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曾建華 Tzeng, Jian-Hua |
|---|---|
| 論文名稱: |
論同一醫療機構下中西醫合併治療之醫療過失損害賠償責任 The Civil Liability for Damages of Medical Malpractice of Combined Treat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Same Medical Institutions |
| 指導教授: |
侯英泠
Hou, Ing-L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 畢業學年度: | 10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76 |
| 中文關鍵詞: | 藥(方)劑治療及侵入性治療 、醫療常規及醫療水準 、會診及轉診制度 、藥物交互作用 、文獻等級或嚴重等級程度 、侵權責任及契約責任 |
| 外文關鍵詞: | Drug treatment and Invasive treatment, Medical Customs and Medical Level, Consultation and Referral system, Drug-Herb Interaction, Documentation and Significance rating, Causation, Tort Liability and Contractual Liability |
| 相關次數: | 點閱:223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翻閱世界醫學史,不外乎中醫與西醫兩大醫學體系,且均於其發源地逐漸向外拓展,各自形成了東方與西方之主流醫學,亦試圖融入對方之醫學領域,造就了中西醫整合醫學的崛起,成為病人於治療疾病時之第三種選擇,然中醫與西醫乃截然不同之醫學領域,診療之方式亦相異甚鉅,在醫學層面上,如何從中醫與西醫體系內取長補短,乃現代醫學研究之目標;在法律層面上,相對衍生出中西醫合併治療模式所可能產生之醫療糾紛,如何建構解決此種醫療糾紛之法體系制度,乃本文撰寫之目的。由於不論中醫或西醫,醫療行為不外乎藥(方)劑治療及侵入性治療等兩種態樣,其中以「中西藥交互作用」屬兩者交融之最大公因數,首先,比較中醫及西醫各自間「醫療常規」及「醫療水準」之差異及其間交錯適用之可能性;其次,於中西醫整合人才大量培育投入臨床醫療現場之前,會診制度係中西醫合併治療之主要模式,而醫療機構內是否建立病歷交換、傳遞之正確性及建置開立處方所需藥物交互作用自動警示系統之必要性,居完善會診制度之關鍵地位;最後,就醫療機構暨於其內部為病人進行中西醫合併治療模式之醫師、中醫師,如未依各自所具備醫學領域內之醫療常規、醫療水準所為醫療決定,分別就實體法上之侵權責任及契約責任,試圖於中西醫合併治療模式下,就中西藥交互作用所造成醫療過失之損害賠償予以法制化,以建構此種醫療糾紛之解決模式。
Turning to the history of medical science in the world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two medical system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 Both of them were gradually expanding outward in their birthplaces, forming their respective mainstream medicine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y also attempted to integrate into the medical field of each other and create an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rise of the integrated medicine has become the third choice of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However, the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medical field. The wa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s also very different. On the medical level, how to balanc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the goal of modern medical research; besides, on the legal level, the relative derived from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f medical disputes that may arise, how to build a legal system to resolve such medical disputes is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thesis.As both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medical behaviors are nothing more than the two forms of drug treatment and invasive treatment. Among them, 「drug-herb interaction」is the greatest common factor. Firstly, we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Medical Customs」and「Medical Level」from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Secondly, prior to the intensive cultivation of integrated medicine practitioners into the clinical field, the consultation system is the main mode of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hile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wheth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edical record exchange, the correctness of delivery and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drug-herb interaction alert system when physician write out a prescription are the key position of consummate consultation system; Finally,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the physician, doctor of Chinese medicine in-house of it for patients with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f they who make medical decisions don’t based on the Medical Customs and Medical Level in their respective medical fields, respectively on the substantive law with tort liability and contractual liability, trying to be institutionalize the drug-herb interaction caused by medical damages compensation under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mode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medical dispute resolution model.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1.江東亮、陳建仁譯,流行病學的概念與策略—因果關係的邏輯,Mervyn Susser著,Causal Thinking in the Health Science:Concepts and Strategies in Epidemiology,臺北:臺灣省公共衛生教學實驗院,1980年。
