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芳欣
Yeh, Fang-Shin
論文名稱: 《杜蘭朵》歌劇與戲曲四版本探析
Analysis of Four Versions on Opera and Xiqu in "Turandot"
指導教授: 朱芳慧
Chu, Fan-Hua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杜蘭朵》普契尼歌劇跨文化戲曲魏明倫《中國公主杜蘭朵》川劇豫劇
外文關鍵詞: Turandot, Puccini, Opera, Intercultural Xiqu, Wei-Minglun, Chinese Princess Turandot, Sichuan Opera, Henan Opera
相關次數: 點閱:235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杜蘭朵」透過東西方文化的轉換,歷經各種形式中不斷地變異和再生,使「杜蘭朵」自始便是跨文化的議題,普契尼創作以中國公主為主題的義大利歌劇,使得中國人也熱衷於追求「杜蘭朵」,甚至將此改編為中國戲曲演出。本論文便以「杜蘭朵」的四個歌劇與戲曲版本,探討其中西方詮釋的文化差異性。
    本論文共分為四章,第一章先以跨文化劇場為始,探尋「杜蘭朵」故事主題在東西方文化中的變異與再生,接著探討普契尼的作品風格以及歌劇《杜蘭朵》的創作背景和內容;第二章,以歌劇紐約大都會版和北京紫禁城版相互對照,探究中西方導演對於「中國」元素的認知及運用,使演出呈現截然不同的風格之因;第三章進入跨文化戲曲改編,分析魏明倫運用中國的文學和思想,將「杜蘭朵」改編為戲曲《中國公主杜蘭朵》的藝術成果;第四章探討《中國公主杜蘭朵》川劇與豫劇的演出版本,比較兩劇在運用相同劇本和導演的情況下,各自展現出川、豫兩種地方戲曲的藝術特色。最後,總結改編自歌劇而來的《中國公主杜蘭朵》戲曲作品,能夠在經典名劇的架構下,期望建立跨文化劇場的基礎,繼而奠定跨文化戲曲改編繼續發展的方向。

    After being interpreted by the West and the East, “Turandot” has varied and revived from different forms. Turandot has been a multiculture subject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West and East culture. This Italian opera with motif about Chinese princess created by Giacomo Puccini makes Chinese enthusiastic at interpreting, even being adapted for Chinese opera. “Turandot” reflects the perspectives and cognitions of composers about the concept “China” both in opera and drama.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diversitie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interpretations base on four versions of Turandot, including opera and drama.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style of Puccini's compositions, and Turandot's composing background and contents from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e Theater in the first part. In chapter two, it goes to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versions of New York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and the 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 with their performing style, and als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elements which were used by the West and East directors in their own versions. In chapter three, it focuses on the interculture's opera recomposing by analyzing Chinese Princess Turandot adaptation by Wei-Minglun and artistic results of sinicization on “Turandot”. In the last part, it studies the versions of Sichuan Opera and Henan Opera and compares their artistic features under the same script and director. Finally, summary of Chinese Princess Turandot adaptation comes from the opera works,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lassic opera, hope to build the basis of Intercultural Theater, and then continue to develop the direction of Intercultural Xiqu adapted.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 文獻回顧 3 三、 研究方法 18 四、 研究範圍與對象 20 五、 研究架構 20 第一章 從「杜蘭朵」故事源流到普契尼的創作風格 23 第一節 跨文化劇場 23 第二節 故事源流 26 第三節 普契尼的創作背景 33 第四節 普契尼的歌劇《杜蘭朵》 44 第二章 歌劇紐約大都會版、北京紫禁城版之劇場藝術 57 第一節 西方視角下的紐約大都會歌劇 57 第二節 東方元素中的北京紫禁城歌劇 69 第三節 兩版歌劇在中西文化詮釋的差異性 84 第三章 魏明倫改編戲曲《中國公主杜蘭朵》 93 第一節 跨文化戲曲改編 93 第二節 作品風格與創作過程 96 第三節 魏氏劇本改編與劇種移植 98 第四章 川、豫兩版之劇場藝術 117 第一節 川劇《中國公主杜蘭朵》之藝術特色 117 第二節 臺灣豫劇《中國公主杜蘭朵》之跨界演出 126 第三節 川、豫演出成果與藝術價值 136 結論 143 參考文獻 147 附錄 156 附錄一:普契尼歌劇作品年表 156 附錄二:歌劇《杜蘭朵》紐約大都會版場景分幕表 157 附錄三:川劇《中國公主杜蘭朵》場景分幕表 161 附錄四:臺灣豫劇團《中國公主杜蘭朵》訪談紀錄 164 附錄五:歌劇《杜蘭朵》與紐約大都會版、北京紫禁城版三劇架構圖 176 附錄六:歌劇《杜蘭朵》與川劇版、豫劇版《中國公主杜蘭朵》三劇架構圖 177 附錄七:總圖表 178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一、 古籍史料
    (周)宋玉:《宋玉集》,研六居士抄本。
    (漢)何晏編注:《論語》,四部叢刊日本正平本。
    (唐)溫庭筠:《溫庭筠詩一卷》,彙集明末野香堂貞隱堂等刊本。
    (唐)元稹:《元氏長慶集》,明萬曆甲辰松江馬元調刊本。
    (漢)劉向:《列仙傳.卷上.蕭史》,清乾隆四庫全書本。
    (明)湯顯祖:《玉茜堂南柯記》,明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清代修補本。
    (明)謝汝韶輯:《二十家子書》,明萬曆六年吉藩崇德書院刊本。
    (清)焦循:《孟子正義 三十卷》,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本。

