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蔡學斌 Tsai, Hsueh-Pin |
|---|---|
| 論文名稱: |
臺灣高教招生策略模式指標建構與個案研究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dmission Strategic Indicators in Taiwan and the Case Study |
| 指導教授: |
湯堯
Tang, Yao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83 |
| 中文關鍵詞: | 高教招生 、策略模式 、指標系統 、個案研究 、模糊德懷術 |
| 外文關鍵詞: | higher education admission, strategic model, indicator system, case study, Fuzzy Delphi method |
| 相關次數: | 點閱:51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高等教育在少子化及教育市場化下面臨許多招生挑戰,如何善用招生策略解決招生危機儼然成為重要探討議題。本研究目的乃透過混和型研究法建構臺灣高等教育招生策略模式指標系統與進行個案研究,藉由文獻分析了解臺灣高教招生現況、招生危機與轉機,並透過心理學、社會學及管理學相關理論與實徵研究初步歸納出臺灣高教招生策略模式指標系統,透過5位專家學者的共識分析及20位專家學者模糊德懷術法進行重要性分析後,確立EXPAND「臺灣高教招生策略教育指標系統」,其包含6個核心層面、18個推動向度與55個執行指標,高教招生策略指標須兼顧工具性、本質性與補充性;本研究進行進行階層分析後發現高教招生策略核心層面與推動向度之重要性排序為職涯力、認同力、發展力、行銷力、行政力與生活力,高教之招生策略上強化教學學習品質之重要性高於行政庶務與生活照顧,且6大核心層面均須併予重視;18個重點執行指標之重要性與適切性分析發現,共計有須確實準備與執行的14個核心指標、細膩思考可行性作法的2個強化指標及勿僅單獨執行的2個補充指標。
為了解高教招生策略在高教現場執行方式,本研究以國立屏東大學進行個案研究,透過觀察、10位師生訪談與網路資料收集,研究發現屏東大學招生策略作法與EXPAND「臺灣高教招生策略教育指標系統」之核心層面相符,並探討18個重點執行指標在屏東大學的實務做法。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行政面向、課程教學面向與研究面向之建議。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s facing numerous admission challenges due to declining birth rates and the marketization of education. Effectively utilizing admission strategies has emerged as an important topi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admission strategies in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a mixed-method research approach, along with case studies. By analyzing literature, the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higher education admission in Taiwan, the admission crisis, and opportunities for change. It also seeks to summarize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admission strategies in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relevant theorie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from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management studies. After conducting a consensus analysis involving five experts and an importance analysis using the Fuzzy Delphi method with twenty experts, the "EXPAND Higher Education Admission Strategic Indicators in Taiwan " was established. This system includes six core competence, eighteen driving dimensions, and fifty-five implementation indicators. The indicators for higher education admission must be instrumental, essential, and supplementary. A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alysis found the priority ranking of the indicator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deemed more important than administrative affairs and student life support in admission strategies. However, all six core competence must be emphasized. An Important-Fitness Analysis(IFA) revealed 14 core indicators, 2 enhancive indicators, and 2 complementary indicators.
To underst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dmission strategies in practice, this study conducts a case study 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Through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with 10 faculty members and students, and online data collection,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admission strategies of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align with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 Higher Education Admission Strategic Indicators in Taiwan." The study further explor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18 key implementation indicators at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ions are made from administrativ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丁學勤、王惠冠(2011)。大學品牌聲譽與師生關係對大學生口碑傳播行為之影響。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4,189-224。
于承平(2017)。愛爾蘭高等教育公平就學教育政策。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7,1-24。
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2022a)。重要時程。113年3月1日取自https://www.uac.edu.tw/flow.htm
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2022b)。111學年度大學分發入學登記生人數表。113年3月1日取自https://www.uac.edu.tw/downloads.htm
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2022b)。重要時程。113年3月1日取自https://www.uac.edu.tw/flow.htm
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2023)。112學年度大學分發入學分發人數統計表。113年3月1日取自https://www.uac.edu.tw/downloads.htm
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2024)。113學年度分發人數統計及填寫志願分析表。113年12月17日取自https://www.uac.edu.tw/downloads.htm
內政部(2024)。113年第6週內政統計通報(112年底原住民人口數58.9萬人,較111年底增加0.8%)。113年3月1日取自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9&s=313114
內政部戶政司(2024)。出生數按性別及粗出生率。113年3月1日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2021)。國家發展基金創業天使投資方案。113年3月1日取自https://www.tvca.org.tw/gov-0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22)。傑出僑生獎學金及學行優良僑生獎學金。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www.ocac.gov.tw/OCAC/Pages/VDetail.aspx?nodeid=4496&pid=13194588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2023)。私校大翻身/金融界人才搖籃 中金院2大解方衝出百分百註冊率。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pr.ctbc.edu.tw/p/404-1011-34213-1.php?Lang=zh-tw
