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謝佳穎 Hsieh, Chia-Ying |
|---|---|
| 論文名稱: |
綠島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態度之研究 The Study of Green Island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
| 指導教授: |
李兆芳
Li, Chao-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 Institute of Ocean Technology and Marine Affairs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8 |
| 中文關鍵詞: | 認知 、規劃發展 、居民參與 、綠島居民態度 、生態旅遊 |
| 外文關鍵詞: | cognition, planning development,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residents’ attitude of Green Island, eco-tourism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2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綠島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之態度,分析目前綠島觀光及未來推行生態旅遊所面臨之問題,提出提升居民支持生態旅遊發展的可行性對策,達到永續生態旅遊發展。透過收集居民態度理論、居民態度案例等文獻,瞭解目前綠島居民態度與生態旅遊之關聯性。並運用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之問卷調查配合現場勘查,了解居民對政府推動生態旅遊發展的看法。問卷內容包括居民基本資料、對生態旅遊的認知、對未來生態旅遊的看法,以及居民對新觀光發展之見解與看法等4 個部分,藉由問卷內容之分析得到綠島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之態度呈現。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綠島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可分成認知、規劃發展,以及居民參與三方面問題。針對此三方面,本研究提出因應策略如下:(1)發展認知方面:提升居民對生態旅遊的認知,避免居民受限自身對生態旅遊認知的不足而導致不正確的態度。(2)規劃發展方面:發展具有當地特色之生態旅遊規劃策略,藉由建置具有特殊意象的遊憩景點,建立符合居民需求的生態旅遊發展方式。(3)居民參與方面:建立居民參與生態旅遊發展機制,透過建立適當溝通與參與管道,來增加居民參與生態旅遊發展與規劃的機會。本研究所提出之對策,能有效提供綠島未來在發展生態旅遊時,將居民態度一併納入發展考量中,使生態旅遊在推動上能落實於綠島觀光產業。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impact of residents’ attitude o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Island, analyze elements causing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 efficient modifying strategy, so on to obtain sustainabl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This study begins from collecting literature regarding attitude’s theory and previous cases to summarize connections between residents’ attitude and eco-tourism.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which includes four parts: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residents, awareness of eco-tourism, eco-tourism in the future views, as well as the residents’ views of tourism about the new insights and development and consequent analysis, evidence and tendency of residents’ attitude of the Green Island are obtained.The present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residents’ attitude of the Green Island toward eco- tourism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aspects, namely, cognition,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participation.The corresponding modifying strategies are (1) improving cognition: Awareness enhancement of the residents can avoid limi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made by incorrect decision due to lack of knowledge.(2) planning development: By setting up recreational sites with special image and satisfying residents’ needs, the developing planning strategy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can be obtained.(3)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By adopting appropriate channels for communication and participation,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can be established, and residents’ attending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opportunity are increased.Based on the present study, incorporating residents’ attitude into consideration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can effectively implement and promote tourism industry of the Green Island.