2.王澤鑑,侵權行為法,臺北:自版,2013年。
3.王澤鑑,損害賠償,臺北:自版,2017年。
4.王皇玉,刑法總則,臺北:新學林,2017年。
5.王衛國,荷蘭民法典,大陸: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6.王國治、王國成、王國士合著,醫療法律—醫療倫理論中醫推拿法制,臺北:翰蘆,2012年。
7.朱柏松、詹森林、張新寶、陳忠五、陳聰富合著,醫療過失舉證責任之比較,臺北:元照,2008年。
8.李伯璋、曾平杉,醫療紛爭在臨床醫學與法律實務的探討,臺北:新學林,2017年。
9.李惠宗,案例式法學方法論,臺北:新學林,2010年。
10.李惠宗,行政法要義,臺北:元照,2016年。
11.谷美智子著,陳蒼杰譯,中西醫結合醫療,臺北:大展,1999年。
12.吳宜鴻、喬聖琳合著,癌症-中西醫合療事典,臺北:三采,2007年。
13.吳志正,從鑑定意見談醫療過失責任之認定,臺北:元照,2014年。
14.許士宦,民事訴訟法(上),臺北:臺大,2016年。
15.許士宦,民事訴訟法(下),臺北:臺大,2017年。
16.郭義樹,中醫與西醫的對話,臺北:華成,2005年。
17.陳聰富,醫療責任的形成與展開,臺北:臺大,2014年。
18.陳聰富,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臺北:元照,2007年。
19.陳昭華、鍾鏡湖、彭怡靜、曾禎祥合著,藥商暨醫事人員對於藥物不良反應之民事責任,臺北:元照,2016年。
20.陳學德、陳聰富、楊秀儀、林鈺雄、蔡秀男、吳志正、姚念慈、沈冠伶、莊錦秀合著,醫療糾紛處理之新思維(一)—以臺中地院醫療試辦制度為中心,臺北:元照, 2014年。
21.曾淑瑜,醫療過失與因果關係,臺北:翰蘆,2007年。
22.黃茂榮,債法總論,第2冊,臺北:植根,2010年。
23.黃丁全,醫事法,臺北:元照,2000年。
24.蔡聖偉,刑法案例解析方法論,臺北:元照,2017年。
25.賴進祥,醫療關係之危險責任,臺北:渤海堂,2004年。
(二)期刊論文
1.法學部分
(1)丁予安、楊秀儀,「告知後同意還是同意後告知?論告知之時間點」,醫療品質雜誌,第3卷,第3期,2009年,頁84~87。
(2)于佳佳,日本的醫療過失犯罪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刑事法評論,第38卷,2016年,頁201~251。
(3)于佳佳,論醫療過失的判斷標準—解讀《侵權責任法》第57條對醫療上注意義務的規定,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2016年,頁61~69。
(4)王澤鑑,損害賠償法上的與有過失,法令月刊,第67卷,第4期,2016年,頁1~38。
(5)王瓊書、王方,從「醫療舉證責任倒置」看防禦性醫療,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4年,頁189~192。
(6)王全弟、陳愛碧,侵權法中的機會喪失理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7年,頁98~108。
(7)王文艷,《侵權責任法》中醫療損害賠償歸責原則及舉證責任分配探析,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5卷,第5期,2012年,頁103~107。
(8)甘添貴,醫療糾紛與法律適用—論專斷醫療行為的刑事責任,月旦法學雜誌,第157期,2008年,頁31~44。
(9)包冰鋒、陳今玉,醫療糾紛損害賠償訴訟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之比較分析,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2010年,頁86~91。
(10)史麗珠、彭佩宜、高鳳聲、蘇靖鈞、鄭蕙君、李幸禧,北部某大學學生的求醫行為:中西醫之選擇,秀傳醫學雜誌,2000年,頁151~159。
(11)成章瑜、魏棻卿,21世紀黑死病?,遠見雜誌,第203期,2003年。
(12)江浣翠,從美國專家證人制度論我國現行鑑定制度於醫療糾紛訴訟中之靈活運用,醫療品質雜誌,第9卷,第1期,2015年,頁38~45。
(13)邱琦,民事醫療訴訟與專家意見的運用,臺灣法學雜誌,第243期,2014年,頁109~128。
(14)邱琦,契約法與侵權行為法的探戈舞—以醫療糾紛為中心,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8期,2007年,頁175~184。
(15)邱琦,醫生沒有告訴我的話—論告知義務與不完全給付,月旦法學雜誌,第164期,2009年,頁37~50。
(16)邱慧洳,論醫師醫療行為之注意義務-評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2256號民事判決,法令月刊,第66卷,第2期,2015年,頁37~50。
(17)沈冠伶,武器平等原則於醫療訴訟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第127期, 2005年,頁28~49。
(18)沈冠伶,證明妨礙法理在醫療民事責任訴訟適用,臺大法學論叢,第38卷,第1期,2009年,頁163~216。
(19)何建志,法律系統對因果關係之建構,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第12期,2011年,頁205~216。
(20)吳志正,實證醫學數據於醫療事故損害賠償上之意義,臺大法學論叢,第40卷,第1期,2011年,頁139~207。
(21)吳志正,民法第188條第1項受僱人「因執行職務」之邏輯基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32期,2010年,頁71~118。
(22)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醫療過失判斷的困境,法學新論,第17期,2009年,頁57~73。
(23)吳俊穎教授講醫療糾紛多元解決機制,司法週刊,第1866期,第4版,2017年。
(24)吳憲明,醫療財團法人與醫療社團法人之異同,醫事法學,第15卷,第3期,2008年,頁4~6。
(25)吳振吉、姜世明,醫師及醫療機構就債務不履行責任之法律關係—兼評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055號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醫上更(一)字第3號民事判決,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86期,2013年,頁1~50。
(26)吳光平,醫療民事侵權訴訟之舉證責任,治未指錄,第5期,2017年,頁149~182。
(27)李大平,認定醫療過失行為的幾個法則—醫師的注意義務(5),法律與醫學雜誌,第12卷,第4期,2005年,頁270~273。
(28)李子聿,醫療行為無過失責任之研究—兼論2004年醫療法第82條之修正,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5年,頁62~80。
(29)李明蓉、楊秀儀,「無過失補償」就是不究責嗎?從藥害救濟法第13條第1款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228期,2014年,頁119~140。
(30)林大洋,侵權責任與契約責任之分與合,法令月刊,第67卷,第10期,2016年,頁60~77。
(31)林展甲、呂麗慧,醫療仲裁於ADR之定位—兼論醫糾法草案中仲裁制度展望,醫療品質雜誌,第10卷,第3期,2016年,頁58~65。
(32)林宗穎,醫療機構組織責任之理論建構與案例類型之具體化—以德國與臺灣案例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148期,2017年,頁163~244。
(33)林聿騰,醫療行為之特性—以法律責任為中心,治未指錄,第3期,2015年,頁19~31。
(34)林萍章,醫療常規與刑事責任-評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3084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75期,2009年,頁233~252。
(35)林漢強,論醫療行為之說明義務,全國律師,第8卷,第12期, 2004年,頁59~70。
(36)林欣柔、楊秀儀,「告別馬偕肩難產事件?—新醫療法第82條第2項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2004年,頁24~34。
(37)林淳宏,醫療行為契約化之若干問題分析與醫療契約於掛號起始風險之建議,醫事法學,第23卷,第1期,2016年,頁51~67。
(38)林義龍,論醫療糾紛處理之法制與實務—ADR臺中經驗,醫事法學,第21卷,第1期,2014年,頁2~14。
(39)侯英泠,論消保法上醫師之安全說明義務—臺灣高等法院87年上字第151號判決評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7期,2002年,頁63~77。
