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楊家榕 Yang, Chia-Jung |
|---|---|
| 論文名稱: |
臺灣現代都市計劃史之歷史研究—以聯合國顧問Alfred Schinz之規劃思想與實踐為例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in Taiwan: A Case of the UN General Research Advisor Alfred Schinz’ s Planning Concepts and Practices |
| 指導教授: |
陳志宏
Chen, Chi-H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6 |
| 中文關鍵詞: | 都市計劃史 、Alfred Schinz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歷史研究 、高雄 |
| 外文關鍵詞: | Urban Planning History, Alfred Schinz, Urban and Housing Development Committee (UHDC), Historical Study, Kaohsiu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5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回顧臺灣現代都市計劃歷程,1966年聯合國專家顧問來臺協助建置現代規劃體制,提出經濟成長輔以都市化的發展策略,建立了我國自1970年代起的都市計劃基本範型。德籍顧問Alfred Schinz在其中先後任一般研究顧問、都市規劃專家等職,並在「工業為城市發展基礎」的主張下,提出一套結合發展機制與空間形態的規劃思想,與我國經濟建設及實質發展目標相互契合,廣泛實踐在其主責擬定之都市與區域計畫中。最後,甚至據以修訂環境整體規劃法令制度,切合本土發展之需。
規劃實踐係源自於規劃思想的建構與修正,且具有相互辯證的循環關係。本研究奠基在歷史研究追本溯源以鑑往知來的精神,還原Schinz的專業知識形塑脈絡與規劃思想內涵,檢視其在臺規劃實踐及其與規劃思想的修正關聯,探究兩其對我國現代都市計劃之貢獻與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Schinz的規劃思想除了源於家庭成長背景的啟發之外,尚建構自兩個重要時期,並分別建立了機制上與形態上的都市規劃基本原則。其一為師承有機建築代表人物Hans Scharoun期間的「半獨立作業時期」(1947-1956),在德國柏林Charlottenburg-Nord住宅聚落規劃中,以「最小居住單元」作為現代都市計畫的基本規劃原則;另一為源於德國沃爾夫斯堡(Wolfsburg)工作實務經歷的「獨立作業時期」(1956-1967),係以「簇群式空間發模式」作為最小居住單元的空間結構配置原則。
在臺灣任職期間(1967-1974),Schinz引用並調整前期所建構的規劃思想為適合臺灣社會、民情及一般都市發展的模式。首先,在高雄臺南區域計畫(1969)中,Schinz以「都會區發展」為觀點,提出中心城市連同衛星城市與新社區之軸帶發展,並透過跨域治理的必要性,促成《區域計畫法》於1974年獨立頒訂。接著,進一步引用並調整「最小居住單元」及「簇群式空間發展模式」的基本概念,在高雄市綱要計畫(1971)中,以「聯合里鄰單元」作為全市都市設計及土地規劃的最小單位,納入1973年修訂之《都市計畫法》。最後,藉由高雄市灣子內與凹子底等地區細部計畫(1977),落實二階層性土地使用管制(綱要計畫(或主要計畫)-細部計畫)對都市風貌與實質環境的管制,成為後續新訂都市計畫的範型。
Schinz的規劃思想與實踐在臺灣都市計劃初入現代化進程中,提供往後研議都市及區域計畫之基礎與工業城市規劃之準繩,奠定了以都市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亦藉此增進對規劃範型之理解、確定本土適用之標準,凸顯規劃史研究有助於重新省思規劃本質與改善實務,進一步作為檢討我國都市計畫法制相關議題與研提政策建言之參考。
In the modern urban planning history in Taiwan, the United Nations advisors helped establish the modern planning system and propose economic-growth strategies by urbanization in the 1970s. Among them, Alfred Schinz, the general research advisor, was principally responsible for planning under the main thought of "Industries are foundations of urban developments". Accordingly, this research sheds light on contributions by Schinz s planning concepts, constructed during his learning and working periods, and practices, adapted from concepts and proposed in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in Taiwan, through the historical method.