    二、 專書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王一川:《張藝謀神話的終結─審美與文藝視野中的張藝謀電影》,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出版社,1996。
    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出版社,2002。
    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出版社,2008。
    朱芳慧:《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
    吳錫德主編:《跨文化比較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臺北:擎松圖書出版社,2003。
    李爾葳:《張藝謀的電影世界》,臺北:情報文化科技出版社,2003。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邱坤良主編:《中國傳統戲曲音樂》,臺北:遠流出版社,1981。
    邱坤良主編:《地方戲曲》,臺北:遠流出版社,1981。
    邵義強編著:《世界名歌劇-3》,臺北:天同出版社,1986。
    姜曉文、袁學軍主編:《中國川劇》,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09。
    段馨君:《跨文化劇場:改編與再現》,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段馨君:《凝視臺灣當代劇場:女性劇場、跨文化劇場與表演工作坊》,臺北:Airiti Press,2010。
    韋國泰編著:《新編豫劇─中國公主杜蘭朵典藏特輯》,高雄:國光劇團出版,2001。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
    馬森:《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馬森:《腳色:馬森獨幕劇集》,臺北:書林出版社,1996。
    張麗雯編:《你不可不知道的音樂大師及其名作Ⅱ》,臺北:高談文化出版社,2003。
    張繼光:《民歌〈茉莉花〉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陳宏:《豫劇傳雲岫:書寫豫劇藝人張岫雲》,宜蘭:傳藝中心出版社,2003。
    陳芳,嚴立模編著:《台灣豫劇五十年圖志》,臺北:國光劇團,2003。
    陳墨:《張藝謀的電影世界:青春的呼喊》,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6。
    陸潤棠:《中西比較戲劇研究-從比較文學到後殖民論述》,臺北:駱駝出版社,1998。
    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
    曾永義:《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
    曾清嫣編著,《杜蘭朵公主》,臺北:文經出版社,1998。
    廖奔:《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臺北:貫雅文化出版社,1992。
    廖奔:《戲劇:中國與東西方》,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出版社,1994。
    趙毅衡、周發祥編:《比較文學研究類型》,石家庄:花山文藝出版社,1993。
    劉慧芬:《京劇劇本編撰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
    劉慧芬:《原創與實驗:戲曲劇本創作新實踐》,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
    劉慧芬:《戲曲劇本編撰「三部曲」:原創、改編、修編-劉慧芬戲曲劇本選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
    鄧運佳:《中華梨園一枝花:川劇藝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2001。
    錢苑、林華,《歌劇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鍾明德:《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臺北:書林出版社,1991。
    鍾明德:《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出版社,1995。
    藍凡:《中西戲劇比較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魏明倫:《潘金蓮—魏明倫劇作三部曲》,臺北:爾雅出版社,1995。
    魏明倫:《魏明倫劇作精品集》,上海:東方出版社,2007。
    羅基敏、梅樂亙(Jiirgen Maehder)著:《杜蘭朵的蛻變》,臺北:高談文化出版社,2004。
    羅基敏、梅樂亙(Jiirgen Maehder)著:《浦契尼的杜蘭朵:童話.戲劇.歌劇》,臺北:縱合文化出版社,1998。
    嚴國昌主編:《川劇藝術引論》,成都:巴蜀書社,2000。