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臺灣交流學會(2022)。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日本獎學金。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www.koryu.or.jp/tw/business/scholarship/
王雅嫻(2004)。產品能見度及知名品牌與消費者從眾之相關性初探。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國際經貿學程)碩士論文。
王瑞壎(2008)。美國大學排名及其高等教育國際表現之省思。嘉義大學通識學報,6,133-157。
王政彥(2011)。大學校院學生來源異質化與其適性教學偏好之因應策略。人文與社會學報,2(7),1-27。
王佳文、蔡登晉(2018)。人才招募策略與意願之研究-以空軍官校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4(1),1-19。
王勇輝、趙建勇(2019)。潘查希拉視閾下印尼華人身份認同困境。台灣東南亞學刊,14(1),153-179。
王淑貞、陳婉琪(2022)。誰是重考生?以全國考招資料檢視重考趨勢、考生特質及領域偏好。教育研究集刊,68(1),33-74。
王金燦、黃銳堯、喻新(2008)。大學招生宣傳廣告效益分析-以國立宜蘭大學為例。人文及管理學報,5,303-330。
司馬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天下文化。
田麗珠(2009)。宿舍環境對大學生宿舍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某學院為例。建國科大學報,28(2),1-18。
甘幸靈(2013)。行為學派教育理論與舞蹈教學運用。舞蹈教育,11,6-17。
全國法規資料庫(1995)。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80號。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ExContent.aspx?ty=C&CC=D&CNO=380&kw=%E5%A4%A7%E6%B3%95%E5%AE%98%E8%A7%A3%E9%87%8B%E6%86%B2%E6%B3%95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9a)。大學法。113年3月1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3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9b)。國立大學合併推動辦法。113年3月1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30053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2a)。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113年3月1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News/NewsDetail.aspx?msgid=169263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2b)。外國學生來臺就學辦法。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1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2c)。大學系統組織及運作辦法。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30041
行政院(2016)。重要政策¬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86f143fa-8441-4914-8349-c474afe0d44e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2017)。產業人才發展旗艦計畫。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www.ey.gov.tw/otn/F0631889C2B547DF/cc5af2d6-1eca-4315-b9e7-8fc396a17c0f
成永裕(2016)。私立學校如何發揮教育功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8),13-22。
成群豪(2022)。建構高教願景,當從解決高教不平等做起。點教育,4(2),13-15。
吳政達(2008)。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高等教育。
吳靖國(2014)。大學中的技職教育:培育學生的職涯發展能力。教育資料與研究,112,77-105。
吳中勤(2016)。中學生偏差行為組型的異質性分析:社會心理學觀點的詮釋。教育心理學報,47(4),525-546。
吳守從、鄭雅文(2008)。民俗技藝活動參與對文化認同之影響。人文與社會學報,2(3),119-150。
吳明鋗、李隆盛(2011)。證照協助大學畢業生就業之效益分析:以企管類科系為例。商管科技季刊,12(2),145-173。
吳國龍、詹銘仁(2011)。大學服務品質之重要性與滿意度分析─以某科技大學為例。崑山科技大學學報,8,57-73。
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2022)。2022招生策略規劃參考手冊。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TWAEA)。
君心(1999)。新世紀教育工程《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評介。師友月刊,389,60-61。
技專院校招生策略委員會(2022)。四技二專招生簡介。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www.techadmi.edu.tw/page.php?pid=1
卓福安(2016)。影響馬來西亞華裔學生來臺就讀高等教育之因素與因應之道。應華學報,18,107-141。
宋威穎(2023)。大學社會責任跨域課程規劃歷程與策略-以三所學校USR課程為例。課程與教學,26(2),65-90。
李雯智(2006)。2000年以後國內外組織認同研究評析。學校行政,45,60-72。
李政翰(2006)。教育指標建構對教育發展重要性之探討。研習資訊,23(5),107-110。
李政翰(2011)。高等教育評鑑機構認證指標初探。評鑑雙月刊,33,44-49。
李建中、鄭雅容(2008)。大學碩士在職專班行銷策略之研究。經營管理論叢,4(2),47-60。
李冠成、楊婉瑩(2016)。老台灣人vs新台灣人:台灣人認同世代差異之初探。台灣政治學刊,20(2),125-186。
李隆盛、潘瑛如(2020)。以大學校務公開資訊探究高教深耕計畫經費核配影響因素。教育政策論壇,23(1),1-28。
李永義、田光祐(2023)。學生宿舍服務品質、住宿生入住滿意度與入住意願之關聯性研究-以樹德科技大學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5(1),29-43。
何慧群、永井正武(2017)。高教管理與發展,校務研究中心建置?專業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7),144-151。
林家五(2006)。認定與認同在組織中的運作歷程:利益關係者理論的觀點。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3),119-142。
林生傳(2010)。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教育研究法。心理。
林曉芳(2013)。從改革高等教育政策談私立大學教師任務。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7),28-30。
林斐旻(2017)。由我國高等教育就學貸款之運用探究教育公平性問題。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刊,3(2),25-39。
林昱瑄(2018)。追求教學卓越?台灣高教的表現管理建制研究。台灣社會學,35,59-107。
林志忠(2020)。我國大專院校招收外國學生策略之利基因素分析-以越南學生為例。台灣教育研究期刊,1(3),177-211。
林滄崧(2020)。析釋犯罪學-總論與理論篇。五南。
林秀真(2021)。以因素分析考驗畢業生流向問卷之信度及效度。休閒與社會研究,23,27-51。
林念臻(2022)。大學產學合作經營指標系統建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宜樺、許添明(2013)。我國私立技術校院財務運作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9(1),113-145。
林鴻智、許華孚(2020)。安置兒少之社會控制(鍵)與自我控制及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2(2),139-174。
林逸茜、袁宇熙、高曼婷(2018)。因應少子化高等教育人力資本之運用-退場大學教師轉銜安置機制之芻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132-147。
林家五、熊欣華、黃國隆(2006)。認同對決策嵌陷行為的影響:個體與群體層次的分析。台灣管理學刊,6(1),157-180。
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1989)。我國大專學生生涯發展定向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2,167-190。
周華琪(2020)。高等教育遠距教學之品質保證。評鑑雙月刊,88,15-17。
邱文彬(2007)。典範信念量表的發展與效度考驗:後皮亞傑學派取向。教育學刊,29,73-101。
兩廳院購票系統(2024)。《大同新村》音樂劇。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789192111848255488?srsltid=AfmBOooR-HDhvzMYxaztfZN3MwiN-y71FEENsQIAOjy1jokljvDcqXWj
邱松發、王靜瑛、蔡武德(2007)。職涯輔導與就業力及網站運用之研究。商業現代化學刊,4(2),143-153。
邱智漢、李蓓芬、王靜瑛(2021)。大學生職業適性分析與職涯輔導應用。育達科大學報,49,153-178。
洪秀熒(2007)。“優質學校教育指標”在學校行政上的啟示。學校行政,52,63-78。
洪升呈(2010)。臺灣大專學生休閒滿意度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9,98-116。
洪淑君(2020)。探究因應少子化之科技大學招生策略-從校務研究觀點。大仁學報,54,1-20。
洪麗美、沈如鳳、胡庭禎、蔡雅涵、盤瑞文、李奇、鄭莉蓉(2007)。服務品質重視度與滿意度之探討-以某大學學校餐廳為例。弘光學報,51,195-209。
范熾文(2014)。多元與差異-學校多元化管理的內涵與策略方向。載於吳清基(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發展(頁299-316)。五南。
