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楊雅文 Yang, Ya-wen |
|---|---|
| 論文名稱: |
反貪腐運動之探究─以天下圍攻事件為例 An Exploration on Anti-corruption Movement-A Case Study of "Tian Xia Wei Gong " |
| 指導教授: |
彭堅汶
Peng, Chien-w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9 |
| 中文關鍵詞: | 貪腐 、反貪腐 、社會運動 、天下圍攻 |
| 外文關鍵詞: | corruption, Tian Xia Wei Gong, anti-corruption, social moveme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8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歷史研究途徑為取向,以文獻分析法與二手資料分析法,蒐集2004~2008年間關於反貪腐運動的相關資料,欲從社會運動的角度分析反貪腐運動中「天下圍攻」的發生原因、過程、影響和結果,並結合貪腐的理論分析其發生原因。以及過程中又有何重要因素影響了運動的結果?文中以集體行為論、資源動員論、政治過程論、相對剝奪論、價值累加理論、新社會運動論等來分析「天下圍攻」的過程,檢視透過何種理論最能完整解釋反貪腐運動。並透過分析運動對政治面、法律面、社會面之影響,對運動的結果作一評估。研究發現,這次的貪腐事件與過去貪腐現象不同,第一家庭成員涉案情形也是台灣首次發生,加上內部反貪腐體制的失靈,讓民間的反貪腐力量因此應運而生;「天下圍攻」最主要目標未達成的原因初步認為是決策規劃上的問題,而運動的最終目標雖然沒有達成,但引起社會廣大迴響,參與人數也達到社會運動的新高,所產生的影響極大。
The research way of this text is history approach, secondary analysis and index analytical method, besides, making research by collecting data about the anti-corruption movement during the year from 2004 to 2008. The purpose of this text is to account and analyze the reason why the movement happened, the course, influence and the result of the movement with the theory of social movement.
In addition,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this movement with corruption theory and exploring vi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outcome of this anti-corruption movement “Tian Xia Wei Gong”. Those theories analyzing the course of “Tian Xia Wei Gong” include 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 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theories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value-added theory and new social movement theory.
At last, to explore what theory could explain this movement completely and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movement from the political, law and social aspect is another purpose of the text.
It is found that there were many aspects of profound impact on society since the anti-corruption movement stared. The corruption scandals of first family are different from before and giving rise to discontentedness of the masses. In addition, the failure of the regime for anti-corruption in Taiwan enlarged the discontentedness.
Although this anti-corruption movement “Tian Xia Wei Gong” does not accomplish its major goal, it still attracts many people to anticipate in and influence on many aspects. The fault of the plan may be the vital factor of failure.
一、中文書目
(一)書籍
丁康宇、馬康莊:《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一版),1986年 6月。
王振寰、瞿海源:《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二版),2003年9月。
石元康、顧忠華、錢永祥、瞿海源、江宜樺、蕭高彥、趙剛:《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8年8月)。
何明修:《社會運動概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5年6月)。
李長貴:《社會運動學》,(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初版,1986年4月)。
李長貴:《激進社會運動》,(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1992年6月)。
林逢慶:《知識份子與反對運動》,(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1993年4月)。
林嘉誠:《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2年8月)。
林顯宗:《社會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初版,1987年7月)。
徐正光、宋文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一版,1990年8月)。
翁秀琪、許傳陽、蘇湘琦、楊韶彧、葉瓊瑜:《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7年7月)。
袁方 主編、林萬億 審訂:《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一刷,2002年五月)。
張茂桂、鄭永年 主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3年2月)。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二版,1990年3月15日)。
陳國鈞:《中外社會運動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年3月)。
葉至誠:《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1997年3月)。
詹火生、瞿海源、陳小紅、林瑞穗、簡春安、楊瑩:《當代社會變遷與問題》,(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初版,1990年9月)。
蕭新煌:《蕭新煌的台灣觀察筆記—剖析台灣轉型的五大挑戰》,(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5年12月)。
謝瑤偉:《貪污犯罪及其防制對策之研究》,(台北: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初版,1995年)。
瞿海源:《真假民主》,(台北:圓神出版社,初版,2005年1月)。
顧忠華:《解讀台灣社會力:台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台北:左岸文化,初版,2005年4月)。
Donatella della Porta / Mario Diani著,苗廷威 譯:《社會運動概論》 (Social Movements: An Introduction),(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初版,2002年9月)。
