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琬旖 Chang, Wan-Yi |
|---|---|
| 論文名稱: |
聲色域:低頻聲與療癒體驗之創作 Sound Gamut: The Creation of Low-frequency Sound for Healing Experiences |
| 指導教授: |
陳明惠
Turner, Ming 林軒丞 Lin, Hsuan-Ch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科技藝術碩士學位學程 Master Program on Techno Art |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 畢業學年度: | 11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1 |
| 中文關鍵詞: | 聲音元素 、科技藝術 、聲響藝術 、空間 |
| 外文關鍵詞: | Sound Elements, Technological Art, Sound Art, Space |
| 相關次數: | 點閱:97 下載:2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聲音、科技和藝術之間的融合是一個引人關注的主題,吸引了藝術家、表演者和藝術研究者的廣泛關注,這種融合包括音樂、聲音效果、互動技術、投影和其他創新元素,旨在增強聲響藝術的體驗,聲音與其他元素結合在互動科技中,不僅包括傳統音樂元素,還包括現代電子聲音,這些元素用來支持場域、情感和藝術的發展,並對觀眾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文探討了多種音效、科技、空間和藝術結合的例子,聲音是如何觸發感官和人體行為,以及如何與科技結合的藝術例子,如低頻聲結合控制器、超聲波轉譯、程式生成背景樂曲和圖像等,研究者雖無音樂訓練,但基於感性與心理探討,結合自身創作,探索人類對音樂的直接反應,意圖創造獨特的場域空間,使其沉浸其中。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聲響藝術的這種融合仍在不斷演進,出現新的創新作品和製作方法,這些實踐強調了聲音設計在藝術表現中的重要性,以確保聲音效果能夠充分傳達情感和信息,同時也提供了關於觀眾感受的洞察,本篇論文的研究重點包括探討科技藝術、聲音與人類活動的關聯,以及音樂性繪畫作品與科技創作的結合,最終作品將回應當代實驗聲音在藝術中的表現方式。
The fusion of sound, technology, and art is an intriguing subject that has garner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artists, performers, and art researchers. This amalgamation encompasses music, sound effects, interactive technologies, projections, and other innovative elements to enhance the experience of sound art. Integrating sound with other elements in interactive technologies encompasses traditional musical components and modern electronic sounds. These elements support the evolution of space, emotions, and artistic development, producing profound effects on the audi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various examples of the amalgamation of sound effects, technology, space, and art. It investigates how sound triggers sensory perceptions and human behaviors, presenting artistic examples that intertwine sound with technology. Examples include the fusion of low-frequency sound with controllers, ultrasound translation, programmatically generated background music, and images. While the author lacks formal musical training, the study is founded on sensory and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merging personal creative endeavors to probe direct human responses to music, aiming to create distinctive spatial realms for immersive experiences.
Over decades of evolution, this fusion in sound art continues progressing, unveiling new innovative creations and production methods. These practices underscore the significance of sound design in artistic expression to ensure that sound effects effectively convey emotions and information while offering insights into audience experiences. The focal points of this thesis include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art, sound, and human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 fusion of musical painting works with technological creations, ultimately responding to contemporary experimental sound expressions in art.
6.1 中文文獻
Beatrix Gehlhoff 碧雅特麗克絲.蓋爾霍夫,黃意淳譯《圖解歌劇世界:帶你暢遊西洋歌劇史》,臺北:時報出版,2023年。
Nina Kraus 妮娜.克勞斯,李承宗、陸維濃譯《大腦這樣「聽」》,臺北:天下文化,2022年。
Marcella Lista, Chus Martínez, Élie During, Aurélien,林宏濤譯《池田亮司/連續統(精裝)》,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9年。
華特.班雅明,莊仲黎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臺北:商周出版,2023年。
Jean Piaget 皮亞傑,王紹中譯《結構主義》,臺北:五南出版社,2018年。
康丁斯基,余敏玲譯,《點線面》,新北市:華滋出版,2017年。
蔡振家,陳容姍,《聽情歌,我們聽的其實是……:從認知心理學出發,探索華語抒情歌曲的結構與情感》,臺北:臉譜,2017年。
R.Murray Schafer,趙盛慈譯,《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臺北:大塊文化,2017年。
羅悅全主編,《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文化的探索》,新臺北:遠足文化,2015年。
邱誌勇主編,《數位藝述第伍號》,臺北: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2015年。
Daniel J. Levitin 丹尼爾.列維廷,王心瑩譯《迷戀音樂的腦》,新北市:大家出版,2013年。
班雅明,許綺玲、林志明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論藝術》,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文玲發行,《形、音、異:聲音裝置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年。
慕雨,《西方音樂劇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
陳李綢。《認知發展與輔導》,臺北:心理,1992年。
安海姆,李長俊中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76年。
6.2 英文文獻
Ian Robert Stevenson(2015). The Sound Effect: a Study in Radical Sound Design (pp.19-21). Australia: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Press.
Joran Rudi (2021), Designing Soundscapes for Presence in Virtual Reality Exhibitions: A Study of Visitor Experiences, (pp.121-136) Olso:Notam.