(40)侯英泠,從德國法論醫師之契約上說明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2004年,頁9~23。
(41)侯英泠,醫療行為的民事上賠償責任—從德國醫師責任法(Arzthaftungstrecht)切入探討(上),月旦法學雜誌,第72期,2001年,頁116~132。
(42)侯英泠,德國醫療契約債編各論有名契約化,月旦法學雜誌,第240期,2015年,頁169~184。
(43)侯英泠,德國醫事民法中病人與有過失之探討,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86期,2013年,頁125~183。
(44)侯英泠,從臺南地院102年度醫字第1號判決看醫事民事責任之改變,月旦裁判時報,第40期,2015年,頁31~39。
(45)侯英泠,從臺中高分院103年度醫上字第4號民事判決看延誤癌症診斷之精神損害賠償,月旦裁判時報,第57期,2017年,頁42~51。
(46)姜世明,醫師民事責任程序中之舉證責任減輕,月旦民商法雜誌,第6期,2004年,頁5~29。
(47)姜世明,醫師民事責任程序中關於可歸責性要件之舉證責任,法學講座,第28期,2004年,頁93~104。
(48)唐佳其,醫療舉證責任倒置對醫療費用的影響分析,中國社會醫學雜誌,第29卷,第5期,2012年,頁307~309。
(49)高銘佑,臺灣醫療糾紛訴訟中實施並發證據的專家證人制度之探討,醫事法學,第22卷,第2期,2015年,頁21~35。
(50)常照倫,醫療行為的因果關係及其週邊法律效果,法令月刊,第62卷,第1期,2011年,頁107~119。
(51)徐婉寧,法人之侵權行為責任,月旦法學教室,第173期,2017年,頁12~14。
(52)徐豪駿,建立單一醫療糾紛處理機制之研究—臺灣經驗,治未指錄,第5期,2017年,頁325~343。
(53)許曉芬,告知說明義務之重新審思:以法國法上醫療責任之「機會喪失」理論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36期,2012年,頁115~152。
(54)張麗卿,醫療常規與專斷醫療的刑法容許性-評析拒絕輸血案,臺灣法學雜誌,第272期,2015年,頁15~32。
(55)張哲源,法人與僱用人侵權行為責任研究,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30期,2009年,頁237~270。
(56)張渝、馬長瓊,淺論中醫說明義務與中醫處方保護,中國衛生法制,第20卷,第2期,2012年,頁34~61。
(57)彭浩晟、賀紅強,《侵權責任法》視野下的醫療侵權訴訟舉證責任價值審視,證據科學,第19卷,第5期,2011年,頁594~599。
(58)陳學德,醫療糾紛處理之法律經濟分析,月旦醫事法報告,第15期,2018年,頁165~177。
(59)陳鋕雄、劉庭妤,遠距醫療之民事過失責任標準,東吳法律學報,第22卷,第1期,2010年,頁61~99。
(60)陳聰富,醫療侵權之規則原則(下),月旦法學教室,第76期, 2009年,頁98~108。
(61)陳聰富,醫療法:第一講—病人醫療人權的實踐議題,月旦法學教室,第64期,2008年,頁33~47。
(62)陳聰富,醫療法第四講—醫療契約之法律關係(上),月旦法學教室,第72期,2008年,頁87~98。
(63)陳聰富,醫療法第四講—醫療契約之法律關係(下),月旦法學教室,第73期,2008年,頁57~68。
(64)陳聰富,歐陸法嚴格責任立法與我國民法第191條之3之檢討,臺大法學論叢,第40卷,第2期,2011年,頁569~628。
(65)陳聰富,醫療事故之因果關係—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2032號民事判決評析,法令月刊,第60卷,第10期,2009年,頁32~56。
(66)陳聰富,論侵權行為法上之過失概念¬—最高法院90年度台上字第1682號民事判決評釋,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4期,2004年,頁145~204。
(67)陳聰富,醫療事故民事責任之過失判定,政大法學評論,第127期,2012年,頁349~412。
(68)陳聰富,美國醫療過失舉證責任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98期,2007年,頁183~229。
(69)陳忠五,論醫療過失的概念與功能,月旦法學雜誌,第246期, 2015年,頁5~25。
(70)陳忠五,我國醫療事故損害賠償問題的現況與展望研討會(一),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9期,2002年,頁96~113。
(71)陳忠五,醫療事故與消費者保護法服務責任之適用問題(上),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6期,2002年,頁47~74。
(72)陳忠五,法國法上醫療過錯的舉證責任,東吳法律學報,第18卷,第1期,2006年,頁31~60。
(73)陳月端,民事醫療因果關係之探討,財產法暨經濟法季刊,第35期,2013年,頁1~32。
(74)陳鋕雄、劉瑋庭,美國健改法案下的醫療法院方案,醫事法學,第18卷,第2期,2011年,頁1~26。
(75)陳俞沛,中醫醫療糾紛與醫師責任保險之評估研究,中醫藥年報,第28期,第9冊,2010年,頁293~313。
(76)張弘昌,咖啡店老闆的口袋有多深?—民法第188條僱用人責任相關判決簡析(上),司法週刊,第2版,第1866期,2017年。
(77)程法彰,The Current Trend of Allocating the Burden of Proof through Medical Malpractice Civil A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美國醫療糾紛民事舉證責任的現況趨勢),輔仁醫學期刊,第8卷,第4期,2010年,頁191~198。
(78)黃立,醫療糾紛處理的過程與發展-以德國民法為中心,高大法學論叢,第11卷,第2期,2016年,頁1~75。
(79)黃立,消保法第7條與民法第191條之3對醫療行為適用之研析,政大法學評論,第75期,2003年,頁1~78。
(80)黃翰義,論醫療行為之特殊性與刑法結構,律師雜誌,第298期,2004年,頁110~120。
(81)游悅晨,強化調解功能之醫療糾紛處理機制—兼評「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月旦醫事法報告,第11期,2017年,頁150~171。
(82)楊秀儀,論病人自主權—我國法上「告知後同意」之請求權基礎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6卷,第2期,2007年,頁229~268。
(83)楊秀儀,「知情放棄」與「空白同意」合乎自主原則嗎?論病人自主之性質,生命教育研究,第1卷,第2期,2009年,頁97~122。
(84)楊哲彥、楊秀儀,臺灣地區中醫與西醫醫療糾紛的差異,中醫藥雜誌,第15卷,第1期,2004年,頁1~15。
(85)廖建瑜,醫療鑑定在法律訴訟的角色,醫療品質雜誌,第9卷,第3期,2015年,頁96~100。
(86)臺高院邀請新光醫院王宗倫主任談醫療常規之判斷,司法週刊,第1842期,第4版,2017年。
(87)蔡晶瑩,侵權行為中僱用人之連帶責任,月旦法學教室,第171期,2017年,頁12~14。
(88)鄭逸哲,「臨床裁量權」和「行為有價值」乃「醫療民法」和「醫療刑法」不可抵觸的底線,軍法專刊,第59卷,第2期,2013年,頁123~133。
(89)鄭逸哲,『「臨床裁量權」未入法,等於沒修—評析醫療法第82條之1條文修正草案』,軍法專刊,第59卷,第1期,2013年,頁98~106。
(90)謝榮堂,醫療糾紛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250期,2016年,頁142~157。
(91)謝紹芬,無過失醫療意外保險商品可行性研究—現行醫師業務責任保險商品之啟示,保險經營與制度,第12卷,第2期,2013年,頁129~158。
(92)蕭曉輝、喬寧,從舉證責任倒置談防禦性醫療,當代醫學,第9卷,第11期,2003年,頁33~36。
(93)譚健民,「併發症」與「醫療事故」的相互關係—著重於導致醫療糾紛發生的探討,律師雜誌,第300期,2004年,頁77~80。
(94)龔賽紅、喻科軍,醫療訴訟證據問題研究,證據科學,第17卷,第3期,2009年,頁357~366。
2.醫學部分
(1)王婷瑩,藥物交互作用之影響,長期照護雜誌,第15卷,第3期,2011年,頁195~204。
(2)李經緯,中西醫結合與中醫國際化趨勢,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2004年,頁137~150。
(3)沈希哲,臨床診療指引—參與愛丁堡國際研討會之省思,北市醫學雜誌,第1卷,第1期,2004年,頁117~119。
(4)林舜穀,井穴放血對中風患者的療效,臺北市中醫醫學雜誌,第23卷,第1期,2017年,頁65~68。
(5)林雅玲、歐淑玉、陳玲珠、陳繼鳳,中醫針灸處置遺漏針之改善專案,中西醫結合護理雜誌,第2期,2012年,頁67~75。
(6)林依旻,帶狀皰疹知多少?,彰基院訊,第32卷,第8期,2015年,頁26~27。
(7)林孟穎,一般常見的藥物交互作用,嘉基藥訊,第69期,2007年,頁4~8。
