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維翰
Hu, Wei-Han
論文名稱: 台灣與新加坡雙語教育之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Singapore
指導教授: 湯堯
Tang, Y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雙語教育歷史脈絡發展過程語言成效
外文關鍵詞: bilingual education, historical context, developing process, language effectiveness
相關次數: 點閱:10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知識經濟盛行與全球化的影響下,英語在國際上的地位愈加的重要,而台灣政府宣示2030年台灣要成為一個雙語國家,並以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以期望能夠帶動英語的發展。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成就在國際上成效斐然,許多國家皆加以學習仿效,因此本研究的目的:針對台灣與新加坡的雙語教育做比較性研究,採用貝瑞得(Bereday)比較研究法來加以分析。本研究的比較三核心:(一)探討雙語教育的歷史脈絡,語言是國家統一的核心,透過探討兩國歷史背景、種族、語言背景及當時所面臨的問題,並比較兩國在其中的差異。(二)探討兩國雙語教育的發展過程與政策,比較其差異。(三)探討雙語教育的語言成效,兩國在透過各種的政策發展之後,比較分析語言成效之差異。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與結論如下:(一)政策應由下而上,要解決最基層的問題才不會造成延續性的困擾。(二)保持特色,彈性調整,勿過度強調標準英文,也不要將英文當成考試科目,可增加英文的普及率。(三)語言成效,因國情而異,應針對國家的情勢適當調整做法。

    In the prevalence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globalization, the status of English as the global language has been well recognized throughout the world. In line with this trend,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has declared that Taiwan will have become a bilingual country by 2030, hoping to use English as the second official language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Singapore’s achievements in bilingual education have been very well-known internationally, and thereby have attracted many countries to follow the pattern of their bilingual education. To unveil the key factors behind Signore’s success, this study adopts Bereday’s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conduc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Singapore. This study will be undertaken in three steps:(1) to discus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in doing so, to examin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ethnicity, the language background and problem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n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2)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context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both countries; (3) to discuss the language performanc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The main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Policies should be enforced in a bottom-up model, and the most basic-level problems must be solved to avoid continuity problems in the whole process. (2)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maintained but flexibility be allowed for later adjustments. Also, Standard English should not be overemphasized and English not be used as a test subject, both of which can increase the popularity of English among students. (3) The effectiveness in language education varies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and therefore, the policy should be adjus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ocal cultures and custom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台灣雙語教育 9 第二節 新加坡雙語教育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8 第四章 台灣與新加坡雙語教育之比較 61 第一節 雙語教育歷史脈絡之比較 61 第二節 雙語教育發展過程之比較 70 第三節 雙語教育語言成效之比較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建議 88 參考文獻 93 一、中文部份 93 二、英文部份 102 附錄 105 附錄一 