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今鈺 Liao, Jin-Yu |
---|---|
論文名稱: |
李明禮繪畫中的敘事與想像:歷史、宗教、部落尋訪 Narrative and Imagination in the Paintings of Li Beng-le: History, Religion, and Tribal Journeys |
指導教授: |
吳奕芳
Wu, Yi-Fang 蕭瓊瑞 Hsiao, Chong-Ray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1 |
中文關鍵詞: | 李明禮 、臺南美術研究會 、山林旅遊 、長老教會 、原住民木雕藝術收藏 |
外文關鍵詞: | Li Beng-le, Tainan Fine Arts Association, mountain excursions, Presbyterian Church, collection of Aboriginal woodcarving art |
相關次數: | 點閱:3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李明禮(1925-2021)是臺南美術研究會西畫部的會員,48歲起向同為長老教會教友的沈哲哉(1926-2017)習畫兩年,開啟一輩子繪畫生涯。非科班出身的背景,使其畫作具獨特的質樸拙趣,紀錄山林旅遊、臺南景觀、聖經故事以及對異文化的回憶,作品於南美展數次獲獎、入選省展,亦多年受府城美術展邀請展出,獲得肯定。然而,目前未有針對李明禮作品進行完整研究的論文出版,散落各處的圖像與文獻也尚待整理。
本文以李明禮的繪畫作品為研究對象,採用文獻蒐集與探討、圖像學與風格分析、田野調查訪談方法,前往臺灣南美會、臺南市區的長老教會,並拜訪藝術家家屬與友人,彙整李明禮生平年表、作品清冊與訪談資料。接著以反覆交織於繪畫中的三大主題為軸,梳理歷史脈絡後,解析藝術風格並論述畫作內涵,補足美術史目前尚存的空缺。
論文第一章梳理李明禮的生平與習畫歷程,闡述西洋藝術帶來的養分。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別以李明禮一生關注的歷史、宗教、部落尋訪三大主題,結合戰後山林旅遊與臺南歷史、長老教會的基督信仰,以及原住民木雕藝術收藏興盛的時空背景,剖析畫作中運用的符號象徵、技法形式與文化意義,並於第五章彙整其繪畫風格與藝術理念。最終總結李明禮如何以敘事與想像之發揮,實現以「心象」為目標的繪畫理想,同時展現對歷史、宗教與人性情感的關注。
Li Beng-le (1925-2021)* was a member of the Western painting section of the Tainan Fine Arts Association. At the age of 48, he began studying painting with Shen Zhe-zai (1926-2017); both were member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Although not academically trained, Li developed a distinctive, rustic and sincere style. His paintings depict mountain excursions, Tainan landmarks, biblical narratives, and imaginative reflections on other cultures. He received multiple awards and was frequently invited to exhibit, yet his work has rarely been the focus of sustained academic study, and much of the related material remains scattered.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Li’s painting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iconological and stylistic analysis, and field research, including interviews with family members, friend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local churches.
Chapter One reconstructs his biography and artistic development. Chapters Two to Four examine the recurring themes of history, religion, and tribal journeys, contextualized within postwar forest tourism, Presbyterian faith, and the flourishing collection of Aboriginal woodcarving art. Chapter Five synthesizes his painting style and artistic ideas. The study concludes by exploring how narrative and imagination shaped his pursuit of a “mental image,” and how his work reveals a quiet but lasting concern for spirituality, history, and human sentiments.