1. 張春興(1986) 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2. 李美枝(1987) 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出版社。
3. 陳瑋玲譯(1992)「當地居民參與觀光遊憩發展過程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5卷(3/4),第91-107頁。
4. 黃天中、洪英正(1992) 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5. 鄭先祐(1992)「生態旅遊的基本主張核心價值」,專題:生態旅遊與環境倫理,第24卷,第60-65頁。
6. 張華葆(1994) 社會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7. 黃尹鏗(1995)綠島地區生態觀光之發展:遊客與居民之態度分析,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 王柏青(1995)遊客之環境態度及其與生態旅遊經營管理關係之研究-以關渡濕地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9. 徐光國(1996) 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0. 溫世頌(1997) 教育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11. 劉吉川(1997)「生態觀光與社區發展」,野生動物保育彙報及通訊,第5卷,第3期,第2-8頁。
12. 謝淑芬(1998) 觀光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3. 吳忠宏(1999)「解說專業之建立」,台灣林業,第25卷,第6期,第41-47頁。
14. 李英弘、李昌勳譯(1999) 觀光規劃—基本原理、概念與案例,初版,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15. 汪華斌、周玲(2000) 生態旅遊開發,北京:科學出版社。
16. 郭岱宜(2000) 生態旅遊,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7. 張於節(2001)賭場模式發展觀光之影響研究 —以綠島地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吳忠宏(2001)「解說在自然保育上的應用」,自然保育季刊,第36卷,第6-13頁。
19.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2001) 馬公生態園區遊憩系統暨遊程規劃,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20. 王文科(2001) 教育研究法(六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1. 王鑫(2002)「發展永續旅遊的途徑之一:生態旅遊」,專題:生態旅遊與環境倫理,第24卷,第28-44頁。
22. 廖秀梅(2002)生態旅遊的地方認知-以台南七股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賴威任(2002)環境態度、生態觀光認知、人口統計變數對生態觀光產品選擇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陳炳輝(2002)遊客環境態度對生態旅遊影響之研究-以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生態旅遊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25. 宋秉明(2002)「賞鯨活動的規劃架構-一種永續觀光規劃的模式」,觀光研究學報,第六卷,第一期,第37-48頁。
26. 李莉莉(2002)綠島觀光衝擊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吳宗瓊(2002)「淺談生態旅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24卷,第54-59頁。
28. 黃慧子(2002)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對環境行動意圖之影響,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侯玉波(2003) 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0. 陳一尚、林俊成(2003)「台灣的生態旅遊及展望」,林業研究專訊,第10卷,第2期,第28-34頁。
31. 盧雲亭、王建軍(2004) 生態旅遊學(第二版),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
32.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4) 綠島觀光永續發展計畫,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
33. 宋瑞、薛怡珍(2004) 生態旅遊的理論與實務-永續發展的旅遊,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
34. 陳昌文、鍾玉英、奉春玫、周瑾、顏炯(2004) 社會心理學,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5. 洪常明(2004)澎湖地區居民生態旅遊認知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6. 簡佩芸(2004)綠島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37. 黃世明、沈育鈴(2005)「金門地區居民對永續觀光態度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第5卷,第1期,第33 -53頁。
38. 黃正德(2005)蘭嶼發展生態旅遊的運作模式:國家與地方社會的研究取向,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9. 立德管理學院(2005) 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旅遊整體規劃案,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40. 吳忠宏、王月鶯、李世昌、 邱廷亮(2005)「山美鄒族原住民對生態旅遊永續發展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南開學報,第三卷,第二期,第67-82頁。
41. 林晏州(2005) 太魯閣國家公園園區生態旅遊整體規劃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42. 薛怡珍、賴明洲、李佩芳(2006)「台灣地區生態旅遊發展現況之研究與展望」,第三屆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論壇-思想、理論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第1-16頁。
43. 陳薪雅(2006)以永續發展觀點探討觀光產業開發對蘭嶼環境與文化的衝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4. 趙仁方(2006)「綠島生態旅遊永續發展探討」,綠島生物多樣性保育研討會,第97-120頁。
45. 林登榮、陳次男(2007) 綠島文化導覽地圖,台東:台東文化局。
46. 關曉榮(2007) 蘭嶼報告:1987-2007,台北:人間。
47. 徐旭誠(2007)「國家公園籌設過程檢討分析:以東沙環礁與綠島為例」,空間規劃研究彙編,第51-89頁。
48. 浩海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7) 商港區域外交通船碼頭經營管理暨設施改善初步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49. 翁靖儀(2007)生態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生態旅遊意願與方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50. 高苑科技大學(2007) 綠島遊憩承載量及研究提昇當地居民權益,交通部觀光局東部風景區管理處。
51. 許寬容(2007)蘭嶼的觀光現象與地方建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2. 行政院(2008) 東部永續發展綱要計畫,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53. 柯明宏(2008)籌設中國家公園之權益關係人分析研究—綠島之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54. 鍾怡箴(2008)發展生態旅遊對蘭嶼達悟族傳統文化之影響,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55. 陳沛悌、裴蕾、陳甫鼎、李正慧(2008)「當地居民對觀光產業發展的態度以及影響居民態度之相關因素」,運動休閒餐旅研究,第3卷,第2期,第53-72頁。
56. 蔡智勇、韋磊、張鳳祥(2008)「遊憩衝擊與社區意識對澎湖生態旅遊發展態度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第2卷,第4期,第14-29頁。
57. 黃震方、頤秋實、袁林旺(2008)「旅遊目的地居民感知及態度研究進展」,南京師大學報,第31卷,第2期,第111-118頁。
58. 陳鳳明、鍾永德、周美芳、翟光華(2009)「社區居民對生態旅遊開發的態度研究」。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第29卷,第6期,第201-205頁。
59. 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發展基金會(2010) 台東縣第三期(100-103年)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期中報告書。
60. 朱惠娟(2010)綠島居民對觀光發展認知及社區餐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1. Ap, J. and Crompton, J.L. (1993) “Residents’ strategies for Responding to Tourism Impact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vol. 32(1), pp. 47-50.