(8)林水順、施清珍、周家弘,會診諮詢資訊系統實施成效分析—以中部不同屬性醫學中心為例,臺灣家庭醫學雜誌,第20卷,第2期,2010年,頁74~84。
(9)林錦成,麥門冬湯之藥理與臨症應用,北市中醫會刊,第22卷,第3期,2016年,頁11~19。
(10)林梅芳、陳宛君、張秀玲、賴怡薇,藥品交互作用臨床分級資料庫之建置,醫療品質雜誌,第8卷,第3期,2014年,頁48~56。
(11)林慧娟,緊急情況下的醫療決定—談急性中風靜脈溶栓治療的知情同意,臺灣腦中風學會會訊,第19卷,第4期,2012年,頁18~19。
(12)吳秋香、賴建璋、楊榮季,中西藥物交互作用淺談,臨床生藥學,第25卷,第3期,2009年,頁92~99。
(13)吳漢卿、吳軍瑞、常玉龍、李滋平、鄧忠明、吳豔榮,以仲景針灸學術思想為指導應用中醫筋骨三針法的臨床體會,臺灣中醫科學雜誌,第8卷,第1期, 2014年,頁8~15。
(14)何善台,輔助性中醫治療對於接受放射及化學治療之頭頸癌住院病人之效益,中醫藥年報,第22期,第5冊,2004年,頁67~145。
(15)周勇,探詢中西醫結合的交叉點和結合點,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第19卷,第33期,2010年,頁4315~4318。
(16)胡蓮欣,「希波克拉底誓詞」與「大醫精誠」二文之比較,當代醫學,第30卷,第12期,2003年,頁1037~1042。
(17)馬作鏹、林昭庚、陳俊明、李卓倫、邱鈺婷,中西醫合診臨床療效評估及成本效益分析之結果研究,行政院衛生署95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2006年,頁1~47。
(18)高天海、周文強,關於中醫康復學若干問題的思考,中醫藥學刊,第23卷,第10期,2005年,頁1858~1860。
(19)高宗桂、梁淑梅,特殊針灸與中藥治療外科疾病,中華推拿與現代康復科學雜誌,第8卷,第1期,2011年,頁1~14。
(20)高宗桂、梁淑梅,針刀醫學在臺灣的發展前景,臺灣中醫科學雜誌,第9卷,第1期,2016年,頁39~44。
(21)高宗桂,針刀醫學進針手法與處方依據,臺灣中醫科學雜誌,第8卷,第1期,2014年,頁16~23。
(22)何毅剛、孫延榮,腫瘤多學科會診制度的實踐探討,醫院管理論壇,第31卷,第7期,2014年,頁32~34。
(23)唐佑任、戴承杰,中醫藥介入化療藥物副作用的可行性探討,中醫藥研究論叢,第18卷,第1期,2015年,頁105~120。
(24)湯松陵,藥物交互作用與老人用藥安全,(76)國報字第001號,三總藥訊,2007年,頁1~7。
(25)曹霖、汪曉東、李立,多學科協作診治模式的會診流程探討(一),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誌,第14卷,第3期,2007年,頁343~345。
(26)陳嘉允,肺癌標靶藥物副作用之中醫治療病例報告,中醫藥研究論叢,第20卷,第2期,2017年,頁165~173。
(27)陳相如、陳建仲、蔡孟蓁、林瓊娥、黃仲諄,中西結合治療腦中風療效的回溯性分析,中醫藥研究論叢,第20卷,第2期,2017年,頁1~8。
(28)陳榮洲、曾尚勇、李維哲,提升晚期癌症西醫住院病人會診中醫結合治療生活品質的評估,中西整合醫學雜誌,第5卷,第1期,2003年,頁1~16。
(29)陳方佩、邱仁輝,建構中西醫合作治療癌症研究平台(2-2),中醫藥年報,第5期,第1冊,2016年,頁1~27。
(30)陳彥霖、李耀泰、施景中、郭宗正、陳啟楨、童宜亮,補腎活血中藥方在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薈萃分析(Meta Analysis),臺灣中醫家庭醫學雜誌,第2卷,第1期,2007年,頁1~12。
(31)陳靜美、陳建霖、王明傑、楊榮季、黃耆的臨床運用及藥理研究總結,臺灣中醫臨床醫學雜誌,第20卷,第1期,2015年,頁63~66。
(32)陳雙躍,論醫療過錯的認定,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5年,頁33~36。
(33)陳玫妃,中醫婦科醫學診斷之探討,北市中醫會刊,第14卷,第3期,2008年,頁57~64。
(34)黃澤宏、許光宏、張恒鴻,暈針之危險因子評估,中醫藥雜誌,第21卷,第3、4期,2010年,頁133~142。
(35)楊曉勝,醫療過失責任不確定性對醫療成本影響的經濟學分析,醫學與社會,第30卷,第5期,2017年,頁11~13。
(36)陶春蓉、劉邦民、艾儒棣,明清中醫外科三大流派特點初探,Journal of US-China Medical Science,第3卷,第4期,2006年,頁45~48。
(37)鄭鴻強,「團結和諧蛻變提升,攜手共創中醫藍海」,中醫會訊,第373期,第3版,2016年,頁3~4。
(38)鄭添財、尤珊富,類固醇引起的骨質疏鬆症,臺灣醫學,第17卷,第5期,2013年,頁493~501。
(39)鄭振鴻,建構中西醫合作住院醫療模式,中醫藥年報,第29期,第2冊,2009年,頁443~498。
(40)廖國男、楊雪芳、李炫昇,以物聯網(IoT)概念運用行動載具(iPAD)於提升住院病人會診時效,醫務管理期刊,第16卷,第4期,2015年,頁345~358。
(41)蔡東湖,中西藥或食品間交互作用參考手冊編纂,中醫藥年報,第5期,第1冊,2016年,頁1~13。
(42)蔡咏蓁、蔡東湖,中草藥與藥物交互作用,當代醫學,第35卷,第3期,2008年,頁216~220。
(43)蔡曜鍵、陳朝宗、林舜穀,帶狀皰疹疼痛之中藥療法病案報告,中醫藥雜誌,第23卷,第2期,2012年,頁253~263。
(44)蔡成輝、盧佳怡,Warfarin與人參交互作用之探析,北市中醫會刊,第15卷,第1期,2009年,頁98~109。
(45)羅珮嘉、陳彥光,水痘—帶狀皰疹的中西醫論治,北臺灣中醫醫學雜誌,第9卷,第1期,2017年,頁35~45。
(46)劉文斌、林正介、劉興潮、王國哲、賴世偉、莊錦銘、陳維恭、劉秋松,臺中市某醫學中心急診會診時間之研究,中臺灣醫學科學雜誌,第5卷,第2期,2000年,頁115~119。
(47)劉建財、陳瑞松,遠距會診系統在基層醫療之應用,臺灣醫學,第1卷,第5期,1997年,頁612~616。
(48)謝美雪、王曉鈴、周汎澔,以中西醫結合照護一位肩關節周圍炎病患之門診護理經驗,高雄護理雜誌,第28卷,第2期,2011年,頁89~101。
(49)蘇奕彰,研議「建構中西醫臨床整合研究及教育平台」之架構及可行方案,中醫藥年報,第1期,第2冊,2012年,頁296~340。
(50)戴瑛慧、侯毓昌、唐雲龍、丁漢祥,前置胎盤中西醫合併治療病例報告,中醫藥雜誌,第28卷,第1期,2017年,頁1~14。
(51)羅濟安、陳昭宇,肩部粘連性關節囊炎(冷凍肩),臨床醫學,第79卷,第2期,2017年,頁101~105。
3.其他
(1)何怡澄、郭振雄,法令變動對醫療財團法人從事社區公益服務的影響,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46卷,第2期,2016年,頁119~156。
(2)李永瑞,證券交易法之規範內容及體系—以規範目的之貫串為中心,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2期,2013年,頁109~129。
(3)林美伶、葉莉莉、陳清惠,影響病人參與醫療決策之論述,護理雜誌,第56卷,第3期,2009年,頁83~87。
(三)學位論文
1.法學部分
(1)余娟娟,論醫療技術損害的認定標準,華東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2)宛媚,論醫療過失,復旦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
(3)李小芬,醫療民事責任因果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4)李進建,論醫療過失之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年。
(5)李俊鋒,醫療社團法人公司化與治理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6)李明蓉,藥害責任之研究—以藥害救濟法第13條除外條款為例,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7)林幸怡,醫療機構之民事責任,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8)林宜萱,論醫療事故之刑事過失責任與民事過失責任之差異—以注意義務與因果關係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9)林玲彬,醫師注意義務探討,復旦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10)林裕翔,論醫療訴訟之請求權基礎,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11)林嘉涓,論醫師違反醫療法定義務之法律責任,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12)吳俊達,醫療訴訟之舉證責任,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3)吳志正,醫療契約論,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14)吳沛珊,論僱用人侵權責任,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15)卓育璇,醫療分工與信賴原則—我國與德國法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16)殷皓,論醫療服務責任與任意醫療責任保險之配套可行性,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6年。