一、專書類
中文專書、圖冊與翻譯書籍
巴克禮(Thomas Barclay)。《巴克禮作品集》。臺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05。
王庭玫主編。《千濤拍岸—臺灣美術一百年》。臺北:藝術家,2000年。
王泰升。《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院史(1928~2000)—台大法學教育的回顧》。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2002年。
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 1729-1797)著,林盛彬譯。《崇高與美之源起》(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1年。
余光弘。《雅美族》。臺北:三民,2004年。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臺北:宇宙光,2006年。
李明禮。《李明禮回顧展》。臺南:臺南市立藝術中心,2001年。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遠流,2003年。
李莎莉。《排灣族的衣飾文化》。臺北:自立晚報,1993年。
林麗雲。《山谷跫音:台灣山岳美術圖象與呂基正》。臺北:雄獅圖書,2004年。
沼井鐵太郎著,吳永華譯:《台灣登山小史》,臺中:晨星,1997年(原著於1939至1941年)。
施翠峰。《台灣原始藝術研究》。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年。
席萳·嘉裴弄(Sinan-Jyavizong)。《達悟族宗教變遷與民族發展》。臺北:南天書局,2009年。
張妙娟。《開啟心眼:〈臺灣府城教會報〉與長老教會的基督徒教育》。臺南:人光出版社,2005年。
張維斌。《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臺北:前衛,2015年。
陳奇祿。《臺灣排灣羣諸族木雕標本圖錄》。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考古人類學系,1961年。
傅朝卿。《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臺南: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臺北縣:吳氏總經銷,2001年。
科瑞斯威爾(Cresswell, Tim)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新北:群學,2006年。
黃伯和。《釘根本土的信仰: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淺釋》。臺南:人光出版社,1991年。
黃典權主修。《臺南市志稿 卷首》。臺南市:台南市文獻委員會,1958年。
楊碧雯編。《世代對話:2009-2010成大校園環境藝術節》。臺南:成功大學藝術中心,2010年。
聖經資源中心。《聖經》和合本(神版)。新北市:聖經資源中心,2023年。
萬榮華(Edward Band)著,楊雅婷譯。《福爾摩沙的巴克禮》。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5年(原著於1936年)。
葉石濤。《葉石濤全集》,第九冊,隨筆卷四,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8年。
董森永。《雅美族漁人部落歲時祭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達悟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2003年。
臺南市立藝術中心。《2002府城美術展》。臺南:臺南市立藝術中心,2002年。
臺南美術研究會。《南美展:第四十屆南美展暨公募得獎作品展》。臺南:臺南美術研究會,1992年。
臺南美術研究會。《南美展-第四十六屆南美展暨應徵得獎作品展》。臺南:臺南美術研究會,1998年。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1984年(1965年初版)。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臺灣美術史綱》。臺北:藝術家,2009年。
潘稀祺。《為愛航向福爾摩沙:巴克禮博士傳》。臺南:人光出版社,2003。
盧梅芬。《臺灣原住民族藝術發展脈絡研究:以木雕為例(1895-2010)》。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2年。
蕭瓊瑞。《世紀黎明:1998國立成功大學校園雕塑大展》。高雄:山藝術文教基金會,1999年。
蕭瓊瑞。《臺南市藝術人才暨團體基本史料彙編》。臺南:臺南市立文化基金會,1996年。
薛燕玲、李澍奕、陳苑禎。《畫家風景·國民風景—百年台灣行旅》。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2年。
謝世忠。《「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市:自立晚報,1994年。
謝里法總召集、劉怡蘋著。《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台南地區》。臺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闞正宗編。《臺灣歷史畫帖寫真照片》。新北:博揚文化,2006年。
白話字專書
楊士養。《南台教會史》(Lâm-Tâi Kàu-Hōe Sú)。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1953年。
日文書籍
小野皓一、加藤健二、樺山祐和。《色と構図》。グラフィック社,1992年。
後藤茂樹編。《ピサロ/シスレー/スラ》。東京:集英社,1973年。
後藤茂樹編。《ルノウール》。東京:集英社,1970年。
宮川純。《ルドン/ルソー》。東京:集英社,1971年。
英文專書
Chilvers, Ian, editor.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Art and Artis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Cogniat, Raymond. Chagall. NewYork: Crown, 1978.
Eisenberg, Ronald L. Jewish Traditions: JPS Guide.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2020.
Eliade, Mircea. The Sacred And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 Translated by Willard R. Trask. San Diego, New York, London: Harcourt Brace & Company,1957.
Fermigier, André. Pierre Bonnard.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INC, 1984.
Fromm, Erich. The Art of Loving (Centennial Edition).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2000,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56.
Gilbert, Martin. The Routledge Historical Atlas of Jerusalem. London: Routledge, 2008.
Mass, Kelly. History of Jerusalem: A Succinct Overview of Events, Wars, and Culture. Efalon Acies, 2024.
