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杜亞訊
DU, YA-SYUN
論文名稱: 臺南市普高前導學校自主學習之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Pioneer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nan City
指導教授: 湯堯
Tang, Y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
中文關鍵詞: 普高前導學校自主學習比較研究
外文關鍵詞: pioneer senior high school,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arative study
相關次數: 點閱:2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社會變遷下,各國的教育方向都朝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趨勢發展,希望能培養終身學習、解決問題等態度和能力,以適應未知變動的環境,培養未來所需要的人才。而台灣也不例外,因此主動學習也是十二年國教的重要施行方針,在這個趨勢下,「自主學習」也正式進入學校課程系統,相關的規劃顯得十分關鍵,而各校該如何將課綱轉化,並透過前導學校計畫輔助落實,是教育改革中的關鍵。本研究欲了解普通高中自主學習實際推動情形,從規劃、執行與挑戰、修正調整與成效評估,以質性研究個案訪談法,訪談對象包含普通高中主任、教師、學生共14人,進行台南市兩所普高前導學校自主學習之比較研究。
    本研究整合相關資料後,結論歸納如下:
    一、自主學習推動與規劃
    包含善用資源規劃前導課程、班級規模影響推動、連續週數安排影響學習成效、掌握老師弱指導定位&職責、辦理成果發表塑造學習氛圍。
    二、自主學習執行與挑戰
    包含加強學生對於主題設定、師資/設備限制、透過數位平台留存與整合資訊、考量老師介入時機與程度。
    三、自主學習修正與調整
    包含本土語衝擊自主學習時數、
AI工具介入計畫書撰寫、落實執行之修正調整。
    四、自主學習成效評估
    包含成果發表作為審核標準與累積案例、學生於試探後更了解自身方向、前導學校輸出推動模組。
    五、建立自主學習推動架構圖
    本研究整理出三階段流程,從前導課程規劃與執行、學生執行與老師陪伴、成果發表,整體架構亦包含外部資源導入與數位工具協助,建立自主學習推動架構圖,作爲未來各校自主學習推動參考。

    Amid social changes, education systems across the globe are increasingly shifting toward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es. The goal is to cultivate lifelong learning habits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that empower students to adapt to uncertain and evolving environments—qualities essential for future-ready talent. Taiwan is no exception. As such, self-regulated learning has become a key component of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in this broader tre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has been formally integrated into school curricula, making strategic planning crucial. How each school interprets and implements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plays a vital role in driving educational reform.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how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s being implemented in general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Through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approach us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processes of planning, execution, challenges, adjustment, and evaluation. Fourteen participants—including school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were interviewed from two pioneer general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nan City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ir implementation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新加坡、香港、日本教育發展趨勢 9 第二節 十二年國教與前導學校計畫 21 第三節 自主學習定義與相關研究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57 第五節 資料分析處理 59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63 第一節 個案脈絡描述與解釋分析 63 第二節 自主學習推動與規劃之研究結果分析 67 第三節 自主學習執行與挑戰之研究結果分析 74 第四節 自主學習修正與改善之研究結果分析 86 第五節 自主學習成效評估之研究結果分析 93 第六節 兩校並列之比較分析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結論 105 第二節 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2 壹、中文部分 112 貳、外文部分 117 附錄 119 附錄一 本研究受訪對象一覽表 119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20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 122 附錄四 訪談紀錄表 123

    【108課綱】2步驟輕鬆搞定 學習歷程檔。大學問。https://www.unews.com.tw/News/Info/3017
    于紅霞、何志波(2010)。素質教育改革 從量到質的轉變/ 談新加坡「少教多學」教育改革。English Carrer。、https://www.englishcareer.com.tw/cover-story/素質教育改革-從量到質的轉變-談新加坡「少教多/
    于賢華(2023)。精確優化教師自主學習教學力-培育終身學習者。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2(5),127-133.
    王子嘉(2024)。TIMSS 2023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臺灣國小、國中程度排名全球前3。紀路台灣。 https://tbotaiwan.com/timss-2023-taiwan/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https://doi.org/10.6769/JENCUE.201006.0029
    玉谷直子(2022)。來自歷史綜合科目教育前線的報告:擺脫死記硬背,卻也導致教師負擔過重。nippon.com走進日本。https://www.nippon.com/hk/in-depth/d00832/
    田孟心(2019)。減少考試、停止學校排名 新加坡教改轉向:學習不是一場競賽。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7546
    吳承穎(2023)。高中自主學習表現之多元樣貌。國立清華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1-75.
