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昀蓉 Lin, Yun-Rong |
|---|---|
| 論文名稱: |
園區承攬商職安人員留任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組織文化、世代差異、人格特質之分析整合 The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tention Willingness of Safety Personnel in Contractors in the Taiwan Science Park -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
| 指導教授: |
蔡明田
Tsai, Ming-Ti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Engineering Management Graduate Program(on-the-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 畢業學年度: | 11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88 |
| 中文關鍵詞: | 職業安全衛生人員 、組織文化 、人格特質 、世代差異 、留任意願 |
| 外文關鍵詞: |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personne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personality traits,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Retention Wish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71 下載:2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是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需要執行這項工作除了實務經驗外,須持有相關的證照且因通過考試取得證照的合格率相對比較低。實際上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人員在工作中容易因為執行業務感到壓力,尤其是期望工作內容與實際不符。此外,證照的專業認可也未能完全匹配,導致職業安全衛生人員流失。此外公司或組織高階主管對於職業安全衛生部門任務上的認知或不理解也影響了職業安全衛生人才培養。
組織文化、世代差異、人格特質是影響員工在公司內的留任意願因素,留任意願可以表達為員工對於能否繼續在這家公司服務所認同的態度與表現,也是一種動機,而所謂動機是展開行為最初的驅動力量,但在動機和行動實現之間,並不是完全的有所關聯;留任意願是屬於積極面的,它是說明了個人希望留在組織內工作,繼續為所服務組織效力的意願強度,來提高員工對自己所屬組織的認同度,減少產生離職行為的因素發生。
因此本研究將透過以組織文化、世代觀念、人格特質這三方面來探討留任意願的影響,分析研究其中的相關性並分析出適合的人格特質是適合留在哪一種的組織文化。本研究採以線上問卷方式針對組織文化、人格特質、世代差異三個面向來探討園區職業安全衛生人員的留任意願,以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及迴歸分析的方式以驗證假設。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人口統計變項對於人格特質、組織文化、世代差異與留任意願之間有顯著的差異、人格特質與組織文化有顯著相關、組織文化與留任意願有顯著相關、人格特質與留任意願有顯著相關、組織文化對於人格特質與留任意願間有中介效果、。世代差異對於組織文化與留任意願之間無調節的效果。人格特質、組織文化與留任意願間有顯著的預測力。
本研究依據上述的統計方法與迴歸分析結果的結論可以從強化組織文化、考慮職業安全衛生人員的世代差異、重視職業安全衛生人員的個人特質與提升職業安全衛生人員的留任意願方式的作法等四個部分,來討論如何由此四個構面增加園區職業安全衛生人員的留任意願。首先就強化組織文化方面,可以就包括提供持續的職業長期發展的機會、確保公平的獎勵和認可系統、實施員工接受適當的培訓等,以提高職業安全衛生人員對於組織的認同度。另外也應該定期審查和更新這些組織內政策和程序,確保符合最新的法規,才能創立一個支持團隊合作的工作環境。本研究結論的第二點,對於考慮職業安全衛生人員的世代差異方面,管理者需要理解不同世代的價值觀和工作風格,並提出能適合管理他們的方式以符合不同世代的職業安全衛生人員需求。這可能包括提供彈性的工作時間及上下班時間、使用多元溝通方式,以及提供各種類型的獎勵和認可的措施。本研究結論的第三點,重視職業安全衛生人員的個人特質方面,建議在招聘和選擇職業安全衛生人員時,除考慮個人所攻讀的科系領域、證照與專業知識外,還要再包含評估人格特質的適應程度等,如工作態度、面對問題的解決能力以及他們與組織文化的契合度等等。本研究的最後一個結論,提升職業安全衛生人員的留任意願方式,就是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資和福利、員工認股權計劃、升遷願景之職業發展機會等,最後是增加員工參與決策的機會,員工參與決策過程可以提高他們對組織的認同感和留任意願,包括讓員工參與目標設定,提供反饋機制以及參與改進工作流程的機會等。期許公司組織能運用以上本研究的各項結論,做到增加職業安全衛生人員的留任意願。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management is a challenging job. In addition to practical experience, performing this work requires relevant certifications, and the pass rate for obtaining these certifications is relatively low. In practice,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managers often feel stressed due to the nature of their duties, especially when the actual work does not meet their expectations. Furthermore, the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of certifications does not always align perfectly, leading to turnover among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personnel. Additionally,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r recognition of the tasks of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department by senior management within companies or organizations also affects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 in this field.