范熾文(2015)。校長專業發展的利器-如何成為反省實踐者。載於吳清基(主編),教育政策創新與行政發展(頁193-212)。五南。
范熾文、謝月香(2017)。一位卓越領導校長實施組織變革之個案研究。載於吳清基(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實務(頁309-333)。五南。
施溪泉(2014)。學校教育的功能與價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83-84。
施秀青(2015)。日本職業教育人才培育制度之啟示。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6(1),23-40。
軍事學校正期班招生委員會(2022)。民國112年軍事學校正期班招生簡章。軍事學校正期班招生委員會。
紀俊吉、蘇慧慈(2006)。人本心理學之父-論馬斯洛其人其思。休閒運動期刊,5,103-110。
信世昌、郭瑋葦(2022)。馬來西亞華裔高中生之升學取向及來臺意願調查。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10,39-64。
信世昌、邱于庭、陳奕志(2022)。東南亞僑生來臺灣就讀大學之因素探討。中原華語文學報,22,1-24。
孫志麟(2000)。教育改革的新議題:學校自主管理。學校行政,10,34-40。
秦夢群(2020)。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五南。
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2023)。海外聯合招生辦法。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cmn-hant.overseas.ncnu.edu.tw/about-us/admissions-methods/
翁志祥(2016)。校園文化資產指標建構與個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時際創意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24)。大學博覽。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www.testnews.com.tw/shibao/index.php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師大書苑。
高月慈(2005)。臺灣地區大學在學生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初探。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4(3),254-263。
高源令(2010)。訊息處理模式與教學。取自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陳世芬、曾慧敏、王珮玲、陳惠萍(2010)合著。教育心理學(第二版)。心理。
高鳯霞、鄭伯壎(2019)。華人組織中的人際壓力源:主位與客位構念之比較。中華心理學刊,61(2),73-95。
柴在屏、李嵩義(2006)。學校志工招募步驟及運作策略之探討。中州學報,23,179-194。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23)。第三週期大學校院校務評鑑實施計畫(112-114 年)。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www.heeact.edu.tw/1151/1196/1497/1325/36477/56155/
晏涵文、馮嘉玉、劉潔心(2006)。我國學校環境教育指標之研究。師大學報,51(1),85-102。
馬國勳、陳婉琪、廖恩彩(2022)。新冠疫情下大專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心理狀態、學習困境與知覺到的學校資源。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49,187-264。
陳振貴(2015)。大學倒了沒?大學教育和教授的未來。獨立作家。
陳文彥、毛彬權(2024)。中層領導的概念、研究取向與制度分析。台灣教育,748,1-14。
張鈿富(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師大學苑。
張美珍(2000)。從認知心理學派觀點探析博物館內學習。科技博物,4(4),30-47。
張雪梅(2003)。學生住宿生活與高等教育-歐美大學與我國大學宿舍輔導管理之比較。學生事務理論與實務,42(2),69-79。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東華。
張芳全(2005)。貧窮與教育之關係分析。教育與社會研究,9,73-120。
張芳全(2012)。教育、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之關聯研究:跨時間數列的探索。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3),123-162。
張芳全(2022)。教育發展、健康投資、健康環境、社會發展與國民健康之關聯研究:以世界銀行資料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53(2),1-29。
張芳全、余民寧(2002)。國家發展指標之指標建構研究。教育與社會研究,4,71-110。
張明輝(2009)。學校經營與管理新興議題研究。學富。
張瓊玲(2013)。我國公部門人力激勵政策與法制規範之研究。競爭力評論,16,83-110。
張紹勳(2018)。模糊多準則評估法及統計。五南。
張郁雯(2017)。從「留學生30萬人計畫」看日本招收境外生之對策與因應。中華日本研究,8,56-73。
張雅婷(2018)。高等教育機構評鑑指標系統之剖析:以OECD國家為例。學校行政,113,19-36。
張弘勳、蔡雅琳(2009)。學校經營公共關係之探究。學校行政,62,120-148。
張佳雯、彭開瓊(2013)。就業能力對大專畢業生求職影響。國際文化研究,9(2),29-52。
張朝清、葉怡屏(2014)。大學準畢業生「即戰力」構念內涵之探索性研究。輔仁管理評論,21(1),61-85。
張同廟、劉維群(2023)。大學社團成員人際信任、知識分享與社團效能之研究-中介效果模式之考驗。學生社團學刊,11,1-23。
張德勝、王鴻哲、陳上迪(2022)。大學生教育抱負與職業抱負之縱貫性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7(3),147-176。
張鈿富、吳京玲、陳清溪、羅婉綺(2007)。歐盟教育政策的趨勢與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3),99-126。
張良政、吳蘊容、張伃瑄、劉姵珺(2017)。以資料探勘分析推甄入學之學生就讀機率-以某大學資管系為例。管理資訊計算,6(2),1-11。
張娟鳳、彭武德、蔡宜蓉、王心運、周汎澔、張志仲、鍾飲文、林曉薇、莊勝發(2010)。學生校園生活型態與學業成績之探討─以南部某醫學大學為例。高雄行為科學學刊,2,119-145。
梁世武(2009)。台灣族群通婚與族群認同之研究。問題與研究,48(3),33-62。
許淑敏、王嘉興、許慧珍(2012)。高等教育整合營銷與品牌權益之研究—以台灣高等技職教育為例。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5(3),1-21。
教育部(2014)。詞條名稱: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E9%A6%AC%E6%96%AF%E6%B4%9B%E9%9C%80%E6%B1%82%E5%B1%A4%E6%AC%A1%E7%90%86%E8%AB%96&search=%E9%A6%AC%E6%96%AF%E6%B4%9B%E9%9C%80%E6%B1%82%E5%B1%A4%E6%AC%A1%E7%90%86%E8%AB%96
教育部(2018)。高等教育深耕計畫。112年12月10日取自https://sprout.moe.edu.tw/SproutWeb/Project/DocDownload
教育部(2021a)。外國學生來臺就學辦法。112年12月11日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9279
教育部(2021b)。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112年12月11日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28684
教育部(2022a)。111學年度大專院校一覽表。112年12月11日取自https://ulist.moe.gov.tw/Browse/UniversityList
教育部(2022b)。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臺-專案輔導學校。112年12月10日取自https://udb.moe.edu.tw/actgc
教育部(2022c)。教育部公費留學與各項獎學金報名資訊網。112年11月8日取自https://www.scholarship.moe.gov.tw/
教育部(2022d)。維護校園安全實施要點。112年11月8日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492
教育部(2023a)。大專院校就業職能平台。112年11月8日取自https://ucan.moe.edu.tw/News/share1.aspx?id=210
教育部(2023b)。大專校院畢業生流向追蹤平臺。112年11月8日取自https://www.studb.moe.gov.tw/gssdata/
教育部(2023c)。大學校院學士班學生就學期間服役彈性修業實施指引相關資料及常見問答。112年11月8日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0217161130F0B192&s=DBB97454FBE427AE
教育部(2023d)。大學進修部四年制學士班彈性修業試辦方案。112年11月8日取自https://me.moe.edu.tw/open/page_2_3.php
教育部(2024)。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臺-專案輔導學校。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udb.moe.edu.tw/actgc