    三、 翻譯書籍

    Elvio Giudici著;楊慶斌 趙湜 譯,《普契尼Puccini》,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8。
    Henri Michel著;黃發典 譯:《法西斯主義》,臺北:遠流出版社,1993。
    Robert O. Paxton著;陳美君 譯:《西洋現代史(上)》,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
    Nizami Ganjavi 著;張暉 譯:《涅札米詩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著;蔡源林 譯:《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1。
    愛德溫‧何伊特(Edwin P. Hoyt)著;李宛蓉 譯:《墨索里尼的帝國:法西斯主義的興亡》,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
    德拉克洛瓦(François Pétis de la Croix)著;杜漸 譯:《一千零一日》,沈陽:遼寧出版社,1981。
    戴雅雯 (Catherine Diamond)著;呂健忠 譯:《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見臺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 (1988-1998)》,臺北:書林出版社,2000。

    四、 期刊論文

    Kalvodova Phara, D.著、詹百翔譯:〈川劇的起源及其特色〉,《四川文獻》181期(1982),頁47-61。
    王安祈:〈豫劇在臺灣的文化處境與藝術追求〉,《東方藝術》18期(2005),頁10-12。
    王美玲:〈二十世紀德語文學中的「中國」〉,《中外文學》338期(2000),頁131-152。
    王淳美:〈果戈理《欽差大臣》在海峽兩岸的變體呈現〉,《跨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南台科技大學,(2010),頁153-164。
    王曉靜:〈魏明倫和他的新川劇〉,《戲劇文學》05期(2009),頁64。
    石光生:〈扭曲或超越?--文化產業期臺灣戲劇跨文化改編的困境〉,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編輯:《2007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發行,(2007),頁1-20。
    石光生:〈臺灣跨文化劇場詮釋的再省思〉,《跨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南台科技大學,(2010),頁188-198。
    安妮.梅丹著、何吉賢譯:〈紫禁城里的盛筵——《圖蘭朵》演出紀事〉,《東方藝術》01期(2000),頁8-10。
    朱芳慧:〈「杜蘭朵」跨文化劇場改編之研究〉,《戲曲學報》第8期,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學院,2010,頁89-106。
    朱芳慧:〈臺灣跨文化戲曲改編劇目研究-以河洛歌子戲《彼岸花》為例〉,《藝術論衡》,復刊號第3期(2010),頁1-20。
    朱芳慧:〈臺灣「跨文化」戲曲改編劇目研究-以《弄臣》為例〉,第四屆兩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創作與格律,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
    朱芳慧:〈論析《慾望城國》之改編過程與藝術成果〉,《藝術論衡》,復刊號第2期(2009),頁1-20。
    何成洲:〈「跨文化戲劇」的理論問題─與艾利卡‧費舍爾-李希特的訪談〉,《上海戲劇學院學報》06期(2010),頁84-91。
