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俊宏
Button-Yang,
論文名稱: 溫泉水資源可開發總量與永續經營探討-以台灣五大溫泉區為例-
A Study on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Formosan 5 Hot Spring Areas Sustainable Management
指導教授: 陳澤生
Chen, Tse-S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Engineering Management Graduate Program(on-the-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可開發總量SWOT分析總量管制永續經營
外文關鍵詞: Usage volume, SWOT analysis, Total volume control, Sustainable management
相關次數: 點閱:99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台灣本島坐落在地球上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地帶區,地質結構相當特殊,形成溫泉水資源的分布相當廣闊。目前溫泉區休閒泡湯與觀光旅遊是各縣市政府積極推動行銷與挹注府庫財源的重要產業。但由於各地開發推展迅速,每當冬季冷鋒與寒流南下,全島溫泉風景區遊客如織,相對使用溫泉人口的快速增加、以及經營業者毫無限制的抽取,造成溫泉地下水位、泉溫的普遍下降及分佈範圍減少;甚至導致不法業者為減低營運成本競爭而循環使用或摻入其他成分的地下水充作溫泉水時有所聞,所以溫泉可開發總量不足時以及資源過度開發將會逐步出現水源枯竭的危機。
    溫泉法已於2003年7月2日經總統明令公布,其中溫泉區「可開發總量」則為現階段急需建立的基本資料;目前各縣市政府已陸續建構中。所以可開發總量的估算、利用策略、經營原則與永續概念等已成為政府與業者針對進行準備開發或已開發溫泉區的水資源管理規劃重要評估項目,相信不久的未來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本文將從溫泉定義、形成與可開發總量的評估模式種類談起,再選擇頗具知名度的五大溫泉區景點,由環島逆時針方向烏來、關子嶺、四重溪、知本、礁溪展開水資源數據收集及比較各區溫泉使用業者的可開發總量,再以SWOT方法進行四大面向分析,討論個案研究區現況。然後接續此分析方法,建構SWOT矩陣進一步評估如何維持溫泉產業營運與創新、造就高價值發展,提供見解與參考。確保世代溫泉水資源可以持續利用而永不枯竭。本文最後的目的在於提供地方縣市政府、學術先進、相關研究單位及合法營運業者做為溫泉區開發及永續經營之參考。

    Abstract
    Taiwan is part of the collision zone between Philippine Sea Plate and Eurasia Plate. There are wide distributions of hot spring resources with its special geological structure, which makes the hot spring industry and related tourism highly important and profitable. However, with the fast-growing tourism, proprietors begin to extract hot spring water without limits, bringing some crucial problems, such as the decrease of groundwater, the drop of its temperature, the reduction of distribution ranges and so on. The danger of water shortage will merge as the resources are overexploited and the usage volume is insufficient.
    The Hot Spring Act was announced by President in July 2, 2003, in which the usage volume is the basic data that need to be set up currently. Therefore, the storage estim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strategy, and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have become important assessing items whil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oprietors get down to the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eveloping or developed hot spring areas.