62. Boo, E. (1993) Ecotourism planning for protected areas. In Ecotourism:A guide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 Vermont, U.S.:The Ecotourism Society.
63. Butler, R.W. (1975) “ Tourism as an Agent of Social Change in Helleiner, F. (ed.),” Tourism as a Factor in Nation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Occasional Paper no. 4.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Trent University, Peterborough, Ontario.
64. Pearce, J.A. (1980) “Host community acceptance of foreign tourism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7(2), pp. 224-233.
65. Ceballos-Lascurain, H. (1987)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 Mexico Journal., January: 13-14.
66. Dogan, H.Z. (1989) “Forms of adjustment: Sociocultural impacts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16(2), pp. 216-236.
67. Doxey, G.V. (1975) Acausation theory of visitor-resident irritants :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inferences, Proceedings of the Travel Research Association, 6th Annual Conference, San Diego, California, pp. 195-198.
68. Davis, D., Allen, J. and Cosenza, R.M. (1988) “Segmenting local residents by their attitudes, interests and opinions toward tourism,”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vol. 27(2), pp. 2-8.
69. Hetzer, N.D. (1965) Environment, Tourism, Culture.Links(July):Reprintin Ecosphere., vol. 1(2), pp. 1-3.
70. Hamidreza, R. (2009)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esidents’ attitude: a case study of yazd,Iran,” Tourismos: An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of Tourism ., Vol. 5, pp. 203-211.
71. Krech, D., and Crutchfield, R.S. (1948) “Theory and Problem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 McGraw Hill.
72. Lankford, S. and Howard, D. (1994) “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Vol. 21(1), pp. 121-139.
73. Mathieson, A. and Wall, G. (1982)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 London :Longman.
74. Norma P.N. (2010) “Montana Poll:1992 – 2009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2009 Resident Priorities Related to MT Charter,” Institute for Tourism & Recreation Research., pp. 1-15.
75. Nelson, J.G. (1994) “The spread of ecotourism:some planning implications,”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Vol. 21, pp. 255-258.
76. Pearce, P., Moscardo, G. and Ross, G. (1997) Tourism Community Relationships, Tourism Social Science Series, New York: Pergamon , Elsevier Science Ltd.
77. Ross, S. and Wall, G. (1999) “Ecotourism: towards congruen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ourism Management, Vol. 20, pp. 123-132.
78. Thomas, W.I. and Znanieeki, F. (1918) “The Polish Peasant in Europe and America,” Boston:Badger ., vol. 1.
79. Williams, J. and Lawson, R. (2001) “Community Issues And Resident Opinions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28(2), pp. 269-290.
80. Ziffer, K.A. (1989) Ecotourism:the uneasy alliance,Working Papers Series. Washington, DC: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參考網頁
1. 台東縣全球資訊網(瀏覽日期:99年11月)
http://www.taitung.gov.tw/tw/index.aspx
2. 綠島資訊服務網(瀏覽日期:99年11月)
http://green.taitung.gov.tw/
3. 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瀏覽日期:99年12月)
http://www.eastcoast-nsa.gov.tw/Portal/?lang=0
4. 綠島戶政事務所(瀏覽日期:100年1月)
(http://www.lyudao-house.gov.tw/page1.php?Act=page7)
5. 台灣生態旅遊網站(瀏覽日期:100年1月)
http://www.ecotour.org.tw/
校內:2014-08-1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