Thomas Herzog 著,朱柔若 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揚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6年11月)。
(二)期刊雜誌
王孝勇:〈社會運動的語藝批評:理論的論辯與意義〉,《傳播與管理研究》(嘉義縣),第5券第2期 (2006年1月),頁131-162。
王振寰:〈地方派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國策專刊》,第1期 (1998年2月),頁6-8。
何明修:〈文化、構框與社會運動〉,《台灣社會學刊》(台北),第33期 (2004年12月),頁157-199。
何明修:〈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台北),第37期 (2004年12月),頁33-80。
吳介民:〈解除克勞塞維茲的魔咒:分析當前社會改革運動的困境〉,《台灣社會學》(台北),第4期 (2002年12月),頁159-198。
東年:〈臺北街頭的社會運動和思潮〉,《歷史月刊》(台北),第198期 (2004年7月),頁25-36。
紀駿傑:〈評張茂桂、鄭永年主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灣社會學刊》(台北),第34期 (2005年6月),頁271-276。
徐世榮:〈新社會運動、非營利組織、與社區意識的興起〉,《中國行政》(台北),第66期 (1999年8月),頁1-19。
莊雅仲:〈集體行動、社會福利與文化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台北),第47期 (2002年9月),頁249-277。
陳信行:〈我的野百合--一個1990年三月學運參與者的自我批評〉,《台灣社會研究》(台北),第54期 (2004年6月),頁253-276。
陳敦源:〈來場反貪腐的文化革命〉,《台灣公論報》,2006年8月15日。
蕭新煌:〈臺灣的非政府組織、民主轉型與民主治理〉,《台灣民主》(台北),第1券第1期 (2004年3月),頁65-84。
蘇紹智:〈社會主義國家貪污腐敗探源〉,《議報》(北京),第274期 (1989年4月),104頁。
顧忠華:〈公民結社的結構變遷--以臺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台北),第36期 (1999年12月),頁123-145。
(三)學位論文
朱增宏:《「威權」與社會運動--社會運動參與者的反省,以核四再評估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吳維寧:《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以解嚴後民間教改運動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孟繁忠:《臺灣地區解嚴後學生運動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林御翔:《民間集體行動的機會、動員及對政策的影響:以「一一二三與農共生」運動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姚庭輝:《2004年總統大選社會運動意涵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胡佳吟:《公務員貪污犯罪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孫德華:《貪污腐敗之成因分析─ 一個理論與實證的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徐進鈺:《台灣石化工業區位衝突之分析----以宜蘭反六輕運動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張騏麟:《我國貪污犯罪及防治對策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許家瑞:《計程車司機牌照開放問題與社會運動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陳雪雲:《我國新聞媒体建構社會現實之研究--以社會運動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陳順煌,《我國貪污問題與廉政制度之研究》,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論文,民國91年月,頁111-112。
彭慧蕙:《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運動─以『反雛妓』社會運動為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曾玉慧:《台灣幼兒教育券之社會運動研究以「一○一八為幼兒教育而走」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2002年。
曾碧月:《美濃反水庫運動的再思考》,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程建壬:《社會運動的法制化--以「反雛妓運動」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葉國豪:《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香港解殖後的轉變》,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劉素珍:《從宜蘭反六輕運動試論知識份子的社會參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鍾怡婷:《美濃反水庫運動與公共政策互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二、西文書目
(一)專書
Bull, Martin J., Newell James L., Corruption in contemporary politic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Crossley, Nick, Making Sense of Social Movement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2)
Curtis, Russell L., Collective Behavior and Social Movements (Needham Heights: Allyn and Bacon, 1992)
Eder, Klaus, New Politics of Class: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al Dynamics in Advanced Societ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3)
Heywood, Paul, Political corrup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 1997)
Jenkins, Craig J. and Klandermans, The Politics of Social Protest: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tates and Social Movements (London: UCL Press, 1995)
Markoff, John, Waves of Democracy: Social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Change (California: Pine Forge Press, 1996)
Marx, Gary T., Collective Behavior and Social Movements: Process and Structur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94)
Rose, Susan, Corruption and government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refor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Rucht, Dieter, Research on Social Movements: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Western Europe and the USA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1)
(二)期刊
Bishop, Amie; Kovtun, Alla; Okromeshko, Svitlana; Karpilovskaya, Svetlana; Suprun, Natalya, “Lives renewed: The emergence of a Breast cancer survivor movement in Ukraine,” 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s, Vol.9 (9/2001), pp. 126-134.