(17)莊錦秀,醫療民事責任體系再建構—以契約責任法理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18)陳文峯,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制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19)陳正昇,民事醫療過失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20)陳伯松,論醫師之親自診察義務,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21)陳耀亮,兩岸醫療轉診問題之研究:以法律衝突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法律專業組碩士論文,2013年。
(22)陳璿羽,醫學倫理於法律適用上之地位,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23)陳佩琪,論病人之與有過失,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24)陳玉玲,醫療責任保險法律問題研究,武漢大學民商法學博士論文,2013年。
(25)陳筱青,從法律、醫學倫理論醫療過失判決之正當性暨醫事法規之檢討—以醫療人球案為核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26)強美英,醫療過失認定標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27)黃瀞儀,論醫療說明義務—以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之區別實益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28)黃國宸,醫療糾紛民事責任與無過失補償制度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29)楊宇倢,由權力分立觀點論行政裁量類型化之司法審查,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30)鄭美慧,刑事醫療過失評析-以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6119號判決為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31)蔡佩玲,醫療糾紛中民事過失之認定-論「醫療水準」與「醫療常規」,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32)鍾侑谷,醫療行為無過失責任之探討,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33)謝柏芝,醫療糾紛之法律文化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34)顏佑紘,民法第184條第2項侵權責任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35)關正闓,民刑事因果關係於訴訟證明之科學依據研究—以醫療事故案件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2.醫學部分
(1)王爾瑩,中西藥交互作用型態分析及醫令警示系統建置之成效,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2)呂玉安,癌症住院患者中醫輔助醫療之成效分析,義守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3)李勝吉,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之中西醫結合研究,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4)邱泓文,智慧型行動自主健康管理系統之建構—以三高疾病為例,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5)汪德欣,中西醫整合理念之實踐—以法制與課程為探討核心,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6)林恭儀,癌症患者的中醫就醫行為,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7)林明欽,傷寒論六經病的現代理論探討,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8)胡展榕,杜聰明之中西醫結合思維研究,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9)洪增陽,藥袋副作用標示—民眾需求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0)賴姵妘,槴子中Geniposide於大鼠之代謝動力學及其與西藥之交互作用,中國醫藥大學藥物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1)周珮琪,日治時期臺灣中醫研究,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12)張簡士暄,壓抑、解脫與認同—以鄭清文五篇短篇小說的敘事分析為例,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13)曾郁茹,某醫學中心Voriconazole使用現狀之回溯性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14)陳姿穎,臺灣精神分裂症病患使用thioridazine之潛在嚴重藥物交互作用研究: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分析,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5)陳美玲,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中西醫之就醫選擇與醫療利用,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16)陳建源,應用健保IC卡建置門診病人跨院用藥安全提示系統之研究,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7)陳崇鈺,評估合併使用Clopidogrel與其他藥理分類藥物於急性心肌梗塞病患之效果與藥物交互作用相關性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8)廖慧伶,全民健保門診處方中西藥併用交互作用之分析,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19)黃梅珍,藥物交互作用高度危象處方之探討—以高高屏醫院門診為例,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20)黃中瑀,1997~2008年間的臺灣糖尿病患者服用中藥相關性研究—臺灣健保資料庫之分析,臺北醫學大學藥學院生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21)詹偉弘,氯氨酮誘導大鼠肝臟細胞色素P450及其毒理意義,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22)賴培倫,富含血小板血漿對於IL-1b/TNF-a誘發之人類關節炎效應之研究,臺北醫學大學生醫材料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23)蕭嘉士,建構臨床診療指引之醫學知識匯集系統—以前列腺癌為例,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24)謝儀靜,全民健保西醫門診兒童抗生素用藥型態及問題處方之研究,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3.其他
(1)王偉,探討醫療服務行銷的商業模式—以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國際企業管理組碩士論文,2015年。