古政弘(2023),家長式領導與員工工作倦怠之關係:與員工個人特質作爲干擾變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余美玲(2009),女性領導者,人格特質性別,角色組織變革認知,與轉換型領導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李采臻 (2023),花蓮縣基層行政機關組織文化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杜憲忠(2024),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工作壓力對留任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飼料產業為例,高苑科技大學數位經營管理系,碩士論文。
卓佳興(2023),中高齡就業第二春:探討區域性中高齡工作價值觀、專業職能,再就業需求及留任意願,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柔(2024),組織文化調節作用下,員工人格特質與人格特質與知識分享行為關係研究,靜宜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
林銘志(2022),工作價值觀、組織契合度、工作滿意度與留任意願之研究,萬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邱雅菁(2014) ,我國職業安全衛生專業證照制度之合宜性分析,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碩士論文。
姜宜均(2005),Z世代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之研究 -以心理契約為中介變數,明志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系,碩士論文。
洪意涵(2008),高屏地區社工人員工作壓力與留任意願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徐韶宜(2023),探討女性領導特質與領導心態對工作績效之影響,萬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
高季緩(2023),探討工作滿意度、組織認同與留任意願之研究,萬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秀霞(2006),人格特質、團隊互動過程與創新行爲之相關性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郭恒志(2005),工作家庭文化對工作價值觀與留任意願關係之調節影響-「世代差異」觀點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碩士論文。
陳人碩 (2015),轉換型領導、心理資本與團隊凝聚力對留任意願影響-以南部某兵科訓練指揮部志願役士官兵為例,南臺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君(2019),外包人員留任因素研究-交通運輸公司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瑞(2023),工作壓力與人格特質對留任意願的影響,南臺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陳慶瑜 (2013) ,僕人式領導與工作活力對留任意願之影響-以南臺科技大學為例, 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宥禎(2021),女性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人員於營建工程業執行安全管理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南臺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碩士論文。
曾若榛(2021),亞洲國家人格特質與組織文化之比較 -以臺灣與韓國旅館業為例,聖約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瓈慧(2009),組織變革、領導形態、組織文化與工作績效之研究-以台灣南部三所大學爲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蔡筑雅(2023),五大人格特質對於大學生參與青銀共居之行爲意圖-以計劃行爲理論爲架構,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諸茉莉(2015),企業組織文化與高績效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對員工留任意願之影響: 不同雇用型態之比較,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發展系,碩士論文。
鄭詠太(2012),組織文化及組織領導與公部門組織變革關聯性之研究-以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鄭煜淇 (2014),僕人式領導、領導-成員交換關係與工作滿意對留任意願之影響, 南臺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杏慧(1999),公務人員世代差異對政府再造計畫之認知研究---以台北市及高雄市政府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彥彬(2017),組織文化與員工工作態度之關聯性研究 – 以社福型非營利組織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尤克強, 吳瓊治 (2002),組織文化與領導角色關係之研究--競值途徑的組織文化應用在東方領導角色之關係,品質月刊,38:1卷,頁32-35。
吳萬益、林志成、傅貞夙,領導形態與組織文化對組織承諾與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以臺灣不同國籍製藥廠爲例,企業管理學報,71期,95年12月,頁35-76。
呂育誠(1998),論組織文化在組織變革過程中的定位與管理者的因應策略。中國行政評論,8(1),頁65-84。
宋聯可、楊東濤、楊浩(2009)。組織文化評價量表研究。華東經濟管理,23(7),頁150-153。
李仁豪*、鍾芯瑜**,中文版簡式「五大人格量表」BFI的發展,《測驗學刊》 67卷第4期 (2020年12月),頁271-299。
李元墩、鍾志明、林育理(2000),台灣企業員工組織承諾衡量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學報,頁133-157。
林鉦棽、彭台光,組織研究的中介檢測:緣起、爭議、研究設計和分析,管理學報,29卷,4期,101年,頁333-354。
河野豐弘(1992),改造企業文化,台北:遠流。
陳玄康、李勁霆、何高志 (202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兼任行政教師留任意願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學校行政, 127期,p.43-64。
陳金貴(1998),公務人員世代差異管理的探討,公務人員月刊,第 19 期,頁10-19。
陳寬裕(2017),應用統計分析SPSS的運用,五南圖書出版。
黃一峯*、陳建志**,世代差異與留才策略:工作價值觀點的探討,國家菁英季刊No.53,第14卷,第3期,110年9月,頁67-82。
蔡宗廷、張育菱(2015),金融人才性格測驗對工作滿意、工作績效與留任意願之效標關聯驗證-以P銀行為例,《兩岸金融季刊》,3卷3期, P1-46。
鄭伯壎,組織文化價值觀的數量衡鑑,中華心理學刊,32 1990(民79),頁31-49。
鄭慶武、林楨中,營造業勞工不安全行為管理改善對策之探討-以建築工程為例,工業安全衛生月刊第315期,2015年12月,頁39-55。
謝美娥 (2017),居家照顧服務員工作留任意願影響因素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3期,p.27-62。
Allport, G. W. (1937).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Holt.