    余秋雨:〈大匠之門─再論魏明倫〉,魏明倫著:《凡人與偉人》,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頁3-7。
    宋雄華:〈論「盡善盡美」的美學內涵〉《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04期,(2004),頁25-27。
    巫仁恕:〈明代士大夫與轎子文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8期(2002),頁13。
    李雪梅:〈魏明倫笑談《中國公主杜蘭朵》〉,《中國西部》04期(1998),頁56-58。
    李爾葳:〈當紅巨星─鞏俐張藝謀〉《十月文藝》01期(1994),頁197。
    李翠芝:〈掌握聲腔的差異性-專訪戲曲導演謝平安〉,《表演藝術》94期(2000),頁52。
    杜建華:〈九十年代川劇變革的啟示──兼談《死水微瀾》、《中國公主杜蘭朵》〉,《中國戲劇》12期(1998),頁22-24。
    沈利華:〈「福祿壽」三星與中國傳統社會價值取向〉,《古典文學知識》06期(2006),頁100-105。
    肖紅春:〈歌劇《圖蘭多特》創作風格述評〉,《音樂探索》03期(1999),頁29。
    周新華:〈今夜無人入睡——卡拉夫王子的詠嘆調歌劇《圖蘭朵》(Turandot)選曲〉,《歌劇》10期(2010),頁75-77。
    周裕玲:〈普契尼,五個女人和四首詠嘆調Giacomo Puccini,1858-1924〉,《古典音樂》44期(1995),頁36-38。
    孟昭毅:〈“杜蘭鐸”的影響與接受〉,《中國比較文學》03期(2002),頁101-113。
    帕特里斯‧帕維斯、曹路生譯:〈邁向一種戲劇中的互聯文化主義理論〉,《戲劇藝術》02期(2001),頁1-10。
    明紅:〈“鬼才” 魏明倫〉,《戲劇之家》04期(2006),頁142-143。
    易紅霞:〈簡論《中國公主杜蘭朵》——兼談戲曲的引進與創新〉,《南國紅豆》02期(1997),頁22-25。
    段鵬:〈《圖蘭朵》備忘錄──《圖蘭朵》與《中國公主杜蘭朵》對話及潛對話〉,《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06期(1998),頁64-69。
    段馨君:〈評威爾森之《歐蘭朵》與《鄭和1433》〉,《2010跨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2010),頁204-216。
    孫惠柱:〈《圖蘭朵》與東西方性別之爭〉,《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02期(2005),頁57-62。
    徐慧明:〈中國傳統色彩研究─論紫色〉,《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學報(教育研究版)》01期(2004),頁56-57。
    栗子菁:〈《杜蘭朵》三劇本中的人物刻畫〉,《復興崗學報》89期(2007),頁439 -460。
    郜晉:〈中國戲劇舞臺上的“魔術師”——訪樂山籍著名戲劇導演謝平安先生〉,《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01期(2008),頁38-39。
    康保成:〈契合與背離的雙重變奏─關於中西戲劇交流的個案考察與理論闡釋〉《東西對照與交軌:2010NTU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二)》,臺大戲劇系,(2010),頁75-88。
    張啟豐:〈東西交匯!土洋融合?──試論台灣豫劇《中國公主杜蘭朵》、《約/束》的跨界與實驗〉,《東西對照與交軌2010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系暨研究所,2010。
    張啟豐:〈煙鎖重樓幾不見--「中國公主杜蘭朵」究竟航向何方﹖〉,《表演藝術》94期(2000),頁53-55。
