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胥智
Zheng, Xu-Zhi
論文名稱: 降雨及地文條件與土石流發生關係之研究
Rainfall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Debris Flow Occurrence
指導教授: 詹錢登
Jan, Chyan-D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Hydraulic & Ocean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5
中文關鍵詞: 土石流地文條件降雨
外文關鍵詞: rainfall, geological condition, debris flow
相關次數: 點閱:56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降雨條件是土石流發生的觸發條件,地文條件是土石流發生的潛在條件。以往土石流發生的研究多著重於降雨條件的分析,但缺乏地文條件之考量。本研究旨在同時考量降雨條件及地文條件對土石流發生之影響。降雨條件包含土石流發生之時雨量、日雨量及前期雨量(週雨量)。本文以不同方式結合時雨量、日雨量及前期雨量而建立評估降雨影響之指標,簡稱降雨指標R。地文條件包含集水區形狀因子、溪床平均坡度因子、有效集水面積因子、坡度岩性因子。本文先將前述四項地文條件個別予以正規量化,然後以陳有蘭溪集水區為對象,分析土石流發生與否之可能性與每一個地文因子分別和降雨指標之關係。並進一步以四種不同方式結合前述四項地文因子建立地文指標M。本文並配合R與M建立綜合指標 ,最後同時應用未發生點之降雨指標上限值及發生點之綜合指標值下限將土石流發生之可能性區分為三個區域:低可能區、中可能區及高可能區。

    Rainfall is an element of triggering debris flow,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 is the potential term.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debris flow occurrence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rainfall,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Both rainfall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we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or the influence of occurrence of debris flow in this paper. Rainfall factors include of the hourly rainfall, the daily rainfall and the previous rainfall factors (one-week previous rainfall).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he former three rainfall factors to establish a rainfall index , R,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rainfall. Geological factors content the watershed form, the mean slope of stream bed, the effective area of watershed, and the mean values of the combination property of the slope of hillside and the rock property. The former four geological factors were normalized, and then were combined into a geological index ,M . The propose rainfall index R and the geological index M are applied in evaluating debris flow potential of the watershed, Chenyoulen Stream. Each geological factor, against the rainfall index R is analyzed. The critical line were proposed for debris flow occurrence. Finally , we apply the upper limit of rainfall index of the non-bursting debris flow and the lower limit of comprehensive index of bursting debris flow to divide the possibility of bursting debris flow into three regions ,say the lower potential, the middle potential and the higher potential region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IX 符號表 X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方法 2 1.3 前人研究 2 1.4 本文架構 6 第二章 降雨因子之選取與量化 7 2.1 發生土石流降雨特性 7 2.2 流域降雨之差異性 9 2.3 降雨因子量化 9 2.4 週有效累積雨量 9 2.5 降雨指標 11 第三章 地文因子之選取與量化 12 3.1 地文性質對土石流發生之影響 12 3.2 地文因子之選取與量化 13 3.3 地文指標 17 第四章 降雨與地文條件對土石流發生之分析 18 4.1 判別土石流發生與否綜合指標 18 4.2 地文因子量化方式之判定 18 4.3 土石流發生可能性之區分 19 4.4 土石流發生可能性之辨識 20 4.5 研究區域介紹 21 4.6 基本資料蒐集 22 4.7 地文因子與土石流發生之相關性 24 4.8 地文條件區隔率之探討 26 4.9 地文指標區隔率之探討 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1 5.1 結論 41 5.2 建議 42 參考文獻 43 附表A 研究區域之基本資料 A-1 圖 目 錄 圖1.1研究流程示意圖 2 圖2.1 降雨參數選取示意圖 8 圖2.2週有效累積降雨差異圖 10 圖3.1 溪床平均坡度因子量化示意圖 14 圖3.2 有效集水面積示意圖 15 圖4.1 土石流發生點分佈趨勢圖 19 圖4.2 降雨與地文指標之關係圖 19 圖4.3 土石流發生可能性區分示意圖 20 圖4.4 研究區域介紹 21 圖4.5 -土石流發生點分佈趨勢圖 29 圖4.6 -土石流發生點分佈趨勢圖 30 圖4.7 -土石流發生點分佈趨勢圖 31 圖4.8 -土石流發生點分佈趨勢圖 32 圖4.9 -土石流發生點分佈趨勢圖 33 圖4.10 -土石流發生點分佈趨勢圖 33 圖4.11 -土石流發生點分佈趨勢圖 34 圖4.12 -土石流發生點分佈趨勢圖 34 圖4.13 地文因子 與降雨指標之關係圖 35 圖4.14 地文因子 與降雨指標之關係圖 36 圖4.15 地文因子 與降雨指標之關係圖 37 圖4.16 地文因子 與降雨指標之關係圖 38 圖4.17 等權地文指標 與降雨指標之關係圖 39 圖4.18 等權地文指標 與降雨指標之關係圖 39 圖4.19 加權地文指標 與降雨指標之關係圖 40 圖4.20 加權地文指標 與降雨指標之關係圖 40 表 目 錄 表1-1 影響土石流之水文因子 4 表1-2 影響土石流之地文因子簡介 5 表2-1 、 、 之平均值 9 表3-1 南投縣桃芝颱風未發生與發生土石流危險溪流之平均地文資料表 12 表3-2 岩性指標表 16 表3-3 日本國內以岩石種類區分土石流發生率 16 表3-4 地文因子量化方法 17 表4-1 土石流發生點分佈趨勢之相關性表 25 表4-2 地文指標指數表 25 表4-3 降雨地文條件與土石流發生之相關性表 26 表4-4地文因子區隔率表 27 表4-5 地文指標區隔率表 28