    This study begin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hot springs, their formation, and the assessing methods of the usage volume. Aimed at the five selected hot spring resorts (Wu Lai, Guantzuling, Szechungsi, Jhiben, and Jiaosi), the study makes use of the data coll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o make a distinction on the usage volume in the areas as mentioned. Besides, it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five selected areas with SWOT analysis. Even further, it provides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to assess how to run the hot spring industry and thus create its high -value development. The final goal of the study will serve as suggestions for the proprietors and the government authorities when they work on the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its sustainable management.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致謝III 目錄IV 表目錄VII 圖目錄IX 符號表XI 第1章緒論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1 1-1-1研究背景1 1-1-2研究動機2 1-2研究目的5 1-3研究流程6 第2章文獻探討8 2-1地質構造與水文特性8 2-1-1地質構造概述8 2-1-2三大火山系分布11 2-1-3氣候與水文特性13 2-1-4溫泉定義與形成17 2-1-5溫泉種類24 2-2台灣溫泉相關研究回顧32 2-2-1台灣溫泉的歷史32 2-2-2台灣溫泉的分布33 2-2-3台灣溫泉的利用與療效34 2-3台灣溫泉法規與國外溫泉法規概述36 2-3-1台灣溫泉法規36 2-3-2中國部分37 2-3-3日本部分37 2-3-4韓國部分39 2-3-5歐美部分39 2-3-6紐西蘭部分40 2-4專有名詞介紹41 2-4-1溫泉水量專有名詞41 2-4-2本文研究專有名詞43 第3章研究方法與數據整理44 3-1研究方法44 3-1-1溫泉蘊藏量推估模式-體積法44 3-1-2溫泉可開發總量推估模式45 (1)泉水流量歷線法46 (2)數位濾波法46 (3)水平衡概念模式47 (4)基流資料估計法48 (5)陳尚、李德茲地下水補注量推估法51 (6)徐年盛推估地下水補注量推估法52 (7)大陸水利電力部水文局推估地下水補注量53 (8)破裂岩體交接性理論53 (9)岩體品質指標RQD56 (10)指數補注法58 3-1-3推估模式綜合結論59 3-2數據整理62 3-2-1十八處溫泉示範區蘊藏量數據整理62 3-2-2十八處溫泉示範區可開發總量數據整理63 3-3比較與討論64 3-3-1五大溫泉區蘊藏量與可開發總量比較64 3-3-2五大溫泉區使用現況討論65 第4章個案研究區現況與SWOT分析66 4-1五大溫泉區個案研究現況67 4-1-1烏來溫泉區67 4-1-2關子嶺溫泉區68 4-1-3四重溪溫泉區69 4-1-4知本溫泉區71 4-1-5礁溪溫泉區73 4-2五大溫泉區SWOT策略矩陣分析75 4-2-1SWOT策略矩陣分析介紹76 4-2-2五大溫泉區SWOT分析81 4-2-3五大溫泉區SWOT策略矩陣應用84 第5章結論與建議86 5-1結論86 5-2建議87 5-2-1溫泉可開發總量管制87 5-2-2溫泉資源永續經營88 參考文獻89 中文部分89 英文部分92 網頁部分93 附錄94 表目錄 表1-1台灣各縣市溫泉分布表2 表1-2台灣十八處主要溫泉區與溫泉水利用方式3 表1-3溫泉管理開發方案調查評估項目4 表1-4日本溫泉超量使用與資源枯竭案例整理5 表2-1台灣各地區年平均雨量比較表14 表2-2台灣地面水流域面積與河川逕流量排名15 表2-3溫泉成分標準表18 表2-4溫泉熱源分類19 表2-5泉質命名與泉質分類27 表2-6地質環境影響溫泉成分30 表2-7溫泉泉質與效能分析表34 表2-8溫泉泉質與人體療效分析表35 表2-9日本溫泉法規定溫泉水標準38 表2-10溫泉水量的專業名詞解釋42 表3-1本島質地與水分當量以及水分當量與水田垂直入滲率經驗公式52 表3-2水稻田入滲率係數值53 