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約於嘉慶年間流行於閩南一帶,也約莫於此時隨著移民傳入台灣,並落地生根、發展茁壯,成為台灣地區最活躍的傳統戲劇劇種之一。當布袋戲在台灣蓬勃發展之際,不論是江武昌於田野調查時所採集到日據時期評比布袋戲演師之「四大柱」、「五大藝師」的民間說法,或是早期1928年台灣總督府文教局、近代1983、1993年台灣地方戲劇協進會所做的官方統計,台南縣境內所培育出之布袋戲演師、團體,其技藝之精、人數之多,都是全台首屈一指。然而台南縣擁有如此豐富之布袋戲資源,在政府、學者積極從事研究、保存傳統文化的現今,卻一直乏人問津,少見相關研究或保存計劃之進行。當光環集中於「亦宛然」李天祿、「五洲園」黃海岱時,當年足以與他們比肩而論之「玉泉閣」黃添泉,卻被淹沒於歷史洪流之中,無人聞問。
「玉泉閣」自「仙仔師」黃添泉於1923年登台首演建立盛名,傳衍至今已近百年,從其嫡系傳承體系中每個傳續「玉泉閣」一脈之演師生命史裡可見,他們活躍於布袋戲史上的各個時期,不論是「古書戲」時期、「劍俠戲」時期,還是「皇民化」時期、「金剛戲」時期裡,都未曾缺席。因此,本論文之研究內容,將以「玉泉閣」「人」之傳承為始,在論文第二章中,從「玉泉閣」一脈之開派祖師「仙仔師」黃添泉,至目前傳及之第四代傳人黃國韋為止,逐代敘述傳承演師之生命史,架構出「玉泉閣」之傳承體系。「玉泉閣」傳承體系一旦確立,其傳承主幹之建構完成,一來可知「玉泉閣」「人」之傳衍情形,二來可資作為日後進行「玉泉閣」派相關研究時之根本。
「玉泉閣」傳承體系確立後,第三章便可更進一步了解「玉泉閣」之組織沿革與經營模式,使「玉泉閣」全貌更趨完整。然而「玉泉閣」戲團組織幾經變遷,傳承而下,其架構與經營模式亦會隨之產生變化,然其戲團組織架構變化如何,伴隨而來的經營變革為何,造成如此變化之因素何在,都是本章討論重點所在。
在了解組織經營之後,接下來該當審視其劇場實踐。然而,藝術是難以訴諸文字的,儘管再如何努力將其付諸文字,仍及不上身歷其境的親切。即便如此,吾人仍得勉力而為,盡力去捕捉任何可用文字展現的成果。因此第四章與第五章,將著重於「玉泉閣」現存劇本之解析。「玉泉閣」傳承已近百年,曾搬演上台之戲碼繁多,但因當年布袋戲演師普遍不重視劇本保存,因此「玉泉閣」化為文字保存下來的劇本數目與實際曾演出過之數目不成正比。雖然如此,「玉泉閣」所保存下來之劇本,皆為曾經搬演上台之經典劇本,筆者就其分門別類出劍俠戲與金剛戲,各在第四章、第五章裡,先釐清其來源、演出時期,並約略述其本事概要。
一個戲團的演出劇本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必有其價值所在,當中也許展現了演師的表演風格,也許代表了當代觀眾的好惡。因此,筆者也將就「玉泉閣」這些經典劇本的主題思想、情節結構、人物形象、語言藝術各方面,來探析這些劇本,以期能更深入了解「玉泉閣」布袋戲之藝術價值所在,並理出劍俠戲發展至金剛戲之因襲變革軌跡。
最後,筆者將對論文研究成果作一回顧,期望本論文之完成,能使「玉泉閣」之過往今昔忠實呈現,尋回「玉泉閣」於台灣布袋戲史上之地位,並藉此一個案研究成果之落實,能發揮見微知著之效,得窺整個布袋戲界之發展進程,或收拋磚引玉之效,開啟更多人投入此一領域之研究。
none
一、 專書
《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25‧道光晉江縣志》,卷七十二,〈風俗志〉,上海:上海書店。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台灣省通志》(全四十八冊)卷六〈學藝志‧藝術篇〉,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年4月再版。
台灣省地方戲曲協進會,《台灣地方戲劇協進會成立三十週年紀念特刊》,1983年。
台灣省地方戲曲協進會,《台灣地方戲劇協進會成立四十週年紀念特刊》,1993年。
石光生,《屏東縣祝安、全樂閣、復興社掌中劇團技藝保存計劃》,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未出版。
江武昌,《台灣布袋戲的認識與欣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5年6月。
王嵩山,《扮仙與作戲》,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5月。
西田社,《台灣閣派布袋戲的傳承與發展》,台北。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部,1991年9月再版。
呂理政,《布袋戲筆記》,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1年。