    吳啟誠、張瓊云.(2020)。主題分析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特殊教育發展期刊,(69),29-42。https://doi.org/10.7034/DSE.202006_(69).0003
    宋佳靜(2022)。促進國中生自主學習之行動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領導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22,1-127.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118
    卓立杰(2024)。高中學生自主學習實施現況—以向陽高中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科技科技學系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2024,1-165。
    周祝瑛(2008)《比較教育研究:方法與途徑》之評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 16(1),155-165.
    林明憲(2023)。高級中學彈性學習時間學生自主學習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23,1-118.
    林語柔(2020)。臺南市高級中學前導學校彈性學習之探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20.https://doi.org/10.6844/NCKU202001279
    林曉雯(2000)三角校正。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三角校正&search=三角校正
    施雨丹、馬東影(2018)。 回歸廿年:香港教育改革與發展之路探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5-32。
    施琇瑩(2019)。 從前導學校經驗看新課綱的試行與推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8),1-4。
    洪詠善(2024)。高中自主學習實踐之研究:政策締造觀點。課程與教學,27(2),133-162。https://doi.org/10.6384/CIQ.202404_27(2).0005
    胡少偉。(2013)。學校行政人員的發展需要。香港學校管理的發展與學校行政人員的培訓經驗,廣州,中國。
    紐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高寶玉、徐慧璇(2018)。自主學習課堂實踐之張力:香港個案研究。課程與教學,21(2),33-58.https://doi.org/10.6384/CIQ.201804_21(2).0002
    國立家齊高級中等學校(2022)。國立臺南家齊高級中等學校學生自主學習實施規範。
    教育部(2019)。課程綱要。取自108課綱資訊網 https://shs.k12ea.gov.tw/site/12basic
    教育部(2021)。十二年國民教育基本綱要。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288/(111%E5%AD%B8%E5%B9%B4%E5%BA%A6%E5%AF%A6%E6%96%BD)%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95%99%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7%B8%BD%E7%B6%B1.pdf
    教育部(2023)。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規劃與實施要點。取自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 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729
    教育部(2024)。前導學校 補助學校名單。取自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 https://saprogram.tw/ps?category=introdution
    章美英、許麗齡(2006)。質性研究-焦點團體訪談法之簡介與應用。護理雜誌,53(2),67-72。https://doi.org/10.6224/JN.53.2.67
    郭晏輔(2024)。淺談日本學習指導要領中「主體、對話式的深度學習」之概念。教育新知國際串聯。https://www.gel-net.com/post/202403-02
    陳木金, & 楊念湘. (2008).。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論文發表於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舉辦之 [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 國際學術研討會,屏東市。
    陳妙娟(2014)。追求多樣化的日本高校(高中職)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4&edm_no=92&content_no=2273
    陳育萱(2024)。高中教師對一零八課綱自主學習課程之釋意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科技科技學系碩士論文。2024,1-147。
    陳佩英、吳昭容(2022)。學思與知行合一的自主學習實踐。中等教育,73(2),6-15.https://doi.org/10.6249/SE.202206_73(2).0009
    陳佩英、鍾蔚起、林國楨、洪雯柔、陳玉娟、薛曉華 & 柯喬元(2020)。前導學校促動民主專業機制的網絡行動。中等教育,71(4),11-35。
    陳建銘(2024)。VUCA時代來臨!能脫穎而出的領導人,都懂得這個管理能力。天下學習。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2654
    彭傑(2013)。比較教育重要代表人物思想及理論之析論。首席文化出版社。http://educationreport20120101.blogspot.com/2013/08/blog-post_9169.html
    游玉英(2020)。技術型高中學生自主學習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學位論文,2020,1-345.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896
    黃晴湄(2022)。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介入對綜合型高中學生自主學習成效之影響。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學位論文,2022,1-167.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863
    黃榮懷、楊俊鋒、劉德建、王歡歡(2020)。智能時代的國際教育比較研究:基於深度探究的迭代方法。中國電化教育,(7),1-9。
    新北市教育局(2022)。預見善教 遇見樂學:促進自主學習課堂教學實踐指引 2.0。
    楊智媛(2023)。108課綱技術型及綜合型高中前導學校 校本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23,1-94。
    楊朝仲(2022)。PDCA 循環迴圈企業協作專案管理規劃與應用。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臺灣 PISA 國家研究中心(2023)。PISA 2022成果報告。https://cirn.moe.edu.tw/Upload/NEWS/638392810368391211.pdf
    趙志成(2014)。香港推行自主學習的探索。教育學報,42(2),143-153.