(2)何瑞,中西醫合璧?-臺灣中西結合醫學趨勢與未來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3)黃培銘,中醫與西醫的就醫選擇及其醫療成本分析,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4)曾芸家,中西醫替代互補關係之研究—以肌肉骨骼系統損傷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5)楊士樑,臺灣高血壓患者併用中西藥的就醫型態分析:全民健保資料庫2002~2007,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會計與管理決策組碩士論文,2010年。
(6)楊適旭,臺灣醫療服務業之競爭策略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高階公共管理組碩士論文,2007年。
(7)劉冠顯,《黃帝內經》熱病類的文獻學研究,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8)鄭英鳳,PubMed快速搜尋與MeSH輔助搜尋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圖書資訊學所碩士論文,2017年。
(四)中國大陸司法實務
1.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申字第2550-1號民事裁定書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2016)兵民再字第10號民事判決書
3.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6)雲民申字第541號民事裁定書
4.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2015)浙民申字第853號民事裁定書
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2013)新民一提字第00025號民事判決書
6.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7)京01民終字第616號民事判決書
7.河南省許昌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豫10民終字第693號民事判決書
8.江蘇省泰興市人民法院(2017)蘇1283民初字第354號民事判決書
9.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2014)通民初字第02745號民事判決書
(五)行政機關函釋及其他資料
1.行政機關函釋
(1)財政部101年12月5日台財稅字第10104639160號令
(2)財政部90年12月27日台財稅字第0900457146號令
(3)衛生福利部106年6月1日衛部醫字第1060115743號函
(4)衛生福利部102年9月4日衛部醫字第1021680771號函
(5)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103年03月24日衛保醫字第1030003655號函
(6)行政院衛生署100年11月17日衛署醫字第1000210622號函
(7)行政院衛生署100年10月7日署授食字第1001404505號函
(8)行政院衛生署100年2月1日衛署醫字第1000200812號函
(9)行政院衛生署99年3月22日衛署醫字第0990004648號函
(10)行政院衛生署98年12月21日衛署醫字第0980263962號函
(11)行政院衛生署98年5月26日衛署醫字第0980208066號書函
(12)行政院衛生署91年2月8日衛署醫字第0910014830號函
(13)行政院衛生署90年8月7日衛署藥字第0900054879號函
(14)行政院衛生署89年12月14日衛署醫字第0890030716號函
(15)行政院衛生署85年6月27日衛署醫字第85029265號函
(16)行政院衛生署84年11月28日衛署醫字第84062300號函
(17)行政院衛生署83年7月19日衛署醫字第83033250號函
(18)行政院衛生署81年8月20日衛署醫字第8156709號函
(19)行政院衛生署74年10月5日衛署醫字第689828號函
(20)行政院衛生署71年3月18日衛署醫字第370167號函
(21)行政院衛生署65年12月13日衛署醫字第131621號函
(22)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98年08月10日管稽字第0980007891號函
(23)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87年03月07日健保醫字第87002641號函
(24)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92年3月25日消保法字第0920000392號函
(25)行政院勞工委員會87年12月31日(87)台勞動一字第059606號函
2.其他資料
(1)醫事鑑定及調處案例彙編集I,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2014年。
(2)遇到醫療爭議該怎麼辦?醫療爭議處理參考手冊,第三版,財團法人臺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編印,2016年。
(3)中醫會訊,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384期,第2版,2017年。
(4)『中西醫學統合的法制問題』演講討論會紀錄,中華民國醫事法律學會,1986年。
(5)「中西醫雙管齊下,憂鬱症改善」,聯合晚報,第7版,2017年。
(6)謝明玲,「中西醫,合演完美攻守」,天下雜誌,第452期, 2010年。
(7)「中醫治慢性C肝,榮陽團隊研究登國際期刊,西醫療法輔助,改善副作用」,聯合晚報,第7版(2017年)。
(8)「中醫為主,西醫為輔,終見成效」,中國時報,第12版(2002年)。
(9)立汎黴素藥品仿單,衛署藥製字第13627號,永信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六)網路資源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714.htm。
2.中西藥交互作用資訊網,http://dhi.cmu.edu.tw/info/。
3.中西醫共同照護您的健康,三軍總醫院醫世代電子報,第55期,https://wwwv.tsgh.ndmctsgh.edu.tw/files/web/192/contents/10009/info_09.pdf。
4.中醫名詞術語辭典,http://yibian.hopto.org/shu/?sid=3176。
5.【中醫藥委員會專欄】臺灣中醫藥未來的發展與策略之二,http://123.204.184.236/2web/www.uncma.org.tw/magazine/7/7-4.htm。
6.中醫在美國並不限於華人圈—美國針灸日,https://read01.com/J6n6d5.html。
7.「中西藥別混吃,避交互作用超劑量」,中時電子報,http://ctweekly.chinatimes.com/20170111003857-261905。
8.「中西醫合併共診試辦計畫,結合醫療專業,療效更加分」,https://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0B03AB5EEADF68CD&topn=874605F03B8FDFBA。
9.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藥部門,http://www.cmuh.cmu.edu.tw/web/depintro.php?id=4。
10.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中西結合研究所博士班,104學年度選修畢業學分認定表,http://cmucacwa.cmu.edu.tw/doc/curriculum/104PS.pdf。
11.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中西結合研究所碩士班,104學年度選修畢業學分認定表,http://cmucacwa.cmu.edu.tw/doc/curriculum/104MS.pdf。
12.中國醫藥大學中醫藥學分學程,http://cmucms.cmu.edu.tw/chmedp/news.htm。
13.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http://www.cmuh.cmu.edu.tw/department/15965.html。
14.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醫療服務隊赴雲林縣二崙鄉醫療義診,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10332.aspx#.WWIqztOGMWo。
15.中醫治療哪些病最有效?,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5925&page=1。