教育部統計處(2024)。112學年度大專校院概況統計。113年12月6日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48EBDB3B9D51F2B8&sms=F78B10654B1FDBB5&s=4396A90696381274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2022a)。學校端教育部推動第二期(109-111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執行成果(111學年度第一學期)資料調查表單。112年11月8日取自https://usr.moe.gov.tw/tw/news/announce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2022b)。關於USR。112年11月8日取自https://usr.moe.gov.tw/tw/about/usr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20)。職場體驗網。112年11月8日取自https://rich.yda.gov.tw/rich/#/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23)。U-Start Plan。112年11月8日取自https://ustart.yda.gov.tw/?Lang=zh-tw
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臺(2022)。學校執行工讀及生活助學金情形。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udb.moe.edu.tw/udata/DetailReportList/%E5%AD%B8%E7%94%9F%E9%A1%9E
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臺(2024)。學12-3.新生(含境外生)註冊率-以「校」統計。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udb.moe.edu.tw/udata/DetailReportList/%E5%AD%B8%E7%94%9F%E9%A1%9E
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網(2022a)。大專校院校園環境安全自主檢核表(範例)。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csrc.edu.tw/filemanage/detail/2aaf09bf-e197-491b-b30f-8e4130efb31a
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網(2022b)。教育部110各級學校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分析報告。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csrc.edu.tw/filemanage/detail/c25aaeb0-dcb0-4494-9a45-45a684ff8c6a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2015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9&mid=253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2015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12509
許嘉甫(2010)。大專院校學生生活型態對幸福感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3),135-151。
許添明、陳玉娟、余穎麒、商雅雯(2020)。大學系所主管圖像、挑戰與培訓-以一所國立大學為例。教育實踐與研究,33(1),1-31。
郭豫珍(2004)。Hirschi控制理論的原初觀點與發展:家庭與父母管教方式在子女非行控制上的角色。犯罪學期刊,7(1),49-80。
郭展銓(2012)。認同與決策賽局。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0(3),25-41。
郭丁熒(2018)。大學生「關懷自身」之調查研究-大學生關心自己哪些事?教育心理學報,48(4),591-610。
郭玲玲、許清芳(2022)。引文?引文-大學學術發表影響力之初探:以成功大學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8(4),1-40。
郭玲玲、洪瑄、董旭英(2021)。從Hirschi社會連結觀點探究學校因素對青少年吸菸行為之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6(4),103-132。
郭建志、顧萱萱、程晟、林玫綺(2022)。誰在職場八卦?氣質性嫉妒與組織認同之研究。中華心理學刊,64(4),471-492。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實施要點。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theme.ndc.gov.tw/lawout/EngLawContent.aspx?lan=C&id=62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1)。108中華民國教育年報。五南。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2022)。補助專題研究計畫。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www.nstc.gov.tw/folksonomy/list/29ccddaa-5070-4fe6-b01d-0b5e42504f73?l=ch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處(2022)。一般性及專案型國際交流方案補助。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www.nstc.gov.tw/sci/ch/list/6b4a4661-9126-4d0c-897a-4022c82114a9
國科會(2020)。科研創業計畫。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www.trustu.tw/downloads
國立中山大學(2023)。國立中山大學網站。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sdo108.nsysu.edu.tw/home
國立中興大學(2023)。「富市台中 就業成功」就業博覽會。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www.osa.nchu.edu.tw/osa/cdc/career/2023/
國立成功大學(2023a)。國立成功大學教務研究專案辦公室。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academic.web2.ncku.edu.tw/
國立成功大學(2023b)。南區就業博覽會。113年2月1日取自http://jobfair.osa.ncku.edu.tw/gradjobs/jsp/affair/affair3.jsp
國立成功大學(2023c)。生涯組線上諮詢服務。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grad-osa.ncku.edu.tw/p/412-1054-12859.php?Lang=zh-tw
國立屏東大學(2023)。國立屏東大學職涯發展暨教育推廣處招生組。113年2月1日取自https://pos.nptu.edu.tw/index.php
國立屏東大學(2024a)。學校簡介。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www.nptu.edu.tw/p/404-1000-60341.php?Lang=zh-tw
國立屏東大學(2024b)。國立屏東大學學術單位。114年1月14日取自https://www.nptu.edu.tw/p/412-1000-2972.php?Lang=zh-tw
國立屏東大學(2024c)。國立屏東大學行政單位。114年1月14日取自https://www.nptu.edu.tw/p/412-1000-86.php?Lang=zh-tw
國立屏東大學(2024d)。交通資訊。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www.nptu.edu.tw/p/412-1000-3320.php?Lang=zh-tw
國立屏東大學(2024e)。2-1-1 近3年學校收入分析:各項收入占學校總收入比率。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pubinfo.nptu.edu.tw/p/405-1006-55095,c5981-1.php?Lang=zh-tw
國立屏東大學(2024f)。2-1-2 近3年學校支出分析:各項支出占學校總支出比率。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pubinfo.nptu.edu.tw/p/405-1006-55094,c5981-1.php?Lang=zh-tw
國立屏東大學(2024g)。人數統計資料。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reg.nptu.edu.tw/p/412-1066-3207.php?Lang=zh-tw
國立屏東大學(2024h)。職涯發展暨教育推廣處推廣教育中心。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cec.nptu.edu.tw/
國立屏東大學(2024i)。國立屏東大學招生策略小組設置要點。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pos.nptu.edu.tw/var/file/72/1072/img/324128088.pdf
國立屏東大學(2024j)。國立屏東大學招生委員會設置要點。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gaad.nptu.edu.tw/var/file/67/1067/img/1100/139810124.pdf
國立屏東大學(2024k)。國立屏東大學教務處。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oaa.nptu.edu.tw/index.php
國立屏東大學(2024l)。國立屏東大學職涯發展暨教育推廣處。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ica.nptu.edu.tw/index.php
國立屏東大學(2024m)。國立屏東大學大武山學院。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dawu.nptu.edu.tw/index.php
國立屏東大學(2024n)。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lsod.nptu.edu.tw/p/412-1027-9151.php?Lang=zh-tw
國立屏東大學(2024o)。畢業學分。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reg.nptu.edu.tw/p/406-1066-168235,r3983.php?Lang=zh-tw