沈平山,《中國掌中藝術─布袋戲》,作者自印,1986年10月。
李漁,《閒情偶寄》,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9月。
李文彬譯、佛斯特著《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
花松村主編《台灣鄉土全誌》第七冊,台北:中一出版社,1996年5月。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年。
林茂賢《台灣傳統戲劇》,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1年6月。
林鋒雄,《中國戲劇史論稿》,台北:國家出版社,1995年7月。
周鍾瑄,《諸羅縣志》第二冊,台北銀行,1962年12月。
陳正之,《掌中功名─臺灣的傳統偶戲》,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91年6月。
劉還月,《風華絕代掌中藝─台灣的布袋戲》,台北:臺原出版社,1990年8月。
龔鵬程,《大俠》,台北:錦冠出版社,1987年。
二、 期刊論文
江武昌,〈布袋戲簡史〉,《民俗曲藝》,第67/68期,頁88-126。
江武昌,〈光復後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民俗曲藝》,71期,頁52-69。
吳政恆,〈漫談台灣布袋戲的發展〉,《台灣文獻》,48卷4期,頁161-173。
林茂賢,〈台灣布袋戲劇目〉,《民俗曲藝》,第67/68期,頁53-67。
陳龍廷,〈台灣化的布袋戲文化〉,《台灣風物》,47卷4期,頁37-67。
陳龍廷,〈電視布袋戲的發展與變遷〉,《民俗曲藝》,67/68期,頁68-87。
陳龍廷,〈電視布袋戲年表〉,《民俗曲藝》第67/68期,頁83-87。
陳龍廷,〈布袋戲界老先覺─麻豆錦華閣胡金柱〉,《臺灣風物》,第45卷第3期,頁25-31。
黃順仁,〈談關廟玉泉閣─敬悼一代宗師黃添泉〉,《民俗曲藝》36期,頁62-71。
黃順仁,〈布袋戲界的長青樹─第二代「玉泉閣」黃秋藤〉,《民俗曲藝》37期,頁94-99。
三、 會議論文
林保淳,〈從游俠、少俠、劍俠到義俠—中國古代俠義觀念的演變〉,《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四、 學位論文
張溪南,〈黃海岱及其布袋戲劇本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鄭慧翎,〈台灣布袋戲劇本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蘇世德,〈台灣專業布袋戲偶雕刻〉,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5月。
五、 報紙
王敏祥,〈掌中戲跳出掌中心‧耍木偶手腳一起來‧黃秋藤習藝四十年有成〉,《中華日報,南部版》,第六版,1985年2月27日。
吳振福,〈手腳耍活木偶‧黃秋藤風靡全省;泉閣派掌門人‧響應戲劇年獻藝〉,《聯合報》,第六版,1985年2月27日。
蔣新南,〈布袋人物上場‧妙手幕後操作‧「玉泉閣」劇團‧揚名全台‧黃秋藤「技藝」‧普獲讚賞〉,《台灣新聞報》,第七版,1985年2月27日。
六、 政府公報
教育部公報第六十一期,1980年1月31日。
教育部公報第一九三期,1991年1月31日。
總統府公報第壹零參號,第二版,1948年9月7日。
七、 田野訪談
訪問黃秋復,2002年8月26日。
訪問黃秋復,2002年9月2日。
訪問黃秋復,2003年6月23日。
訪問黃秋福,2002年7月13日。
訪問黃秋福,2002年8月3日。
訪問黃秋福,2002年9月15日。
訪問黃秋福,2003年6月22日。
訪問黃光華,2002年9月4日。
訪問黃光華,2002年9月14日。
訪問黃光爵,2002年9月4日。
訪問黃光爵,2002年9月14日。
訪問黃國韋,2002年9月4日。
訪問黃國韋,2003年9月24日。
訪問黃國韋,2004年4月1日。
訪問陳正義,2004年4月8日。
八、 劇本語音
黃秋福,《三雄二俠女》,2003年7月20日。
黃秋福,《怪俠紅黑巾》,2002年9月15日。
九、手抄劇本
黃秋復,《大破迎風山》,2002年8月26日。
黃秋復,《四蝴蝶大破八卦乾坤樓》,2002年8月26日。
黃秋復,《華山女俠大破日月陰陽樓》,2002年8月26日。
黃秋復,《玉筆鈴聲一生傳》18-27台,2002年8月26日。
黃秋復,《陰魂海》14-18台,2002年8月26日。
黃秋復,《陰魂海》19-23台,2002年8月26日。