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關鍵績效指標(KPI) 105 附錄二 國民小學階段外語補習班2011年到2020年成長趨勢表 106 附錄三 國民中學階段外語補習班2011年到2020年成長趨勢表 107 附錄四 2020年全國各縣市補習班總數統計 108 附錄五 全國補習班招生對象綜合統計 109 附錄六 新加坡人在家最常使用語言 110 附錄七 以英語為官方語言且為高等教育教學用語的國家 111 表目錄 表1 台灣教育經費占國民所得(國內生產)毛額比率 23 表2 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分年目標值及2005年達成情形 25 表3 國人英文能力的比較(2003年vs 2013年) 27 表4 能以英文溝通的比率 28 表5 每日使用英文時間(小時)之等級平均數 28 表6 台灣2018年多益成績 31 表7 2016年多益測驗全球考生資料統計報告 32 表8 台灣2010年至2019年多益成績 33 表9 新加坡學生分流教育表 48 表10 台灣與新加坡歷史脈絡之比較 62 表11 台灣與新加坡發展過程的比較 70 表12 台灣與新加坡語言成效之比較 76 表13 EF全球英語能力指標全球前5名 78 表14 EF全球英語能力指標亞洲前11名 78 圖目錄 圖1 Kachru(1985)三圈分類法 4 圖2 提升全民英語五大方向 20 圖3 台灣多益成績2017年亞洲排名 30 圖4 新加坡2000年到2013年教育支出占政府GDP之比例 43 圖5 2017年亞洲主要國家及地區托福考生平均分數 51 圖6 研究流程圖 57 圖7 台灣與新加坡被殖民歷史發展時間軸 64 圖8 2012年到2016年台灣英文能力排名變化 7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令宜(2017)。提升偏鄉英語師資:引進外籍英語教師計畫之回顧與前瞻。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02-107。
    王秀南(1970)。星馬教育泛論。香港:東南亞研究所。
    王秀南(1989)。東南亞教育史大綱。新加坡:東南亞教育研究中心。
    王彩鸝(2009)。師資不足偏鄉菜英文。蘭嶼電子報。取自https://reurl.cc/vDV5je
    王博宏(2005)。從巴里島反思台灣英語教育。師友月刊,455,47-49。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2020)。教育經費統計。中華民國統計資訊。取自
    https://reurl.cc/exebWL
    中華民國外交部(2020)。世界貿易組織簡介。外交部。取自 https://www.mofa.gov.tw/igo/cp.aspx?n=26A0B1DA6A0EBAA2
    天下雜誌 (2019)。比鄰國都差台灣托福成績落居亞洲第8。天下雜誌。取自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3772
    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 (2019)。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第二语的意涵。新加坡文献馆。取自 https://reurl.cc/Ld3L6a
    安緒麗(2016)。淺析新加坡的語言政策。取自http://www.zzqklm.com/w/yl/19664.html
    行政院 (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電子治理研究中心。取自 https://www.teg.org.tw/files/events/2002.05.31.pdf
    行政院(2005)。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取自 https://reurl.cc/ex1EGW
    Charming BrandTalks (2016 )。來自72 國的全球調查!英語能力與國家競爭力成正比,那台灣在哪裡? 女人迷。取自 https://reurl.cc/GV76GW
    行政院 (2018)。2030 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取自 https://reurl.cc/avr7jQ
    行政院 (2020)。族群。行政院國情簡介。取自 https://reurl.cc/oLWemQ
    何萬順(2018)。【英語成第二官方語?】何萬順:「英語為第二官方語」是假議題。獨立評論@天下。取自 https://reurl.cc/b5MY1y
    何萬順、周祝瑛、蘇紹雯、蔣侃學、陳郁萱(2013)。我國大學英語畢業門檻政策之檢討。教育政策論壇,16(3),1-30。
    吳英成(2010)。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臺灣語文研究,5(2),63-80。
    吳宜晏(2020)。從「花園城市」到「城市花園」:因應地理環境特性深植綠化的新加坡建築。欣傳媒。取自 https://reurl.cc/7oXWxl
    吳傳彬、陳惠萍(2011)。新加坡學校教育市場化的政策與實踐。城市觀察,1。
    李文瑞(2007)。初探台灣英語教育之現況與困境。語文與國際研究,4,95-107。
    李光耀(2015)。李光耀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時報出版。
    李振清(2012)。台灣英語教育的演進與前瞻思維。台灣教育,674,31-40。
    多益英語測驗(2016)。2016年多益測驗全球考生資料統計報告。TOEIC多益英語測驗。取自 http://www.toeic.com.tw/file/17279053.pdf
    多益英語測驗(2018)。2018年多益測驗全球考生資料統計報告。TOEIC多益英語測驗。取自 http://www.toeic.com.tw/file/19225104.pdf
    多益英語測驗(2020)。台灣TOEIC成績統計資訊。TOEIC多益英語測驗。取自 http://www.toeic.com.tw/toeic_news_page.jsp?type=4
    呂美慧(2012)。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00/
    肖燕、文旭(2016)。語言認知與民族身份構建。取自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n5vxljg.html
    周世惠(2020)。美學者:台灣是不沉航母籲華府聯手抗中。經濟日報。取自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4615297
    周祝瑛(2005)。愛在紐西蘭:優質創新中小學。取自 https://reurl.cc/6l2eO5
    周婉窈 (2009)。台灣教育令(1922)。台灣大百科全書。取自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807
    林志成(2019)。大學生菜英文大企業不敢用。中國時報。取自 https://reurl.cc/n0zR8v