國立屏東大學(2024p)。國立屏東大學校外實習課程實施辦法。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cud.nptu.edu.tw/var/file/65/1065/img/2005/442180073.pdf
國立屏東大學(2024q)。國立屏東大學國際事務處。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oia.nptu.edu.tw/
國立屏東大學(2024r)。admission guide 2024-2025。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oiais.nptu.edu.tw/var/file/90/1090/img/3772/532461185.pdf
國立屏東大學(2024s)。國立屏東大學111學年度辦理「雇主滿意度」調查結果。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career.nptu.edu.tw/p/412-1094-14678.php?Lang=zh-tw
國立屏東大學(2024t)。學校印象頁。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front.nptu.edu.tw/
國立屏東大學(2024u)。屏東大學簡介文宣。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pos.nptu.edu.tw/p/405-1072-176063,c15348.php?Lang=zh-tw
國立屏東大學(2024v)。入學屏東大學優勢一覽表。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pos.nptu.edu.tw/var/file/72/1072/img/585964361.jpg
國立屏東大學(2024w)。大武山社會實踐暨永續發展中心。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usr.nptu.edu.tw/p/412-1144-10173.php?Lang=zh-tw
國立屏東大學(2024x)。NPTU職能養成計畫。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career.nptu.edu.tw/p/412-1094-12203.php?Lang=zh-tw
國立屏東大學(2024y)。學生活動發展組。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act.nptu.edu.tw/p/412-1077-12276.php?Lang=zh-tw
國立屏東大學(2024z)。宿舍相關介紹。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staf-life.nptu.edu.tw/p/412-1074-4144.php?Lang=zh-tw
國立臺灣大學(2023a)。國立臺灣大學網站。112年11月7日取自https://www.ntu.edu.tw/
國立臺灣大學(2023b)。VISION 2023 臺大校園徵才。112年11月7日取自https://career.ntu.edu.tw/student/vision/2023
黃志灯(2019)。工作狂傾向、工作自我效能、工作集體效能及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3(2),1-22。
黃淑燕(2003)。學校行政人員反省思考與實踐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24,35-42。
黃月純(2001)。重要國際組織推展終身學習之比較。教育研究集刊,1(46),181-207。
黃月純(2015)。韓國松島自經區高等教育的發展及對我國自經區教育創新的啟示。評鑑雙月刊,53,31-41。
黃昆輝(2000)。學校行政。112年11月7日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AD%B8%E6%A0%A1%E8%A1%8C%E6%94%BF&search=%E5%AD%B8%E6%A0%A1%E8%A1%8C%E6%94%BF
黃楚雄(2010)。「食、色」之外的第三權-談「認同」的權力。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6,167-185。
黃光國(2018)。社會科學的理路。心理。
黃靖文(2018)。大陸學生來台就學之學習行為、學校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經營管理學刊,15,66-84。
黃政傑(2019)。國際組織《教育2030》對國內教改的啟示。載於翁福元、陳易芬(主編),臺灣教育2030(3-14頁)。五南。
黃庭玫(2021)。國際學生主修偏好對留學國招生政策制定影響之研究-以美國為例。清華教育學報,38(2),73-110。
黃炳欽、張國保(2007)。教育部推動產學合作現況與發展方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1),1-19。
黃紹喻、蕭宇芳、李育齊(2020)。社團參與經驗與就業力之關係研究-以輔仁大學學生社團為例。學生社團學刊,8,71-90。
陳建州(2010)。先進國家推展產學合作專案現況之分析。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3(4),53-76。
陳新霖(2014)。我國高等教育學務人員專業能力之指標建構。學生事務與輔導,53(2),41-64。
陳向明(2015)。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
陳律盛(2016)。大學品牌形象對學生知覺品質影響之研究。數據分析,11(4),97-119。
陳玉娟(2019)。教育2030:臺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未來。於翁福元、陳易芬(主編),臺灣教育2030(17-23頁)。五南。
陳玉娟(2021)。學校管理模式與學生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以教師教學投入與教學支援為中介變項。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6(3),1-30。
陳毓璟(2020)。高等教育跨世代教學模式之可行性研究。教育政策論壇,23(4),65-97。
陳嘉凌(2020)。越南學生來臺原因分析及招生策略規劃-以臺師大僑生先修部為例及其教學建議。華文世界,125,23-49。
陳杏容(2022)。兒少經歷家庭經濟困境者於成年初顯期的復原力經驗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42,93-122。
陳菀蕙(2022)。以交通事故分析探究大學交通安全教育之推動重點。學生事務與輔導,61(3),1-10。
陳文敬、楊麗玲(2005)。教育行政溝通。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3,139-155。
陳麗光、陸偉明(2016)。我年過60歲,我在大學念書:臺灣高等教育中的高齡學習者基本特徵。教育政策論壇,19(3),99-134。
陳明惠、王俐容(2017)。變遷中的平埔客認同與族群關係。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55(4),47-84。
陳怡均、鮑慧文(2018)。學校行銷策略對學校形象之影響-以互動行銷為調節變數。兩岸職業教育論叢,2(1),64-78。
陳蓬桐、耿筠(2018)。創業家職業地位認知在高等教育創業教育之影響力:以我國大學生為例。教育政策論壇,21(2),1-24。
陳儒晰、吳文雄(2020)。大學生參與祖孫大間學習服務方案的社會行動與學習實踐。教育政策論壇,23(2),65-94。
陳世佳、蔡亞萍(2021)。大學境外招生之挑戰與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2),46-54。
陳律盛、蔡永川(2021)。大專學生參與休閒體驗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休閒運動保健學報,19,1-18。
陳怡靜、胡學誠、莊煥銘(2013)。運用關鍵事件方法探討技職校院學生對專業證照考試過程之滿意認知研究。技職教育期刊,8,1-24。
陳淑惠、苗迺芳、林志遠、胡益進、劉芳(2017)。大學生最佳生活概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新竹市某綜合大學學生為例。學校衛生,71,53-73。
湯堯(2005)。學校經營管理策略。五南。
湯堯(2022)。教育決策機制角度論優質教育智庫的三問:what、why、how?載於黃政傑(主編),教育決策機制:檢討與改進(頁144-157)。五南。
湯堯、劉舜文(2013)。準大學生高等教育選校影響因素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6(4),1-33。
湯堯、蘇建洲(2016)。臺灣大學校院數位化就業輔導因素結構及策略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9(3),1-31。
湯堯、王嘉穗、歐宏國、趙學維(2014)。我國跨國高等教育服務指標之建構。教育研究集刊,60(4),63-97。
勞動部(2023)。「2023 台灣就業通 就業博覽會」開跑為您助攻職場!112年11月7日取自https://www.mol.gov.tw/1607/1632/1633/58543/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23a)。青年職訓資源網。112年11月7日取自https://ttms.etraining.gov.tw/eYVTR/ePlaninfo/Index9?type=10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23b)。補助大專校院辦理就業學程計畫。112年11月7日取自https://www.wda.gov.tw/News_Content.aspx?n=85E1E406503C665B&sms=4AB77FB5C324175E&s=C6A795A82C17519E
彭耀平、何希慧、彭彥群(2018)。以資源基礎觀點論述高等教育機構績效之研究-以社會資本為干擾變數。教育學報,46(1),23-50。
彭耀平、何希慧(2019)。外部社會資本能否為高等教育機構帶來正向的績效?以內部社會資本與機構寬裕資源為中介變數。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7(3),65-99。
曾姵茹、古正欣(2021)。影響大學生做出轉學決定之重要他人-社會學習論的驗證與探究。雙溪教育論壇,10,57-78。
葉智魁(1995)。社會學理論與觀光研究。戶外遊憩研究,8(1),1-13。
葉至誠(2001)。社會學概論。揚智。
葉連祺(2007)。大學教學品質提升措施成效影響大學品牌之跨時間比較。教育學刊,28,195-224。
葉重新(2009)。教育研究法。心理。
葉建宏(2019)。遠距教育2030:學分銀行制度建構。載於翁福元、陳易芬(主編),臺灣教育2030(51-57頁)。五南。
葉連祺(2022)。教育研究應用SPSS分析另類IPA。學校行政雙月刊,140,142-242。
