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英涵
Syu, Ying-Han
論文名稱: 京劇《胭脂虎與獅子狗》之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
The Research of Intercultural Xiqu Adaptation in Beijing Opera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指導教授: 朱芳慧
Chu, Fang-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馴悍記》《胭脂虎與獅子狗》跨文化劇場跨文化戲曲
外文關鍵詞: ”The Taming of the Shrew”(Beijing Opera), ”The Taming of the Shrew”(Shakespeare), Intercultural Theatre, Intercultural Xiqu
相關次數: 點閱:186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莎士比亞《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因沙文主義(Jingoism)為後人所詬病。但此劇因情節充滿趣味性受到歡迎,以各種藝術形式在世界各地演出。《馴悍記》在臺灣也曾以不同劇種改編及演出。本論文試將京劇《胭脂虎與獅子狗》如何從《馴悍記》的跨文化改編,做為主要論述。
    第一章:對跨文化劇場(Intercultural Theatre)溯源及其發展作一番梳理。第二章:說明跨文化劇場、跨文化戲曲(Intercultural Xiqu)在臺灣的改編、特色與發展。第三章:論述莎翁原著《馴悍記》的創作背景、情節架構、角色分析與主題意識。第四章:分析京劇《胭脂虎與獅子狗》在「原著文化」(source culture)到「標的文化」(target culture)的轉繹過程,如何呈現從原著到改編的新風貌,並且提出傳統戲曲在創新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及挑戰,以及跨文化戲曲改編的藝術價值。
    希望本論文可提供研究者對跨文化劇場研究之參考。

    Shakespeare’s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was criticized by people because of the Jingoism. However, it’s been popular due to its interesting plots; therefore, it has been performing all over the world in every artistic way.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was also performed in different type of adaption in Taiwan. In this thesis, we are going to discuss how to do the intercultural adaption from Shakespeare’s drama to Beijing Opera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The first chapter begins with the origin of intercultural theatr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intercultural theatres. Then, we discuss about the adaption, characteristic, and developments of Intercultural theatre and Intercultural Xiqu in Taiwan in the second chapter.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background, structures of plots, characters, and the themes of Shakespeare’s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are analyz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In the end, we analyze and discuss how to translate and interpretBeijing Opera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from “source culture” to “target culture”, how to present the new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play after adapting. Also, we point out the difficulties appearing while recreating the traditional play, and sum up the aesthetic value of interculturalxiqu play adaptations.
    Hope that this thesis could be provid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ers studying Intercultural Theatre.

    摘要 i 目錄 vii 緒論 1 第一章 跨文化劇場概論 11 第一節 跨文化改編的定義與背景 11 第二節 帕維的跨文化劇場理論與定義 17 第三節 西方跨文化劇場理論與實踐 24 第二章 臺灣跨文化劇場現況 29 第一節 臺灣跨文化劇場源流 29 第二節 臺灣的跨文化戲曲 39 第三節 臺灣的莎戲曲 47 第三章 原著莎士比亞《馴悍記》 52 第一節 創作背景 52 第二節 劇本與角色分析 55 第三節 主題意識 69 第四章 京劇《胭脂虎與獅子狗》 73 第一節 從原著到改編 73 第二節 主題意識 88 第三節 劇場美學實踐 89 結論 104 參考文獻 108 附錄:《胭脂虎與獅子狗》工作人員表 114