Schinz built planning concepts of the "neighborhood unit" by Siedlung Charlottenburg-Nord in Berlin and the "clustered spatial model" by the industrial city in Wolfsburg. In the Kaohsiung Tainan Regional Plan, Schinz proposed a model of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centred by central cities with satellite cities and new communities, which then contributed to the independently awarded "Regional Planning Act" in 1974. Through the Kaohsiung City Preliminary Master Plan, he transformed original concepts into "united neighborhood unit", as the smallest unit for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which was then included in the revised "Urban Planning Law" in 1973. By the Detail Plan of Wanzinei and Aozihdi Districts, the two-level land use control has become a paradigm for new plans. Schinz' s planning concepts and practices have provide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is research may serve as a new basis for historical studies in planning histories, and a review of planning laws and paradigms nowadays.
【中文文獻】
于明誠(2012)。都市計畫概要。臺北市:詹式。
內政部市政建設考察小組(1954)。臺灣省市政建設考察小組報告書。臺北市:內政部市政建設考察小組。
孔憲法(2006)。都市規劃與區域治理。中國地方自治,59(9),3-10。DOI: http://dx.doi.org/10.6581/lsgc.2006.59(9).02
孔憲法、林峰田(2015)。經合會/經建會對臺灣空間規劃發展之影響。國家發展委員會103年度委託辦理計畫(案號:ndc103011)。臺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
方俊吉(2002)。高雄加工出口區之創設與初期之發展。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王文科(200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華燕(2018)。王潔/王章清昆仲回憶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戎安(2002)。德國現代建筑運動中的中國學者。世界建築,2,80-84。DOI: 10.16414/j.wa.2002.07.018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7)。臺北基隆都會區域計劃。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8)。臺北市綱要計劃。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70a)。高雄台南區域計劃-台灣區域計劃圖集。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70b)。臺中港區都市發展綱要計畫。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71a)。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工作報告。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71b)。都市發展中心—林口新市鎮之規劃。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71c)。台中區域計劃-台灣區域計劃圖集。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1969)。高雄臺南區域計劃初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發展處(1971a)。台灣都市化問題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發展處。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發展處(1971b)。高雄市綱要計畫。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發展處。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發展處(1971c)。臺中市綱要計畫。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發展處。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發展處(1972)。基隆市綱要計劃。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發展處。
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都市規劃處(1974)。宜蘭區域計畫。臺北市: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都市規劃處。
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都市規劃處(1975)。台南市綱要計畫。臺北市: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都市規劃處。
何子張、陳慶(2005)。試論城市規劃理論的演進規律。華中建築,23,51-52。
何炳松(1927)。歷史研究方法。上海:商務印書館。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淑鳳(2012)。國史館藏聯合國技術援臺史料舉隅。國史研究通訊,2,174-180。
吳綱立(2006)。從西方近代都市設計思潮的發展看台灣都市設計專業的定位。建築學報,55,111-146。DOI: http://dx.doi.org/10.6377/JA.200603.0111
吳綱立(譯)(2017)。明日城市:二十世紀城市規劃設計的思想史(原作者:P. Hall)。臺北市:聯經。(原著作出版年:1988)
呂芳上、陳儀深、黃克武、巫仁恕、黃蘭翔、沈懷玉、…孫可立(2000)。都市計畫前輩人物訪問紀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李如南(1994)。八十憶注。
李承寬(1993)。新建築之意義:李承寬作品。臺北市:地景。
李振宇(2004)。城市.住宅.城市——柏林與上海住宅建築發展比較(1949-2002)。中國南京:東南大學。
李矯镅(2004)。近現代西方城市規劃理論對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啟示。榆林學院學報,18(6),20-22。
杜維運(1985)。史學方法論。臺北市:三民。
辛晚教(2011)。都市及區域計劃。臺北市:詹式。
周志龍(1999)。規劃理論的論爭與發展。都市與計劃,26(2),165-187。