葉連祺(2025)。臺灣教育研究應用AHP之問題與改進。學校行政雙月刊,出版中。
葉連祺、張芳敏(2016)。兩岸大學EMBA國際學程策略聯盟之分析。學校行政,104,82-101。
葉子明、江曉珮(2010)。應用精化Kano模式與IPA分析探討大學生住宿關鍵品質屬性。管理科學研究,7(1),85-107。
馮兆康、張炳華、靳炯彬(2005)。某大學自助餐廳學生顧客滿意度與相關因子調查。弘光學報,45,193-204。
溫子欣(2007)。大學學費政策觀點的多元呈現。學校行政,49,123-135。
董至聖(2020)。碩士班發展計畫之特色課程swot分析及招生策略-以國內大專校院休閒相關系所為例。屏東科大體育學刊,12,23-33。
楊國賜(2017)。大學教師專業發展:台灣經驗的分享。臺灣教育,707,2-7。
楊昌裕(2019)。大專弱勢學生校外住宿補助新措施。學生事務與輔導,58(3),63-65。
詹政隆(2018)。國立大學財務自主之法制分析。教育法學評論,2,1-13。
詹孟儒(2019a)。西雪梨大學國際招生策略及教學品保經驗。評鑑雙月刊,78,55-57。
詹孟儒(2019b)。臺灣高等教育輸出之境外生發展與招生策略。評鑑雙月刊,80,49-52。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21)。EU簡介。112年11月7日取自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494&pid=725834
經濟部技術處學界科專專案辦公室(2023)。學界科技專案。112年11月7日取自https://tdpa.tdp.org.tw/News/list/news
黎士鳴(2018)。大學生全球移動力GLOBAL理論模式發展與校園教育指標系統建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榮泰生(2023)。Expert Choice在分析層級程序法(AHP)之應用。五南。
廖慶榮(2018)。臺灣科技大學最佳招生策略:打造兼具實作與研究的國際實戰力。評鑑雙月刊,76,30-32。
廖玩如、蔡麗婷(2021)。外籍大學生人格特質對住宿選擇行為之差異分析:新舊生的調節效果。全人教育集刊,7,26-36。
廖羚吟、王曉玫、王光宇(2022)。影響大學休退率相關因素之探討。嶺東學報,49,333-347。
劉先翔(2015)。以數據分析做為大學體育相關學系擬定招生策略。大專體育,133,1-13。
臺北酷課雲(2023)。酷課OnO線上教室。112年11月7日取自https://ono.tp.edu.tw/public-course#/all?persistent=true
諄筆群(2021)。行政人員又少又專業不足,大學如何能辦得好?點教育,3(2),61-63。
鄧振源(2012)。多準則決策分析:方法與應用。鼎茂圖書。
鄧明宇(2018)。校園裡的土牛溝:以熱音社為教育實踐的批判性反思。生命述說與心理傳記學,6,59-88。
歐德芬(2016)。新南向政策下高教招生的策略與省思-以印尼僑生來台升學輔導訓練班追蹤調查分析為例。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7,57-72。
歐姿妤、黃貞觀、盧淑敏、李書芬(2009)。以馬斯洛人類需求階層探究專科學生之需求。中等教育,60(2),64-80。
鄭夙芬(2009)。族群、認同與總統選舉投票抉擇。選舉研究,16(2),23-49。
鄭振洋、王宏義、鄭欣維(2017)。運動績優生運動價值觀及大學就讀意願之相關研究。高應科大體育,16,1-12。
潘慧玲、陳文彥(2021)。臺灣學校領導研究與全球學術的連結:文獻計量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6(2),175-206。
蔡璧煌(2008)。教育政治學。五南。
蔡啟達(2020)。圖解教育社會學。五南。
蔡德輝、楊士隆(2021)。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五南。
蔡學斌、湯堯(2023)。臺灣高教招生策略的十字路口。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2(3),106-114。
蔡昕妤、高欣、施善贏(2022)。品牌形象、品牌認同、顧客品牌投入及購買意願之關聯性研究-以Z世代消費者為例。紡織綜合研究期刊,32(3),109-127。
蔡雅芳、黃景揚、曹昌堯、呂克桓、陳詩潔(2020)。應用Google Analytics掌握學生來源。商管科技季刊,21(3),323-347。
蔡學斌、鄭英耀、王佳琪、鄭智玲(2010)。準教師批判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教育研究學會2010研討會。
駱明慶(2004)。升學機會與家庭背景。經濟論文叢刊,32(4),417-445。
遲文麗(2021)。創新教學優化尺規 落實招生專業化-銘傳大學招生策略。評鑑雙月刊,89,7-12。
盧宸緯(2015)。我國高等教育招生的挑戰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91,27-30。
賴怡樺、林水波、陳敦源(2018)。行為主義導向的公共政策研究:以政策工具「推力」為核心的初探。行政暨政策學報,67,1-37。
賴素玲、賴素英、何添生(2009)。國內大專甲組網球選手入學方式、選擇就讀大學原則及父母選擇大學原則之研究。休閒保健期刊,2,237-245。
臉書Facebook(2024)。屏東學是什麼?113年12月7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B4JG8uzp4/
薛庭芳(2001)。觀光學系大一學生學校品牌形象、選校動機與行為意圖之研究。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文全(2022)。教育行政學(第七版)。高等教育文化。
謝念慈(2022)。德國OWL區域「教育4.0」對臺灣中小學培育「工業4.0」產業人才啟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9),38-46。
謝傳崇、林庭律(2021)。臺灣高等教育實踐永續發展指標(SDGs)的意涵與重要性。教育評論月刊,10(4),31-34。
蕭乃沂、陳敦源、黃東益(2003)。網路民主政府-台北市“市長信箱”的評估與前瞻。研考雙月刊,27(1),100-110。
濮世緯、李逢堅(2017)。大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科學期刊,16(2),143-176。
顏永森(2021)。影響大學生口碑行為的因素之研究。行銷科學學報,17(1),21-43。
顏國樑、卓玟琪(2010)。由全球性大學排名系統看高等教育國際化指標。學校行政,68,127-151。
譚子文、董旭英、張博文(2015)。依附、參與、抱負、信念與青少年學業適應問題關係之研究-社會控制理論的再檢視。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7(1),91-139。
蘇慧慈、陳俊卿(2010)。皮亞傑認知發展論對體育教學之啓示。大專體育,108,30-37。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2017). Definitions of Marketing. Retrieved Feb. 3 rd, 2024 from:https://www.ama.org/the-definition-of-marketing-what-is-marketing/
Ayyildiz, P. (2022). Opinions and Metaphorical Perception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n the Concept of "School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14(3), 2250-2269.
Ayeni, O. O., & Eden, C.A. (2024). Equity and access in higher education: Legal perspective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Archive, 11(2), 199-206.
Bulman, G. (2015). The Effect of Access to College Assessments on Enrollment and Attainment.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74(4), 1-36.
Bekele, T. A., Karkouti, I. M., & Amponsah, S. (2022). Core Conceptual Features of Successful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mplications.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 30(156), 1-22.
Bettencourt, G.M., Mwangi, C. A. G., Green, K. L., & Morales, D. M. (2022). But, Do I Need a College Degree?: Understanding Perceptions of College and Career Readiness among Students Enrolled in a Career and Technical High School.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47, 453-470.
Ccopa-Quispe, F., Foster-Guillen, D., Rivera-Paipay, K., Pejerrey-Rivas, Y., & Yupanqui-Bustamante, M. T. (2020). Juvenile delinquency factors in Peru from a preventive approach. Eleuthera, 22(2), 149-169
Chen, Y. L., Cheng, Y. Y., Liu, K. S., & Tsai, H. P. (2009). Development of the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 Paper is presented at Pacific Rim Objective Measurement Symposium 2009(PROMS).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Hong Kong.
Chiu, C. J., Tsai, W. C., Yang, W. L., & Guo, J. L. (2019). How to help older adults learn new technology? Results from a multiple case research interviewing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instructors at the senior learning center. Computers & Education, 129, 61-70.
