外部連結Google搜尋引擎頁面 73 圖5-20網路連結頁面 74 圖5-21網站導覽頁面 75 圖5-22流量統計頁面 76 圖5-23流量統計細部概要頁面 76 圖5-24投票議題頁面 77

    [1]季延平&郭鴻志,系統分析與設計,華泰書局,1995。
    [2]林澄貴、溫金豐,「中鋼導入知識管理的策略及實務探討」,2001年科技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科技大學,2001,526-537頁。
    [3]林東清,知識管理,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4]林昶旭,台電民營化配電組織重整之研究-以台南區處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
    [5]胡瑋珊譯,「知識管理-企業組織如何有效運用知識」,中國生產力中心,(Thomas H. Davenport, Laurence Prusak 著, “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what They Know”),1999。
    [6]炬見工作室,知識管理-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永續發展的關鍵報告,博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5。
    [7]張子為,企業運用資訊科技建置知識管理系統之研究-以友立資訊公司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8]陳永隆&莊宜昌,知識價值鏈,中國生產力中心,2003。
    [9]彭晃榮,專案型態工作知識管理方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
    [10]楊政學,「知識管理-理論、實務與個案」,新文京開發出版,台北縣中和市,2004/09/10。
    [11]葉乃嘉,「知識管理-實務、專題與案例」,新文京開發出版,台北縣中和市,2005/08/30。
    [12]勤業管理顧問公司,劉京偉譯,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商周出版,2000。
    [13]劉常勇,”幾個有關知識管理議題之初探”, http://www.cme.org.tw/know/,1999。
    [14]樂為良譯,比爾.蓋茲(Bill Gates)原著,「數位神經系統:與思考等快的明日世界」,商業周刊出版,1999/03/25。
    [15]蔡丞,企業知識地圖建構方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6]American Product & Quality Center,APQC,Identifying and Transferring Internal Best Practices,2000,http://www.apqc.org.
    [17]Bjorn,S,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Diploma Thesis Semtember IESE,1999.
    二、英文部份
    [18]Bhatt, G.D., “Organizing Knowledge in The Knowledge Development Cycle.”,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4(1), pp.15-26,2000.
    [19]Davenport, T. H., & 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aston Massachusetts.,1998
    [20]Gregoris Mentzas,Dimitris Apostolou,Ronald Young ang Andereas Abecker(2001),Knowledge networking:a holistic soiution for leveragting corporate knowledge,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Vol.5,No.1,P99,2001.
    [21]Hedlund G. & Nonaka I,Model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West and Japan,In Implementing Strategic Process: Change, Learning and Cooperation. P. Lorange et al., editors. Oxford: Basil Blackwell,pp.117-144,1993.
    [22]Hedlund Gunnar,A model of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N-Form Corpor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5, pp.73-90,1994.
    [23]Hansen,M.T.,Nohria,N.&Tierney,T.,What,s Your Strategy for Managing Knowledge?,Hravard business review,P106~P118,1999.
    [24]Knapp,M.E.,Knowledge Management Business&Economic Review,July-Sept,pp3-6,1998.
    [25]Logan, D., Caldwell, F., “Knowledge Mapping: Five Key Dimensions to Consider” Gartner Group, 2000.
    [26]Nonaka,I.,”A Dynamic Theory Organizationl Knowledge Creation”Organization Science(5:10),pp.14~37,1994.
    [27]Nonaka,I.&Takeuchi,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8]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aris.,"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1996.
    [29]Polanyi, M,The Tacit Dimension, N. Y.: M. E. Sharp Inc,1967.
    [30]Quintas, P,Knowledge Management:A strategic Agenda. Long Range Planning.,Vol.30, Jun , pp.385-391.,1997.
    [31]Roos, J., Roos, R., Edvinnsson, L., & Dragonetti, N, Intellectual Capital : Navigating in the New Business Landscape , New York :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8.
    [32]Tiwana,A,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kit: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Build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Prentice Hall,Upper Saddle River,NJ,2000.
    三、網站部份
    [33]台灣電力公司外部企業網站,2006/10/3,http://www.taipower.com.tw。
    [34]台灣新生報網站,2005/03/25,
    http://www.tssdnews.com.tw/daily/2005/03/25/text/940325h9.htm。
    [35]管理資源網,AnneFisher,2006/10/28,
    http://www.earm.cn/html/HR_xuexi/2006/1028/2379.html。
    [36]創業管理數位網,2006/12/20,http://www.cme.org.tw/know/case/case03.htm。

    下載圖示 校內:2009-07-30公開
    校外:2009-07-3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