    1. 成功大學防災中心(2001a),「桃芝颱風災區土石流災害潛勢分析」成果報告書,行政院農委會。
    2. 成功大學防災中心(2001b),「土石流警戒分區與發生基準值之研究評估」成果報告書,行政院農委會。
    3. 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2002),「土石流防災應變對策研討會論文集」。
    4. 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2002),「歷年重大土石流災例調查、分析及防救災措施探討與研擬」。
    5. 朱平一、陳景武、汪凱(2000),「暴雨泥石流形成環境的量化研究」,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6. 吳正雄、江永哲(1985),「林口台地之地形因素與土石流發生之關係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16卷,第2期,第48-58頁。
    7. 吳積善 等人(1990),「雲南蔣家溝土石流之觀測研究」,中國大陸科學出版社。
    8. 吳雲瑞(1999),「土石流潛勢分析及其在台南縣之應用」,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所碩士論文。
    9. 林昭遠、張力仁(2000) 地文因子對土石流發生影響之研究-以陳有蘭溪為例。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31卷,第3期,第227-237頁。
    10. 姚善文(2001), 「土石流發生之水文特性探討」 ,中央大學土木系碩士論文。
    11. 張成璞(1995),「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土石流潛在溪流之危險度判定」,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陳秋份(1998),「土石流危險溪流危險度之區分」,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黃婷卉(2002),「土石流發生降雨特性之研究-以陳有蘭溪集水區為主」,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所碩士論文。
    14. 詹錢登(1994),「土石流危險度之評估與預測」,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5卷,第二期,第95~102頁。
    15. 詹士勝(1994),「土石流危險溪流之危險度判定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謝正倫、江志浩、陳禮仁(1992),「花東兩縣土石流現場調查與分析」,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2卷,第2期,第109-122頁。
    17. 謝正倫、陳禮仁(1993),「土石流潛在溪流之危險度的評估方法」,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4卷,第1期,第13-19頁。
    18. 謝正倫、陸源忠、游保杉、陳禮仁(1995),「土石流發生臨界降雨線設定方法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6卷,第3期,第167-172頁。
    19. 劉軒耘(2001),「土石流潛勢分析方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所碩士論文。
    20. 蘇育瑞(1995),「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花蓮地區土石流危險溪流判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Caine,N.(1980), “The Rainfall Intensity-During Control of Shallow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 Geografiska Annaler , Vol.62:23-27.
    22. Cannon, S.H. and Ellen S.D. (1985), “Rainfall Conditions for Abundant Debris Avalanches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egion California,” California Geology, Vol.38 (12), pp.267-272.
    23. Keefer, D.K. et al.(1987), “Real-Time Landslides Warming During Heavy Rainfall,” Science, Vol.238, pp.921-925.
    24. Wang W., XU W. and LIU S. (2001), “Prevention of debris flow disasters on Chengdu-Kunming Railwa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Vol.13(3), pp.333-336.
    25. Wieczorek, G.F. (1987), “Effect of Rainfall Intensity and During in Debris Flows in Central Santa Cruz Mountains,” California, Flow / Avalanches: Process, Recognition and Mitigation,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Reviews in Engineering Geology, Vol.7, pp.93-104.
    26. 土石流調查關係資料集X,日本建設省北陸地方建設局(1985)

    下載圖示 校內:2004-07-11公開
    校外:2004-07-1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