CIA (2024). Total fertility rate. Retrieved Feb. 3 rd, 2024 from:https://www.cia.gov/the-world-factbook/field/total-fertility-rate/country-comparison
Coursera (2022). Online Master’s Degree Programs. https://www.coursera.org/degrees/masters
Costello, B. J. (2017). Social Control Theory. In B. Teasdale & M. S. Bradley(Eds.), Preventing crime and violence(pp.31-42). Springer International.
Colakkadioglu, O., & Gucray, S. S. (2012). The Effect of Conflict Theory Based Decision-Making Skill Training Psycho-Educational Group Experience on Decision Making Styles of Adolescents.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and Practice, 12(2), 669-676.
Cresswell, J. W. (2012). Educational Research:Planning, Conducting, 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4th edition). Pearson.
Doss, D., Lackey, H., McElreath, D., Gokaraju, B., Tesiero, R. ,Jones, D. ,& Lusk G. (2017). Quantitatively Assessing Reported Crime versus Enrollment among Selecte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Univers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10), 1678-1683.
Declercq, K. & Verboven, F. (2018). Enrollment and degree comple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without admission standard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66, 223-244.
Dufur M. J., Parcel, T.L., Braudt, D. B., & Hoffmann, J. P. (2024). Is social capital durable?: How family social bonds influence college enrollment and completion. Plos One, 3, e0298344.
Etzkowitz, H. (2005)。風靡歐美的創新模式-三螺旋(周春彥譯)。東方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El-Ashry, A., El-Din, A. N.asser, & Khairy, K.(2022). Investigat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of E-Learni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s. Anato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7(2), 61-84.
European Commission (2021). Erasmus+ Guide. Retrieved Feb. 3 rd, 2024 from:https://www.oia.nchu.edu.tw/images/File/01-2_NEWS/1-2-4-For-Staff/2021-erasmusplus-programme-guide_v2_New.pdf
European Commission (2022). Funding & tender opportunities. Retrieved Feb. 3 rd, 2024 from:https://ec.europa.eu/info/funding-tenders/opportunities/portal/screen/programmes/erasmus2027
European Commission (2023). European Education Area:Qual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all. Retrieved Feb. 3 rd, 2024 from:https://education.ec.europa.eu/focus-topics
Fine, A.D., Fountain, E., & Vidal, S. (2019). Juveniles' Beliefs About and Perceptions of Probation Predict Technical Violations and Delinquency. Psychology Public Policy and Law, 25(2), 116-125.
Fulbright Taiwan (2020). Awards for Taiwan Citizens. Retrieved Feb. 3 rd, 2024 from:https://www.fulbright.org.tw/zh-hant/awards-to-the-u-s/
Fényes, H., & Mohácsi, M. (2020). Do Students Take the Predictions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to Account? An Analysis of Motives behind Further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Hungari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0(1), 74-84.
Felix, E. R., Ceballos, D. A., & Salazar, R. (2021). Examining the Field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Toward More Equitable Practices. 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9-28.
Gao, W.-I., & Wang, H.-P. (2024). Educational Choice and the Willingness to Appl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The Mediating Role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14(2), 148-160.
Guerrero-Proenza, R.S. & Diaz-Rodriguez, D. (2022). Tool for quality indicators calcul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Luz, 21(1), 106-115.
Gomes, T. A. M. de M., Leher, R., & Costa, H. B. (2020) .Teaching Work in Higher Education Corporate Groups and the Stock Market: A Conflict-based Study.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 28(8), 1-26.
Gonzalez, M. L. S., Castillo, L. G., Montague, M. L., & Lynch, P. S. (2019). Predictors of College Enrollment Among Latinx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Hispanic Higher Education, 18(4), 410-421.
Gordillo, L. D. J., Domínguez, B. M., & Vega, C. (2020). Educational Marketing as a Strategy for the Satisfac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 e499.
Griffith, J. D., Hueston, H., Wilson, E., Moyers, C., Hart, C. L. (2004). Satisfaction with Campus Police Service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8(1), 2731.
Hart, S. A. (2023). Identifying the Factors Impacting the Uptak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South African Schools: A Systematic Review.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43(1), Article 2174.
Hoffman, E., & Maslow, A. H. (1996). Future visions :the unpublished papers of Abraham Maslow. Thousand Oaks : Sage Public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2023a). Harvard University. Retrieved Feb. 1 st, 2024 from: https://www.harvard.edu/
Harvard University (2023b). Harvard Alumni. Retrieved Feb. 1 st, 2024 from:https://alumni.harvard.edu/giving
Hunzicker, J. L. (2023). Indicators and Perceptions of Teacher Leadership in Illinois: Five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and Three School Demographics. Online Submission Report. Retrieved Feb. 1 st, 2024 from: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628246.pdf
Han, S., & Zhonh, Z. (2015). Strategy Maps in University Manage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 43(6), 939-953.
Haltia N., Isopahkala-Bourete, U., & Jauhiainen A. (2021). The vocational route to higher education in Finland: Students’ backgrounds, choices and study experiences. 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1(3), 1-18.
IHEP (2023). Our Work. Retrieved Feb. 1 st, 2024 from:https://www.ihep.org/focus-area/degree-completion/
Ishikawa, A., Amagasae, M., Shiga, T., Tomizawa, G., Tatsuta, R., & Mieno H. (1993). The max-min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Delphi method via fuzzy integration. Fuzzy Sets and Systems, 55(3), 241-253.
Igberaharha, C. O., & Onyesom, M. (2021). Strategies for boosting students’ enrolment into business education programme of colleges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IJERE), 10(3), 1107-1116.
IMD (2023). IMD World Talent Ranking 2023. Retrieved Jan. 5 st, 2024 from:https://www.imd.org/centers/wcc/world-competitiveness-center/rankings/world-talent-ranking/
Jaradat, M. S. (2017). Reasons Influence Students' Decisions to Change College Maj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7(3), 223-238.
Kaplan, N. U., & Sevim, Ö. M. (2024). Master's Students' Decisions on Pursuing a Doctoral Degree: Influencing Factors. Research in Pedagogy, 14(1), 103-118.
Kempf, K. L. (1993). The Empirical Status of Hirschi’s Control Theory. In F. Adler & W. S. Laufer(Eds.), New Directions in Criminological Theory(pp.143-186). New Brunswick(U.S.A.) and London(U.K.).
Khan Academy (2022). Courses. Retrieved Feb. 1 st, 2024 from:https://www.khanacademy.org/
Kilpatrick, S., Fischer, S., Woodroffe, J., Woodroffe, N., Groves, O., & Austin, K. (2023). A Whole-of-Rural-Community Approach to Supporting Education and Career Pathway Choice. Australian 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ural Education, 33 (3), 82-102.
Kreideweis, J. (2005). Indicators of success in distance education. Cin-Computers informatics Nursing, 23(2), 68-72.
Kayyali, M. (2023). Importance of Rankings in Academ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JMSIT, 4(1), 1-3.
