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劉純妤 Liu, Chun-Yu |
|---|---|
| 論文名稱: |
從掃除黑金到反貪腐─台灣反貪污論述與其對相關法制的影響 From Anti-Black Gold to Anti-Corruption: The Discourses of Anti-Corruption and their Influences of Law in Taiwan |
| 指導教授: |
李佳玟
Lee, Chia-W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98 |
| 中文關鍵詞: | 論述分析 、貪腐 、黑金 |
| 外文關鍵詞: | discourse analysis, corruption, black gold |
| 相關次數: | 點閱:231 下載:2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台灣不同時期的反貪污論述活動競逐、以及其與貪污相關法制的互動為主要研究對象,比較台灣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社會脈絡下,面對各時期的貪污結構性問題,反貪污論述如何參與社會面與法律面中的對話與競逐,並對照掃除黑金論述與反貪腐論述各自構框下爭議性法案的立法對話,找出當中的相關法意識與刑事政策想像。
在本文的定義下,貪污的意義不僅限於該當刑事法上貪污犯罪的情形,而是涵括至濫用公權力謀取私利的行為。研究發現,台灣貪污問題的產生,雖有相當部分是受到公權力主體與企業或財團間結合,發展、形成與變遷的不當利益交換結構所促成及庇護,但經由不同時期包含政黨在內的各社群參與論述建構與競逐下,言論與政治自由大幅開放前的反貪污類型論述、活躍於1990年代與2000年代前期的掃除黑金論述、以及2006年後被頻繁使用的反貪腐論述,針對貪污所提出的圖像,則程度不一地、有將貪污問題個人化或歸咎於特定少數人的傾向,並以此形塑社會輿論的認知。
進一步地,當反貪污論述加入公眾參與領域、以及立法場域的相關立法對話,主流框架所提供的反貪污相關刑事政策的想像,於1990年代論述對於政商金權體制進行一定程度的解構後,立法面雖引入並採用陽光法案的制度公開透明化構想,以嘗試處理不當利益輸送的問題,但整體而言,無論就立法或司法的動態、或相應的刑事政策論述框架來看,對於個案肅貪效能與公平性的有限度議論,仍然佔了構框最主要的一部分,真正碰觸、設法提升公開透明化程度的立法與修法倡議,則依舊未能成為主流框架議及貪污問題時,所密集談論的面向。
SUMMERY
This study is from the discourse of anti-corruption and law in Taiwan to discuss the issue: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text, the discourses of anti-corruption which faced the structural problem of corruption were how to participate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ntertation in society and law, and find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and criminal policy from the legislative discourse of controversial laws which framed by the discourses of Anti-Black Gold and the discourses of Anti-Corrupti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although corruption in Taiwan was caused and shielded by the structure of improper Transfer of benefits which was composed of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to varying extent ,the discourses of anti-corruption trended to blame the corruption was caused by individuals and to make sense in society. Through the discursive contertation that different communitys involved, these discourses could make the image of corruption, and their types contained the discourses of corruption in authoritarian period, the discourses of Anti-Black Gold from 1990s to early 2000s, and the discourses of Anti-Corruption after 2006.Further, when the discourses of corruption joined the related legislative discourse at public field and legislative field, the image of criminal policy of anti-corruption that mainstream frame made partially explained money politics and agreed Sunshine Act. But in the main part of this frame, legal dynamic and policy discourses still focuse on the subject of anti-corruption of case, not on the transparency of system.
Key words: discourse analysis, corruption, black gold
一、外文文獻
Bourdieu, Pierre. (1991). language & symbolic power. translated by g. raymond and m. adamson. edited by j. b. thomps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Catherine Ross Nickerson, "The Deftness of Her Sex" Innocence, Guilt, and Gender in the Trial of Lizzie Borden, in LETHAL IMAGINATION: VIOLENCE AND BRUTALITY IN AMERICAN HISTORY ( Michael A. Bellesiles ed.), NYU Press, 1999.
Dafydd (2004). “Measurement of Party Position and Party Competition in Taiwan.” Issues & Studies, Vol. 40, No. 3/4, P.101-36
John Fiske,(1994). MEDIA MATTERS: RACE AND GENDER IN U.S. POLITICS. Minneapolis, Minn.: University of Minneota Press.
John G. Peter, (1994), Political Corruption in America: A Search Definition and a Theory, America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2, P.974-984.
Wendy Brown, American Nightmare: Neoliberalism, Neoconservatism, and De-Democratization, Political Theory, Vol. 34, No. 6 (Dec., 2006), P.690-714.
