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紀喬馨
Chi, Chiao-Hsin
論文名稱: 懷舊思潮與台灣當代劇場:以《安平小鎮》及《寶島一村》為例
The Nostaligia in Contemporary Taiwan Theatre: Case Study of Anping, Our Town and The Village
指導教授: 朱芳慧
Chu, Fan-Hua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6
中文關鍵詞: 懷舊劇場跨文化戲劇《安平小鎮》《寶島一村》台灣文化
外文關鍵詞: Nostalgic Drama, Cross-cultural drama, Anping, Our Town, The Village, Taiwanese culture
相關次數: 點閱:123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世紀末全球掀起的懷舊風潮,是指對過去的憧憬以及對過往歲月的回顧。在當代流行文化中,不僅是重溫過去的美好時光,也是一種追求歷史價值、保存和懂得欣賞文化的消費潮流。台灣劇場也有許多作品是以集體記憶為目的的懷舊作品。在眾多作品之中,筆者選擇兩齣台灣舞台劇,其一為2008年由表演工作坊搬演,賴聲川、王偉忠共同編導的《寶島一村》;其二為2013年由台南人劇團改編自美國劇作家桑頓・懷爾德(Thornton Wilder,1897-1975)作品《小鎮》(Our Town)的跨文化戲劇《安平小鎮》。本研究希望以台灣歷史與台灣文化作為懷舊題材之戲劇作品,揭櫫懷舊劇場能使觀眾重新建構歷史與記憶之間的關係,且分析兩部戲劇作品之文本與舞台表現手法如何引起觀眾自我省思與身分認同的共鳴。

    At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the nostalgic trend that has sprung up around the world refers to the vision of the past and good memories of the past years. In the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 it is not only to relive the good times of the past, but also to pursue the historical value, preserve and appreciate the culture. There are also many nostalgic works in Taiwan Theatre that based on collective memory. Among the many works, this dissertation chose two Taiwanese stage plays. One of them was The Village, which was performed by Performance Workshop in 2008, ‎Stan Lai and Wei-zhong Wang co-directed, and the second was Anping, Our Town, adapted by Tainaner Ensemble from the American playwright Thornton Wilder's work Our Town in 2013. Hoping this dissertation could analyze Taiwan history and Taiwanese culture in the nostalgic theater. Analysis of the nostalgic theater enables the audience to re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memory, and to arouse the resonance of the audience's self-reflection and identity, and to remind and confront Taiwan's subjectivity agai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3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對象 1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文獻探討 18 第三節 研究架構及研究成果與貢獻 26 第二章 台灣當代劇場重點回顧(1910-2018) 28 第一節 從中國話劇到台灣現代戲劇 28 第二節 八〇年代小劇場運動與九〇年代的小劇場困境 37 第三節 多元的台灣跨文化劇場 43 第三章 《安平小鎮》藝術特色及南台灣文化 44 第一節 跨文化戲劇與懷舊劇場 48 第二節 原著《小鎮》編劇背景與文本創作思維 51 第三節 《安平小鎮》文本中的南台灣文化 61 第四章 《寶島一村》之創作特色及眷村文化 76 第一節 編劇及導演之創作理念 76 第二節 《寶島一村》文本中的眷村文化 78 第三節 《寶島一村》之表演詮釋與舞台特色 81 第五章 結論 93 參考文獻 102