易鑫、徐肖薇(譯)(2016)。柏林城市設計--一座歐洲城市的簡史(原作者:H. Bodenschatz)。中國: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林仁傑(2006)。解釋過去/瞭解現在/預測未來⎯⎯論歷史研究的典範移轉及對教育史研究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52(3),73-101。
林天祐(2010)。APA格式第六版。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林秀灃、高名孝(2015)。計劃城市: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林益厚(2013)。從台西到台北。臺北市:允晨文化。
邱君萍、蕭全政(2015)。臺灣國土規劃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1945~2015。政治學報,60,21-39。DOI: http://dx.doi.org/10.6229/CPSR.2015.60.02
柯志明(2000)。歷史的轉向: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台灣社會學,10,149-170。
孫全文(2015)。李承寬與台灣的追隨者。建築師,481,98-105。
孫全文(2017)。都市建築與文化。臺北市:五南。
孫全文、邱佩君(2018)。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臺北市:田園。
高雄市政府(1971a)。高雄市灣子內與凹子底等地區主要計劃說明書。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1971b)。高雄市楠梓區主要計劃說明書。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1971c)。楠梓區第一期發展區細部計劃說明書。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1977)。高雄市灣子內與凹子底等地區細部計畫說明書。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1979)。高雄市都市計畫彙編。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1984)。擬定及變更高雄市凹子底地區細部計畫(通盤檢討)並配合變更主要計畫案。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1985)。重修高雄市志。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高雄市政府(1986)。擬定及變更高雄市灣子內地區細部計畫(通盤檢討)並配合變更主要計畫案。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發展史編攥小組(1994)。高雄市發展史。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臺灣經濟發展歷程與策略。臺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
張祖璿(1967)。臺灣都市發展計劃。交大友聲,191,1-5。
張景森(1993)。臺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臺北市:業強。
梅青(譯)(2008)。幻方——中國古代的城市(原作者:A. Schinz)。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原著作出版年:1996)
陳志宏、賴郁涵(2010)。昨日的未來觀:Interbau 1957與戰後都市設計。建築學報,73,207-224。
陳秉逵(譯)(2010)。歷史研究取徑與方法:以外交史為例(原作者:M. Trachtenberg)。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原主著作出版年:2006)
陳湘琴(2011)。都市建設與住宅計畫小組(UHDC)和聯合國顧問團研議台灣「都市計畫法」之歷史研究。環境與藝術學刊,9,47-67。
陳韻聿(譯) (2018)。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原作者:O. Khlevniuk)。新北市:左岸文化。(原著作出版年:2015)
曾業英(2010)。古調新彈︰民國史事及其他。中國:社會科學文獻。
黃世孟(1987)。台灣地區都市計畫歷程資料調查分析。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黃武達(2000)。日治時代(1895~1945)臺灣近代都市計畫歷程之建構。臺北縣:臺灣都市史研究室。
黃朝陽、吳文鐘(1985)。光復四十年來台灣地區都市計劃之回顧與展望—都市計畫法之演進與實施成效之檢討。臺北市: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黃蘭翔(2018)。臺灣建築史之研究:他者與臺灣。台北市: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1970)。小港特定區計劃說明書。臺北市: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1972)。台中港特定區計劃。臺北市: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趙干城、鮑世奮(譯)(1990)。史學方法論(原作者:R. J. Shafer)。臺北市:五南。(原主著作出版年:1974)
劉建哲(1994)。土地利用歸規劃與管制—台灣與德國之比較研究。台北市:中正書局。
劉曜華(2004)。台灣都市發展史。臺中市:逢甲大學。
戴伯芬(2006)。評介歐門汀葛爾的《規劃理論》: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的跨界對話。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3,107-116。DOI: http://dx.doi.org/10.6154/JBP.2006.13.006
謝寶煖(1999)。歷史研究方法及其在圖書資訊學之應用。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2,35-55。
鍾延麟(2015)。故紙堆中作新文章:檔案研究與中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58(2),1-21。DOI: http://dx.doi.org/10.30389/MCS.201506_58(2).0001
顧力仁(1998)。歷史法及其在圖書館學研究上的應用。書府,18/19,48-62。
【學位論文】