    劉韋君(2023)。日本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領。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3&edm_no=232&content_no=3997
    劉茜汶(2022年2月9日)。什麼是三面九項?一篇認識 108 課綱「核心素養」的三面九項。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1942
    潘慧玲(2021)。開啟高中自主學習之鑰:理念、實踐、案例。國家教育研究院。
    課程發展議會(2001)。學會學習—終身學習 全人發展。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蕭歆諺(2024)。PISA創意思考成績狂輸星韓 台生敗在「沒有改良標準答案的能力」?。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0951
    賴沛綸(2024)。技術型高中學生與教師自主學習歷程之敘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24,1-99。
    簡菲莉。(2019)。十二年國教課綱高中自主學習建制化之實踐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2019,1-212.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780
    羅仁宏(2020)。公立高中優質化前導學校教師知覺對學校經營績效之研究—以行政管理為調節變項。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1-80。
    【基本から解説】主体的・対話的で深い学びとは?取自教育ピックス 編集部 https://x-ship.jp/media/syutaiteki_taiwateki_fukai/
    文科科學省(2022)。新學習指導要領。https://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1407074.htm
    文部科學省(2018)。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from https://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1407074.htm
    文部科學省(2018)。総合的な探究の時間編。
    Anfara Jr, V. A., Brown, K. M., & Mangione, T. L. (2002). Qualitative analysis on stage: Mak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more public.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1(7), 28-38. from https://doi.org/10.3102/0013189X031007028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Bereday, G.Z. F. (1964). 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 Holt, Rinehart and Windton.
    Braun, V., & Clarke, V. (2012). Thematic analysis. In H. Cooper, P. M. Camic, D.L. Long, A. T. Panter, D. Rindskopf, & K. J. Sher (Eds.), APA handbook of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Vol. 2. Research designs: Quantitative,qualitative, neuro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pp. 57-71). Washington,DC, U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from https://doi.org/doi.10.1037/13620-004
    Carnoy, M. (2006). Rethinking the comparative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50(4), 551-570
    Heaysman, O., & Kramarski, B. (2022). Enhancing students' metacognition, achievement and transfer between domains: Effects of the simulative “SRL-AIDE” parallel teacher–student progr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16, 102074. from https://doi.org/10.1016/j.ijer.2022.102074
    Levin, J. S. (2001). Public policy, community colleges, and the path to globalization. Higher Education, 42, 237-262.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erry. From https://doi.org/10.1002/9781405165518.wbeosn006
    Merriam, S. B., & Tisdell, E. J. (2015).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John Wiley & Sons.
    Opdenakker, M. C. (2022). Developments in early adolescents’ self-regulation: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s’ supportive vs. undermining behavior.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1021904. from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2.1021904
    Schunk, D. H., Pintrich, P. R., & Meece, J. L. (2014).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Smith, L. M. (1978). 8: An evolving logic of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educational ethnography, and other case studies.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6(1), 316-377.
    Stake, R. (2003). Case studies.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2nd Ed.) (pp. 134 - 164). Thousand Oaks, CA: Sage.
    Yin, R. K. (2014). Robert K. Yin.(201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Canadian Journal of Program Evaluation, 1-5.
    Zimmerman, B. J. (1998). Academic stud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skill: A self-regulatory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3(2-3), 73-86. from https://doi.org/10.1080/00461520.1998.9653292
    Zimmerman, B. J. (2000). Attaining self-regulatio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Self-regul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Academic.
    Zimmerman, B. J. (2002). 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learner: An overview. Theory into practice, 41(2), 64-70.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5-12-31公開
    校外:2025-12-31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