World Bank, (1997) Helping Countries Combat Corruption: The Role of the World Bank, Washing ton DC: World Bank.
二、中文文獻
(一)網路資源與報紙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聯合報
聯合晚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立法院公報
法務部新聞稿
法務部廉政署網站,網址:http://www.aac.moj.gov.tw/mp289.html
台灣透明組織,網址:http://www.tict.org.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00399
陽光法案主題網,網址:http://sunshine.cy.gov.tw/GipOpenWeb/wSite/mp?mp=2
黨產歸零聯盟網站,網址:http://zero-kmt.blogspot.tw/
(二)專書譯著
Tim Rapley著,張可婷譯,對話、論述研究法與文獻分析,台北:韋伯文化,2010年3月。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1994年。
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1996年。
甘添貴,刑法新修正之公務員概念,收錄於刑法總則修正重點之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2005年9月。
朱雲漢,寡占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收錄於<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1989年6月,139~160頁。
朱漢雲著、斯菱菱譯,台灣政權轉型其政商關係的再結盟,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7卷第4期,1992年12月,58~78頁。
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收錄於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1996年,374~379頁。
李佳玟,風險社會下的媒體與刑事政策──以一九九七年白曉燕案為例,收錄於在地的刑罰.全球的秩序,台北:元照,2009年1月,125~152頁。
周育仁,政治學新論,台北:蘆翰圖書,再版,2003年8月。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圖書,初版,1999年10月。
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1996年。
陳師孟、林忠正、朱敬一、張清溪、施俊吉、劉錦添,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恆威印刷,四版,1992年7月。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1995年。
陳國霖,黑金,台北市:商周出版,2004年。
許福生,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學,台北:元照,2012年9月。
梁永煌、田習如等著,拍賣國民黨─黨產大清算,台北:財訊出版,2000年1月。
(三)學位論文
王素珍,銀行超貸案刑事責任之研究─以台中商銀違法貸款為例─,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王奕婷,台灣民眾對於「民主」概念的認知與表述,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
王世昌,首長特別費與國務機要費法制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月。
田國興,我國政風機構組織設計之研究──新制度主義之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余慶俊,台灣財經技術官僚的人脈與派系(1949-1988年),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2月。
何錚,香港廉政建設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邱瑞枝,我國公職人員財產申報制度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7月。
林怡君,法務部廉政署肅貪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6月。
林竣達,政治主體的誕生:戰後台灣政治論述及民主概念1970s-1980s,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7月。
周志華,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電視競選廣告:議題、攻擊手法、與眼神接觸,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周盈文,我國「首長特別費」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封國晨,從「反貪腐倒扁」運動檢視其議題建構與框架策略,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洪煒婷,移轉投票者之初探研究─以2004-2008年總統選舉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7月。