16.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試行),北京市司法局,http://www.bjsf.gov.cn/publish/portal0/tab93/info7731.htm。
17.『「合理臨床專業裁量」,醫療法修法,未來民眾恐告不成?』,元氣網,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99/2874502。
18.長庚醫療財團法人,https://register.cgmh.org.tw/reference_02.htm#。
19.長庚紀念醫院國際醫療中心,http://www.chang-gung.com/about.aspx?id=11&bid=1。
20.「急診整合中醫治療,明年試辦」,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1228000567-260114。
21.「陽大醫院中西醫共同照護,中風針灸把握恢復黃金時期」,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http://www.ymuh.ym.edu.tw/index.php/departments/administrative/social/media-report/5696-%E9%99%BD%E5%A4%A7%E9%86%AB%E9%99%A2%E4%B8%AD%E8%A5%BF%E9%86%AB%E5%85%B1%E5%90%8C%E7%85%A7%E8%AD%B7-%E4%B8%AD%E9%A2%A8%E9%87%9D%E7%81%B8%E6%8A%8A%E6%8F%A1%E6%81%A2%E5%BE%A9%E9%BB%83%E9%87%91%E6%99%82%E6%9C%9F.html。
22.臺北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系毒物科,https://register.cgmh.org.tw/RMSTimeTable.aspx?dpt=11500C。
23.臺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https://wd.vghtpe.gov.tw/CT/Fpage.action?muid=2&fid=1054。
24.臺南市立安南醫院急診部,http://www.tmanh.org.tw/cmuah/introduction/layout_4/?did=2&id=5。
25.臺灣中醫臨床醫學會,法令規章,http://www.tccma.org.tw/modules/codex/index.php?indexop=show&codtid=4。
26.『臺大醫療糾紛給我們的啟示:為何醫師「臨床裁量權」應盡快入法』,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0489。
27.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組織架構圖,http://khd.kcg.gov.tw/Main.aspx?sn=333。
28.國立中醫研究院組織條例,http://www.nricm.edu.tw/files/11-1000-94.php。
29.第62屆世界衛生大會決議,http://apps.who.int/gb/ebwha/pdf_files/WHA62-REC1/WHA62_REC1-ch-P2.pdf?ua=1。
30.北京宣言,http://www.who.int/medicines/areas/traditional/TRM_BeijingDeclarationCH.pdf?ua=1。
31.光田醫療社團法人光田綜合醫院組織架構圖,http://www.ktgh.com.tw/Public/Aboutus/201509091412387055.pdf。
32.衛生福利部焦點新聞,「中西醫合治,急症更給力」,https://www.mohw.gov.tw/cp-16-38998-1.html。
33.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臺灣中藥典,https://www.cmdhi.mohw.gov.tw/dhi/listPoison。
34.衛生福利部焦點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3569-39064-1.html
35.衛生福利部,醫事爭議處理、鑑定等相關業務,https://dep.mohw.gov.tw/DOMA/cp-2712-7681-106.html。
36.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全民健康保險西醫住院病患中醫特定疾病輔助醫療計畫,https://www.nhi.gov.tw/BBS_Detail.aspx?n=73CEDFC921268679&sms=D6D5367550F18590&s=D2A425452817041B。
37.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全民健康保險中醫癌症患者加強照護整合方案,https://www.nhi.gov.tw/BBS_Detail.aspx?n=73CEDFC921268679&sms=D6D5367550F18590&s=D2A425452817041B。
38.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健保用藥品項網路查詢服務,http://www.nhi.gov.tw/query/query1.aspx。
39.衛生福利部電子病歷交換中心,https://eec.mohw.gov.tw/?PAGE=Benefit。
40.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健康存摺專區,https://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B0539342591D2343&topn=CA428784F9ED78C9。
41.衛生福利部醫事司,中醫師人力發展評估計畫,http://www.mohw.gov.tw/cht/DOMA/DM1_P.aspx?f_list_no=170&fod_list_no=999&doc_no=49400。
42.衛生福利部,醫糾法懶人包《衛福部澄清醫勞盟五點疑問》,https://www.mohw.gov.tw/cp-17-80-1.html。
43.醫學影像學習園地,http://www2.cmu.edu.tw/~cmcmd/ctanatomy/imagetool/mammogram.html
44.醫病的多「惱」河—談告知義務,http://www.peoplenews.tw/news/0b074753-a623-434d-9d58-f44e6e9fd2c8。
45.創新低!醫界五大皆空—胸腔重症科僅38人報考,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9/1857824。
46.「急重症醫療需人力補充,更要吸引人才投入—兼談推動整合醫學專科制度」,臺灣醫院整合醫學學會,http://www.hospitalist.org.tw/information_detail_53.htm。
47.「問診不周,未會西醫,推拿成癱,中醫判賠963萬元」,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79650。
48.「愛心植牙義診,10年嘉惠500人」,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07743。
49.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http://www.thrf.org.tw/Page_Show.asp?Page_ID=1416。
50.關於中西醫結合與中醫藥現代化的思考,亞太中醫藥網,http://www.aptcm.com/aptcm/21.nsf/ByUNID/254CB10F0FF9B9D948256CE900297A97?opendocument。
二、日文文獻
(一)專書
1.太田幸夫,医療過誤訴訟法,日本:青林書院,2003年。
2.潮見佳男,債権各論Ⅰ–契約法事務管理不当利得,日本:新世社,2003年。
3.新村拓,日本医療史,日本:吉川弘文館,2007年。
4.稻垣喬,医事訴訟と医師の責任,日本:有斐閣,1999年。
5.稻垣喬,医事訴訟理論の展開,日本:日本評論社,1992年。
6.菅野耕毅,医事法の研究Ⅰ–医療過誤責任の理論,日本:信山社,2001年。
7.菅野耕毅,医事法の研究Ⅱ–医療契約法の理論,日本:信山社,2001年。
8.池田典昭、鈴木利廣、上白木悅子、松井菜採、前田正一、宇都木伸、水口真寿美、松下一章、增田聖子、福武公子、加藤高志、北川佳世子、原田正純、加藤良夫、打出喜義、木下正一郎、佐藤労合著,医療事故と医療人権侵害,日本:丸善,2012年。
9.吉田邦彥,契約法・医事法の関係的展開,日本:有斐閣,2003年。
10.藤田裕,すぐに役立つ患者・家族のための医療訴訟実践手続きマニュアル,日本:三修社, 2008年。
11.植木哲,医療の法律學,日本:有斐閣,1998年。
12.門脇稔,医療過誤民事責任論,日本:酒井,1981年。
(二)期刊論文
1.大坂恵里,事実的因果関係の疫学的証明について,駿河台法学,第20卷,第1号,2006年,頁90~112。