表3-3地下水補注量推估模式優缺點59 表3-4烏來溫泉區可開發總量推估60 表3-5四重溪溫泉區可開發總量推估61 表3-6十八處溫泉示範區溫泉水蘊藏(儲集)量一覽表62 表3-7十八處調查區溫泉水目前耗用量與可開發總量比較表63 表3-8五大溫泉區蘊藏量與可開發總量比較64 表3-9溫泉地區開發程度區分定義表65 表3-10五大溫泉區開發利用現況65 表4-1烏來溫泉區可開發總量67 表4-2關子嶺溫泉區可開發總量68 表4-3四重溪溫泉區可開發總量70 表4-4知本溫泉區可開發總量72 表4-5礁溪來溫泉區可開發總量73 表4-6溫泉產業SWOT分析方法四個面向75 表4-7內部環境優劣勢分析表77 表4-8外部環境機會威脅分析表78 表4-9SWOT策略矩陣配對表80 表4-10烏來溫泉SWOT四大面向81 表4-11關子嶺溫泉SWOT四大面向82 表4-12四重溪溫泉SWOT四大面向82 表4-13知本溫泉SWOT四大面向83 表4-14礁溪溫泉SWOT四大面向83 表4-15SWOT策略矩陣行動模型84 表4-16五大溫泉區SWOT綜合策略矩陣85 圖目錄 圖1-1研究流程6 圖2-1台灣地區板塊活動示意圖8 圖2-2台灣活動斷層分布圖9 圖2-3a.台灣的構造輪廓與主要構造單元b.台灣的橫切剖面構造圖10 圖2-4台灣三大火山系分布簡圖11 圖2-5台灣地區地質分布簡圖12 圖2-6台灣年平均降雨量等值圖14 圖2-7台灣地下水資源圖16 圖2-8溫泉形成三要素19 圖2-9地溫梯度示意圖 (以四重溪為例)20 圖2-10溫泉形成概念模式示意圖21 圖2-11台灣地區地溫梯度分布圖22 圖2-12溫泉水化學組成形成原因25 圖2-13台灣溫泉分布圖33 圖2-14溫泉法與相關法令、溫泉子法關係圖36 圖2-15溫泉安全出水量、可開發總量等專有名詞關連示意圖41 圖3-1溫泉區水文地質概念模型45 圖3-2地下水循環途徑示意圖48 圖3-3河川水位與基流量對應關係示意圖50 圖3-4穩定基流分析示意圖51 圖3-5交接性指數與水力影響性示意圖54 圖3-6四種不同形狀的滲透地形材料結構55 圖3-7平均流量與滲透頻率相關性55 圖3-8岩心判斷岩體品質指標(RQD)57 圖4-1烏來溫泉鄰近地區地質圖68 圖4-2關子嶺地區地質剖面圖69 圖4-3四重溪溫泉生成模式示意圖70 圖4-4四重溪溫泉區附近地質剖面圖71 圖4-5知本溫泉形成地質剖面圖72 圖4-6礁溪地區溫泉形成模式74 圖4-7礁溪溫泉形成地質剖面圖74 圖4-8SWOT分析法的動態過程76 圖4-9SWOT分析內外問題面向76 圖4-10SWOT分析策略思考模式78 圖4-11SWOT策略矩陣分析示意圖80 圖5-1水位管理流程8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大陸水利電力部水文局(1986),中國水資源評價,北京市,中國。
    工研院能資所(1994),台灣地熱探勘資料編彙,台北市,台灣。
    工研院能資所(1998),關仔嶺溫泉、泉質、泉量探測工作期末報告,台南縣政府,台灣。
    工研院能資所(2001),台灣溫泉水資源之調查與開發利用(2/4),經濟部水利署主辦,台北市,台灣。
    工研院能資所(2002),台灣溫泉水資源之調查與開發利用(3/4),經濟部水利署,台北市,台灣。
    工研院能資所(2004),台灣溫泉水資源之調查與開發利用(4/4),經濟部水利署,台北市,台灣。
    王守誠(2012),探索永續的再生能源及健康保健,聯興工程顧問公司,(附錄2),台北市,台灣。
    甘露寺泰雄(1997),修善寺溫泉今昔物語,地熱,vol.22.3,日本。
    甘露寺泰雄(2002),溫泉資源的保護與溫泉收支的研究方法,財團法人中央溫泉研究所,日本。
    宋聖榮、劉佳玫(2003),台灣的溫泉,遠足文化出版社,台北縣,台灣。
    李振誥、陳進發、余進利(2002),「地下水補注及未飽和層土壤垂直剖面入滲現象調查與分析之研究」,工程科技通訊,61期,頁24~29,台灣。
    李振誥、陳尉平、龔文瑞、陳進發、林宏奕(2007),「可開發量推估及其應用於烏來溫泉」,台灣水利,56卷,1期,台中市,台灣。
    邱啟文(2004),「溫泉水權總量管制之個案研究-以烏來地區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林士哲(2003),「金崙地區溫泉資源調查分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台灣。
    林琪達(2011),「礁溪溫泉之生成模式與觀測」,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溫泉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台灣。
    周順安(2004),台灣溫泉資源分布與應用,工研院能源資源所,台北市,台灣。
    徐年盛、郭振泰、朱文生、王曉中、江崇榮、張德鑫、吳呈懋、傅大章、高尉明(1991),「放射性廢料設施及其附近地區地下水流及水質傳輸模擬之研究(一)」,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水利組,水利79013,台北市,台灣。