胡哲偉,憲法政黨條款之移植與異變,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1月。
孫德華,貪污腐敗之成因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施能傑,廉政機構組織設計之研究:結構功能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高憲文,財產來源不明罪法制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2月。
范碩銘,民主化下台灣的社會運動外部策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陳信助,候選人形象研究:以兩千年總統大選候選人連戰、宋楚瑜、陳水扁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陳曉慧,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陳順煌,我國貪污問題與廉政制度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2月。
陳康生,我國廉政機制整合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陳威良,反貪腐倒扁運動議題倡議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郁仁,2006年紅衫軍倒扁運動的媒體策略,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陳俊洲,我國政風組織改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008年6月。
陳品皓,閱聽人之傳播行為及重大歷史事件對投票行為之研究-以紅衫軍倒扁及北高市長選舉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陳雨君,去政治化的政治:台灣政治事件的敘事社會學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8月。
黃雅鈴,國民黨不當黨產的個案研究─以國發院土地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5月。
喻璿,調查局與廉政署功能劃分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3月。
曾長景,廉政機構組織設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003年。
楊雅文,反貪腐運動之探究─以天下圍攻事件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楊合進,從新制度論探討我國政府的廉政設計,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11月。
廖雯玲,廉政機構組織設計之研究:結構功能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賴彥宏,我國肅清政治貪腐的困境與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簡立欣,媒體時代的群眾運動:試論倒扁運動的框架演變,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謝政達,盧梭論腐化、德行與政治共同體之重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謝建財,我國廉政機制變更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1月。
羅志成,我國政府推動廉政機構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7月。
羅士翔,反AIDS歧視與法律動員─以台灣AIDS防治法制為中心(1981-2009),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鑑傳慶,民主化過程中官僚體系轉變的探討:以我國政風機構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年。
(四)期刊
「重建政黨公平競爭的基礎」研討會記錄,月旦法學雜誌,86期,2002年7月,181~194頁。
<併案更換法官與重罪羈押已經合憲了嗎?──評司法院釋字第665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176期,2010年1月,86~96頁。
一鳴,<看交通部的疏遷德政!>,自由中國,第22卷第10期,1960年5月。
王振寰,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2卷1期,1989年7月,71~116頁。
王振寰,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4期,1993年3月,123~163頁。
王泰升,中國國民黨接收「日產」為「黨產」,律師雜誌,第245期,2000年2月,105~111頁。
王鼎銘,選民為什麼支持黑金?一個理性交易的解釋,選舉研究,第11卷第1期,2004年5月,99~126頁。