    林曉雲(2018)。小學教英文實施20年檢測發現北市小六英文有點糟。自由時報。取自 https://reurl.cc/4mRGeY
    林良齊(2017)。多益測驗公布全球均分台灣慘輸韓。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749402
    柯新治(2003)。新新加坡─南海之珠的經濟與社會新動向。台北:天下文化。
    莊坤良(2019)。全英語授課(EMI )的想像與真實。莊坤良筆記。取自 https://kunliang2006.pixnet.net/blog/post/349816576
    姜秀珠(2011)。新竹縣99年度特殊優良教師暨教育行政人員赴新加坡、馬來西亞教育考察報告書。新竹市: 新竹縣政府教育處。取自 https://reurl.cc/Ez7aAg
    洪鎌德(1994)。《新加坡學》。台北:揚智文化。
    洪鎌德(2002)。新加坡的語言政策。取自 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17.htm
    翁佳音(2006)。「福爾摩沙」由來。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取自 https://reurl.cc/N6jLXk
    國家發展委員會(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取自 https://reurl.cc/VX6q9Q
    張武昌(2006)。臺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取自 http://english.tyhs.edu.tw/epaper/epaper12/eng_edu.pdf
    張武昌(2014)。臺灣英語教育的「變」與「不變」:面對挑戰,提升英語力。中等教育,65(3),6-17。
    張毓思(2020)。喜歡又不講:日本人不講英文的原因。天下雜誌。取自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0455
    張益勤(2018)。EF調查:台灣人英語力落後全球平均,25歲以下英文佳。翻轉教育親子天下。取自 https://reurl.cc/0OoyAo
    張朝鈞(2017)。擠進高薪企業窄門先搞定三種英語力。取自 https://reurl.cc/6l2eoy
    張學謙(2013)。新加坡語言地位規畫及其對家庭母語保存的影響。臺灣國際研究季刊,9(1),1-32。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修訂課程綱要。取自 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2
    許民忠(2011)。新加坡義務教育政策之研究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 https://tinyurl.com/y4dhrulx
    許慧伶(2002)。東亞地區英語教育與教學現況之比較研究─新加坡篇。取自 https://reurl.cc/Xk69dE
    許錫慶 (2010)。以培養通譯為目的而設立之國語傳習所。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取自 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67/903
    孫唯容 (2018)。英語能力雙峰化臺師大推「英語能力診斷及認證系統」期待政府及早掌控小學端的英語實力。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取自 https://www.ner.gov.tw/news/5b0b8b164e09130005ae1fc7
    郭振羽(1985)。新加坡社會和語言。正中書局。
    陳思和、王汎森、陳平原、王德威、陳建華、王風、戴燕、楊貞德、彭小妍、應磊、石井剛、季進、楊揚、胡曉真、楊聯芬、濱田麻矢、梅家玲、張歷君、雷祥麟、李奭學、季劍青、鄭毓瑜、邱怡瑄、夏小雨、吳盛青(2019)。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聯經出版公司。
    陳美如(2009)。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出版。
    陳胤祖(2019)。2030雙語國家政策國發會主委:希望國人具備英語溝通力。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s://reurl.cc/R14QGG
    陳淑嬌(2014)。全球化下的臺灣英文教育:政策、教學及成果。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2),7-20。
    陳靜怡(2007)。淺析國小英語教學之實施。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6/66-20.htm
    陳鴻瑜(2011)。新加坡史。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唐詩 (2017)。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大學校長:為什麼不能有Taiglish。民報。取自 https://reurl.cc/MdvG5n
    汤云航、吴丽君(2006)。新加坡语言政策与官方语言的功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6(3),20-26。
    黃天如(2019)。台灣人口負成長,原住民族存滅危機更迫切!16族總人口增加數創歷年同期新低。風傳媒。取自 https://reurl.cc/7oXLo5
    黃自來(1991)。年齡與學習第二語言。載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外國語文教學研究,25-41。台北市: 幼獅。
    黃昆輝(1989)。教育行政學。東華書局。
    黃英哲(2005)。魏建功與戰後台灣「國語」運動(1946-1948)。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79-107。
    黃于珊(2014)。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大學,臺中。
    意騰留學(2017)。因材施教─新加坡教育部部長:高素質教師更關鍵。取自 https://kknews.cc/zh-tw/education/2vmlyqg.html
    新加坡眼S(2019)。刚刚,2019《新加坡人口简报》出炉!对移民的态度是……。新加坡眼。取自 https://reurl.cc/x0ZkmE
    新加坡旅遊局 (2019)。觀光旅遊歷史。心想獅城。取自 https://reurl.cc/R14QpZ
    新加坡南星教育(2017)。智者的思考─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談雙語教育:我一生的挑戰。取自 https://kknews.cc/zh-tw/world/jr4xjk6.html
    新加坡教育調查委員會(1966)。新加坡教育調查委員會報告書。新加坡教育部。