    陳尚、李德茲(1964),「以土壤水分當量推算水稻灌溉需水量之研究」,農工學報10卷,4期,頁15~40,台北市,台灣。
    陳伸賢、王昭堡(2012),「台灣溫泉資源之未來展望」,第二屆資源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經濟部水利署,台北市,台灣。
    陳冠年(2004),「SWOT分析術在圖書館應用」,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73期,頁125~136,台北市,台灣。
    陳尉平(1999),「由河川流量資料與流量歷線推估地下水補助量」,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台灣。
    陳尉平(2006),「應用河川流量歷線推估台灣地下水補助量」,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南市,台灣。
    陳肇夏(1975),「台灣溫泉成因與地質探勘之我見」,地質,1 卷,2 期,頁107~108,台北縣,台灣。
    陳肇夏(1989),「台灣的溫泉和地熱」,地質,9卷,2 期,頁327~340,台灣。
    陸島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4),屏東縣政府九十二年度四重溪溫泉資源探測與調查案,屏東縣政府,台灣。
    陸島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7),屏東縣溫泉區管理計畫,屏東縣府,台灣。
    莊雅芳(2008),「溫泉可開發量推估及其應用」,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頁7~49,台南市,台灣。
    游政彥(2005),「天然溫泉開發潛力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頁11~24,台南市,台灣。
    張家鳳(2006),「台灣地區溫泉旅遊之生態承載量分析 - 以關子嶺風景區為例」,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台灣。
    張寶堂(2004),「礁溪溫泉資源調查與開發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材料與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台灣。
    黃三桂(2009),「臺灣地區溫泉產業永續發展之研究-以烏來溫泉公共管線工程生命週期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台灣。
    黃映臻、蔡金郎(2010),關子嶺溫泉資源潛能區之研究,成功大學地球科學所,台南市,台灣。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0),台灣活動斷層分布圖(第二版),台北市,台灣。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0),台灣地質圖,台北市,台灣。
    經濟部水利署(2002),台灣地下水資源圖(地下水逕流),台北市,台灣。
    經濟部水利署(2005),溫泉法,台北市,台灣。
    經濟部水利署(2006)主辦,委託能邦科技顧問有股份限公司,溫泉蘊藏量推估及開發總量管制評估技術研究(1/2),台北市,台灣。
    經濟部水利署(2011)主辦,委託順陽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臺灣溫泉資源開發管理綜合計畫(1/2),台北市,台灣。
    溫紹炳(2003),「台灣溫泉資源之成因分布與調查」,溫泉資源開發技術與保育管理研討會論文集,頁17-38,台灣。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2007),南區溫泉監測系統報告站址規劃設計期中報告書,經濟部水利署,台北市,台灣。
    劉進金(2002),「溫泉與資源保育與管理」,溫泉資源開發技術與保育管理研討會論文集,頁157~194,台灣。
    謝政道(2004),「溫泉法與授權子法」,永續溫泉研討會,經濟部水利署,台北市,台灣。

    英文部分
    Deere, D. U.and Deere, D. W.(1988), “The rock quality designation (RQD) index in Practice.”, Rock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Engineering Purposes: ASTM STP 984, L. Kirkaldie Ed.,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pp.91-101, Philadelphia , USA.