王鼎銘,負面競選對高雄市選情影響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第20期,2005年,83~114頁。
王金壽,台灣的司法獨立改革與國民黨侍從主義的崩潰,台灣政治學刊,第10卷第1期,2006年6月,103~162頁。
王曉丹,台灣親屬法的女性主義法學發展---以夫妻財產制為例,中正法學集刊,21期,2006年10月,1~36頁。
王曉丹,從法社會的觀點論女性主義立法行動---女性主義法學在台灣的實踐及其法律多元主義的面貌,東吳法學雜誌,19卷1期,2007年7月,51~78頁。
王金壽,政治市場開放與地方派系的瓦解,選舉研究,第14卷第2期,2007年11月,25~51頁。
王鼎銘,台灣政治獻金法及參選人政治獻金資料之實證研究,選舉研究,14卷2期,2007年11月,121~144頁。
王政,如何消除貪污─四種途徑之分析,文官制度季刊,第1期,2009年1月,51~76頁。
王金壽,台灣司法政治的興起,台灣政治學刊,第16卷第1期,2012年6月,59~117頁。
王金壽,首次政黨輪替對檢察體系影響:以陳定南法務部長時期一、二審檢察長調動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5卷第4期,2013年12月,599~645頁。
左宗宏,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傳統媒體、公眾與網路討論議題之關連分析,傳播與管理研究,第7卷第2期,2008年1月,73~106頁。
田蒙潔,何智輝貪污案的三審關鍵判決,司法改革雜誌,86期,2011年10月,71~72頁。
民間司改會,<榮枯一瞬 曷不歸去?2006年11月3日民間司改會對「國務機要費案」之聲明>,司法改革雜誌,63期,2006年11月,9頁。
江岷欽,行政官僚貪污防治之比較研究(上),人事月刊,第20卷第2期,1995年2月,4~11頁。
朱漢雲、陳明通,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會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2卷第1期,1992年,77~97頁。
朱鎮明、朱景鵬,政府效能對國際競爭力影響評析,研考雙月刊,30卷6期,2006年12月,6~22頁。
朱朝亮,我國特別偵查組運作之現況與未來,檢察新論,5期,2009年2月,2~19頁。
余振華,廢止貪污治罪條例暨回歸普通刑法之可行性,月旦法學雜誌,94期,2003年3月,69~83頁。
余致力、陳敦源、黃東益,非政府組織與反貪腐運動:國際透明組織與台灣透明組織簡介,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夏季號,2003年4月,39~62頁。
余致力、蘇毓昌,國家廉政體系的建構與測量,研考雙月刊,30卷6期,2006年12月,44~54頁。
余一鳴,從個人貪腐到組織腐化的歷程探索─以Bandura的道德疏離理論為分析架構,台灣民主季刊,第9卷第2期,2012年6月,39~76頁。
李志強,陽光法案─以我國中職人員財產申報法為例,通識研究集刊,第11期,2007年6月,193~216頁。
吳宗憲,台灣民主轉型與金權政治,台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3期,2008年9月,177~184頁。
李福鐘,威權體制下的國民黨黨營企業,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8期,2008年12月,189~220頁。
李丁讚,財團圈地,農業崩解,司法改革雜誌,第79期,2010年8月,76頁。
吳挺鋒,新自由主義都市化:一個批判性的檢視,台灣社會學刊,第41期,2008年12月,149~188頁。
吳親恩,地方議會金權政治的變化:司法判決書的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12卷第2期,2008年12月,165~212頁。
吳景欽,公務員財產來源不明入罪化的疑義,月旦法學雜誌,第164期,2009年1月,51~76頁。
吳景欽,高院爆貪瀆疑案的省思,司法改革雜誌,79期,2010年8月,16~17頁。
吳重禮、孫銘鴻,政治因素對於賄選訴訟案件的可能影響:司法專業人士的觀點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16卷第1期,2012年6月,119~187頁。
吳景欽,從田中角榮到林益世 實質影響說與法定職權說,新社會,28期,2013年6月,10~13頁。
官曉薇,台灣反墮胎運動與人工流產法論述:從法律與社會運動的關連性談起,收綠於何明修、林秀幸編,<社會運動的年代>,第六章。
林山田,論貪污犯罪及其防制之道,軍法專刊,第25卷第11期,1979年11月,10~16頁。
林山田,「貪污犯罪學與刑法賄賂罪」之研究(下),立法院院聞,第10卷第7期,1982年7月,61~73頁。
林山田,論權貴犯罪─黨政商勾結的結構性犯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6期,2001年1月,1~21頁。
林向愷,貪腐與民主,台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3期,2008年9月,167~176頁。
林瓊珠、蔡佳泓,從成案到投票─2008年討黨產與入聯公投的公投意向與參與行為,台灣民主季刊,第7卷第3期,2010年9月,45~85頁。
林志潔、黃任顯,財產來源不明罪之立法與評析,檢察新論,第6期,2011年2月,79~95頁。