    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婉容。《布魯克》。臺北:生智,2000年。
    王安祈。《臺灣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1996年。
    王安祈。《尋路:臺北市京劇發展史(1990-2010)》。臺北 : 臺北市文化局,2012年。
    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2008年。
    朱芳慧。《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臺北:國家,2012年。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臺北:國家,2006年。
    林鶴宜、紀蔚然主編。《眾生喧嘩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臺北:書林,2008年。
    吳全成主編。《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5台灣小劇場》。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年。
    吳興國、林秀偉。《英雄不卸甲:出發!《慾望城國》的傳奇旅程》。臺北: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孟憲強。《中國莎學簡史》。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1994年。
    邱坤良主編。《台灣戲劇發展概說》。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8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 : 書林,2004年。
    耿一偉主編。《劇場關鍵字》。臺南:臺南人劇團,2008年。
    梁工主編。《莎士比亞與聖經》(上冊)。北京:商務,2006年。
    馬森。《當代戲劇》。臺北:時代文化,1991年。
    馬森。《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臺北:書林,1994年。
    馬森。《臺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臺北:聯合,2006年。
    曹樹鈞、孫福良。《莎士比亞在中國舞臺上》。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89年。
    陳芳主編。《劇場事─戲曲易容術專題》。臺南:臺南人劇團,2010年。
    陳芳。《莎戲曲:跨文化改編與演繹》。臺北 : 臺灣師範大學,2012年。
    陳玟惠。《曲韻悠揚:臺灣傳統戲曲歌仔戲》。臺北:麗文文化,2010年。
    黃美序。《戲劇欣賞:讀戲・看戲・談戲》。臺北:三民,2013年。
    黃美序。《戲劇的味/道》。臺北:五南,2007年。
    彭鏡禧主編。《發現莎士比亞:臺灣莎學論述選集》。臺北:貓頭鷹,2004年。
    彭鏡禧。《與獨白對話:莎士比亞獨白研究》。臺北:書林,2009年。
    趙如琳。《戲劇藝術之發展及其原理》。臺北:東大,1977年。
    廖美玉主編。《一九九九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
    劉慧芬。《劇本編撰三部曲-原創、改編、修編》。臺北:文津,2010年。
    劉慧芬。《京劇劇本編撰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津,2005年。
    鍾明德。《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臺北:書林,1989年。
    鍾明德。《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1995年。
    鍾明德。《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揚智,1999年。
    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臺北:文津,2000年。
    顏元叔。《莎士比亞通論:喜劇》。臺北:書林,2001年。
    譚霈生。《戲劇性》。北京:北京大學,1981年。
    二、翻譯專書
    中國戲劇出版社編輯部編譯。《論布萊希特戲劇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方平譯。《馴悍記》。臺北:木馬文化,2001年。
    尼可遜(William Nickerson)著;李慕白譯。《西洋戲劇欣賞》。臺北:幼獅,1979年。
    安東尼亞陶(Antonin Artaud)著;劉俐譯注。《劇場及其複象:阿鐸戲劇文集》。臺北:聯經,2003年。
    亞里士多德(B. C. Aristotle)著;姚一葦譯。《詩學箋註》。臺北:國立編譯館,1966年。
    梁實秋譯。《馴悍婦》。臺北:遠東,1997年。
    三、學位論文
    王尚淳。〈跨文化改編與詮釋:莎劇在臺灣的戲曲化研究(1986-2010)〉。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方尹綸。〈臺灣當代劇場跨文化改編研究(2000-2009)〉。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林少緯。〈關漢卿戲劇文本中的後設元素-以《西蜀夢》、《蝴蝶夢》、《竇娥冤》與《魯齋郎》為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侯汶姍。〈《李爾在此》之跨文化劇場改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倪雅慧。〈台灣新編京劇中現代劇場方法運用之研究─以「國立台灣戲專國劇團」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舒涵。〈論析跨文化劇場之理論與實踐:以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愛與恨》與臺灣歌仔戲《彼岸花》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黃千凌。〈當代臺灣戲曲跨文化改編(1981-2001)〉。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佳文。〈臺灣歌仔戲跨文化編演與詮釋──以《梨園天神》、《梨園天神桂郎君》為研究對象〉。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楊謹雯。〈跨文化劇場交流歷程之研究-以南風劇團《聽見海潮》編創展演為例〉,臺南大學戲劇與應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四、期刊
    林于湘。〈在場的問題,缺席的答案:重探莎士比亞「問題劇」〉。《戲劇研究》。第12期,(2013年7月)。頁33-87。
    胡耀恆。〈西方戲劇改編為平劇的問題:以「慾望城國」為例〉。《中外文學》。第15卷第11期,(1987年4月)。頁77-84。
    焦桐。〈光復前後的台灣劇運〉。《台灣文學觀摩雜誌》。第1期,(1990年6月),頁68-85。

    西文部分
    一、專書
    BharuchaRustom, Theatre and the World.London:Routledge, 1993.
    PavisPatrice, Theatre at the Crossroads of Culture. New York:Routledge, 1992.
    PavisPatrice, The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 Reade.NewYork:London, Routledge, 1996.
    Schechner Richard, Performance Studies :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06.
    二、期刊
    Jacqueline Lo and Helen Gilbert. 'Toward a Topograpy of Cross-cultural Theatre Praxis',The Drama Review,46.3,(2002), pp.31-53.

    其他
    一、 影音資料
    《胭脂虎與獅子狗》,臺北:臺灣戲曲學院,2011 年5月20日,演出錄影,未出版。
    二、 網路
    《臺灣莎士比亞資料庫》,
    http://shakespeare.digital.ntu.edu.tw/shakespeare/view_record.php?Language=c h&Type=p&rid=CLT1990HAM
    「當代傳奇劇場」官網,http://www.twclt.com
    三、節目冊
    《慾望城國》節目書,臺北 : 當代傳奇劇場,2005年。
    《胭脂虎與獅子狗》節目書,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學院,2011年。

    下載圖示 校內:2021-02-15公開
    校外:2021-02-1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