Juslin, P. N., & Vastfjall, D. (2008).”Emotional responses to music: The need to consider underlying mechanisms”,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1, (pp.559-575); discussion (pp.575-621).
Khaled, R., Nelson, M. J., & Barr, P. (2013). ”Design metaphors for procedural content generation in gam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CHI '13) (pp. 1509–1518).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6.3 期刊論文
蘇慧玲。〈音樂劇表演形式之探析--以《歌劇魅影》《吉屋出租》《鐘樓怪人》為例〉,碩士論文,台南:國立成功大學,2023年。
林佩穎。〈「ART:IVF-ET」林佩穎創作論文〉,碩士論文,台南:國立成功大學,2022年。
吳日夫。〈以科技元素提高劇場互動性研究〉,碩士論文,新北市:醒吾科技大學資訊科技應用學系,2022年。
黃挺益,〈ASMR廣告長度對瀏覽者情緒、認知與趨避反應之影響〉。碩士論文。臺中:國立勤益科大,2022年。
趙逸巍。〈聲域》―沉浸式音〉。碩士論文,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20年。
曾澤民。〈沉浸式經验的數位作品之設計要素〉,碩士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2013年。
李珮玲,〈《身頻演繹》數位時代的聲音藝術創作與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0年。
蔡振家、李家瑋、葉家含、陳容姍、林耀盛(2017)〈為何華語流行樂壇以情傷歌曲為主?試析抒情歌曲的療癒潛質〉,《本土心理學研究》47期,頁371-420。
白斐嵐。〈小品規模另類舞台 懷舊風與小清新的下一步? 台灣音樂劇的發展新趨勢〉。《PAR表演藝術雜誌》。274期Pp. 94-97。(2015年10月)
吳牧青,〈影響現今聲音藝術作品的八種主要門派簡析 聲音×史觀〉,《典藏.今藝術》,222期Pp. 100-102。(2011年3月)。
6.4 影音資料
Mark Kidel。《稻田裡的音符》。臺北: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6.5 網路資料
《史上最酥麻ASMR展覽!瑞典ArkDes博物館集結30位創作者的顱內高潮線上展覽》,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2000904,檢索日期:2022年12月10日。
《從三齣歐陸劇場看「音樂」與「戲劇」的多重關係《戰火浮生》、《彼得潘》與《誰怕沃爾夫》》,https://reurl.cc/8NDgkM ,檢索日期:2023年10月15日。
《原來歷史上第一代留聲機竟然不是愛迪生的發明!》https://kknews.cc/science/6zbxjeq.html, 檢索日期:2023年05月15日。
《小型策展、聲音、參與:21世紀以來台灣劇場的異質實踐》https://reurl.cc/L6aEL3,檢索日期:2023年10月15日
《全球首間ASMR博物館來了!網路上爆紅、一聽就療癒》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eightylife/article/view/339,檢索日期:2023年10月15日
《洞窟裡的宇宙!拉斯科壁畫上的生命歌賦──《人類大宇宙》》https://pansci.asia/archives/356910,檢索日期:2023年11月13日
《極簡主義電子音樂大師:池田亮司 Ryoji Ikeda 重擊來台・唯一表演!》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17234?lang=en,檢索日期:2023年11月13日
葉杏柔,《談「當代」太正確,談「前衛」太保守》,https://reurl.cc/nLgmg8,檢索日期:2023年11月23日。
“David Savran, ”How Playwright Herbert Fritsch Turns German History into Comedy””, https://reurl.cc/edMrzR,檢索日期:2023/10/12
“Theatre for One: The Smallest and Most Unsettling Theater in the World”, https://reurl.cc/OjYlK3,紐約,檢索日期:2023/10/16
“12 Sound Artists Changing Your Perception of Art”, https://news.artnet.com/art-world/12-sound-artists-changing-perception-art-587054,u/ 檢索日期:2023年11月14日
“Cyril Diagne, ”Paint with Machine Learning”, https://arxiv.org/abs/1903.04411,檢索日期:2023/10/12
Madelyn Gee, Eleanor Goldberg, Anthony Rivas and Alicia Valenski. (2022), The Science Behind Why ASMR Is So Oddly Satisfying, (https://www.theskimm.com/wellness/what-is-asmr),檢閱日期:2023年06月30日。
Rayner, H. (2023), Demystifying Generative Art,
. (https://medium.com/@harvey.rayner/demystifying-generative-art-e43e296d19c0),檢閱日期:2023年10月20日。
Hobbs, T. (2021, August 6). THE RISE OF LONG-FORM GENERATIVE AR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ightclicksave.com/article/on-the-artist-and-long-form-generative-art.。檢閱日期:2023年5月12日。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EFKFiXSx4&t=1s,檢索日期:2023年06月20日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app=desktop&v=H9IK4xCC_lE,檢索日期:2023年06月20日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P6dMoGXbh4,檢索日期:2023年10月16日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gUE78XYC_g,檢索日期:2023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