Krutilla, J. O., & Benson, D. E. (1990). The Reflected-Self Identity of Learning Disabled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I Am" Using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ERIC Number: ED323738. Retrieved Feb. 1 st, 2024 from:https://eric.ed.gov/?id=ED323738
Liu, D. H., & Raftery, A.E.(2020). How Do Educ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Accelerate Fertility Decline?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46(3), 409-441.
Lexman, R. R., & Baral, R. (2022). Student perceptions influencing MOOC enrol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 IQA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us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JEDICT), 18(1), 86-106.
Maslow, A. H.(1970). 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experiences. Penguin Books.
Martilla, J. A., & James, J. C. (1977).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41(1), 77‒79.
Mahajan, P.T. & Golahit, S.B. (2017). Downcast Enrollments: A Desperate Need of Holistic Marketing for Technic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Humanities (IJMH), 2(8), 7-14.
Monaghan, D. B. (2021). Predictors of College Enrollment across the Life Course: Heterogeneity by Age and Gender. Education Sciences, 11, 344.
Marjetič, D., & Lesjak, D. (2018). Potential Us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Analysis in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in Slovenia. Issu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19(4), 96-105.
Monks, J. (2018). Institutional Variation in Enrollment of Low-income Students. Journal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48(1), article 4.
Mukwawaya, O. Z., Proches, C. G., & Green, P.(2022). Perceived Challenges of Implementing an Integrated Talent Management Strategy at a Tertiary Institution in South Afr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1(1), 100-107.
Magnotta, S., Thomas, V., Steffes, E., Chang, H., & Vinuales, G. (2021). Hook, Line, and Sinker: Catching and Maintaining Students' Attention with Marketing Hooks. Marketing Education Review, 31(2), 162-168.
Mok, K. H., & Jiang, J. (2017).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hallenges for Admissions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in China. In A. Y. C. Hou, A. Yonezawa, S.-J. Chan, & K. H. Mok (Eds.),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Quality, Excellence and Governance (pp.219-243). Springer.
OECD (2018). TALIS - The OECD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 Retrieved Feb. 5 th, 2024 from:https://www.oecd.org/education/talis/
OECD (2019). OECD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 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 Retrieved Feb. 5 th, 2024 from:https://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
OECD(2022).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 Retrieved Feb. 5 th, 2024 from:https://www.oecd.org/pisa/publications/
OECD (2023a). Education. Retrieved Feb. 5 th, 2024 from:https://www.oecd.org/education/
OECD (2023b).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Retrieved Feb. 5 th, 2024 from:https://www.oecd.org/education/higher-education-policy/
Ohi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Ohio Depar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2022). 2022 Ohio Remediation Report: For Fall 2021 Enrolling College Students. Ohio Depar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mer, S., & Jabeen, S. (2016). Exploring Karl Marx Conflict Theory in Education: Are Pakistani Private Schools Maintaining Status Quo? Bulletin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38(2), 195-202.
Peter, F. , Spiess C. K., & Zambre, V.(2021). Informing students about college: Increasing enrollment using a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0, 524-549.
Rachel, R., & Alexander, B. (2020). A Meta-Analysis of Graduate School Enrollment from Students in the Ronald E. McNair Post-Baccalaureate Program. Education. Sciences., 10(1), 16.
Santos, M. (2021). Rural Education: some indicators. Revista Brasileira de Educacao do Campo-Brazilian Journal of Rural Education, 6,1-25.
Saaty, T. L., Vargas, L, & St Cahyono. (2022).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pringer.
Schulman, L. S. (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 In M.C. Wittcock(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Macmillan.
Shahnaz, A. (2021). Market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 genr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prospectuses in Pakistan. Higher Education Qarterly, 76, 653-670.
Shannon-Baker, P., Porfilio, B. J., & Plough, B. (2020). Parents Want Their Voices to "Matter": Perspectives on School Enrollment in a Shrinking Urban School District.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33(1-4), 77-94.
Study in Europe (2022). Compare tuition fees schemes in Europe. Retrieved March. 5 th, 2024 from:https://www.studyineurope.eu/tuition-fees
Sylwester, K. (2003). Enroll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Changes in Income Equality. 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 55(3), 249-262.
Tan, J. (1998). The Marketisation of Education in Singapore: Policies and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44(1), 47-63.
The World Bank (2021).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March. 5 th, 2024 from:https://www.worldbank.org/en/topic/tertiaryeducation#2
The World Bank (2023). UNDERSTANDING POVERTY. https://www.worldbank.org/en/topic/education
Turhan, S., & Güneyli, A. (2022). A Participatory and Democratic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Model: Local Education Boar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gressive Education, 18(5), 32-58.
Toste, J.R., Logan, J.A.R., Shogren, K.A., & Boyd, B.A. (2023). The Next Generation of Quality Indicators for Group Design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 89(4), 359-378.
United Nations (2024).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trieved Nov. 3 rd, 2024 from:https://sdgs.un.org/goals/goal8
UNESCO (2016). Education 2030: Incheon Declaration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4: Ensure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quality education and promote lifelo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all. Retrieved March. 5 th, 2024 from: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45656
UNESCO (2020). UNESCO qualifications passport for refugees and vulnerable migrants: information notes. Retrieved March. 5 th, 2024 from: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4690
UNESCO (2023). What is the Global Conven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March. 5 th, 2024 from:https://www.unesco.org/en/education/higher-education/global-convention/about#what-are-the-benefits
Uluçinar, U. (2021).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Learning-Teaching Conceptions and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tudy. Psycho-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s, 10(2), 58-76.
Valero, A. (2021).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Discussion Paper No. 1767.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United Kingdom), 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CEP).
Waring, M. (2017).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in UK universities: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chang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39(5), 540-558.
Woo, S.E., LeBreton, J. M., Keith, M.G., & Tay, L. (2023). Bias, Fairness, and Validity in Graduate-School Admissions: A Psychometric Perspectiv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1), 3-31.
Yang, Y. T. C. (2008). A catalyst for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a large university class in Taiwan: Asynchronous online discussions with the facilitation of teaching assista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56, 241-264.
Yang, Y. T. C. (2015). Virtual CEOs: A blended approach to digital gaming for enhancing higher order think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 81, 281-295.
Yang, Y. T. C., & Chou, H. A. (2008). Beyo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dispositions through different onlin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9(4), 666-684.
Yang, Y. T. C., & Chang, C. H. (2013). Empowering students through digital game authorship: Enhancing concentrati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Computers & Education, 68, 334-344
Yu, F. Y. (2009). Scaffolding student-generated question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customizable online learning system.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5), 1129-1138
Yu, F. Y., & Wu, C. P. (2011). Different identity revelation modes in an online peer-assessm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Effects on perceptions toward assessors, classroom climate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Computers & Education, 57(3), 2167-2177
Yu, F. Y., Liu, Y. H. ,& Chan, T. W. (2005). A Web-based learning system for question-posing and peer assessment.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42(4), 337-348.
校內:2027-01-15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