Maurer, Naomi E. The Pursuit of Spiritual Wisdom: The Thought and Art of Vincent Van Gogh and Paul Gauguin. New Jersey: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1998.
Mitchel, W.J.T. 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anay, Bence. Mental Imagery:Philosophy, Psychology, Neuroscie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3.
Otto, Rudolf. The Idea Of The Holy. Geoffrey Cumberle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3. https://archive.org/details/in.ernet.dli.2015.262513/page/n7/mode/2up (2025.04.28)
Palmer, Allison Le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Neoclassical Art and Architecture.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20.
Posen Library of Jewish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The Posen Library of Jewish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Pummer, Reinhard. The Samaritans: A Profile.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6.
Sill, Gertrude Grace. A Handbook of Symbols in Christian Art. New York: Touchstone, 2011.
Waters, Clara Erskine Clement. A Handbook of Christian Symbols and Stories of the Saints: As Illustrat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and Company, 1891.
二、期刊論文
中文期刊或論文集
Namoh Ising(那莫赫.逸辛)。〈基督教對原住民的影響〉。《新使者》。第146期,(2015年2月)。頁18-22。
王淑津。〈高砂圖像-鹽月桃甫的臺灣原住民題材畫作〉。《何謂臺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頁116-144。
台南市文獻委員會、黃典權編。〈歷史館專號〉。《台南文化》。第4卷,第4期,(1955年6月)。頁a3-a12+1-114。
何兆華。〈人觀、歷史與服飾:導論〉。《民俗曲藝》。第216期,(2022年6月)。頁1-26。
何信華。〈旅遊者的地方感與空間再現〉。《巴黎視野》。第29期,(2014年12月。頁11-20。
何耀坤。〈日軍和平進入台南府城一百週年,和平使者巴克禮和宋忠堅〉,《臺南文化》,新41期,(1996年7月),頁27-39。
吳松芳、胡澤民。〈排灣族百步蛇紋飾之研究〉。《藝術論文集刊》,第9期,(2007年)。頁1-29。華藝線上圖書館,檢索自:http://dx.doi.org/10.29480/CPAR.200710.0001(檢索日期2023.12.22)。
李久先、許秉翔。〈戰後台灣森林經營與遊憩之發展史〉。《林業研究季刊》。第32卷,第1期,(2010年3月)。頁87-96。
李王瀚。〈時代容顏——近代臺灣城市風景〉。《臺灣美術》。第65期,(2006年7月)。頁55-65。
李婉宗。〈以人文地理學的角度探討都市的記憶地景—藝術家的作品以臺北北門為例〉。《設計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20年7月)。頁41-60。
林丁國。〈林獻堂遊臺灣—從《灌園先生日記》看日治時期的島內旅遊〉。《運動文化研究》。第17期,(2011年)。頁57-111。
林威良。〈排灣群諸族人像立柱雕刻之初探〉。《臺南應用科大學報》。第31期,(2012年5月),頁151-163。
夏文學。〈長老教會是怎麼來的?〉。《新使者》。第69期,(2002年04月)。頁66-69。
張嘉玲。〈二戰末期台南空襲回憶〉。《歷史月刊》。第259期,(2009年08月)。頁102-106。
陳國傑、蕭文杰。〈日據時期台灣視覺藝術中的原住民圖像〉。《康寧學報》。第11期,(2009年)。頁107-126。
陳譽仁。〈臺灣原住民的現代藝術與其後:從1970年代到2000年〉。《前沿與邊緣:1980年代臺灣藝術當代性探討》。臺北:藝術家,2023年。頁204-237。
黃琪惠。〈再現與改造歷史—1935年博覽會中的「台灣歷史畫」〉。《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0期,(2006年3月),頁109-149+151-173+178。
楊孟哲。〈台灣日治時代後藤新平的實業政策—手工教育的展開〉。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美術》,第86期,(2011年10月)。頁76-87。