邱忠義,財產來源不明罪與貪污所得擬制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164期,2009年1月,77~110頁。
邱忠義,「財產來源不明罪」之國外立法例及我國立來修法之簡介,軍法專刊,第56卷第4期,2010年8月,201~218頁。
周志宏,憲法與政黨關係的重新定位──未來政黨法制之展望,月旦法學雜誌,12期1996年4月,22~31頁。
洪貞玲,誰的媒體?誰的言論自由?─解嚴後近用媒介權的發展,台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4期,1~36頁。
侯漢君,國民黨主席選舉的過程與政治效應,台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3期,117~123頁。
韋伯韜,特別費就是要特別處理的費用,國政分析,2006年11月,1頁。
翁仁甫、陳怡安,非法競租活動之查緝與社會競租浪費,社會科學論叢,第7卷第1期,2013年4月,79~98頁。
高永光,二十一世紀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二○○二年兩岸政治與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2002年6月,4~17頁。
高涌誠,檢察改革的民間觀點──從2006年一些社會矚目的案件談起,檢察新論,1期,2007年1月,77~84頁。
席子緒,政黨輪替,紅頂商人跟著輪替─藍綠政商關係四年浮沉錄,財訊,第294期,2004年3月,224~227頁。
馬秀如、董保城,從會計內控與行政慣例探討首長特別費,月旦法學雜誌,第156期,2008年5月,21~30頁。
孫銘鴻、吳重禮,政治因素對於賄選訴訟案件的可能影響:司法專業人士的觀點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16卷第1期,2012年6月,119~187頁。
陳明通,台灣地區政商關係之演變,國家政策雙周刊,第37期,1992年6月,3~5頁。
陳耀祥,淺論制定政黨法的幾項問題(一),萬國法律,71期,1993年10月,14~17頁。
陳耀祥,淺論制定政黨法的幾項問題(二),萬國法律,73期,1994年2月,10~12頁。
陳運財,檢察獨立與檢察一體之分際,月旦法學雜誌,124期,2005年9月,5~22頁。
陳文琪,「檢察一體」之實踐,檢察新論,1期,2007年1月,100~117頁。
陳清秀,機關首長特別費法律問題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44期,2007年5月,200~218頁。
陳永發,反貪污與近代中國國家建造──與Patricia Thornton教授商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2期,2008年12月,167~189頁。
陳鋕銘,公務員財產來源不明罪立法之研究,世新法學,第2卷第2號,2009年6月,80~129頁。
陳文琪,貪污罪被告不說明財產來源罪問題探討,刑事法雜誌,第53卷第4期,2009年8月,35~53頁。
陳俊明,反貪機構、公民社會與台灣的民主鞏固,研習論壇月刊,第109期,2010年1月,38~52頁。
陳昌宏,從法案到法律─立委立法行為之實證分析:「公共事務類」法案之個案分析,國家發展研究,第10卷第1期,2010年12月,53~96頁。
陳昭如,以母之姓─人口政策下的從母姓法律動員(1970s~1985),2010年台灣社會學年會論文。
陳螢松,法務部廉政署與調查局廉政肅貪業務競爭與合作之研究──以博弈理論分析,國會月刊,41卷4期,2013年4月,34~64頁。
陳信安,政黨圖像與政黨法制,台灣法學雜誌,268期,2015年3月,15~17頁。
許濱松,公務員貪污行為的成因及防治之道,理論與政策,第8卷第1期,1993年11月,10~21頁。
許甘霖,政治支配與市場邏輯─「黨營事業」概念的再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175~208頁。
許福生,台灣地區黑道發展之演變與執法策略之檢討,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第4期,2004年10月,197~221頁。
許福生,刑事政策發展趨勢之探討,軍法專刊,第52卷第2期,2006年4月,9~25頁。
許恒達,從貪污的刑法制裁架構反思財產來源不明罪,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82期,2011年6月,141~204頁。
許澤天,政海浮沉中的檢察官定位危機與轉機,台灣法學雜誌,234期,2013年10月,19~24頁。
張鐵志,台灣新民主的詛咒?─金權政治與社會不平等,思想,第7期,2007年12月,141~162頁。
張文郁,淺論行政法上之習慣法與行政慣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57期,2008年6月,24~30頁。
張鐵志,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政治邏輯:黨國資本主義的轉型與新政商聯盟1980-2000,台灣政治學刊,第12卷第1期,2008年6月,101~145頁。
張剛維、林森田,尋租行為與土地分區管制─財產權觀點之分析,台灣土地研究,第11卷第2期,2008年11月,127~153頁。
張鐵志,我們的時代─這是你的土地,這是我的土地,司法改革雜誌,79期,2010年8月,66~67頁。
張麗卿,台灣貪污犯罪實況與法律適用之疑難,法學新論,第28期,2011年2月,1~24頁。
莊天憐,政治論述初探:兼論2004年總統大選,選舉評論,第5期,2008年9月,67~82頁。