Amena Shahid (2018), Employee Intention to Stay: An Environment Based on Trust and Motiv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 ISSN 1941-899X Vol 10, No 4 (2018)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t-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73~1182.
Cameron, K. S., & Quinn, R. E. (2011). Diagnosing and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Based on the 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
E. Jerry Phares (1991).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HarperCollins
E. Jerry Phares, William F. Chaplin (1997).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Longman.
Eugene E. Wallach, Richard D. Cooke, & Diane J. Szumal (1983) A New Approach to Assess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ysenck, H. J. (1947).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Kegan Paul.
Eysenck, H. J. (1952).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ersonality. Macmillan.
Eysenck, H.J. (1967).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personality. Thomas: Spring-field, Ill.
Fons Trompenaars (2012)《Riding the Waves of Culture: Understanding Diversity in Global Business》
Genevieve, E. C. (1990). Retention: Has it obstructed nursing`s view? Nursing Administration, 14(4), 70-75.
Goldberg, L. R. (1990). An alternativ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6), 1216–1229.
J. P. Kotter and J. L. Heskett (1992). Corporate Culture and Performanc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Kraut, A. I. (1975). Predicting turnover of employees from measured job attitud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Performance Pettman (1973)
McCrae, R. R., & Costa, P. T., Jr. (1989). More reasons to adopt the five-factor model.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2), 451–452.
Michael D. Watkins. (2013). What I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Why Should We Car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ervin, L. A., & John, O. P. (1997).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7th ed.). John Wiley & Sons.
Raymond Bernard Cattell (1946). Description and measurement of personality.
Raymond Bernard Cattell (1965).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Penguin Books.
Raymond Bernard Cattell (1970).Handbook for the 16PF Questionnaire.
Schein, E. H. (1985).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A dynamic view. Jossey-Bass.
Seashore, S. E., & Taber, T. D. (1975). Job satisfaction indicators and their correlat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8(3), 333–368.
Solomon, M. (1995) Consumer Behaviour. 3rd Edition,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J.
Some factors influencing labour turnover: a review of research literature, Industrial Relations Journal, Volume4, Issue3, September 1973, Pages 43-61.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W W Norton & Co.
Y chen(2023),怎麼讓不同世代工作者共處?麥肯錫調查:多數人想要的, 八年級生最不在乎!怎麼讓不同世代工作者共處?檢自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6944?utm_source=copyshare (April.4,2024)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行業統計分類,檢自www.stat.gov.tw/Default.aspxp82(March.24,2024)
性完美融合時代的全方位戰略,運用MarTech,設計顧客旅程,開啟數位消費新商機。天下雜誌出版,台灣。
南部科學園區。臺南園區簡介,檢自https://www.stsp.gov.tw/web/indexGroups?frontTarget=DEFAULT(March.24,2024)
高士敏(2024)。一人當三人用、數位轉型要我背,最心累七年級生突圍之道。商業周刊,1898期,76-79。
國家發展委員會https://www.ndc.gov.tw/default.aspx (May.08,2024)
勞動部 職類別薪資調查動態查詢,檢自https://pswst.mol.gov.tw/psdn/Default.aspx(March.24,2024)
菲利浦.科特勒、陳就學、伊萬.塞提亞宛(2021年7月1日)。行銷5.0 : 科技與人
黃惠群、高士敏口述整理(2024)。老的叫不動、小的說不聽?差60歲最強跨世代溝通術。商業周刊,1898期,80-82。
黃惠群、鄭郁萌 (2024)。7年級生為何最心累?Z世代不談忠誠談什麼?一表看5代新職場。商業周刊,1898期,頁64-65。
鄭郁萌(2024)。讓年輕人面試年輕人,羽絨大王「混齡戰法」增1.6倍業績。商業周刊,1898期,頁72-75。
鄭郁萌、高士敏、黃惠群(2024)。嬰兒潮不敢退XYZ同堂、00世代報到,史上最複雜的職場來了-五代同堂職場,高效溝通攻略。商業周刊,1898期,頁62-63。
鄭郁萌、黃惠群、高士敏(2024)。上有大老闆下有小Bossj五世代「管理時差感」解方在這。商業周刊,1898期,頁66-71。
賴若函,首度跨世代職場大調查!Z世代最在意什麼?檢自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9579&page=5 (April.15,2024)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辦法。檢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N0060027 (March.2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