2.小山光、草木等之、稻田節子、西田克次、森敏,高齢患者の多剤併用療法における薬物相互作用の危険性,医療薬学,第29卷,第1号,2003年,頁100~106。
3.水野瑞夫、飯沼宗和、安田耕太郎、川田伊佐子,漢方薬と西洋薬との併用について,岐阜薬科大学紀要,第37卷,1988年,頁18~28。
4.千葉華月,医師の説明義務と患者の同意,横浜国際経済法学,第14卷,第3号,2006年,頁269~283。
5.川副加奈,療法選択をめぐる医師の説明義務について—最近の最高裁判決から,金沢法学,第49卷,第2号,2007年,頁387~417。
6.上杉晴一郎,医師の説明義務,金沢星稜大学論集,第36卷,第2号,2002年,頁1~15。
7.中村裕義,小児期の薬物投与設計および薬物相互作用に関する研究,日本医療薬学会年会講演要旨集,第18卷,2008年,頁1~10。
8.中村敏昭,医療事故に関する判例研究,城西大学経済経営紀要,第18卷,第1号,2000年,頁15~27。
9.古割公二、柳川忠二、佐川賢一、池田勉、小坂好男、依田啟司、阿部博、佐藤透、河野博充、柴田徹一,医療従事者の薬物相互作用に対する意識調査 – グレープフルーツと薬物の相互作用について,医療薬学,第31卷,第12号,2005年,頁1044~1049。
10.早勢伸正、粟屋敏雄、大滝康一、松原和夫、Barry L. Carter,高血圧治療薬の日常処方における薬物間相互作用—2剤併用の重要度別発生頻度に関する日米間比較,医療薬学,第33卷,第3号,2007年,頁213~220。
11.仲正昌樹,医事訴訟におけるQOLと「自己決定」—金沢大学附属病院無断臨床試験訴訟を起点として,金沢法学,第46卷,第2号,2004年,頁69~114。
12.長屋幸世,医師說明の義務と鑑定,北星学園大学経済学部北星論集,第49卷,第1号,2009年,頁1~22。
13.伊東俊雅,漢方薬のがん治療・緩和ケア領域での応用,公益社団法人日本薬学会,第47卷,第5号,2011年,頁397~402。
14.佐藤篤郎、橫地義郎、北澤正康,内外用薬と注射薬併用における薬物相互作用チェックシステムの必要性,医療薬学,第29卷,第4号,2003年,頁539~543。
15.松井和彥,医師の説明義務違反の法的効果に関する一考察,修道法学,第2卷,第1、2号,2000年,頁277~304。
16.松原孝明,医師の説明義務違反事例における因果関係と賠償範囲,大東法学,第50卷,2007年,頁243~281。
17.松渕志帆,トランスポーターと薬物相互作用,奥羽大学歯学誌,第34卷,第2号,2007年,頁72。
18.秋山雄次,関節リウマチに対する漢方薬と西洋薬の併用治療,日本東洋醫學雜誌,第54卷(別冊),社団法人日本東洋医学会,2003年,頁S118。
19.森田悅史,医療過誤における請求権と挙証責任,日本医科大学基礎科学紀要,第15卷,1993年,頁1~16。
20.廣瀬清英,医療事故に対する法的対策,岩手医科大学教養部研究年報,第41卷,2006年,頁1~13。
21.黑澤英明,情報提供義務と民事責任,埼玉工業大学人間社会学部紀要,第5卷,2007年,頁25~33。
22.渡邉知行,不法行為における因果関係の統計資料による認定 (3),富山大学紀要,富大経済論集,第44卷,第2号,1998年,頁227~258。
23.橋口賢一,診療契約の構造(一)—ドイツの議論を手がかりに,同志社法学,第53卷,第1号,2001年,頁75~113。
24.根本晋一,医療裁判の研究—期待権侵害論の射程に関する一考察・最近の最高裁判例をめぐって,横浜国際経済法学,第14卷,第3号,2006年,頁179~208。
25.野口明宏,アメリカ法における看護業務範囲の拡大,杏林医学会雑誌,第11卷,第4号,1980年,頁443~451。
26.岩本喜久生、井齋偉矢,漢方薬と西洋薬の薬物相互作用,日本東洋医学雑誌,第52卷,第4、5号,2001年,頁443~481。
(三)學位論文
1.寺沢知子,医師の診療義務と患者の承諾,大阪大学法学研究科博士論文,1999年。
2.島田美小妃,醫療行為における患者の自己決定権について,中央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博士論文,2015年。
(四)司法實務
1.最高裁判所平成17年12月8日平成17(受)第715号判例
2.最高裁判所平成15年11月11日平成14(受)第1257号判例
3.最高裁判所平成12年9月22日平成9(オ)第42号判例
4.最高裁判所平成8年1月23日平成4(オ)第251号判決
5.最高裁判所平成7年6月9日平成4(オ)第200号判決
6.最高裁判所昭和63年3月31日昭和57(オ)第1345号判決
7.最高裁判所昭和63年1月19日昭和57(オ)第1127号判決
8.最高裁判所昭和57年3月30日昭和54(オ)第1386号判決
9.最高裁判所昭和44年2月6日昭和41(オ)第1116号判決
10.最高裁判所昭和36年2月16日昭和31(オ)第1065号判決
11.大阪高等裁判所昭和32年3月30日昭和27(う)第1284号判決
12.名古屋地方裁判所平成29年3月17日平成25(ワ)第5249号判決
13.東京地方裁判所平成19年8月24日平成15(ワ)第25825号判決
14.甲府地方裁判所平成18年5月30日平成11(ワ)第236号判決
(五)網路資源
1.電子政府総合窓口(e-Gov)法令検索,http://law.e-gov.go.jp/cgi-bin/idxsearch.cgi。
2.政府統計の総合窓口(e-Stat),http://www.e-stat.go.jp/SG1/estat/eStatTopPortal.do。
3.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http://dl.ndl.go.jp/。
三、英文文獻
(一)期刊論文
1.Barbara J. Stussman、Christina D. Bethell、Caroline Gray and Richard L. Nahin,Development of the adult and chil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ques-tionnaires fielded on the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13:238,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11(2013)。
2.Joel G. Anderson、Ann Gill Taylor,Use of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for Cancer Symptom Management:Results of the 2007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DOI:1089/acm.2011.0022,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235~241(2012)。
3.Trine Stub、Sara A. Quandt、Thomas A. Arcury、Joanne C. Sandberg、Agnete E. Kristoffersen、Frauke Musial and Anita Salamonsen,Perception of risk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conventional and complementary health care providers involving cancer patients’ use of complementary therapies:a literature review,16:353,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14(2016)。
(二)網路資源
1.JUSTIA US law,http://law.justia.com/cases/oregon/supreme-court/1968/444-p-2d-25-4.html。
2.Mayo Clinic,https://www.google.com.tw/webhp?sourceid=chrome-instant&ion=1&espv=2&ie=UTF-8#q=google+%E7%BF%BB%E8%AD%AF&*。
3.National Certification Commission for A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http://www.nccaom.org/about-us/。
4.Osher Clinical Center,http://www.brighamandwomens.org/Departments_and_Services/medicine/services/oshercenter/images/IM%20Grand%20Rounds%20COMPLETE%20Flier_AUG%202016.pdf。
5.Stanford Health Care,https://stanfordhealthcare.org/medical-treatments/c/complementary-medicine.html。
校內:2023-02-0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