郭冬瑞,特別費法制化之探討,立法院院聞,第34卷第12期,2006年12月,71~98頁。
盛幸湲,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在立法過程中的影響力: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7卷第2期,2003年12月,51~105頁。
黃世鑫,兩德統一後之前東德SED黨產的處理經驗:他山之石,新世紀智庫論壇,第9期,2000年4月,79~88頁。
黃成琪,公務員財產來源不明罪之評析,軍法專刊,第47卷第2期,2001年7月,15~24頁。
黃世鑫,正義重建抑或政黨公平競爭─評中國國民黨黨產之處理兼論政黨財源問題,月旦法學雜誌,92期,2003年1月,77~91頁。
黃宗昊,台灣政商關係的演變:歷史制度論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4期,2004年7、8月,35~72頁。
黃虹霞,首長特別費不是實質補貼,也不是歷史共業-更不應該如違章建築就地合法,萬國法律,第158期,2008年4月,123~125頁。
黃錦堂,行政法上之行政慣例與習慣法──以特別費爭議為觀察,月旦法學雜誌,第157期,2008年6月,5~17頁。
黃榮堅,2010年刑事法發展回顧:慾望年代,慾望刑法?,台大法學論叢,40卷特刊,2011年10月,1795~1841頁。
黃榮堅,2011年刑事法發展回顧:法律說詞與說詞之外,台大法學論叢,第41卷,2012年11月,1537~1574頁。
黃宗昊,陳水扁時期的台灣政商關係─少數政府、個人化網絡與金融改革,台灣民主季刊,第10卷第3期,2013年9月,41~90頁。
黃惠英,差異性連結策略與流動性網路之建構:以大埔農地徵收事件為例,資訊社會研究,27期,2014年4月,30~57頁。
曾淑瑜,又見「因人設事,因事立法」罪名(上)──評財產來源不明罪,月旦法學雜誌,137期,2007年2月,237~243頁。
曾淑瑜,又見「因人設事,因事立法」罪名(下)──評財產來源不明罪,月旦法學雜誌,142期,2007年3月,266~272頁。
湯志傑,重探台灣的政體轉型:如何看待1970年代國民黨政權的「正當化」,台灣社會學,第12期,2006年12月,141~190頁。
湯京平、黃宏森,民主化與司法獨立:台灣檢察改革的政治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12卷第2期,2008年12月,67~113頁。
馮美瑜,當代台灣政黨結盟的原因與影響─以國、親、新三黨為例,北台通識學報,第2期,2006年,106~116頁。
葉俊榮,民主轉型與金錢政治的法律因應,國家發展研究,第2卷第2期,2003年6月,1~29頁。
楊青矗,現行工會組織與其功能與其功能的缺失,美麗島,第1卷第4期,1979年11月,55~56頁。
董保城,首長特別費法律爭議,法令月刊,第58卷第6期,4~11頁。
趙永茂,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台灣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彰化縣與高雄縣個案及一般變動趨勢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2001年6月,153~182頁。
管高岳、高清松,廉政工作成效與問題探討,刑事法雜誌,第53卷第4期,2009年8月,81~130頁。
蔡健作,盜豆案追憶,傳記文學,第95卷第2期,1999年8月,74~76頁。
蔡宗珍,德國統一後處理東德時期黨產之法制析論,月旦法學雜誌,79期,2001年12月,108~114頁。
蔡碧玉,檢察官與刑事司法的變遷,檢察新論,1期,2007年1月,43~52頁。
蔡茂寅,國務機要費與特別費事件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42期,2007年3月,136~148。
蔡培慧,「土地正義的堅持與實踐:大埔事件一年過後」專題引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4期,2011年9月,397~401頁。
鄭明德,香濃的咖啡為何走味?1995年底新黨與民進黨大和解的失敗原因,北台灣通識學報,第6期,2010年6月,173~179頁。
劉佩吟、黃東益,政策合法化過程行政官員與立法委員論述的內容分析─審議民主的觀點,公共行政學報,第38期,2011年3月,1~47頁。
謝立功,掃除黑金的新思維─防制洗錢,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9期,2002年,211~225頁。
謝碧珠,類特別費免責條款之修訂與相關會審規範之探討,全國律師,12卷8期,2008年8月,116~125頁。
謝碧珠,領據列報特別費涉貪與相關預決算及會審法令問題研究,律師雜誌,351期,2008年12月,85~98頁。
鍾麗娜,區段徵收制度之政經分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0卷3期,2011年9月,32~53頁。
鍾麗娜、徐世榮,大埔毀稻事件的忌日與重生-再探土地徵收之結構性問題,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2卷3期,2013年9月,2~20頁。
瞿宛文,後威權下再論「民營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3期,2004年3月,29~59頁。
瞿宛文,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台灣發展型國家的不成功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4期,2011年9月,243~288頁。