廖今鈺。〈從「乃木將軍」到「臺南市民」——探析李明禮〈和平使節〉對臺灣歷史畫的重新詮釋與意義〉。《臺南文獻》。第24輯,(2023年12月),頁55-79。
廖新田。〈朝向崇高風景畫之路,兼論郭明福的風景創作〉。《臺灣美術》。第102期,(2015年10月)。頁4-17。
廖新田。〈解放風景—自然的新人文思索〉。《藝術欣賞》。第4卷,第2期,(2008年)。頁97-102。
蔡家丘。〈江山洵美是吾鄉-丸山晚霞與東亞山岳圖像的意涵〉。《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7期,(2014年9月),頁67-121+239。
盧梅芬。〈致曾經在博物館中的無名者:以佳興村雕刻師為例〉。《臺灣博物季刊》。第41卷,第2期,(2022年),頁6-15。
賴明珠。〈召喚山岳—近代台灣山岳畫與張啟華壽山圖像〉。《美學藝術學》。第4期,(2009年7月)。頁67-112。
賴明珠。〈實像與虛像—17世紀荷蘭人所建構的臺灣意象〉。《臺灣美術》。第113期,(2018年7月),頁23-48。
顏娟英。〈近代臺灣風景觀的建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85-186期,(2000年9月),頁179-206+240。
關華山。〈雅美族傳統家屋的構築文化設計邏輯〉。《建築學報》。第109期,(2019年9月)。頁1-19。華藝線上圖書館,檢索自:https://doi.org/10.3966/101632122019090109001(檢索日期2023.12.22)。
蘇振明。〈臺灣樸素藝術的特質及其發展省思〉。《臺灣美術》。第9卷,第3期,(1997年01月)。頁29-56。
日文期刊
山口真理・三橋俊雄・宮崎清。〈山本鼎の日本農民美術運動―大正・昭和前期における農村工芸振興の内発性に関する研究〉。《デザイン学研究》。第42卷,第2期,(1995年5月),頁57-64。
三、學位論文
呂旻真。〈南方的美神-「台南美術研究會」之研究(1952-200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李佳奮。〈1895年麻豆基督長老教會事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林玫君。《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登山活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翁錫麟。〈沈哲哉的繪畫思維與作品特色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張明玥。《臺灣原住民孩童圖畫教育研究─以1935年藍蔭鼎《教育所圖畫帖》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4年。
陳巧婚。〈高業榮生命史及其畫藝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韋豪。〈戰後基督宗教在臺灣山地鄉的傳佈(1945~1965)—以烏來地區的發展為觀察中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鄭碩帆。〈《路加福音》中的喜樂:一個文學與神學的分析〉。台灣神學院研究部,神學碩士論文,2016年。
四、未出版資料
〈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細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臺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與社會委員會,2007年7月。
《李明禮執事告別禮拜》。臺南:迦南教會,2021年。
賴勝烈。〈生命之道—約翰福音書(一)〉,1988年10月10日。
五、政府文件或報告書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南市政府教育科經管歷史館冊籍文卷圖畫匾額拓本什部移交清冊〉。《臺灣省臺南市政府印信密電本移交清冊》。1946年8月26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
龔詩文。《臺南藝術家沈哲哉調查及研究計畫案期末報告》。臺南:臺南市美術館,2018年。
六、報紙、新聞或雜誌刊物
吳松芳。〈排灣族傳統工藝中之百步蛇紋飾〉。《藝術欣賞》。第4卷,第6期,(2008年)。頁50-55。
〈本社募集之 臺灣八景十二勝 廿五日審查決定〉。《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8月27日,日刊第4版。
〈小早川畫伯が苦心の歷史畫 臺南市が臺博に設ける史料館內に陳列〉。《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7月11日,第2版。
〈台南特設館陳列歷史畫由小早川畫伯執筆按至開會前完成十三枚〉。《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9月22日,漢版第4。
《雄獅美術》,新原始藝術特輯。第243期,(1991年5月)。
郭先盛。〈永康巨蛋屋 3萬人參觀過〉。《聯合報》(地方版),2002年10月30日,第1718版(台南縣新聞)。聯合報全版影像資料庫。
莊漢昌。〈台南市美術館12/15開館10/17試營運〉,《台灣好新聞》,2018年10月4日。檢索自:https://reurl.cc/vpVn3l(檢索日期2025.03.03)。
臺南市美術館。《覓南美》。第4期。(2019年8月)。