    參考文獻
    (1) 中文專書(依年份依序排列)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1961年。
    懷爾德等。《懷爾德戲劇選》。香港:今日世界,1965年。
    懷爾德等。《韋爾德戲劇選集》。臺北:驚聲文物,1970年。
    賴特、石光生。《現代劇場藝術》。臺北:書林,1986年。
    李喬。《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臺北:前衛,1989年。
    焦桐。《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北:臺原出版,1990年。
    馬森。《當代戲劇》。臺北:時報,1991年。
    楊渡。《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一九二三~一九三六)》。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鍾喬。《亞洲的吶喊:民眾劇場》。臺北:書林,1994年。
    台灣小劇場》。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年。
    林美容。《台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臺北:前衛,1996年。
    鍾明德。《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當代台北文化》。臺北:書林,1996年。
    鴻鴻。《跳舞之後.天亮以前:台灣劇場筆記(1987-1996)》。臺北:萬象圖書,1996年。
    邱坤良。《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歷史記憶與民眾觀點》。臺北:臺原,1997年。
    邱坤良。《台灣戲劇現場:抗爭與認同》。臺北:玉山社出版,1997年。
    邱坤良等。《台灣戲劇發展概說》。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8年。
    曹小容。《實驗劇場》。臺北:嘉義市:揚智文化出版,1998年年。
    鍾明德。《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嘉義市:揚智文化出版,1999年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臺北:南天,2000年。
    馬森。《戲劇:造夢的藝術:馬森文論五集》。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年。
    戴雅雯、呂健忠。《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見台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1988-1998)》。臺北:書林,2000年。
    馬森。《臺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縣: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出版,2002年。
    黃俊傑、何寄澎。《臺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2年。
    莊萬壽。《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臺北:玉山社出版,2003年。
    陶慶梅、侯淑儀。《剎那中:賴聲川的劇場藝術》。臺北:時報文化,2003年。
    莫光華。《臺灣本土文化論文集》。臺北:南天,2004年。
    賴聲川、表演工作坊。《對照》。臺北:群聲,2005年。
    徐亞湘。《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縣: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2006年。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臺北:聯合文學出版,2006年。
    賴淑雅等。《區區一齣戲:社區劇場理念與實務手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年。
    蘿絲、王國強。《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臺北:群學,2006年。
    林克歡。《消費時代的戲劇》。臺北:書林出版,2007年。
    紀蔚然。《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臺北:書林,2007年。
    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出版,2008年。
    林鶴宜等。《眾聲喧嘩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臺北:書林出版,2008年。
    邱坤良。《飄浪舞台:台灣大眾劇場年代》。臺北:遠流,2008年。
    耿一偉。《劇場關鍵字》。臺南市:臺南人劇團,2008年。
    蘭陵三十籌委會。《蘭陵30》。臺北:蘭陵劇坊,2009年。
    馬森。《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臺北:秀威出版,2010年。
    賴聲川、王偉忠。《寶島一村》。臺北 中正文化中心,2011年。
    三澤真美惠等。《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台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朱芳慧:《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年。
    黃美序。《戲劇欣賞:讀戲.看戲.談戲》。臺北:三民,2013年。
    于善祿。《臺灣當代劇場的評論與詮釋》。臺北:臺北藝術大學:,2014年。
    紀蔚然。《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臺北:臺北藝術大學,2014年。
    曹婷婷。《府城.老時光:從安平到舊城區》。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4年。
    懷爾德、林尚義。《漫長的聖誕晚餐》。新北市:華藝學術出版:華藝數位發行,2014年。
    蔡柏璋。《排練一場旅行:世界是你犯錯的最佳舞台》。臺北:天下雜誌出版,2015年。
    蘇碩斌等。《「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鴻鴻。《新世紀台灣劇場》。臺北:五南,2016年。
    朱芳慧。《當代戲劇鑑賞與評論》。臺北:五南,2017年。
    于善祿等作。《台灣當代劇場四十年》。臺北:遠流,2019年。
    (2) 外文專書(依年份依序排列)
    T.懷爾德(Thornton Wilder):《Our town》東京:研究社(Kenkyusha) 出版,1958年。
    T.懷爾德(Thornton Wilder)著,湯新楣、劉文漢譯:《懷爾德戲劇選》,香港:今日世界出版,1965年。
    Meitcke, W.。《Thornton Wilder's Our town》。Woodbury, N.Y. Barrons's Educational Series,1985年。
    賴特(Wright, Edwand A.):《現代劇場藝術》,臺北:書林出版,1986年。
    Haberman, Donald C.:《Our town:an American play》,波士頓:Twayne Publishers,1989年。
    Wilder, T.等。《The collected short plays of Thornton Wilder》。New York Theatre Communications Group,1997年。
    (3) 碩博士論文(依年份依序排列)
    張家騏:〈綠光劇團「人間條件系列」戲劇語言之分析〉,臺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2011年。
    劉育寧:《論臺灣劇場世紀之交的懷舊想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王克雍:《臺灣現代劇場的眷村再現與眷村女性形象:以《花季未了》《我妹妹》和《寶島一村》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論文,2014年。
    蘇孟如:《從《小鎮》到《淡水小鎮》與《安平小鎮》:全球地方感與改編策略》,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論文,2017年。
    (4) 期刊論文(依年份依序排列)
    張佳棻。〈論翻譯劇之精神分裂症:以《等待狗頭》、《淡水小鎮》、《莎姆雷特》為例〉。臺北:臺北藝術大學,2009年。
    于善祿。〈懷舊文化與歷史再現:以臺灣戲劇為範疇〉。《美育》。173期,2010年。
    劉育寧。〈臺灣劇場跨世紀的懷舊想像〉。《戲劇學刊》。18期,2013年。
    廖俊程。〈搬演《安平小鎮》但看人世滄桑─懷爾德經典改編 描繪白色恐怖及省籍議題〉。《PAR表演藝術雜誌》。250期,2013年。
    (5) 網路資料(依檢索日期依序排列)
    綠光劇團:http://www.greenray.org.tw/main/portfolio.html(檢索日期:2017年4月20日)
    果陀劇場:http://godot.org.tw/75(檢索日期:2017年4月20日)
    表演藝術平論台: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檢索日期:2017年4月20日)
    PAR表演藝術:http://par.npac-ntch.org/article/list_article_newest?cate=1
    (檢索日期:2017年4月22日)
    (6) 影音資料
    〈安平小鎮〉,台南:台南人劇團,2013年。

    下載圖示 校內:2024-06-14公開
    校外:2024-06-1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