    新加坡獅城椰子(2019)。新加坡人為什麼不愛說中文?取自 https://kknews.cc/zh-tw/education/2xo5k2e.html
    楊幼君(2018)。新北市客家族群現況分析。新北市政府主計處。取自 https://reurl.cc/O1lO6D
    楊承謙、陳嘉彌(2001)。新加坡與台灣國民教育比較分析之初探。教育研究月刊,84,49-60。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89)。 社會及科學研究法。東華書局。
    楊欽堯(2008)。斷碑殘礎憶明石。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取自 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2/209
    葉碧苓(2012)。日治時期臺中師範學校之書法教育。取自 https://reurl.cc/Xk6973
    廖彥棻(2019)。英文能力分級教學的成效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2), 100-108。
    廖柏森(2006)。廖柏森:英語與翻譯教學。取自http://blog.udn.com/trjason/243042
    廖珮妏(2009)。新加坡產業政策與人力資源發展。東亞論壇,465,13-31。
    趙伯英(2000)。語言帝國主義和語言衝突。理論前沿,10,24-25。
    蔡錦堂(2009)。皇民化運動。臺灣大百科全書。取自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803
    鄭仲嵐(2018)。台灣「雙語國家政策」與國際化移民島之夢。取自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45873068
    鄭良偉(1990)。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鄭楓琳(1999)。台南市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之硏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謝良足(2004)。國小英語師資培育之回顧與願景。教育資料與研究,60,46-52。
    謝國斌 (2013)。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國際期刊季判,9(1),33-55。
    謝燕燕(2017)。李顯龍:我們的身份是新加坡華人 這也是我們在世界舞台上的身份。取自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515077
    韓福光、華仁、陳澄子(1999)。李光耀治國之鑰。天下文化。
    蘇金智(2004)。論語言多樣性背景下國際間的語言平等。取自 http://www.espero.com.cn/old/epch/uk2004/c06-13.htm
    愛德華(2020)。印尼排華暴亂事件的前世今生。夏小強的世界。取自 https://www.xiaxiaoqiang.net/indonesia-dawa-incident/.html
    劉廣定(2013)。十二年國教不應該忽視智育與德育。 圖解你該知道的十二年國教,153-157。臺北市:商周。
    曾芬蘭、游羽萱、蔡逸凡、陳柏熹(2019)。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聽力測驗實施的回沖效應初探。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4(2),219-252。
    關秉寅(2016)。國中讀前段班有差嗎?能力分班對學習成就影響的反事實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2(1),1-33
    維基百科(2020)。新加坡。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取自 https://reurl.cc/ar2gl4
    維基百科(2020)。臺灣。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取自 https://reurl.cc/QdzYL0
    羅梅英(2019)。雙北、台南跑前面:雙語教育。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s://udn.com/news/story/8547/4018403
    馮靖惠(2018)。逾5成北市小六生英文文法未達畢業應有能力。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s://udn.com/news/story/6898/3166377
    顧長永( 2006)。新加坡蛻變的四十年。台北:五南出版社。
    顏佩如(1998)。中新國民教育改革之比較研究─1990-1998 年官方教育改革報告(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
    鄺健銘(2020)。鄺健銘導讀:論「新加坡學」——新加坡模式的五大啟示。風傳媒。 取自 https://www.storm.mg/article/2596712
    二、英文部份
    Argys, L. M., Rees, D. I., & Brewer, D. J. (1996). Detracking America's schools: Equity at zero cost?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15(4), 623-645
    Bailey, K. M. (1996). 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 Language Testing, 13(3), 257-279
    Cooper, R. L. (1989). Language planning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urkheim, E. (1963).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Free Press.
    Foley, J. A. (1998). Code-Switching and Learning Among Young Children in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Language, 1998(130), 129-150.