李幸峰(2006)。台中港特定區計畫發展變遷之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馬久惠(2001)。國家政策與臺灣戰後的城鄉發展(1945-1999) (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許欣芳(2001)。高雄市凹子底區域發展之地域性結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嘉緯(1999)。都市建設與住宅計畫小組(1966-1971)對台灣都市規劃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芝毓(2019)。港口都市交界帶空間構成之形態研究──以高雄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銘城(2005)。二次大戰後都市空間結構之變遷(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蔡宜紋(2008)。克難城市:戰後台灣都市規劃視野的反省(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盧韋帆(2012)。高雄市商業區發展與空間變遷之研究(1945-1999)(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賴建良(2000)。臺灣都市計畫建立歷程之研究(1945-1976) (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戴嘉彗(2013)。台灣花園城市中興新村 – 烏托邦想像之境?(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檔案與其他收藏品】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36-10-002-079。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聯合國發展方案─聯合國都市建設與住宅計畫項下提荐專家與顧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36-10-001-056。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聯合國發展方案─聯合國都市建設與住宅計畫項下提荐專家與顧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36-10-001-057。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聯合國發展方案─聯合國都市建設與住宅計畫項下提荐專家與顧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36-10-001-058。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聯合國發展方案─聯合國都市建設與住宅計畫項下提荐專家與顧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36-10-001-059。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業務會報紀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36-10-001-067。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業務會報紀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36-10-001-068。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業務會報紀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36-10-001-069。
【新聞文章】
經合會代擬都市計劃指出中市未來發展趨勢仍然以商業為中心(1970年12月30日)。民聲日報。第5版。
臺中都市建設規劃應與鄰近鄉鎮相互配合協調(1970年12月30日)。民聲日報。第5版。
高市都市計劃認有五項缺點經合會希望修訂都市計劃以謀都市正常發展(1970年8月5日)。民聲日報。第7版。
【外文文獻】
Blundell Jones, P. (1995). Hans Scharoun. London, UK: Phaidon Press.
Borsi, K. (2018). Hans Scharoun’s ‘Dwelling Cells’ and the autonomy of architecture.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23:7-8, 1104-1142, DOI: 10.1080/13602365.2018.1513418
Bürklin, T. & Peterek, M. (2008). Basics Stadtbausteine. :Berlin, Gemmany: Birkhäuser Verlag.
Cataldi, D. (2018).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Urban Morphology: The Type-Morphological Theory. In Oliveira, V. (Ed.), Teaching Urban Morphology (pp. 65-78). Berlin, Germany: Springer Verlag.
Geist, J. Fr., Kürvers, K., & Rausch, D. (1993). Hans Scharoun, Chronik zu Leben und Werk. Akademie der Künste, Berlin.
Hall, P. (1988). Cities of Tomorrow: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 UK: Blackwell.
Handler, A. B. (1957). What is Planning Theo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23(3), 144-150. DOI: 10.1080/01944365708978243
Harris, R. & Smith, M. E. (2011). The History in Urban Studies: A Comment.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33(1), 99-105. DOI: 10.1111/j.1467-9906.2010.00547.x
Harris, R., & Lewis, R. (1998). How the past matters: North American cit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20(2), 159–174.
Haspel, J. & Jaeggi, A. (2008). Siedlungen der Berliner Moderne – UNESCO Welterbe. München, Berlin: Deutscher Kunstverlag
Heng, C. K. (2016). 50 Years of Urban Planning in Singapore.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Herlyn, U., Tessin, W., Harth, A., & Scheller, G. (2012). Faszination Wolfsburg 1938 - 2012. Wiesbaden , Germany: 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 Springer Fachmedien.
Hoffmeyer-Zlotnik, J. H. P. (2000). Regionalisierung sozialwissenschaftlicher Umfragedaten. Opladen, Germany: Westdeutscher Verlag.
Mebes, F., & Jones, P. (1995). Hans Scharoun and urban structure. Architectural Research Quarterly, 1(1), 46-55. doi:10.1017/S1359135500000099
Oliveira, V. (2018). Teaching Urban Morphology (pp. 72). Berlin, Germany: Springer Verlag.
Peterek, M. (2000). Wohnung, Siedlung, Stadt : Paradigmen der Moderne 1910 – 1950. Berlin, Germany: Mann Verlag.
Pfankuch, P. (1993). Hans Scharoun - Bauten, Entwürfe, Texte. Berlin, Germany : Akademie der Kunste.