    Dershowitz, W. S. and Einstei1n, H. H.(1988), “Characterizing Rock Joint Geometry with Joint System Models”,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Vol.21, pp.21-51, N.Y., USA.
    Kirkpatrick, S.(1973), "Percolation and Conduction”, Rev. Mod. Phys., Vol.45, No.4, pp.574-588, N.Y., USA.
    LaMoreaux, P. E. and Tanner, J. T.(2001), “Springs and Bottled Waters of the World.” Springer-Verlag, Heidelberg, Germany.
    Lee, C. H.and Farmer, I. W.(1993), Fluid Flow in Discontinuous Rocks (1st ed.),Chapman & Hall, London, UK.
    Lee, C. H.,Chen, W. P.and Lee, R. H.(2006), “Estimation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Using Water Balance Coupled with Base-Flow-Record Estimation and Stable-Base-Flow Analysis”, Environ.Geol.,Vol.51, No.1, pp.73-82, USA.
    Linsley, R. K., Jr., Kohler, M. A., and Paulhus, J. L. H.(1982), Hydrology for Engineers (3rd ed.), McGraw-Hill, New York, USA.
    Long, J. C. S. and Witherspoon, P. A.(1985),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Degree of Interconnection to Permeability of Fracture Network”, J.Geophys.Res.,90(B4), pp.3087-3089, USA.
    Nathan, R. J. and McMahon, T. A. (1990), “Evaluation of Automated Technigues for Base Flow and Recession Analyses”,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Vol.26. Issue 7. pp.1465-1473, USA.
    Priest, S. D. and Hudson J. A.(1976), “Discontinuity Spacing in Rock”, I.J.Rock Mech. M. S.and Geomech. A. Vol.13, pp.135-148, Pergamon Press, UK.
    Rouleau, A., and Gale, J. E.(1985), “Statist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racture System in the Stripa Granite, Sweden”, Int.J.Rock Mech.Min.Sci. and
    Geomech. Abstr., Vol.22, No.6, pp.353-367, USA.
    Todd, D. K.(1980), Groundwater Hydrology (2nd. ed.), John Wiley & Sons.,CANADA.
    Yin, R.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shing, USA.

    網頁部分
    中國北京市地熱資源管理辦法。http://zfxxgk.beijing.gov.cn/fgdyna.prinfodetail.prStatuteDetailInfo.do?GM_T_CATALOG_INFO/CATA_INFO_ID=330957
    最後瀏覽日:2013/05/19
    中國天津市地熱資源管理規定。http://www.tjzb.gov.cn/system/2012/06/18/000275939.shtml
    最後瀏覽日:2013/05/19
    中國福州市地下熱水(溫泉)管理辦法。http://www.sxwater.gov.cn/oldweb/zcfg/SWJDXSGLFLFG/SWJDXSGLFLFG1003.htm
    最後瀏覽日:2013/05/19
    日本溫泉法網頁。http://hot-spring.chna.edu.tw/law.aspx
    最後瀏覽日:2013/07/13
    北一女中地球科學學習網頁。http://earth.fg.tp.edu.tw/
    最後瀏覽日:2013/06/15
    全年觀光市場概況概要,交通部觀光局。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release.aspx?no=136
    最後瀏覽日:2013/06/09
    經濟部水利署,台灣溫泉水資源之調查與開發利用(1/4、2/4、3/4)。http://www.wra.gov.tw/ct.asp?xItem=24951&ctNode=5454&comefrom=lp
    最後瀏覽日:2013/06/09
    溫泉法,經濟部水利署。http://www.wra.gov.tw/
    最後瀏覽日:2013/04/0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灣三大火山系分佈簡圖。
    http://web2.nmns.edu.tw/89volcano/mu-1.htm#/
    最後瀏覽日:2013/07/09

    下載圖示 校內:2016-08-21公開
    校外:2016-08-2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