    張啟豐:〈義大利的中國公主唱豫劇〉;韋國泰編著:《新編豫劇─中國公主杜蘭朵典藏特輯》(高雄:國光劇團,2001),頁20-21
    張啟豐:〈試論豫劇在臺灣的發展與轉化〉,《民俗曲藝》155期(2007),頁53-77。
    梁雪:〈中國觀眾眼中的“異國情調”——從《圖蘭朵》看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對其音樂的不同理解〉,《中國音樂》01期(2010),頁162。
    郭士榛:〈挑戰不同角色的王海玲〉,《傳藝》78期(2008),頁65-78。
    郭陽:〈歌劇中的現實因素——從喜歌劇的誕生與發展中分析其發展的契機〉,《安徽文學(下半月)》10期(2009),頁171-172。
    陳立:〈好一朵茉莉花-歌劇圖蘭多兩版唱片演藝欣賞〉,《音樂愛好者》,(1997)年,頁21-23。
    陳芳:〈新詮的譯趣:「莎戲曲」〈威尼斯商人〉,《戲劇研究》08期(2011),頁59-90。
    陳芳:〈跨文化改編的「務頭」:以「莎戲曲」為例〉,《戲劇學刊》,10期(2009),頁149-171。
    陳國福、 彭潮溢:〈川劇“樂怪”廖忠榮 兼論《人跡秋霜》的音樂創作〉,《中國戲劇》09期(2002),頁33-35。
    陳慧敏:〈讓世界矚目的文化盛事〉,《文藝論壇》,6期(1998),頁14-19。
    景作人、費斌:〈從柳兒到圖蘭朵〉,《歌劇》02期(2011),頁31。
    楊俊霞:〈在復興中重生——即興喜劇中的人文主義精髓〉,《雲南藝術學院學報》03期(2004),頁20。
    楊莉莉:〈「忠於原著」的演戲觀〉,《表演藝術》8期(1993),頁38-44。
    葉金援:〈《杜蘭朵》海外謝知音〉,《中國京劇》03期(1994),頁25。
    鄒靜之:〈《圖蘭朵》亂彈〉,《人民文學》09期(2001),頁65-69。
    廖一鹿:〈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論多明戈在歌劇《圖蘭朵》中扮演的卡拉夫〉,《黃河之聲》15期(2008),頁24-25。
    廖全京:〈大戲劇觀與現代川劇藝術〉,《四川戲劇》03期(1999),頁4-5。
    廖全京:〈杜蘭朵東歸:兩種戲劇的磨合過程──關於川劇《中國公主杜蘭朵》的札記〉,《中國戲劇》12期(1995),頁19-21。
    廖全京:〈當代川劇作家的大文化意識——看《中國公主杜蘭朵》有感〉,《四川戲劇》06期(1998),頁43-44。
    廖炳惠:〈希望.回憶.複述--重讀《杜蘭朵》〉,《當代》71期(1992),頁26-37。
    熊呂茂、建肖英:〈近代「中體西用」思想蘊涵及其演變〉,《職教與經濟研究》03期(2005),頁5-8。
    趙建國:〈阿拉伯的"白天"和"黑夜"——《一千零一夜》和《一千零一日》比較研究〉,《外國文學研究》02期(2007),頁158-165。
    劉柳:〈魏明倫─激情燃燒川戲〉,《中外文化交流》11期(2003),頁14-15。
    樊鳳龍:〈簡述普契尼歌劇《圖蘭朵特》與其他兩個改編劇本之比較〉,《今日科苑》16期(2007),頁234-235。
    鄭傳寅:〈地域性.鄉土性.民間性——論地方戲的特質及其未來之走勢〉,《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6期(2010),頁3-7。
    穆宏燕:〈再談圖蘭朵的中國身份——與譚淵先生商榷〉,《外國文學評論》02期(2010),頁225-229。
    賴翅萍:〈對現實與既定藝術規範的雙重否定——論魏明倫創作的個體創造性〉,《戲曲研究》02期(2003),頁197-206。
    薛春剛、陳攻、卜鑒民,〈《圖蘭朵》,輝煌背後有檔案〉,《檔案與建設》02期(1999),頁37-39。
    韓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圖蘭朵》一個古老的傳奇〉,《戲劇文學》12期(2007),頁64-65。
    羅湉:〈圖蘭朵之法國源流考〉,《中國比較文學》04期(2006),頁156-167。
    譚淵:〈圖蘭朵公主的中國之路——席勒與中國文學關系再探討〉,《外國文學評論》04期(2009),頁129-140。