Schinz, A. (1958). Wolfsburg - eine reine Industriestadt. Geographische Rundschau, 10, 63-73.
Schinz, A. (1964). Berlin. Stadtschicksal und Stadtebau. Braunschweig, Germany: Georg Westermann.
Schinz, A. (1966). 1866: ein Stadtkonzept. Stadt Bauwelt, 10, 768-775.
Schinz, A. (1967). Rourkela - die moderne indische Industriestadt. Ein Beitrag zur Siedlungsgeographie. Geographische Rundschau, 19, 241-251.
Schinz, A. (1976). Maßsysteme im chinesischen Städtebau. Architectura, 6(2), 113-127.
Schinz, A. (1989). Cities in China. Berlin, Germany: Borntraeger.
Schinz, A. (1996). The Magic Square - Cities in Ancient China. Stuttgart, Germany: Axel Menges.
Shafer, R. J. (1974). A Guide to Historical Method. Homewood, IL: Dorsey Press.
Sohn, E. (2003). Hans Bernhard Reichow and the concept of Stadtlandschaft in German planning. Planning Perspectives, 18(2), 119–146. doi:10.1080/0266543032000055739
Sohn, E. (2007) Organicist concepts of city landscape in German planning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Landscape Research, 32:4, 499-523, DOI: 10.1080/01426390701449885
Steinhardt, N. S. (1993). Review: Cities in China by Alfred Schinz. [Review of the book Cities in China by A. Schinz].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52(1), 113-114. DOI: 10.2307/990772
Syring, E. & Kirschenmann, J. C. (2004). Scharoun, 1893-1972: Outsider of Modernism. Cologne, Germany: Taschen.
Thomas, G. (2017). How to Do Your Research Project: A Guide for Students in Education and Applied Social Sciences. London, UK: SAGE.
【網路資料】
Christoph Kleßmann (無日期)。Zwei deutsche Städte - zwei deutsche Nachkriegsgesellschaften。檢索日期:2020年08月14日。取自https://www.dhm.de/archiv/ausstellungen/aufbau_west_ost/katlg04.htm
Landesdenkmalamt Berlin (無日期)。Wohnzelle Friedrichshain。檢索日期:2020年10月12日。取自https://www.stadtentwicklung.berlin.de/denkmal/liste_karte_datenbank/de/denkmaldatenbank/daobj.php?obj_dok_nr=09085177
Scharoun-Gesellschaft e. V. (無日期)。Scharouns Werk。檢索日期:2020年04月23日。取自http://scharoun-gesellschaft.de/werk/。
Stadt Wolfsburg (無日期)。der Kartenanwendung des Geoportals der Stadt Wolfsburg 【地圖】。檢索日期:2020年7月28日。取自https://geoviewer.stadt.wolfsburg.de/?k=7d320218e
Stadt Wolfsburg (無日期)。Stadtchronik - Die Geschichte der Stadt。檢索日期:2020年7月28日。取自https://www.wolfsburg.de/leben/stadtportraitstadtgeschichte/stadtchronik
Wikisource (2012年01月24日)。區域計畫法 (民國63年).檢索日期:2020年7月27日。取自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9%83%BD%E5%B8%82%E8%A8%88%E7%95%AB%E6%B3%95_(%E6%B0%91%E5%9C%8B53%E5%B9%B4)&oldid=339290
Wikisource (2012年01月24日)。都市計畫法 (民國53年).檢索日期:2020年7月24日。取自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9%83%BD%E5%B8%82%E8%A8%88%E7%95%AB%E6%B3%95_(%E6%B0%91%E5%9C%8B53%E5%B9%B4)&oldid=339290
Wikisource (2012年01月24日)。都市計畫法 (民國62年).檢索日期:2020年7月24日。取自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9%83%BD%E5%B8%82%E8%A8%88%E7%95%AB%E6%B3%95_(%E6%B0%91%E5%9C%8B53%E5%B9%B4)&oldid=339290
維基百科編者(2019年01月31日)。Alfred Schinz。檢索日期:2019年8月29日。取自https://de.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Alfred_Schinz&oldid=185268969
校內:2026-01-20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