簡錫堦,解構金權 鞏固民主,台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3期,2008年9月,185~192頁。
蕭怡靖、游清鑫,施政表現與投票抉擇的南北差異─2006年北高市長選舉的探討,台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2期,2008年6月,1~25頁。
蕭弘宜,賄賂罪的「職務上行為」概念─兼評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7078號判決,東吳法律學報,24卷1期,2012年7月,87~119頁。
蕭惠菁,檢察一體之再考(上),月旦裁判時報,7期,2014年6月,126~137頁。
顧慕晴,台灣廉政機關變遷之研究:歷史制度論的分析,第八屆兩岸四地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成都:四川大學,2012年5月,1~20頁。
蘇佩鈺,近年來刑事實體法修正之回顧與評析─以刑法及貪污治罪條例為中心,軍法專刊,第59卷第3期,2013年6月,24~43頁。
蘇毓昌、胡龍騰,誰能容忍貪腐?,台灣民主季刊,第10卷第2期,2013年6月,1~38頁。
(五)媒體評論、網路評論與讀者投書
王溉君,<反黑金政治 大家一起來>,聯合報,11版,1996年4月9日。
王蒿瀘,<黨產 奶水 民主死角>,聯合報,15版,1999年12月21日。
王玉佩,<黑金,吾黨所宗?>,聯合報,15版,2002年12月26日。
王崑義,<施明德的格局>,自由時報,A4版,2006年8月22日。
王述堯,<我83歲 天天去凱道>,聯合報,A15版,2006年9月12號。
王文玲,<賄,戒>,聯合報,A19版,2007年11月6日。
王駿,<徐柏園與剝蕉案(二)>,中國時報,A17版,2009年4月1日。
王業立,<新獨立選民已大量出現>,蘋果日報,A16版,2014年12月1日。
文華,<立法秀>,自由時報,A17版,2011年2月18日。
石開明,<金權政治賄選傳聞中外矚目 推動民主應該著重制度設計>,聯合報,11版,1992年1月24日。
江春男,<阿扁的贖罪機會>,蘋果日報,A28版,2006年11月4日。
戎撫天,<改組能改變?還要體制改造>,聯合報,A17版,2009年9月9日。
呂亞力,<匡正「金權政治」弊端此正其時>,聯合報,第二版,1985年8月25日。
呂方雯,<我曾經夢想當法官…>,聯合報,A15版,2010年8月15日。
呂一銘,<人民受夠了!然後呢…>,蘋果日報,2014年7月21日。
李光華,<政治捐款如果可以抵免所得稅,金權政治勢必抬頭!>,中國時報,第7版,1989年1月27日。
李政勳,<抗拒黑金政治 人人有責>,中國時報,11版,1994年12月25日。
李作平,<「大」掃黑威力如何 國人拭目以待>,中國時報,3版,1995年4月1日。
李順德,<首長特別費 不如廢除>,聯合報,A4版,2006年11月16日。
李光儀,<黨產歸零了嗎?怎能不了了之>,聯合報,A3版,2012年1月16日。
李佳玟,<這是特偵別查組吧>,蘋果日報,A30版,2012年7月14日。
李中志,<政爭不能 摧毀國會>,蘋果日報,A18版,2013年9月11日。
吳美凝,<防貪污,究根柢>,聯合報,4版,1966年8月13日。
吳進義,<盼「陽光」減低金權政治危害>,中國時報,40版,1993年5月31日。
吳世康,<圖利罪修法 建立完善廉政法制>,聯合報,15版,2001年10月27日。
吳海銀,<政黨 不可向黑金低頭>,中國時報,15版,2002年12月26日。
吳益政,<抗腐,李登輝站出來!>,中國時報,A19版,2006年11月11日。
吳世聰,<新聞透視/端正選風 檢方做到了>,自由時報,2008年2月26日。
吳宗泰,<當特偵成為總統個人的部隊>,蘋果日報,2013年9月10日,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politics/20130910/256343/applesearch/%E3%80%90%E5%8D%B3%E6%99%82%E8%AB%96%E5%A3%87%E3%80%91%E7%95%B6%E7%89%B9%E5%81%B5%E6%88%90%E7%82%BA%E7%B8%BD%E7%B5%B1%E5%80%8B%E4%BA%BA%E7%9A%84%E9%83%A8%E9%9A%8A(最後瀏覽日:2015年12月10日)
吳家翔,<蘋果調查:財產申報難揪貪「沒屁用」>,蘋果日報,A15版,2013年11月11日。
何振盛,<換湯不換藥 能破肅貪罩門?>,聯合報,A17版,2010年7月22日。
林天瓊,<從彰化海埔地官商勾結弊案看金權結合下的異化現象>,中國時報,第五版,1988年4月25日。
林雋,<肅貪 未必要設廉政署>,中國時報,15版,2001年7月13日。
林鼎翔,<高雄人,您為何不生氣?>,中國時報,A15版,2003年6月17日。
林珮菁,<火耗歸公與公使錢>,自由時報,A15版,2007年8月20日。
林慶川,<特別費案 應訂定一致處理標準>,自由時報,A3版,2007年9月22日。
林河名,<國務費案 扁抱頭燒>,聯合報,A3版,2008年9月4日。
林峰正,<偵查不公開 不要兒戲>,中國時報,A14版,2008年10月23日。
林河名,<打折的陽光 夠強嗎>,聯合報,A4版,2009年3月27日。
林倖妃,<失控的檢察官>,天下雜誌,418期,2011年4月13日,網址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1790(最後瀏覽日,2015年12月25日)
林松青,<為何上梁正 下梁還是歪>,聯合報,A23版,2013年4月5日。