    五、 學位論文

    方尹綸:《臺灣當代劇場跨文化改編研究(2000-2009)》,2010。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趙夏枝:《普契尼歌劇《杜蘭朵》劇中“柳兒”角色的探討》,2006。臺北: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周佳岑:《論張藝謀電影中的”東方想像”─一個文化全球化的觀點》,2007。臺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育維:《魏明倫《好女人與壞女人》之研究─以女性角色為對象》,2004。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晴妃:《魏明倫劇作研究》,2008。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千凌:《臺灣當代戲曲跨文化改編(1981-2001)》,2001。臺北: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西文書目
    一、 專書

    Alexandra Wilson, The Puccini Problem-opera, Nationalism and Modernity, New York: Cambridge, 2007.
    Edward W Said., Orientalis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8.
    Fischer-Lichte Erika, Jo Riley trans, History of European Drama and Theatre,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Gozzi Carlo, Translations of The Love of Three Oranges, Turandot, and The Snake Lady, trans. John Louis DiGaetani,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988.
    Napoleone Caterina ed. Franco Zeffirelli: Complete Works : Theatre, Opera, Film, London: Thames & Hudson, 2010.
    Nizami Ganjavi, The Haft Paykar A Medieval Persian Romanc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Osborne Charles, The Complete Operas of Puccini, New York: Plen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1.
    Patrice Pavis (ed), The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1996.
    Patrice Pavis, trans by Christine Shantz, Dictionary of the theatre: Terms, Concepts, and Analysis, Toronto: Buffalo, 1998.
    Patrice Pavis, trans by Loren Kruger, Theatre at the Crossroads of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2.
    Peter Brook, The Empty Spac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5).
    Peter Brook, The Open Door: Thoughts on Acting and Theatr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3).
    Richard Schechner, Environmental Theater, (Winona: Hal Leonard Corp, 1994).
    Richard Schechner, Performance Studies-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88).
    Seligman Vincent, Puccini Among Friends,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William Ashbrook, and Harold Powers. Puccini's Turandot- the End of the Great Traditi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William Weaver, Simonetta Puccini, The Puccini Companion, New York: W. W. Norton, 1994.

    二、 期刊論文

    Iris Hsin-chun Tuan, “Zhang Yimou’s Turandot in Taiwan: Intercultural Spectacle, Aesthetic of Excess, and Cross-Strait Sensibility"Theatre Topics, Vol. 20(2), 2011, p. 175-183.
    Melvin, Sheila, and Cai Jindong, “ Turandot in China: Rejected, Reinterpreted, Reclaimed"The Opera Quarterly, Vol. 26(2-3), 2010, pp. 486-492.
    Metzger, Sean. “ Ice Queens, Rice Queens, and intercultural Investments in Zhang Yimou’s Turandot,"Asian Theatre Journal, Vol. 20(2), 2003, pp. 209-217.
    Schmidt Henry J., “Brecht's ‘Turandot’: "Tuis" and Cultural Politics,” Theatre Journal 32 (October 1980): 289.
    Schwartz Arman, “Mechanism and Tradition in Puccini’s Turandot,” in The Opera Quarterly, Vol.25, 2010, p.28-50.
    Walsh, Michael, ‘Franco Zeffirelli in Chinatown And a new Turandot at the Met’, Time, 3/23/1987, Vol. 129 Issue 12, p. 92-93.

    三、 學位論文

    Sung, Ying-Wei Tiffany. Turandot’s Homecoming : Seeking the Authentic Princess of China in a New Contest of Riddle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College of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Music, 2010.

    其他
    一、 參考網站
    The British Library,
    http://www.bl.uk/learning/cult/inside/shahnamestories/storytwo/zalwoosrudabeh.html ,2011/12/5。
    大英百科全書中文版,
    http://daying.wordpedia.com/Content.aspx?id=082609 ,2011/12/16。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http://www.ncafroc.org.tw/Content/award-prize.asp?ser_no=28&Prize_no=%A5%7C&prize_file=Prize_Desc ,2011/10/7。
    中國網路電視台CNTV,
    http://big5.cntv.cn/gate/big5/xiqu.cntv.cn/special/xqcf/classpage/video/20120213/100740.shtml ,2012/04/15。

    二、 報紙
    林鶴宜:〈實驗室裡的雞尾酒配方〉,《民生報》,2000年8月15日。

    三、 影音光碟

    紐約大都會版DVD:Turandot , Giacomo Puccini, Japan: Deutsche Grammophon, 1989.
    北京紫禁城版DVD:《普契尼:「杜蘭朵公主」北京紫禁城實況演出》,臺北:博導曼發行,1999。
    川劇版VCD:《中國公主杜蘭朵》,成都:自貢市川劇團,錄製年份:1999。
    豫劇版DVD:《中國公主杜蘭朵》,高雄:國立國光豫劇隊,錄製年份:2000。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7-08-29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