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晉亭 Huang, Jin-Ting |
|---|---|
| 論文名稱: |
中國山水畫中「水」的文人意識與造型風格探究 A study of literati thought and style in water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
| 指導教授: |
劉梅琴
none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5 |
| 中文關鍵詞: | 石濤 、蘇軾 、造型風格 、文人意識 、水 、山水畫 |
| 外文關鍵詞: | Su-Shi, painting style, literati thought, water,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Shi-Tao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6 下載:1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山水畫的起源的構成元素包含山、水、樹、石四大部分,參閱過去資料而言,大多的畫論是以山石為主,水相關的論文甚少,因而成為本論文出發的原點。
本論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討論中國山水畫的發源與興起,其中較著墨於畫水的演變與沿革,上源自新石器時代,下溯至近代。
第二章討論先秦哲學對於「水」的意識對於山水畫中畫水的影響,「水」可比擬成道與自然,可以拿來論人,可以拿來論法,魏晉之後的畫家將此概念結合於畫中,接連衍生出各種畫水的理論與評論,雖各家理論各擁天地,但最後所注重者,則為「活水」問題,為本章最後的焦點。
第三章為畫水之風格探究,包含將水的構圖形式分為泉源、瀑布、溪澗、江湖海水分述之。將水的形制分為勾勒、填色、留白、皴染四種。最後採用西洋的視知覺理論,將水的造型分為單線條、複線條、留白與填色分析之,藉以勾勒出中國畫水造型的整體輪廓。
第四章則提到中國畫史上兩位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畫學家,為蘇軾與石濤。本文根據蘇軾的著作《蘇氏易傳》、詩文及畫評來探討蘇軾對於水的美學研究極其對於畫水的看法。另外石濤許多題畫詩文及畫論《畫語錄》,從中分析石濤對水的看法,並在最後綜合相關資料,分析石濤畫作。
本論文的重點在中國文人畫水的意識和繪畫風格探究,兩者具有密合不可分割的特性,其中大量收集歷代有關畫水的文獻,以能全盤瞭解中國山水畫中畫水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In this paper, I discuss the literati thought and style in water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first to third section, I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ncient philosopher’s thought, the problem of active water, and the painting style of water. The last section, I focus the Su-Shi and Shi-Tao's literary, brushwork and analysis their aesthetics of water.
一、書籍
于玉安編,《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彙編(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于安瀾編,《畫論叢刊》,台北:華正書局,1984。
小林重順著,邱永福訂,《造型構成心理》,台北:藝風堂,1991。
中國名畫欣賞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名畫欣賞全集—宋金(中)》,台北:華嚴出版社, 1998 。
中國名畫欣賞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名畫欣賞全集—明朝(中)》,台北:華嚴出版社,1998。
文史哲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名畫家叢書-晉唐五代之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方薰著,《山靜居畫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冕著,《竹齋詩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
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
王維著,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左丘明撰,韋昭注,《國語》,台北:漢京文化,1983。
田汝成著,《西湖遊覽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年未詳。
皮朝綱著,《禪宗的美學》,高雄:麗文文化,1995。
伍蠡甫著,《談藝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米芾著,《畫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呂佛庭著,《中國繪畫思想》,台北:正中書局,1982。
宋祈著,《景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李耳著,張玉春、金國泰譯注,《老子》,台北:錦繡文化企業,1992。
李耳著,黃瑞云校注,《老子本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李萬才著,《石濤》,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
李霖燦著,《藝術欣賞與人生》,台北:雄獅圖書,2000。
辛華泉著,《形態構成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
周時奮著,《石濤畫傳》,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周履靖著,《畫評會海》,北京:中華書局,1991。
孟軻著,《廣解孟子讀本》,上海:世界書局,1946。
宗白華著,《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宗白華編,《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下)》,北京:中華書局,1981。
房玄齡著,楊家駱編,《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林書堯著,《視覺藝術》,台北:維新書局,1971。
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1984。
俞劍華著,《石濤畫語錄校點注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俞劍華編,《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7。
宣和殿御製,《宣和畫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洪謙著,《古希臘羅馬哲學》,上海:三聯書店,1957年。
范曄撰,李賢注,《新校後漢書注(四)》,台北:世界書局,1973。
倪再沁著,《李唐及其山水畫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徐改著,《齊白石》,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徐英著,《論語會箋》,臺北:正中書局,1948。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74。
晏嬰著,李萬壽譯注,《晏子春秋》,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