林鈺雄,<困頓判決 恣意司法>,蘋果日報,A22版,2013年5月4日。
林慶川、張文川,<高院法官貪腐 印證「決戰在二審」>,自由時報,A10版,2013年10月18日。
林鈺雄,<公民力量能夠改造檢察官嗎?>,自由評論網,2014年12月1日,網址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835208(最後瀏覽日:2015年12月18日)
林孟皇,<羈押魏揚的檢察官已升官了>,蘋果日報,A13版,2015年1月13日。
邱炳進,<政黨 請向黑金候選人說不>,聯合報,11版,1994年12月19日。
邱炳進,<皇后的貞操 法官的內褲>,自由時報,A17版,2013年5月2日。
周慧瑛,<制訂政黨法 打造公益社會>,中國時報,15版,1999年12月25日。
金恆煒,<檢察官造反 陳總統痛擊>,自由時報,A4版,2007年1月28日。
胡文輝、游其昌,<金權政治蔓延 危機亟待化解>,聯合報,4版,1991年8月5日。
胡文輝,<送走「萬年國會」換來「金權國會」?>,聯合報,4版,1992年1月12日。
胡文輝,<土地 工程 蠶食 鯨吞>,聯合報,3版,1992年1月17日。
胡文崎,<陳啟祥蓋高尚?>,聯合報,A17版,2012年7月12日。
胡文輝,<何必投票給閹雞?>,自由時報,A4版,2011年12月30日。
神農,<速審速決 賄選案還要追>,中國時報,A15版,2008年1月14日。
屏章,<涉案法官 應交付特別法庭>,中國時報,A14版,2010年7月20日。
姜世明,<別讓民粹左右《法官法》>,中國時報,A18版,2010年12月18日。
夏珍,<反賄選 執政黨要有更積極作法>,中國時報,6版,1992年10月5日。
馬泓萍,<宋攪局?只知國民黨>,聯合報,A15版,2006年10月17日。
孫慶餘<可悲的貪腐無罪論>,蘋果日報,A13版,2008年12月15日。
高榮志,<特偵組難杜悠悠之口>,蘋果日報,A28版,2012年10月26日。
徐元春,<笨蛋!問題是態度,不是網路!>,蘋果日報,2014年12月2日,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1202/517260/(最後瀏覽日:2016年2月13日)
殷乃平,<貪腐是結構難題 未爆彈仍多>,蘋果日報,A16版,2013年4月8日。
陳貴端,<賄選造成政風敗壞 淨化選舉才能杜絕金權政治>,聯合報,11版,1992年3月1日。
陳嘉宏,<迴避利益還是迴避監督?>,中國時報,4版,2000年6月28日。
陳健榮,<清查黨產馬上辦 何必等選舉!>,聯合報,15版,2001年7月12日。
陳一新,<太超過!貪腐自比政治犯>,聯合報,A13版,2008年11月12日。
陳芳明,<貪腐,台灣的恥辱>,聯合報,A25版,2013年4月13日。
連翠玉,<倒扁不成 就倒黨產?>,聯合報,A15版,2006年10月25日。
張尚中,<扁難題刺痛蔡英文>,中國時報,A14版,2008年11月27日。
張鐵志,<連勝文與台灣的權貴民主>,蘋果日報,A15版,2014年9月23日。
許澤天,對於職務上之行為受賄概念的辨正,台灣監所改革聯盟網站,2013年5月3日,網址http://prisonreform2012.blogspot.tw/2013/05/blog-post_3.html(最後瀏覽日:2015年12月9日)
許淵國,<貪腐嚴重嗎 請政府自評>,聯合報,A19版,2013年7月13日。
彭懷真,<最不該出事的地方出事了>,聯合報,A17版,2008年12月19日。
黃健群,<修法 徹底解決歷史共業>,中國時報,A19版,2007年12月29日。
黃保山,<肅貪肅一半>,自由時報,A21版,2009年4月10日。
黃帝穎,<廉綠不廉藍?>,自由時報,A17版,2011年7月21日。
黃英哲,<皇后的貞操 法官的內褲>,自由時報,A17版,2013年5月2日。
詹中原,台灣公共行政實務發展之歷史回顧,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2007年9月27日,網址http://www.npf.org.tw/2/3038(最後瀏覽日:2016年1月1日)
溫蘭英,<掃除貪腐 別怕動搖國本>,聯合報,A15版,2010年5月19日。
熊迺祺,<財產不明罪 防貪跨第一步>,聯合報,A8版,2009年9月12日。
劉執中,<黑金政治作怪 基層金融頻出錯>,聯合報,11版,1995年9月26日。
蔡式淵,<還是看不到政治面的掃黑!>,聯合報,11版,1996年9月1日。
蔡伶伶,<請把倒扁結餘款還我>,聯合報,A15版,2006年10月26日。
歐陽安琪,<為廉政署催生>,聯合報,15版,2001年4月14日。
羅銘昇,<防杜金權政治 治本著手>,聯合報,6版,1992年9月8日。
羅如蘭,<農漁會法排黑金條款過嚴?>,中國時報,3版,2000年9月14日。
羅如蘭,<新瑞都案 暴露政商掛勾醜陋面>,中國時報,3版,2002年9月14日。
羅印冲,<別讓花瓶變怪獸>,聯合報,A15版,2011年2月20日。
蕭秉國,<政治獻金大勢所趨 勿等同黑金>,聯合報,15版,2002年12月2日。
蕭白雪,<保密+耐力 陳瑞仁 戳破謊言 尋回正義>,聯合報,A5版,2006年11月4日。
蕭白雪,<權貴的立法局>,聯合報,A15版,2008年7月15日。
蕭白雪,<抓緊司法改革契機!>,聯合報,A15版,2010年8月15日。
鍾鴻明,<我也是司法受害者…>,聯合報,A15版,2010年8月15日。
禮義廉、顏銘俊、辛台,<恭喜加薪>,自由時報,A15版,2007年8月20日。
謝赫民,<錢留台灣 先遏止貪汙歪風>,中國時報,A11版,2008年9月1日。
瞿海源,<〈澄社評論〉貪瀆集團對貪瀆當然無感>,自由時報,A17版,2013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