    Goh, C. B., & Gopinathan, S. (2008).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Singapore since 1965. In S. K. Lee, C. B. Goh, B. Fredriksen & J. P. Tan (Eds.), Toward a better futu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since 1965 (pp.12-38).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Gopinathan, S. (1976). Towards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Singapore. In R. Hassan (Eds.), Singapore: Society in transition (pp.67-83).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pinathan, S. (1980). Language Policy in Education: A Singapore Perspective. In A. A. Evangelos & Eddie C. Y. Kuo (Eds.), Language and Society in Singapore (pp. 175).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Gopinathan, S. (2001). Globalizations, the state and educational policy in Singapore. In Jason Tan, S. Gopinathan & W. K. Ho (Eds.), Challenges facing the Singapore education system today (pp.3-17). Prentice Hall.
    Gopinathan, S., & HO, W. K. (1999).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Education in Singapore, 10, 99-117.
    indexmundi (2019). Singapore - Government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total (%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indexmundi.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GV9gkW
    Kachru, B. B. (1985). Standards, codific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realism: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 In R. Quirk, & H. Widdowson (Eds.), English in the world: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 (p.11-3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chru, B. B. (1992). The other tongue: English across cultures (2nd ed.).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Kahane, H. (1992). American English: From a colonial standard to prestige language. In B.B. Kachru (Ed.), The other tongue: English across cultures (pp.211-219).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Elaine, L. (2013).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and learner language.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j57Y1n
    Manfred (2014).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Singapore language polic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nglish teaching.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4mRv12
    Pakir, A. (1997). Education and invisible planning: The ca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Singapore. English and language planning: A Southeast Asian contribution, 158-179
    Paul, L. (2014). Speak Good English campaign to focus on common mistakes. TODAY Singapore. Res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Oq1L4X
    Pearson, H. F. (1969). Lt Jackson’s plan of Singapore.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42(1)(215), 161–165.
    Pennycook, A. (1994).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Longman.
    Rappa, A. L., & Wee, L. (2006). Language policy and modernity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the Philippines, Singapore, and Thailand. Springer.
    Tan, J. (2007). Schooling in Singapore. In G. A. Postiglione & J. Tan (Eds.), Going to school in East Asia (pp.301-319). Westport, CA: Greenwood Press
    Tay, M. (1982). The uses, users, and features of English in Singapore. In J. Pride (Eds.), New Englishers (pp. 51-70). Newbury House.
    Widdowson, H. (1994). The ownership of English. TESOL quarterly, 28, 377-389.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5-07-0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