Blayor, Tim, “Media framing of movement protest: The case of American Indian protest,”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Vol.33 (1996), pp. 241-255.
Bystydzienski, Jill M., “The feminist movement in poland: Why so slow?,”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Vol.24 (2001), pp. 501-511.
Deflem, Mathieu, “Corruption, law, and justice: a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Vol.23 (1995), pp. 243-258.
He, Zengke, “Corruption and anti-corruption in reform China,”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33 (6/2000), pp. 243-270.
Herbert, S., “On Geography and Social Movements: how the sociologist skeptic might respond,” Political Geography, Vol.20 (9/2001), pp. 928-932.
Hipsher, P., “Theorizing Social Movements,” Bulletin of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Vo15 (9/1996), pp. 400-401.
Miller, B., “Many paths forward: thoughts on Geography and Social Movements,” Political Geography, Vol.20 (9/2001), pp. 935-940.
Miller, William L., “Corruption and corruptibility,” World Development, Vol.34 (2/2006), pp. 371-380.
Mishra, Ajit, “Persistence of corruption: som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World Development, Vol.34 (2/2006), pp. 349-358.
Okinaka, Alton M., “Social Movements, Civil Society, and Radical Adult Education: John D. Holst; Westport, CT: Bergin & Garvey, 2002, 115 pages,”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Vol.40 (2003), pp. 511-513.
Rigger, Shelley, “Party Politics and Taiwan's External Relations,” Orbis, Vol.49 (9/2005), pp. 413-428.
Wang, Yumin R., “Political change and public security—the prospect of Taiwan,” Futures, Vol.31 (2/1999), pp. 57-72.
Weyland, Kurt,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State: The Politics of Health Reform in Brazil,” World Development, Vol.23 (10/1995), pp. 1699-1712.
Woods, Michael, “Deconstructing rural protest: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ocial movement,”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Vol.19 (7/2003), pp. 309-325.
三、報紙
〈「天下圍攻」電台發號施令 NCC:不違法〉,《銘報新聞》(台北市),2006年10月13日,第一版。
〈反貪腐聯盟成立 批判吳英昭〉,《聯合報》(台北市),2005年12月14日,第4版。
〈時間自然會到?施回嗆扁〉,《聯合報》(台北市),2006年8月13日,第二版。
〈自主公民進場〉,《中國時報》(台北市),2006年8月31日,第4版。
〈串聯各界倒扁 施下坡動作更大〉,《中國時報》(台北市),2006年8月10日,第3版。
〈施明德致函 促請陳水扁下台〉,《中國時報》(台北市),2006年8月9日,第1版。
〈制度防貪 藍綠競推陽光法案〉,《自由時報》(台北市),2006年9月3日,第2版。
〈將倒扁運動定調中國人打台灣人,黨內轟游錫堃籲謙卑反省〉,《蘋果日報》(台北市),2006年9月19日。
〈萬海贈名錶 扁嫂拗鑽戒〉,《蘋果日報》,2006年11月12日A2版。
四、網站
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
CNN新聞網:http://www.cnn.com/
Ettoday新聞網:http://www.ettoday.com/
Pchome新聞:http://news.pchome.com.tw/
Sina新浪網新聞:http://news.sina.com.hk/
Yam天空新聞news:http://news.yam.com
大紀元時報:http://hk.epochtimes.com
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時電子報民調中心:http://survey.chinatimes.com/9510b/index.htm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http://npl.ly.gov.tw/do/www/homePage
多維新聞網:http://www.dwnews.com/big5/
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南方快報:http://www.southnews.com.tw/
紅衫軍聯絡網:http://www.deposewww.com/yao/course_1.html
美國之音中文網: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
百萬人反貪腐運動總部網站:http://www.紅衫軍.tw/
泰國世界日報新聞網:http://www.udnbkk.com
國際透明組織台灣總會─台灣透明組織:http://www.ti-taiwan.org
勞動人權協會網站:http://www.laborrights.net/
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