臺灣教會公報。〈迦南教會成立藝術教育基金 開放藝術領域學子申請〉,2023年2月11日。檢索自:https://tcnn.org.tw/archives/157242(檢索日期2024.04.10)。
七、網路資源
〈西寮〉。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檢索自:https://taifuten.com/oblect/西寮/(檢索日期2025.05.09)。
〈長榮女中學生宿舍〉。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檢索自:https://chengpo.org/topic_post/長榮女中學生宿舍-2/(檢索日期2025.05.09)。
〈新八景之阿里山神木遺跡〉。交通部觀光署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檢索自:https://www.ali-nsa.net/zh-tw/attractions/detail/173(檢索日期2024.04.18)。
〈歷史沿革〉。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檢索自:https://archives.pct.org.tw/AboutPCTArchives.aspx(檢索日期2025.05.09)。
Boyle-Turne, Caroline. “Post-Impressionism.” Grove Art Online, 2003, https://doi.org/10.1093/gao/9781884446054.article.T068996. (2025.02.24)
Cardinal, Roger. “Naive art.” Grove Art Online, 2003, https://doi.org/10.1093/gao/9781884446054.article.T060783. (2025.02.24)
Thomson, Belinda. “Nabis.” Grove Art Online, 2003, https://doi.org/10.1093/gao/9781884446054.article.T060715(2025.02.26)
Vogt, Paul, and Ita Heinze-Greenberg. “Expressionism.” Grove Art Online, 2003, https://doi.org/10.1093/gao/9781884446054.article.T027174. (2025.02.26)
中華民國國防部。〈戒嚴期間臺灣省區山地管制辦法〉。國防法規資料庫。檢索自:https://law.mnd.gov.tw/scp/Query4B.aspx?no=1A001000034(檢索日期2024.05.30)。
文化部典藏網。檢索自: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Object.aspx?SYSUID=16&RNO=MTk5OTA3MDAwMDg=(檢索日期2023.12.24)。
王昱登。〈在爬山之前:禁山令與入山證〉。檢索自:https://vocus.cc/article/5f856eccfd89780001b51d77(檢索日期2024.04.10)
台灣聖經公會聖經網站。檢索自:https://cb.fhl.net(檢索日期2025.05.03)。
佘明娟。畫家佘明娟,Facebook(記李明禮拜訪),2015年5月4日。檢索自: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6FbPUNWL5/(檢索日期2023.06.14)
李新元。〈東區400系列-牧師開城門 府城免戰火〉。東門巴克禮歷史教育推廣協會。檢索自:https://medium.com/@tainaneastgate/東區400系列-牧師開城門-府城免戰火-423249efeee8(檢索日期2023.05.18)。
空軍歷史研究部(AFHRA)徵集成果。《美軍轟炸任務月報》,321BQ, March 1945。檢索自:https://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美國空軍歷史部afhra徵集成果/(檢索日期2022.07.21)。
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檢索自:https://www.tipp.org.tw/aborigines_info.asp?A_ID=1&AC_No=5(檢索日期2024.12.02)。
宮内庁書陵部所蔵資料目録・画像公開システム。《台湾蕃地見取図(山地風景)五枚/明治》,明治年間。日本宮內廳書陵部所蔵資料目録・画像公開システム。檢索自:https://shoryobu.kunaicho.go.jp/Kobunsho/Viewer/4000553490000/fb966eded2204fcab2ef641f6306e1e0?p=21(檢索日期2025.03.20)。
童春發。〈臺灣原住民宗教信仰世界〉。檢索自:https://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91026143285.pdf(檢索日期2025.04.26)。
八、訪談資料
林明照。〈與李明禮的部落尋訪〉,廖今鈺訪問,2023年11月10日10時至13時。林先生嘉義民雄自宅。
李安宜。〈回答對李明禮畫作的疑問〉。廖今鈺訪問,2024年3月19日,14:00至14:40。臺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
李安寬。〈李明禮習畫前後的生活〉。廖今鈺訪問,2024年7-9月間線上。line通訊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