桓寬著,陳弘治校注,《鹽鐵論》,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
荀況著,林家驪,周明初注譯,周鳳五校閱,《新譯申鑒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6。
荀況著,蔣南華、羅書勤、楊寒清譯注,《荀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
袁金塔著,《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藝風堂出版社,1987。
康丁斯基著,吳瑪俐譯‧《點線面》,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5。
康熙敕撰寫,紀昀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2)》,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康熙敕撰寫,紀昀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92)》,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曹昭著,王佐增,舒敏編,《新增格古要論》,北京:中華書局,1991。
莊周著,郭慶藩集釋,謝皓祥導讀,《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事業,1991。
郭若虛、鄧椿著,米田水譯注,《圖畫見聞志‧畫繼》,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陳師道,《後山居士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
陳傳席著,《中國山水畫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
陳傳席著,《六朝畫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笪重光著,王翬、惲格評,《畫筌》,北京:中華書局,1991。
傅抱石著,《中國繪畫理論》,台北:華正書局,1988。
湯垕著,《古今畫鑒》,北京:中華書局,1985。
雅斯貝爾斯著,《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黃休復著,《益州名畫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
黃光南、鄭純音、王素峰著,《黃君壁的繪畫風格與其影響》,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87。
黃庭堅著,陳永正選注,《黃庭堅詩選》,台北:遠流出版,2000。
黃壽祺、張善文撰,《周易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黃賓虹著,《黃賓虹畫語錄》,台北:華正書局,1986。
塞莫‧薩基著,潘恩典譯,《腦內藝術館》, 2001,台北:商周出版。
楊仁愷著,《中國書畫》,台北:南天,1992。
楊家駱主編,《唐石十三經》,台北:世界書局,1953。
董逌著,《廣川畫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賈馥茗、李宗薇、魯先華、葉坤靈、陳玉珍著,《中庸釋詮》,臺北:五南書局,1999。
劉向著,趙善詒疏,《說苑疏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劉安著,陳廣忠譯注,《淮南子譯注》,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劉思量著,《藝術心理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
劉道醇,《聖朝名畫評》,台北:漢華文化事業,1974。
劉墉編撰,《白雲堂畫論畫法》,台北:沈氏藝術印刷公司,1987。
鄧椿著,《畫繼》,北京:中華書局,1991,頁59。
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錢杜著,《松壺畫憶》,北京:中華書局,1985。
韓拙著,《山水純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蘇立文著,曾堉、王寶連譯,《中國藝術史》,台北:南天書局,1985。
蘇軾、蘇轍、蘇洵著,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八)》,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蘇軾、蘇轍、蘇洵著,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十三)》,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蘇軾、蘇轍、蘇洵著,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十四)》,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蘇軾、蘇轍、蘇洵著,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六)》,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蘇軾著,《蘇氏易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
釋彥悰著,《後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釋道濟著,《苦瓜和尚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頁4。
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06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08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08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08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顧嗣立編,《元詩選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顧嗣立編,《元詩選三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顧嗣立編,《元詩選初集二》,北京,中華書局,1987。
二、期刊
王春立、王學齡,〈畫水源流與技法(二)〉,《美術向導》,1997(05),頁6-12。
王啟鵬,〈水的特征:蘇軾氏文藝美學的精髓〉,《惠州學院學報》,2004(1),頁50-56。
王學齡,〈畫水源流與技法(一)〉,《美術向導》,1997(03),頁10-13。
冉紅音,〈千江有水千江月-從蘇軾詩中對水的描寫透視東坡人格〉,涪陵師專學報,第15卷第1期,1999(1),頁61-66。
朱良志,〈一畫新詮〉,《北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6期,2002(6),頁46-55。
朱良志,〈論《石濤畫語錄》的資任說〉,《北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5期,2001(5),頁46-55。
呂文奎,〈動靜相諧讀成一境--王維山水詩淺談〉,《德州師專學報》,第五卷第一期,1999(1),頁43-46。
柳美景著,《南宋以前中國繪畫線條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頁101。
陳義水,〈把魚畫進水裏的探求〉,《美術嚮導》,1998(6),頁23-34。
黃光男著,〈水在中國山水畫中的地位〉,《美術學報》,第16期,1982(1),頁2853-2854。
劉笑敢,〈孔子之仁與老子之自然——關於儒道關係的一個新考察〉,《中國哲學史》,2000(1),頁41-50。
劉寶才,〈以水喻人的學說及其思維方式〉,《中國哲學史》,第1期,2003(1),頁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